美术鉴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中国花鸟画鉴赏(1)

中国的传统绘画因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其中花鸟画是对以植物和动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的总称。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了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皈依的传统。中国画的特点是不照抄自然,同样花鸟画也不是单纯地描绘花鸟,而是建立在生活际遇、思想情感之上的。画家通过寄情于物,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寄托于笔墨之间,使之与花草等建立联系。因此花鸟画不仅仅是“识于鸟兽虫鱼之名”的媒介,更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并且表达了画家的志趣、情操与内在思想追求。对中国花鸟画进行鉴赏,不仅要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还要理解画家“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更要掌握花鸟画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以求更进一步地体悟用笔、用墨中的意境。

第一节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概述

在中国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花鸟画是成熟最迟的,但它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那时出现彩陶上的鸟、鱼、蛙及类似花草的装饰图案可以看做花鸟画的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南齐谢赫《画品》中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则是我国已知的第一位花鸟画家。

五代到宋,绘画领域一直保持繁荣昌盛的景象。统治者为了享乐和粉饰太平,特地设置了完备的画院,给画家授予一定的职位,专为皇家服务。所以整个宋代画坛几乎都为官方的艺术需要而左右,“院体画”也成为主流。这一时期花鸟画总的趋势是从简朴稚拙向精工写实方向发展,其表现形式日趋完善,而且逐步摆脱了实线勾框、色彩平填工艺图案似的描绘方式,出现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画家——黄筌与徐熙。他们代表着花鸟画的两大艺术流派,画史上称之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黄二人各树一帜,尽管风格相异,但都具有较强的写实画风,更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徐、黄二体,是五代宋初花鸟画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两者如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他们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宋初是花鸟画的写实时期,当时人们评价花鸟画的基本准则是“妙于生意,能不失真”(《广川画跋》)。以院体画为代表的北宋花鸟画,将细节的真实发展到了顶峰,甚至要求画家研究孔雀休息时是举左脚还是右脚,月季花在不同时间要表现出花蕊、叶子不同的变化。连皇帝也亲自参加绘画创作,如宋徽宗赵佶即北宋著名的花鸟画家。这种注重写生,刻意追求细节真实的艺术风格,是皇家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在整个宋代都是花鸟画的主流。

随着徐派画风对宫廷画院的冲击以及后来黄派继承者的因陈蹈袭,院体花鸟画逐渐呈现出萎靡僵化的状态。直到熙宁、元丰年间,革新派的赵昌、崔白、易元吉等诸家的出现,才突破了画院在题材和技法上的束缚而有所创新,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流的文人画,从而打破了百余年间黄氏一派独霸画院的局面。赵昌、易元吉在花鸟画中注入了写生的活力,崔白、吴元瑜又以生动、简练和深邃的意境使本来已经成熟丰满的花鸟画更具魅力。他们不求形似,而是讲究诗书画的统一,注重笔墨趣味。这种新画风富有生命力,与宣和院体画形成鲜明对比,逐渐成为花鸟画的主流。北宋的《宣和画谱》曾撰写了第一篇花鸟画论文──《花鸟叙论》,深入地论述了花鸟画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阐述了花鸟画创作“与诗人相表里”的思维特点。

如果说宋代画家是为了迎合皇家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趣味而强调画作的华丽富贵,使院体画理所当然地达到了高峰,那么元代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和社会矛盾以及社会文化思潮则使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借笔墨以娱乐性情,在很大程度上将绘画当做了一种抒发感情的工具。因此,画风逐渐转向简率淡泊,追求疏淡、冷寂、清逸、幽雅的境界,绝少有画院之工笔重彩的富丽细腻。他们“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文人画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枯木、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成为画家描绘的主要对象。画家借物抒情,通过笔墨表现个性成了元代绘画发展的一大特点,是中国花鸟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

到了明代,由于战争结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秩序和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手工业也开始得到发展,并且在生产技术上不断进步,专业分工也逐渐加强。这就刺激了工商业的繁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雇佣关系开始萌芽。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专制统治,在意识形态方面奉行高压政策,宋明理学和复古保守思想严重阻碍了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

画院里,不论是体制还是画风,统治者都努力向宋代看齐。在专制制度下,画家受到了严厉管束和控制,许多画家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迫害。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们谨慎小心,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无不是为了逢迎上意和点缀升平,创作意识受到严重的挫伤和压抑。相比较而言,院外的文人画坛由于有着更大空间的创作自由,画家能够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特点,所以形成了形形色色、有着鲜明风格特色的流派。花鸟画尤甚,产生了如吴派、华亭派、波臣派以及被后人特别推崇的“南陈北崔”[1]、“青藤白阳”[2]等极具代表性的画派。他们的花鸟画更加接近世俗生活,画法放逸恣纵,墨色富于变化,笔墨酣畅淋漓,抒发个性,以此表达对日益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不满和批判。

清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者为了保存封建残余势力,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可以说到了极其苛刻的地步,大大小小的文字狱、冤案层出不穷。八股科举制度也给士人学子戴上了沉重的思想枷锁。这些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着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其中崇古的思想对当时画家的思想和创作观念有很大程度的约束,他们消极被动地迎合上层社会的审美心理,在狭小的天地里不知不觉走向了迂腐,走向了极端。虽然刚开始的“四王”对南宗门派的取法相当广泛,但逐渐地不少画家将眼光只集中于一些细枝末节,为正统而正统,为崇古而崇古,因此院体画家(正统派)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萎靡不振,越来越僵化。

清代的花鸟画坛可以说是流派众多,风格纷繁。水墨画结合了减笔、泼墨、写意的方法并加以革新创造,笔墨更加纵横挥洒、水墨淋漓,表现了鲜明的个性,形成强烈抒发情感的大写意画风,在水墨的浓淡变化中给人一种苍劲雄浑、墨色淋漓的特点。以徐渭为代表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和以周之冕为代表的勾画点叶派,都是当时花鸟画发展的新领域。八大山人的简笔花鸟画,恽寿平、吴昌硕等人各具特色的画风,使花鸟画形成了百花齐放、长盛不衰的局面。但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图依然是文人士大夫钟情的对象,只是在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能够标新立异,各有不同的追求。例如,“清初四僧”的弘仁、髡残、石涛、朱耷,强调抒发主观情感,个性鲜明;“扬州八怪”崇尚水墨写意画法,追求狂放怪异的格调,崇尚这一画风的画家还有“海派”的赵之谦、虚谷、任熊、任颐、吴昌硕以及“岭南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

中国花鸟画不仅仅局限于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

注释

[1]“南陈北崔”指陈洪绶和崔子忠。

[2]“青藤白阳”指徐渭和陈淳。

第二节中国花鸟画的分类

花鸟画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在技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可分为大写意花鸟画和小写意花鸟画);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工笔花鸟画可分为白描花鸟画、淡彩花鸟画、重彩花鸟画三类。白描又称线描,使用工细的毛笔将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外形勾画出来,是一种单色画,特点是单纯、简洁;淡彩花鸟画是在白描的基础上,按照表现对象的固有色,淡淡地渲染颜色的花鸟画作品,特点是淡雅、清新;重彩花鸟画是在淡彩花鸟画的基础上,反复渲染,使所画对象的固有色达到饱和状态为止,甚至夸张表现对象本身色彩的花鸟画作品,特点是富贵、壮观、庄重、古朴。

写意花鸟画可分为大写意和小写意两种。小写意是通过比工笔花鸟画更自由的方法表现对象的形态、特征,特点是真实、生动,是花鸟画中比较普遍的画法,代表画家如清代的任伯年;大写意花鸟画在表现对象的时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造型大胆、夸张,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创造性、趣味性,给人一种潇洒、气派、落落大方的艺术感受,代表画家如徐渭。二者都是在生宣纸上作画,区别在于大写意比较概括,小写意比较具体。

在画法上,花鸟画比山水画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用笔的长短、粗细、方圆、曲直的不同,用墨的浓淡、干湿、轻重、刚柔、虚实的变化,都会对花鸟画的风格产生影响。泼墨、皴擦、点厾、渲染等绘画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花鸟画的表现力。

第三节中国经典花鸟画作品鉴赏与分析

一、五代花鸟画——黄筌富贵与徐熙野逸

谈起中国花鸟画,就不能不说五代十国时期的黄筌、徐熙。二人同处一个时代,绘画风格却完全不同,各有特色。他们代表了花鸟画的两大艺术派系,画史上将二人概括为“黄筌富贵、徐熙野逸”。《图画见闻志》中这样说道:“二者如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下笔成珍,挥毫超妙。”

黄筌,字要叔,五代后蜀画家,今四川成都人。作为御用画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宫廷中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风格富丽工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统治者的审美需求,因此被极力推崇。黄筌当时以高超的写实技巧和造型的生动性著称。传说他曾经在后蜀宫中创造性地画了仙鹤的六种姿态,分别是“惊露”“啄苔”“理毛”“整羽”“唳天”“翘足”,“精彩体态,更愈于生”竟使活鹤误以为同类。他画花鸟,一般先以淡墨勾勒,然后以重彩渲染,其妙在用笔极精细,正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的:“诸黄(指黄氏一家)画花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

黄筌的习作和课徒画稿《写生珍禽图》是众所周知的。画中描绘了鹡鸰、麻雀、鸠、龟、蚱蜢、蝉、蜂、牵牛等24只昆虫、禽鸟,对羽毛、嘴爪、鳞甲等无不进行了结构准确而生动的刻画。其一改前人简朴的画风,作画线条均细轻柔,不仅注重造型的准确性和色彩的绚丽,更力求刻画出内在的生命力,如蝉翼较淡的色墨渲染,显得轻挺薄透;龟壳棱角分明、墨色浓重,显得坚硬似敲击有声,这些都显示出作者不凡的写实能力。难怪文徵明称赞黄筌道:“自古写生家无逾黄筌,为能画其神,悉其情也。”

这种画风到宋代都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很受皇家的重视,被视为当时衡量画院中花鸟画的准绳,以至于形成了“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的局面。黄筌的这种“黄体花鸟”也影响了他的儿子黄居寀。黄居寀继承了其父亲艳丽工整的画风,画花卉、翎毛“妙得天真”,其艺术成就与他的父亲不相上下。他的传世作品很少,《山鹧棘雀图》便是其中一幅。

《山鹧棘雀图》继承并发展了“黄筌富贵”的风格,皆为工笔勾皴后着色。画中描绘了数只鸟雀,或飞翔、或栖枝、或觅食、或鸣叫,不论结构还是神态均刻画细致入微、不厌其烦,能够从中看出浓厚的写生意味。可以说这时候的花鸟画已经彻底摆脱了唐代花鸟画的图案装饰意味,因此生动逼真,充满自然情趣。这幅画的重点是画作中央的山鹧,它屈腿翘尾,俯身引项,意态舒展,几乎横贯画幅左右。它的背后是巨石土坡、荆棘、蕨竹以及喧嚣的姿态各异的麻雀。整个画面采用三角形构图,有动有静,气韵连接,充满皇家气派。

与黄筌同时代的另一位画家是徐熙。徐熙是南唐画家,南京人氏,虽然出身官宦名族,却始终远离官场,淡泊名利,“所尚高雅,寓兴闲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