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3章 中国花鸟画鉴赏(4)

徐渭的《墨葡萄图》是这一派代表作品中的典型。作画状物不拘形似,随意涂抹点染,采用了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这正是创意所在,其不拘于陈法,不是简单的外形再现,而是提出“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主张,将技法升华到全新高度,浑然天成地传达出物象的神韵。其精神境界真正达到了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逸品观。画幅中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枝叶茂密,叶子不勾筋脉,葡萄果实虽只画下垂的一串圆,却综合泼墨、破墨二法,使画面既水墨交融,又富有层次变化,葡萄愈显晶莹剔透,淋漓酣畅。画作在构图上只有一杆老枝自画面右方斜穿至左面而出,由老枝生出欹斜藤蔓,倾泻出无数墨叶和墨点。低垂的葡萄枝与题款相得益彰,构成了险中求稳的新颖构图。徐渭在画上自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将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宣泄于笔墨之中。可以说“徐渭将笔墨在生宣纸上的表现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把写意花鸟画推向了抒写内心情感的新的高峰,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

与徐渭并列的陈淳字道复,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对经学、古文、辞章、书法、诗画都相当有造诣,曾先后师法于文徵明、米芾、黄公望、王蒙等人。他的绘画题材多为文人士大夫庭园中的常见花木,一般只作一花半叶,笔法简练,风格疏爽俊逸,以抒发闲适幽淡的文人意趣,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赞赏。这种水墨写意画,在当时文人画中极具新意,与徐渭狂烈激昂的画风相比,属于文人隽雅一路,具有简淡疏落的风貌。与山水画相比,陈淳的花鸟画成就更高,尤其是没骨写意花鸟画极具特色。《葵石图》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这幅画是陈淳中年水墨写意花卉的精品之作。画中描绘了一株蜀葵和一片湖石,画家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表现景物形态。葵叶用水墨淋漓的没骨法,通过墨色的自然渗透展现叶色的深浅变化和叶形的锯齿状态,有天成之趣,生动传达出了葵石内在的质朴自然、清新雅逸的情致;竹叶则用简劲的线条双勾,简单率意;湖石用侧锋扁笔连拖带擦而成,造成飞白效果,略施淡墨渲染。画上题诗:“碧叶垂清露,金英侧晓风。”为画龙点睛之笔。整张画湿墨淡彩,追求闲适宁静的意趣。用笔简洁精练,粗中有细,墨色浓淡相宜,湿润明快而富于变化,豪放而不失法度,颇见天趣。

明代后期的花鸟画彻底完成了由“以形写形”到“以意写形”的转变,标志着文人写意花鸟画统治地位的正式确立。

五、清代花鸟画——摹古与金石之风

朱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他的诗文书画都极其出色,引人注目。他在二十岁时遭遇家变后剃发为僧,成为一名僧侣画家。面对清统治者的笼络,他装哑发狂,均因国恨家仇使然。这些特殊的经历决定了其绘画创作的基本倾向,用强烈的笔墨来抒发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充满了高傲、冷漠、仇恨。

他以水墨大写意花鸟画见长,缘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在用笔用墨上大刀阔斧,虽然大都寥寥几笔,甚至有的作品只有一只鸟或两条鱼,却透露出画家在构图和立意上的苦心。他笔下的动物有一个特点,大多数的鱼、鸟体貌怪诞、神情奇特,往往作“白眼向人”状,后人认为他在借此抒发愤世嫉俗之情。朱耷的名款也是极有特色的,虽然题款为“八大”,看着却像“哭之”或“笑之”,在亦哭亦笑间流露出难以言状的复杂感情。正如郑板桥所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荷花水鸟图》是八大山人的代表作品。图中画一孤独的惊弓之鸟,耸背、缩头缩尾,单足着地,长颈向前倾,立在一块上大下小、根基不稳、即将坍塌的石头上,好像随时准备仓皇逃窜;低垂、破败的荷叶由细长的茎条勉强支撑。整张画用泼墨法一气呵成,笔酣墨饱,洒脱豪爽。荷叶使用焦、浓、淡等多种墨色,一大片浓墨所画荷叶向下倒去,给画面增添了重量感,而荷花用细笔勾勒,二者有粗有细,相得益彰。坡石是以淡墨皴擦,浓墨点苔,笔势跌宕,苍劲有力。画面中粗细、曲直、刚柔、虚实都恰到好处,简约含蓄而不失丰富。

在明末清初整个画坛都被以“四王”为首的摹古风气笼罩之时,朱耷却能独树一帜,创造出超越前人、具备鲜明特色的画风格调,三百年来如古木葱茏,长青不败,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近代名家如陈师曾、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傅抱石、潘天寿、李苦禅等,都从八大山人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中得到启发和影响,从中汲取营养。

吴昌硕,名俊卿,初字香补、香圃,到中年时才改字为昌硕,浙江安吉人,是“海派”的代表人物,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无一不精。他的以篆书笔法入画,更是名满天下,为中国花鸟画的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他极具创新地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也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拙意十足。在题材上又不仅仅局限于梅兰竹菊,扩展到其他植物,连菜蔬果品都是经常入画的题材。用色上浓丽而对比强烈,尤善用西洋红、胭脂色。所以他的作品既纵横恣肆,雄健古茂,又天真烂漫,盎然生趣。可以说,吴昌硕在诗书画印上形成了最完美的结合,舍弃了形的羁绊,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从他的作品《岁朝清供图》中就可以看出篆书的渊源。笔力老辣、凝练、果断,突出了梅花的苍劲,每一处转折都显得那样有弹力。整个画面气势回环而又稳重。吴昌硕的用笔追求指实掌虚,悬腕回肘,中锋平直。他曾说:“猎褐文字用笔态肆而沈穆,宜圆劲而严峻。”如果说作画要求画气不画形,那么归结到具体的用笔,则是形成“重、拙、大”风格的内在原因。

美术史家俞剑华指出:“昌硕先生金石书画俱堪名家,尤能从书法入画,虽似粗头乱服,而淳厚温重之金石气,力能扛鼎,学者不察其本,只纷红骇绿,狂涂乱抹中求之,相去何止千里。”这段话可谓一针见血,文人画离开了书法,也就彻底失去了它的根基。我们今天研究吴昌硕,学习吴昌硕,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

综观花鸟画的发展历史,是由精细的“形似”逐渐走向写意的“不似”,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知道,当一件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总会有另一种新事物出现并与之抗衡。当院体画进入死胡同时,画院外出现了一股反师古、反正统的潮流。他们在技法、画风上大力革新、力挽狂澜,努力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打破正统的审美观,崇尚个性,创造出豪放、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的画坛,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文人画的特点之一是以书入画,自问世以来一直以苏轼的“帖学”观独尊。这导致文人画中的书法意味逐渐走向程式化,并显现出僵化、呆板的弊端。这些都激励画家们解放被禁锢的思想,挖掘文人画新的美学内涵。一些画家尝试将金石学的营养注入绘画艺术,从而唤醒了沉睡的文人画意趣,比如吴昌硕、赵之谦都是“金石画派”的代表画家。这一创新不仅给文人画注入新的血液,使之向更为浑朴、自然、拙趣发展,在绘画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课后思考题:

1.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2.试述文人画的概念、特点?

3.试区分花鸟画的种类并分清楚各个画法的不同之处。

4.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有什么特殊之处?

注释

[1]何延喆:《中国绘画史》,67页,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2]陈琳:《美术鉴赏》,43页,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