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创新: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立德树人是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1)

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担负教书育人重任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日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再次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为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加强师德建设的时代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的时代意义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永恒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给高校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既丰富了师德的时代内涵,同时也使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规划纲要》强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既要言教又要身教,既要立己又要立人,从而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师德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实质上,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要求。而人才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受各种价值观念冲击,高校教师中也存在着放松育人工作要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对几年同一门课的讲稿有近30%的教师表示不会部分更新;有52.12%的教师认为上课无重大缘故迟到不是重大的教学事故。因此,加强师德建设要站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和中心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博大爱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追求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书育人能力,不断创新教书育人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师德建设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教师承担着传光明之道、授立身之业、解人生之惑的神圣使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当前,高校受评估、升格、排名等影响,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现象。有的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师职称晋升中,过于关注教师的学历层次、发表论文数量等硬件指标,淡化了对教师的人格品质、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要求。调查显示,教师工作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工作负担太重、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困难和考核机制不合理,过于注重量化的考核和学术评价。同时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高校的师德受到了时代的巨大挑战,部分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冷漠、职业行为失范,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因此,要着眼于新时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根本要求,切实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师德建设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一个时代的师德,从本质上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而大学作为学术的高地,引领着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师德的精神内涵代表的就是大学的精神追求、大学的文化本质。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出特色鲜明的校风、学风,逐步锤炼出具有独特品格的大学精神。师德所倡导的是教职员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其传承和养成源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品格。同时,教师也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最直接的创造者和守护者。优秀的大学需要优秀的大学文化,而这种大学文化的决定因素就是大学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品格既能体现大学精神,又能影响大学文化。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使大学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健康发展,使大学日益成为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孕育时代先进文化的摇篮和基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赋予师德建设新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国民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道德水平以及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也赋予大学文化创新和师德建设新的内涵和时代要求。《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教师要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广大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在新时期,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更新知识储备,拓展知识面,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具有学识魅力的人。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广大教师要坚定职业理想,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师德建设,我们应该注重师德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认为,教育者必须有献身教育事业的“泥土”精神,只有这种热爱教育的自我牺牲精神,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热爱学生是师德之魂,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工作,教师的言行会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明确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广大教师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时代内容和不断发展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推进,给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师德教育要鼓励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教书育人,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要教育教师崇尚科学精神,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鼓励教师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广大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每位教师应该遵守的师德准则,也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坚持育人为本,教师首先要把教书育人的责任转化为个人的内心要求和自觉行为,怀着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热爱岗位的敬业精神、热爱事业的博大胸怀,把教学生当做自己的责任,真正下工夫去教学生,以身立教。坚持育人为本,要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对学生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教师给予的能力培养,首先是实践能力,其次是创新精神;除了希望专业教师讲授专业知识外,有65.4%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对社会实践给予指导,57.7%的学生希望教师提供专业指导。要引导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三、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加强师德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纲要》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新时期,高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弘扬大学文化和师德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师德建设打造和汇聚一流学术团队,以师德建设培育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风气,以师德建设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思想教育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师德建设首先是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在思想教育中,高校要注重将理论武装与文化养成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能够用科学理论教育和影响大学生,同时,要通过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教师。例如,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大力弘扬“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开展校训精神大讨论,将传承大学文化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融入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全过程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校训概括了学校对全体师生的期望和要求,集中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想。更重要是由于它恰当地体现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薪火相传的教育传统,因此也成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共同理念。通过校训精神的宣传教育,教师不断深化对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认同,进而在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校训精神。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确保师德建设有实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关键。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要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建立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德建设体制与机制。紧紧抓住师德建设领导机制、教育机制、评价机制等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师德建设不断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专门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宣传部、校工会、人事处、教代会等组织根据各自的职能,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宣传活动,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学校制定了《教师道德规范》《教师行为准则》《教师学术行为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把师德纳入教师培训和考核体系。目前,学校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师范大学教职工行政纪律处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权利与责任。学校坚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促进了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搭建实践平台是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师德建设,体现在教师的学识、人格修养和行为举止上,更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水平上。高校要坚持师德养成在实践中提高。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在为教师搭建实践平台上进行了探索,举办全校性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十佳教师”评选等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营造了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开办励耘文化茶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主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定期举办活动,邀请老教师和青年师生共同交流思想,活跃大学文化。学校坚持举办“国情考察、理想教育、智力支教”三位一体的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各院系也结合党建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考察和智力支教,使教师深刻了解国情,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师德建设的有力支撑。高校加强师德建设要坚持以教职工为本,强调管理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在资源配置、评优评奖、职务晋升等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在学校重要决策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努力形成尊师重教、服务教师的良好风尚。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把加强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大基础性工程和战略任务,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推进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将教师考核、经费分配使用、研究生招生等自主权下放到院系,为教师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工作环境。学校通过大力宣传高尚师德的楷模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开展学习“十佳党员”,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宣传和舆论引导,形成人人遵守师德的良好氛围。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学校师德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涌现出一批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师德先进个人。

作者:刘川生,原载《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