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秘莫测的暗礁
1866年发生了一件咄咄怪事,难以解释、令人困惑,想必没人会忘得了它。有关这事的传闻使港口内的人心神不宁,令内陆腹地的舆论兴奋莫名,更是让海上讨生活的人殊难平静。欧美大陆的生意人、船东、海军的艇长、小商船的船长、船老大、各国海军军官,还有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极为关注此事。
确实,一段时间以来,好几艘船都遇见了“一个庞然大物”,那东西呈长长的纺锤状,有时还会磷光闪闪,要比一头鲸鱼庞大得多,也迅捷得多。
各类航海日志里都有它的记录,关于这种未知物体的结构、它那奇快无比的速度、强大的威力、特有的活力,航海日志的记载竟出奇地一致。如果它是鲸类,那从体型上来看,要比迄今为止经科学归类的所有鲸鱼都要大得多。无论是居维耶、拉塞佩德,还是杜梅利尔、卡特尔法奇[1],都不会承认有这样的怪物存在,除非这些学者能亲眼见到。
从各次观察所得,去掉长两百尺[2]的保守估算,再去掉宽一千尺、长达三千尺的夸张说法,取平均值,就可以确定,如果这个与众不同的物体确实存在的话,那如今鱼类学家确定的各种鱼类的尺寸,它都已远远超之。
可它确实存在,没人会质疑这一点,由于人类的大脑最喜欢八卦奇闻异事,所以这种超自然现象肯定会在全球引起轰动。若要把它贬为奇谈怪论,根本没人会信你。
事实上,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布尔纳什海运公司的“希金森总督”号轮船就撞见了这个移动的庞然大物,那是在澳大利亚海岸以东五海里的地方。贝克船长先是以为撞上了一块未知的暗礁;他刚想测定它的精确方位,就看见两根水柱从那个奇怪的物体里猛地喷射而出,嗖嗖嗖地射入五十米的高空。因此,除非暗礁上有间歇泉,否则“希金森总督”号碰到的肯定是未知的海洋哺乳生物,这种野兽能从鼻孔中喷射混合了空气与蒸汽的水柱。
这一年的7月23日,太平洋上又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这次是西印度洋与太平洋海运公司的“哥伦布”号。可见,这头庞大无比的鲸类可以极快的速度从一地前往另一地,因为仅仅相隔三日,“希金森总督”号和“哥伦布”号就在相距七百多海里的两个不同海域看到它。
十五天后,在两千海里远的地方,国民公司的“海尔微”号和皇家邮政局的“香农”号在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大西洋上擦肩而过,分别在北纬42°15'和东经60°35'发现了这头怪物。从这次观察所见,可以估算出这头哺乳野兽的长度至少达三百五十英尺[3],因为“香农”号和“海尔微”号要比它小,虽然它们从船首到船尾也长达一百米。可是,经常往来于阿留申群岛,也就是库拉马克岛和翁古里克岛海域的鲸鱼,哪怕再大,长度也从没超过五十六米,可就算达到这个长度,也差得远着呢。
这样的报告接二连三地传来:横渡大西洋的“佩雷尔”号有过几次新发现;跑伊斯曼航线的“埃特纳火山”号与那头怪物擦身而过;法国护卫舰“诺曼底”号军官的记录;“克莱德爵士”号上,舰队司令弗里茨·詹姆斯的参谋部推出的一份精确的方位测定报告。这些报告把舆论搅得天翻地覆。在生性乐天的国家,这种事可以拿来开涮,而在正儿八经、讲究实际的国度,比如英国、美国、德国,则很拿它当回事。
在各大都市,这怪物成了时髦话题;咖啡馆里有人拿它开唱,报纸上有人拿它取笑,剧场里有人拿它演戏。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小报上重又出现了虚构的巨无霸,从极北地区的恐怖白鲸,到硕大无朋的海妖,应有尽有,据说那海妖的触角能缠住重达五百吨的巨轮,把它硬生生拽入大洋深处。报纸上甚至还搬出了老古董,说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就承认确实存在这样的怪物,还刊登了蓬托皮丹主教讲挪威的故事、保罗·海格德的游记,以及海灵顿那份可信的报告,他说1857年在“卡斯蒂利亚”号上确实见到过这种巨大的海蛇,但也只是以前在“立宪”号驶经的海域才出现过。
于是,在学者圈和科学类报纸内部,轻信派和怀疑派就爆发了无休无止的论战。“怪物问题”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信奉科学的记者与信奉才智的记者鏖战正酣,笔墨乱飞;甚至还有人大打出手,因海蛇这件事而发展到互挖老底、人身攻击。
六个月里,这场论战引得众人各显身手。各种小报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矛头直指巴西地理协会、柏林皇家科学院、大不列颠协会、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的文章,《印度群岛报》、修道院长姆瓦尼奥《宇宙报》、彼得曼《消息报》的争鸣,法国与外国各大报的科学专栏。林奈的那句“自然界从来不出产蠢材”曾被怀疑派引用过,小报上那些聪明诙谐的作者就把这句话拿过来戏谑模仿了一番,声称此话确实有理,请求当代人千万不要与大自然作对,去相信什么海妖、海蛇、“莫比·狄克”,以及疯癫水手的胡言乱语。最终,一份专爱讽刺的报纸登了篇大受编辑喜爱的文章,极尽嘲讽之能事,给了怪物致命一击,在一片哄笑声中将之了结。于是,才智战胜了科学。
1867年最初几个月,这个问题似乎消停了下来,不会再有人去旧事重提了,可这时却偏偏又有新的情况出现在了公众视野当中。看来,这次不再是什么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了,而是一个亟待避免的切切实实的威胁。问题的性质完全变了。怪物又变成了小岛、岩石、暗礁,而且是游移不定、难以捉摸的暗礁。
1867年3月5日夜,蒙特利尔海洋公司的“摩拉维亚”号驶入纬度27°30'、经度72°15'之间的地带,右舷尾部撞上了一块岩石。幸好,凭借着风力和四百马力的动力,这艘船还能以十三节的速度向前行驶。毫无疑问,若非船壳品质过硬,裂开豁口的“摩拉维亚”号绝对会使从加拿大返程的两百三十七名乘客葬身鱼腹。
事故发生于凌晨五点,晨曦微露。值班军官冲向了船尾,一丝不苟地察看着海面。什么都没看到,只有相距三链[4]的地方有一道强劲的逆流碎裂了,犹如水面遭到了猛烈的捶打。精确测定方位后,“摩拉维亚”号在没有明显海损的情况下又继续上路了。它是撞到了海底岩石,还是沉船上的漂浮物?谁也不知道,但在船坞检查船体底部时,发现部分龙骨已经断裂。
情况虽然相当严重,但如果不是三星期后又发生了同类事故,这事也许就会被人遗忘。鉴于被撞船只的船籍所在国,以及船运公司的良好声望,这件新发生的事故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没人敢忽视英国大名鼎鼎的船东卡纳德的名号。卡纳德是个精明强干的实业家,1840年在利物浦和哈利法克斯之间创建了邮政服务系统,配备了三艘木船和外轮驱动船,各四百马力,吨位达一千一百六十二吨。八年后,公司增添了四艘六百五十马力、吨位达一千八百二十吨的船舶;两年后,又添入了两艘马力和吨位更大的船只。1853年,卡纳德邮轮公司刚刚获得运送快递的特许权,就相继增加了“阿拉伯”号、“波斯”号、“中国”号、“斯科舍”号、“爪哇”号、“俄国”号,这些船速度奇快,是继“大东方”号之后,航行于海上的最大船舶。因此到1867年,公司已拥有十二艘船,其中八艘外轮驱动船,四艘螺旋桨驱动船。
我之所以言简意赅地介绍这些情况,是为了让大家都能清楚,这家管理有方、享誉世界的海运公司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一家远洋企业能经营得这么灵活,没有一门生意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二十六年来,卡纳德的船队横渡大西洋达两千次,没取消过一次航行,没一次延误,没丢失过一封信,没损失过一个人、一艘船。因此,虽然法国的竞争相当激烈,但乘客们仍然对卡纳德航运情有独钟,这一点从近年来官方的统计资料中就可见一斑。因此,这么优质的轮船竟然发生了事故,引得一片哗然,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1867年4月13日,海面平静,海风祥和,“斯科舍”号现身于经度15°12'、纬度45°37'处。它在一千马力的驱动下,以十三点四三节的速度行驶。明轮轮桨颇有节奏地敲击着海面。吃水深度为六点七米,排水量为六千六百二十四立方米。
下午四点十七分,大厅里乘客的酒会方兴未艾,“斯科舍”号的船壳受到了撞击,但几乎感受不到,撞击处在船艉,左舷轮后部稍远处。
“斯科舍”号并未撞上他物,确切地说,它是遭到了尖锐锋利之物,而非重物的冲撞。碰撞极轻微,若非听闻货舱管理员冲至甲板上的高喊“船要沉了!船要沉了!”,待在船舷边的人定然不致惊慌。
起先,乘客们惊惶悚惧,但安德森船长匆忙安抚了他们,因为并不存在迫在眉睫的危险。由密封板隔成七间船舱的“斯科舍”号定能劈波斩浪,安然无恙。
安德森船长立刻前往货舱。他发现第五间货舱已有海水没入,从海水侵入的速度可证明水流很急。万幸的是,这间货舱里没有锅炉,否则炉火很快就会被扑灭。
安德森船长立刻命人将缺口堵上,一名水手跳入水中寻找受损之处。没多久,他就发现汽船水下的船壳有一个宽达两米的口子。这样的水流是无法堵住的,轮桨半淹的“斯科舍”号必须拖着病躯继续航行。当时距朗角还有三百海里,在延误了三天,也让利物浦担惊受怕了三天之后,船终于驶入军团内港。
机械师们于是就去看了停泊在干坞里的“斯科舍”号,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吃水线下方两点五米处敞开了一道极有规则的裂口,形如等腰三角形。钢板的断口极为平整,绝不可能是由猛烈撞击形成的。因而,造成此种裂口的锐利的工具定然由罕见的淬火方式制作而成,用极大的力度击穿四厘米厚的钢板之后,该工具又自行撤回,此种做法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最近发生的这件事又让舆论沸腾起来。因为自此,没有明确理由的海难都被归结到了那个怪物身上,这头奇幻的野兽得为所有的沉船事故负责。不幸的是,这数字极为可观,因为三千艘船只中,每年由必维集团记录在案的失事船只,无论是汽船还是帆船,只要音信杳无即被判定连人带物沉没,这样的数目竟不少于两百艘!
可是,无论妥当与否,“怪物”仍成了船只失事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它,各大洲之间的交通才愈发危险重重,公众断然要求,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头可怕的鲸类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
注释:
[1]译注:此四者均为19世纪法国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等。除特别标明原注者,本书所有注释均为译者所加,不再赘述。
[2]此为法尺,1法尺相当于0.325米。
[3]350英尺相当于106.7米。
[4]旧时海洋上计量距离的单位,1链等于1/10海里,合185.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