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法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斯威士兰挖掘出一根狒狒的腿骨,上面有29道刻痕,它被命名为勒伯姆伯骨。留下这些刻痕的人大约生活在3.3万年前,而这些刻痕很可能是用来记录时间的。果真如此的话,就像我们仍可以从近代许多美洲土著部落那里发现类似现象一样,这就是一根“日历棒”。
勒伯姆伯骨不是非洲早期历法的唯一例证,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的爱德华湖岸曾经有一个以捕鱼和耕作为生的部落,这个部落被一次火山爆发毁灭,但遗留下来的一根骨在1960年被发现。人们根据其制作者将之命名为伊珊勾之骨,骨上的刻痕记录了月亮周期—新月出现间隔的时间。人们认为这种记录方式起源于2.5万年前。预测月相有许多用途,比如满月时猎人可以追赶夜行性动物,黑暗的无月之夜,士兵则可以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同时,观察月相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人们总是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记录时间的流逝。
大事记
公元前3.3万年 以勒伯姆伯骨记时
公元前2.3万年 以伊珊勾之骨记时
公元前4236年 出现埃及太阴历
公元前1800年 出现苏美尔太阴历
公元前3000年 出现中国太阴历
公元前1000年 出现印度历法
该图的齐泽尔历法可能是由一个学童在公元前11世纪晚期或公元前10世纪早期写下的。它包含了一首用希伯来语写的概述一整年农事活动的诗。
所有的早期历法都基于月亮周期。大约公元前4236年,埃及人可能在历史上首次发展出完整的历法—包括一整年的时间。但这种太阴历不能准确预测埃及一年中最重要的事件—尼罗河周期性的泛滥这一与季节有关的现象。埃及观星象的术士发现,如果在日出前看到天狼星,那么几天后尼罗河的洪水将至。他们设计了一种基于太阳年和太阴月的历法,这套历法有3个季节,每个季节4个月,每个月30天,年末多出5天,因此一年共有365天。他们还使用一种比一年更长的计时方法,即国王的在位时期,按照“某某国王的某一年”记录年份。
亚历山大城发现的埃及日历。该日历是用石头制成的,边缘刻的是黄道十二宫标记。亚历山大城的希腊天文学家使用的正是这种赤陶做的日历。
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划分为24个单元,尽管如此,这些单元不具有相同的时间长度,12个白天的计时单元和12个夜晚的计时单元的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与外界隔绝的犯人需要自己记录时间。图中刻在墙上的线似乎用来表示星期。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日历。
公元前3000年,居住在今天伊拉克南部的苏美尔人设计出一套一年12个月、每月30天的历法。一天有12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被分为30个部分。在整个古代社会中,月份都始于新月的首次出现,高级宫廷官员会把这一现象禀报国王。苏美尔人仔细记录的习惯使他们得以发明其他各种日历记法。一位官员在职的日子里,日期被这样记录下来——某位官员任期的某一天。苏美尔人把收获大麦的日子作为一年的开始,而财政上的年份在两个月后开始,因为这时收获的谷物才送至市场。新的一年开始时,往往将会有宗教仪式,这时国王会把收获的第一批谷物作为祭品献给神。
公元前2100年的某个时期,苏美尔人开始计算太阴年,这比按照天数计算简单些。比如,在某个月的借款应该在次年的相同月份偿还。这导致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另一种历法的产生:一年共12个月,每个月在29~30天之间;一年共有354天——(29×6)+(30×6)——但与根据太阳计算的农业上的年份不符。为消除两者的差异,苏美尔人额外插入了1个月,但最初并无标准可循,每个城市在觉得有需要的时候就添加1个月。一个城市可能每18年添加1个月,而另一座城市可能在同一年添加2个月。尽管长期的结果是一致的,但考虑到日常的事务,每座城市都参考不同的日历运作。
苏美尔人最终被并入巴比伦王国,而在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人沿用了苏美尔的尼普尔城的历法。巴比伦人占领了现代伊拉克的南部,亚述人则占据了北半部以及土耳其的东南部。亚述一直是巴比伦的附属国,直到它后来成为世界一霸。约公元前1100年,亚述人沿用了巴比伦人的历法。
在公元105年纸张发明以前,中国人把要记录的内容都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并用丝线把它们连在一起。上图的竹简上详细记载着日期,构成了一套日历。
中国人在公元前2950年左右发明了太阴历,与巴比伦的历法类似,中国的历法也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29~30天,并且为了与太阳年保持一致,不时添加额外的月份。
公元前1000年左右出现的印度历法把一年划分为12个太阴月,每个月27或28天,每5年补加1个月。一年同样也被划分为3个时段,每个时段有4个月。宗教节日是每个时段开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