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便血是指大便带血从肛门排出,颜色可分为鲜红或暗红。这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症状。
引起便血的常见病因
(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呕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食道静脉破裂出血等。
(二)肠道疾病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肠炎、小肠肿瘤、肠套叠等。
(三)肛门疾病
痔疮、肛裂、脱肛等。
(四)其他疾病
各种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热、伤寒与副伤寒、钩虫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诊断
(一)详细询问症状
(1)便血的颜色:越近肛门的部位出血、便血的颜色越鲜红;越离肛门远的部位出血颜色越暗红;若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则变为漆黑如柏油一样。
(2)便血与大便的关系:大便后有鲜血滴出,常见于肛裂和痔疮;大便中夹有血液,常见于结肠癌、血吸虫病及肠结核等;大便与血液混合,常见于大量上消化道出血。
(3)便血与黏液或脓的关系:直肠肛门疾病除肛瘘外,一般无黏液及脓液;大小肠疾病常伴有黏液及脓液,如痢疾、肠结核等;上消化道疾病及血液病则无黏液及脓液。
(4)便血的伴发症状
①便血伴里急后重,最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其次是阿米巴痢疾、直肠癌及息肉。
②便血伴有皮下出血或乌青块者,则要考虑血液病,如白血病、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③便血伴有发热,应考虑伤寒、痢疾和白血病。
(二)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有无触痛、肿块、肝脾肿大等。如便血而腹部有肿块时,应考虑肠套迭和结肠癌等;如肝脾肿大,应考虑血吸虫病、血液病及伤寒等。
(2)直肠手指检查:检查有无内痔、直肠癌及息肉等。
(3)肛门:检查痔疮、肛裂和肛瘘等。
(三)实验室检查
1. 肉眼观察大便血色、血量和黏液及脓等;显微镜检查有无巨噬细胞、阿米巴原虫、血吸虫卵等。
2. 做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显著升高数万至数十万,又能见到幼稚细胞,应考虑白血病;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应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有条件可做大便培养或伤寒(副伤寒)血清凝集试验,有助于对细菌性痢疾和伤寒的诊断。
治疗
(一)止血药(详见“血尿”节)
(二)新针疗法
1. 直肠及肛门出血。
主穴:长强、中窌。
备穴:绝骨、承山、三阴交。
治法:长强、中窌刺1~2寸。对治疗直肠及肛门的出血效果较好。
2. 全身性疾患引起便血。
主穴:大椎、足三里。
备穴:合谷、曲池、三阴交、膈俞。
治法:每日1次,每次1~3穴,中弱刺激。有里急后重加刺天枢,气海、上巨虚;发热加大椎、风池。此法可用于全身性疾患引起的便血。
(三)草药单方
紫珠草、仙鹤草、地锦草或侧柏叶50克(鲜用,干者量减半),水煎服。
(四)中医辨证施治
(1)脾虚便血:胃口不好,面色无华,大便稀薄,神疲乏力,宜健脾温中。党参9克,黄芪9克,炒白术9克,炒枣仁12克,干姜3克,炙远志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法:便血多可加生地榆50克,鲜生地50克;大便色黑加灶心土(包)30~60克,煎汤代茶。
(2)湿热便血:便血鲜红,大便不爽,苔黄腻,宜清化湿热。地榆15克,茜草根15克,淡黄芩9克,黄连3克,焦山栀9克,云茯苓9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血鉴别诊断表
加减法:便血量多可加槐花9克,侧柏叶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