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未解之谜 世界科学未解之谜(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世界军事未解之谜

玄秘的军队谜题

古罗马军团为何能横行欧亚

公元前6世纪末起,罗马人赶走了伊特鲁里亚人,成立罗马人自己的国家,后来,欧洲以至西亚和北非地区的格局都因罗马帝国的崛起而发生了变化。这一影响当时世界格局的帝国拥有一支十分强大的部队,这支军队在最初仍然继续使用他们的统治者伊特鲁里亚人曾经用过的希腊风格的重甲方阵。

重甲方阵是由用圆形盾牌和投矛武装起来的重甲步兵组成,此后不久,他们就开始着手建立他们现代化的部队。

伊特鲁里亚逐渐衰落后,在与拉丁同盟和意大利半岛其他部族继续进行的战争中,重甲方阵的内在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意大利的地势凹凸不平,这对于那个庞然大物的调遣来说极为困难,而且它的侧翼常常会被毫无约束、没有固定战争风格的部族士兵所攻击。所以,公元前4世纪初,更为灵活的军事组织——军团逐渐取代了方阵,而成为新的战争方式。

军团的人数视条件而定,但它主要战术结构保持不变。步兵根据年龄和经验排成了列。第1列称“哈斯塔迪”;第2列是“普林斯朴斯”,他们一般是年龄稍长、30岁左右、服役7年的士兵;最后一列“特瑞阿瑞”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他们的老练和成熟有助于鼓舞士气。

罗马军队战斗浮雕

只有第3列久经沙场的士兵使用长矛,第1、2列士兵使用重标枪,又称“皮鲁姆”,长大约2.075米,软铁头和矛柄中间有细细的一段连接。枪尖在用力过猛时就会弯曲,枪头也常常折断,因而无法再次使用。此外,矛头也往往能够嵌入到敌人的盾牌和盔甲中,令对手行动不便。第1列队伍在投掷完他们的标枪之后,就立刻挥剑冲入敌阵,近身肉搏。如果第1轮进攻失利,幸存者就会马上退向第2队列,由第2列接着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如果两次进攻都不幸失败了,幸存者将会退到第3列的后部,第3列就会收缩队形,举起长矛,提供一道安全的屏障保护部队安全撤退。

胜利女神雕像

罗马帝国的皇帝在庆祝战役胜利时,常常将胜利女神放在战车上。

可以说,人力的优势、灵活的战术和特殊用途的武器对他们的战绩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所有的因素中,罗马所依靠的最大的力量是军团将士的素质和忠诚。正像公元前200年希腊将领色诺芬回忆他的军队时所说,当他们面对敌人的武器和战马时,总是表现得极为沉稳,“这样的人在战场上无往而不胜”。

罗马士兵胸甲

后来,军团的主要战斗武器是西班牙剑,估计可能是由在西班牙与迦太基人作战的军队带回意大利的。西班牙剑是宽身利刃剑,长约70厘米,主要为刺东西而设计,这也是令敌人恐惧的一件武器。

公元前197年,罗马人在色萨力的锡诺赛佛拉打败了菲利浦五世的马其顿方阵,从而显示出了一种新的迹象:一个以新的方式指导战争的、新的大帝国正在崛起。

战术结构的优越性,是必须在实战中才能得以验证的。当时军队的作战方式受希腊风格重甲方阵影响较大,古罗马军团的战术结构的发明者是谁?他又以怎样的军事理论或政治手段使古罗马朝廷接受了新的作战方式?由于古罗马时代距今时间久远,又缺乏翔实的资料记载,所以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古罗马失踪军团惊现甘肃小山村

甘肃省永昌县城南10千米处的者来寨村,中国西汉元帝时期在这里设置“骊靬”城,用来安置古罗马帝国降人。人们也许会问,古代中国从未和罗马帝国交战,罗马降人从何而来?这是一件历史悬案,为揭开世界上这一桩萦绕在人类史上近2000年的重大历史悬案,史学家们为此而苦苦探索。

罗马骑兵浮雕

公元前53年,发生的一场惨烈的古代战争是这一历史悬案的发源之处,当时正是中国西汉甘露元年。罗马帝国当时的执政官名叫克拉苏,他纠集了7个军团,大约4.5万人的兵力,发动了对安息(今伊朗)的侵略战争。然而,让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没想到的是,在一个叫作卡雷的地方,他们出人意料地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首领克拉苏竟然被俘斩首。最后,其第一军团首领、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6000余众拼死突围。

事情过去30多年后,公元前20年,古罗马帝国和安息签约言和。此后,罗马帝国很自然的要求安息遣返33年前在卡雷战役中被俘虏的军人,并希望寻找当年突围出去的普布利乌斯的下落。可是,普布利乌斯及其所率突围残部,已在安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疑团一直困惑着罗马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学家。罗马溃军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西汉与匈奴的漠北之战

20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对这一课题做过大量工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找到了德效谦于1947年撰写的《古代中国之骊靬城》一文。该文开宗明义: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靬”,后又改称“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犁霸”这句话起首的。文章接着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靬”城的出现应该也与有外国侨民有一定关系。作者进而引用了不少史料进行说明,公元前20年是有记载以来骊靬城最早出现在中国西汉的版图上,这一时间点正好与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相统一。如果说这是历史的巧合似乎不大可能。这一发现指向了一个猜测:在卡雷战役中突围的罗马远征军,正当其故国寻觅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早已鬼使神差地到了中国,并在祁连山下落脚了。

安息王国的象牙质角状杯

根据那篇文章提供的历史线索,中外学者又查阅了大量相关史书,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重要启示。据此书记载,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带领4万多名将士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那时正好是公元前36年。“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书中描绘的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正是古罗马军队最典型的阵式。由此,史学家们推断,这支奇特的军队,很可能就是卡雷战役中突围失踪17年的罗马军队的残部。

《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西汉王朝军队在这次郅支战役中大捷。依据这一重要史料,学者们逐渐拨开了历史迷雾,理清了那支古罗马军队残部的踪迹,即普布利乌斯率领的逃亡大军,在安息军队围追、封锁而回国无路的情况下,辗转安息高原,寻找东进的机会,终于在防御松懈的安息东部防线,撕开一道口子,逃奔到中亚,后又投奔郅支,最后被陈汤收降,带回了中国。汉元帝为此下诏将他们安置在番禾县南的照面山下(今永昌县),并置县骊靬。直到公元592年,鉴于骊靬人已和汉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诏将骊靬县并入番禾县。至此,骊靬建县共612年。中国的骊靬人就这样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悄然消失。

至此,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大军入侵安息,遭安息军队围歼,6000余罗马军队突围,逃至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后为西汉陈汤收降,带回中国,安置在永昌县。这一完整的历史链条已经摆在了人们面前。那么究竟历史的真相是否像历史学家们拼凑出的一样呢?随着更多翔实史料的逐渐发掘,相信这一谜团还会有更新的结论呈现。

蒙古铁骑灰飞烟灭之谜

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不可一世。一部元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征战史。蒙古族起源于额尔古纳河一带,唐时称为“蒙兀室韦”,起初以狩猎为生,后来发展为游牧民族。12世纪时,在中国长城以北蒙古高原地区,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大兴安岭,蒙古人的游牧部落到处都有。

成吉思汗像

蒙古部落首领为“汗”,贵族称为“那颜”。他们养有专职战斗的亲兵,称为“那可儿”。每个游牧单位称为“古列延”,意思是“圆形”。他们居住在毡帐里,逐水草迁徙,每到一地便将毡帐支起,位于中央的是首领的毡帐,众多毡帐围成圆形,称为“古列延”。各部落之间由于争夺水草、牧场时常发生战争。12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经过约20年的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

蒙古兵押送战俘图 波斯 拉施特丁

这幅具有西域特色的古画,描绘了蒙古军队在西征中,用木枷押送战俘的场面。该画是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丁《史集》中的插图,现收藏于德国柏林。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部落贵族家庭。父亲是乞颜部首领,遭人暗算早逝。铁木真9岁丧父,随部落成员四处流浪,母亲带铁木真兄弟谋生,日子十分艰辛。但是生活逆境磨炼了铁木真的顽强意志和不屈性格,使他逐渐成为一位智勇双全、胸怀大志的蒙古青年。他有野心要做全蒙古的大汗,让整个大草原服从自己的指令。他开始收罗父亲旧部,与草原英雄勇士结交,组建自己的武装队伍,准备大展宏图,统一蒙古。他首先依附克烈部的王罕,与王罕联合将扎木合击败,接着又打败王罕独立,征服另一强敌乃蛮部,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

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首脑云集斡难河(今鄂嫩河)召开大会,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在大会上,30多岁的铁木真在欢呼声中荣登大汗宝座。巫师向他传达天意说:“地上各部已经为你征服,土地归你所有,人畜归你所有,你乃诸王之王,普天下之汗,上天旨意,你要号称‘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意为“大海”,即拥有四海的大汗,也就是所谓的“自东向西,上天皆以付我”。新生的蒙古帝国疆域东自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山脉,北连贝加尔湖。

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原来的部落单位打破,将各部牧民重新编制,统一划分为万户、千户、百户,各设长官,由原来的部落氏族首领担任,称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官员实行世袭制。各编户单位既是行政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平时放牧,战时出征,兵牧合一,全民皆兵。除设立庞大的牧民武装外,成吉思汗帐下另设万人近卫军,称为“怯薛”,是大汗直接统领的王牌精锐之师,也是蒙古对外作战的中坚力量。成吉思汗还颁布了名为“札撒”的蒙古法典,设断事官断狱,并借用维吾尔字母拼写蒙古语,开始创制蒙文,用蒙文记录事务。蒙古汗国在成吉思汗手里成为组织健全、兵力强盛的游牧国家。此后,又经过70多年的大规模战争,统一四海,建立了一个大元朝帝国。

武士甲胄 元

连续数十年的征服战争,使元朝的版图较之前朝大大扩展。东北的辽阳行省,领土至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北部的岭北行省,领土已远跨北极圈,顶端至拉普帖夫海;西部的察合台后王封地,远至原苏联、阿富汗境内的阿母河流域;南部云南行省,领土至今泰国境内;西南则到西藏;东南则濒临东海,横跨欧亚两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

元帝国为何形成了一个分裂局面?事实上,从一开始元帝国就未统一。至于原因,要从成吉思汗时期说起。成吉思汗生前曾把蒙古军征服地区分封给4个儿子,后来随着征服区日益扩张而形成四大封国,又称四大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金帐汗国。四大汗国受蒙古大汗的册封,名义上属于蒙古汗国的封地。蒙古建“元”后,连四大汗国在内,元帝国实际上成了独立的5个国家。

另外,元帝国始终处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政权内部矛盾的紧张状态中,没有能够建立起稳定的政治统治。再加上连年征战,尤其是那些对外征服扩张战争不得民心,必然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一代帝国,也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之谜

顾名思义,“无敌舰队”就是天下无敌。然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却上演了一出“以多负少”的悲剧,“天下无敌”变成了“人尽可欺”。

西班牙舰队的大帆船

为了争夺海洋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为什么强大的“无敌舰队”竟然在寡弱对手面前不堪一击,一战而负呢?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是基础说。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虚假繁荣。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加强专治统治,搜刮民财,连年征战,专横残忍,挥霍无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恨,国内危机四伏。这次战争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西班牙国王参加弥撒的情景

二是指挥失当说。另有学者认为,“无敌舰队”的惨败是由于国王用人不当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国王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率领舰队远征。西顿尼亚出身于名门望族,在贵族中有较高威望,深得国王信赖,所以被任命为舰队统帅。但是他本来是一名陆将根本不懂海战,对指挥庞大的舰队在海上作战毫无经验,而且晕船。对这项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请高明,但未被获准。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哪有不败之理?

“无敌舰队”溃败

画中描绘了1588年侵入英国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国舰队的炮火轰击下慌张撤退的情景。

三是天灾说。这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遇上了天灾,而不是人祸。它首先遇到的对手,是非常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在“无敌舰队”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无敌舰队”许多船只被毁坏,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大多数步兵也因为晕船而失去战斗力。“无敌舰队”还没有与英国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顿尼亚带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舰队与英军开战,从而导致厄运的发生。回国时,在苏格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已全军覆没。

伊丽莎白半身像

虽然“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看来,“无敌舰队”覆亡的原因值得所有的军事家深思。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众所周知,日本的联合舰队打败了北洋水师,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造船舫,致使邓世昌的炮弹打不响!北洋水师就此销声匿迹。似乎事情很简单明了,没有任何疑问。可是,《军人生来为战胜》的作者金一南却发出了质问的声音:史实证明,无论是经费还是硬件装备,北洋水师一点不比日本的联合舰队差,为什么却打了败仗,彻底消失了呢?

以往的说法往往把矛头指向动用了海军经费的慈禧和清政府,但是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仔细的考察,作出了如下结论:北洋水师从1861年筹建到1888年成军27年间,清政府一共投入海军经费1亿两白银,年平均300万两。日本政府从1868年到1894年26年间共向海军拨款9亿日元,折合成白银才6000万两,每年合计白银230万两,日本政府的总投入只是同期清政府投入的60%!

就硬件装备方面,北洋舰队的装甲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日本联合舰队。铁甲舰方面,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的数量比是6∶1,中国遥遥领先;非铁甲舰方面,8∶9,日本略胜一筹。“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厚14寸,即使是“经远”号、“来远”号的护甲厚也达9.5寸。日本方面,即使威力最大的“三景”号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而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综合了英国“英伟勒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铁甲舰的长处设计而成,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寸,堪称当时亚洲最令人生畏的铁甲堡式铁甲军舰,在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

就火炮而言,无论大口径火炮,还是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均占优势。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26∶11,中国遥遥领先;小口径火炮方面,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的比例是92∶50。只有中口径火炮方面,日本稍稍领先,中日比例是141∶209。就平均船速说,日舰每小时比中国舰快1.44节,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大。清政府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毅然对日宣战。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庞大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艘未沉。巨额军饷堆砌起来的一流的海军不经一战,原因何在?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舰队?

随着清朝中央政权的衰弱,汉族官僚李鸿章等人纷纷崛起。清政府没落的专制体制,由此而产生的腐败政治,进而在军队中形成了不良风气: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曲意取宠,一味迎合,追逐个人利益。久而久之,国家民族和军队的事情就蜕变成为个人获取利益的幌子招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兴局厂、练新军,轰轰烈烈,在相当一部分满族权贵们看来,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李鸿章兵权益盛,御敌不足,挟重有余,不可不防。因此,朝臣们为了削弱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海军!限制北洋海军就是限制李鸿章,打击北洋海军就是打击李鸿章。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欲以海军换取光绪帝的早日亲政,李鸿章则欲借海军重新获得一片政治庇荫。 1888 年北洋水师成军以后,军费投资就越来越少。海军只是他们各自政治角逐中的筹码,谁还真正为海军的发展考虑?

“济远”号后主炮 清

此外,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水师1888年成军以后,军风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当时的《北洋海军章程》有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提督丁汝昌则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而作为高级统帅的李鸿章,也对这种视军纪章程为儿戏的举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对日宣战前一日他才急电丁汝昌,官兵夜晚住船,不准回家。有备才能无患,而这样的军队如何打仗?

另外,在清朝兵部所定《处分则例》中明确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可一旦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和上海。甚至在北洋舰队最为艰难的威海之战后期,“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的那夜,“来远”号管带邱宝仁、“威远”号管带林颖启就登岸逐声妓未归。

官员带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样,严明的表面掩盖着的是一盘散沙,全然没有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等到临战迎敌的时候,北洋舰队首先布阵就陷入混乱。刘步蟾摆的是“一字雁行阵”,而丁汝昌的命令却是各舰分段纵列,摆成犄角鱼贯之阵。等到实际战斗时的队形却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阵形乱变不说,即使如此勉强的阵形,待日舰绕至背后时,就再也没坚持住,各舰都是各自为战。

战争一开始,敌人尚在有效射距外清兵就慌忙开炮,“定远”舰刘步蟾指挥首先发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而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受了重伤。这一炮就先让北洋舰队失去了总指挥!命运攸关的4个小时的海战从始至终几乎没有统一指挥!再看刘步蟾、林泰曾二位总兵,竟然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

北洋水军提督署原址 清

除去以上这些原因,有组织、携船艇的大规模遁逃和部分人员不告而别,致使人员减少士气大减。面对这样一个全军崩溃的局面,万般无奈的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出,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

北洋舰队旗舰“镇远”号

官兵“恐取怒日人”而不肯沉船,使“镇远”、“济远”、“平远”等10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显赫一时的北洋舰队就此全军覆灭。

“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到底是谁埋葬了北洋水师恐怕真的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某一个原因或某一个人的身上吧?

两千国民党大兵南京山区神秘消失

抗战初期,南京保卫战中,曾有一个团的中国官兵在南京东南30余里外的青龙山山区神秘失踪,从此再无消息,至今谜团仍然没有解开。

1937年12月初,国民党集中20万军队在南京市周围,参加首都保卫战。但是,由于中国军队只有步枪、机枪、手榴弹及少量迫击炮,而乘胜进攻的日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激战中,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尤其是远道赶来参战的川军某师,他们的枪弹多为劣质品,不堪使用,官兵们的血肉之躯根本抵挡不住疯狂的日寇,几乎全军覆没。该师有一个团,因担任阵地侧翼对敌警戒任务,故一直未直接参战。防御战役失利后,为保住有生力量,该团2000多人急行军数十里,向森林茂密的南京东南部青龙山地区撤退。然而,部队进入绵延十几里青龙山地区后,就再也没有出来,2000多人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攻占南京的日军总指挥部在战事结束后统计侵略战果时,就发现中国守军有一个整团未被歼灭或俘虏,也未放下武器进入城内的由万国红十字会划出的难民区,而是转移走了。但该团似乎又没能突出日寇的两道包围圈。日酋们认为此事蹊跷。重庆国民党作战大本营于1939年统计作战情况时,也注意到这一咄咄怪事,列为“全团失踪”。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政部、军令部都派出专人对此作专项调查,但仍查不清楚真相,最终不了了之。

后来有人推测这支部队是不是分散突围出去了,然而仔细分析一下日军当年的战役态势和兵力部署后判定,他们根本不可能突围成功。当时,中国守军只有邓龙光将军所指挥的93军幸运突围成功,此外再没有任何一支中国守军冲出日军密不透风的封锁圈。退一步说,就是全团突围出去,国民党军队应有一星半点信息。

此后,这一事件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关注,《观察家》杂志把此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个营的法国步兵在马尔登山地上的神秘失踪事件相提并论,引为本世纪世界军事史上的又一个谜。

古往今来,曾发生了无数失踪事件。可是,像南京青龙山这样整支部队的人员较大规模的集体失踪着实让人费解。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用常规的思维猜测,这支2000人的部队,可能躲进青龙山区某处一鲜为人知的巨大溶洞,由于某种原因,比如说敌机轰炸震塌了洞口,致使全体人员被困洞内,最终窒息而死;也许,当时这个团为突围逃生而主动化整为零,部分人逃出了封锁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UFO现象的关注,“外星人劫持说”也逐渐被人们提及。

也许在地球之外的某个星球上,存在着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它们驾着飞行器从外太空闯入,经常劫持地球生物,作为它们研究的标本。

可是,许多专家学者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分析之后,认为以上观点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丝一毫站得住脚的、能真正证明外星人“光临”过地球的雪泥鸿爪。

中国军队在战壕中抗击日军进攻

此外,还有些人认为,时空隧道实际上就是宇宙中存在着的“反物质世界”。这正反两部分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彼此接近。

中国军队炮兵一部

当双方接近到一定程度时,由此造成的“湮灭”作用又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其巨大的反作用力又会将宇宙中这两大体系分开。据此认定,某些人的失踪正是这种“湮灭”现象造成的。

希特勒害死过多少“孩子敢死队员”

一个模样可爱的小男孩向一个美国兵走去。他很有礼貌地向美国兵问好,问是否可以给他一块巧克力。那个美国兵可能出于习惯,就将手伸进衣兜。这时,小男孩拨出手枪,向美国兵开火。美国兵当场被打死。

这就是在希特勒煽动下的本该纯真活泼的孩子吗?进行少年的军事化训练,将他们武装起来,一直是希特勒煽动和利用德国青少年,把他们当作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的险恶目的。

1944年11月,一份命令所有1929年到1930年出生的男孩参加莱茵河沿线游击战的文件由德国青年团发出。

在这一号召下,大批男孩进入了专门的训练基地接受训练。纳粹教官们教他们如何散发传单、切断敌人电话线,如何使用毛瑟枪、机关枪和手雷。这就是新建特殊少年民兵营的主要日常生活。这种军事化的训练使得一些少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战场上致命的杀手,特别是在1945年的头几个月,一些年龄更小的孩子,有的只有十一二岁,也悄悄地加入训练营,并开始在敌后从事各种破坏和恐怖活动。

为了掩盖身份,少年“敢死队”队员都身着便装,这样不但不会引起美军士兵们的怀疑,而且也容易在衣服里藏手枪、刀子甚至手雷这样的战斗武器。

1944年12月底,纳粹的少年“敢死队”开始了疯狂的袭击。

类似文章开头那个小男孩向美军开枪的事件曾发生过很多,以致谈到这些小男孩的袭击时盟军的士兵们不寒而栗。

因为这么近的距离,小男孩是不会失手的,一旦碰上几乎是必死无疑。还有些情况,一群少年集体行动,他们埋伏在路边,当美军的运输车队行驶过来的时候就发动袭击。这样的伏击战往往给美军造成很大威胁。有一次在比利时南部,经过几分钟的交火,美军死1人,伤4人。但是,车队继续向前行驶了一段之后又被迫停了下来,因为前面的桥被炸了。

在进攻德国时,美军的推进严重受阻。这种阻力的主要来源就是那些疯狂的少年。他们搜集情报,转换路标,切断电线,撒铁钉,埋地雷,设陷阱,袭击盟军的车队,个个发誓要为他们“伟大的帝国和元首”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要把美国人全部干掉。少年的游击战成了美军士兵公认的重大威胁,尤其是纳粹的小侦察兵们给美军带来的威胁更大。

这些男孩深受纳粹毒害,为了“元首”,他们不惜献身,这是许多接触过这些狂热少年的美军士兵的最深感受。一名美国军官回忆:一个男孩发射火箭弹差点就把我们的坦克摧毁。等抓住这个小家伙的时候,我被气坏了。他跌倒在草地上,一边哭一边说“我应该为元首而死的”。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许多美军军官把这些小男孩放了,可是一转眼他们又重新加入各种民兵组织,继续为他们的“伟大元首”而战。

希特勒与纳粹少年

希特勒无疑是一个伪装高手,从他演说时的丰富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就可以知道。在元首与少年这张貌似和蔼的合影里,希特勒的眼中却透出一丝阴鸷,掩饰不住故作平易背后的凶残和罪恶。

20世纪20年代初期德国青少年运动开始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德国经济的复苏和军事力量的强大,青少年运动蓬勃发展,声势也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停留在某种喊口号的狂热阶段逐渐向大规模标准军事组织过渡,青少年开始接受纳粹国防军和党卫军严格的军事训练。到1942年,德国有100多万名男孩参加了射击训练,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少年军训营。他们都在军训营里经历了基本的步兵科目训练,出去后主要承担空袭报警、向导和救火的任务。1943年时,他们走上了高射炮手或者装填手的岗位。这时女孩子们也加入进来。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少年自卫队在纳粹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墨克尔 (Helmut Mockel)建议下组建起来,以纳粹“少年英雄”赫伯特·诺库斯(Herben Norkus)的名字命名,其任务是打击国内的“投降派”,并在德国边界开展游击战、恐怖暗杀和侦察活动。

1945年4月,希特勒大势已去,但是这些少年“敢死队”却不甘心失败的命运。他们根本不考虑希特勒即将灭亡的事实,继续在盟军经过的主要道路上设陷阱,在盟军可能入住的大型建筑物里埋地雷,只要有机会,不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向盟军发起袭击。在被盟军围困的城市和乡村里,他们在墙壁和电线杆上张贴标语,扬言如有投降者,格杀勿论。他们还把那些盼望战争快点停止的人当作投降派,绑起来毒打,甚至杀害。

希特勒检阅纳粹军队

有一次,在奥尔登堡附近,一伙少年突袭了英国的车队。当时16岁的赫尔穆特·皮斯特拉也在其中。后来他回忆道:“我们躲的时间太长了,食物和弹药都快用光了,许多人都快顶不住了。但是敌人来了,我们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唯一的反坦克火箭筒交到我们的头儿手里。英国车队驶过时,他向其中一辆装甲车开了火,而且他成功地摧毁了那辆装甲车。这时很多人开始拼命地逃跑。但是有几个胆大的仍然在向敌人开火,直到用光他们的弹药。”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数千名疯狂的激进少年躲进巴伐利亚南部山区,继续抵抗,然而这些少年心中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在随后6个月的围困中,美军在这些山区搜捕了大批的少年。

至今,盟军的士兵们还对那些疯狂少年的袭击记忆犹新。他们中有些向美军缴械投降,有些还在顽抗。每当他们进入一个村庄或城镇,他们常常会遭到这些少年的伏击。这些孩子比那些成年人更危险、更狂热、更愿意为了他们的“元首”献身。然而随着纳粹帝国的土崩瓦解,希特勒的少年“敢死队”组织最终也走向了灭亡,究竟有多少少年牺牲在希特勒的蛊惑之中,至今既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也没有幸存下来的人站出来说明什么,一切都已经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为了促进纳粹军国主义思想在德国儿童中间传播,20世纪30年代,高6厘米的玩偶士兵的产量达到数百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