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上品 植物篇
产地分布:上党山谷、辽东、河东诸州、泰山、河北榷场和闽中等地。
成熟周期:花期5~6月,果期7~8月。
形态特征:主根肥大、肉质,呈圆柱形或纺锤形,长15~25厘米不等,表皮为黄白色。
功效:大补元气、宁身益智、益气生津、补虚扶正、延年益寿。
【原文】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译文】
人参,味甘,性微寒。主要作用是补益五脏,安定心神魂魄,停止惊悸;并有祛除邪气,明目,开心窍、益神智的作用。长期服用使身体轻巧、延年益寿。人参又被称为人衔、鬼盖。产于山中的深谷处。
【集解】
《名医别录》载:人参生长在上党山谷及辽东等地。在二、四、八月上旬采根,用竹刀刮去泥土,然后晒干,不能风吹。
陶弘景说:上党在冀州的西南部,那儿出产的人参,细长色黄,形状如防风,大多润实而甘。通常用的是百济产的,形细坚实色白,气味薄于上党的参,其次用高丽产的,高丽地处辽东附近。那儿的参形大虚软,不如百济、上党所出的。人参一茎直上,四五片叶子相对而生,开紫色的花。
苏颂说:如今河东诸州以及泰山都有,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的叫新罗人参,都没有上党的人参好。人参春天长苗,多生长在深山背阴,靠近椴、漆树下湿润的地方。初生时较小,三四寸长,一桠五叶;四五年后,长成两桠五叶,没有花茎;至十年后长成三桠;时间更长的便长四桠,每桠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称百尺杵。三月、四月开花,花细小如粟米,花蕊如丝,紫白色。秋后结籽,有的有七八枚,如大豆,没成熟的时候为青色,成熟以后变为红色,自然脱落。
李时珍说:上党也就是如今的潞州。当地人以挖人参会造成危害,不再去挖取。现在所用的,都是辽参。秋冬季采挖的人参坚实,春夏季采挖的虚软,这并不是说因产地不同而有虚实之分。辽参连皮的色黄润如防风,去皮的坚实色白如粉。假人参都是用沙参、荠苨、桔梗的根来伪造的。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桔梗体实有心而味苦。人参则体实有心,味甘、微带苦味,余味无穷,俗名叫作金井玉阑。像人形的人参,叫孩儿参,伪品尤其多。苏颂《图经本草》所绘制的潞州参,三桠五叶,是真人参。其所绘滁州参,为沙参的苗叶,沁州、兖州的,是荠苨的苗叶,江淮产的土人参也是荠苨,都没有详细审核。现在又有不道德的人把人参浸泡后取汁自饮,然后将它晒干,再卖出去,称为汤参,根本不能入药用,不可不察。
人参根
[修治] 陶弘景说:人参易蛀,只要将它放在新器中密封好,可经年不坏。
[性味] 味甘,性微寒,无毒。
张元素说: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
李杲说:人参得黄芪、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朱震亨说:人参入手太阴经。与藜芦相反,服人参一两,入藜芦一钱,则人参功效尽废。
[主治] 治胃肠虚冷,心腹胀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能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增强记忆力。《名医别录》
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体虚、梦多而杂乱者宜加用人参。(甄权)
有除烦之功。(李杲)
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日华诸家本草》
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张元素)
治男女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疟疾,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咳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李时珍)
[发明] 陶弘景说:人参为药中要品,与甘草同功。
李杲说:人参性味甘温,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体自盛,这是因肺主气的缘故。张仲景说,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的,或下痢身凉,脉微血虚的,都加用人参。古人治疗血脱用益气的方法,这是因为血不能自主,须得到生阳气的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才旺。如果单用补血药,则血无处可生。《素问》上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以补气必须用人参,血虚的也须用。《本草十剂》载:补可去弱,如人参、羊肉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王好古说:洁古老人说用沙参代替人参,是取沙参的甘味。但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怎么没有差别呢?虽然说都是补五脏,也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用。
【百草堂】
相传明神宗时,皇太后患了眼疾,太医名流医治无效,反而使病情加强,眼看渐渐失明,这使太医们心急如焚,皇上也寝食难安。这时有位大臣听说民间有个叫“彭医妇”的女医生,有“女神医”之誉,尤其擅长治疗眼科疾患。便将此事告诉皇上,皇上闻知便立即召医妇进宫。
彭医妇诊视太后眼病之后,发现前面几位医生治疗时,形成了障翳,使之经久不退,乃至久医不愈。遂用人参补托,又行针灸,不久皇太后目翳全消,痊愈如初。神宗皇帝大喜,当即御赐金匾曰:“女神医”,人参明目的功效也被世人所了解。
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