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作者介绍
徐霞客(1586~1641),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自幼博览群书,学问渊博。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理想,立志游遍祖国的锦绣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应试失败后,淡泊功名,不求仕进。他酷爱史籍舆地之学,对历代地志的辗转抄袭附会深感不满,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他开始有计划的远游,直到五十五岁时为止。东游普陀,北游幽燕,南涉闽粤,西北抵太华之巅,西南达云贵边陲。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甚至饥食草木之实,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于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十六个省区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可以说,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他所到之处,对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科学问题,都作了深入而细致的考察,以科学的态度和惊人的毅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和生动入微的文笔,逐日写成考察记录。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疾病缠身,双足不能行走,才由云南木知府用轿送回家乡。回家后,卧病在床,已无能力整理自己的游记手稿。临危前,委托外甥来实现这一心愿。后经季梦良、王忠纫共同努力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后因累遭战乱,多有散佚,幸有传钞诸本,历经后人校刊,迟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有初刻本问世,但已非全稿。20世纪20年代,其科学价值才被发现,1928年,丁文江主持编绘徐霞客旅行路线图三十六幅,连同据嘉庆年间刊本标点的游记及自著的《徐霞客先生年谱》一起印行。
徐霞客像
经典概述
《徐霞客游记》(包括《徐霞客西游记》)是徐霞客30多年旅行考察的真实记录和结晶,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从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奇峰、异洞、瀑布、温泉的探索;从动植物生态品种到手工业、矿产、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建置的记述;从各地风土人情到民族关系和边陲防务等等,皆有记载。它为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
《徐霞客游记》书影
徐霞客的主要贡献是详细地考察和记述了中国西南地区广大的石灰岩地区的峰林、洞穴、溶沟、石芽、石梁、圆洼地、落水洞、天生桥和地热现象等地貌景观的分布、类型、变化、特征和成因等,并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研究,有比较科学的解释,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在世界上开辟了岩溶地貌考察的新方向。
在水文方面,对很多河流的源流做了详细考察,对诸水的源头、走向进行过认真的探索,他勇于打破传统的错误说法,并纠正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地方志记载的错误。尤其是他的《江源考》,正确指出长江的正源是金沙江,不是岷江,大胆地否认了1000多年来陈陈相因的“岷山导江”的错误论断,还将气候、地形对植物的影响,作了详细的描述。
《徐霞客游记》对一些奇特的自然地理现象都作了许多科学解释,揭示了一定的自然规律。例如,它以福建宁洋溪(今九龙江)与建溪为例,说明二水发源的山岭高度相等,但距海的远近不同而决定了二者流速的快慢,即所谓“程愈迫,则流愈急”。
《徐霞客游记》亦有不少记载有关各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土人情,动植物的种类、分布、特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从《徐霞客游记》中,可以看到徐霞客爱憎分明,对当时政治腐败不满,尤其对宦官头目魏忠贤一伙深恶痛绝,不入仕途,不与贪官污吏为伍,并同情被迫害的东林党人,情愿和他们交朋友,他“身许之山水”。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恤孤怜寡,拯弱救饥”。因此,凡是读过游记的人,无不被徐霞客鲜明的政治态度,以及被他所描绘的秀美山川所鼓舞。
《徐霞客游记》还是一部享有盛名的文学佳篇,祖国的锦绣河山,自然界的万千奇景,在徐霞客的笔下,如诗如画,栩栩如生。写动态,千变万化;写静态,清新秀丽;写山,或峻险幽奇,或巍峨雄壮,令人目不暇接;写水,或碧波荡漾,或水清石寒,令人心旷神怡;写洞,或玲珑剔透,或乳柱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写险,或悬流而下,或猿挂蛇行,令人心惊胆战。如此种种,美不胜言。它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表达深刻细致。洋洋60多万字的大著作,人们读起来,如身临其境。
精华内容
【原文】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峰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
【译文】
黄山迎客松
迎客松位于玉屏楼东,文殊洞顶。古松破石而出,枝干苍劲,形态优美,寿逾千年。
初六日天色很晴朗。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其中的石级被积雪覆盖得平平坦坦,一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稀疏的树木披满茸茸的雪花,在其中仰视黄山群峰盘根错节,唯独天都峰巍然挺立于群峰之上。往上走数里路,石级越来越险峻,积雪越来越深,那些背阴的地方雪已冻结成冰,坚硬而溜滑,不容脚踩稳。我独自一人前进,拿着竹杖凿冰,挖出一个孔放置前脚,再凿一个孔,以移动后脚。跟从我的人都沿用这一方法得以通过。往上走到平冈,看见莲花峰、云门峰等各座山峰争奇竞秀,就像是替天都峰作护卫。从这里进去,无论是极陡峭的山,或是高峻的石崖上,全都是怪异的松树悬空盘结,高的不超过一丈,矮的仅有几寸,平顶上的松树松针很短,盘根错节而枝干弯曲如虬,越是短粗的越是老松,越是矮小的越是怪异,不料这奇山中又有此种奇异的品种啊!在奇松怪石交相辉映之间,一群和尚仿佛从天而降,向我们慢慢走来,合起掌说:“被雪阻隔在山中已三个月,现在因为寻觅粮食勉强走到这里。诸公如何上得山来?”又说:“我们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后海的山路尚未通行,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了。”后来,我们就从天都峰侧面攀援而上,穿过山峰缝隙下山,向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我急切地想游览光明顶、石笋矼的胜景,于是顺着莲花峰向北走,上上下下好几次,到达天门。天门两边有刀削般陡直的石壁相夹,中间宽仅能摩肩而行,高则数十丈,仰面向上度量,阴森得令人毛骨悚然。天门里积雪更深,凿出冰洞而向上攀登,走过这里就到平顶,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海了。从这里再登上一峰,到达平天矼。平天矼上独耸而突兀的地方,是光明顶。从平天矼向下走,就是所谓的后海了。大约平天矼的南面是前海,北面是后海,就是最高的地方,四面都是险峻的凹地,唯独这里有如平地。前海的前面,天都、莲花两座山峰最高峻,它南面属于徽州府的歙县,它的北面属于宁国府的太平县。
莲花峰(后方)和玉屏峰(前方)
莲花峰位于黄山中部,玉屏峰西南,东对天都峰,为36大峰之一。它海拔1864米,是黄山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玉屏峰介于天都、莲花峰间,为36小峰之一,海拔1716米,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玉屏峰”。
我到平天矼时,很想朝光明顶攀登而上。山路已走了三十里,很是饥饿,于是走进平天矼后面的一座庵里。庵里的和尚都坐在石头上面朝南方。主持和尚名叫智空,看见客人饥饿的神色,先用稀饭款待。并且说:“刚出来的太阳太明亮,恐怕不是长久晴天的天气。”于是指着一位和尚对我说:“徐公如果有余力,可以先登览光明顶而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晚上在这位禅师处歇宿。”我照他所说的登上光明顶,只见天都、莲花两峰在前方并肩而立,翠微、三海门在后面环绕,向下鸟瞰,极陡峭的山崖和山岭罗列于大山坞中,那就是丞相原了。光明顶前的一巨石,低伏一段后又重新峙立,其势就如中断一样,孤独地悬空于山坞中,石上有怪异的松树盘根错节地覆盖着。我侧身攀登到巨石上坐着,浔阳叔翁则坐在光明大顶上与我相对,各自夸耀景致的极为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