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义。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其涵义,一是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提高生活的质量。注重养生,则颐养天年,无疾而终;不注重养生,则会半百而衰,疾病缠身。
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必须从头到脚全面养护身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中医认为,人体的各个部位,如五官、皮肤、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甚至是人的精神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作用的整体。例如,肝胆相表里,肝脏的火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内脏的病变会通过气色、头发等外在器官的异常表现出来,即“有诸内,必形诸于外”;情绪的好坏也可以影响人体健康等。人体各大系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养护某个脏器的同时,与其相关的其他脏器也会受益;而一个部位出了问题,其他部位也无法正常运转,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整体观,它所传授的是一种从头到脚的全方位保养方法,一种精、气、神、五脏的全面调养法,也是一套身心共治的养生祛病护身大法,其补养方式大致包括以下7个方面:
神养,即精神养生。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七情波动过大,易伤身致病,正所谓“病由心生”。而调摄七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舒畅的心情则能治病,使人体各个部位的病症不治而愈。“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中医历来就非常重视神养,并总结了很多神养的方法,如情志生克法、按摩、打坐等。
行养,即生活养生。不但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也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季节、气候、地理、昼夜等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如夏季的炎热易耗伤心气等。因此人的衣食住行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合理调节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保持阴阳平衡,才能使身体各个部位不受疾病侵害。
形养,即运动养生。太极拳、五禽戏、散步等是我国传统的运动方式,采用这些运动可以将肢体运动与呼吸相结合,以此疏通经络、调节五脏六腑、改善呼吸方式、提升人体免疫力,长年坚持,会使我们获益无穷,从头到脚一身轻松,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气养,即补养元气。元气是人生存的根本,中医有“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一说,元气是人之生命所系。补养元气可以促进全身气血流通,从而祛病强身、激发生命潜能,方法有导引、食补、经络按摩等。
食养,即食疗养生。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功效,如白萝卜润肺,黑豆补肾,只有吃得科学,合理膳食,才能达到营养生命、保障健康的目的。而很多现代人长年不良的饮食习惯,垃圾食品、油炸食品、鸡鸭鱼肉不断,这些都会给人体组织器官带来健康隐患,引发肥胖、冠心病等现代文明病。
药养,即草药养生。草药取自天然的植物精华,药性较为温和,副作用较低,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因此,草药不仅可用于治病,亦可用来养生。将草药与食物、酒相搭配,还可制成所谓的“药膳”“药酒”,既有营养价值,又有强身健体、治病疗疾的作用。
术养,即技术养生。中医传统的养生技术如按摩、拔罐、刮痧、推拿、针灸等,是基于经络疗法和反射区疗法。经络可以决生死、治百病,反射区则与人体各个器官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这两种疗法,可以起到网络周身气血、安抚五脏、激发人体抵抗力的作用。
《从头到脚谈养生全书》博采中医养生智慧,广纳历代名医所著医学典籍中的养生之道,总结儒、释、道、易及诸子百家各类文献中的养生精华,同时兼收并蓄,吸收现代社会出现的养生新方式,是一部详尽介绍中医养心、养身、养气、养神、养性智慧的大全集,旨在帮助读者掌握中医养生祛病的方法,力争从头到脚一身健康。
掌握了中医养生之道,并真正运用于生活,可促使人体各个部位和器官相护、相荣、相生,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实现从头到脚、由内而外的全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