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4章 谈话的你(2)

与男士相比,女士与人谈天说地的兴趣更大一些,而且也更容易向人倾诉自己的委屈、不幸和痛苦。跟知心朋友交流交流自己心中的小秘密,好似大哭一场或是拼命记日记、写信一样,都是宣泄感情的一种手段,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平衡。可是也不能不分对象,逢人诉苦,见人抱怨,一个主题不讲上一百遍誓不罢休,甚至整日愁眉苦脸,提不起情绪。与人交谈时,“但见蹙蛾眉,不知心恨谁?”不问则已,一问则痛哭失声,恩恩怨怨,悲悲戚戚。这种林黛玉式的人物写进《红楼梦》或是琼瑶的小说或许人见人爱,但在现实生活中是肯定不受欢迎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谈话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而不是为了让别人的痛若与忧伤破坏了自己的心情。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各位朋友,为了自己的形象和自己的朋友,让我们尽量在与人谈话时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吧!

有的人在谈话中得理不让人,没理也是有理,天生喜欢和别人抬杠。你说这件羊毛衫是花189元买的,他却说:“谁说的?明明是188元5角嘛。”你说李安所执导的《卧虎藏龙》令人赏心悦目,值得一看,他又会说:“我一见那女主角就烦,就凭她那样,《卧虎藏龙》就好不到什么地方去。”个别时候,这些人为了捍卫所谓“真理”与“尊严”,不惜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大伤和气。

还有的人不长眼色,不管什么事情都专好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什么是他不敢谈、不敢问的。不论是他人随口说出的一句话,还是个人隐私,他都敢于究根刨底,甚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怕揭开别人的伤疤。

这两种人待人的态度可谓殊途同归:既不知道尊重别人,也不知道尊重自己。有他们在场,谈话往往会不欢而散。

谈话的长度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它即指自己每次“发言”所用的时间的长短。从总体上讲,谈话宜短不宜长。通常自己讲一两分钟之后,就应相机把“讲坛”主动让于他人。要是碰上个别人“发言”过久,或是意欲发表个人的见解,应耐心静候他人讲话结束,千万不要挺身而出,打断别人的讲话。

听人家讲话,就要让人家把话讲完,这是做人的一种基本教养。

除非有紧急事件发生,否则就不能在别人讲的正起劲的时候,突然打断他。假如打算对他的话加以补充,或与之探讨一番,首先要看看有无必要,其次要等到对方讲完话之后。无论如何不要抢着替人道出“结局”。

当谈话者超过三人,即多人交谈时,应不时地同其他的谈话对象都聊上几句,不要搞“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论远近亲疏,凭衣帽或印象取人,对有的人一见如故,谈个不休;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无言以对,不闻不问。这样的话,会使后者感到冷落,也会让其他的人觉得自己没有教养。不让任何人变成“局外人”,这很重要。

许多人一起聊天,难免有亲有疏,故此更应注意将其视为较为正式的场合,讲究以礼待人。不要在他人,特别是原来不太熟悉的人对某一问题谈兴正浓,意犹未尽之时,表现出自己感到对方肤浅、庸俗,或是转而谈起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有意引经据典,言必称子曰诗云,令人见笑,甚至让人感到“难受”。

参与多人交谈,一定要对其他人的“脸面”留有余地。尽可能地不要就无关紧要的“小是小非”问题抢白、挑剔别人,也没有必要为此与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作为一名有教养的人,此刻务必要保持风度,不要无理狡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或是极尽讽刺谩骂之能事,为了细枝末节而与人纠缠不休。试问,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占了上风,是得大还是失大呢?

自己在参与多人交谈时,应表现出对他人的谈话内容很感兴趣,而不必介意其他无关大局的地方,没有必要对他人浓重的乡音、读错的某字、记错的日期等等当面指正。不要在某人侃侃而谈之时,突然转身与他人窃窃私语,或是偷偷地凑到别人耳边小声说话。为了“风度”而摇头甩发,莫名其妙地暗笑,更是不当的行为,因为它们都有可能使说话的人产生误会。如果确有必要提醒某位谈话对象留意其松开的裙扣、下滑的袜口或是嘴角的饭粒,应待其讲完话而无他人在场之时,不然就有有意使人难堪的嫌疑。

遇到自己的熟人正在一起交谈,如欲加入,应先征得同意,问一下:

“我能够有幸参加吗?”或“不打搅吧?”得到许可后,方可加入。加入之后,应甘当配角,不可自己一到,马上就要唱主角,而影响原交谈者的兴致。要是发现自己加入后,原交谈者提不起精神,说话吞吞吐吐,应及时退出,不要赖着不走,或偷偷“旁听”。

碰到有人希望加入自己的交谈,通常应来者不拒,对老熟人更应如此。要是确有私事,不宜由外人介入,应在“闯入者”介入时就婉言相告:“对不起,我们有点儿私事,想单独谈谈,我们一会儿再谈好吗?”

若同意他人加入了自己的谈话,就不要有意冷场,或是使用隐语、暗示,只说“半句话”。在谈话中长久地不言不语,不大可能被视为不善言辞,而是被当作对他人的谈话毫无兴趣,或是向在场的某人宣告其不受欢迎。这一态度理应避免。

一般来说,社交场合的谈话都属于自由交谈,而自由交谈的内容基本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不过谈话的内容事关谈话的成功,而且体现着交谈者的品位与格调,故不可以选择不合适的谈话内容,绝对不可以信口开河。

选择谈话的具体内容时,通常需要注重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要多谈一些谈话对象感兴趣的问题。跟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大妈讨论“飞碟”存在与否,还不如谈谈她的子女或小孙子;女孩子关心美容、时装;男孩子爱好运动、兵器,关心国家大事;就其感兴趣的问题谈下去,定会让谈话对象非常开心,主动合作。

其二,要多谈一些轻松愉快的问题。把快乐与人分享,把苦恼留给自己,这一做人的常识亦应在选择谈话内容时得到体现。要是总把自己的苦恼、不平挂在嘴边,把每次交谈都变成了“诉苦会”,有多少人真正爱听呢?

其三,要主动回避格调不高的问题。个别女士一扎堆,就爱对不在场的人说三道四:什么家长里短、人际纠葛、上司的好恶、同事的美丑、路人的衣饰、影星的绯闻、名人的功过,莫不敢言。这样关注别人的短长,是典型的缺乏教养和不务正业。此外,衰老、疾病、死亡、惨案、丑闻和色情故事谈起来既令人扫兴,也不吉利,同样应当回避。

不论自己在谈话时以什么问题“切入”,都应当气量大一些。如自己所谈的问题过专、过深、过偏,不被谈话对象所接受,没有产生良好的反响;或是“我”字用得太多,把自己的宠物阿猫、阿狗当成了谈话的中心,而使谈话对象面露厌倦或不快之意时;应马上就此“打住”,不要依旧“继续”。察言观色,注意反应,适可而止,才最聪明。

有人出面插话,或反驳自己时,应心平气和地与之讨论问题,摆事实,讲道理,不要恼羞成怒,恶语相加。发现个别人成心寻衅滋事,应以静制动,不与理睬。别人给你起了一个难听的“外号”,他头一次当面叫你,你若毫无反应,他可能会觉得自讨没趣,下不为例了。而你若用另一个更难听的“外号”回敬对方,没准此后你的这个“外号”就会跟你形影不离了。

在谈话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总是处于“说”的位置上。要使交谈的双方双向交流畅通无阻,就必须善于倾听他人的谈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社交圈中受大家欢迎的人,人人都爱与之交谈的人,并不仅仅在于他能说会道,而重要的是他会“听”。善于聆听的人,懂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道理,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博采众长,丰富自己,而且能够留给别人讲礼貌的良好印象。

我们在交谈之中要想真正做到洗耳恭听,仅仅对人抱有尊敬之心还不够,还必须把它落实在行动上,才不会南辕北辙。

在他人讲话时,我们应尽可能地以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以便与对方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所有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眼神是一种最丰富的,可以包罗万象的神情,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声音。在他人说话时,给予亲切慈祥或全神贯注的眼神,会使对方感受到无声的鼓励或赞许,因而可以自然而然地赢得其好感。而要是目光闪烁不定,或是可劲儿地东张西望,只会使说话者感受到侮辱和蔑视。

善于聆听的人,只会运用眼神关注谈话对象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学会用动作和声音来呼应、配合正在“发言”的人。此时此刻,没有比“听众”的积极反馈更能使其“受宠若惊”的东西了。

在说话者谈到要点,或是其观点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时,应适时、适量地点一点头,或是简洁地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比如说,可以在点头的同时发出一个“嗯”字,或者说一声:“对,是这样。”“没错!”

“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儿。”“我也有这种感觉。”

但是,这样做切忌过分。要是把头点得像磕头虫磕头似的,会令人无所适从。而要急欲表态,一张嘴却又止不住,也会打断人家的思路。如自己的表态可能短不了,不妨待说话者说完再讲,届时只要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发言”中加上一句“正像你刚才所说的一样”,或是以肯定的语气引用、重复一下对方说话的要点,效果也不错。

最高明的“听众”,永远都是善于向别人请教的人。凡人都有“好为人师”的愿望,如与人交谈时,能向其请教一两个他擅长且不避讳的问题,一定会使其自尊心得到莫大的满足。向宇航专家请教一下外层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同国际问题专家讨论一下中美关系问题,对他们而言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可是向人请教绝不能避实就虚,强人所难。要是强求一位电脑专家发表对《哈里波特》这部小说的见解,与硬逼一名作家介绍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计算一样,可能会是赶鸭子上架,令人骑虎难下。

总之,在谈话之中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轰动效应,也不应只图自个儿痛快而出口伤人。

总之,我们作为“说的一方”时,需要善解人意;作为“听的一方”时,应当毋忘敬人之心。这些问题,都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