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工作的原则(2)
朱七同样不服从上司的命令,也把事情办得条条有理。上司非常高兴,认为朱七懂得持经达权,适时调整,果然契合时宜。他一再赞扬:“朱七把握住我给他的原则,能够随机应变,用‘不变’的原则来应对‘万变’的现象,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办事精神,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值得大家多多学习。”
如果认为王五的运气差,碰到不明理的上司,朱七运气好,遇见明理的主管,那就是一种“不能明辨是非”的错觉。王五和朱七同样不服从命令,获得两种完全不同的评语,一般人会觉得这是评论人的主观不同,也就是两位上司的价值观不一样,或者说是性格上的差异,其实并非如此。
假使我们把王五和朱七对调一下,结果呢?王五的上司照样不满意王五不服从命令的行为,而朱七的主管依然赞扬朱七见机行事,有应变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王五“不服从让上司很明显察觉出他的不服从”,以致产生“你的心目中根本没有我”的反感,当然不愿意肯定王五的办事效果,却耿耿于怀王五的目无上级。朱七“不服从主管并不觉得他不服从”,只是看出“他为了求取良好的效果,尽心尽力地调整,希望能够圆满地达成我交给他的使命”,所以到处宣扬。
王五和朱七,在不服从的过程中,一定有其不同的措施,使得双方的上司有着不同的观感,因而带来不同的结局。
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又是“过程主义”者,过程的变化,乃是“不以胜败论英雄”的最有力证据。
2.完全服从,事实上就是盲从,盲目顺从上司的命令,根本就是奴才,具有下述三大特性:
第一,不用心,一切唯命是从,自己不可能有长进。
第二,不负责任,只知道依上司的命令而行,让上司负责。上司没有指示,也会以请示的方式,把责任推给上司。
第三,存心讨好上司,以完全服从来博取上司的欢心,却在上司决策错误时,反而害了上司。
3.主管命令部属从事违法活动,部属为了确保“做事不坐牢”,当然应该坚决拒绝。不过在拒绝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做,也不说。”
“不做”的原则比较容易了解,反正违法坐牢的事情不做,总是对的。
“不说”的原则比较难懂,为什么不能说呢?
第一,主管交给部属的工作,如果是违法的,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有意的,主管明知违法,却故意指示部属去做;另一种是无心的,主管太忙,由于疏忽而未能察觉出违反法令,因而指使部属去做。
如果主管是有意的,部属一看违法,便说出来。这时由于并无实际行动,主管可以推说不知情,表面上赞美“部属机警”,及时发现弊端,内心却痛恨“部属不识相”,存心抓把柄,到处诉苦,把部属形容成一颗定时炸弹,弄得没有人敢用,对部属的前途,真是大有阻碍。
假如主管是无心的,那就更加糟糕。因为主管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他实在太忙,并没有发现其中有违法的事情,部属一口咬定他交办违法的工作,不知是何居心?他一方面当面苛责部属,不要存心不良,一方面向上请求,把这种有意栽赃的部属调开,否则他坐卧难安,不知道什么事情就要被这种部属渲染得见不得人。
中国的恕道,绝对不是宽恕坏人,而是宽谅无心犯错的人。难道主管真的是神仙,一点错误都不可以犯吗?
第二,部属一看事情是违法的,便说出来。万一法令已经有所变更,主管知道得早,自己知道得晚,主管的话就很不好听:“放心,在我这里做事,不会违法。因为我最讨厌违法的人,你最好留心你自己,千万不要违法才好。”世界上“不知”的人很多,“不知”不等于“无知”,有时只是知道得迟了一些,成为某一时段的“不知”,部属得知较晚,因而冒犯上司,值得吗?
第三,不论主管有意或无心,部属一看违法,便说出来,就已经和主管形成对立的态势。主管看了有“原来你和我不同一国”的感觉,以后做事势必困难重重。
部属不说也不做,主管当然会追查:“那件事情办得怎么样?”
这时部属才说话:“我正在找法令依据,一直没有找到。”主管如果把法令依据拿出来,部属放心,就应该马上去办。
主管拿不出法令依据,却交代“如果找不到依据,最好不要办”,部属便明白他是无心的,幸好自己没有到处张扬,否则错怪主管事小,自己令人害怕那才倒霉。
主管拿不出法令依据,偏又交代“不管有没有法令依据,赶快去办就是”。这时已经非常明显,主管有意把部属保送到“土城研究所”(牢狱的代名词)去“进修”,部属当然更加坚决,不去办它。可是一说出来,主管便可能否认,反而指称部属有意栽赃。部属不说也不做,主管一把事情闹大,大家自然明白主管的司马昭之心,更加同情部属的忍辱负重。
4.有人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是‘良禽择木而栖’的时代,部属可以选择主管。”
我们也承认,部属最大的权威,表现在“五指并拢,手心向下,向桌面一拍:‘我不干了!’”但是,偶尔为之可以,天天如此,请问吃什么?
良禽择木而栖,先决条件是有木可择,而且自己有本事可以选择,还能够栖得住。若是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并且遇到什么样的主管,都得扮演好部属的角色,恐怕只好按照上面所说的方式来应对比较妥当。
一切说明白之前,最好想一想自己的判断力够不够?若是基本认识都不见得正确,如何说明白?
5.服从为负责之本,表示部属的基本信条应该是把责任担负起来,达成预期的工作目标,完成合乎要求的工作成果。服从到什么程度?必须以这个根本要求来衡量决定:不能够盲目顺从,也不应该存心不服从。
说明
人不可以不重结局,因为“盖棺论定”,结局可以给人一个总成绩。中国人最害怕“晚节不保”,便是最后的结局往往淹没了以往的表现。
但是,人不可以仅仅重视结局,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的结局,不外是死。一切喜怒哀乐,无不来自过程。真正的人生,实在是起起伏伏的变化所带来的感受。
中国人最了解人生,所以“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视。承办人员违法坐牢,结局令人悲伤,因为无论如何,坐牢总是不愉快的。但是他不服从经理的指使,过程可能顺利吗?这才值得我们好好来研究一番。
承办人员向经理报告:“这件领款案不符合银行的规定,我不敢做。”
经理会说:“你怕什么?一切有我负责,不用怕!”
承办人员说:“这种违法的事,我不愿意做。”
经理可能说:“这哪里违法?我堂堂一个经理,会叫你做违法的事?你说话最好小心一点。这是变通,绝对不违法,而且转来转去,没有人看得出来,你放心好了!”
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诅咒“让别人去死”,告诉做部属的,违法的事,要坚决拒绝,不忍心让这些“鸭蛋”去碰“石头”,然后对着蛋黄蛋清摇头惋惜。
不错,正确的主张是:做事可以,绝对不要坐牢,但是,为了不坐牢而丢掉饭碗,那种滋味恐怕也不是局外人所能够体会的。
把服从和不服从合起来想,不要分开来看。很容易悟出“站在不服从的立场来服从”,意思是“不一定服从”也“不一定不服从”,才能够“有所服从”也“有所不服从”,因而“服从到合理的程度”。
合理不合理,很难判断。所以服从到什么程度必须用心思索,不可以为所欲为,或者凭着一知半解便立即做出不服从的反应。
站在不服从的立场来服从,才不致盲目服从。但是服从与否,是自己内心的事情,用不着表现出来,以免引起上司的不满,反而对自己不利。于是上司的命令,先以正面的服从来表现,以减轻上司的疑虑,然后再仔细考虑,服从到什么地步,以求合理。
要则
1.做事可以,做事很应该,绝对不能违法坐牢,这是部属听不听话的主要原则。对自己有利,也不会害及主管。
2.上司的命令,必须自己衡量,应该服从到什么地步,才不致因盲目顺从而害了上司。因为服从不服从的判断,应该以把事情做好为基准,而不是以讨好上司为基准。
3.坐牢是一种自作自受的恶果,虽然说很可能遭受冤枉,但是自己不够谨慎,也是责无旁贷。
请写下您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
卖力不卖命
个案
上个月,公司指派5位同事,分别到外面接受不同的训练。回来后报告受训心得,引起大家很多的怀疑。
王君谈到“时间管理”,指出“工作时间并不等于上班时间,因为有些人不工作,从上班混到下班。我们应该把8小时做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能……”以下的话,似乎大家都听不进去。依据事后彼此的交谈和抱怨,都局限在这几句话的情况来判断,大家听到这里,已经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再也无心听下去了。尽管王君侃侃而谈,听众却大多面面相觑。
李君受的是“良好工作态度”的训练,心得是“任何人投入公司,应该表现能干、肯拼的实力,才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干、肯拼”又成为大家叽里咕噜的焦点,也是事后引起众多争议的话题。
焦君听了一大堆“对中国人民族性的分析”,由于他年纪较大,所以显得十分老到。首先说明“说的人这样说,不过我自己不太相信”,然后才说出:“中国人特别重视情感,无论什么情况,总是把一个‘情’字摆在前头,所以动之以情,他就会为知己者死。”这一番话,大家好像没有什么反应,心里想“我自己就是中国人,还用得着你来分析”,因而觉得“要分析也应该说出一些名堂来,这一套我老早知道,哪里需要再花时间去听讲”。
刘君是品管人员,他所受的训练也和品管有关。他强调消极地降低不良率,不如积极地确保没有不良率,因为降低不良率再怎么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念头。就算再低的不良率,对买到不良品的顾客而言,仍然是100%的不良率。刘君说得口沫横飞,听的人并没有太大的信心,“零不良率”是不是有一点夸张呢?
龚君转述一则个案:“老板到处拿订单,明明有利润,却弄得出现赤字,他把全体员工集合起来,要求大家努力增产。从明天开始,每人增加5%的产量。结果员工一下子就增产10%,惹得老板更加生气,抱怨大家平日实在太偷懒了!”
5位同事谈论的主题各有不同,但他们提及的重点,却离不开中国人的工作原则,那就是“卖力不卖命”。要员工卖力可以,想让员工卖命,免谈!
请问:
1.王君的心得报告为什么让大家听不下去?
2.李君的“能干、肯拼”有什么问题吗?
3.焦君的说明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4.刘君的“零不良率”能不能实际施行?
5.龚君所转述的个案主要在传达什么信息?
请把您的高见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
分析
1.王君提及“应该把8小时的上班时间,做合理而有效的工作分配,以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效能”,大家马上想道:“整整8小时,每一分钟都要充分发挥效能,这样卖命,值得吗?”
中国人的观念是忙里偷闲,稍微轻松一下,才能保住性命。如果一天到晚紧张,整整8小时都被紧紧盯住,那还活得长久?这样的工作,大概谁也承受不了。
其实,中国人一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为数不少。而且也不乏一分一秒都相当紧张的,还不是照样活下去?可见中国人心理作用很大,不明说,让他卖力工作,他并不觉得自己在卖命。一旦明说要把时间严密地控制,而且把工作分析得十分清楚,以便正确地分配妥当。大家听到这种信息,心理上已经相当疲累,可以说是“未做先厌倦”。
如果换一种方式,把“时间管理”说成“既能够完成质量兼顾的产品,又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让大家省时、省力。同样做得那么多那么好,却有更多时间忙中偷闲,以确保健康,延长寿命”,相信更能打动中国人的心,使大家不但聚精会神地聆听,而且用心把它付诸实施。
2.李君的报告,要大家能干、肯拼,更严重地伤害了同人的心。能干不能干,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答案只有“天晓得”。老板不给我机会,我再能干也表现不出来;老板肯给我机会,我再不能干,练久也可能成“精”,当然越来越能干。再说,肯拼不肯拼,并不是嘴巴说得就能算数。口头上肯拼,未必真的肯拼。何况肯拼不肯拼,也不应该由别人来倡导,“叫别人去死”的事情,谁都会做,却最好不要说。还有,“爱拼才会赢”原本是一首歌,唱的人指手画脚,听的人不当一回事,那就相安无事。若是听的人一肚子火,必然觉得“唱得比说得好听”,因而意念一转,说出“拼到死也不会赢”的气话,那就适得其反了。
中国人不说“能干”,喜欢说“肯干”,这才是高明。常听许多老板说:“能干不能干,短期内实在看不出来。肯干最要紧,只要肯干,天下原本就无难事,有什么学不来的?”说得员工个个斗志高昂,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地表现“肯干”,以获得老板的赏识。
高明的老板,心里有“能干”的要素,却不在口头上表述出来,免得某些人没有面子。他们也许心里有“肯拼”的念头,却一直规劝员工不要太拼,以免伤害身体。这不是“口是心非”,而是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员工有肯干的热忱,还要“为公司珍重”,才能够长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