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转型:知识型员工价值实现的四大修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PREFACE | 自序

从大学的专业学习开始到现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先后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转型:第一次是从眼高手低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到科研院所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变,第二次是从主要从事机械技术、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主要从事人才开发、人事管理的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转变,第三次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到科技型企业党委负责人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转变。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蜕变。因为每次转型后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与原来的差异很大,原来擅长的方式方法在新的岗位上多数不再适应,原来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在新的岗位上有很多需要继续拓展。每一次转型都面临着一些重大的考验:能否准确定位,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能否尽快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等等。总结三次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学习、交往、工作和成长是一名知识型员工社会贡献度和人生幸福度的可控关键性因素;需要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及方式、人际交往的范围及方式、工作的目标及主要方法、成长的方向及表现方式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适当调整。这直接关系到转型的成功与失败。即使工作上没有大的转型,这四个方面也是需要不断调整的。

结合这些年的亲身经历,我一直在思考工作和生活中规律性的东西,希望能总结一些认识、观点、方法,一方面可以在现实中运用,做到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可以与接触到的年轻人沟通交流,对他们有所帮助。总结离不开思考和写作。写作对我这样一个工科出身的人来说,并不擅长。好在这些年养成了时常写点小文章的习惯,对于经历的重要事情、困难的事情,愿意记录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承蒙业内专家的厚爱,部分文章也被国内的一些期刊、报纸刊登,有了与同行交流的机会,自己也受到了鼓励。特别是2010年5月,我个人的第一本专著—《激发心灵的自我管理:知识型员工价值整合的8大攻略》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着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因为书的出版,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记得在刚参加工作时,就有要写一本书的想法。那时候,朦胧中想要写的书,没有太具体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中的任务、目标、项目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中自己的、家庭的、亲朋好友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但它们在没有明显阶段性的忙碌中被淡忘了,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喜悦中被湮灭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苦闷中被搁浅了。直到2009年,在经过数百次犹豫之后,我下定决心将多年撰写的文章和体会归纳、整理、完善,系统化后成册出版。专著出版后受到了赞誉,特别是得到了那些有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的称赞,一些人还表达了对我下一本书的期待。这坚定了我继续写书的信心。

万事开头难,第一本专著的出版是一个不错的开头。我原想,基于上次的经验,可以三年后再写一本。然而,与以往一样,事多、忙碌、不坚定,年年下决心,一直没有行动。在拖延得没有退路之后,我才下定决心,动手写本书。客观上讲,写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给那些关心我、关注我的人一个交代。一些看过我第一本书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见面时总会问我何时再出第二本书,他们希望我能坚持下去,期待着我的新作。二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这些年,我每年都阅读二三十本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撰写两三万字的文章和体会,积累了数量比较大的、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和资料,在此基础上写一本书已经具备了条件,也算是这些年学习、工作的另一个成果,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点色彩。

书的写作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实际上,五年前我就开始构思,并着手写了其中的部分章节。随后几年撰写的文章、体会很多都是根据需要编辑在本书中的。当然,积累得再多也仅仅是原料的堆积,难以成系统,因此,关于书的架构,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

除了通过学习积累外,思考是本书得以成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每当遇到困难或者没有思路时,我就坚决停下来,做些其他事情,让大脑换一换频道,这样做反而会有所启发。晚饭后到公园健步走是我主要的锻炼方式,也是我思考问题的重要时间,本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这个时间段的心得。有时候,锻炼结束了,大脑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没有结束,甚至会延伸到夜梦中。早晨醒来,朦胧中还是问题或答案。

可以说,多年养成的读书、写作、积累和思考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在比较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了本书。这也从自身角度证实了我关于学习的一些观点。

本书是我第一本专著的延续,都是关于知识型员工价值整合与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和思考。本书更加聚焦,仅仅讨论了知识型员工个人层面的学习、交往、工作和成长,几乎没有涉及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的问题。虽然书中的知识型员工是泛指,但主要针对的是在企业中工作的人员。本书更加关注案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增加可读性,书中有不少故事和案例,这些故事和案例要么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要么是历史故事,没有寓言故事,也没有管理书籍中常常使用的杜撰出来的故事。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的书既不是“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类的励志篇”,也不是管理“快餐”。如果读者按照以上两类心理来阅读,一定不会有多少收获。我的书是关于自我管理的,是来自实践的理论和方法的归纳,自我管理是当今社会及组织对知识型员工的基本要求。基于信息的知识社会,正以可以目视的姿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社会及组织的变革速度越来越快,没有一个组织能够承担起知识型员工个人发展的全部责任,知识型员工越来越需要自我管理,才能承担起贡献社会、个人成长、生活幸福的责任。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组织内帮助你平步青云的梯子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更像是葡萄藤,知识型员工需要使用自己的砍刀。我的书是实践中的思考与总结,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听起来激动人心、做起来不知如何下手的口号式的文章,书中的每个章节都坚持问题导向、以思促行,从分析存在的问题、困惑着手,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缺乏策略性是我们很容易犯的低级错误,我着重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尽量不用理想化的思维简单地否定某种现象。虽然不同的人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述真理,但唯有激发心灵的东西,才能把我们内心最深处没有意识到的感悟唤醒,这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本书讨论了知识型员工学习、交往、工作和成长四个维度的修炼过程及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这四个方面的修炼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一个核心三个侧面”,又统一于知识型员工在组织和社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尽管成长维度是单独讨论的,但它与其他三个维度有所区别,成长维度包含在其他三个维度之中,成长是核心,学习、交往和工作等方面的进步都是实实在在的成长。

我的办公室先后悬挂过四幅书法字画,分别是“厚德载物”“宁静致远”“振振君子,和而不同”与“博雅达观”。这些字画确实表达了我不同时期的心声,又与我在书中研究的四个问题相对应,学习需要博雅达观,交往需要和而不同,工作需要宁静致远,成长需要厚德载物,这或许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多年来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人生,有起有落;生活,有苦有乐;坦然面对,还是屈服顺从,关键在于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修炼。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修炼需要从“心”开始,修出平常心,练成进取心,做到平常心和进取心的平衡协调;以平常心对待他人,对待过去,以平常心对待知识、人情、专业、谋生;以进取心对待自己,对待未来,以进取心对待智慧、人文、职业、价值;平常心是人生健康的基础和保证,进取心是人生成长的动力和前提。

本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系统思考方法和过程分析方法。

希望本书对那些刚入职还不知道如何定位的迷茫者,出现了职业倦怠、职业高原等各种问题的苦闷者,琐事缠身、业绩平平、价值感降低的彷徨者,不满足于现状的有志者等类型的知识型员工有所帮助。尽管这四类知识型员工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但通过阅读本书,希望大家能经常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价值和意义角度反向看待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总经理周中华先生、责任编辑王璐女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给予了我很好的建议,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

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我取得的成绩与她们的支持分不开,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她以90后大学生的视角,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也使我深受启发。

感谢所有帮助、支持、关注我的亲人、朋友和同事。

王振林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