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供需与经济学:“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1)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先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了解市场规律,如价格供需法则、价值悖论等,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比如食盐为什么不降价、钻石为什么比水贵等。然而,“市场先生”也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市场先生”的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产权:国王也没办法拆除的磨坊
近些年,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全国各地都开始了“拆迁热”,政府口号是:大拆促大建,大建促大变,拆出空间,加快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原本拆迁是一件好事,但是因为各方利益无法达成和解,经常发生强拆事件。那么强制拆迁合法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成一句话——理论上讲,只要拥有合法的产权,就不能强制拆除。
1966年,威廉一世刚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兴致很好,于是他决定到波茨坦行宫休闲度假。他站在行宫的露台举目远眺的时候,发现一座破旧的磨房挡住了他的视线,这让他感到非常不悦。的确,这座磨房确实跟华丽的宫殿格格不入。于是他让身边的随从找磨坊主交涉,想高价买下磨房,然后把它拆了。然而,这位磨坊主却说什么也不肯卖,他不想祖业在自己手里消失。威廉一世对此非常愤怒,于是他下令让侍卫强拆了磨房。
本来没把这件事当回事的威廉一世,很快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原来磨坊主把他给告了。状告国王的事情在当时引起了举国的关注,最终法院宣判:威廉一世违反了《帝国宪法》第79条第6款,犯了滥用王权罪,判决他在原址为磨坊主重建一座磨房,并且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最后威廉一世遵照法院的判决在原址建了一座新磨房,并且赔了钱。
威廉一世和磨坊主去世后,老磨坊主的儿子因为家道中落,想把磨房卖给威廉一世的儿子威廉二世,于是他给威廉二世写了封信表达了此意。但是,威廉二世并没有买下磨房,而是给了对方3000马克帮他渡过难关,而且为了怕对方不接受,还说成是借款。威廉二世在回信中说,他希望磨坊主保护好祖业,因为这座磨房是民主法治的象征。直到现在,这座磨坊依然屹立在波茨坦行宫前面。
在国王和磨坊主的故事里,磨房是磨坊主的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必须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国王,也必须遵守法律。磨房的产权是属于磨坊主的,国王没有权利拆除,换言之就是产权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
那么产权的定义是什么呢?经济学上普遍认为,产权并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物的存在和使用所产生的人们之间互相承认的关系。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2008年,美国经济学家萨默斯在“阐述反倾销与知识产权保护并答疑”中,萨默斯说:“倘若政府觉得鼓励创新重于增加消费者剩余,政府就会规定在长时间内保护知识产权,相反,保护知识产权的时间就会相对短一些。假如你问布什总统,他一定会说‘无论在哪个国家保护知识产权都应该是真理’。假如你问民主党众议员Barney Frank,他就会说:‘美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太严厉了,而在保护劳工与环境上做的还远远不够。’”萨默斯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对国家的长期利益是有利的,相反,倘若一个国家只看眼前利益,这个国家就不那么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事实也是这样。产权直接影响经济效率,一旦产权失去保护,就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社会生产效率低下等严重后果。
以我国古代“竹林七贤”其中之一的王戎的一个故事为例:
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一天,他和同村的伙伴看到路边有一颗李子树,树上长满了又大又漂亮的果子,伙伴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而王戎则表现得非常淡定,他说:“这些李子肯定非常苦涩难吃。”伙伴们不相信,结果他们尝了好多果子都是苦涩的。他们好奇王戎怎么知道的,王戎说:“路边的李子树没人管,每天很多人从这路过,倘若李子好吃,别人早就吃光了,根本不会剩下这么多。”
这棵李子树是公共财产,也就是说它不具备个人产权。因为不属于个人所有,所以不会有人修理这棵树,树上的果子因为非常苦涩才得以保留。没有产权保护,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吃光了。
所以说,唯有通过明确的产权界定,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我们可以发现,但凡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把产权保护纳入国家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中。产权拥有一个特性——产权所有者是权责统一,也就是说所有者既有权利使用自己的资源,从中获得合法收益,同时,一旦使用不当,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基于这一特性,产权的所有者就会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
在产权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财产权利的保护。比如在购买住宅之后,要妥善保护好房产证,因为它是证明你是房屋所有者的唯一凭证,无论你想要出租、出售或是抵押这个住宅,都需要使用房产证。再比如,在你有一项创新发明之后,一定要注意申请专利,以使自己的发明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不被他人盗用。
经济启示录
威廉一世国王最后为自己强拆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不仅帮磨坊主重建了磨房,而且做出了经济赔偿。由此可见,产权保护对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是非常重要的。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明晰产权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所以说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套完善、有效、可行的产权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价格:理发为什么花这么多钱
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许多东西的价格一再创下历史新高,诸如大蒜10块钱一斤,绿豆8块钱一斤,牛羊肉更是早就突破了20块钱一斤的大关。不过这些价格都还在人们可接受范围之内,曾经有两名学生在郑州遭遇天价理发,理发均价达到了6000元。为什么理发需要花这么多的钱呢?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价格的本质以及影响价格的因素。
经济学上普遍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越来越短,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不断降低,商品的价格也就会不断降低。因为根据价值规律,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释本节开始提到的天价理发事件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手中的钱永远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我们消费的时候,诸如一个包几万块、一件衣服十几万等,这些天价都让人们无法理解。理发最高可以定多高的价格?这个价格的制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郑州的天价理发事件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价值规律,价格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都是正常的,但是虽然价格有升有降,但是仍然以价值为轴心而变动,也就是说价格不能过分偏离价值。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少数生活必需品为国家定价,大部分商品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
正因为这样,有些经营者误以为自己可以随意定价,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提到的6000块天价理发事件了。很显然,6000元的价值已经远远偏离了理发这项服务的价值了,这种行为已经属于消费欺诈犯罪了。虽然,国家没有明确理发的价格,但是他们的定价也必须要遵循价值规律以及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
影响价格的两大因素是生产成本和利润。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单位在生产商品或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商品的利润是指生产单位销售商品获得的收入去掉成本价格以及税金之后的余额。需要强调的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应该和社会平均成本接近,商品的利润应该是社会的平均利润。社会平均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就是商品的市场价格。
在郑州天价理发事件中,受害者张怡的消费清单有一项是电发1680元,但是根据工商部门的调查,理发店使用的资生堂电发水,进货价为27.2元/盒,这和卖给客人的1680元相比,整整多出了六十多倍。显而易见,理发店的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平均利润,这直接导致了客人理个头居然要付6000元的巨额账单。在价值规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等价交换,理发服务和6000元理发费明显是不等价交换。据了解,这家理发店很快被停业整顿,罚款50万元,其法人也因为涉嫌故意欺诈消费者而被关进监狱。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在决定商品价格的时候要严格遵循价值规律,以社会平均成本加上平均利润的价格为参照标准,切不可漫天要价。否则,不但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会受到道德的审判和法律的制裁。
经济启示录
郑州天价理发事件说明,在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时,一定要遵循价值规律和国家相关法律。反之,违反价值规律定价,将会自食其果。在经济学中,价格绝不能偏离价值太远,它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供需法则:为什么苹果在旺季价格下降,海边别墅在旺季价格上升
许多商品的销售都有旺季和淡季,一般情况下商品在旺季的销售会有所下降,比如苹果、橘子、西瓜等时令水果。但是,海边的别墅、应季新款服装等却在旺季价格上升。为什么苹果在旺季价格下降,海边别墅却在旺季价格上升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谈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
赫尔曼·西蒙,德国著名管理学思想家,他的《生机》一书中曾经谈到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谈到需求或者说是销售危机,我们首先要了解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唯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现在的处境,我们首先一起看一下经济景气时的供求关系。”
“在经济景气时期,许多行业的需求都比供给高,需求持续高于供给的情况叫做卖方市场。涨价很容易实施,而且价格的确上涨了。需求高于供给这个情况说明商品的市场价格偏低,商家对涨价时机的利用还不到位。”
“理想市场的供求关系应该是平衡的,不过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经济要么生产效能过剩,要么就是生产效能不足……在经济危机的境况中,需求突然大幅度下降。这种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呢?原先的卖方市场演变成了买方市场。这时候企业就会面临减价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力持续下降和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此外,企业本身也会由于想要尽快减少剩余物资而主动减价。”
从西蒙教授的论点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两点,一是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即成为卖方市场,这时候商品就会涨价;二是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即成为买方市场,这时候商品就会减价。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其实非常简单,你只要掌握两个概念就可以了,一个是供给,另一个是需求。”那么经济学上是如何定义供给和需求的呢?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段时间内,在某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可以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只有当生产者有供应的愿望以及能力时,这种供给才是有效供给。需求是指在某段时间内,在某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可以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只有当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和能力之时,这种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关于供需关系,通常人们都以为是需求决定供给,比如冬天天气寒冷,人们需要羽绒服,市场上才会有羽绒服的生产和销售。但是,经济学者普遍认为需求能够主动适应供应。通常来说,供需平衡时,商品的市场价格即正常价格;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市场价格就会比正常价格低;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市场价格就会比正常价格高。
比如我国古代“洛阳纸贵”的典故就是供不应求的案例。在当时京都洛阳,很多人都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这时候对纸张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大,当地纸张供不应求,如此一来造纸商和销售商就开始大幅提高纸的价格,造成了“洛阳纸贵”。再比如许多南方的水果蔬菜,诸如火龙果、芦荟、椰子等,运到北京价格增长数倍,椰子能卖到10块钱一个,而在当地却只卖5毛钱,这就是供需关系不平衡的结果。当地产量高,供大于求价格自然很低,而在北京,因为不是产地,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就高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决本节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苹果在旺季销售下降,海边别墅却在旺季价格上升呢?苹果和海边别墅的消费旺季虽然均在夏季,但导致它们消费量增加的原因是不同的。对于苹果来说,苹果的消费量增加是因为供应量增加所导致的,此时属于供大于求的情况,所以价格下降;而对于海边别墅而言,海边别墅的消费量增加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增加所导致的,此时属于供不应求的情况,所以价格才会上升。
一般而言,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也就是说价格上升,需求量就会下降,反之亦然。比如,在夏天我们都会吃冰糕,售价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哈根达斯销量很少,而一块钱一根的普通冰糕则销量非常的大。价格和需求的这种关系被经济学者称为需求规律,即在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