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修身之道,至真至纯无愧于心(1)
自古以来,不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修身始终都是一个人一生不能落下的一门重要课程。一个真正懂得修身之道的人,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的品格和道德,做一个至真至纯无愧于心的人。可是,人生不能不知的修身之道有哪些呢?我们不妨从季先生的人生智慧中去发现吧。
慈善,修身的开端
季先生语录:
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
我们讲修身,修的是什么?其实,归根结底,最主要、最集中的还是个人的道德。季先生指出,简单说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以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慈善,作为良好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原则和方式。那么,究竟什么是慈善?而要增强个人的修身,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我们又该如何运用好慈善这一原则呢?这些就是本节所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慈善这一问题。
季先生说:“自己生存,也让别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根据季先生的善恶观,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慈善”,指的是对人做到推己及人,对物也一样“推己及物”,而不是凡事都只想到自己,凡事都以自己为出发点,不顾他人、他物的生存。
对于慈善,季先生还中肯地说:“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看来,慈善对于一个人的个人修身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拥有“慈善”之心、之行的人,才能拥有良好的道德,才能发扬良好的道德。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这样。若是整个社会的人,都没有慈善之心,那么要说这个社会是一个道德水平很高的社会,这样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一个人若要有修身之道,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那就不能忘了“慈善”这一始端。换句话说,讲求修身之道,拥有良好的道德,我们必须从慈善开始。
那么,要做一个慈善的人,拥有一颗慈善的心,我们又该从何获得慈善呢?
对此,季先生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宣传教育,要舆论引导,更要实践、参与。”
如此看来,我们讲修身,要获得慈善这一修身之道,须得有多方面的努力。不仅需要社会的宣传教育和舆论指导,更需要我们自身的实践与参与。在此,社会的努力,或者说客观的努力不是我们所要强调的重点,而自身的主观实践和参与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注重的方面。
对于这样的实践和参与,季先生又提出了更为客观的观点:“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层次,无私奉献,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图个好名声,或者避税,或者领导号召不得不响应;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精神,层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他参与了,他就开始了他的道德积累。”
从季先生的话里我们不难发现,慈善,作为道德积累的开端,它的实践是可以非常广泛的。因此,生活中,我们要修身,要讲慈善,就不要太过于瞻前顾后,也不要觉得动机是为自己考虑就完全不对,只要能对他人、他物的生存产生有利的影响,该付出的,就付出。换句话说,该实践与参与的时候,就亲身参与、实践。是多是少,都代表着一份心意,都是一种慈善。这样做,也就积累了良好的道德,也达到了修身的目的。
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步还需要一番思想与内心的挣扎和斗争。而要在挣扎与斗争中战胜自己,让自己行动起来就须得遏制自己的本性。对于这一点,季先生说:“为什么要遏制本性?目的是既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则社会必然乱了套,就像现代大城市里必然有红绿灯一样,车往马来,必然要有法律和伦理教条。”
如此来看,我们讲参与和实践慈善这一修身之道,放任本性是不可取的,作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能明辨是非的人,我们得自律,即自觉遏制本性——贪婪之性、自私之性、不知足之性,而不能像动物一样,需要他律。真正能做到遏制本性,才能拥有慈善之心,才能行善。否则,对世间他人生死存亡,都会用“与我无关”的冷漠态度对待,视而不见,根本谈不上帮助,更谈不上无私奉献。
而要获得修身的开端——慈善,光靠遏制自己的本性是不够的。关于这一点,季先生借鉴了朱子的说法:光靠它是不行的,还必须读书穷理,才能去掉那些不正当的思虑。
如此一来,我们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便能很好地获得慈善这一良好的道德,从而也便达到了修身的目的。一个心怀慈善的人,就能做到推己及人,“推己及物”,能竭心尽力地帮助他人,贡献社会。
对于如何将慈善之心付诸实践,季先生还给予我们具体的建议,他说:“我们不妨先从康德的‘消极义务’做起:不污染环境、不污染空气、不污染河湖、不胡乱杀生、不破坏生态平衡、不砍伐森林,还有很多‘不’。这些‘消极义务’能产生积极影响。”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获得修身的开端——慈善这一良好道德,就必须如季先生所提倡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即不仅要有慈善的修养,更要有慈善的行为。这样一来,将慈善付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真正达到修身的目的,才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
公德,不可不讲
季先生语录:
如果这三个关系处理不好,就要根据“不好”的程度而定为道德上有缺乏、不道德或“缺德”,严重的“不好”,就是犯罪。
季先生所说的三个关系,其中之一便是个人修身问题。个人修身不行,就会表现为道德上的缺失或是不足。而公德,是个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有公德心的人,说明他是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反之,则表明这个人的修养不够,道德水平不高。
比如说,一个成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经常上街破坏公物,如拆坏公园的栅栏、砸坏路灯、践踏草坪等。这样的人,若说他有崇高的道德品行,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说,个人修身,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还要重视公德心的培养。
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与这个社会紧密联系着。更为具体地说,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周边的人或是环境,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纵然好的言行举止未必一定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但是坏的行为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例如,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这样的行为,能说会对身边的人或环境产生有利影响吗?不言而喻,答案是否定的。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在某个公共场合,譬如人潮汹涌的车站,本来拥挤和喧闹嘈杂就让人有些烦躁,此时如果身边还有人肆无忌惮地随地吐痰,这是否会让你心生厌恶呢?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是不讲公德的人的言行举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而这样的行为举止更是我们应当规避的。那么,要尽可能地做一个讲公德的人,我们必须清楚还有哪些行为属于不讲公德的表现。在此,我们不妨借鉴季先生摘抄的七宗:
第一宗:脏。不讲公德,乱扔垃圾。
第二宗:吵。在飞机上,在火车上,在餐厅中,在饭店里,大声喧哗。
第三宗:抢。不守规则,不讲秩序,干什么都要抢先。
第四宗:粗。不懂起码的礼貌,不会说:“谢谢!”“对不起”。
第五宗:俗。在大饭店吃饭时,把鞋脱掉,赤脚坐在椅子上,或盘腿而坐。
第六宗:窘。穿戴不齐,令人尴尬。穿着睡衣,在大饭店里东奔西逛。
第七宗:泼。遇到不顺心的事,不但动口骂人,而且动手打人。
对于这七宗,季先生评价道:“这只是不顾国格,不讲公德,还不能上纲到‘罪’。”尽管不能将其认为是犯罪,但是它们着实是不讲公德、污染公共生活环境的表现。作为一个文明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公德心、讲道德的人。因此,以上“七宗”是我们必须尽力去规避的。不然,不仅让自己丢人现眼,让别人觉得刺眼,还可能侮辱国格,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仅仅为了个人的修身也好,为了给他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也好,抑或是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我们都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讲公德的人。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强调的也是一个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的道理。
若不然,到了某个场合才想起要做一个文明人,这样难免会有形式主义和作秀的嫌疑。再不然,一个人走到哪,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恣意妄为,自私自利,完全不顾忌他人,不讲公德,于他本人,会给别人留下一个不良印象;而于他人,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会给他人造成一定的困扰。比如,上公厕,不冲厕所,这样的行为就是不讲公德的表现,会给其他人带来烦恼。再往大的方面看,对于整个社会甚至是整个国家来说,一个不讲公德的人的言行举止,轻则可能只是他本人给他人以不好的印象,重则可能会危害整个社会的风气,甚至会侮辱自己祖国的国格,损害国家的尊严。而这一点,是季先生严厉批判的。
这样看来,不讲公德,其危害不仅是广泛,而且深远。
因此,人生在世,我们讲求修身之道,讲公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个能严于律己、行为端正雅观的人,才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才能处处为他人着想,才能把公共环境当做自己的小环境一样来爱护和维护,才能让祖国和人民为之自豪。
事实上,讲公德,不仅仅要规避以上季先生所摘抄的七宗,生活中,要讲公德的地方还有许多,比如不随地吐痰,不随便破坏公物等。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讲到修身,讲到公德,我们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雅观、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摈弃一切恶习,同时要劝诫身边的人,做一个讲公德的人,这样,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成为一个于己于人都无愧于心的人;不然,将如季先生所痛斥的,会给国家脸上抹黑。
总而言之,修身之道,公德不可不讲。
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季先生语录:
世界上所有的堂堂正正的宗教,以及古往今来的贤人哲士,无不教导人们:要说实话,不要撒谎。笼统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
自古以来,不撒谎,说实话,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小,我们常常被教导说,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当我们踏入社会,不论是以个人为单位,还是以集体为单位,诚信都是立足于社会的法宝。可见,诚信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修身之道。
人生中,毫不夸张地说,“诚信三冬暖,失信三伏寒”。试想,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一个总是言而无信的人,谁愿意相信他?诚如孔子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拿个人来说,“狼来了”的故事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都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不然,轻则可能失信,重则可能丧失自己的身家性命。而对于集体,比如企业来说,不讲诚信,则可能难以立足于商界,最终可能会倒闭。
由此可见,不论如何,人生在世,修身不可不讲诚信。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有种下这颗种子,才有机会找到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诚信是桥梁,只有搭建这座桥梁,才能去到另一端——取信于人,立足于社会;诚信是一面镜子,能清清楚楚地照出一个人的灵魂。因此,我们若想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安身立命于这个浮沉的社会,我们就必须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关于修身,季先生将诚信放在重要的位置,百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于大,季先生始终奉行诚信为本——讲真话,假话全不讲;于小,季先生也能坚持一诺值千金,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一句话,讲诚信。
20世纪70年代,又到了新生开学的时候。这天,季先生正好出门办点事。路上,碰到一个自己带着很多行李来报到的新生。由于新生报到事情比较多,比如注册、分宿舍、领钥匙、买生活用品、买饭票等,因此,这个带着很多行李的新生很是犯难。正好这时候,他碰到季先生。大家都知道,季先生一生朴素。因此,这个新生并没有认出这位穿着中山装的普通老人,于是,手忙脚乱中便把行李托付给路过的季先生看管。
等到这个新生把一切事都办好,已快到下午了。这时候,这个新生才想起来,自己把行李托付给了一位老人。这个新生立即担心起来:那位老人家应该走了吧?糟了,我的全部家当都在行李里呢。于是这个新生匆匆忙忙地赶往原处,远远地他看见老人仍然坐在路旁,悉心地照看着行李。老人手里还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这个新生立即走过去,向老人道歉,并且认真地表示了自己诚挚的谢意。他心想:谢天谢地,初次出远门,遇到了好人。
第二天,学校举行开学典礼,这个新生仔细一看,原来昨天那位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也在上面。于是,他偷偷地问旁边的同学知不知道那位老人是谁,结果同学告诉他,那是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
这就是一个讲诚信的季先生,讲真话,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是他一生的追求,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