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以后不可不知生存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不懂生存智慧,就会处处碰壁(3)

一次,父亲出差来公司看我,我把自己的现状告诉他。父亲说:“你应该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这是进入社会的你应该懂得的生存智慧。否则即使换另一家公司,你仍然会遭遇同样的困境。”

听了父亲的话,我开始主动接近我的主管,每天笑着跟他打招呼,工作之余还会主动找他聊天。

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不怎么搭理我,但是后来渐渐地对我有了好脸色。那段时间,他找我麻烦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我的工作也轻松多了。

“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这是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的通病。但是你要知道,有些人即使你不喜欢,你还是要学会和他们好好相处,否则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就像故事中的大学生一样,他不喜欢主管,结果怎样呢?自己在工作中处处碰壁。因为自己的好恶,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困境中,实在是得不偿失。

有的人也许觉得要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对自己来说就是煎熬。其实和这些人相处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的一点就是把心放宽一些。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克服心理障碍。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要把人往好的方面想,看到人性善的一面,这样就能渐渐地改变你对别人的看法。

第二,试着去接近别人。不要故意躲避别人,也许接触久了之后,你就能渐渐地忽略别人身上你不喜欢的那一面,甚至发现他的优点和可爱、可敬的方面。

第三,要学会包容。即使对方故意找茬,也要装作不知情,仍旧对他好,慢慢感化他,从而改善你们的关系。

22岁以后,只有你懂得了“和不喜欢的人相处”这一生存智慧,你才能渐渐把自己融入你所在的圈子中,把自己融入社会中,才不会被孤立成单飞的雁。

要想别人对你好,你就得对别人好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你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因此,“要想别人对你好,首先要对别人好”。这也是社会的生存法则之一,是你融入社会必备的生存智慧之一。

但是对于一些刚步入社会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别人的好,例如父母、老师对他们的好,这种“好”是不计回报地付出,他们也心安理得地接受。因此也就形成这样一种潜意识——“别人对我好是应该的”。但是在进入社会以后,如果仍然带着这种观念去生活,处处要求别人应该怎样对你,自己却从不付出,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就容易碰壁了。因为进入社会后,你的交际范围扩大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不会像你的父母、老师一样无条件地为你付出了。这时,如果你想让他们对你好,你首先就要对他们好。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农夫,他研制出了玉米的新品种,并且获得当年最佳农产品奖。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农夫把自己的冠军种子毫不吝啬地分给其他农友。

有人很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大方?”

农夫笑着说:“我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我好。你们有所不知,这里所有人的田地都连在一起,风吹的时候,花粉会四处飞散。如果邻家播种的是次等玉米种子,那么在花粉的传播过程中,我的玉米品质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愿意把自己的种子和农友们一起分享。再说了,如果我把种子藏起来,很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嫉妒。而我分给他们,他们都会感激我。以后我有什么地方需要他们帮忙,他们自然也乐意帮我。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这样做都不吃亏,反而受益良多。”

我们不得不说这位农夫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他这种“先人后己”的处世之道,很值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去学习和借鉴。这种方式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非常有效。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彤彤大学刚毕业就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女孩来说,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难免会觉得孤单、落寞,再加上工作压力大,同事们又对她很冷漠,彤彤更加觉得孤独了。白天上班的时候还好,晚上回到宿舍,同事们有说有笑,却很少有人主动搭理彤彤。彤彤觉得自己始终无法走进同事们的生活圈子中,常常觉得自己被人孤立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让彤彤很有挫败感,也觉得自己无法适应社会。

一次,彤彤向自己的大学同学小芳说出了自己的困境。小芳听完后,对彤彤说:“想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别人。想要她们对你好,你首先要对她们好。你不妨去试试,一个星期后,相信你们的关系就会有很大改善。这是我的亲身体验,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彤彤觉得小芳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按照小芳说的去做。以后每天下班回到宿舍,她总是热情地和同事们打招呼,有时候还会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同事们一起分享。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同事们对她仍旧不是很热情。但是彤彤想:“只要我再坚持一下,就能扭转这种局面。”

因此,彤彤一直坚持这样做,不久之后同事们对彤彤也逐渐热情起来。看到这样的转变,彤彤非常开心,立即把这个结果告诉了小芳。小芳说:“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结果。其实之前我也和你一样,感觉她们总在排斥我,后来经理跟我说,让我主动去融入她们。我按照经理的说法去做,才渐渐和她们打成一片。据我所知,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主动一点儿,对别人好一点儿,时间久了,别人也会被我们感动,也会渐渐对我们好的。”

是的,诚如小芳所说,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都会有处理人际关系的困扰,很可能在这方面碰壁。一旦碰了壁,就会发出“人情冷漠”的感叹,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别人的生活圈子,甚至和社会格格不入。

其实不是“人情冷漠”,而是你没有付出。作为刚入社会的你,处理人际关系时,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付出,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只要你真心地对别人好,久而久之,别人也会被你感动,对你好。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呢?如果你不想付出,而是一味地等待别人对你好,这样就很被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你不靠近别人,别人也不会靠近你。这样一来,你又怎么去融入别人的生活圈子呢?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又怎么融入社会呢?

所以22岁以后的你,必须要知道“想要别人对你好,你就得先对别人好”这一处世智慧,用这种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让你和别人相处得更融洽,才不会在人际关系方面碰壁,也才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不要好心办坏事,别把“施恩”变成“施舍”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总是以乐善好施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当然人们都很欣赏这种乐于助人的态度。但是如果在帮助别人之后,仍然是以“施恩”的态度对待被“施恩”的人,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就等于把“施恩”变成了“施舍”,这不仅达不到帮助别人的目的,反而会给别人造成伤害。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家里很穷,一个下雪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于是他向村里的首富借钱。这个富人很慷慨。所以当他向富人借钱的时候,富人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还非常大方地说:“拿去用吧,我知道你们家穷,钱就不用还了。”穷人接过钱,小心翼翼地收好,匆匆赶回家。富人看着他急匆匆的背影,又补充了一句:“不用还了!”

第二天早上,富人打开门,发现自己院子里的积雪已经被人清扫过了,连屋瓦上的积雪也被清扫干净了。他在村里打听了一下,才知道是向他借钱那个人打扫的。富人这才明白:给别人施舍,在别人心中,就会觉得你把他当成乞丐一样对待,会伤害他的自尊。于是他派人给穷人写了一张欠条,穷人接到欠条后非常感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如果你的施恩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好心就变成坏事了。就像故事中的富人一样,他借钱给穷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在帮助别人后,便生出了一种优越感,一遍遍地强调说:“不用还了!”当然这句话本身没有特殊的含义,但是对于处在困境中、并且低头向富人伸手的穷人而言,就是另一番意味。在他看来,富人是在强调:“这钱是我‘施舍’给你的,不用还。”所以难免会觉得自尊心受损。

由此可见,当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人的自尊,不要把“施恩”变成了“施舍”,否则就会无意间伤害别人。这样一来,别人不仅不会感激你,反而会怨恨你。这就是在人际关系中交恶了。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是很难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甚至有时候还会让自己碰壁。

莉莉今年23岁,刚毕业一年多,在一家公司里担任行政助理。一次,公司的一名老员工李大姐家里出了急事,急需一大笔钱,李大姐东拼西凑,总算凑得差不多了,但是还差一点儿。李大姐想:“莉莉平时是非常热心的一个人,我现在有困难,如果向她开口,她应该不会拒绝。”于是李大姐向莉莉借三千块钱,莉莉爽快地答应了。

莉莉知道李大姐家现在非常困难,于是就对李大姐说:“钱算我给你的,不用你还了。”

这话不说还好,说过之后李大姐非常生气,她对莉莉说:“我们家虽然现在遇到困难了,但是不会一直这样困难下去。什么叫给我的?我告诉你我不缺这点儿钱。你把你的好心收回去吧。钱我找别人借!”

听了李大姐的话,莉莉也很生气地说:“我是一片好心,你不接受也就罢了,还这样说,简直不可理喻!”李大姐更加生气了,扭头就走。二人之间就这样结下了矛盾。

对别人好,帮助别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从莉莉的话中,我们能看出她是以一种高姿态的方式来帮助他人。她认为她给人提供了帮助,不论这种方式别人能否接受,都要感激她,否则就是对不住她。这时莉莉提供给李大姐的帮助不是“施恩”,而是“施舍”。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义和效果却迥然不同。施恩于人,会得到别人的感激,但是施舍的结果,都会或多或少地给别人造成伤害,而对自己,也没有多大好处,甚至有害无益。

因此,22岁以后的年轻人在帮助别人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好一个度,千万不要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不要让好心办了坏事。一定要明白帮助别人也需要讲究方式,更需要注意态度,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好心办好事的效果。

要懂得“方”与“圆”的处世智慧

怎样处世才好?到底是“方”还是“圆”?这是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疑虑。有人说是“方”好——做人应该方方正正有原则;有人说还是“圆”好——做人应该要圆滑,最好能够八面玲珑。其实这两种回答都过于极端。如果太“方”了,凡事都讲究原则,不懂得变通,就会显得死板,也常常会因此得罪他人;如果太“圆”了,就容易给人留下不可信任的印象,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最佳的处世方式应该是“方”与“圆”都要懂,该方则方,该圆则圆,随机应变,这才是智慧处世的策略。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王伟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被安排在一家医院实习,和王伟一起实习的还有很多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实习开始的时候,院长就对他们说:“虽然我们医院接收这么多实习生,但是我们最终的接收名额只有一个,一个月以后,表现最优秀的可以留下来。而其他人就只有离开了,所以在这一个月里,希望大家都好好表现。”

在实习期间,院长观察发现,这批实习生专业知识都很扎实,表现也相当不错,一时之间很难决定谁去谁留。一次,院长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每个实习生都参与一次自己主刀的手术,然后再对他们考核。王伟被安排在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