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延伸阅读: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的魏文侯(公元前424~前396年)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李悝(公元前445~前395年)为相,在国内推行变法。变法的主要措施有:一、鼓励农民勤谨耕作。李悝认为农民的劳作态度直接关系到土地的收成高低。二、实行“平籴法”,丰年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灾年则平价出售,使粮价保持平衡。三、依据“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有功劳的人以职位和爵禄,取消那些无功于国而又过着奢华生活的人的世袭特权。四、编集《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6篇,目的是为了保护地主阶级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新兴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李悝变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发展了封建经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先强盛起来。
商鞅本名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远亲。他少年时期就喜欢刑名之学,后来当了魏国相国公叔座的门客。公叔座知道他很有才干,但一直没有机会提拔他。后来公叔座生病,魏惠王来探病,说:“你的病如果有个三长两短的话,魏国怎么办啊?”公叔座说:“我的门客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是个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家托付给他。”魏惠王没有说话。要走的时候,公叔座把周围的人赶走,悄悄对魏惠王说“:大王即使不用公孙鞅,那也得把他杀了,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了。公叔座把公孙鞅叫来,对他说:“今天大王问谁能当相国,我推荐了你,但大王没有理我。我就对他说如果不用你的话就要把你杀了,他答应了,所以你得快走,不然就来不及了。”公孙鞅说:“大王不能听你的话来任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所以他不走。魏惠王对周围人说:“公叔座病得太厉害了,真让人难过。他居然要我把国家托付给公孙鞅,这不是糊涂了吗?”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求贤,就离开魏国到了秦国。他通过景监的关系见到了秦孝公。秦孝公和公孙鞅谈话,说了很久,秦孝公有几次差点睡着了。公孙鞅走后,秦孝公骂景监:“你推荐的人是什么东西啊?怎么能用呢!”景监责备公孙鞅,公孙鞅说:“我对他说成为帝王的方法,他听不进去。”几天后他再见秦孝公,这次秦孝公比上次还无聊。公孙鞅对景监说:“我对他说成为王的方法,还是不行,请让我再试一次。”第三次秦孝公的兴趣来了,但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公孙鞅说“:我对他说称霸的方法,看他的样子好像听得进去,请让我见最后一次。”最后一次秦孝公兴趣大增,听着听着就凑到公孙鞅面前了,一连说了好几天。景监问道“:你怎么让国君如此感兴趣的?”公孙鞅说“:我让他用帝王之道去建立尧舜禹的功业,他说:‘太遥远的事了,我可等不了那么久。我觉得贤君应该是在有生之年就能看到效果,怎么能等个几十上百年来成为帝王呢?’所以我就用强国的方法来教导他,他就高兴了。”
秦孝公开始重用公孙鞅,公孙鞅想变法,但怕天下人议论自己,于是和秦国大臣辩论,最后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他规定民间禁止私斗,一切赏罚和爵位都以军功为标准,奖励生产,如果因为懒惰或者经商而导致贫穷的,一律罚为奴隶,没有立功的人即使很富有也不能用豪华的东西。
这些法令制定后没有马上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相信他,所以他在南门树起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金。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没有人去搬。公孙鞅以为赏赐太少,于是把赏金改成五十金。这时有个人站出来把木头搬走了,公孙鞅马上给了他五十金,表明自己说话算话。不久他就公布了新法令。
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大家纷纷反对,很多人都说新法令不好。不久太子也犯了法,公孙鞅说:“法令之所以得不到贯彻,都是上面的人没有好好遵守。”他就要罚太子,当然,太子是不能被施刑的。所以太子的两个师傅就代替太子受刑,一个被打了一顿,另一个在脸上刺了字。从此秦国人都不敢犯法了。10年后,全国上下都觉得新法令好得很。秦国治安大有好转,士兵的战斗力也提高了很多。当初那些说新法令不好的人现在却夸奖起来。公孙鞅说:“这些人都不是好人。”下令把他们迁到边境去,从此人民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令了。
公孙鞅很快被升为掌握兵权的大良造,开始带兵打仗,多次击败魏国,迫使魏国把都城迁到大梁。魏惠王叹息道“:我真后悔没有听公叔座的话!”公孙鞅回来后,被秦孝公封在了商这个地方,从此人们就叫他商鞅了。
商鞅的改革得罪了不少秦国的权贵,有人劝他最好全身而退,免得被人陷害,但他没有听从。不久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那些反对商鞅的人就说他的坏话,诬陷他谋反。太子派人去抓商鞅,商鞅被迫逃亡。逃到关下的时候,他想在客店住宿,老板不认识他,说:“商鞅的法令规定客店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要受惩罚。”商鞅叹息道“:我现在算是知道我的法令不好的地方了。”他好不容易逃到魏国,但魏国不肯接受他。商鞅想逃到别的国家去,魏国人说“:商鞅是秦国的通缉犯,秦国那么强,我们不能得罪秦国。”他们把商鞅送回秦国。商鞅最后被秦国人车裂而死,但他实行的法令保留下来,秦的国力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