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思路 好方法 好经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行动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他的态度,行动能带来回馈和成就感,也能带来喜悦,通过潜心的工作得到自我满足和快乐,这是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这么说来,如果你想寻找快乐,如果你想发挥潜能,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积极行动,全力以赴。

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指出,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不采取行动就绝无满意的结果可言。

因此,如果你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先从行动开始。

每天不知会有多少人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新构想取消,因为他们不敢执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构想又会回来折磨他们。

天下最可悲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但我却没有那么做。”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如果我当年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一个好创意胎死腹中,真的会叫人叹息不已,永远不能忘怀。一个人被生活的困苦折磨久了,如果有了一个想要改变的梦想,那他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但是若想看见成功的大海,只走一步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你有了梦想,只有行动起来,最终才能摆脱受折磨的命运。

连绵秋雨已经下了几天,在一个大院子里,有一个年轻人浑身淋得透湿,但他似乎毫无觉察,满脸怒气地指着天空,高声大骂着:“你这该千刀万剐的老天呀,我要让你下十八层地狱!你已经连续下了几天雨了,弄得我屋也漏了,粮食也霉了,柴火也湿了,衣服也没得换了,你让我怎么活呀?我要骂你、咒你,让你不得好死……”

年轻人骂得越来越起劲,火气越来越大,但雨依旧淅淅沥沥,毫不停歇。

这时,一位智者对年轻人说:“你湿淋淋地站在雨中骂天,过两天,下雨的龙王一定会被你气死,再也不敢下雨了。”

“哼!它才不会生气呢,它根本听不见我在骂它,我骂它其实也没什么用!”年轻人气呼呼地说。

“既然明知没有用,为什么还在这里做蠢事呢?”

“……”年轻人无言以对。

“与其浪费力气在这里骂天,不如为自己撑起一把雨伞。自己动手去把屋顶修好,去邻家借些干柴,把衣服和粮食烘干,好好吃上一顿饭。”智者说。

“与其浪费力气在这里骂天,不如为自己撑起一把雨伞。”智者的话对于我们来说,不失为一句“醒世恒言”。与其在困境中哀叹命运不公,为什么不把这些精力用在改变困境的行动上呢?

坐着不动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现状的,同样,坐着不动也是永远做不成事业的。只有傻瓜才寄希望于天上掉馅饼。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耕耘,就是没有行动,那就自然不会有收获。不论你是运用大脑,还是运用体力,你一定要“动”起来才行。

思路突破:用行动改变现状

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我们生活在行动中,而不是生活在岁月里。”要改变你的生活,你首先要行动起来,只有行动才是改变你现状的捷径。

曾亲眼目睹两位老友因车祸去世而患上抑郁症的美国男子沃特,在无休止的暴饮暴食后,体重迅速膨胀到了无法自抑的地步,直线逼近200公斤。当逛一次超市就足以让沃特气喘吁吁缓不过气儿时,沃特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绝境。绝望之中的沃特再也无法平静,他决定做点什么。

打开年轻时的相册,里面的自己是一个多么英俊的小伙子啊。深受刺激的沃特决定开始徒步全美国的减肥之旅,迅速收拾好行囊,沃特带着接近200公斤的庞大身躯出发了。穿越了加利福尼亚的山脉,行走了新墨西哥的沙漠,踏过了都市乡村,旷野郊外……整整一年时间,沃特都在路上。他住廉价旅馆,或者就在路边野营。他曾数次遇到危险,一次在新墨西哥州,他险些被一条剧毒的眼镜蛇咬伤,幸亏他及时开枪将之打死。至于小的伤痛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但是他坚持走过了这一年,一年后,他步行到了纽约。

他的事情被媒体曝光后,深深触动了美国人的神经。这个徒步行走立志减肥的中年男子,被《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誉为“美国英雄”,他的故事感动了美国。不计其数的美国人成为沃特的支持者,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的就是能和这个胖男人一起走上一段路。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沃特的支持者们在那里迎接他。

当他被美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奥普拉·温弗利秀》请到现场时,全场掌声雷动,为这个执著的男人欢呼。出版商邀请他写自传,电视台找他拍摄专辑……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体重成功减掉50公斤,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许多美国人称:沃特的故事使他们深受激励,原来只要行动,生活就可以过得如此潇洒。沃特说这一切让他感到意外:“人们都把我看做是一个美国英雄式的人物,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现在我意识到,这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不仅仅是肉体。”他的个人网站“行走中的胖子”,吸引了无数访问者,很多慵懒的胖子开始质问自己:“沃特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徒步行走这一年,沃特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从一个行动迟缓的胖子到一个堪比“现代阿甘”的传奇式人物,沃特用了一年的时间,他的收获绝不仅仅是减肥成功这么简单。放弃舒适的固有生活,做一种人生的改变,人人都可以做到,但未必人人愿意行动。所以,沃特成功了。

你也是,只要付诸行动,没有什么不可以。勇敢行动起来,创造自己生命的奇迹吧!

业精于勤荒于嬉

懒惰是人的一种劣根性,为了做成某件事,必须与它抗争,超越这种劣性的钳制。但是这种抗衡和超越一开始总要由一些外力来强制,进而才能逐渐内化为恒定的精神和行为习惯。

《颜氏家训》中说:“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惰性往往是许多人虚度时光、碌碌无为的性格因素。惰性集中表现为拖拉,就是说可以完成的事不立即完成,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许多人奉行“今天不为待明朝,车到山前必有路”。结果,事情没做多少,青春年华却在这无休止的拖拉中流逝殆尽了。

“业精于勤荒于嬉”。产生惰性的原因就是试图逃避困难的事,图安逸,怕艰苦,积习成性。人一旦长期躲避艰辛的工作,就会形成习惯,而习惯就会发展成不良的性格倾向。

比尔·盖茨说:“懒惰、好逸恶劳乃是万恶之源,懒惰会吞噬一个人的心灵,就像灰尘可以使铁生锈一样,懒惰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这给我们敲响了警惕之钟。

懒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具有毁灭性的东西,它就像一种精神腐蚀剂一样,慢慢地侵蚀着你。一旦背上了懒惰的包袱,生活将是为你掘下的坟墓。马歇尔·霍尔博士认为:“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懒惰、空虚无聊更为有害的了。”

一位母亲在出门前,怕自己的儿子饿着,给他烙了几张足以吃半个月的大饼;又怕儿子懒得动手,就给他套在了脖子上。然而当她一周后回家时,看到儿子已经饿死了,大饼却剩下一大半。原来儿子只将脖前的饼啃掉,啃完后又懒得用自己的手去转一下,以便吃到另一面,结果就被饿死了。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却说明了懒惰的恶劣本质。一个连自己的手都懒得抬起,害怕或不愿意付出相应劳动的人,还能奢望拥有什么呢?

懒惰者是不能成大事的,因为懒惰的人总是贪图安逸,遇到一点儿风险就吓破了胆。另外,这些人还缺乏吃苦实干的精神,总存有侥幸心理。而成大事之人,他们更相信“勤奋是金”。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个人怎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在被懒惰摧毁之前,你要先学会摧毁懒惰。从现在开始,摆脱懒惰的纠缠,不能有片刻的松懈。

业精于勤荒于“懒”。懒惰是学习的大敌,是工作的大敌,是生活的大敌。一个人的懒惰只是个人的不幸,一个民族的懒惰,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艰苦创业,勤奋工作。

思路突破: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获取

“懒惰”是个很有诱惑力的怪物,一生中谁都会与这个怪物相遇。比如,早上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起床后什么事也不想干,能拖到明天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自己不想懂,不会做的事自己不想做……“懒惰”是人类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所以,要想改变懒惰的现状,一定要走上勤奋的道路。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顶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天赋、环境、机遇、学识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勤奋与努力。没有自身的勤奋,就算是天资奇佳的雄鹰也只能空振双翅;有了勤奋的精神,就算是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观千山暮雪,渺万里层云。成功不单纯依靠能力和智慧,更要依靠每一个人自身孜孜不倦的勤奋工作。

“勤奋是通往荣誉圣殿的必经之路!”

这是古罗马皇帝临终前留下的遗言。古罗马人有两座圣殿,一座是勤奋的圣殿,一座是荣誉的圣殿。他们在安排座位时有一个顺序,必须经过前者的座位,才能达到后者——勤奋是通往荣誉圣殿的必经之路。

人生路上,要想到达成功的圣殿,唯一的一条道路也是勤奋。

艾伦是一个公司的速记员。一个星期六下午,同事们约好了去看球赛,这时一位律师走进来问艾伦,去哪儿能找到一位速记员来帮忙。艾伦告诉他,其他的速记员都看球赛去了,如果晚来5分钟,自己也会走。艾伦又说:“球赛随时都可以看,工作第一,让我来帮你吧。”

律师问应该付多少钱给艾伦,艾伦开玩笑地回答:“哦,既然是你的工作,大约1 000元吧。换了别人,我就免费帮忙。”律师笑了笑,向艾伦表示谢意。

艾伦确实是在开玩笑,他早把1 000元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但在6个月后,律师却支付他1 000元,还邀请艾伦到自己的公司工作,薪水比现在的高一倍。

艾伦只是在不经意间多做了一点点事情,结果却得到如此巨大的回报。这样看来,比别人勤奋一点点,你将会受益匪浅。

很多人认为,只要完成分配的任务就可以了,其实只想这些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多做一些事情,多承担些责任。也许你的付出无法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不要灰心失望,只要你一如既往地投入,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你付出的努力如同存在银行里的钱,当你需要的时候,它随时都会为你服务;当你不需要时,它也会为你储蓄升值。所以拒绝懒惰,走向勤奋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绕开好高骛远的行动陷阱

人往往很容易把自己看得很高,因而也容易好高骛远,贪多求大,总想在事业起步时就能站在高起点上。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大多时候难以如愿以偿。由于对未来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多,反而容易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攀不上成功的巅峰。

有一个年轻人,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要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就应该先读大学的政治专业,或者别的文科专业,然后在分配的时候努力进入一个能够得到晋升的政府机关,然后在单位进行各个方面的努力。

而这个年轻人,在定下这个目标之后,他竟然什么都没有去做。

这时他还在读高中,成绩平平。家里人督促他学习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做一个像毛泽东那样的伟大人物,读书做什么?”

哦,他的这个目标看来是来自于那些伟大人物的激发。奇怪的是,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怎么才能达到目标?

高三的时候,他已不专心学习,似乎也不想去考大学了,只是看课外书,他看的课外书当然都是一些政治人物传记,像《林肯传》、《丘吉尔传》、《周恩来》等。除了看伟人传记,他所做的就是玩了。

他可能是想,林肯也没有读多少书呀,那些伟大人物都没有读多少书呀。

在生活中,他也开始用伟大政治人物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物。比如,他的妹妹和小姐妹闹矛盾了,他以毛主席的口气说:“你们两个,吵什么嘛!要团结,不要搞分裂;要和平,不要搞战争!”

当老师批评他学习不用功的时候,他又用领袖的语气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嘛!知识分子是棵大毒草!”

在对待同学、家长时,他都以伟大人物的口气说话。久而久之,人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了。而他,由于沉浸在伟人梦中,不好好读书,结果当然没考上大学。一个没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在现在的和平年代里,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吗?

也许有可能。但即使有,也是对那些肯上进、求进取的青年来说的,却不是他这样的青年。那么,他是个什么样的青年?

从他的表现来看,毫无疑问,他是个典型的好高骛远的人。所谓好高骛远,就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超过自己极限的事,当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叫一个从来没有念过书的人去做爱因斯坦,这可能吗?

思路突破:踏实跨出你的每一步

很多人都想在生活中寻找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成功的捷径很简单,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

很多身陷贫穷,没有取得成功的人常常都想通过买彩票、买股票等投机方法获得成功。但往往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人却没有几个。

这些人的想法和做法其实离获取成功的方法很远。那成功的捷径到底是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在很久以前,泰国有个叫奈哈松的人,一心想成为一个富翁。他觉得成为富翁的捷径便是学会炼金之术。

此后他把全部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都用在了炼金术的实验中。不久以后他便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家中变得一贫如洗,连饭都没得吃了。妻子无奈,跑到父亲那里诉苦。她父亲决定帮女婿改掉恶习。他让奈哈松前来相见,并对他说:“我已经掌握了炼金之术,只是现在还缺少一样炼金的东西……”

“快告诉我还缺少什么?”奈哈松急切地问道。

“那好吧,我可以让你知道这个秘密。我需要3公斤香蕉叶下的白色绒毛。这些绒毛必须是你自己种的香蕉树上的。等到收齐绒毛后,我便告诉你炼金的方法。”

奈哈松回家后立刻将已荒废多年的田地种上了香蕉。为了尽快凑齐绒毛,他除了种以前自家就有的田地外,还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当香蕉成熟后,他便小心地从每张香蕉叶下收集白绒毛。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则抬着一串串香蕉到市场上去卖。就这样,10年过去了。奈哈松终于收集够了3公斤绒毛。这天,他一脸兴奋地拿着绒毛来到岳父的家里,向岳父讨要炼金之术。

岳父指着院中的一间房子说:“现在,你把那边的房门打开看看。”

奈哈松打开了那扇门,立即看到满屋金光,竟然全是黄金,他的妻子、儿女都站在屋中。妻子告诉他,这些金子都是用他这10年里所种的香蕉换来的。面对着满屋实实在在的黄金,奈哈松恍然大悟。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那些心存侥幸、渴望点石成金的人往往会一无所获、双手空空;而那些看似没有多少进步的人,积累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获得成功。因此,生活中的有心人必须记住:踏实跨出你的每一步,你就能积少成多,获得成功。

消除犹豫不决的行动障碍

行动能使人走向成功,这似乎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当人们面临行动时,往往就会犹豫不决,畏葸不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在少数。你总是在无意识地寻找各种维持现状的理由,其实是因为你没有决心,没有勇气。你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只要付诸行动,一切的犹豫就会自行消散。

有许多人没能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过分的谨慎阻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知道自己能干得更好,但他们从没有向前进取过。同那些比他们成功的人相比,他们自觉不如,总是找很多的理由说服自己。他们看见了机遇,但不去抓住它们。他们看到老朋友成功了,就纳闷自己为什么不行。他们想拥有万贯家财,但就是不采取行动。

从很大程度上看,他们的惰性和忧虑是直接的。惰性指的是物体保持自身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不受外力作用就不会变化。惰性的原理也适用于人,也许就适用于你。要想在工作中取得很大的变化,也许得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在面对是否采取行动的问题上,特别是当这种行动涉及到冒险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容易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在这种情况中,是传统的观点在作怪:不要轻易去尝试,不要轻易鲁莽行动,这里很可能有危险。

缺乏信心是人们常常犹豫不决的原因。我们能完全意识到我们的弱点,而怀疑就经常从这里产生。我们对一切了解得太多,所以我们生性谨慎,宁愿推迟重大的决定,有时甚至无动于衷。

怎样才能知道别人比你决心更大呢?如果你既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你可能不会对他们的恶习和弱点感到吃惊,他们完全有可能比你更加踌躇。问题是,你对你的一切知道得又具体又透彻,而对他人的一切却了解甚微。其实,你与“那人”可能十分相同,只要你有相同的成功机遇,你完全可以同他一决高下。

思路突破:在行动中引发行动

大自然中没有任何一种事情可以自己行动,即使我们天天要用的几十种机械设备也离不开这个原理。因此,每一个行动前面都有另一个行动。

如果你想调节家里的室温,你必须选择行动;如果你想让你的汽车变速,那么你必须换挡才可以。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心理,先使心理平静,才能理顺思路,发挥作用。

有一位幽默大师曾说:“每天最大的困难是离开温暖的被窝走到冰冷的房间。”他说得不错,当你躺在床上认为起床是件不愉快的事时,它就真的变成一件困难的事了。就是这么简单的起床动作,即把棉被掀开,同时把脚伸到地上的自动反应,都足以击退你的恐惧。

凡成功者都不会等到精神好时才去做事,而是推动自己的精神去做事。

为了养成行动的好习惯,你可以遵照以下两点去做。

第一,用自动反应去完成简单的、烦人的杂务。

不要想它烦人的一面,什么都不想就直接投入,一眨眼就完成了。

大部分的家庭主妇都不喜欢洗碗,拿破仑·希尔的母亲也不例外。但她自己发明了一套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便有时间做她喜欢做的事。

她离开饭桌时便带着空盘子,在她根本没想到洗碗这个工作时,就已经开始洗碗了,几分钟就可以洗好。这种做法不是比清洗一大堆堆了很久的脏盘子更好吗?

现在就开始练习,先做一件你不喜欢的工作,在还没想到它讨厌之前就赶快做,这是处理杂务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将这种方法推而广之。

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设计新构想”、“拟订新计划”、“解决新问题”,以至应用到需要仔细推敲的工作上。不能等精神来推动你去做,要推动你的精神去做。

这里有个技巧保证有效,用一支铅笔和白纸去计划。铅笔是使你“全神贯注”的最好工具。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认为,如果要从“布置豪华、设备完善的办公室”跟“铅笔与纸”中任选一项来提高工作效率的话,他宁肯选择铅笔与纸,因为用铅笔与纸可以把心思牢牢专注在一个问题上。

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时,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上面,你的潜能也会因此而被发掘出来。因为我们无法一心二用,何况你在纸上写东西时,也会同时将它写在心里。如果把相关的想法同时写出来,就可以记得更久,记得更准确,这是许多实验已经证实并得出的结论。

一旦养成这个习惯,你的思想就会促使你行动,你的行动就会引发新的行动。

克服拖延的毛病

人生总有许多理想和憧憬,假使你能够将一切憧憬都抓住,将一切理想都实现,将一切计划都执行,那你事业上的成就,真不知要怎样的宏大;你的生命,真不知要怎样的伟大!然而,总是有很多人有憧憬而不去抓住,有理想而不去实现,有计划而不去执行,最终使各种憧憬、理想、计划破灭掉。

《明日歌》曾经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里就在说明拖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生活中拖延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拖延久了,事事拖延,就养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势必让你产生病态的拖延心理。拖延心理会让人一事无成,甚至毁掉你的前程。所以生活中一定要克制拖延,克制拖延你才能成功。

深夜,一个危重病人走到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分钟,死神如期来到了他的身边。在此之前,死神的形象在他脑海中几次闪过。他对死神说:“再给我一分钟好吗?”死神回答:“你要一分钟干什么?”他说:“我想利用这一分钟看一看天,看一看地,想一想我的朋友和亲人。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还可以看到一朵绽开的花。”

死神说:“你的想法不错,但我不能答应。因为我早已留了足够的时间让你去欣赏这一切,你却没有像现在这样去珍惜,你看一下这份账单:在60年的生命中,你有1/3的时间在睡觉;剩下的30多年里你经常拖延时间;曾经感叹时间太慢的次数达到了10 000次,平均每天一次。上学时,你拖延完成家庭作业;成人后,你抽烟、喝酒、看电视,虚度光阴。”

“我把你的时间明细账罗列如下:做事拖延的时间从青年到老年共耗去了36 500小时,折合1 520天。做事有头无尾、马马虎虎,使得事情不断要重做,浪费了大约300多天。因为无所事事,你经常发呆;你经常埋怨、责怪别人,找借口、找理由、推卸责任;你利用工作时间和同事侃大山,把工作丢在一旁毫无顾忌;工作时间呼呼大睡,你还和无聊的人煲电话粥;你参加了无数次无所用心、懒散昏睡的会议,这使你的睡眠时间远远超出了20年;你也组织了许多类似的无聊会议,使更多的人和你一样睡眠超标;还有……”

说到这里,这个危重病人断了气。死神叹了口气说:“如果你活着的时候能节约一分钟,你就能听完我给你记下的账单了。哎,真可惜,世人怎么都是这样,不等到我动手就后悔死了。”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可以给自己时间,但生命却不会给你时间,正如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所吟诵的“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遗佳期更后期”。

人为什么会被“拖延”的恶魔所纠缠,很大的原因在于当认识到目标的艰巨时所采取的一种逃避心理——能以后再面对的就以后再面对,只要今天舒服就行。拖延就这样成为了“逃避今天的法宝”,而逃避是弱者最明显的特征。

有些事情你的确想做,绝非别人要求你做,尽管你想,但却总是在拖延。你不去做现在可以做的事情,却想着将来某个时间再做。这样你就可以避免马上采取行动,同时你安慰自己并没有真正放弃决心。你会跟自己说:“我知道我要做这件事,可是我也许会做不好或不愿意现在就做。应该准备好再做,于是,我当然可以心安理得了。”每当你需要完成某个艰苦的工作时,你都可以求助于这种所谓的“拖延法宝”,这个法宝成了你最容易、也是最好的逃避方式。

人的本质都是懦弱的,从这一点上说,拖延和犹豫是人类最合乎人性的弱点,但是正因为它合乎人性,没有明显的危害,所以无形中耽误了许多事情,因此而引起的烦恼,其实比明显的罪恶还要厉害。你拖延得了一时,却拖延不过一世。在你避免可能遭到失败的同时,你也失去了取得成功的机会。

思路突破:从现在开始行动

不要逃避今天的责任而等到明天去做,因为,明天是永远不会来临的。现在就采取行动吧,即使你的行动不会使你马上成功,但是总比坐以待毙要好。即使成功可能不是行动所摘下来的那个果子,但是,没有行动,任何果子都会在枝上烂掉。

现在必须采取行动。你要一遍又一遍,每一小时、每一天,重复这句话,一直等到这句话像你的呼吸一样融入你的生命。而跟在它后面的行动,要像你眨眼睛那种本能一样迅速。任何时刻,当你感到推脱苟且的恶习正悄悄地向你靠近,或者此恶习已迅速缠上你,使你动弹不得之际,你都需要用这句话提醒自己。

总有很多事需要完成,如果你正受到怠惰的钳制,那么不妨从碰见的任何一件事开始着手。这是件什么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突破无所事事的恶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想规避某项杂务,那么你就应该从这项杂务着手,立即进行。否则,事情还是会不断地困扰你,使你觉得繁琐无趣而不愿动手。

当你养成“现在就动手做”的习惯,那么你就将掌握个人主动进取的精髓。

生命中真正的财富往往属于那些能以行动积极寻求的人。成功不会由挂着皇家徽章的管弦乐队伴随着而来,它往往属于长期艰苦努力工作的人。

采取主动,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缜密思虑下策划的行动,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的。你可以用尽各种方法,告诉全世界,你有多么优秀,但是你必须通过行动。要让别人知道你的成就,你应该先付诸行动,让人从行动中看到你的成就。

不要等待“时来运转”,也不要由于等不到而觉得恼火和委屈,要从小事做起,要用行动争取胜利。记住,立即行动!

用目标为你的行动导航

目标对于事业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标是成功人生的起点,是一个人奋斗的阶梯。忽视目标定位的人,或是始终确定不了目标的人,他的努力就会事倍功半,绝难达到理想的彼岸。确立目标,是人生设计的第一乐章。

每一个走向成功的人,无疑都会面临一个选择方向、确定目标的问题。正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那样,人生须臾不能离开目标的引导。

有了目标,人们才会下定决心攻占事业高地;有了目标,深藏在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用武之地”。若没有目标,你绝不会采取真正的实际行动,自然与成功无缘。

早在40多年前,生活在洛杉矶的15岁的少年约翰·戈达德对自己一生中计划要做的事开了一张清单,上面有127个要实现的目标,他将此清单称为“我的生命单”。其中包括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访问世界每一个国家,访问月球等。将自己的梦想列在纸上后,他就一件一件,分秒必争地将它们变成现实。59岁时,戈达德已实现了106个目标。他说:“我在少年时开列的生命清单,反映了一个少年人的兴趣。尽管有些事情我是永远也无法做到的——例如,登上珠穆朗玛峰和访问月球。然而,确定的目标往往是这样的:有些事情可能超出你的能力,但那并不意味着你得放弃整个梦想。”现在,他仍然不放弃确定的目标,努力在每一年中实现一个目标,包括参观中国的万里长城和访问月球。可见,是目标所蕴含的神奇推力使戈达德勇往直前,虽然他已不再年轻,但却仍然能够信心十足。

只要你选准了目标,选对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顾一切地走下去,终能走向成功。确立了目标并坚定地“咬住”目标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目标,是一切行动的前提。事业有成,是目标的赠与。确立了有价值的目标,才能较好地分配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较准确地寻觅突破口,找到聚光的“焦点”,专心致志地向既定方向猛打猛冲。那些目标如一的人,能抛除一切杂念,聚积起自己的所有力量,全力以赴地向目标高地挺进。

一个人只要不丧失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会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而是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只有目标始终如一,才能焕发出极大的活力;只有超越生命本身,人生才可以不朽。

有目标的人,就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将自身与事业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目标,能唤醒人,能调动人,能塑造人,目标的伟大力量是难以估计的。有明确目标的人,生活必然充实有劲,绝不会因无所事事而无聊。目标能使人不沉湎于现状,能激励人不断进取,能引导人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去摘取成功的桂冠。

思路突破:制订目标的技巧

要成功就要设定目标,没有目标是不会成功的。目标就是方向,就是成功的彼岸,就是生命的价值和使命。

而目标的设定也是需要技巧的,当你确立了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之后,你就应该为了你的终极目标制订多个向总目标一步步接近的具体目标,然后慢慢执行,最后达到终极目标。

你的计划应根据不同的时间长度而有所分别,如1小时、1星期、1年、10年。显然,考虑明年1年的计划与考虑今后10年的计划,那是有很大不同的。你能够而且应该超前计划10年,但是你不能想得很精细,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温斯顿·丘吉尔在谈到筹划国家事务时曾经说:“人总是要向前看的,但是要预见目前看不见的东西又总是困难的。”你能够而且应该计划一个小时内要做的事,你也能够很精确地制订这个计划,但是,一个小时对你当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你可以将自己的目标大致做如下分类:

1.长期目标

长远目标仍然与所追求的整个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你想从事的职业类型,你是否想结婚,你向往的家庭类型,你追求的总的生活境况。设计将来应当有一些总体性的考虑,在考虑长远计划时,不必拘泥于细节,因为以后的变化太多。应该有一个全局性的计划,但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中期目标

中期目标是5年左右的目标,它包括你正渴望得到的那种专门的训练和教育,你生活历程中的经验。你要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这些目标,并且在实施中预见你能否达到目的,并按照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努力的方向。

3.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指的是1个月至1年的目标。你要很现实地确定这些目标,并且能够迅速明晰地说出你是否正在实现它们。不要为自己设立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人总是希望自己有所进步,但也不能要求过高,以免达不到而挫伤信心。目标要实际,但更要不惜一切去实现。

4.小目标

小目标指的是1天到1个月的目标。控制这些目标比控制较长远的目标容易得多。你能列出下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要做的事,并且你完成计划也是大有可能的(假如你的计划是合理的)。假如你发现你的计划过大,以后要修改它。考虑到的整块时间越小,你就越能控制每一整块的时间。

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现代社会,人类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要做的事越来越多,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大小事中确定你真正要做的事,冲破迷雾明确人生目标呢?这时你需要的是计划,短至日常工作计划,长至人生计划,由它们指引你在人生路上取得节节胜利。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些人每天早上计划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到事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二字。”

在明确工作目的和任务后,能不能实现它就在于能否进行合理的组织工作。

生物学家沃森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说:“我的助手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这也是我一直没有替换他的主要原因。他有一本形影不离的工作日记,每天早晨,他都会把前一天写好的工作计划再翻看一遍,而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要对这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把下一天的计划再做出来。”

制订计划是一种很好的行为,它能有效地引导我们的行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起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呢?

史蒂芬·柯维说:“我赞美彻底和有条理的工作方式。一旦在某些事情上投下了心血,就可以减少重复,开启更大和更佳的工作任务之门。”

培根也说过:“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而不合乎时宜的举动则等于乱打空气。”

没有一个明确可行的工作计划,必然会浪费时间,要高效率地工作就更不可能了。试想,如果一个搞文字工作的人把资料乱放,就是找个材料都会花半个天工夫,那么他的工作是没有效率可言的。工作的有序性,体现在对时间的支配上,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多成功人士就指出:如果能把自己的工作任务清楚地写下来,便是很好地进行了自我管理,就会使得工作条理化,因而使得个人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只有明确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才能认识自己工作的全貌,从全局着眼观察整个工作,防止每天陷于杂乱的事务之中。明确的办事目的将使你正确地掂量各个工作之间的不同侧重,弄清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哪里,防止不分轻重缓急,耗费时间又办不好事情。

在制订工作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是什么,还要明确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每日的工作及工作进程,并通过有条理的连续工作,来保证以正常速度执行任务。在这里,要为日常工作和下一步进行的项目编出目录,这不但是一种不可低估的时间节约措施,也是提醒我们记住某些事情的方法,可见,制订一个合理的工作日程是多么重要。

工作日程与计划不同,计划在于对工作的长期计算,而工作日程表是指怎样处理现在的问题。比如今天还有明天的工作,就是逐日推进的计划。有许多人抱怨工作太多又太杂乱,实际是由于他们不善于制定日程表,无法安排好日常工作,有时候反而抓住没有意义的事情不放,不得不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

思路突破:将计划付诸行动

菲尔德爵士指出:“制订计划是为了达成计划,计划制订好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如果不化计划为行动,那么所制订的计划就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制订计划相对容易,难的是付诸行动。制订计划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用笔去写,实现计划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计划为现实。

很多人都制订了自己的人生计划,但制订了计划之后,便把计划束之高阁,没有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去,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在这个世界上,想成功没有别的途径,只有行动才是达成计划的唯一途径。

计划制订好后,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要坚决地投入行动。观望、徘徊或者畏缩都会使你延误时间,以致使计划化为泡影。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拼命去做,如果半途而废,还不如不做。最重要的是把全部精神集中在自己的计划上。一旦决定了去做之后,就要集中精神去做。例如,当你在阅读《荷马史诗》时,应将全部精神集中于这部作品上,一边想着它所写的是否正确,一边学习其优美的措辞和诗句,绝对不可以将心神转移到别的作品上。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刚订好计划时颇有磨刀霍霍的干劲,可是过了3个星期后就没劲了,更别提实现计划的自信了。当你拟妥一项计划后,首要的步骤就是把它写在纸上,当你把计划写下来之后,随之而来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立即让自己行动起来,向着实现计划的方向拿出具体的行动,可别一拖再拖。一个真正的决定必然是有行动的,并且还是立即的行动,此时你就要针对自己的计划采取积极的行动。你先别管要行动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要行动起来,打一个电话或拟一份行动方案都是可行的,只要在接下去的10天内每天都有持续的行动。当你能这么做时,这10天的行动必然会形成习惯,最终把你带向成功。

把计划转化为行动,可尝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没有开始行动的若干原因写下3条

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行动?是不是当时有什么困难?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你认识未付诸行动的原因,乃是跟去做的痛苦有关,因此宁可拖延。如果你认为这跟痛苦无关的话,那么不妨再多想一想,或许是这个痛苦在你眼里微不足道,以至于你并不认为那是痛苦。

2.写出如果你不马上改变所造成的后果

如果你再不停止吃那么多的糖分和脂肪,那么会怎么样?如果你不停止抽烟,后果会如何?如果你不打通认为应该打的电话会怎样?如果你不每天运动的话,对健康会有什么影响?2年、3年、4年及5年后会生出什么样的毛病?如果你不改变的话,在人际关系上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自我形象上会付出什么代价?在钱财上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对这些问题你要怎么回答呢?找出能使你感到痛苦的答案,那么痛苦便会成为你的朋友,帮助你改掉不能马上改变的坏习惯,以实现人生计划。

行动不要半途而废

把生活看做一种使命去完成,一往无前,因为在生活这场竞争中,没有比半途而废更糟糕的事情了,哪怕放弃最后一秒,也等于失败。因此,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好。

“半途而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战国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东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长。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了。”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都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了,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7年没有回过家。

在半途而废者的词典里,你会发现他们的妥协信念。他们经常使用这样一些句子表达:“那已足够了”、“这个活路(工作)的最低要求是什么”、“需要达到哪种程度,我们就进行到哪种程度”、“事情可能会变坏”、“记得当初……”、“这不值”、“在你年轻的时候……”

半途而废者可能已经经受了很大的逆境才获得了他们现在的地位,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也是通过努力奋斗才获得的。但不幸的是,恰恰由于那种逆境,最终使他们开始权衡危险和收获。他们觉得付出太大,收获又太小。这样,半途而废者放弃了再攀登,他们像放弃者一样停止了行动。现在,半途而废者又来到了另一种逆境的门口,但他们已有充足的理由放弃“往上爬”。对他们来说,存在着一种不切实际的信念,即认为经过一些年的时间或一定的努力后,生活就应该摆脱逆境。有了这样的信念,放弃“往上爬”便是再正常不过了。攀登的代价是很大的,谁都不要掩饰这点,但是同样收获也是很大的。那些死不悔改的半途而废者将付出比攀登更大的代价,他们将不会知道他们能干什么以及能完成什么,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可能性不会有任何的认识。

思路突破:将行动进行到底

比尔·盖茨认为,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韧性。如今社会的竞争常常是持久力的竞争,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往往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的人。对于青少年来讲,恒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半途而废,浅尝辄止,那么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

1864年9月3日,寂静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冲上天空,一股股火焰直往上蹿。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当惊恐的人们赶到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只剩下残垣断壁,火场旁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分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颤抖着……

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弗莱德·诺贝尔。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实验工厂化为了灰烬。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5具尸体,其中4人是诺贝尔的亲密助手,而另一个是他正在大学读书的小弟弟。5具烧得焦黑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年迈的父亲因大受刺激而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然而,诺贝尔在失败面前却没有动摇。

事情发生后,警察局立即封锁了爆炸现场,并严禁诺贝尔重建自己的工厂。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地避开他,再也没有人愿意出租土地让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但是,困境并没有使诺贝尔退缩,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驳船,驳船上并没有装什么货物,而是装满了各种设备,一个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实验。毋庸置疑,他就是在爆炸中死里逃生、被当地居民赶走了的诺贝尔!

无畏的勇气往往令死神也望而却步。在令人心惊胆战的实验中,诺贝尔依然在持之以恒地行动,他从没放弃过自己的梦想。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雷管。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随着当时许多欧洲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等都需要炸药。于是,人们又开始亲近诺贝尔了。他把实验室从船上搬迁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温尔维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接着,他又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一时间,诺贝尔的炸药成了抢手货,诺贝尔的财富与日俱增。

然而,初试成功的诺贝尔,好像总是与灾难相伴。不幸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在旧金山,运载炸药的火车因震荡发生爆炸,火车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国一家著名工厂因工人在搬运硝化甘油时碰撞而发生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的民房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巴拿马,一艘满载着硝化甘油的轮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颠簸引起爆炸,轮船葬身大海……

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消息,再次使人们对诺贝尔望而生畏,甚至把他当成瘟神和灾星。随着消息的广泛传播,他被全世界的人所诅咒。

诺贝尔又一次被人们抛弃了,不,应该说是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灾难推给了他一个人。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和困境,诺贝尔没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对已选定的目标义无反顾,永不退缩。在奋斗的路上,他已经习惯了与死神朝夕相伴。

大无畏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恒心最终激发了他心中的潜能,他最终征服了炸药,吓退了死神。诺贝尔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获专利发明权355项。他用自己巨额财富创立的诺贝尔奖,被国际学术界视为一种崇高的荣誉。

诺贝尔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恒心是实现目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人的恒心和内心的梦想结合以后,就会产生百折不挠的巨大力量。很多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济,而是败在自己意志力不强,很多情况下,成功与失败只是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