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每天学点经济学每天学点哲学 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成功要懂心理学

正确地认识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把人的自我认识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即继肉体诞生之后,精神自我的诞生。

正确认识自我的结果,很可能是看到不完美的有众多缺陷的“自我”。面对自我的本来面目,能否勇敢地接受现实、接受自我,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成熟,能否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的关键因素。成功人士绝对不会由于对自身的某方面不满意而拒绝认识自己,不承认或不接受自己的真正面目,非要装扮出另外一个形象来。

有一个英国作家名叫哈尔顿,他为编写《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一书采访了达尔文。

达尔文的坦率是尽人皆知的,为此,哈尔顿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

“您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达尔文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

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

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能够理性地分析自己的缺点,才是真正全面而客观地自我定位。成功人士能正视自己的特点,接受自己,爱惜自己。无论自己长得漂亮还是不漂亮,无论自己聪颖还是不聪颖,他们都不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感到厌烦与羞愧。他们不无骄傲地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与他人都是各有长短的极自然的人。对于不能改变的事物,他们从不抱怨,而是欣然接受自然的本来面目。他们既能在人生旅途中拼搏,积极生活,也能在大自然中轻松地享受……他们知道只有勇敢地接受自我,才能突破自我,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成功人士深刻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仙人掌有极强的抗旱能力,但不能在热带雨林生长;鱼可以在江河湖泊里自由游动,但一到陆地便难以生存。这说明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他们都在各自的人生坐标中寻找着那个属于自己的点,那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点。

正确地认识你自己,就好像多了一双睿智的眼睛,时时给自己添一点远见、一点清醒、一点对现实更为透彻的体察与认知。凭借这份认知,可以少做很多日后追悔莫及的事情。经常把“自己”放在嘴里嚼一嚼,并不比捶胸顿足多费力气。

然而,一个人要想认识自己又谈何容易?一辈子不认识自己而做出了可悲之事的大有人在。今天,还有一部分人正是由于不认识自己,不能充分理解当今社会,而受不得一点点挫折、打击,他们悲观、失望、苦恼、抱怨、彷徨,终日在唉声叹气、无所事事中任时光轻易地溜走。

由于难得有一个真实的参照系来评估自己,所以,很多人会很自信地干傻事。

一般说来,人的自我认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

通过与周围的人比较,与圣贤模范比较,认识自我在这些参照系中所处的位置。

(2)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我。

在社会交往中,他人就是一面镜子,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能认清自我。我们因看不见自己的面貌,就得照镜子;我们不易评量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就得利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来获得一些评价,并通过这些评价来认识自我。

(3)从工作的业绩中认识自我。

这里所指的工作乃是广义的,并不限于课业或生产性的行为,各方面的活动如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技术的、社会的、体能的……都包括在内。个人所具潜能的性质互不相同,有人拙于文字而长于工艺,有人不善辞令而精于计算,若是只看少数项目上的成绩,往往不能察见一个人才能和禀赋的全貌。因此,要全面客观地从工作的业绩中认识自我。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后,逐渐体会到,这才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他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我们必须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你也许解不出那样多的数学难题,或记不住如此多的外文单词,但你在处理事务方面却有着自己的专长,能知人善任,为人排难解忧,有高超的组织能力;也许你的理化差一些,但写小说、诗歌却是能手;也许你连一张椅子都画不好,但你却有一副动人的好嗓子……所以做人应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如果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一件工作或一门学问刻苦认真地做下去,最后自然会收获令自己欣慰的丰硕成果。

古人早就说过“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只有在正确认识了自己之后,才能自信起来,坚定起来,成为有韧性、有战斗力的强者。

正确地认识你自己,充实你自己,这样你就会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进而迈向成功之路。

心理图像能创造奇迹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别人说:“祝你心想事成!”可是你知道吗?“心想事成”是有科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你要完成一件事情,你必须首先在内心认识这个事物,然后才能着手去完成它。当你在内心里“看到”一个事物时,你的内在“创造性机制”就会自动把任务承担起来,其完成这项工作的成效要远远胜过你有意识的努力或者“意志力”(可称为“超意志力”)。因此,在做一件事情时,不要过分地用有意识的努力或钢铁般的意志力去施加影响,也不要过分担心,总是疑心自己所做的一切的正确性。应当放松神经,不要用紧张的力量来“干这件事”,而要在心里想着你真正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让”你的创造性成功机制来承担任务。心里想着你要达到的目标,最终将迫使你运用“积极思维”。这样,你就能“心想事成”。但是你并不能因为心里想着“干这件事”而分心或停止工作,你的努力要用来驱使你向目标前进,而不是使你纠缠在无谓的心理冲突之中。

“在你心灵的眼睛前面长期而稳定地放置一幅自我肖像,你就会越来越与它相近。”哈利·爱默生·佛斯迪克博士说,“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失败者,这就使你不能取胜;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伟大的人生以你想象中的图画—你希望获得什么成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开端。”

为什么“心想事成”会实现呢?这是由于神经系统无法区分实际的经验和生动想象得出的经验,因而心理的图像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践机会,让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把新的方法“付诸实践”。

如果我们正想象自己以某种方式行事,实际上你也几乎就是那样做的。心理图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让我们的行为能日趋完善。

通过一个人为控制的实验,心理学家R.A.凡戴尔证明:让一个人每天坐在靶子前面想象着他对靶子投镖,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心理练习几乎和实际投镖练习一样能提高准确性。

曾有报纸刊登过一个实验,证明了心理练习能够改进投篮的效果。

第1组学生在20天内每天花20分钟练习实际投篮,把第1天和最后1天的成绩记录下来。

第2组学生也记录下第1天和最后1天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做任何练习。

第3组学生记录下第1天的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他们便在想象中作出相应的纠正。

实验结果:

第1组每天实际练习20分钟,进球增加了24%;

第2组因为没有练习,所以没有什么进步;

第3组每天想象练习投篮20分钟,进球增加了26%。

这个实验证明,心理图像能够改进人们的行为。查理·B.罗思在《每年如何推销两万五》一书中讲到底特律的一伙推销员利用一种新方法使推销额增加了100%,纽约的另一伙推销员的推销额增加了150%,其他一些推销员使用同样的方法则使他们的推销额增加了400%。

为什么推销员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就呢?这是因为他们运用了角色扮演,想象出他们可能遇到的不同的销售情况,比如顾客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反对意见等,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形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样,不论他们遇到什么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心理图像所带来的奇迹。

自古以来,许多成功者都曾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图像”和“排练实践”来完善自我,获得成功。拿破仑在带兵横扫欧洲之前,曾经在内心想象中“演习”了多年的军事。韦伯和摩尔根在《充分利用人生》一书中告诉我们:“拿破仑在上学的时候所做的阅读笔记,在付印时竟达400页之多。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司令,画出科西嘉岛的地图,经过精确的数学计算后,标出他可能布防的各种情况。”由于学生时代的积极“演习”,拿破仑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

世界旅馆业巨头康拉德·希尔顿在拥有一家旅馆之前,很早就想象自己在经营旅馆。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常常“扮演”旅馆经理的角色。亨利·凯瑟尔说过,事业上的每一个成就在实现之前,都在想象中预先实现过了。

难怪人们过去总是把“心理图像”与“魔术”联系起来,“心理图像”在成功学中确实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

既然心理图像有如此神奇的功效,那么,我们如何练习呢?

每天腾出30分钟时间,独自一人,排除干扰,尽量放松使自己感到舒适,然后闭上眼睛,锻炼想象。经过实验发现,如果想象自己正坐在一幅宽银幕前面观赏自己演出的电影,就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但要使这些画面尽量生动和详细,让你的心理画面尽可能接近实际的经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想象对象的微小的细节,注意你想象的环境中的景象、声音和物体。一位患有乘机恐惧症的患者曾用想象来治疗他乘坐飞机时的恐惧。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是害怕得要命,但是后来他开始注意想象的细节—机舱里清新的气味儿,触及座椅扶手上的皮革的感觉,空姐良好的服务态度、脸上始终保持着的微笑,等等。在这项练习中,想象的环境中的各个细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考虑实际目的,就必须创造一个实际的经验。如果想象得足够生动和详细,那么,就你的神经系统而言,你的想象训练就相当于一次实地体验。

需要记住的是,在这30分钟内,你要看到自己的行动和反应是适当的、成功的和理想的。昨天的行为如何,这无关紧要,你也不必期望明天会有理想的行动,你的神经系统到时候自然会负起责任—如果坚持练习下去的话。想象你在按照你希望的那样行动、感受和“存在”。如果你比较羞怯,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自己,那么请你想象你出席了一个盛大的活动,并在大众面前发表了演讲,你表现得很从容,你因此而感到很惬意。通过这种练习,在你的头脑和神经中枢系统建立起新的“记忆”或者存储数据,并建立起一个新的自我意向。在练习进行一段时间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行为“完全不同”了,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动和自发性—你毫不费力地改变了自己以前的行为。这是必然的。现在,你终于明白“心想事成”的科学依据了吧。那还等什么呢?从现在开始,赶快行动吧!

兴趣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

罗素说过,他的人生目标就是使“我之所爱为我天职”。也就是说,他要把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作为其终身职业。这的确是个值得效仿的好方法。要确定你的终生奋斗目标,首先要问问你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定事业的目标,他的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在工作中尝尽了艰辛,也总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一切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痴如醉。

爱迪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难怪他会成为一位杰出的人士。

对很多人来说,要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事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他们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其实,不必看轻自己,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模仿别人做的事,很少有人会去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锁定目标,全力以赴,所以他们总不能够成大事。这种人只能怪罪自己。

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门槛,而迈进了成大事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对口职业”,才总是别别扭扭地做着不擅长的事,因此总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成大事的人,梦想自己的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实现这一点的人似乎总是不多。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大事者,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才智高低,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发现并且判断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杰出人士通常会通过对自己以往经历的回顾,将自己的兴趣归于某种类型,然后以此为基础为自己的将来定位。

作家斯贝克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作家,他曾几次改行。开始,他因为身高一米九而爱上了篮球运动,成为市男子篮球队队员。但因为球技一般,年龄渐长,他又改行当了专业画家。他的画技也无过人之处,不过当他给报刊绘画时,偶尔会写点短文,这使他最终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才能,并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杰出人士在为自己的价值能够得以实现而寻找途径的时候,所遵从的第一要务不是要求自己立即学到新的本领,而是试图将自己身体内原有的才能发挥到极限。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要使咖啡香甜,正确的做法不是一个劲儿地往杯子里加砂糖,而是将已经放入的砂糖搅拌均匀,让甜味完全散发出来。

台湾作家三毛自幼对艺术的感受力极强,五年级上课时就偷偷地读《红楼梦》,读到宝玉出走时,她竟进入空灵忘我状态,连老师叫她都不知道。她自己很快意识到文学就是自己的追求目标,所以此后专心于写作,成了人们喜爱的女作家。

钱钟书1929年报考清华大学,数学只得了15分,但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均名列前茅,因此被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录取。此后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潜心钻研,成了学贯中西的大师。

可见,发现自己是何等重要!

现代人才学发现,人至少有146种类型的才能,而现在的考试制度只能发现41种,人的大部分才能都未能很好地被开掘和利用起来。人的潜能如同地下的石油,只有发现它,把它开采出来,它才能实现价值。

对于兴趣和各种职业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作出了如下分类:

1.愿与人接触——喜欢同人交往、结交朋友,对销售、公共关系、采访、信息传递一类活动感兴趣。相应的职业如推销员、公关人员、记者、咨询人员、教师、导游、服务员等。

2.喜欢从事帮助人的工作——乐于助人,试图改善他人状况,帮助他人排忧解难。相应的职业如福利工作、慈善事业、医生、律师、保险员、护士、警察等。

3.喜欢研究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感兴趣,喜欢谈论人的问题。相应的职业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和调查分析。

4.愿做领导和组织工作——喜欢掌管一些事情,希望受人尊敬并获得声望,在活动中时常起骨干作用。相应的职业如政治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行政管理人员、学校辅导员等。

5.喜欢表现和变化的工作——对表演、运动、惊险、刺激的事情感兴趣,喜欢经常变动、无规律的但具挑战性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演员、运动员、作曲家、旅行家、探险家、特技人员、海员、职业军人等。

6.愿干规律性工作——喜欢常规性的、重复的、有规则的活动,习惯在预先安排好的程序下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图书管理员、文秘、统计、打字、公务员、邮递员、档案管理员等。

7.喜欢具体的工作——希望能很快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愿从事制作有形产品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室内装饰工、时装设计师、摄影师、雕刻家、画家、美容美发师、厨师、机械维修工、手工制作者等。

8.喜欢抽象的和创造性工作——对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感兴趣,喜欢独立工作,乐于解决抽象问题,具有探索精神。相应的职业如哲学研究、科技发明、经济分析、艺术创作、数理研究等。

9.喜欢操作机械——对运用一定技术,操作各种机械去创造产品或完成任务感兴趣,喜欢使用工具,尤其是大型的、马力强的先进机械。相应的职业如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驾驶、机械装卸、建筑施工、石油、煤炭的开采等。

10.喜欢钻研科学技术——对分析的、推理的、测试的活动感兴趣,长于理论分析,喜欢独立工作并解决问题,也喜欢通过试验得出新发现。相应的职业如气象学家、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

11.喜欢同具体事物打交道——喜欢操作具体事物,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相应的职业有制图、地质勘探、建筑设计、机械制造、计算机操作、会计等。

在了解了兴趣与各种职业之间的关系之后,完成对自己兴趣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有条件的话,你不妨参加一次标准化兴趣测试,以此准确把握你的兴趣所在,寻找一份可以满足你已明确感兴趣的工作,千万不要做自己没兴趣的工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他对自己获得巨大成功的经验总结。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因此,做你感兴趣的事,做你想做的事,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并倡导的。

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人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相信你在了解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后,一定会有消除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的想法,并能以更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当面临挫折和挑战或失败的结果时,一些弱者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导致了失败,于是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们觉得如果某一重要的事情失败了,人的一生就失败了,生命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在现代社会,抑郁症是幸福生活的杀手,它令一个人活着,却在精神上枯萎。统计表明,90%以上的自杀者都有抑郁情绪。有关研究表明,越是年轻一代,抑郁的人就越多。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使一些人似乎越来越多地产生了消极心理。弱势群体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具有强烈的仇富情结;而富人则觉得自己是全凭个人奋斗才出人头地的,成功全是个人因素造成的,却没有看到社会为其提供的机遇,因而对他人和社会不讲回报,对弱者缺少必要的关心,带有冷漠情绪。究其原因,是个人主义的盛行使人将失败和成功都归咎于个人因素,以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实用主义哲学来衡量人生,从而导致了成功者的冷漠和自大、失败者的愤怒和抱怨。这种不能超越简单竞争的幸福观对于社会各阶层人的心灵都具有损害作用。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之间不仅是能力的较量,同时也是心态的较量。

有人调查了一些中过巨额彩票的人,如果这个人是具有抑郁情绪的不快乐的人,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快乐,那么中奖后会快乐半年左右,半年后他们又陷入了不快乐之中,重新变得抑郁。也就是说,金钱能使一个原本不快乐的人获得快乐与幸福,但从一生的角度看,金钱导致的快乐是很短暂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积极情绪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个将手伸进冰冷的凉水的实验是这样的:普通人把手伸入冰水中,只能忍受60~90秒,但在积极情绪测量中最出色的、得分最高的人,或者一个具有积极情绪的人,能忍受的时间往往要长一些。

快乐的人更喜欢与别人交朋友,而不是独处。他们愿意主动接触生人,愿意为他人捐钱,更具有利他主义精神,更关心周围的人,而很少考虑自己的利益。

乐观的人寿命更长。赛利格曼测试了70个心脏病人,17个被测试为最悲观的病人中,有16个没有经受住第2次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了;而19个被测试为最乐观的人中,只有1个人被第2次心脏病的发作夺去了生命。所以说,乐观是抵抗疾病的一道防线。研究表明,具有乐观性格的人在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中,往往是销售业绩冠军;乐观的小学生将来很少得抑郁症,走向社会后,在工作成绩和社会地位方面也均会超过悲观的人。乐观可以通过教育而形成,一个悲观的人通过心理训练,也可以转变成为乐观的人。

赛利格曼的一个博士研究生给老鼠注射了癌细胞,将老鼠安排于不同的环境中:第1组老鼠可以通过逃避(如抓碰开关)而成功地摆脱电击(乐观组);第2组则在第1组成功逃避电击时被电击,因为前者碰到开关则同时接通了它们的电击线路,它们无论如何也逃避不了电击;第3组老鼠在没有危险的环境中。结果第1组老鼠中患癌症的只有1/4,第2组为3/4,而最后1组有1/2得癌症。这个实验说明:积极有效地应对危险可以提升免疫力。

积极的心态能让你远离狭隘、焦虑、猜疑、嫉妒等的困扰,能让你快乐、幸福地生活。既然如此,那么,从现在开始,就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吧。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失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失败总是难免的。如果害怕失败,那你将一事无成。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曾经这样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每当我们跌倒时都能爬起来。”

日本人把“不倒翁”这一玩具称为“永远向上的小法师”。每当人们参加竞选的时候,就有把它当成装饰品的习惯。有的人若是当选了,就把“不倒翁”的下半身涂黑,以示庆祝。

人应该从不倒翁身上领悟出道理,正是因为不断地经受磨难,人才能变得更加坚强。

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曾说过:不会被一座山压倒,却可能被一块石头绊倒。但是,无论你因为什么失败,只要你跌倒后又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

一个失败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成功者,但是,一个成功者一定曾经历过失败。一个成功的人,他成功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失败的历史。据说,世界上著名的成功人士所做的事情中,成功与失败的比例是1∶10。也就是说,他们几乎要失败10次,才能换来1次成功。华盛顿打的败仗比他打的胜仗多得多,但他最终成功了。

一个人越不把失败当一回事,失败就越不能把他怎么样,他就越能成功;一个人越害怕失败,失败就越会缠住他,他就越难摆脱失败。美国两位哈佛毕业的总统的竞选经历就是最好的说明:罗斯福不怕失败,他成功了;尼克松害怕失败,而他收获的恰恰就是失败。

罗斯福每天坐着轮椅,昂着头,挺着胸,信心百倍地去上班。他在首次就职演说中提出的那个“无所畏惧”的战斗口号,鼓舞了千千万万的听众。他说:“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他凭着永远不承认失败、永远不甘放弃的精神,成为美国最杰出的总统之一。

尼克松在1972年竞选连任美国总统,由于他在第一任期间政绩突出,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缺乏自信,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不良心态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令自己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那次选举中他虽然获胜,但不久便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害怕失败而导致惨败。

永不言败和善于对失败进行总结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如果没有失败,我们就什么也学不到。有远见的企业家在选拔人才时,不仅重视一个人过去的成功,同时还重视这个人失败的经历。哈佛商学院的约翰·考科教授说:“我可以想象得出在20年前,董事会在讨论一个高级职位的候选人时,有人会说:‘这个人32岁时就遭受过极大的失败。’其他人会说:‘是的,这不是好兆头。’但是今天,同一个董事会却会说:‘让人担心的是这个人还未曾经历过失败。’”可见失败并非坏事,因为每一次失败都孕育着成功的萌芽,每一次失败都将使你更靠近成功。如果你不曾失败过,那么为了成功,你应该勇敢地去尝试一下失败的滋味。在尝试时,要告诉自己:我在什么地方跌倒了,就要在什么地方爬起来,以后也许还会跌倒,但绝不会在原先的这个地方。

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失败。如果害怕失败,你将一事无成。失败未必是坏事,失败会激励我们去成功。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正视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败,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成功。

潜意识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

弗洛伊德在人们的潜意识心理现象中,发现人都有一种排斥新思想的惰性。因为人类都有逃避痛苦的本能,一种伟大的新思想使人类的幻想破灭,点出人类过去的错误,揭穿掩盖的真相,人类便会逃避新思想以维持现存生活的安宁。这种保守的思维惰性源于潜意识,且根深蒂固。

勇于进行创新的思维“突围”,不仅要避开潜意识顽固守旧的思维惰性,还要进行创造性思维。人们经常能隐约感觉到第六感、潜意识的躁动,但又有一种难以捕捉的感受。它空灵、缥缈,稍纵即逝;它既虚无又实在,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对自己潜意识的体验,爱因斯坦深有感触:“真实只是一种幻觉,尽管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幻觉。”潜意识中所产生的似是而非的幻觉,往往能激活创造性思维。

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泪水可以抑制细菌生长时,兴奋不已,他突发奇想,尝试培养泪水以供医学之用。最后他虽没成功,但这次试验使他滋生了一个重要观念:有些物质可以杀死有害细菌而不会伤害到病患。之后,在发现某些酶菌可以抑制细菌生长时,他立刻意识到了其重要性。

这项发明促成了盘尼西林的问世,拯救了数百万生灵。那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医学突破,而他的创新正是源于长期以来潜意识中的知识积累。

麦克斯韦引导我们进入了现代物理时代,他对天文学和物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2岁时的他,在潜意识里就有了一种对太阳光的极端好奇。他发现用一个镀锡的铁皮可以将阳光反射到家具上,并使阳光在墙壁上跳舞,他对爸爸妈妈大声叫道:“快看太阳,我用铁皮抓住了它!”

光的性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解之谜,它是一种粒子还是一种波,对这个问题长期存在着尖锐的争论。麦克斯韦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他确立了经典的电磁理论—电与磁的结合产生光。他的科学理论影响是深远的,而儿时潜意识中的光的发现恐怕对他后来的成就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潜意识有直接支配人行为的功能,人的一些习惯性动作、行为,以及一些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潜意识在支配。一些人遇到难题,马上想到“挑战”、“想办法解决”,行动也几乎同时跟上;另一些人遇到难题,则自觉地甚至不加思考地就想到退,想到失败,而且也在行动上退却。这便是过去不同经验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潜意识具有自动解决问题的思维功能,当我们苦思冥想某一难题,一时得不到解决时,我们可能会暂时停下来做别的事。结果突然有一天,问题答案的线索,甚至完整的答案都从你脑中跳出来了,你惊喜万分。原来这便是潜意识在自动替你解决问题。所谓“灵感”,就是潜意识的自动思考功能。潜意识的快速习惯反应,便可形成超感和直觉功能。据说有些印第安人能从马蹄印迹中判断马走了多远,这种超感和直觉实际上是长期与马、马蹄痕迹打交道形成的经验潜意识的习惯性反映。母亲对婴儿的某些直觉,也是长时间和婴儿生活在一起的习惯潜意识的直接反映。从潜意识到创造性思维,不仅见诸闻名遐迩的伟人身上,凡人小事也每时每刻都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绽放。人的潜意识能够让你释放出难以置信的神奇潜能,这也是大多数人要寻找的结局和终端。

如果人们能学会怎样感悟和释放潜意识中的潜能,去发现自己的优点,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获得这种力量并不需要我们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因为很多潜力就隐藏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它可以点燃我们内在的能量,让自我充满活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只要你敞开心胸,祷告、祈求并接受,潜意识就会让你获得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让你去创造全新的生活。它所赋予我们的和向我们展示的一切都是生命的真实内涵,在生活中不断地逼迫自己去思考、学习,在努力学习中寻找自己的快乐的潜意识,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使用意识进行思维,你的习惯性思维就会渗入你的潜意识层,这里有创造一切的原动力。

不要自我设限

生物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所以跳蚤称得上动物中的跳高冠军。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些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在杯上加了一个玻璃罩。“砰”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虽然也十分困惑,但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后,跳蚤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这些跳蚤再也不会撞击到这个玻璃罩了,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第二天,实验者开始把玻璃罩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经去掉了,还是按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跳。3天以后,实验者发现这些跳蚤还按原来的高度跳。1周以后发现,那些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们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它们已从跳蚤变成了可悲的爬蚤!

后来,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个酒精灯,并且点上了火。不到5分钟,玻璃杯热了,所有的跳蚤自然发挥求生的本能,每只跳蚤再也不管头是否会被撞痛(因为它们都以为还有玻璃),全都跳出了玻璃杯。

生活环境使跳蚤迷失了自我,它们不知道自己是善跳的跳蚤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啊!玻璃罩已经罩在跳蚤的潜意识里,罩在了跳蚤的心灵上,它们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扼杀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因为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心里面默认了一个自己的“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他们: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害怕做不到某些事情而画地自限,使无限的潜能只能化为有限的成就。你可能一直认为你现在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现实的一切都不可超越。不管你持有此观点的时间多长,你都是错的。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来改进自己的生活。

许多人其实应该更为成功,但是因为他们安于现状,所以使自己限于目前的成就而无法突破。

人们常常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筑起界限,让自己生活在这些局限里。这些局限有些是家人朋友强加的,有些是自己强加的。很多人给自己套上枷锁,认为一生都不会超过父母,认为自己反应迟钝,认为自己缺乏别人拥有的潜能和精力,这样他们无疑就实现不了一些目标。

有个农夫展出一个形同水瓶的南瓜,参观的人见了都啧啧称奇,追问是用什么方法种的。农夫解释说:“当南瓜在拇指般大小的时候,我便用水瓶罩着它,一旦它把瓶口的空间占满,便停止生长了。”

人也是这样,自我设限就是把自己关在心中的樊笼里,就像被水瓶罩住的南瓜一样,等于是放弃给自己成长的机会,这样发展自然有限。

有一个人因为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长大后双腿高低不平,走起路来一高一低的。为此,他连头都不敢抬。因为自卑,他毕业以后一直都没有找到工作。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了一本书,书中说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只是没有被挖掘出来,人们喜欢把自己关在樊笼中。那本书教人们要打破心中的瓶颈,不再自我设限。读完那本书之后,他克服了心理障碍,很快找到了工作,而且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他就成了一家药业集团某地办事处的经理。

这个人之前很自卑,认为自己腿脚不方便,因而认为自己以后一定会一事无成。但是之后他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因而有了现在的结果。

标定自己是何种人—“我一向都是这样,那就是我的本性”,这种态度会加强你的惰性,阻碍你的成长。因为我们容易把“自我描述”当做自己不求改变的辩护理由;更重要的是,它促使你固持一个荒谬的观念:如果做不好,就不要做。

一旦你标定了自我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在否认自我。一个人必须去遵守标签上的自我定义时,自我就不存在了。他们不去向这些借口及其背后的自毁性想法挑战,却只是接受它们,承认自己一直如此,最终只能导致自毁。

一个人,描述自己比改变自己容易多了。无论什么时候你要逃避某些事情,或者掩饰人格上的缺陷,都可以用“我一直这样”来为自己辩解。事实上,这些定义用了多次以后,经由心智进入潜意识,你也开始相信自己就是这样。到那时候,你似乎定了型,以后的日子好像注定就是这个样子了。无论何时,你一旦出现那些“逃避”的用语,就应马上大声纠正自己。

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

把“我没办法”改成“如果我努力,我就能改变”。

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以前那是我的本性”。

任何妨碍成长的“我怎样怎样”,均可改为“我选择怎样怎样”。不要做一个困兽,要冲出自制的樊笼,做一个真正的自我。发挥自己的潜能,才会成为真正的自己。

只要自己想成功,就有成功的可能。

信念缔造奇迹

欧·亨利有一篇名作叫《最后一片藤叶》,说的是一位年轻艺术家得了严重的肺炎,生命垂危。她看着窗外的常春藤叶一片一片地飘落,绝望地感到自己的病再也不会好转了。她认为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也将孤独地死去。而那最后一片树叶在寒风中随时可能被风吹落。一片平常的常春藤叶竟然维系着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后来,一个老画家冒着风雨在墙上画了一片永远不会凋落的常春藤叶。靠着这片树叶,年轻人终于产生了生的希望和信念,并最终战胜了病魔。可是老人却因肺炎去世了。

如果没有这片蕴含着希望、信念的树叶,艺术家很可能会被病魔夺去脆弱的生命。这虽然是小说,却科学地反映了内心的信念对人的生命力的强大作用。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强度的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了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3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1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已经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你是来帮我的吗?”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你还是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他又问。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他们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但是,这位父亲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我的儿子在等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身上到处是血迹。挖到第38个小时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被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经过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由于内心存着巨大的信念,这对父子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别人。信念来自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1944年,美国有个名叫约翰·戈达德的少年,把一生想做的大事列了一张表,作为他一生的志愿。他想要干的事有:“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埃佛勒斯山(即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他的目标共有127项。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他按计划逐个实现了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完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正是这种奋发的精神才使他的生命充满了力量。

歌德说过:“失掉财富,你几乎没有失去什么;失去荣誉,你就失去了许多;而失掉勇气,你就失去了一切。”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人,应该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乐观的情绪、美好的信念、无坚不摧的勇气。这样的人,将永远充满力量。

成功来自自信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优势的肯定,自信就像人生道路上随身携带的一根鞭子,能不时地鞭策自己攻克难关,登上新的高度。

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一个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工作,后来又下岗了。他悲观失望,丧失了自信,感到自己没有前途,什么都不行,最后连与人谈话的勇气都丧失殆尽。后来,他进行了多次心理咨询。咨询师对他的能力作了充分的肯定,并从正面进行引导、鼓励,指出他该如何重新在社会上找工作,如何勇敢地去表现自己,培养自信心,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个青年的自信被唤起,精神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决意去报考研究生。

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此可见,自信能改变人生。

章明在当地开了家杂货店,由于经营不善,两年来负债累累。他像一只斗败的公鸡,没有了信心和斗志。他想到深圳去找工作。有一天,他看见有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从街的另一头向他“走”来,那个人用两只手撑着木棒向前,微微提起小木板准备登上路边的人行道。就在那几秒钟,他们的视线相遇了。只见那人坦然一笑,很有精神地向章明打招呼:“早上好!今天天气真好啊!”章明望着那个残疾人,一下子感到自己是何等富有。他想:我有双足可以行走,为什么自怜?这人缺了双腿仍能如此快乐自信,我这四肢健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他挺起胸膛,重新投入小店的经营中,结果小店不但还清了债,而且还开始盈利。

可见,自信是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青年人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挫折、失败,关键要看如何对待。

英国作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立志创作,他没有大学文凭,又无靠山,但他有自信。他向所有出版社投稿,均被退回,但他没有把退稿归咎于自己的无能,没有妄自菲薄,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满怀信心地继续写了下去。最后他终于成为著名作家,使人们欣赏到了他那4000多万字的作品。

大凡有所创建的人都有强烈的自信,而且从不隐瞒自信,是自信促使他们成功。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是个充满自信的人,在一次演讲会上,他自豪地大谈伟人:“世界上将有4个伟人—拿破仑、居维叶、奥康尔和我……”如果没有自信,我们很难相信巴尔扎克能有那么多的著作问世,成为一名如他所说的世界伟人。

在美国一些学校,有一门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这门课程叫做“自我表现课”,无论哪个学生有什么特长,都可以在班上表演。一到这节课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登台,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我表现一番。据说,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十分有利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应该有自信心。他鼓励人们把奋斗目标定得高一些。他常常问他的研究生们:“准备完成什么样的伟大著作或伟大任务?”他要求他的学生们:“假如你打算做个心理学家,那么是做个积极进取的呢,还是做一个消极被动的心理学家?……假如你不渴望写出伟大的第一流的作品来,那么谁来写呢?假如你故意偷懒想少花点力气,那么我警告你,你今后的一生都将不幸。”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讲的自信心是建立在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基础上的、积极的、健康有益的心理。自信绝不是盲目的骄傲。中华民族历来以聪慧勤劳著称于世,更有谦虚礼让的美德。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美国教育界的人士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是:“谦虚有余,自信不足。”不敢表现自己,妨碍了青年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其创造力的发挥。面对世界强手林立的局面,青年人只有拥有自信,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振兴。

当然,青年人的心理成熟是相对少年期的心理而言的,青年人还缺少社会阅历和经验,还要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在人生前进的风浪中不断经受磨炼。同时,自信也不排斥同志间的相互帮助和友谊,不排斥在实践中向老一辈请教学习,这样才能使青年人的自信心理不断得以完善。

成功从喜欢自己开始

“你为什么整天都趴在窝里不出来呢?”快乐的小松鼠站在刺猬的洞口呼唤它矜持的邻居。

“因为我害怕看到别人!”里面传来小刺猬细微的声音。

“那有什么好怕的,它们都很友好,而且都希望和你成为朋友!”松鼠劝慰说。

“我知道,但是我长得很难看……而且长满了刺……它们不会喜欢我的!”刺猬不好意思地犹豫着说。

“那不正好吗?你的刺可以保护我们。再说,朋友之间还是需要有点距离的,所以这是你的优点啊!”小松鼠兴奋地叫道。

“可是我不像你那么能说会道,我能和别人聊点什么呀?”刺猬探出头,羞得满面通红。

“你的口才也很好啊,看你为自己找起借口来多能说!”松鼠开玩笑地说,“随便说什么都行,我们俱乐部的朋友都是随便聊的。在那里你还可以享受蜂蜜,说不定大家还会推选你去保卫部任职呢!”

小刺猬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像小刺猬似的,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似乎自己没有什么优点。

有不少人在交际场合中会出现这种心理:既想接受别人,又怕被对方拒绝;既想在别人面前谈些自己的观点,又怕被别人耻笑。事先想好了许多话,可一站在生人面前就全忘了,大脑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躲在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事后,先前准备好的那些话却又一一再现,而且思维也开始活跃,这时又后悔刚才那么窝囊。

这种心理现象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是自卑感在作怪的结果。有的人早已习惯如此,他们常说,“我就是这样。”还有人这样说:“唉!我天生就不是应酬的料。”其实,这些描述只不过是一种自我轻视、自我挫败的说法。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擅长应酬的,那些交际家们都是自我奋斗的成功者。试想,如果他们不勇于和人们交谈、沟通,如果他们不善于总结应酬经验的话,又如何能被人们称为“交际家”呢?

从现在开始,把那些旧的自我标签统统撕下来。然后换上新的积极的自我标签,如“我能和别人相处得很好”,或“应酬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相信你会从此改变你自己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韦思·W.戴埃博士曾说过:“你或许并没有一个漂亮的身体,但它就是你的身体,不喜欢它意味着你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人来接受。”

而NBC的著名节目主持人色拉·华特也曾说过:“不要为补偿身材或部分的缺点去浪费精力,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应该去接受它。”

如果美国总统林肯因为自己长相丑陋而成天想着它的话,他就永远也不能当上总统,也不能被国民所爱戴。其实,他常常取笑自己,特别是取笑自己的外貌,他在回击中伤他是两面派的那些人时说:“世上的人都知道我没有两面。否则的话,我就不会以这副面孔出现在众人面前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完美无缺的。很多人之所以很难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患了“完美主义”的特殊疾病。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表面上看来相当精明、干练的人,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在人生的道路上颠荡,进退维谷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记住:不要等到所有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做,不苛求绝对完美,才能常保心身舒畅。

其实每个人都有缺陷,你对缺陷想得越少,自我的感觉就会越好。同时,你也应知道,人的美和魅力是综合的,那就是整体的美、内外合一的美。身体有缺陷的人如果拥有出众的才智、人品和事业及自强不息的毅力,一样是令人敬佩的。千万不要因为身上的某些缺陷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不论你是怎样一个人—是富或贫、是勇或懦、是聪明或愚蠢、是美或丑,总会有人喜欢你。只要你能接受自己,你就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喜欢自己,热爱自己,相信自己。在造物主眼里,每一个人生来都是一个奇迹。要想让这个奇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首先要让它得到自己的认可。因为,成功是从喜欢自己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