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职场生存要懂心理学
初涉职场的心理准备和角色转换
人的一生会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职业(或中心任务),这都需要人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心理学上的角色转换理论认为,在新旧角色的转换过程中,无论是由上级到下级、由领导到子女、由学生到老师、由主人到客人还是由学生到职员,都必然伴随着新旧角色的冲突和强烈的心理不适。
陈昊今年24岁,是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前找了一家外贸公司做销售。在学校时,他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上班第1天,在去往公司的公交车上,他坐在靠窗的一张椅子上。一会儿,已无空座的车里上来了母女二人,母亲30岁左右,小孩大约6岁。陈昊礼貌地让了座。那位母亲非常感激,连忙道谢:“谢谢您了,同志!”又对小孩说道:“敏,快谢谢叔叔!”小孩望着陈昊说道:“谢谢叔叔!”陈昊不由得发窘:自己才刚刚毕业,年纪轻轻的,怎么就成了“叔叔”了?以前人家都叫哥哥的。
下班后,老板请大家吃饭。在餐桌上,大家都热情地相互应酬,陈昊却有些发愣,他感觉自己的心理年龄真的有些小。
陈昊目前就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无法适应强烈的角色冲突,对自己由学生变为职员有些发懵。这就需要调节了。其实,角色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但可以通过角色协调使得角色冲突尽可能地降至最低限度。协调新旧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是角色学习,即通过观念培养和技能训练提高角色扮演能力,使角色得以成功转换。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广大大学生来说,实习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它不同于“勤工俭学”,它的直接目的不是获得报酬,而是大中专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步入职场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
实习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了解和熟悉工作的机会。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才能知道工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自己更适合做什么、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应该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哪些补充和调整、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并据此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实习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借助实习,学生可以初步完成从理想到现实的心理转换和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顺利的心理转换可以减轻学生初入职场将要经历的现实冲击,完整的角色转换能为他们将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实习只是一个手段,对广大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理调整,在工作中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
初入职场走好第一步
对应届毕业生来说,从单纯的校园迈入复杂的职场,从象牙塔中的学子蜕变为一个职业人,许多人会因面临角色转换而彷徨不安、不知所措,尤其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新的职场生涯。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由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产生的正常心态,并非什么心理疾病,只要注意适度调节,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很快就会被改善的。另外,根据心理学上的理论,初入职场者在职业生涯开始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初入职场,要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它主要包括对对方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这种印象虽然是初步的相互了解,但在对人的认知中却起着明显作用。如果上班伊始就给人留下不良的第一印象,就会很容易在别人心目中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即所谓的“社会刻板印象”,从而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
吴静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职员。在第一天上班的时候,她早上6点就起床了,挑选了衣柜里最贵、最正式的一套职业装,精神抖擞地出了门。
但是意外很快出现了,人力资源部经理把她领到她所在的外联部后,就没再答理过她,部门里也没有一个人抬头看她一眼。
最后,还是部门经理注意到了她,对她说:“饮水机的水要换了,你给送水公司打个电话吧!还有,麻烦你去帮大家交一下手机话费,最近大家都很忙,没工夫去交。你回来时再顺便在楼下的肯德基帮大家买一下午饭吧。”从办公室出来,她很失落,觉得自己像个可有可无的人。
吴静对于自己没有给同事留下好印象而产生自卑感,是不利于个人以后发展的。她应积极调整心态,表现得快乐活泼,努力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有关专家指出,初入职场,只要做到下面四点,就能给同事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是主动交流,在同事心目中树立起容易沟通的印象;二是勤学好问,当然不要太过频繁;三是衣着得体,拿不准该穿什么时,就和其他人保持一致;四是少说多听,对工作有充分了解后再发表看法。
其次是初入职场,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会自己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心理学认为,工作积极主动会给人一种向上的印象,并且可以感染身边的人,从而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李洋是某广告公司设计部职员。刚开始上班时,他就感觉到了对工作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所以经常向同事问一些问题,如“文件在哪里?”“我们部门有多少人?”但是他发现,有些同事对他的态度特别冷淡,领导也总是说:“你自己琢磨琢磨……”后来他干脆少说话,多办事,领导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可这样似乎也没有得到领导的关爱。
专家指出,初入职场的人,做事缺乏主动肯定不会被领导青睐,但是过于好问也会惹人烦。企业和学校有很大的不同:在学校,老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学生可以“缠住”老师不放;但是在公司,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工作中边做边学。职场中,人们总讲究一个悟性,就是说,很多事都需要自己观察、自己体会,因为别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总是充当你的老师。
再次是要尽快摒弃“恋旧”心理,保持平常心。
张鸿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成功地应聘了一家公司的经理助理职位。他很珍惜这个机会,对工作很有激情。但时间不长他就发现,他稍稍做出点成绩,大家就会用异样的态度对待他,甚至在背后对他指指戳戳。他现在很灰心,经常怀念在学校的时光,那时大家不会钩心斗角,也没有形形色色的眼神。
职场不同于学校,它是一个复杂的场所,在这里有着各种利害关系的冲突。你不行,易受气甚至被淘汰;你行,有可能遭嫉恨和排斥。这种现象很正常,关键是自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他人的喜怒而刻意改变自己。
在困难面前,更不要产生各种类型的“恋旧”心理,使自己消沉。其实,要想在职场中自立,靠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场心理素质。在面对各种烦恼时,要能理智地分析作为一个新人应正视的问题。
大学生与上班恐惧症
吴洁是一名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前一段时间按照父母的意愿进了一家银行工作,待遇还不错。但由于是新人,她一开始只被安排到柜台点钱。“工作日复一日,太枯燥了!”作为一名时髦女孩,吴洁心底更向往光鲜亮丽的职业。于是,在银行工作还不到半个月,吴洁就辞去了这个比较稳定的“金饭碗”,跳槽到一家公关公司。
但是进了公关公司,吴洁依然只能从基层做起,她被安排去处理一些繁杂的琐事,如打字复印、接待、端茶倒水等。新工作的“美丽光环”渐渐从吴洁的心中褪去了,随之而来的是像第一份工作那样的焦虑和烦躁。终于,吴洁又无法坚持上班了,不到两个星期,她再次放弃了工作。
在辞去了第二份工作之后,吴洁对自己是否能正常工作产生了怀疑。“无论什么工作都那么枯燥乏味,都提不起我半点兴趣。”现在,吴洁一提到“上班”就充满恐惧,也没信心继续找下一份工作了。
据了解,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中,这种恐惧上班、害怕工作的并非个别现象,从全国各高校的BBS上每天都可以浏览到大量关于“工作恐惧症”的帖子。
一位发帖者说:“上班时就想到什么时候辞职;还没做就打算做完试用期就辞职;一上班就想还是在家舒服,何必要死要活找工作?”这个帖子有100多条回帖,有的回复:“一上班就神经衰弱,连晚上睡觉都会梦到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每天都如同煎熬一般,惶惶不可终日。”
每年5~9月份,几乎每天都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害怕工作而导致心理问题,到心理咨询中心就诊。
对于毕业生的“上班恐惧症”现象,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类同学往往过于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总是想到“我想做什么”和“我喜欢做什么”,却很少考虑“公司需要我做什么”和“这份工作本身要求我做什么”。正是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才使这些毕业生在工作中常感到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开始怀疑工作本身的价值,所以就恐惧上班或频繁跳槽。
小舟是去年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被分到工厂工作。他的专业知识比较过硬,自认为可以搞好工厂的管理,同时能胜任新产品的研制开发。然而,工厂的主管根据整个大环境和形势不让他冒险,加上很多客观原因,小舟的理想一直无法实现。于是,他和工厂主管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不得不离开工厂。
还有一个男生也是去年毕业,然而就在这1年之间,他却不断跳槽,换了十几个单位。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怎么看他们都觉得不顺眼,他们是错的,又不听我的。”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医师认为,出现“上班恐惧症”的学生,多是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与社会接触较少、心理素质存在缺陷、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问题的人。同时,他们又比较聪明,考虑问题比较周到,毕业后思想的松弛让他们胡思乱想,从而影响到了心理健康。如不及时疏导、治疗,必将对工作后的各种表现产生影响,有的甚至可能会丧失很多好的工作机会。对于工作1年的大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是适应不良。像小舟最后变得十分偏执,这已经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了。而频繁换单位的那个同学,则属于思维逻辑出现了问题。
据了解,90%以上的同学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往往因为达不到目标而变得十分失落,要么就是极度缺乏自信,担心自己无法胜任目前的工作。这些人到了单位往往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团队合作工作机制。
那么,如何克服“上班恐惧症”,早日走上正常的工作轨道呢?
第一,调整认知。每个人都不可能老是停留在学生时代,最终都要工作。每天忧心忡忡,无法改变任何事情。与其消极痛苦,不如积极适应。
第二,学习与人交往,体会交往的乐趣。交往并不可怕,而且是可以学习的。同时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对上班的担忧上,想象一下上班后可能获得的成功和喜悦,帮助自己克服恐惧。
第三,求助。通常来说,凡是无法克服恐惧的,人总是试图回避。所以不要放弃自己的最后一个权利——求助于专业人士,比如职业指导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他们会从职业的角度出发给你科学的指导,而且你不用担心,他们绝对会理解和尊重你。
办公室心理换位的应用
许多在办公室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办公室的主角是工作人员。对工作人员来讲,办公室最大的特点是相对的空间固定、人员固定。无论与你为伍的人性别如何、性格怎样、素质高低,都令你无法选择和逃避。
说办公室里简单,是因为它不过是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表面化、公式化的办公模式。说它复杂,它也确实不那么容易:首先你要保证工作不出错或少出差错,为了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平日里还要付出很多努力;其次,你还要搞好与同事的关系等等。而拥有一个和谐愉快的办公环境,是办公室一族为之向往的,更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要想在工作上做出成绩,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办公室的人际关系就可谓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从理解和认识人的角度讲,人都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除了办公室的同事,还有其他的交往范围。同事之间虽属同样的工作性质,但每个人对工作的理解、把握和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加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以接触他人时,应该对其复杂性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这种预期的心理准备可以让我们在与同事交往时,为自己营造出一种能伸展自如的心理空间。与同事交往时不仅应该在工作中相互切磋,平常还应该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只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之间才会少一些矛盾。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可使人际交往获得双赢的效果。
谁都需要良好的办公环境。当你由于不慎,无意中伤害了他人,破坏了环境的时候,首先,你无须过分自责,而要将心态放平和,然后再努力用真诚、真心去调整。当你别人体会到你的诚意时,你也就达到了补偿的目的。同样,你也应当用此心态去理解和宽容别人,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其实,平时大家都可以用“心理换位”来维护办公室的人际关系。如果你的同事中确有个别大家公认的“问题人”,首先应该避免与他个人私下发生冲突;其次,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对他的一些长处适当地进行赞美。一般来讲,人际交往问题多的人,大部分是心理及情感上存在某些障碍的人,这样做也是为了缩短与他们的心理及情感上的距离,使其得到心理平衡和精神安慰,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建立对别人的信任。赞美本身不仅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还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现代办公环境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办公室的文明氛围也在进一步增强。但办公环境的现代化并不代表人际关系的理想化,某些社交规则、人员素质还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直到大家都成为真正的现代、文明的办公族。
当心办公室心理污染
今天,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办公室人的心理卫生也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你每天走进办公室时,不知你是否发现有很多因素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我们将影响一个人情绪的诸多因素称为“心理污染”。在办公室有不少的现象,诸如:
(1)如果人们走进办公区时的情绪是积极的、稳定的,就会很快进入工作角色,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质量好;反之,如果情绪低落,则工作效率低,质量差。在办公区内,如果工作人员善于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工作也会卓有成效。
(2)在日常工作中,人际关系是否融洽非常重要。互相之间以微笑的表情体现友好、热情、温暖,以健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就能和谐相处。工作人员在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表情动作中,均可体现出健康的心理素质。
(3)在办公室里接听电话,也能表现出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与水平。微笑着平心静气地接打电话,会令对方感到温暖亲切,尤其是使用敬语、谦语收到的效果更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不要认为对方看不到自己的表情,其实,从打电话的语调中已经传递出你是否友好、礼貌、尊重他人等信息了。
(4)办公室的干净整洁、物品井井有条也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情绪。
总之,办公室内如果存在“心理污染”,某种意义上比大气、水质、噪声等污染更为严重,它会涣散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乃至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病毒的传染有药可治,并不可怕。但是,情绪的传染打击的则不仅是躯体,还有精神。它会使人丧失自信,失去前进的动力。在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令人烦恼、悲伤甚至愤恨的事情,因此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最终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此时应该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身健康。下面的方法你不妨一试。
意识调节:人的意识能够控制情绪的发生和强度。一般来说,思想修养水平较高的人,能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善于明理和宽容。
语言调节:语言是影响人情绪体验与表现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情绪反应。林则徐在墙上挂着写有“制怒”二字的条幅,就是用语言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例证。
注意力转移:把注意力从自己的消极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俄国文豪屠格涅夫劝告那些刚愎自用、喜欢争吵的人:在发言之前,应把舌头在嘴里转10个圈。这个劝导对于缓和情绪非常有益。
行动转移:这种方法是把愤怒的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以从事科学、文化、体育等工作来缓解不良情绪的影响。
释放法:愤怒者把有自己意见的、感觉不公平和义愤的事情坦率地说出来,或者对着沙包、橡皮人猛击几拳,可以达到松弛神经的目的。
自我控制:即按照一套特定的程序,以机体的一些随意反应来改善机体的另一些非随意反应,用心理过程来影响心理过程,从而达到松弛入静的效果,以解除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
谨防成功后的抑郁症
事业有成是令人羡慕的事情,但是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却被成功所累,患上了抑郁症,痛苦得不能自拔。
方辉1987年南下深圳打工,他从一个打工仔做起,后来自己干,慢慢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到2000年,他有了自己的企业集团,固定资产超过亿元。然而,这时病魔正渐渐向他靠近。
事业做大了,他却好像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刻也不能停息。公司每天都有大量的决策需要他拍板定夺,他每天都要面对关系到公司切身利益的传真、汇报,每天都要平衡公司人事方面的关系。但最累的还是一个商业决策形成之前的绞尽脑汁和形成之后观察其运行的实际效果。这一切使他像在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些事情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让他严重失眠,每天心情总是不好,而且他发现,现在事业成功对他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了,他无法从中体验到满足感,他现在有的只是心身俱疲。
每天,方辉都要在下属面前一如既往地装出一副威严,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硬汉形象,让他们感到震慑;在生意场上,他永远要左右逢源而不露破绽,让对手感到自己的威力、睿智和不可怠慢;在家人面前则永远要表现出体贴、慈祥……他必须将内心的烦躁和痛苦都深埋在心里,不让任何人知道,否则他担心人们会将他看破。但他越是这样反而越加重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失眠和倦怠像赶不走的瘟神袭扰着他,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经常对下属们无端发脾气。一次酒会上下属的一句话惹得方辉很不高兴,他一下将酒桌掀翻……
最近方辉的脾气越来越大,工作上稍有不如意他就大发脾气,将秘书小姐骂哭了好几次。下属们在他面前战战兢兢,而他在下属面前更是战战兢兢——他害怕他们背后议论他、嘲笑他、指责他,所以不过是用发脾气来掩盖罢了。严重的封闭使他不断怀疑所有的部下,到后来,他对一切都持怀疑态度。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他经常感到心慌、头痛,他开始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深夜之中,他多次叫醒妻子,叫妻子陪他到医院看病。检查后,医生说他的心脏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回到家里后,他还是不放心,对妻子说:“医生一定是在骗我,我肯定有心脏病了。”于是他们又到另一家医院再次检查,但仍然没有问题。
不久,方辉从报上看到某富翁被绑架的报道,这使他整日更加忧心忡忡。他想到在自己的企业里,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出现一个吃里扒外的“汉奸”将他出卖,在他某日下电梯或如厕之时将他绑架,然后向他的家人勒索巨款,否则撕票……特别是当他听说深圳某富翁的侄子被几个陌生人杀害,后来证实匪徒原想暗杀这个富翁,结果错杀了他的侄子时,他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他这种每日如履薄冰的情绪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他害怕亏本而不敢进行新的投资;整日担心被人谋害,担心疾病、车祸等灾难发生在他身上;他不敢一个人走路,不敢到人多的场所,不敢走夜路……方辉的精神已近崩溃,痛苦中他甚至想到要了结这一切……
从方辉成功后的表现来看,他极有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当今社会,抑郁症就像流行感冒一样到处传播,一不留神,你就有可能“中毒”。
抑郁症是一类以情绪(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抑郁症病人的主要表现就是情绪(心境)低落,具体表现是感到压抑、闷闷不乐、沮丧或忧伤,也可能会表现为易激惹性增高,即易发脾气,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大多有兴趣和乐趣减退或丧失以及精力减退和疲乏、食欲和体重改变(多为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少数为食欲增强和体重增加)、睡眠障碍(大多为失眠,尤其是早醒,少数为多眠),以及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和作决定的能力降低等症状,感到自责或有罪,感到无能、无助和无望,甚至想到死。此外,还可能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如胸闷、心慌、心悸、胃肠不适、腹泻、便秘和身体各部位疼痛等。
成功抑郁症患者大多事业有成,属于旁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他们却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苦闷,并且会时常感觉不快乐。不少人表示:这是个“向上爬”的社会,成功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变化,也有更大的责任和压力。有时候,成功往往能激起人的悲伤感,因为任何目标的实现都包含着终结。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成功人士往往是在成功后才得了“抑郁症”,之前因为有奋斗目标,不实现不行,但是达到目标后,他们由于不会自我调节就会发现,成功也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于是他们就陷入了抑郁之中。
专家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对于快乐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专家给出了实现快乐成功的五大步骤:第一,作一个决定,将你的想法浓缩具体化(有意义的目标);第二,将要完成的期望写下来;第三,培养发自内心的强烈欲望;第四,培养至高无上的信心(誓言/替代法);第五,培养坚持到底的坚持力与毅力。
当心“假期综合征”
春节长假眨眼就过去了。初八早上,在某单位工作的小陈上班后就觉得烦躁不安。看看同事也都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小王大声嚷着:“我老觉得还在过年,心想收都收不回。”小陈附和说:“我也是,头昏脑涨、心不在焉的,这种状态怎么工作啊?”小李嬉笑着对主任说:“就是,这一上班就感觉有点憋闷,老提不起精神。要不,主任开开恩,今天我们就不必像平时那样严肃了吧?”
在长假结束后,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了很多单位。其实,这是“假期综合征”。
随着生物钟学说的逐渐普及,“假期综合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假期综合征是指假期之后人们所出现的病态表现。长假期间,一些人往往肆意放纵,不太注意自己的身体,其中包括喝酒过多坏了肠胃、搓麻将时间过久导致“暂短性行走神经消失”、看电视过频患上“视屏终端征”、饮食过杂拉肚子等。这些导致了不少人上班以后变得精神萎靡,存在体虚、疲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坐卧不宁、失眠、健忘、手足无措、易激动等“第三状态”,此时若不加以重视,及时采取保健措施,疾病会骤然降临。
如何尽快消除“假期综合征”的负面影响,恢复良好的心身状态以应对工作呢?
首先要抓紧时间收心,尽量减少应酬,把自己调整到工作状态上;其次是补充睡眠,把生物钟调整过来;再次是合理饮食,避免摄入咖啡因和吸烟,避免酒精,多吃新鲜绿叶蔬菜、水果,多喝绿茶。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助你摆脱“假期综合征”:
1.洗澡、泡脚
睡眠是驱除疲劳的重要手段。许多人在假期旅行归来后,认为自己睡得不够,于是回到家就蒙头大睡,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提前一两个小时入睡,坚持在同一时间起床,起床后散散步、做做操,给身体一个缓冲期,以尽快恢复体力。
为保证睡眠质量、解除旅途疲劳,可以在睡前洗个澡,或用热水泡脚。洗澡的水温适宜在40℃左右,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洗15~20分钟即可;泡脚的水温可略高一些,以感觉到微烫为宜,泡脚可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睡眠时可以将脚稍垫高些,以利于下肢血液循环,促进疲劳的消除。
2.适当运动放松身体
假期当中有人会因玩得太疯而疲惫不堪,另一些人则会因歇得太久以致精神懈怠。这时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比如散步、做操、跳绳、打太极拳等,都可以给身体一个缓冲,有效地解除疲劳、恢复精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由于锻炼后容易入睡,使大脑能够得到完全的休息,对整个身体也是最好的放松办法。
从完全放松的休假到紧张忙碌的工作,必然存在一个转换的过程,所以调整也应该做到循序渐进。节后上班头几天,工作不宜太紧张,以免因节奏的突然变化而导致神经衰弱。可以通过聆听轻音乐、读书阅报等方式调整心身,以便尽快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3.食物调理肠胃、恢复体力
一些人长假中访亲会友,饮食多以荤腥为主,每日鸡鸭鱼肉不断,使肠胃经常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假期过后最好能吃几天素食,每次只吃七分饱,同时保持稳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最好能多喝茶,多吃水果,多吃点清淡的东西,如新鲜的绿叶蔬菜、稀饭、面条汤、疙瘩汤、咸菜等,这有助于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道的休息调整。
对于那些外出旅游、整天东奔西跑、体能消耗过大的人们来说,则应该通过饮食迅速补充营养、消除疲劳。
(1)热茶:茶中含有咖啡因,能增强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达到抗疲劳的目的。咖啡、巧克力也有类似作用。
(2)高蛋白:人体热量消耗太大也会感到疲劳,故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豆腐、牛奶、猪牛肉、鱼、蛋等。
(3)维生素:维生素B1、B2和C有助于把人体内积存的代谢产物尽快处理掉,消除人体疲劳。
(4)活性水或纯净水:水中含有大量的氧气,能快速缓解机体的疲劳感。
(5)碱性食物:多食碱性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豆制品、乳类和含有丰富蛋白质与维生素的动物肝脏等。这些食物经过人体消化吸收后,可以迅速地降低血液酸度,使之中和平衡达到弱碱性,从而消除疲劳。
(6)矿物质:特别是盐和钙的补充。它们能促使人体酸碱度平衡和渗透压恢复稳定,缓和肌肉疲劳。可以多吃海带、紫菜、牛奶、猪肝等食物。
提防“精英综合征”
人们常常把那些社会地位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称为精英。现代社会还有一个大家都普遍认同的标准,那就是他们创造的价值大,物质收入也高。这个人群的特征明显:一、事业心强,有成就感;二、有强烈的工作动机,勤奋甚至拼命工作;三、能量充足,似乎永远不知疲倦,有连续工作能力;四、很看重自我声望,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大多有舍我其谁的想法;五、他们总是处于一种应激状态。
但精英人群所具备的这些特征,也对其工作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生存压力很大。很多男士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看到别人有车有房,如果自己没有的话,就大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而这就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拼命工作的状态,造成体力严重透支。为了改善生活、减轻生存压力,他们拼命工作,以改变个人地位及提高在亲戚朋友中的威望。这样不断自我加码,最后就容易引发生命危机。由于精英人群总是时时、处处、事事表现得能量充足,他们往往对体力透支、工作压力超过体能极限的危机状态浑然不觉。而心理疾病又不是很快能表现出来的,它总是隐藏在突然聚变中的潜在杀手。
其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普遍比较敏感。当前社会大众所拥有的相对剥夺感,这个群体也在所难免。相对剥夺感是人们在比较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当实际得到的和期待得到的之间、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时,他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有相对剥夺感的人容易愤怒,发无名之火,有时这种愤怒就会转化为侵犯。好在这个群体一般都受过良好教育,会把这种相对剥夺感压抑在心里。但从心身健康的角度讲,这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根据研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会经过“警觉”、“反抗”和“耗尽”三个阶段。这就是说应激精神状态可以导致身体疾病,这种疾病被称作心身疾病,即不是由生理原因所产生的疾病,而是由心理原因所导致的疾病。这种心身疾病最典型的是高血压、心脏病,还有皮肤病、头痛、腰痛、关节炎、哮喘、支气管炎、癌症等。
2005年8月18日,著名小品表演艺术家高秀敏在家中去世,死因为突发性心脏病;
2005年7月2日,以出演毛泽东闻名的特型演员古月因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当晚11时09分逝世;
2005年4月10日,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因肝硬化导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突然破裂大出血,最终心肺肝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
2005年2月,清华大学两位中青年教师相继去世,一位36岁,一位46岁,他们的去世相隔仅4天;
2005年1月5日凌晨4时许,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在睡梦中突然大口大口地喘气,5分钟后便与世长辞;
2004年11月7日,38岁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壮年辞世;
2004年7月30日凌晨4时许,我国曲艺作家、表演艺术家夏雨田因患肝炎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多种疾病,在武汉同济医院逝世;
2004年4月8日,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脏骤停在跑步机上突然辞世;
2004年3月4日,52岁的大中电器公司总经理胡凯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逝世。
……
他们都是处于事业巅峰的精英,但为了事业,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健康;为了成功,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身体。由于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长期忽视,疾病、亚健康乘虚而入。
为什么上班族精英英年早逝的悲剧频频上演?除了遗传、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人能否长寿,固然有很多客观因素,但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运动过少等,早已被证明是导致早衰早亡的重要原因。“文明病”其实并非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其真正根源恰恰是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文明病”。许多中年精英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为了事业整日奔波,连一点锻炼的时间也挤不出,结果储蓄了金钱,透支了健康,浓缩了生命,刚进中年就得了老年病,让提前的病理死亡取代了自然的生理凋亡。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社会要发展,竞争在加剧,上班族精英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上班族精英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来应对呢?
1.调整心态
大多上班族精英都认为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所以才为了事业而拼命工作,而这一拼命就是不规律生活方式的流行。还有的上班族精英认为自己有成功的能力,但是怀才不遇,因而郁郁寡欢,这样的结果就是以烟酒为友,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其实,为了自己的健康,上班族精英应该改变对成功的看法和传统上班族精英怀才不遇时的“清高”心态。
2.带薪休假
专家建议:上班族精英休假,最好1年能够休息2次,但不要采取像黄金周那样的旅游式休法,而应是心身的放松和调整,而且这样也是容易做到的。其实并不是单位不给上班族精英这个机会,而是许多精英为了自己的事业舍不得让自己休息一下,所以关键还是精英们要改变观念—健康才是事业的本钱!
其实,现代社会的压力人人都有,只是精英们承担得更多一些。现代科研人员应该学会在应对挫折时不拿自己的健康做本钱,要学会接受不出成果、试验失败的事实,要看到很多事的成功取决于各方面因素、不由个人意志而决定,客观地对待事物,训练自己达观和超然的心态。这样做,无疑有利于给自己的心理减压。上班族精英在工作时应该全心身投入,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工作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不是为了工作,不能本末倒置。理解了这个道理,压力也许就会小得多了。
越过“职场休克期”
无论是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是工作多年的经验丰富者,都可能突然对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失去兴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职场休克”。
有“职场休克”的人做事历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却突然感到厌倦松懈,甚至偶尔有不工作的冲动,对前途感到迷茫,焦虑烦闷,感到才思枯竭……
身为一家公司的CFO,李雪已有了十余载的职业经验,可以说对工作已驾轻就熟。周围的人也都很羡慕她——能在40岁之前做到如此显要的职位,在别人眼里,她是当然的成功人士了。然而,面对大家艳羡的目光,李雪本人却颇不以为然。并且,对于目前的工作,她心里感到相当厌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腻了!这种情形益发加重,牢牢地环绕着她,令她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甚至有几次,李雪都想索性递上一纸辞呈,结束这种痛苦万分的职业生涯。
她确实是已厌倦了自己的工作。想想看,虽说她曾换过几家公司,可一直都从事财会工作,从普通职位做到CFO。她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再熟悉不过,工作对她来说已缺乏新意,没有挑战。特别是来这家大公司工作时,基本框架别人已搭好,她没有自己建立构架的成就感,也未曾体验到经历磨合期的快感。她有应对挑战的能力,但每天的工作都是那么平铺直叙,既没意外也没惊喜。况且,目前公司一切运转良好,而自己又太熟悉这些工作流程,领域内所有的东西都能驾驭,所以她简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了。
她这种心理的感觉自然也体现在身体上。多日以来,李雪深受失眠的困扰,而且食欲不振,吃什么东西都要吐出来。有一次,她晕倒在了咖啡间里,但到医院检查却又一切正常。没办法,李雪便留在家中调养,结果精神竟意外地好了起来,身体也没有什么异样,那段时间她感觉颇为神清气爽。可是,一回到工作岗位,她又故态复萌……
李雪目前的“休克”是浅层次的,如不及时调整心态,将会有更严重的“休克”。因为,就像行进中的列车,司机慢慢收脚,车不会马上停下,还会有滑行期。李雪现在厌倦了,已经开始职场赛跑的减速了,这没关系,重要的是如何减小减速区间,给自己加氧,以防止真正的“休克”。
那么,该怎样越过这种“职业休克期”呢?方法有二:
(1)找新。不妨利用度假之际换个环境,调整一下心态;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考虑换一个工作环境,给自己挑战,寻找新的激励点。
(2)保鲜。现在很多领域有很多新内容,企业也不断出现新的岗位,以往的规定未见得很规范成熟,有的也跟不上新的形势和企业的发展。所以,有很多东西值得不断学习。
若不想成为“职场休克鱼”,就要争取保持自己“杯子”里的水的新鲜度,把“杯子”里一些陈旧的、过时的部分倒出来,不断加入新鲜的水。这样,就不会有厌倦感,也可以尽量避免“休克”了。
跳槽与“应激反应综合征”
时下,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频繁跳槽。一般来说,跳槽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跳槽者,另一种是非理性跳槽者。前者一般具有明确的个人定位,并且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后者则往往不是因为目前工作不好,而是出于“习惯”—想换个工作环境。
据统计,后一类人往往越跳越郁闷,甚至因此生活在焦虑、抑郁之中,最终患上“应激反应综合征”。
“应激反应综合征”是伴随现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病症,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已日益引起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国内外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后认为,“应激反应综合征”多见于企业管理人员中,其中又以心理素质较差和不善于自我心理调节的人为易患人群。
赵龙连续跳了3次槽,最终如愿以偿,进了这家著名的外企。在进公司前,赵龙信誓旦旦,一定做满两年。但刚过一个星期,他就发现目前的公司也不过如此,于是他又犯了心神不宁的老毛病,工作敷衍了事,和同事也无法打成一片。
渐渐地,赵龙感到有点力不从心,先前对自己的那种自信一点一点地被蚕食了。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失眠、做噩梦,记忆力开始下降,心情也变得烦躁不安。一些下属常犯的小错误,以前他根本不会在意,但现在却变得无法容忍,有一种发泄的冲动。他对工作越来越感到厌倦,有时甚至什么事也不想做,一些重要客户的电话他也懒得去接。
心理学家认为,盲目跳槽会使人越来越孤僻,不爱与人交往,总是以灰色的眼光看待外界的一切事物,凡事总易从悲观、消极的角度去思考。赵龙的症状是目前正蔓延在白领阶层中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典型表观。一般来说,失眠、极易疲劳、心惊肉跳、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都是“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先兆。
如果“应激反应综合征”长期得不到治疗,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心身的伤害,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紊乱、溃疡病、心肌梗死等病症,也可能出现悲观、绝望、焦虑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应激反应综合征”呢?就像在地震前必有预兆一样,在染上心理疾患之前,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先兆症状。例如,睡眠情况发生改变,不仅是睡眠时间减少了,而且睡眠质量也差了;话题总是围绕着工作情况,但言谈中充满着忧虑的语气;对于别人的规劝,虽能听从,但不一会儿又会故态复萌,整日唠唠叨叨,使听话的人由同情转为厌烦;自感“恐怕我胜任不了此工作”,产生了跳槽的想法。这一切均是这种焦虑性(或抑郁性)心理障碍的先兆症状。
对于那些心理障碍刚出现“萌芽”者,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第一,“跳槽”要慎重。想“跳槽”未尝不可,但在“跳槽”前先得对自身情况作认真评估。不仅要从自己的能力上去评估,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光看到经济效益,更应考虑到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困难。
第二,学会倾诉。内心不悦,压抑在心中既解决不了问题,更会加重病情。此时,可找些信得过的亲朋好友,向他们倾诉自己内心的不悦。有时候,肚中的“苦水”倒出来之后,心里就会感到畅快得多,这就是“一吐为快”,心理治疗中称之为“宣泄法”。
第三,自找乐趣。人烦恼时,不要整日沉湎于其中,要学会自寻乐趣,例如和友人聚会、跳舞、逛街、听音乐、看电影……
第四,心理咨询。一旦发生心理困惑,而自己又无法走出阴影时,就要去接受心理咨询,请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解开“心结”。
应激反应综合征说到底是心理上的问题。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暗示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针对那些由于心理暗示作用而产生的疾病或症状。
心理专家指出,预防应激反应综合征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的心理模式应该具有弹性,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每个人的心理模式都不一样,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心理模式的形成至关重要。心理素质差的人,其心理模式存有盲点,必要时更应求助心理医师,他们可以从局外人的角度为患者找到心理盲点。
为了避免应激反应综合征的发生,要在心理上做好自我疏导和调节。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必然带来的高竞争和高挑战性,对于由此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免得临时惊慌失措,加重压力。同时,心态要保持正常,乐观豁达,不为小事斤斤计较,不因逆境心事重重。要学会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内心的安宁。
另外,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期望,生活中也要劳逸结合,要忙里偷闲,暂时丢掉一切工作和困扰,彻底放松心身,使精力和体力得到及时恢复。
打造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对一些大公司的职员来说,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更是舒心工作的必要条件,必须妥善处理。具体来讲,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可运用以下技巧:
1.首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让所期待的事情变成对方也想做的事情,才会有效果。在决定对方能否满足自己的要求和期待时,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带有善意的因素是最基本的条件。人类被称为感情动物,在听别人讲话时,即便说的是同一件事,也会由于个体好恶的不同而有微妙的差距。但实际上,想改变对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做起,自己变了,对方才会改变。适应各种性格的人,并非像用语言表达那样简单。为了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积极、努力地去发现对方好的方面。只看对方的缺点,你是不会喜欢他的,当然对方也不会喜欢你,因为沟通是相互的。对他人抱有关心、爱心、善心,以诚相待,以信任为基础,你才会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
2.微笑是通行证
整天严肃、阴沉的表情会令人敬而远之。草木都知道迎着太阳生长,人们也大多喜欢明快的东西。一个人的服装再高档、再漂亮,如果表情不轻松,也不会为周围的人所欢迎。在国外,有人说评价初次见面的标准是对方的表情和发型。如果面带笑容地说“幸会、幸会”、“今天得以与您相会,实乃一大幸事”、“能与各位一起工作,非常高兴”,那么,你就会很快被对方所接受。要打动人心,与人友好相处,就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谁都有生气、伤心、难过、失落的时候,但如果将这些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就会使周围的人感到困惑。遇到以上情况时,可以回想愉快的过去,也可以描绘未来,或让自己大声发笑,或找知心朋友聊聊天儿,以便发泄出来,即通过情绪转换,将自己从不快中解脱出来。
3.把问候挂在嘴边
人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具有很强的希望被人重视的欲望。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看集体照片时,很多时候都是先找自己;而在看名册时,见到自己的名字就安心了。不想被人忽视,也就是想得到别人的关心,这是同一个道理。同事之间互致问候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清晨来到公司上班,同事之间一声“早上好”,会使这一天的心情都很愉快;下班时,一声道别又会为明天的见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4.通过自我介绍解除对方的戒备心理
人们对未知的东西会有不安感,特别是不知道对方姓名的时候。因此,一声问候之后,你需要做自我介绍,表明自己的身份,以解除对方的不安。而且,由于介绍自己意味着也减少了对对方的戒备心,所以对方就能安心地与你进行交往。
5.共同的话题加深人际关系
有共同的话题,说话才起劲。说得起劲,心情才能高兴。心情一高兴,彼此的心就能靠近。所以平时要留心对方的兴趣、爱好以及所热衷、期待的事情,并用心准备与之相吻合的话题。交谈过程中则不能只顾自己说而忽略了对方的感觉,要给对方留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如果一味地局限于自己喜欢的话题,对方就会觉得无聊,从而尽早结束谈话。
总起来说就是,通过打招呼、自我介绍相识之后,交谈将起到进一步加深人际关系的作用。而谈话进展得顺利,就会产生良好的气氛,从而为进一步交往奠定基础。因此,选择共同的话题是深入交谈的基础。另外,在交谈中,一个话题中断,或者对方不太感兴趣的话,就应注意改变话题,但不能太唐突,以保证下一个话题的顺利进行。
摆脱来自职场的压力
你是不是经常由于工作事务繁多而整夜难眠?你是不是有一个特别难缠的老板天天让你血压上升?你是不是一有压力就会大吃特吃或有其他陋习出现?这里,心理健康专家列举了几种职场压力困境及其解决办法,相信对你会有帮助。
困境1:当有压力时,我就感到头昏脑涨,我该怎么办?
应对策略:血液中缺镁会使脑部血管收缩,从而造成头疼,所以,为避免经常性头痛,你可以服用镁补充剂,保证每天有350毫克的镁摄入。其次,肌肉紧张也容易造成头痛,请你每天坚持10~20分钟的头部和肩部按摩。最后,在前额和太阳穴上涂清凉油也能缓解头痛。
困境2:当感到有压力时,我就心烦意乱,什么事也干不了,我该怎么办?
应对策略:试着在你的手腕上套一个橡皮圈,当你走神时,就狠狠地弹自己一下,同时,模仿拍电影的情景冲自己喊一声“停”。这种非常具体的刺激能帮助你中断思绪,回到手头的事情上来。然后认真地做9次深呼吸,一下一下地数,数完后告诉自己:等处理完手头的事再想心事也不迟。等你真正集中精力做完一件事时,你的压力就已经减轻了许多。
困境3:我的同事(老板)是个非常难相处的人,他经常令我难堪,我该怎么办?
应对策略:当你感到愤怒或不被尊重的时候,你一定对什么事都难以提起精神。试着想象这样一种情景:你被一个巨大而无法穿透的泡沫包围,就在你快要窒息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小矮人出现在泡沫外,他手拿弹弓,一下子就将泡沫击得粉碎。这种设想能让你在倍感压力的时候意识到,只要你愿意,你是可以从冲突中走出来重新控制自己的一切的,生活中你还有更多值得享受的人际关系。事后,你可以再同这位同事(老板)谈谈,问他能否顾及交流的场合和方式。如果无效,而你又无法放弃这份工作,那你就只有靠这样想来安慰自己了:他一定是碰到了太多不顺心的事,所以脾气才会如此古怪。你也可以和其他同事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会让你好受很多。
困境4:一天下来,我总是感到疲惫不堪,什么是缓解这种疲劳的最好方式?
应对策略:首先,你要避免采取那些有副作用的消遣方式,例如,看一晚上电视直到犯困为止,或者借酒解乏,这两种方式都只会令你第2天更加疲劳。你可以试着听听音乐,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显示,卡农曲(Canon)能有效减轻压力感、减缓心率和降低血压。其次,编织、缝纫或者拼拼图都是很好的休息方式。“全心身地投入一种安静而不带竞争性的活动,能让你通过转移注意力而松弛下来。”——专家们这样解释。
困境5:一有压力,我总想迁怒于家人,怎么才能克服这种情绪呢?
应对策略:首先,你应该找出你总想冲家人发火的原因,是他(她)没有分担分内的家务活,让你因为疲劳而脾气差,还是由于他(她)无法了解你的感受或压力,而令你觉得孤独无助?试着向对方坦承你的感受,要知道,实质性的交流要比无来由地发脾气更能解决问题。如果你发火的原因不属于这两种情况,那就索性告诉对方:给你5分钟时间,让你说个痛快;你发脾气与他无关,他只要能耐心倾听就是帮了你大忙了。这样,你既发泄痛快了,也不会因此伤害家庭关系。几次这种单方面的发泄之后,相信你自己就会感到无趣而放弃。
困境6:每天入睡前,我总是耳鸣得厉害,头也嗡嗡作响,怎么才能克服这种障碍安然入睡呢?
应对策略:在脑袋里幻想世外桃源的景象:蓝色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你赤脚走在沙滩上,热带丛林斑驳的树影被你踩在脚底,习习的海风在你耳边低语;迎面吹来的空气是咸湿的,照在皮肤上的阳光是温暖的……将声音、画面、色彩都固定下来。每当耳边恼人的声音响起时,就想象这样一幅积极的场景,坚持几次,你的情况就会改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