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不如求己 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身体是自己的,要小心呵护

到底是谁干扰了身体的和谐

我们已经知道,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足、和谐的系统,并且人体还有自愈的能力,但是为什么我们还会生病呢?究竟是谁干扰了身体的和谐呢?

中医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三因学说,它认为引发疾病的最根本原因无外乎“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3个,这个说法对中医病因学影响最大,沿用至今。内因致病是情绪变化、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而致人生病,也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外因致病,是自然界的天气变化(风、寒、暑、湿、燥、火)而致人生病,称之为六淫;不属于上面两种原因致病的为不内外因,如外伤骨折、蛇虫咬伤等。

1.忧愁哀思

中医很注重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使人的内脏失调,反过来,五脏功能的失调也会导致情绪的异常,如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另一方面,五脏精气功能失调,则可产生情志的异常。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就是太过于悲伤,以至于得了肺痨,后来咳血而逝。

所以,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凡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处事要泰然,得益要淡然,困境要超然,总之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我们的身心就会和谐,身体自然会健康。

2.饥饱不均,饮食不节

大家知道,脾胃是受纳、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脏器,故饮食失度就会损伤脾胃。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伤了,就会累及其他脏器引发疾病,因此,饮食失度是内伤性致病因素之一。饮食失度包括饮食没有节制,不讲究卫生,或者偏嗜等。其主要的致病特点包括损伤脾胃,五脏失调,病后复发或者迁延难愈。

3.逸劳失度

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首先说一下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可使脾胃内伤,百病由生。《黄帝内经》中有“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志在说明疲倦与内伤的关系。“久视伤血”,现在很多人老对着电脑,这样很耗伤人的精血。血是肝血,肝主魂,心藏神,肝血心神都耗散,所以不能长时间看书看电脑;“久卧伤气”,老躺着气脉就运行不起来;“久坐伤肉”,伤肉就是伤脾,脾属肉,久坐不运化,脾是主运化的,老坐着脾就不运化,所以把肉都给伤了;“久立伤骨”,就是老站着伤腰、腿、膝盖、筋骨等。“久行伤筋”,伤筋就是伤肝,老走,筋老是得不到休息就会有损伤,就会伤肝。

五劳

另外,过度的慵懒、安逸也不利于健康。《黄帝内经》中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之说,懒惰就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人的身体。我们知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但是经常不用的话只能会生锈,并失去它应有的功能。长期安闲,不事劳作可使脏腑气血失调而诱发疾病,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的呆滞不振、厌食、腹胀等,日久可以影响气血津液的代谢,形成气滞血淤、形体肥胖等病变,所以可以这么说“无聊为百病之源”。

4.六气过度成六淫

春夏秋冬各有其特点,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等是自然气象的基本类型,它们因四时而更替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称为“六气”。只有在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或个体的正气不足,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时,六气才能成为病因,六气也就成了六淫或六邪。

六淫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风”四季都有,但以春天为主,故为春之主气。人感染风邪就会引发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痛发热等疾病,所以一年四季,尤其是春天一定要注意风邪的侵入。

寒邪就是冬天的“寒气”侵入人体的外在病邪,寒邪伤人常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病症。

暑,为夏天主气,炎热、暑湿交蒸、闷热是它的特点,夏天说谁谁中暑了,说明他感染了暑邪,症状是高热、大汗、烦渴、肌肤灼热等。

湿,为长夏主气,长夏相当于雨季,此时雨水较多,湿热熏蒸,气候潮湿,这样的气候也容易引发疾病。如果湿困于脾胃,则不思饮食,口黏口甜,如果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等皮肤病,所以长夏要注意防止湿邪的侵袭。

燥,为秋季主气,与湿相反,燥以空气中缺乏水分,湿度降低为特点,表现为劲急干燥的气候,如初秋之际,久晴无雨,天气燥热,这种气候也容易引身体的不适甚至疾病,如口鼻干燥、皮肤干涩,大便干结不通等。

火邪,大部分是由内而生的,外部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总的来说还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外感火热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所致。现代人压力大,经常熬夜,吃辛辣的食物等都会引发上火,导致出汗、口渴、小便短赤等。

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郑幅中是当代著名的中医保健大师,在他的养生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对待自己的身体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应该关心它、帮助它、引导它、锻炼它,不要漠视它、压抑它、强制它、仇视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就要去倾听他的诉说,而不要一棒打死,或者交给警察、送进监狱,当然也不可放任自流。身体是自己的,犹如孩子是自己的一样,疾病就是孩子的恶作剧,是孩子野性的一种宣泄,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但我们往往敌视和恐惧这种能量,不惜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清除它,这无异于一种疯狂的自相残杀。当淘气的孩子被打折了一条腿,他还会坐在轮椅上大声哭嚎,惹得你还想揍他,可他已经残疾了。”

的确,身体就像我们的孩子,当孩子淘气不听话,犯了错误时,我们不能采用暴力,拳打脚踢,而是要循循善诱,悉心教导。同样,身体不舒服,生病时我们也不能随便使用“暴力”,打针吃药动手术,不管身体接受不接受,都强加给它,这是不妥的。

上文讲过,身体自身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愈力,有些小病小痛,不用医药,利用身体的自愈力就会治愈。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验:不小心把皮肤蹭破流血了,但等你发现的时候出血已经止住了,过了几天,伤口结痂,再过几天,痂脱了,皮肤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一点痕迹都没有,这时你已找不到破损的地方了。

出血之所以能自行停止,就是因为人体有自愈能力。人体本来就是一个完善的系统,一般情况下,“矛盾”都可以内部解决,万不得已时才需要借助药物。

所以,不管是有病还是无病,对待身体就要像对待孩子一样,要用温和的方法,要懂得利用人体的自愈力。

当然,自愈力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依赖人体自愈力解决问题。自愈力和免疫力有关,当免疫细胞抵挡不住病毒时,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过最好的药物是食物。一般情况下,通过营养素的补充,可以对抗大多数疾病。中医就是通过倡导顺时养生、补养气血、食疗等科学的养生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来之时就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让疾病无孔可入。

维持好身体的“大环境”,就不怕“坏人”作乱

没有人会否认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怎样做才能保证健康呢?

有人说健康在于运动,多做运动就可以保证,但事实证明那些长寿之人往往不是驰骋在竞赛场上的运动员;有人说不吸烟、不喝酒,规规矩矩就能健康长寿,但看看那些年逾百岁的老寿星,吸烟喝酒的大有人在;甚至那些捡破烂的人或者以乞讨为生的人,他们整天跟细菌打交道,但健康长寿的也屡见不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太多的细菌和病毒,甚至在身体内部也有细菌相伴,但是你没有权利把病菌赶尽杀绝,因为人和病菌一样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权利,同时也给了细菌和病毒生存的权利。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和病菌或者说是致病因子可以处于一种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活你的,他活他的,各自相安无事。这也应了那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我们把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下,致病因子是无法让你生病的。

就像我们这个大社会,好人和坏人是并存的,当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是好的,社会秩序都很正常的时候,有几个坏人是无大碍的,因为他们就算有些坏动作,也不会影响到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就比如某地治安不错,但每到年节的时候也会有几个小偷犯案。这个时候只要居民提高防范意识,警察加大监察力度,几个小毛贼是不能怎样的。但是如果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各种监察机构秩序混乱,不能行使职权,那么坏人就能兴起更大的风浪,说不定就能把整个国家搞垮。

所以,只要我们的身体保持一种和谐、阴阳平衡的状态,任何病菌都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外受“六淫”和内受“七情”的影响,使你身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了,给了病菌兴风作浪的机会,那我们的身体就会患病。这也给那些困惑的人找到了答案,那些抽烟喝酒的人照样能健康长寿,就是因为他们能使自己的身体达到一种内外和谐状态,他们觉得这样很舒心,即使有“邪”也不能兴风作浪;反之,那些特别注意生活品质的人照样得病短命,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身体内部的大环境搞糟了,身心都不和谐了,吃什么喝什么都不舒心,这样稍微有“邪”来侵袭,身体就招架不住,从而被疾病缠身,甚至夺去宝贵的生命。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和谐呢?其实,人体是一个很有灵性的机体,在漫长的进化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生理平衡系统,它会自发地调节呼吸、饮食等活动,来适应环境的需要,进而维持人体内部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所以,只要我们遵循机体平衡系统的运行规律,在生活细节中顺应身体的平衡需求,即该睡觉时睡觉、该起床时起床,春天要保养生机,冬天要注意收藏,等等,就能够维持好身体的大环境。

当然,一个人在追求平衡的时候,一定要牢记“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仔细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看看自己属于何种体质,然后再确定具体的养生方法,以及需要把握的度,而不可依葫芦画瓢,照搬他人的养生方法,否则不仅不会达到好的效果,还会让自己的身体偏离平衡,让健康脱轨并越偏越远。

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胜于治病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会生病了才想着去治疗,而是未雨绸缪,预防在先,防病于未然,这在中医上叫做“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就是当疾病尚未发生时,能提前预测到疾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以杜绝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比如春季万物萌生,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也相应活跃,感冒之类的疾病就有可能流行开来,所以中医提出“正月葱、二月韭”的饮食,以提高人们的抗病能力。夏季天气炎热,中暑发生的可能性相对就大,中医就强调“饮食清淡”、“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生方案,使中暑的发生减少。秋季气候干燥,咳嗽一类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所以,中医强调秋季以“养肺除燥”为主,多吃梨以生津解渴,从而使一些时令病的发生降到最低限度。冬季要收藏体内的阳气,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等。

中医“治未病”还体现在一个方面,就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调动自身的能力扼杀它的滋长,使人体恢复真正的健康。不过,相对而言,如今的医疗水平却只停留在应付“已病”的人群上。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区别,治未病就像是洪水暴发之前驻堤坝、泄洪的各项防护措施,而治已病就像在洪水泛滥以后再去堵窟窿一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谈预防。

很多人就是由于不注意预防导致疾病缠身,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我们提早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会充满自信与快乐。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最大意义。

保养的终极目的——激发人体的自愈潜能

中医治病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说,对于身体我们的重点在于养护,不要太过依赖药物的作用,因为药物也只是起到激发调动元气的作用,从而帮助身体恢复健康,如果元气耗尽了,再好的药也没用了。而我们对身体的养护就是在养元气,因为元气是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根本,元气充足人就能健康长寿,元气耗尽人的生命也就到头了。所以,我们要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好好养元气养身体,这样就能很少生病,即使已经生病的人,也会慢慢好起来。例如让患糖尿病的人天天去爬山,过一段时间他的尿糖就正常了,因为糖尿病是脾湿造成的,常爬山能让脾的功能恢复正常,毛病也就好得差不多了。这就是把人体的自愈潜能激发出来了,如果你总是吃药,总是去调体内的那点元气,自愈力根本得不到发挥,慢慢它也就懒惰了,不起作用了。

其实,所谓人体的自愈功能,科学的解释就是生物依靠自身的内在生命力,修复肢体缺损和摆脱疾病与亚健康状态的一种依靠遗传获得的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这看上去很深奥,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

譬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经常会因为饮食或者某种因素暂时性地升高,此时,胰脏大量地分泌胰岛素,促使血糖降低;一旦血糖过低时,副肾又会分泌副肾上腺素,以提高过低的血糖。另外,天冷时,血管会自然收缩,毛孔也会同时收缩,减少散热面积,以便阻止热量散失;天热时血管壁又会自动扩张,毛孔也会同时张开,汗腺大量分泌,以加速散热,自动调整身体的温度。

日常的保健或许不会在短期内让我们的身体状况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但是只要长期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身体的抵抗力越来越好了,以前从来不会“缺席”的流行病也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即使有些小病痛自己也能“扛”过去了,爬几层楼不再像以前那样气喘吁吁了……这就是保健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