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体经络是养生治病的最好捷径
经络医学——中国“第五大发明”
虽然现代的医学技术很发达,但我们也不可能把医生24小时带在身边,何况许多人面对医院那昂贵的医药费,根本无力承担。因此,如果有一种简便的方法,让我们能够自己为自己看病,那么这种方法必然会像人们对待普度众生的观音一样,视若至宝。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给我们创造了一种简便的自愈方法,只是有一段时间我们自己认定它是“伪科学”,把它抛弃了,这种方法就是经络医学。
很多人说,经络对于人类的贡献可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比肩,因而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甚至有人指出,认清了经络的实质就可以拿到诺贝尔奖,但是,关于经络的研究却一再陷入困境。因为,现代医学似乎对认识经络无能为力,手术刀不仅不能帮助人观察到经络及运行于其中的“气”,而且无论哪一种现代的精密仪器似乎都无助于对其进行观察研究。于是,不少人开始对经络与气的存在表示怀疑,甚至有人叫嚣“取缔中医”。
如今,我们终于可以实实在在地感知经络的存在了,我国科学家已经用现代科学实验证实了经络存在的客观性。中国科学院一位科学家设计了一套能测得几个光子的高度敏感仪器,发现隐性经络线是一些善于发光的线,它们发出的光子是非经络线的2.5倍。隐性经络是些低电阻线,其电阻比两侧的皮肤低;隐性经络线具有特殊的导音和发音性能,振动后能像琴弦那样发出高亢洪亮的声音;隐性经络线皮肤表面的温度有时与非经络线有很大的差别;注射示踪元素到皮下的经络线上,示踪元素将在经络线上沿经扩散。
另外,我国著名皮肤科专家、经络学者李定忠教授观察了305例循经皮肤病病例,发现皮肤的理论性病变沿经络循行路线产生。这一发现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巨大震动,日本还专门为李教授出版了专著《经络现象》。
近年来,经络养生的风潮越来越热,就是因为人们重新认识了经络医学的价值及其养生治病的功效。可以说,相对于世界上一切医学而言,人体的经络确实是养生治病的最好捷径。
能够决生死、处百病的经络
关于经络之于人体健康的作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早有系统记载,其中的《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的不可不通,即是再三强调人体之经脉必须畅通,原因是经脉“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为什么这样说呢?
先看“决生死”。就是说经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决定了人的生与死。因为,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于经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贯通上下,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来连络的。经络畅通,人体气血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否则,脏腑之间的联系就会发生障碍,引发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再看“处百病”。这里是说经脉之气运行正常对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医治病都必须从经络入手。“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身体的病痛就是经络不通引起的。只有经脉畅通,才能使气血周流,疾病才能得到治疗与康复。
再谈“调虚实”,调整虚证和实证。如胃痉挛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胃弛缓;对虚证要用补法,如胃弛缓的,针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其收缩加强。当然,由于虚实证不同,尽管都针刺足三里穴,但一个用泻法,而另一个用补法。
如果我们再说具体一点,经络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联络脏腑,沟通全身
经络可以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就好像地下缆线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一样。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维持正常的活动。
2.运行气血,营养脏腑
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要依赖气血维持,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通过经络系统把气血等营养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活动。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内外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会首先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反映内在,以表知里
疾病也有从内而生的,“病从口入”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身体内的气血不正常,从而产生疾病。这种内生病首先表现为内脏的气血不正常,再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穴位上。所以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称之为“以表知里”。
5.刺激经络,调整气血
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1/3在工作,心脏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们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自愈潜能。按照中医理论,内脏跟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这也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
嘴不但能吃饭,还能吃进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经络也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那些功能,但是人体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从外向里“走”的路。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循行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展。这就好比敌人来偷袭,我们知道了它的行军路线,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我国古代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经络的存在。古人从实用的角度给经络下了一个定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病是由于不注意保养经络
在《人体经络使用手册》中,作者萧言生对经络的保养问题做了一个形象且生动的比喻:经络就像道路,生活习惯就如道路上的红绿灯,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就是这些红灯,红灯的停止是为了绿灯的畅通。在我们的一生中,处处都设有红灯,如大量吸烟、长期贪杯、纵欲风流、长期熬夜、饱一顿饥一顿、暴饮暴食、情绪总处在极度紧张和疲惫的状态中以及各种违背自然规律的生活习惯,这些红灯会堵塞你的经络。处处闯红灯,你的健康之路还能走多远?
的确,对经络的保养非常重要,早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对经络保养问题就有所提及。而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全方位的经络保养除了要注重日常健康的生活起居、合理的饮食结构、正确的经络锻炼与保健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对长寿老人的研究中发现,这些老寿星很多都是心怡气静,即心态非常好,而有病老人则气躁神疲。可见,人能够长寿,最重要的是心态。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不好,那么他的正常生理活动必然会受到影响,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的“病由心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情绪不稳定是导致经络堵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经络系统时刻保持畅通的状态,身体才能始终健健康康不生病。
不管是身体保养,还是精神保养,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强化人们的健康状况,以达到长寿的目的,实际上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另外,对经络的保养还要遵循十二经络的运行规律,在对应的时辰敲对应的经络,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保养效果。
认识你身上的经络地图
中医指出,经络由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这张网就是人体的活地图,它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地图之中。下面就带大家认识一下我们身上的这张经络“地图”。
1.经脉——谨防身体旱涝灾害
经脉是经络的主体,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奇经有八条,如果说十二正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么奇经八脉就像个蓄水池。平时十二正经的气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蓄水池中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如果十二正经气血过多,过于汹涌,水池也会增大储备,使气血流动和缓,只有这样,人体正常的功能才会平衡。
(1)十二经脉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3)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2.络脉——警惕气血交通堵塞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起着人体气血输布的作用。
(1)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2)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3)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这样一分析,人体经络运行图仿佛一张城市道路交通图一样,呈现在眼前,清晰明了,经络就不是多么复杂的事情了。
经络是合格的疾病报警器
前面我们讲了,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像一张大网一样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包括其中了,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
人可以通过经络感能现象获得疾病信息。因为经络是联系人体脏腑的桥梁。例如,心经属于心脏,络于小肠;肝经属于肝脏,络于胆;肺经属于肺脏,络于大肠;肾经属于肾脏,络于膀胱;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胃经属于胃,络于脾;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胆经属于胆,络于肝;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等等。阴经和阳经就这样交通相连,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如果身体上的哪个部位出现问题,相对应的经络也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当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就会出现堵塞,不通则痛,就会导致身体产生压痛点。
经络感能现象把内脏的病症通过与之相通的经络沿线反映出来,具体是出现酸、麻、胀、痛或热感、冷感,或者是出现红线、白线、痘疹带、汗带或其他感觉异常现象,如过敏线、湿疹、痣等。据报道,甲状腺癌患者在手术之前,经络感能可到颈部甲状腺区,手术后开始消失。用经络测定仪是可以感觉肿瘤的。
经络感能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兴奋的病如高血压、甲亢、过敏性疾病及躁狂症会增强敏感性,反之,抑制性疾病就会降低敏感度,如低血压、抑郁症等,可见经络感能现象的个体差异很大。
另外,清晨刚睡醒状态下可以加强对经络感能的敏感度,所以如果清晨发现上述经络感能信息,应去医院进行检查。
通过脸色看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经络预测疾病的最好证明。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血脉丰盛,人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就是说,面部的色泽是血气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在中国,健康人的面色通常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如果红润而无光泽,说明身体血足,但缺乏运动;脸上有光泽但没有血色,说明身体气足,但睡眠不足。
脸色苍白是贫血、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征兆;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罢工”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脸色发黑是肾虚的表现,应适当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等。
人体的各个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变化着,一旦发生疾病就会通过种种症状在经络的行走路线上,向我们发出报警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关注经络,重视这些信号,就能够及早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减少疾病对我们生命的威胁,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我们如何能感觉到经络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通道,是气血的通道,那么这个通道在哪里呢?在人体内,是一种内景,在外面是看不见的。要怎样才能看见呢?要“反观”,就是往里看,只有往里看才能看到。
《黄帝内经》中的“内”字,就是内求,内视就是一种内求,要往里看,往里求。怎么才能求呢?
想要内求并不难,这需要修炼人静的功夫,在有了一定的功夫后,就能往里看了。这种功夫需要修炼,而且人人都可以修炼出来。这种功夫就是后来所谓的气功,很多人认为经络是在气功状态下发明的。只要静心澄志,精神内守,就可以内观到经络的运行。
有专家认为,内观是一种潜能,而古人是具有这样的潜能的。随着人类进化,我们的很多功能都退化了。相比之下,古人的右脑思维、直观思维、直觉思维、体悟思维、灵感思维就比我们现代人强。
经络养生的常用方法
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而我们所谓的经络养生法,就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利用经络养生的方法有多种,效果也不同,一般人可根据自身病症的需要进行选择。下面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经络养生常用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针灸疗法
这是通过经络治病最直接的办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功能。针灸比较专业,普通人做不了,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才能施行。
2.按摩法
针灸疗法比较难,但利用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按摩手法来保健养生和治疗常见病,普通人都能做,而且效果非常好。简单有效的按摩手法有3种:
(1)点揉穴位。用手指指肚按压穴位。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能空出一只手来就可以进行按摩。
(2)推捋经络。推法又包括直推法、旋推法和分推法。所谓直推法就是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在皮肤上作直线推动;旋推法是用拇指指腹在皮肤上作螺旋形推动;而分推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在穴位中点向两侧方向推动。比如走路多了,双腿发沉,这时身体取坐位,双手自然分开,放在腿上,由上往下推,拇指和中指的位置推的就是脾经和胃经。脾主肌肉,推脾胃经可以疏通这两条经的经气,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3)敲揉经络。敲法就是借助保健锤等工具刺激经络的方法。而用指端、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即为揉法。这种方法相对推捋来说刺激量要大些,有人甚至提出敲揉比针灸效果还好。
3.灸法
利用艾草给皮肤热刺激的一种经络刺激法。此法是一种补法,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在实施灸法的时候,先用一点水把皮肤弄湿,在穴位上放上上面所说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
此3种方法各有特长,可单独应用或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及副作用。然而,利用经络穴位养生法,有一点必须提起注意:经络理论博大精深,人体穴位内容丰富,针刺、艾灸、按摩等操作方法复杂,如果不是经专门学习训练者,请不要草率施行,以免酿成事故。
经穴疗法应用必知事项
穴位按摩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使用经络穴位,是项技术活,也可以说是把双刃剑,找对了地方,手法适当,可以益寿延年,如果一窍不通或者一知半解地胡乱摆弄,往往会弄巧成拙。所以,我们有必要将经穴疗法的注意事项给大家叮嘱一遍。
1.如何找准穴位
找穴位最重要的,就是找对地方。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任何人都能够使用的最简单的找穴位的诀窍。
其实,找穴位跟着感觉走就行了。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如下。
压痛:用手一压,会有痛感。
硬结:用手指触摸,有硬结。
感觉敏感:稍微一刺激,皮肤便会很痒。
色素沉着:出现黑痣、斑点。
温度变化:和周围皮肤有温度差,比如发凉或者发烫。
在找穴位之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如果有以上反应,那就说明找对地方了。
2.如何掌握指法技巧
在家中能进行的穴位刺激中,最普遍的就是指压。不要小看你的手指头,它也蕴涵着很多玄机呢。
指压的第一个诀窍是利用容易施力的大拇指,或食指、中指,用指腹按压,可以加重压力,而且长时间按压也不觉得疲倦。
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按压的补泻之分。有慢性病或者长期营养不良的人往往身体虚弱,要予以轻刺激,温柔一点,称为补法,即补充能量,使器官恢复到正常水平;当某些患者神经亢奋、疼痛较强时,要予以重压,称为泻法,即抑制过高能量的刺激法。总的来说,每次按压3~5秒,中间间隔2~3秒,重复3~5次,效果最好。
3.学会利用身边的器物
把五六支牙签用橡皮条绑好,以尖端部分连续扎刺等方式刺激穴位。刺激过强时,则用圆头部分,此法可期待出现和针灸疗法相同的效果。
不喜欢针灸的朋友,可以用吹风机的暖风对准穴位吹,借以刺激穴位。这算是温灸的一种。
体质虚脱的小孩,肌肤较容易过敏,再小的刺激往往也受不了,此时可利用旧牙刷以按摩的方式来刺激穴位。
以手指作按压的时候,想省一些劲的话,可以用圆珠笔替代,方法是用圆珠笔头压住穴道,此法压住穴道部分的面积广,刺激较缓和。
脊椎骨的两侧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可惜的是,自己无法好好地刺激它们。如果有软式棒球,即可轻易地达到目的。仰卧,将球放在背部穴位的位置,借助身体的重量和软式棒球适度的弹性,使穴位获得充分的刺激。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呼气时刺激经络和穴位,传导效果更佳。因为吸气时肌肉收缩僵硬,此时刺激穴位不太会传达。而吐气时,肌肉松弛而柔软,此时给刺激,不仅痛感少,而且传导佳。
手足温暖,经络才能畅通
一到冬天,很多人都会有手脚冰凉的毛病,需要带很厚的手套、穿最厚的棉鞋才稍稍缓解寒冷,这其实就是经络运行不畅造成的。
我们知道,经络的根在脏腑,而末梢在指趾,这样天地的寒气就会从我们的手足进入我们的身体。但是,经络气血在体内的正常流通是需要恒定的温度的,中医认为寒则凝,就是说,寒气会让经络气血流通不畅。如经络轻度堵塞就会让人患感冒、头痛等病;如果手足长期接触寒气,经络严重堵塞的话,就会得腱鞘炎、关节炎等疼痛难忍又很难痊愈的病。
在医院骨科,很多得了腱鞘炎、手足关节肿痛的中老年妇女来看病,很多就是由于她们不注意手的保暖,经常大冬天接触冷水,寒气长时间郁闭经络造成的。寒气一般都是从手、足、口进入人体的,比如经常吃生冷的东西,大冬天经常用冷水洗东西,平时爱打赤脚。这些生活上不注意的小细节都会让寒气有机可乘,侵犯人体经络使人致病。
所以,你要注意手足的保暖,炎热的夏天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屋里,冬天要注意戴手套,杜绝寒凉的食物,平时要用热水泡脚。“严防死守”住这些寒气入侵的门户,我们的经络就会始终畅通无阻,永远生机勃勃。
步行,最简单的经络保养法
按照中医的理论,“走为百炼之祖”,人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能找到相应的穴位。脚踝以下有51个穴位,其中脚掌有15个,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步行锻炼也就是全身的经络和穴位锻炼。走路时,脚掌不断与地面接触,刺激脚底反射区,使对应的器官加快了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健身目的。世界卫生组织也有“最好的运动是步行”之说。可是要想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走路的技巧不可忽视。
(1)走路时姿势要正确,如头要正,目要平,躯干自然伸直(沉肩,胸腰微挺,腹微收)。这种姿势有利于经络畅通,气血运行顺畅,使人体活动处于良性状态。
(2)步行时身体重心前移,臂、腿配合协调,步伐有力、自然,步幅适中,两脚落地要有节奏感。
(3)步行过程中呼吸要自然,应尽量注意腹式呼吸的技巧,即尽量做到呼气时稍用力,吸气时自然,呼吸节奏与步伐节奏要配合协调,这样才能在步行较长距离时减少疲劳感。
(4)步行时要注意紧张与放松、用力与借力之间相互转换的技巧,也就是说,可以用力走几步,然后再借力顺势走几步。这种转换可大大提高步行的速度,并且会感到轻松,节省体力。
(5)步行时,与地面相接触的一只脚会有一个“抓地”动作(脚趾内收),这样对脚和腿有促进微循环的作用。
(6)步行快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研究发现,以每分钟走80~85米的速度连续走30分钟以上时,防病健身作用最明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饭后百步走”,只适合那些平时活动较少、长时间伏案工作、形体较胖、胃酸过多的人,这类人饭后散步20分钟,有助于减少脂肪堆积和胃酸分泌,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对那些体质较差、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则提倡“饭后不要走”,这些人不但饭后不能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最好平卧10分钟。因为胃内食物增加,胃动力不足,此时如果活动就会增加胃的震动,更加重其负担,严重时还会导致胃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