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肾经大药房——激活先天之本,何惧疾病衰老
正说肾经大药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涌泉),出于舟状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于腘窝内侧半腱肌腱与半膜肌之间,上经大腿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出于前(中极,属任脉),沿腹中线旁开半寸、胸中线旁开两寸,到达锁骨下缘(腧府)。
肾经是与人体脏腑器官联系最多的一条经脉,健康强大的肾经可能会激发你身体的巨大潜能,让你体会生活的更多乐趣。而肾经如果有问题,人体通常会表现出口干、舌热、咽喉肿痛、心烦、易受惊吓,以及心胸痛、腰、脊、下肢无力或肌肉萎缩麻木,脚底热、痛等症状。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刺激肾经来缓解:一种方法是沿着肾经的循行路线进行刺激,因为肾经联系着很多脏腑器官,通过刺激肾经就可以疏通很多经络的不平之气,还能调节安抚相连络的内脏器官。另一种方法是刺激肾经上的重点穴位。肾经上共有27个穴位,较常用的有涌泉、太溪、照海穴等。
另外,肾经是在酉时(即下午5~7点)当令,如果需要服中药的话,这个时候服用,效果比较好。另外,如果家里有人经常在这个时候发低烧,很可能就是肾气大伤引起的,一定要多加注意。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青春期的男孩子和新婚夫妇身上。青春期的男孩子情窦初开,手淫的次数可能会比较多,新婚夫妇性生活往往不加节制,这两者都会过多地损耗肾精,伤了元气。
总之,为了我们一生的幸福,一定要了解肾,利用好肾经,这样肾精充足,肾就会变得强大,整个人充满创造力,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足少阴肾经
敲肾经+热水泡脚,可以缓解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为50%,60岁以上为100%,也就是说,每个人进入老年阶段都将罹患此病。而且,近年来骨质增生发病趋向年轻化,30岁左右的青年患有骨质增生的已为数不少。
严格说来骨质增生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体自身代偿、再生、修复和重建的正常功能,属于保护性的生理反应。单纯有骨质增生而临床上无相应症状和体征者,不能诊断为骨质增生症。只有在骨质增生的同时,又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才可诊断为骨质增生症。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若肾经精气充足则身体强健,骨骼外形和内部结构正常,而且不怕累,还可防止小磕小碰的外伤。如果肾经精气亏虚,就会造成骨髓发育不良甚至异常,久之关节在反复的活动过程中,便会渐渐老化并受到损害而过早过快地出现增生病变,所以防治骨质增生就要常敲肾经。
骨质增生是肾经所主的范围,肾经起点在足底。中医认为热则行,冷则凝,温通经络,气血畅通,通则愈也。敲肾经及热水泡脚就可以产生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功效,从而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的作用。所以,敲肾经及热水泡足是预防和辅助治疗骨质增生的好方法。
另外,“肝主藏血,主筋束骨利关节”,肝经气血充足则筋脉强劲有力,休息松弛时可保护所有骨骼,充实滋养骨髓;生活运动时可约束所有骨骼,避免关节过度活动屈伸,防止关节错位、脱位。因此,我们在敲肾经的同时,也可配合敲肝经治疗。
除了常敲经络,我们平时还要注意避免长期剧烈运动,因为外伤是造成人体组织增生的重要因素。人体有了外伤,其外伤部位的软骨组织同样会受到伤害并有可能导致软骨组织的病变或坏死,致使骨端裸露而增生。
走路是预防骨质增生症的主要举措,走路可以加强关节腔内压力,有利于关节液向软骨部位的渗透,以减轻、延缓关节软骨组织的退行性病变,以达到预防骨质增生症的目的。但应避免做以两条腿为主的下蹲运动,对于老年人膝关节来说摩擦力太大,易于使骨刺形成,骨刺刺激关节囊,很容易引起关节肿胀。
还要注重日常饮食,平衡人体营养的需要。专家认为,阴阳平衡、气血流畅是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性新陈代谢的基础。人体正气虚弱,经络不畅,势必导致气血凝涩而成病变。
此外,还要预防寒凉,《黄帝内经·痹论篇》说:“风寒湿杂至,而为痹也……以冬遇此病为痹也。”所以美丽“冻”人是不可取的,还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为好。
养好肾经第一穴,生命活力如“涌泉”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因此,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活跃肾经内气,引导肾脏虚火及上身浊气下降,具有补肾、舒肝、明目、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可以防治老年性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聋、耳鸣、大便秘结等50余种疾病。
涌泉穴的位置
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医养生中,利用刺激涌泉穴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用药物烘烤、熏洗;二是用灸疗、膏贴;三是用各种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下面是几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1)用热盐水浸泡双侧涌泉穴。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食盐,每日临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
(2)用艾灸或隔药物灸,每日一次,至涌泉穴有热感上行为度。
(3)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具体操作方法是:每晚用热水洗脚后坐在床边,将腿屈膝抬起放在另一条腿上,膝心歪向内侧,先用右手按摩左脚心,再用左手按摩右脚心,转圈按摩,直到局部发红发热为止。按摩时动作要缓和连贯,轻重要合适,刚开始时速度慢一点,等适应后逐步加快和加长时间。另外,也可以将双手搓热,然后搓两脚心,横搓、竖搓均可以,搓80~108下,也可更多一些。哪怕在洗脚或睡觉时两脚脚面与脚心交叉搓摩,也有一定的作用。当然以第一种最正规的方法收效最好。但无论用哪种搓法,都要注意两脚按摩的次数和程度的均衡。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个“长寿穴”,涌泉穴就是其中之一。若常“侍候”这个穴位,便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太溪穴——慢性肾病的灵丹妙药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按摩此穴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等,都可采用按摩太溪穴的疗法,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
按摩方法: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用力应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
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
按摩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足癣要除根,离不开肾经和胃经
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俗称“脚湿气”,是一种非常顽固的脚气病,症状表现为脚趾起小水泡,脱皮,微痒。多发生在足底和趾缝间,致病菌为红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是最常见、最顽固的皮肤真菌感染。
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甚高,患者以青壮年为最多。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胶鞋、长筒靴等会使足汗蒸发不畅,局部温暖潮湿而形成真菌易于繁殖的良好环境。不经常洗脚换袜,使用公用生活用具如脚盆、拖鞋、浴盆、毛巾等是足癣感染的重要因素,而游泳池、浴室等公共场所则是足癣传播的常见地方。足癣也是自身体股癣、手癣、甲癣的传染源。足癣的活动还与季节有关,多在夏秋季严重。
足癣为什么会传染呢?是因为脚上的小水泡,当小水泡破了里面会有黏黏的浆水出来,而这浆水里有少量的蛋白,细菌就趁机在此“生儿育女”了。因此,要使细菌无法生存下去,光灭菌是不行的,小水泡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没有了细菌的生存条件,你请它来它也不会来。
那这些小水泡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医认为,这些水泡是因为经络不通畅造成的,以至于经络里的积液带不出去,就形成了水泡。在人体经络系统中,通往脚上的经络有6条,而经常有问题的是肾经和胃经。脚跟是以肾为主,脚趾是以胃为主,当肾与胃的情况改善了,也就是它们的经络保持较通畅的状态,脚上的小水泡也就没有了。细菌是与我们共存的,没有条件它们就无法繁殖,也就不会产生足癣了。
所以,当你感染了足癣后,只要每天坚持敲肾经和胃经,让它们始终保持通畅状态,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足癣问题。另外,脚气治愈后,务必切断真菌的感染源:对使用过的鞋袜等物品进行消毒;勤换袜子,不要与其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在公共场所,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