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谒金门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①,雨晴春草草②。
梦里轻螺谁扫③,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
【注释】
①一镜:指像一面明镜的平水。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
②草草:忧虑劳神的样子。
③轻螺:指黛眉。螺,螺黛,古人用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扫:描画。
【赏析】
这首词以乐景写哀情,凸显了伤春意绪:柔风细细,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雨过天晴后这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梦中曾与伊人相守,轻轻地为她描画眉毛。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这一怀愁绪该向何处排解呢?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寥寥数字便写出了春日的美好景色,纳兰写景,一向是如同淡淡的山水画一样,柔风阵阵,水面上倒映出天空的云朵,水清云淡,风和日丽,这是多么美好的春日,纳兰也是沉浸在这春日中,格外享受。
但接下来,纳兰便从这景色中看到了愁绪,他写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所谓“一镜”就是指像一面明镜的平水。水波静止无痕,仿佛一面透亮的镜子,折射出天空美丽的云彩。
“湿云”是一个很好的意象,这要与后面一句联系起来,“雨晴春草草”,刚下过雨的晴天显得湿润怡人,纳兰将仿佛还没干透的天气写入词中,令人读后别有韵味。而这里的“草草”二字,则是忧虑劳神的样子。
虽然这美好的雨后春日令人神清气爽,但是纳兰依然感到疲惫怠倦,这是因为春思扰人,纳兰在思念中,自然无法做到一心去欣赏春日的美景。上片独独写景,写出春日的景物,与别的写景不同,纳兰写景,只是简单的几笔,便能刻画得深入人心。
而在下片,纳兰则是开始写心,既然春光无心欣赏,那便是心中藏着事情,“梦里轻螺谁扫”一句疑问打开下片的开端,也写出纳兰为何事而烦忧。他在担忧一个人,惦念着一位佳人。
词中所写的“轻螺”指黛眉。梦里谁为佳人描眉,当外面落红开始,梦境醒来便飘逝而去,现实依然是孤独一人,这真是让人忧伤的事情,一腔的闲情该如何寄托,只能是付与诗词之中,聊以慰藉。
“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纳兰以反问结束整首词,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一腔的幽思该如何化解,提笔像是自问,又好像是寻求答案。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人看后不由得心疼,爱一个人,真的就如此纠结吗?
这百年前的情感,已经由不得后人去妄自揣测了,只能从词的字里行间,去体会词人当时的心境了。
菩萨蛮 寄顾梁汾苕中①
知君此际情萧索②,黄芦苦竹孤舟泊③。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④。
柁楼今夕梦⑤,脉脉春寒送。直过画眉桥⑥,钱塘江上潮。
【注释】
①梁汾:顾贞观,字华峰(一作“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十一年举人,著有《积书岩集》及《弹指词》。苕中:一名苕水,有二源,一曰东苕,出浙江天目山之阳,东流经临安、余杭、杭县,又东北经德清县为余石溪,北至吴兴县为溪,一曰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县,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吴兴县城中,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入于太湖,相传夹岸多苕花,秋时飘散水上如飞雪,故名。顾梁汾南归后曾寓居苏州此地。
②萧索:萧条,凄凉。
③黄芦:落叶灌木,叶子秋季变红。苦竹:又名伞柄竹,笋有苦味,不能食用。
④水村:水边的村落。鱼市:卖鱼的市场。
⑤柁楼:船上操舵之室,亦指后舱室。因高起如楼,故称,这里借指乘船之人。
⑥画眉:指汉张敞为妻子画眉之故事,喻夫妻和美。
【赏析】
细看古来情缘,这缘分千百种,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是一种,霸王别姬的生死情缘是一种,嵇康与山涛的挚友决裂是一种,甄妃与曹植的相思相望不相亲是一种,秦叔宝与朋友的两肋插刀是一种。
古人形容知己,用高山流水以喻之。纳兰一生重情,也重知音。纳兰的知己之求,一种神交于千里的相知相悯。顾贞观则是纳兰此生不得不提的知己挚友。中国文化中的知己之情,往往体现于患难之时,离别之际。此词作于顾贞观回无锡为母亲丁忧之时。纳兰全词词眼即在一个“知”字。无此“知”何以纳兰仿佛随顾贞观一路同行?无此“知”,何以字字写景,却句句入情呢?“知君此际情萧索”,纳兰与顾贞观的交契之深,便在这一句——“我知你”。最最平易的一句,却最是显得难得,可贵……“黄芦苦竹孤舟泊”一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 “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一语双关,既是写顾贞观于孤舟之景,亦有暗指他同白居易一样是千古的伤心人,如《琵琶行》中所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转笔一写“烟白酒旗青,水村鱼市晴”。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评此句:“画景”明明是纳兰所幻想的景物,却最是真实可信,最是云淡风轻。那是一幅淡泊明朗的风景,祥和安宁的停泊之所。名为写景,却是在以安宁的景物安抚挚友的情绪。在你失意的时候,却可停泊在此温柔宁静之所。这一番平抚挚友的心意是不言自明的。
纳兰全词以所幻想之景入句,然而所包含的一路相随慰藉之情,却是在字里行间流动的华彩。“柁楼今夕梦,脉脉春寒送。” 柁楼乃船尾舵工庇身之楼。今夕夜里,我身处柁楼之中,我就是那舵工,为你掌舵护航,为你送走这春季寒冷的风。这一具有幻境色彩的叙述之下,不言而喻的深情便是:你我知己,一旦倾心认可,便为你千寻万顾……
“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意谓梁汾归去心切,得享和美的家庭快乐和安闲隐居钱塘江畔的生活。直为,犹言只为。画眉桥,梁汾有咏六桥之自度曲《踏莎美人》,谓自删后所留“其二”中有句云:“双鱼好记夜来潮,此信拆看,应傍画眉桥。”自注:“桥在平望,俗传画眉鸟过其下即不能巧啭,舟人至此,必携以登陆云。”
但平望在湖州东北,并不与苕溪相通,而此处却用了画眉桥,则其暗含用汉张敞为妻画眉之故事,喻其家庭美满的用心是很明显的。其中那风趣的宽解和祝愿,却是让人感到朋友之间那肆意而轻松的相互打趣。然而心愿却是美好而纯净的,心意是坚定而明确的,念出来,亦是掷地有声的——“直过画眉桥,钱塘江上潮”。有什么比得上那即将到来的宁静生活呢?过去的终会过去,大悲过后,终究是那一片祥和宁静之所,犹如那水村鱼市,犹如那孤舟夜泊,犹如那钱塘江上。
《饮水词》中的唱和之作,常常与顾贞观有关。纳兰对友情的标准与真挚,对此的执著与追求,是一种心灵的相契。可见此词虽是幻想而写,却如此亲切,如此真实。没有心灵的相同,又怎能做到这样的心相知,就如纳兰在《金缕曲·寄梁汾》中写的:“一日心期千劫在”。这也体现了纳兰与友人相交于“慧业”,慧业是佛教的词汇,意为灵魂方面的事业。他确定地告诉梁汾,我们的心灵与我们所追求的是一样的,不可分割的。既有神交,也有事业。因为我们的灵魂在一起,我们的追求是一致的,我懂你的心意,也明白你的心绪,就如你明白我此词所赠与你时,所表达的慰藉与祝福。求取知音,珍惜知音,那种精神相伴的快乐和恬然,到头来还是只有一个“知”字。“知君此际情萧索”,再回头细细读来,那是恍若叹息的庄重。
就是这一种清澈干净、不舍不弃的千秋情怀;以性命相托,寄身于自然天地的文化内质,成为了文海之中泛着光芒的恒久宝藏。
忆江南
昏鸦尽①,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②,轻风吹到胆瓶梅③。心字已成灰④。
【注释】
①昏鸦:黄昏时天空飞过的乌鸦群。
②香阁:古代青年女子居住的内室。
③胆瓶:长颈大腹的花瓶,因形如悬胆而得名。
④心字:即心字香,一种炉香名。明杨慎《词品·心字香》:“范石湖《骖鸾录》云:‘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开者着净器中,以沉香薄劈层层相间,密封之,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
【赏析】
彤云密布的冬日黄昏,隐约一只瘦小的乌鸦,越飞越远,身影也越来越小,直到融进在那一望无垠、萧瑟的旷野尽头。旷野中,是谁惆怅无尽,若有所思?天宇间,是谁独立寒秋,无言有思?又何事令她难更思量?又何人令她爱恨交加?罢了罢了,“往事休堪惆怅,前欢休要思量”,罢了罢了,“人心情绪自无端,莫思量,休退悔”。
熏香如心,飘起袅袅的青烟,暖香熏透她的闺阁;急雪翻飞,缕缕纷纷,柳絮因风吹般地飘飞而起。雪白色的胆瓶中刚插上的梅花,冬风吹近暖暖的闺房,化作清风,卷起阵阵幽香。这本闲极雅极的适意景致,奈何她的心中竟如何也卷不起一丝快乐的涟漪。冬风益发强劲,心形的盘香燃烧殆尽,地上只留下一道心形的香灰。周体转凉,心中凄凉寂寞,次第已如燃尽的熏香一般,化成死灰。
这首词营造了两种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场景。“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是第一个场景;“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是第二个场景。前一个场景是在冬天黄昏的野外,从意象上看,“昏鸦尽”和情感主体“小立恨因谁”都能够看出来。第二个场景则在少女的闺房中。也可从意象上看出来,如天气情况是“急雪”,所在地方是“香阁”,感觉上为“轻风吹到胆瓶梅”。当然,情感上也有明显变化,且与环境的变化一致。开始是“小立恨因谁”,后来变为“心字已成灰”,明显感觉情感在承接前面的同时,变得深多了。回头来看,从旷野到香阁,从大环境到小空间,从“小立恨因谁”到“心字已成灰”,在各个层面都能看到这一种变化。而这中间也有一个转变的标志,就是“急雪乍翻”,这交代了词中情感变化的时空转换的交点。前面或许是“秋凉”罢了,而后面明显可以感觉到“凄冷”的环境氛围。
诗词中有种不成文的划分,便是依据字数多少进行的划分。长篇且不必多说,即便是一篇名篇,也未必不允许其中有些败笔赘言。但是所谓的“短篇”、“小制”就不行了,若是名篇,是绝不会允许的,不仅仅是败笔赘言,就算平庸的句子也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一来,就浪费了诗歌给人营造惊奇的“可能性”。诗歌给人以好的感觉,是离不开这种“可能性”的。这首《忆江南》字数极少,是小令中的单调,在诸多词牌名中,也是字数最少之一。这一词牌写得好的,如: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用字上讲求自然少造作,无赘言败笔。
纳兰这首词中“心字已成灰”巧妙而自然地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在意象上指的是心形的熏香燃烧完后,在地面上留下的心形的灰烬;另一方面又可以来指词中人物的情感上的“心如死灰”。在黄天骥的《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中,他说这首词“语带双关,耐人寻味,但情调过于灰暗”,似乎觉得不合先贤的“哀而不伤”,可这样真挚的情感表现方式,也正是纳兰的词令人感动的根本。
事实上这里还透露了词人的另一重心境。纳兰出身贵胄,然而他自己受到十分鲜明的汉族文化熏陶,具有极强的归隐意识,这在他内心一直存在。他自己是帝王身边的一等侍卫,父亲是当朝宰相。这些高贵的身份几乎就是被命运安排的,不可更改。一方面有遁世淡薄,另一方面身在朝阙,处在与自己性格极为不别协调的名利中,内心的痛苦与努力的挣扎是多么惨烈。纳兰一语双关的“心字已成灰”一语,是对他所描绘的女子情感的完结,也无意透露出了自己的心态。
忆江南
江南好,建业旧长安①。紫盖忽临双渡②,翠华争拥六龙看③。雄丽却高寒④。
【注释】
①建业:古县名。东汉建安十七年孙权改秣陵县设置,治所在今南京市,南京曾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等八代王朝的都城,故称“旧长安”。
②紫盖:紫色车盖,帝王仪仗之一,借指帝王车驾。双:即船头绘有鸟图像的船,此处指皇帝的游船。
③翠华: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为御车或帝王的代称。六龙: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匹马,马八尺称龙,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④高寒:地势高而寒冷,或指清高。
【赏析】
“忆江南”这一题,最有名的应属白居易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尽了江南之美,着尽了江南之色。当年,康熙帝巡行江南,纳兰扈驾前往,头一次来到此地,见到白居易口中之景,忍不住挥笔描绘眼见之美。
也难怪纳兰如此喜爱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总是随处可见。四季不同的景致,也各有其不同的雅致。江南潮湿,冬天是冷到骨头里的湿凉,夏天是热得汗流浃背非得在屋里待着不可,可它却总是叫人觉得精致而令人怜爱的。“万柳堤边行处乐,百花洲上醉时吟。”若是没有那样的景致,大概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书卷中人行处而乐,醉时而吟了。有那婉约清丽的江南,才有纳兰如此的赞叹。纳兰于此,如同风拂其心,柳醉其情。江南温婉柔美,纳兰细腻婉约;江南水汽氤氲,纳兰雾眼迷离;江南和风絮语,纳兰文墨写意。才子江南,气质相合,相见恨晚,很快人景就相融了。
景有致,城也是个厚重的城,这“旧长安”,本是八代王朝的都城,历史风尘,留下厚重的城墙,是个卓有雅韵的地方。对于南京古城,个人十分喜爱,那沿途的树木,即使是秃了树干的,都有意味。那更别说当年的旧长安了。古城,文人大都是喜爱的。
然而在这城中,忽然迎来了皇帝的驾临,紫盖双,可见,车队船队十分壮观,百姓围凑在四周看着热闹,看这难得一见的壮观车队,这架势,或者还想目睹回龙颜。此时的纳兰身处仪仗之中,也是这热闹之中的“幸福者”,却唯独他一番热闹的描述之后,会觉得“寒”。雄丽之景,却觉高寒,众人皆醉我独醒,应当算是幸运还是不幸?
不得不想起东坡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高处起舞的寒凉,怎比得上人间的平凡生活?也不知,纳兰这一声“高寒”,是替自己悲哀还是为康熙而觉得悲哀。也许是为自己那始终被限制的人生而觉得拘谨不安,也许是为了生活毫无选择、毫无空间的喘息颇为难耐,也许是为着迟迟不能如愿的抱负而深感无奈,也许是为着感情无法自已的愁苦而心有凄凉。而康熙呢,高高在上的帝王,他享尽了荣华富贵,权力欲望,都不需要受到阻挠,没有人压迫他的理想,没有人夺走他的爱人,这样的出行,翠华六龙,百姓围观人声鼎沸。他坐在他的华盖下着着他的龙袍,被保护、簇拥,可是却从没有可能能享受百姓平凡生活的欢愉,这样的高处,他不觉得寒冷吗?
康熙怎样想,又从何知晓呢?纳兰这一叹“高寒”,又悲凉,又无奈。喧闹的人声之中,也难得有个纳兰,顿觉高寒不已,由衷地觉得悲哀。
即便家家都争唱饮水词,这纳兰的心事,又有几人知晓呢?
忆江南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①。故物陵前惟石马②,遗踪陌上有铜驼③。玉树夜深歌④。
【注释】
①城阙:城市,特指京城的城郭宫阕。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②故物:旧物,前人遗物。石马:石雕的马,古时多列于帝王及贵官墓前,这里指前代帝王陵墓前的石刻。
③遗踪:旧址,陈迹。陌上:路上。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这里指铜驼街,在今河南洛阳古城中,以道旁曾有汉铸铜驼两尊相对而得名,为古代著名的繁华区域,后以之代指游冶之地或指繁华之地。
④玉树:乐府吴声歌曲名,南朝陈后主所作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被视做亡国之音,这里泛指柔美的曲调。
【赏析】
历史古城自有它的风韵。
纳兰这一回江南之游历,看到南京城这一派繁华,自然是有了些许的感叹,却又不由得担忧惆怅起来。纳兰就是纳兰,心思太过细腻敏感,才致使他活得那样苦痛,却也只有那样一颗愁肠万千的心,才有了让人读起来也备感痛心的千古词句。
看看南京城,城墙巍峨,历史沧桑变化万千,反倒是这巍峨,让人怀念起故物了。
杜甫在《玉华宫》有道:“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这石马,指的便是前代陵墓前的石刻。传说唐太宗嗜马如命,善驾驭,善识别,因而其死后便有了“昭陵六骏”,即是六块浮雕石刻。多年后高宗为其修建纪念祠堂,神道两旁石雕之一,便是那杜诗之中的“石马”。
又有晋陆机于《洛阳记》中道:“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三枚,在宫西,四会道相对。俗语云:‘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言人物之盛也。”这洛阳铜驼陌(街)原是繁华的地方,风流少年多会于此,故后以之代指游冶之地或指繁华之地。
前人的遗物前还有石马仍在,前人的繁华的遗踪旧址也还似在眼前,只可惜当下之景已不是当年之景了,当下的王朝已不是当年的王朝。江山易主,当下的时代已不再是从前的时代。一番对旧物的怀念,可见王朝兴盛衰落。回头凭吊,实在是太过于迅疾的事情。“人们面前拥有一切,人们面前一无所有”(狄更斯)这样的惆怅迷茫,大概是不会少的。谁知何时一个动荡的年代会随新城池的产生而消逝,谁知何时一个兴盛的王朝会随城墙倒塌而沉沦,谁知何时我们亦会成为今后这里人们眼中之故物,谁又知当下拥有的一切景致是由何衍生而来?雕栏玉砌犹在,却只是朱颜已改,历史兴亡,各带有各自的注脚,只是回头望去觉得尤其迅疾。这“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是触景而伤情。
游着看着想着,夜深之时竟也许是深陷其中,好似听见了那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那宫女们不断吟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都归于乐寂中,陈后主沉醉在他温柔的美梦里,听着听着,最后果真是不长久地归于沉寂,一朝盛世因这一阕好曲有了声名,同时因这一阕好曲丢了盛世本可继续延续的命运。这落红可是如此之美,只惜昙花一现,并不长久,落地无声,花开易见,花落难寻。可惜,可叹,可悲啊!
不知纳兰写这《玉树》,是不是也怀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心情呢?是否有那感时伤怀的痛楚呢?是否有无边的忧虑呢?
反复吟这词,便不再觉得这“尚”字有些许别扭了。城阙尚在,故物已不见踪迹了,令人想起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这石头城,也不过是目睹了时代变化万千,一轮一轮,都是让人感叹物是人非的惆怅之处。故国周遭仍在,空城啊,从前已不过只是从前了。在人们的笑靥中,在喧嚣的集市里,在那巍峨的城墙下,原本昌盛的城池,在那热闹繁华的景象之后,早已没落不见痕迹了。此时的盛景,与没落的年代对比,顿时令人想要逃遁这思潮暗涌的沉重。此时“尚在”的城池,谁知何时就会成为“惟有”的旧物?
也难怪李易安会感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纳兰亦如是罢。
忆江南
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①,乌衣巷口绿杨烟②。风景忆当年。
【注释】
①燕子矶:地名,在江苏南京东北郊观音门外,突出的岩石屹立长江边,三面悬绝,宛如飞燕,故名。红蓼:蓼的一种,多生水边,花呈淡红色。
②乌衣巷:地名,在今江苏南京,是东晋士族名门的聚居区。晋宋时期王、谢等名门望族住于此。
【赏析】
这首词还是作于南京。纳兰随康熙帝南巡,十唱江南好,而南京独占三成,足见南京的不凡气度。
南京不是寂寞的,那里有夫子庙的琅琅书声,秦淮河上的莺歌燕舞,帝王将相麾下的金戈铁马,文人墨客胸中的家国情怀。当书卷气、脂粉气、东来紫气在一起汇聚撞击,便融合成这座古老的新城。或许正因为它古老,漫长到坐看千百年来风雨楼台依旧,几代江山易主,一双浊眼洞悉人世间的沧桑,教人恍然一梦后幡然醒悟。前世今生不过虚幻,旧时金陵方孕育了《红楼梦》这样的奇书。
“四百年来成一梦”,临川先生在这一片蓊蓊郁郁中的帝王州见晋代时的衣冠冢,莫回首,那些尘封在泥土中的往事早已随长江东逝了吧?只是记忆的影子微晃一下,今人便叹息一地。只有台城柳最是无情,十里堤上依旧烟笼。
南京,千年文化古城,一砖一瓦都凝固着流动的岁月希声的歌。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鸡鸣寺的钟声,夫子庙的深处,至今可探;而栖霞山的秋叶,紫金山的架势,连同秦淮河的流水,年年依旧。南京,值得纳兰感叹的地方远不止于今人所见。可纳兰没有将笔端流连于这些地方,只是将这一番感慨洒在了燕子矶头。
燕子矶与岳阳城陵矶、马鞍山采石矶,并称“长江三矶”,自古便是登临怀古的去所。燕子矶坐落于南京城郊直渎山上,山石兀立江面,三面临空,如燕子展翅一般,因此得名燕子矶。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时都曾在燕子矶泊舟览景,特别是乾隆帝六下江南五登燕子矶,并留下了诗文墨宝,更是使燕子矶名满大江两岸。
只是,纳兰坐在燕子矶头所思为何呢?陈子昂登幽州台定是忆起战国时的燕昭王筑此台招贤士的旧典故吧。不过此时此地,不见古人,不见来者,空余一孤人怆然。可就在这悠悠天地间,相信陈子昂是看见了过去的天下兴亡之事循着历史缓缓前行的轨迹,像被安排好剧本的演员,按部就班地一幕幕上演。
纳兰或许也是有此忧思的吧。纳兰身前有明太祖朱元璋将燕子矶比成一秤砣,数江山几多,不知是燕子矶的哪块山石引得这位开国皇帝有此豪迈语。更近的,有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矶头所作血泪之书: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这首《燕子矶口占》至今仍流传在燕子矶头。或许史可法滴滴孤泪已随着岁月东去了吧,但它们已滴入历史的那一瞬,就被长久地沉淀保存于那些尘埃落定的日子中了。
“白云悠悠矶头月涌千骢过,往事渺渺江上风清一燕来”,这副楹联不知何时起刻在了燕子矶头。六朝古都,不知染了多少斑斓色彩。最没耐心的便是时光,任凭时人时物如春花般明媚,日历一页页翻过后,纵然有踪迹也便是干花几片。早已凋落的枯黄的颜色,薄薄的似泛黄的古书,却又沉甸甸地隐着多少千古事。那些泛凉的低叹,微凉的浅唱,悲凉的吟啸徐歌,盘桓在长江雾笼的水汽中。沐在阳光,它们蒸腾不见,如云消雾散后的清澈,是清丽雄壮的南京。浸在月光下,那些旧事又笼上心头,聚在眉峰,流转于眼波间,默数心下事,不觉夜已阑珊。
现在的乌衣巷又立起了王谢故居,这是后话。三国时乌衣巷本是吴国驻南京部队的营房所在地。因为那时的军装都是黑色,故称驻军之地为“乌衣巷”。人们熟悉的王谢堂前燕,想来也是在这里的微风细雨中双双飞过的吧。
纳兰也应当曾想过刘禹锡的《乌衣巷》。当年刘禹锡作《金陵五题》时,也曾夕下之时踱过巷口野花。只是,千年过去,秦淮河上的桨声灯影明明灭灭间,燕子依旧似曾相识,却已物是人非。
纳兰说的“风景忆当年”,不知是哪年风物。是否正如现代的我们看燕子矶时便会想起1937年那血染长江的当年,他看到的可也恰是史可法那滴滴沉江泪?“我轻松地说东道西,把我的心藏在语言的后面”,纳兰身对燕子矶,眼前飘过乌衣巷前绿飞烟,而藏在言语中的思绪应已替代了他的形骸,应是游弋于心系的他方了吧。
忆江南
江南好,虎阜晚秋天①。山水总归诗格秀②,笙箫恰称语音圆③。谁在木兰船④。
【注释】
①虎阜:即虎丘,山名。在江苏苏州市西北,亦名海涌山,唐时因避讳曾改称武丘或兽丘,后复旧称,相传吴王阖闾葬此。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筑三日而白虎居上,故号为虎丘。”其上有虎丘塔、云岩寺、剑池、千人石等名胜古迹。
②诗格:诗的风格,此处指山水极富诗情画意。
③笙箫:笙和箫,泛指管乐器。
④木兰船:木兰舟。南朝梁刘孝威《采莲曲》:“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赏析】
秋天,到了苏州水边的柔美之地。山山水水,总归要比热闹的城要来得更多。离自然愈近,愈是能够感受到江南独有的水汽氤氲和秀美如画。更有江南之地吴侬软语和那江上雾里的笙箫之声,应和得别有情趣,煞是动听。
对于纳兰这样的词人来说,诗情画意大概是形容柔美景致最美的词。山水秀丽,铺陈在眼前,水墨画无法画出它立体的环绕的惬意,墨汁也书写不出那淋漓而精致的洒脱。人在这山水之中,只想要吟诗作赋一通,淋漓地念它几阕。江南之秀,果然与这词人的气质契合得恰到好处。许是命里注定是与那山水,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时一叶轻舟划过,纳兰自问:那木兰船里不知渐行渐远的,是何人呢?是被沈宛一并带走的江南风韵,还是自己对这江南女子的惆怅的思念呢?景致柔美,一叶小舟却就让纤细之心又敏感起来。江南之景,总少不了发生些感情之事,历朝历代的诗文里都有所体现。人与自然本就为一体,两者互相影响牵动。因而有了纤细柔和的景色,也便有了柔软细致的心绪。
关于沈宛和纳兰的相遇,典故传说甚多,各有不一,可以肯定的是江南女子确实曾攫取了纳兰之心、之情。为这女子,纳兰苦苦思念,为了那两情可以久长时,深情守候。可因他生于名家的身世,不得不接受很多无可奈何的条规限制,满汉之恋,如何能被接受?大概他从爱上她的那时起,就预料到想要执其手会背负很多的艰辛了吧?不断地错过,时间空间,不知道下一秒两人会分别处在何地,分别多远。“自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是朝朝暮暮都难以相见。在思念之中维持的爱恋,也不知道会不会随这木兰船远去。
惆怅之中,纳兰望着水上小舟,轻诵刘孝威的采莲之曲: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木兰船要将你带往哪里去呢?
惆怅虽然能读出几分,但总的还是欢愉。纳兰描写的所有景致,措辞融情,都让人感觉到他的喜爱和洒脱。面对江南美景,那时的纳兰对官场已然厌倦无力,疲惫不堪,还是年轻才俊就如同看破红尘确实是有违常情。但纳兰想必注定与官场抵触,功名利禄的追求之心,他并无期冀;人际上淡薄相交,也不至于树敌。可是他对官场生活那般抵触,已演变为无法抑制的逃离之心。决心退离官场隐归田园的纳兰,此时应是充满着期待和向往之心,在山水之间尽享着人间自然之乐。只需在那茶楼酒水之中笑看世间百态,只需在那石桥小屋里静听小桥流水,如此足矣,又何必追求无尽的繁华富贵呢?无尽欲望吞噬了人间乐事,官途再平坦,对于纳兰而言,那仍旧是让他感受到压抑的,不属于他的另一个人间。
于是终究还是下定了决心,重返京城以后,辞官隐退,迎娶沈宛,同心爱之人共同安宁生活,享受人间最淳朴诚挚的生活,木屋,石凳,竹椅,诗书,茶酒,佳人,足矣。想想,都会觉得有所期盼了。也就带着这么一个美好的念想,游历江南的景色,规划着未来新的平淡的生活,难怪那些景色都着上了欢愉的色彩。只是那一叶小舟,却禁不住勾起了忧虑和遐思。
木兰船上渐远的娇媚,是否会同这江南的风一样?爱人,是否仍旧在那里?皇命难违,只得再次与那纤细的身躯娇柔的身影错过,小舟或许带去他无边的相思之苦和勾勒起的小桥流水人家,又或许带来他对未来的期许,但沉醉着,无边地深思着,不禁想唤它,可否慢一些驶离?
忆江南
江南好,真个到梁溪①。一幅云林高士画②,数行泉石故人题③。还似梦游非?
【注释】
①真个:的确,真的。梁溪:水名,在江苏无锡西,源出惠山,流入太湖。古时此水极窄,梁时疏浚,故名。
②云林:元代画家倪瓒的别号。纳兰性德好友严绳孙擅长画山水,此处借指严绳孙。高士: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
③泉石:指山水。
【赏析】
纳兰的词,两个最让人称道的主题,一为爱情,二为友情。一代才子纳兰是个极重友情之人,这词便是他到了好友顾贞观的故乡无锡所作。
见到了梁溪,就知无锡宝地已抵达,环顾四周,江南水乡果真像是倪瓒的山水画一般,浓淡动静,结合得天衣无缝。高傲隐逸的气概,也的确像是再见好友一般亲切。行走此间,见泉石之上所作之诗,题字都是好友的笔迹,纳兰此时,是悲喜交加——故友难遇一回,如今竟以这种方式再聚,还似梦游!
纳兰其人,生于名门身份显贵,却是个温婉谦和之人,官场中不显棱角,但却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连连感叹知己难求,备感无奈。直至读到顾贞观两阕《金缕曲》,顿时为此人的情谊所动,亦与这江南君子结为终生友人。两人感情深厚,患难共当,多年来是有关友情这一主题盛传的佳话之一。只是纳兰与贞观,因地域和地位、脾性的关系,总是离多聚少,难于会面。顾贞观生性风流倜傥,洒脱淡泊,广交朋友,恣意享受人生。而纳兰却是个忙忙碌碌的三等侍卫,在官场上奔波操劳,少有享受生活的闲暇。每每二人道别分离,纳兰都忍不住伤怀一阵,宫中都是为功名利禄追求争斗之人,少有志趣相投的知己,能坐下饮酒填词,好好地谈天说地一阵,也甚是寂寥。而这敏感细腻的词人之心,是那样希望与投缘的友人诉诉衷肠,聊聊心事。顾贞观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纳兰那痛断柔肠的心事中,一个坚定的支柱。如何叫他不想念这般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好不容易到了江南又见梁溪,纳兰想要与朋友相聚的念头尤其热切,却只能见到泉石的题字,这样的相见了,重聚了。不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欣喜、遗憾、熟悉、失落、亲切、无奈?罢了,罢了,多少算是于此重逢了,见词如见人,字在如人在,也当做是已见过了。即便是没能执手互相问候一声,关怀几句,也能够触及到友人身上带着的水汽,闻到友人指尖流淌的清香了。就在这里,那样的水汽,那样的清香,就在这梁溪边上,如此缭绕全身,对故友的怀念和深厚情谊,都是让人心里安定的。
然而“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遗憾的是终究是没能见上一面,不知友人面容如何,身体是否安好,可惜了没能有机会谈天说地,学识可否又有长进?京城的纳兰,没有挚交交心,心有如浮萍飘摇,没有归属之处。而来到此处,山水之间到处可见熟悉的知己的题词,归属感突然萌生,梁溪显得尤其生动可爱。是梦游么?即便是梦,也是个美梦罢。
这般情谊,难怪初见梁溪,纳兰惊道:“真个”到梁溪!故人故乡就如自己的故乡一般,这深厚情谊,真是让人钦佩和艳羡。实际上纳兰是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个地方的,他每每描写江南之景,都用尽典故和褒赞之辞,好似要把江南的美景写成最深情的赞歌,丝毫不吝啬任何的措辞。他渴望着闲适的田园生活,而顾贞观这个好友,除去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对于纳兰来说,他应该同样是自己向往的一个角色——没有官僚等级,没有俸禄之别,没有服从和不服从。生活倘若可以这样自由支配,该是多好。
如此投缘,不无道理。
忆江南
江南好,水是二泉清①。味永出山那得浊,名高有锡更谁争②,何必让中泠③。
【注释】
①二泉:指无锡惠山泉,又名“陆子泉”,因其有天下第二泉之称,故名。
②名高:崇高的声誉,名声显赫。
③中泠:泉名,即中泠泉。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下的长江中。今江岸沙涨,泉已没沙中。相传其水烹茶最佳,有“天下第一泉”之称。
【赏析】
说到二泉,不得不想到《二泉映月》一曲,也就不得不想到盲人阿炳,好似见他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就这么咿咿呜呜地拉着,在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二泉边上的这支曲子,便是这样来的。好曲有映衬之景,也不难想象二泉动人的景致,这才使着可怜可敬的身残者日日夜夜演奏不止。
这二泉,便是如今无锡的惠山泉,又被叫做“陆子泉”,被唐人称为“天下第二泉”,在那个时候,二泉在无锡被人熟知,也因泉水清澈适合煎茶而远近闻名。而无锡之所以为“有锡”,也是有典故的。当年无锡近处有一座山峰,在周秦时代盛产铅锡,因此得名锡山。到汉代,锡山之锡渐渐被采尽,山边之县于是得名为无锡。待到新莽时代,锡山锡矿复出,传为奇迹,故此县名改为有锡。后至东汉,光武年间锡矿再次枯竭,有锡自此被唤为“无锡”。
纳兰对二泉心怀眷恋,咏起杜甫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引的是反意,说二泉之水,不论在山抑或出山,都是清澈的,不受污染,不变浑浊。纳兰以为,二泉之水已然天下无双,更有谁争?又何必让给中泠“天下第一泉”的称号呢?不服气的一个“让”字,巧而不显地做了一个隐藏的对比。
“天下第一泉”“中泠”一名出自苏东坡诗句:“中泠南畔石盘,古来出没随涛波。”江岸沙涨,如此天下第一,已然埋没于沙中留下永久的遗憾了。出水而浊,难怪纳兰要不服气。
看似只是写第一第二之别的泉,实则是将人和物再次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实际上与“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探讨同一个问题。两者反意行之,纳兰的心思确实明显。在山水清,出山如是。
身浮宦海,纳兰写这小词,写的是自己不愿被俗世之欲吞噬的决心和意愿。如此顽固的“不服气”,真是其顽固不服从于俗世条框的唠叨之言。听上去,反倒让这才子显得更为可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一定是寂寥的。毕竟身在其中,身不由己,看着众人醉,唯独自己不醉,痛楚难耐。但就是不愿与人们一同醉去,因这尘世也需清醒之人啊!此时的纳兰已经下了辞官隐退的决心,官场清浊,古往今来论述甚多,文人辞官的亦有不少。不愿与人同醉,只能放下金樽,不与人共饮就罢。
从另一个方面也有不同的理解。此时欣然期待回京娶得佳人归的纳兰日夜思念着北方的沈宛,这个江南的女子已将他的心牢牢俘获,却奈何总是离多聚少,心怀亏欠。“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时,纳兰急切地想要对爱人表明他坚定的决心和距离阻隔的思念。不知她可能听见?缱绻之情,金石可鉴。任凭时空如何变幻,这思念都是连绵不可断的。
在山水清,出水如是。
忆江南
江南好,佳丽数维扬①。自是琼花偏得月②,那应金粉不兼香③。谁与话清凉④。
【注释】
①佳丽:美丽。维扬:扬州的别称。《尚书·禹贡》谓“淮海惟扬州”,《毛诗》将“惟”字作“维”,后因截取二字以为名。
②琼花:一种珍贵的花,扬州琼花为绝世之珍,叶柔而莹泽,花色微黄而有香味,有“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一说。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扬州后土庙有琼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即李卫公所谓玉蕊花也。”宋淳熙以后,多为聚八仙(八仙花)接木移植。此花虽无古琼花异香芳郁,但树姿与花形皆似当年之琼花。
③金粉:黄色的花粉,这里指琼花。
④清凉:凉而使人清爽的。
【赏析】
江南之美赏了不少,终于来到了精华之地——扬州。这块宝地,历代总少不了被当做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背景之一,因它清雅不俗的景色和温润宜人的气候,似乎总能令人遐想万千。正如纳兰念道:佳丽数维扬。美中之美,还数扬州。
扬州的景物,最为人称道的,一是琼花,二是月色。琼花为扬州市花,自古有许多名流之士对它爱不释手。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因之一正是为到扬州赏琼花。琼花有“举世无双”之称,欧阳修任太守时在琼花观中曾题下“无双亭”,更是证明了这花坚实的地位。到宋代,仁宗皇帝和孝宗皇帝不忍释手,尝试移栽琼花,但都无法使它成活。大概琼花与扬州,自是不可分离罢。可惜今天琼花已不存在,元兵攻入扬州的时候,琼花便消失了。但扬州人对琼花的喜爱不减,因而有了我们现在见到的“琼花”,实际应该唤为“聚八仙”。琼花之独特而又不乏风韵,引得诸多文人总要驻足称颂一番。扬州的琼花也就自然地与这个城市紧密相连在一起。既下扬州,必寻琼花。
月这一景物,在诗词中应属最为常见了,扬州之月,亦是尤其享有盛名。有杜牧之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亦有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更有陈羽“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月中扬州,优雅引人。如今人们熟知的《春江花月夜》,其诗灵感正是来自扬州月夜。由此足以可见扬州月光的特别。也许是雾色的关系,也许是花花草草的映衬,夜间芳香使月光更令人陶醉。古城之月,将纳兰的心柔化了。
此时,有花有月,“竹西亭边花留倩影,月明桥下柳拂清波”(竹西亭楹联),好似万事无缺,舒适惬意。
可在这金粉兼香之地,纳兰却不禁问道:与谁能话得清凉?一个人的景致再美再雅,也无人共赋几曲,对吟几句。寂寥之中,他的思念愈加浓烈。自己在此赏花观月,不知北方佳人,是否垂颜叹息着爱人总无法相伴呢?沈宛这个女子,善于诗词,颇有才气,善解人意,也因此能让纳兰对她真心爱怜。江南女子如何,汉人如何,对于纳兰来说,世俗的阻碍,无法隔断感情的维系。即便远隔千里,思念相携,总能等到与心爱的女子重逢。“若有情,天涯也咫尺。若无情,咫尺也天涯。”可睹物思人,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花月历来与美人脱不了关系,加上江南烟雾缭绕,不难由景及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你还伫立在窗前,倚楼看月明。可惜只是相思无数,隔了南北之遥,享受着江南的景致,心却在北方爱人之处,无心再赏和风、细雨、柳絮、琼花。再美之景,只能一人独赏,无处话凄凉。一人的欢愉,哪称得上是欢愉?
对着一番好景,却只能感叹:花前月下,美人何处?
忆江南
江南好,铁瓮古南徐①。立马江山千里目②,射蛟风雨百灵趋③。北顾更踌躇④。
【注释】
①铁瓮:即铁瓮城,江苏镇江古城名,三国时孙权所建。宋王令《忆润州葛使君》云:“金山寺近尘埃绝,铁瓮城深气象雄。”南徐:古州名。东晋置徐州于京口城,南朝宋改称南徐,即今江苏镇江,历齐梁陈至隋开皇年间废。
②立马:骑在站立不动的马上,驻马。
③射蛟:指汉武帝射获江蛟之事,《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自 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唐李白《永王东巡歌》之九:“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 阳空射蛟。”后诗文中作为颂扬帝王勇武的典故。百灵:各种神灵。《文选·班固〈东都赋〉》:“礼神,怀百灵。”李善注:“《毛诗》曰:‘怀柔百神。’”
④北顾:山名,即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区东北江滨。有南、中、北三峰,三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故称“北固”。有“京口第一山”之称。梁武帝曾登此山,挥笔写下“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的题词。后改名“北顾”。
【赏析】
古城所及,都是厚重的历史。
看到了铁瓮城,亦是看到了北固山。古城气势恢宏,有“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如此形容,可见规模之大,已是王城的格局。但当时纳兰所见的铁瓮城,是褪去繁华的古城之墟。旧日的热闹景象已经远去,换了多少代的帝王,此地已是面目全非。它在著名的北固山,成为文人伤史的感叹对象。
说到北固山,必说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经在历史中难以复得,舞榭歌台还在,英雄却一去不复返。想当年他还是金戈铁马,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身姿何等威武,如今只得在此故地怀念英雄。
纳兰所见的铁瓮城,大抵就是辛弃疾词中的“舞榭歌台”。它是孙权所建,是有着“铁瓮城深气象雄”赞美之辞的古物。一派气势恢宏的北固山,如今驻马望去,苍苍茫茫还有一个铁瓮城,依稀可以想象它当年的繁华,然现在不过是任后人观赏、任文人缅怀的可感之物。北固山由此便成了触发纳兰感想的媒介之一。
另一媒介,则是射蛟台。
史书记载汉武帝射蛟有:“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远远望去,射蛟台依旧是繁华热闹,却今昔有别,史上之事,终究只能是历史。
必须要佩服纳兰用典的精湛,看似随意挥笔,描述那情境之中的景物,实则精当地化用历史,以史抒情,足以见他修养的深厚和表达的生动。寥寥数语,古今之比已将那时心情淋漓抒发。沉郁含蓄之词,说尽了吊古伤今的感慨。北固山啊北固山,真叫人踌躇万千。
可这故国之思、伤今之情从何而来呢?纳兰生于优越的权贵之家,却频频伤时吊古。传说纳兰“性喜作诗余,禁之难止”,尤其推崇李后主,他曾有言“《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可见受花间词影响之深。后主此中的兴亡之叹,便也自然融入到纳兰的细腻情感之中去。这也更成就了才子与常人之别,更增添了饮水词的清丽和哀愁。
忆江南
江南好,一片妙高云①。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②,金碧矗斜曛③。
【注释】
①妙高:妙高峰,在江苏镇江金山的最高处,顶上有坪如台,名妙高台,一名晒台。
②米外史:宋代书画家米芾别号海岳外史,故称。李将军:李思训,唐宗室,人称大李将军,善画山水树石,笔力遒劲,后人画着色山水多取其法。
③斜曛:落日的余晖。
【赏析】
妙高山地处镇江境内,即是我们如今熟知的天柱峰。峰顶上有坪如台,名妙高台。三面峭壁,近峦远岗,松涛盈耳。最为有名的当属四周缭绕的云雾,据说终年不散,如同仙境,似能见天上宫阕,玉宇楼阁。台下湖嵌峰间,楼阁坠设,纳兰立于妙高台之上,静看山下江南俯视之景,内心充满愉悦。夕阳西下,余晖斜照,光线映衬水雾和风,落于楼宇亭台,江南大地好似泛了金光。
“砚北”则是那砚山园之北,米外史即有名书画家米芾。传说南唐后主李煜曾得过一方名砚,因其四周刻有三十六座手指大小的峰峦,故称砚山。南唐灭于北宋以后,国宝飘零,那砚最后流转到米芾手中。可惜这书画巨匠反倒更热衷于屋瓦古宅,拿这块砚台在镇江甘露寺下临江之处换得了一块地皮以作建宅之用。至南宋绍兴年间,米芾的这座砚台换来的宅子又归了岳飞的孙子岳珂。岳珂在这片地上建了一所园林,想到此地几番易主的辗转经历,便溯其源头,以李后主的那方名砚为园林命名,唤作砚山园。
这首词,纳兰写的两位卓有成就的画家,应是关键。米芾此人,一生官阶不高,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为人有些清高,但这反而为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米芾在他人眼里是个怪人、狂人,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并不被理解,但正是他如此艺术造诣的根源。这与纳兰是极其相似的。看起来,纳兰写米外史,实际上也在反思自己。但显然的,他并不希望改变为变通圆滑之人。米芾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恃才傲物之人如此,的确是个颇有个性的人。绘画上,他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他尤其欣赏南方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因而 “米氏云山”大都是烟云掩映、迷雾缭绕的江南景色。
另一个人,李将军,即唐代绘画大家李思训,善画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除了取材实景,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外,还结合神仙题材,创造出理想的山水画境界。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隐居习尚的影响,也使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出世情调。
通过这两个颇有特色之“君子”,实际上就能看到纳兰的影子了,米芾又是另一个纳兰,李将军的画作,大多能够表达纳兰的意愿。对宦海沉浮无法接受甚至心怀抵触的纳兰,虽处在一个官僚围绕的环境里,但一直保持为人清净,不融于世俗,不跟从父亲攀权附贵,沉溺在自己的填词作赋之中,与友人相伴,与爱人相知,从来向往“小桥流水人家”的显示,早已想要“采菊东篱下”,归隐不再过问人世纷杂之事。
因而当彼时面对清丽的江南之景,想起自己万分欣赏的君子,禁不住看到那夕阳的光,都觉得是有碧光,尤其美好。忍不住开始在心里描绘起了辞官之后的恬淡闲适的生活,男耕女织就可,至少笑容是发自真心的。想想米芾为人,自己也该有这般勇气和决心,去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么想想古人,看看美景,伴着水汽夹杂的树木的清香,顿时开阔了。夕阳之光,本对他来说,是一日终结,该是有几分伤悲的光线,此时却绘成了金光灿烂。
他该是如何地渴望平凡的人间之情、人生之乐啊!
忆江南
江南好,何处异京华①?香散翠帘多在水②,绿残红叶胜于花。无事避风沙③。
【注释】
①京华:国都,京城。
②翠帘:绿色的帘幕。
③无事:无须,没有必要。
【赏析】
看惯了京城之景,江南婉约,显得雅致有序。一口气写下江南各地的山水,伫立湖边,自问:到底是什么与京城如此不同,使人如此留恋?这首词写得清丽欣喜,欢愉洒脱,好似少了点纳兰的惆怅在其中,又是何故?
纳兰的官途,因了父亲的缘故,虽然不升不降,也还算是平坦。但才子之心岂能安于现状!即便填得一手好词,作得一手好诗,也不过是康熙身前的一个侍卫,负责保护皇上的安危。
史上有言说,纳兰仕途,实际是康熙防患其父的牺牲之物。贵族势力多为历代君王所惧,明珠家如此繁盛,皇家不得不防。纳兰这侍卫之官,到底是皇上的赏识还是刻意的安排,史上说法不一,也难下定论。但显然,跟纳兰向往汉文化、爱好诗词的初衷是不符的。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纳兰,无意苦争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目睹险恶官场的真实面目,远观朝中朋党倾轧、小人得志、英才落魄,甚是凄凉。淡泊名利的纳兰最终失望至极,坚决抵触弄权敛财,事亲至孝又不愿效法父亲,只得为着自己的安稳的官职,冷眼看官场沉浮之事,内心却早已厌倦不堪了。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随君王出行,本也并不见得能让他如此豁达,却看:红藕香残,水上徒留翠叶。满眼残绿,满山红叶,掩映一处胜于二月之花。清清朗朗的江南是无需躲避风沙的。
纳兰是生性喜近自然之人,相对于那毫无自由、处处围绕君主之命生活的侍卫生活,江南的小情趣,着实俘获了他一颗感性的心。醉心于泉石的志趣,随着好景一声轻唤,霎时于禁锢的思绪中涌动起来。那一腔对官场的不满和厌倦,化为对闲适田园的无限渴望。
再说这地,江南水雾里,叫他纳兰遇见了今生第一挚交顾贞观,叫他纳兰遇见了红颜爱人沈宛,牵念之景里有牵念之人,挚爱之景中遇挚爱之人,冥冥之中他与烟雨江南,已经不可分割。忆了十阕江南,看了十个纳兰,每一个,都充满温柔的深情,于人于景,都念念不舍。
对着这景忆起故人,纳兰最终执起笔来,落笔坚定,笑容平和。信件将及之人是知己顾贞观:
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然而不敢必也。悠悠此心,惟子知之。
这“吾愿”,总算是下了决心,悠悠此心,知己定之。
难得在纳兰的词中看到了欢愉的字句,不难品味他虽“身在高门广厦”却常有的“山泽鱼鸟之思”。连府前湖水南岸的两棵卫矛树,都能咏出“阶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疏密共晴雨,卷舒因晦明。影随筠箔乱,香杂水沉生。对此能销忿,旋移迎小楹”这样的诗句,可见他对自然界山水花草的眷恋,也确实十分应和他的细腻柔和。
最后所有的喜欢都融在这“无事避风沙”之中,这又别有一层意味。读来五个字的力量,远比这北方的风沙更让人想要逃避。纳兰欲避之风沙,是那官场之中的恩恩怨怨、是非纠葛、扯不清的含混的人情关系、事权贵的无可奈何。
恰只在这江南,即纳兰心中暗指的隐居生活,才是清清丽丽,没有沾染的空气。
“无事避风沙”,可轻婉地念,亦可洒脱地诵,既可是纳兰内心窃窃的期盼,亦可是其面对江山如画渴望的解脱,淤积依旧的渴望,何时能破茧,从此安定于没有风沙拂面的轻柔的风里呢?
忆江南
新来好,唱得虎头词①。一片冷香惟有梦②,十分清瘦更无诗。标格早梅知③。
【注释】
①新来:新近,近来。虎头词:指好友顾贞观客居苏州时所填之词。虎头,晋代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顾贞观与之同姓,这里借指顾贞观。
②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梅花的清香。
③标格:风范,品格。
【赏析】
古时文人互通书信,留下不少传世的佳作。这词便是纳兰与顾贞观惺惺相惜的最好证明。
纳兰这阕词,答的是顾贞观的《浣溪沙·梅》:
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小楼风月独醒时。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待他移影说相思。
写的是梅,咏的是品格,思的是人。
贞观赞梅是那最高枝,赞梅的冷艳不俗,也是写人该出尘而不染,高洁正直。小楼风月,一人独醒时,更是一语双关,不知独醒于风月的,是梅还是人。待他说尽相思,思的又是谁呢?有人疑问,这相思二字,不是从来就是为爱人所造的吗?其实这词更像是为友人而写。
纳兰读懂了此中深意,因而立即回复好友,告知新来甚好。所谓“虎头词”,指的便是顾贞观之辞,虎头实为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小字,由于顾贞观与其同姓,因而借虎头指代贞观。一句话开门见山表达收到故友诗词的新来之好,足见纳兰下笔时满心的欢愉。常年难见几回,知己诉诉衷肠只有纸笔相助,读到熟悉的文风句法,不禁要觉得尤其亲切。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是贞观词里的精华,“标格早梅知”是纳兰答词之中的点睛。挚交之间,默契最是令人感动,所谓知己,是知其所思,晓其所虑者。纳兰读出了顾词梅之深意,知晓那顽强盎然的植物,并非仅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赞叹,意会那短句之中说的相思也并非林逋以梅为妻的暧昧。
冷香喻梅,恰能写尽梅的冷艳高洁,好似唯有梦中才可亲历那撩人的芳香。清瘦的世外之态,更是没有诗词能够轻易言出那清雅脱俗的姿色。如此描述,对梅的挚爱,事实上正是对高洁脱俗的坚持。寄予友人,要将那清雅的姿态与其共勉,于是纳兰写道:标格早梅知。知己之高风亮节,超凡脱俗的秉性,不就正是这梅散发的清香缕缕吗?这五个字的精妙,全在这两人的默契,不得不令人感叹:挚交,该是如此。况周颐在《蕙风词话》道:“以梁汾咏梅句喻梁汾词。赏会若斯,岂易得之并世。”这一首答词,情深意重,心意相通。
尘世缘来缘去,如鲁迅先生赠予瞿秋白的对联所言:“人生能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纳兰虽命途寂寥,能遇如此挚交,也当属幸运之至。
顾贞观有一好友叫吴兆骞,含冤被流放黑龙江十多年之久,顾贞观悲痛仗义,为好友作《金缕曲》两首,纳兰偶然读到,感动不已,不惜一切代价营救吴兆骞。日后两人相识,深觉相见恨晚,从此就成为知己。关于其情谊,还有一首纳兰所作的《金缕曲》: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沈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身后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这阕是为跨越两人之间因身份悬殊造成的困扰所作,一句“诺重君须记”,读得贞观清泪涟涟,感动不已,更是笃定了今生二人情谊,不可分割。
不得不感叹,果真是缘分如此。
看那顾贞观以相思来思纳兰,友情同似爱情需要等待和磨合,缘起缘灭,都是默契,相知相携,才得以延续。有知己若此,夫复何求!
赤枣子
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寄语酿花风日好①,绿窗来与上琴弦。
【注释】
①酿花:催花绽放。
【赏析】
这是一首从少女的角度来描写春日心绪的词作。
才是微微破晓天,漏壶却已滴答作响将好梦惊扰。古代没有钟表,只能以漏壶来计时。唐李肇《国史补》:“初,惠远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虽冬夏短长,云阴月黑,亦无差也。”漏壶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初期的漏壶只有一只壶,人们在壶中装上一枝有刻度的木箭。当水从壶底的小孔漏出时,壶中水位下降,木箭会随之下沉,观测刻箭上的水位,便知道是什么时间了。因此,数更漏就是计数水下降到漏壶中箭的哪一个刻度,也就是计数夜晚的时刻的意思,以滴水的多少来判断时辰。
“惊晓漏,护春眠。”开端一个“惊”字,巧妙地把少女酣睡正香时恰被扰醒的嗔怒刻画了出来,民间有一说法“下床气”,指的就是好梦正香时被无端吵醒抑或刚刚睡醒时的人情绪总是不稳定且容易发脾气。此刻被惊醒的少女正好将怒未怒,似嗔未嗔,只被那浓浓的睡意压了下去,辗转翻了几个身,却是一心想把这让自己无比眷恋的好梦继续。此处“护”字婉约写出了少女对于这场春眠的珍惜与依恋,是为:“护春眠”。
俗话说“春困秋乏冬无力,夏日炎炎正好眠。”也刚好是这个早春让人容易感到疲乏的季节,怎料那一声更漏滴答,思绪便在心中缠绵缱绻,愈发辗转便愈发清醒,少女才起得身来,眼前就邂逅了一幅早春之色,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此看来,女子总是由骨子里带了些伤春悲秋、触景伤情的情愫的。虽然少女不比少妇,却也感叹于自己只身无人怜惜,于是只得“格外姣慵只自怜”。
唐李贺《美人梳头歌》中就有“春风烂熳恼娇慵,十八鬟多无气力”的句子,姣慵,即柔弱倦怠的样子,想来这两位女子也有几分相似,都被那春日暖阳熏软了骨头,抵挡不住浓浓睡意,辗转反侧,反而别有一番风韵。 而此处“格外”一词,更是把这位少女的慵懒模样渲染得楚楚动人,仿若千种风情,也尽在此中。诚然,春日恰逢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之时,也正是女子们春愁暗滋、风情难抑的时候,少女们面对着春日美景而暗自生怜,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林黛玉亦有诗作:“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也表形影相吊自怜自惜之情。
道是少女情怀总是诗,词作的最后两句“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为点睛之句。少女醒来后看到满园鲜花含苞未放,于是便“寄语酿花”,此处“酿花”意指催花开放,就是指少女对着那满园的花蕾幽幽地说开了话:你们怎还眷恋梦境旖旎,却不知再不醒来就错过了这大好天日了么,阳光如此明媚,要知春日渐短,休要错过之后方才后悔不迭,醒来吧,都开放吧,让这春天也领略一番“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明艳。
这一句便将女子年少的姿态描写得灵动了起来,一个怀愁又不懂愁,盼美又不遇美,对好事好物好景充满期待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下一句转而写少女回身抚琴,纱窗轻启,琴声悠扬而去,云青青处似环佩微鸣,水澹澹时若绿稠初展,总是将一片情怀托付琴弦。词到此处,已转得悠远朦胧,一切零碎的小思绪随着琴声就长长地漫开了去,便是她如孩童般催花开放的姿态也沾染了些许愁思,似雾非雾,亦真亦幻,可谓言尽意不尽,留白深广,让人生起遐思无限。
这首词简短耐读,字斟句酌,以少女的形象、口吻写春愁春感,写其春晓护眠,娇慵倦怠,又暗生自怜的情态与心理。整首词意境悠长,画面清秀灵动,将少女一片春愁情怀渲染得婉约而又真切,那种淡愁缠绕、将散未散的意境就这么萦绕在心,使得整首词亲切自然,那一片早春之景,怀愁少女宛然在目。
玉连环影
(按此调《谱》、《律》不载,或亦自度曲①。)
何处②?几叶萧萧雨。湿尽檐花③,花底人无语。掩屏山④,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依阑干⑤。
【注释】
①自度曲:谓在旧有曲调外,自行谱制新曲,或指在旧词调之外自己新创作的词调。
②何处:何时。古诗文中表示询问时间的用语。
③檐花:屋檐之下的鲜花。
④屏山: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而得名。
⑤阑干:同“栏干”。
【赏析】
据考证,纳兰这首《玉连环影》是其自度所作,自姜白石之后,词人自度词作已属平常,但姜白石留下其自度曲谱则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献。想必后人自度词作,大都不再以歌咏为重,较多自由了。
这首小词的写作手法是纳兰一贯擅长的,比如景深跨度,都是“一山遮过一山”。此作景物搭配,从屋外写起,直至屋内,再写到屋内之人,显出十分明显的层次感。
这首词,开篇即无端发问:何处?这是古诗文中常常表示询问时间的语句。如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晏几道《醉落魂》“若问相思何处歇?相逢便是相思彻”等都有此种表达。何时,下起了几许潇潇细雨。此处几叶想必是以后面“檐花”联想得来。再加上落叶飘飘的神态自然类似于细雨飘零之状,故有此语。
纳兰本是多情而又痴情之人,往往对所爱之人用情很深。“何处?几叶萧萧雨。湿尽檐花,花底人无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凄清哀怨的外景,想那雨无端下起,打湿檐花。那雨不过是花的泪,打湿了自己。想到此处,纳兰自然把笔触写到了伊人身上。“花底人无语”,伊人默默望着细雨垂打的檐下之花,檐花也是默默无语地接受着这被雨打的命运,表现出极凄苦寒凉的意味。
纳兰与妻子卢氏恩爱情深,可是天妒红颜,卢氏双十年华便香消玉殒。此作想必是纳兰描摹回忆之作,写女子其实也自况其身。
接下便描屋内之境。“掩屏山,玉炉寒”此二句,意思是将屏风掩紧,玉炉中所焚之香也已燃尽。张元干《兰陵王》有“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怯杯勺”之句,李贺《神弦》则有“女巫教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之语,纳兰自幼读书颇多,信手拈来,意象纷呈,不费半点功夫。写完屏山、玉炉,最后安排了一个倦妇之形,“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愁聚眉梢,独自凭栏,显现出一片寂寞无助之态。黄天骥在其《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中说:这词描写的是一个人孤独无聊的神态。在零星细雨中,屋内炉香燃尽,他也懒得再点,默默地靠着栏杆,不知所想为何?
黄天骥自然深知纳兰行年轶事,想必是作文严谨的原因才不一语道破。想必此处纳兰感境怀人,凑巧遇上雨打檐花,想起了与妻子卢氏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厚情感,情发怎会无端?但又有谁能理解他这满怀的凄楚与旷世的寂寞呢?
遐方怨
欹角枕①,掩红窗。梦到江南伊家,博山沉水香②。湔裙归晚坐思量③。轻烟笼翠黛④,月茫茫。
【注释】
①欹角枕:斜靠着枕头。欹,通“倚”,斜倚、斜靠。角枕,角制或用角装饰的枕头。
②博山:博山炉的简称,一种香炉。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一说像华山,因秦昭王与天神博于此,故名。通常作为名贵香炉的代称。沉水香:即沉香,指以沉香制作的香。
③湔裙:即浣衣,洗衣。
④翠黛:用青黛淡画的眉毛。黛,古代女子用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
【赏析】
夜已阑珊,人犹未眠,青灯已灭,斜倚角枕,红窗紧闭,无限思量,无限怅惘:刚令我醒来的梦啊,又让我去了江南,去了那我爱的江南女子的家中,她家中一派暖融融的气氛,香炉中袅袅升起沉水香燃出的烟,幽香迷人。天色已晚,暮色袭来,她到河边洗裙祈求消灾,现在才回来。她回来闲坐窗前,若有所思,她的心中此刻正思量着我么?沉水香飘起的青烟,缕缕盘旋,缭绕在她浅黛色的蛾眉上,衬得如此美丽。——忽然一阵凉风,遍体生冷,我从梦中惊起,梦中一切已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唯有惨淡的一轮圆月,洒下一层薄薄的白色月光。
“遐方怨”属于唐教坊曲名。这种词牌有两体式,单调者始于温庭筠,双调者始于顾、孙光宪,只有《花间集》有这种词调,宋代词人没有用过此调填词。
这首词写梦,有一种凭吊的色彩,在基本的构局上和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有相同的地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两首词都是写梦然后梦回,主题基本具有相似性。然而两首的情感轨迹却是不一样的,苏东坡词是透透彻彻的凄凉,不仅现实生活中形单影只,孤独凄凉,甚至在梦中仍旧“纵使相逢应不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而纳兰的写法上则倾向于利用现实与梦境的对比,来突出身处现实中的独自痛苦的强烈。王国维所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这首词写到江南和女子,很容易让人想起纳兰和汉族的江南才女沈宛之间的传言。纳兰一生婚姻也是极为不幸的。他在二十岁时就娶两广总督卢光祖之女淑人为妻,贤惠的卢氏却在三年后就病故,真是红颜薄命,这给纳兰性德极大的触动,他在日后短短的六七年中,写下了大量的怀念妻子的词章。后纳兰又娶妻官氏。也有人说纳兰在他三十岁时,经好友顾贞观的介绍,又娶了江南才女沈宛。沈宛著有《选梦词》集,王国维在谈纳兰时也曾谈到过这个女子。因为二人都爱诗词,如此一来,二人既为夫妻又为诗友,只可惜纳兰一年后就病故了。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众香词》录其五首,今录二首,以管窥其风格:
惆怅凄凄秋暮天。萧条离别后,已经年。乌丝旧咏细生怜。梦魂飞故国、不能前。 无穷幽怨类啼鹃。总教多血泪,亦徒然。枝分连理绝姻缘。独窥天上月、几回圆。
——《朝玉阶·秋月有感》
难驻青皇归去驾,飘零粉白脂红。今朝不比锦香丛。画梁双燕子,应也恨匆匆。 迟日纱窗人自静,檐前铁马丁冬。无情芳草唤愁浓,闲吟佳句,怪杀雨兼风。
——《临江仙·春去》
也有资料说在纳兰死后,沈宛生了个遗腹子之后就不知去向。也有说沈宛只是纳兰的红颜知己,二人虽互相爱慕,却也并没有结为伉俪。因为沈宛是汉女,且不在旗,那时的法律是反对满汉通婚,所以沈宛要和纳兰结合,就会受到了许多封建礼教的干涉,而且纳兰本是显贵,更会注重自家“清誉”,家里的态度显然也是很难会同意的,所以她的确与纳兰分离了,但是到底是纳兰生前就离开了,还是死后离开,也是有不同说法的,似乎认为死后的说法更多一些。一般也有认为纳兰的三个儿子里,最小的富森就是沈宛生的,因史载其为“遗腹子”,所以才有这样的论断,但这一切都为后人猜测,也为纳兰的词的解读留下更为开放的想象空间,就这一方面来说,是有百利的。
《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上说:“小词而能婉而深,自是妙品。”这倒可以当成是纳兰绝大多数短词的评价。就这一首来说,虽较为清新自然,读来也颇为动人,并非纳兰词中可谓绝妙的。文学上有所谓历史阻拒,也就是说由于历史向前走,社会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导致原来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变得具有陌生感,这些陌生多产生于词自身使用的意象上。如“博山”、“湔裙”,这些在后代的读者看来,就颇为费解。这种阻拒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古代艺术作品的自然感。
浪淘沙 望海
蜃阙半模糊①,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②。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③。
钓得六鳌无④?竿拂珊瑚⑤。桑田清浅问麻姑⑥。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⑦?
【注释】
①蜃阙:即蜃楼。古人谓蜃气变幻成的楼阁。
②蠡测:即蠡酌,以瓠瓢测量海水。比喻见识短浅,以浅见量度人,“以蠡测海”的略语。笑江湖:《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见到大海,则望洋兴叹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乘桴:乘坐竹木小筏。《论语》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④六鳌:神话中负载五座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渤海之东,有一深壑,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列子·汤问》:“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⑤珊瑚: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树状,供玩赏。
⑥麻姑:中国神话人物。东汉时应召降临蔡经家,能掷米成珠,相传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以备蟠桃会上为西王母祝寿,故旧时为妇女祝寿多绘麻姑像以赠,称麻姑献寿。
⑦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
【赏析】
望海之雄浑,方能有此遮天的恢宏手笔。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然而能与上摩天的五千仞岳相比拟的,不是三万里河,而是纳百川之海。海以其宽广能容劝慰失意人,激励青云子,古往今来不知引多少英雄竞折腰。唐孟浩然凌云壮志未酬,问沧洲何在,意以沧海寄余生。海上云帆直挂,那是飘摇的凌云壮志。
康熙二十一年,纳兰随皇帝东巡,时年二月驻扎于跸山海关。登澄海楼面朝大海,见天之苍茫,海之茫茫,可见纳兰小心翼翼隐匿于胸的豪迈。纳兰作词,向来以明白如话。可当他面朝大海时,这些凝结于胸长长短短的诗句竟难抒胸臆。一首浪淘沙,短短五十四个字,六次用典,这在纳兰毕生的作品中也并不多见的。
纳兰这首词,大约是东临碣石的新篇。建安十二年秋,曹操彻底消灭了袁绍残部班师途中,曾于此地作《观沧海》歌以咏志。千载白云悠然过尽,一千四百多年后的纳兰面对着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那若隐若现的繁华,像极了天上宫阙,似恍然一梦,误入仙境。
这便是海。波涛汹涌的狂暴过后有海市蜃楼的妩媚,水天无边的缥缈背后总惹人追寻流传千年却无人见过的仙人去处。“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身后入仙境的东方朔不知在嘲讽武帝不识千里马,还是自讽一介书生妄测天威,都是管窥蠡测之事,终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中的河伯观天上来的黄河之水自诩尽天下之美,行至北海才明白什么是大方之家。河伯望洋兴叹的感慨犹在耳畔,庄生在一片汪洋不见中闻道神语,转录如许仙人事于人间,方才有了纳兰笑江湖的想象。未免惋惜,本应在仙家击水三千的庄子,却囿于尘世结无情游,似又一谪仙屈生人世。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孟德慨而慷的感叹,满溢踌躇壮志;纳兰也出英雄略同之语。如众生灵一般,大海“集日月之精华,会天地之灵气”,方能纳百川,生万物。“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政治理想偏废后也想过散发弄扁舟的吧,连赌气之语都说得诗意盎然。“我欲乘桴”,纳兰以手写心时似也露出了“道不行”的隐痛吧。
海上洪波涌起,似有仙山涌动,似闻踏浪高歌。现代人的思维浪漫早已被剥离,那些令古人充满遐思的潮起潮落被理智与科技分析后仅得一句简明而冰冷的“天体引潮力”。“六骨已霜,三山流安在?”从来语出惊人的太白远望沧海时也不禁有问三山六鳖踪迹何觅。传说渤海之东的仙山竟以巨鳖为载。巨鳖迭三层,六万年轮岗一次,古人的时空观显然要放松缓慢许多。正如桃花源一般,仙人之所难免有凡人闯入。不知何处的龙伯人士不知以什么作饵,竟钓得修炼成神的六鳖。自此岱舆、员峤两山无所依托,“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便剩下传统意义上的蓬莱三山。千年前的《列子·汤问》某种意义上是正宗的中国神话,毫不逊于希腊引以为傲的奥林匹斯山。
斗柄转回,人间寒暑屈指可数的几遍,年华便悄悄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文人墨客常感慨岁月蹉跎,言沧海桑田却多为夸大之语。凡夫俗子怎敌得道仙人?古有麻姑亲见东海三为桑田。东汉时麻姑应王方平之邀作客人间,点米成珠,仙酒为乐,宴于蔡经家。麻姑言蓬莱之水已减半,“海中复扬尘”。莫不是沧海桑田之事再现?此问始于东汉,千百年来高悬于明月酒杯间没有答案,直到现在沧海依旧水澹澹。
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见蓬壶?纳兰在这万里一色中岂能仅仅赞叹海之壮阔,望而无思?非也,非也。纳兰那颗敏感的心早已澎湃,只是没有一个淋漓的出口释放那些心底隐着的言语吧。“挥手谢人境,吾将从此辞”,千年的穿越也不过一瞬,蓬壶杳然,人间轻换,还有什么值得久久留恋于这真真假假的尘世间?
浪淘沙
双燕又飞还,好景阑珊①。东风那惜小眉弯②。芳草绿波吹不尽③,只隔遥山。
花雨忆前番④,粉泪偷弹⑤。倚楼谁与话春闲?数到今朝三月二⑥,梦见犹难。
【注释】
①阑珊:残,将尽。
②那惜:不顾惜,不管。小眉弯:皱眉。
③芳草:香草。
④花雨:落花如雨,形容彩花纷飞。
⑤粉泪:旧称女子之泪。
⑥三月二:古代“上巳”节,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是游春之日,这天人们到水边洗濯、饮酒、欢聚等,以为驱邪避祸,消除不祥。故王季桥《上巳》诗:“曲水湔裙三月二。”
【赏析】
这是一篇标准的上景下情之作。
双燕又飞还,告诉我们这是在一个静听梁间燕语呢喃的融融春日。燕子斜飞,上下翻覆,嬉戏于杏花烟雨中,如两个不安分的音符,轻掠怀春的心弦,激起一串低语涟漪。又是一年春好处,又是一年伤春时。然而再明媚的春日,一旦钻入了并不完整的梦境,多少会氤氲些伤春的气息。
梨香院落或红杏枝头,流连戏蝶或自在娇莺,都是好景。春一来,驱散了冬日的瑟缩和阴霾,纵使偶然阴雨,也是沁人心脾的润物细无声。纳兰那些缠绕于心的惋惜太难琢磨,是为着易逝的春光,还是为着轻易把人抛的韶华?几百年后著作《人间词话》的王国维似道出了纳兰噙在齿间的叹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无论什么清景,都敌不过这留春不住的决绝。
小眉弯,似面纱遮住了羞涩的容颜,掩住了那挂在唇边的许许情思。眉展,如远山横,想来应是静花照水的美人图;眉蹙,似山峰聚,眉尖心上惹人怜。花开错,东风不解语,怎惜得那新月般的眉眼?怪只怪,东风太泛泛,撩拨得柳絮轻,撩拨得繁花似锦,撩拨得酣梦依旧微醺。
吹皱的不应只是一池春水,还有香山居士于冬日残雪未融时看到的芳草萋萋的影踪。除了青青芳草,还有什么能借一楼春风、几滴春雨燎原呢?芳草绿波,一路铺遍蜿蜒小路,绿过大江两岸,却不敌遥山难越。遥山,仅仅是物理尺度上的遥远,纵是魂梦相见终须有期;怕只怕,遥山架在两颗离别的心间。“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东坡作狂放之态,是真正的豁达,还是自欺欺人地慰藉那颗习惯被愚弄的心?
旧地重游,微雨中的双飞燕似曾相识,如今零落花下只剩伊人独立。小楼又东风,一片春心却泛着凉凉秋意。高楼望断,花雨纷飞中思忆前世今生——不得相守,便信相遇即是缘尽。还记得那首写在银杏叶上,沁着淡淡的哀愁的诗行: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在一棵开花的树下,席慕容是作此番叹息,一如每位少女心中藏匿的梦。“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低吟着小山心曲,轻轻地,那人入梦来,激荡起纳兰颤抖的情绪;那人于梦中无视而过,恍然间梦醒,飘零一地的花瓣竟似碎落一地的心,香入尘埃。心底不为人知的思念,过往转瞬即逝的温情,曾经的似水柔情催得一人暗泪低垂。客已去,高阁依旧不语,今年落红满径时,惟余葬花人。纳兰,你这番衷情诉与谁人听?
痴儿遥望云中,盼得鸿雁归,却盼不得锦书来。独自倚高楼,去岁离别时的酒香微微可闻,送别时的一曲至今余音绕梁,只是当时离情今成别怨。
数到三月二,即是古时的上巳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上巳节本是纪念轩辕生辰的日子。同是炎黄子孙,九州内各民族都有独特的上巳节习俗。能歌善舞的壮族在这一天蒸五色糯米饭,办歌会;侗族的上巳节又名花炮节,抢花炮、斗牛、对歌,亦是欢乐海洋。而一向矜持的汉族男女也会在上巳节这一天光明正大地相会河畔,互诉衷肠。沉郁顿挫如杜甫也曾有艳语,“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想上巳节的鲜艳明媚。
只是,一个人的三月二,隐在心底的歌如涓涓溪流淌过时,谁能听到那汩汩呜咽?那是纳兰与她相约的日子吧,决计执手相伴的日子,或誓将相忘于江湖的日子?那人负他而去,酒入愁肠后似闻小山言,“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诉衷情
冷落绣衾谁与伴?倚香篝①。春睡起,斜日照梳头。欲写两眉愁,休休②。远山残翠收③,莫登楼。
【注释】
①香篝:古代室内焚香所用的熏笼。
②“欲写”二句:意思是本来想要画眉,然而却双眉愁锁,算了还是不画了。休休,不要、不用,表示禁止或劝阻。
③“远山”句:意为远处山峦的翠色消散了。收,消失、消散。
【赏析】
世人总说花间词,艳丽奢华,透出一股脂粉气。反观纳兰此作,则比之花间词却有相似之处,更与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有几分相似。
《诉衷情》原为唐教坊曲,为温庭筠所创,后用为词牌名。温庭筠创制此调时取《离骚》诗句“众不可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后来,毛文锡词有“桃花流水漾枞横”句,故又名为《桃花水》。纳兰这首词秉承温词一脉,描写思妇春日无聊的情状。着墨不多,因此看似清淡,实则蕴藉有致。
“冷落绣衾谁与伴?”首句发问其实也是设问,自问自答。因无人相伴,看那绣衾衣裳,就算华美艳丽,也只让人觉得了无思绪。因为无人相伴,此情此景自然易解了。后两句:“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头”。香篝本是古代室内焚香所用的熏笼。一般来说,古代官宦人家,或者大家闺秀闺房中才有能力燃此香笼,因此,倚香篝则再次点到此女子的身份。“春睡起,斜日照梳头”则点到时间,初日迟迟,已经倾斜到满屋子,“睡起晚梳头”,毫无心绪。一副慵懒形象跃然纸上。如果在此处还描写到女子动态特征呈现慵懒姿态的话,“欲写”二句则把这种慵懒之态又向前推进一步,说那女子本想画眉,却看到自己双眉愁锁,算了还是不描了,描来有谁看呢?“休休”则是这种心语的集中体现。
可想此场景:春日迟迟,少妇因幽枝独依,显得百无聊赖,则赖床度日,迟睡起,斜阳已至,更算是薄暮,因此无心打扮,只有深锁愁眉,无奈中更不知怎么排遣寂寞之念。因此想起温词倚楼断肠之句,更不敢登楼了。
自然,此处“远山残翠收”是实景虚写之笔。也由此可以看出,景色已经极熟悉,不必登楼就已知晓,想那断肠处自然是不宜多去的。
这首词纳兰承袭花间词风,因为他温文尔雅,少年风流而又擅长小令,此种词类自是写法娴熟,笔墨点至,形象刻画往往呼之欲出,细腻生动。但比之温飞卿《望江南》则有不足之处。
想来,温飞卿此词中摘取瞬间和纳兰自有时间延续上的联系,但飞卿词则更契合情感最浓郁的部分,那登高望远思人之境,自然是描写此种风情形象的绝时。虽都是斜晖残翠,纳兰自然无所突破,况飞卿断肠句一出,已经极其简洁而深刻地写尽了人物内心,纳兰描写的思妇心理之笔却不如这一个词力量深厚。而花间词集更写尽了思妇孤独伤春念远之情。
总之,纳兰为清词人,写思妇自然与自身身世之境相连。若非如此,则不过是磨炼前人之笔,亦无创新罢了。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①,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②。
【注释】
①辘轳:古代安置在井上用来汲水的起重装置。
②簟纹:指竹席之纹络,此处借指孤眠幽独之景况。
【赏析】
清晨睡起,启窗看见:清凉的石板水井旁,汲水后留下一片湿漉漉的地面,井上的辘轳也湿透了;晨风夹杂着微寒,吹拂而过。昨夜掉落的红花已经冰冷地铺满树下井旁的砌石地面。正在这时,我与她眼神蓦然交汇。她立刻神情紧张起来。“可爱的人儿,你的心事,我岂能从你的迷离不定的眼神中猜透呢?”又究竟谁能猜透你这“眼波难定”的心事呢?又究竟谁知晓我此刻的心事呢?自与你那一刹那的眼神交汇,我心动荡,钟情于你。从今以后,无论独枕席上,抑或静坐灯下,你都会是我思念的那个人。
这首《如梦令》在构思上颇下心思:介入了基本连贯的叙事。中国传统诗词有一重要倾向就是重抒情而轻叙事。唐代是诗歌的极盛时期,诗歌写景上,蔚为大观,让读者应接不暇,叹为观止。即使如此,唐诗写景也多是为抒情服务的,所谓“借景抒情”,并非营造叙事背景;也属继承《诗经》中比兴传统,也就是所谓的“诗言情”。一般来说,叙事性诗歌的数量远远少于抒情性诗歌;整体质量上看也是如此。这首词就叙事来说,是如何展开的呢?这一点上,这首词同《诗经》中《蒹葭》很相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中。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首先都是抒情主人公邂逅了一位“伊人”,且与之一见钟情,但由于主观上“一厢情愿”,客观环境条件的束缚,二人始终没能够结合,似乎朦胧中还有种不可能的决绝似的悲哀。如果没有这情感的真挚深刻与二人结合困难这一重深沉的心理矛盾,就没有《蒹葭》,也没有纳兰的《如梦令》,抒情主人公正在进行那种因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咏叹。当然《蒹葭》和《如梦令》抒情原因上是大同小异的,但是两首诗读来,明显可感觉其间很大的差异。这差异来源于抒情主体的性格。《蒹葭》中的男子并非一个受过很多文化教育的文人,而是一个朴实善良真诚憨厚的“氓”, 性格典型就是“蚩蚩”,他表达自己爱意,看起来很“迂”,他没有许多知识来想办法,以讨女孩子开心,只是不顾一切地“从之”,无论“伊人”在哪儿,他都只是“从之”,虽也有些害羞,可仍不弃不馁地追求所爱。纳兰则不一样,他自己学识很广,受了深刻的汉族文化熏陶,具有了传统文人所共有的忧郁情氛。这样一来,他出现在这种环境中,表现出的行为就和《蒹葭》中那个男子大相径庭了。何况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也会引起巨大差异的。《蒹葭》中的男子受到礼教束缚并不是特别明显,甚至那时没有十分苛刻的礼教,有的只是羞耻感衍生出的害羞。而清代的纳兰则不同,他精通汉族文化,受道学影响,社会也是道学笼罩下的,男女之间,稍不注意就会“越礼”,就会引起非议。更何况纳兰家族显赫,族内更不允许出现“有辱门楣”的“丑事”。这些也就是两首词虽异实同的原因。
这首词结尾也颇为意味深长,“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问了,却无人来相答,最后自己把一句本想让所思知道的话,“从此簟纹灯影”给了自己,让自己去受那无尽的伤痛怅惘,这是怎样的苦闷啊!所以,这句话是词本身的戛然而止,更可以说是词人和词所传达的情感的真正开始。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有言:“在落花满阶的清晨,作者与他所思的女子蓦然相逢,彼此眉目传情,却无缘交谈。从此,他的心情就再也不能平静了。此作言短意长,结尾颇为含蓄,风格与五代人小令相似。”
如梦令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①。
【注释】
①“秋雨”句:清朱彝尊《转应曲》诗句:“秋雨,秋雨,一半回风吹去。”
【赏析】
天已经凉秋,秋风吹落一树的黄叶,纷纷扬扬,如漫天蝴蝶纷飞,归来的道路上,铺上了厚厚的一层落叶。一层秋意一层凉,晓风残月人独立,今昔又是独对孤影而酌,难料此身何在,所爱又何在?生涯凄苦,人也沉浮,飘零如萍,今夜有多少相思呢?又一场秋雨凉风,天也一日日地冷,心也一日日地凉。过往一切,相思、伤感、红花、绿叶,都纷纷被这西风吹去了,心中若有所失,难以释怀。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么?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正如梁羽生说的,“纳兰容若的词中,‘愁’字用得最多,几乎十首中有七八首都有个‘愁’字。可是他每一句中的‘愁’字,都有一种新鲜的意境,随手拈几句来说,如:‘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几为愁多翻自笑’、‘倚栏无绪不能愁’、‘唱罢秋坟愁未歇’、‘一种烟波各自愁’、‘天将愁味酿多情’、‘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或写远方的怀念,或写幽冥的哀悼,或以景入情,或因愁寄意,都是各个不同,而且有新鲜的联想。”这一首就情感来说,是一贯的,然而在写法上却没有用一个“愁”字,这和他一贯多用“愁”字很不相同。那这首词表现“愁”是如何进行的呢?范成大有词《鹧鸪天》:
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这首词虽出现了“愁”,却有和纳兰相同的写法,就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是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还有个很重要的地方,也是造成这词本身在感觉上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庾信在《哀江南赋》里说:“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到杜甫,他在《登高》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也没有什么不同,仍然是婉约细致,但从版本上看却大有可说之处。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
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浣溪沙 寄严荪友①
藕荡桥边理钓②,苎萝西去五湖东③,笔床茶灶太从容④。
况有短墙银杏雨⑤,更兼高阁玉兰风⑥。画眉闲了画芙蓉⑦。
【注释】
①严荪友:即严绳孙,字荪友,一字冬荪,号秋水,自称勾吴严四,复号藕荡渔人,江苏无锡人,一作昆山人。康熙己未(一作戊午,误)以布衣举鸿博授检讨,为四布衣之一。
②藕荡桥:严绳孙无锡西洋溪宅第附近的一座桥,严绳孙以此而自号藕荡渔人。钓:插在水里捕鱼的竹器。
③苎萝:苎萝山,在浙江诸暨市南,相传西施为此山鬻薪者之女。五湖: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
④笔床: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南朝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说:“琉璃砚盒,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如同今天的文具盒。茶灶:烹茶的小炉灶。从容:镇定,不慌张。
⑤短墙:矮墙。银杏:即白果树,又名公孙树、鸭脚等。
⑥高阁:放置书籍、器物的高架子。玉兰:花木名,落叶乔木,花瓣九片,色白,芳香如兰,故名。
⑦画眉:即汉代张敞画眉事。《汉书·张敞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后用为夫妇或男女相爱的典实。芙蓉:荷花之别称,严绳孙善画,尤工花鸟,故云。
【赏析】
本篇描写纳兰与汉族文人的交游生活,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隐约看到纳兰受儒道文化影响的痕迹。
严绳孙工书画,五十七岁时因为是“江南名布衣”而被逼应试博学鸿词科。然而他看透清廷只是利用该科名士做政治工具,仅写了一首诗即托病退场。但康熙笼络心切,于是以“久知其名”破格擢置二等末,授翰林院检讨,让他参与编修《明史》。不久后,严绳孙辞官回到江南,隐居在无锡西洋溪藕荡桥畔,过着闲适惬意的生活,顾贞观《离亭燕?藕荡莲》自注云:“地近杨湖,暑月香甚,其旁为埽荡营,盖元明间水战处也。荪友往来湖上,因号藕荡渔人。”著有《秋水集》。故宫藏有禹之鼎画纳兰像,严绳孙题诗画上。
纳兰与严绳孙为好友,话说纳兰虽贵为满洲贵族,权臣之子,皇帝亲信,然而他本性纯然,完全没有门第观念,与僧道、艺人、失第举子、落职官宦均有交游,乐善好施。他与江南很多文朋词友成为莫逆之交,相互切磋学问,砥砺志节;自己的才情也得到他们的认同,使一位满族贵公子在上层社会中超凡脱俗。纳兰与严绳孙两人词风相近,故而成为莫逆之交。
这首词即是严绳孙归隐江南后,纳兰的怀友之作,可见两人感情深厚。这阕词,艺术上并无太多很高超的地方,却小有别致,描述的场景全是想象严绳孙在故里的生活写照。这种反面写法,将严绳孙的隐逸自由情调描绘得很是深刻。
“藕荡桥边理钓,苎萝西去五湖东。”“藕荡”即指严绳孙本人,也指他居住的藕荡桥畔,“埋”字表现出沉醉垂钓的情景。“藕荡桥边理钓”意在指出严绳孙过着安逸雅致的生活,桥边垂钓,让人羡慕不已。后一句“苎萝西去五湖东”更是加深了这种闲适的状态,桥边垂钓之余,五湖泛舟,“西”“东”二字,分明就是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潇洒飘逸,陶然至极,令人向往。接下来是引出“笔床茶灶太从容”。
夏日的藕荡桥边,绿水青青,河柳依依,湖面上荷叶亭亭玉立,你坐在湖畔,执一根钓竿,沉醉于湖底鱼群的自由之态。你偶尔抬头,苎萝山就从西边归来,回首,看见太湖在东边流淌。于是,你执笔研磨,写写江山绿水,飞鸟香荷,更有旁边茶炉上白烟袅袅,清香四溢。
这种从容度日、归隐山林的方式,该有多闲适超脱呢?上片由景入笔,又以景写人,很好地刻画了严绳孙的山水性情,也透露出纳兰对他这种潇洒悠闲生活的赞赏和向往。
下片“况有短墙银杏雨,更兼高阁玉兰风”二句继续承袭上片的闲适之意。“短墙银杏”、“高阁玉兰”有了“雨”和“风”,显得更加动人。“况有”、“更兼”二词,更是把这种怡然自得的闲散情怀表现得更突出。末句“画眉闲了画芙蓉”,“眉”在这里历来注解引用的是“张敞画眉”的典故,“芙蓉”当做“荷花”解,意指严绳孙家庭生活和谐,夫妻和美。其实“芙蓉”指无锡的“芙蓉湖”,意指闲暇之余游逛芙蓉湖,寄情山水,妙哉妙哉。更能照应前面的“藕荡桥边理钓,苎萝西去五湖东”的意境。
矮墙边的银杏树,在雨水的滋润下,娇俏可爱地招摇;书架上的玉兰花,也散发出清新芳香,这样闲适而美好的日子,笑看着她的容颜,执画笔轻扫娥眉,然后一起泛舟湖上吧。
几分闲情,几分安适。
纵览全词,纳兰满怀深情地描绘了南归故里的严绳孙的生活情景,整阕词虽然没有写任何一个关于怀念友人的词语,但是着墨于对方归隐的山水生活,这样更能加倍地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浣溪沙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洲①。西风听彻采菱讴②。
沙岸有时双袖拥③,画船何处一竿收④。归来无语晚妆楼。
【注释】
①青帘:旧时酒店门口挂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白洲:泛指长满白色花的沙洲。唐李益《柳杨送客》诗:“青枫江畔白洲,楚客伤离不待秋。”
②采菱讴:乐府清商曲名,又称《采菱歌》、《采菱曲》。
③沙岸: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双袖:借指美女。
④一竿:宋时京师买妾,一妾需五千钱,每五千钱名为“一竿”。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故此处之“一竿”亦可指渔人。
【赏析】
史上文人词句,各有风格。纳兰之词,可谓是情由景生,情景交融。这一首词,读罢内心充满美好的期待。目光所及,如诗如画。
景是湖边之景,文人向来喜爱以湖景为背景,兴许是由于湖之温和、宁静,令人心境平和。甚是喜爱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灯火酒家,映于湖面之上,悠扬醉心令人留恋不已。携酒游于湖面之上,风是江南之风,水为江南之水,酒家门面上的青布幌子掩映着白色的沙洲,好一幅惬意的佳景。
和着西风在小舟之上饮酒,醉心之趣,好似听见采莲曲悠扬地在湖面上拂过,又有沙岸上美女水袖飘然,翩跹起舞,自是美不胜收。此时纳兰又借李后主《渔夫》中“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句,表达身在舟中,好似渔夫撑竿,尽享自然情趣的美好感触。当年李后主身为君王身不由己,只得写这样一阕词,画饼充饥,以抚慰自己疲惫无奈之心。在美景之中,纳兰是否也如后主一般惆怅地期待,我们并不能身临其境地大胆猜测,但至少从这词看,基调明朗闲适。纳兰对山山水水尤其喜爱,心心念念想要回归自然,为天地之间的一名酒客便可。这心愿,从满首词间漫溢的情趣就可窥见。
纳兰这词,写得清新、雅致,写景之词历代文人有不少佳作,纳兰写景却依旧不让人觉得雷同厌倦。勾勒这描绘的图景,秦淮河的灯火之夜又于脑中浮现,朱自清轻柔的笔触淡描:“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说,已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但我们终久是眩晕在它离合的神光之下的……”湖面、小舟、酒家、沙堤、美女、灯火都有了,便觉人间万千之美,都已获得。纳兰之心,想必也是这般。田园之趣,之于生活,已然足够,不需更多。
读一阕写景之词,读出如此欢愉,纳兰之心,了然于世。
仔细读罢,好似亲眼目睹其人笑容满面。
浣溪沙
脂粉塘空遍绿苔①,掠泥营垒燕相催。妒他飞去却飞回。
一骑近从梅里过,片帆遥自藕溪来②。博山香烬未全灰。
【注释】
①脂粉塘:溪名。传说为春秋时西施沐浴处。《太平御览》卷九八一引南朝梁任《述异记》:“吴故宫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又呼为脂粉塘。”这里指闺阁之外的溪塘。
②片帆:孤舟,一只船。
【赏析】
写离愁,往往写闺怨。
尤其温庭筠的词作,常见触及闺怨,以《更漏子》为最: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守望空阶的女子,哀婉凄楚,惹人心碎。
纳兰这阕词,主人公亦是女子。开篇便是景色的渲染,写脂粉塘空旷只剩铺满的绿苔,早失却了昔时景象。这脂粉塘,相传正是春秋时候西施沐浴的溪塘,南朝梁任《述异记》有言:“吴故宫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又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灌妆于此溪上源,至今馨香。”纳兰句中的脂粉塘,实为女主人公闺阁之外的溪塘。女子之心细腻敏感,心有戚戚,窗外的溪塘,都如同着了凄凉的颜色。还未到分别之时,那溪塘都如同脂粉塘那般令人迷醉,可相离许久,溪塘都不再繁华,逐渐萧条。眼中之景,都像蒙了灰。
此时又见大地春回,看燕子掠泥而飞,好像是相互催促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可伫立至此,等不到思念之人执手相看,净是看燕子双双来去,分明高兴不起来。连燕子都有相伴的幸福,为何迟迟等不到你的归来?
离情凄凉。心爱之人在这景色里不能相伴,连那燕子都想要去嫉妒一番。
可嫉妒又有何用?无奈凄凉,只得怨那离别,让人愈发想念。恍惚,思念愈深,好似幻觉中他正轻骑从近处的梅园出现,又像是坐着小舟,从遥远的藕溪归来。晏殊之词浮于脑际:“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弱女子的相思之情,全都寄托在那天涯地角的期待里,哪天心爱之人将从哪里归来,想象连连,好似梦了一场,醒来之时,恐怕甚是凄楚。臆想之辞,尤其感人。痴心人如此,怎能不让人动容?人生自是有情痴。这相思近痴的女子,不知道爱人归来之日是何时,也只得想象重逢之景,一次一次,念了一千遍,痴了一千遍,再见会是怎样的场景。好似要把所有的可能,都罗列一遍,要让自己重逢之时,不至于情绪失控,号啕大哭一般。
最后一句,博山炉中香已烧完,却未燃尽。言有义,意无穷。女子大概是注视着炉里升起的袅袅香烟,心里是比这缭绕的轻烟更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香未燃尽这一意象,充满让人沉醉的力量。烟未散尽,女子的愁绪不能穷尽,等待归期到来的日子也不知到何时才尽。凄清之至,读罢也觉眼前轻烟袅袅一般,哀婉无奈。
忍不住想要去猜测,纳兰写如此一名痴情的女子想要诉说的是如何的深情?这女子写的是他日夜思念的爱人,还是他自己内心成痴的愁?
遥寄相思,等待的爱情最是苦痛,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浣溪沙 大觉寺①
燕垒空梁画壁寒②,诸天花雨散幽关③。篆香清梵有无间④。
蛱蝶乍从帘影度⑤,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⑥。
【注释】
①大觉寺:可能为今北京西北郊群山台之上的大觉寺。此寺始建于辽咸雍四年,初名“清水院”,后改“灵泉寺”,为金代“西山八景”之一。明宣德年重修,改名“大觉寺”。
②燕垒:燕子的窝。画壁:绘有图画的墙壁。
③诸天:佛教语。指护法众天神。佛经言欲界有六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之曰诸天。花雨:佛教语,诸天为赞叹佛说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后用为赞颂高僧、颂扬佛法之词。幽关:深邃的关隘,紧闭的关门。
④篆香:犹盘香。清梵:谓僧尼诵经的声音。南朝梁王僧孺《初夜文》:“大招离垢之宾,广集应真之侣,清梵含吐,一唱三叹。”
⑤蛱蝶:蛱蝶科的一种蝴蝶,翅膀呈赤黄色,有黑色纹饰,幼虫身上多刺。
⑥忘言: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
【赏析】
这是纳兰记游之作。面对如此气魄的大觉寺,感受僻静行宫中走动的幽静之感,他不禁感叹道:此时相对一忘言。
大觉寺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始创于辽代。纳兰当时所见的大觉寺是明代的规制。至今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还保留着明代的木结构,院落宽阔,殿堂高大,花木繁多,以玉兰、银杏最为著名。大殿中保留着精美壁画、悬塑。至今主佛像、“二十诸天”、“十二缘觉”的塑像保留完好。故纳兰寺中之见,都非臆想- 灵泉泉水曾是“八绝”之一,故大觉寺曾有名曰“灵泉寺”。此地一向为文人所爱,有俞平伯的《阳台山大觉寺》,也有季羡林的《大觉明慧茶院品茗录》,可见大觉寺可爱之处,确是不少。
纳兰之词,燕垒二句,“燕垒”“空梁”“画壁”,皆写表面看去一番荒凉残破的景象:燕群在寺中空梁上筑巢,壁画清冷。本应是普通的写景,若是忽略下文,自然会猜测是否写的是凭吊古迹之词,但对着荒凉的寺中之景,却隐约能闻到幽幽的篆香,清幽的诵经声似有若无。荒凉的院子,霎时变得肃穆清雅,梵天幽静。
佛经梵语,总有这能耐让浮躁之人心神安定,连那看似荒芜的小院,此时也罩了点梵家之光,不似平凡的荒芜。
此时蛱蝶翩跹由帘影下飞过,枝丫上的一颗樱桃被鸟儿啄去半颗。所取之物是自然界最渺小之物,倘若没那宫阕似的古屋,没那回音缭绕的梵音缠绵,不过是人间最单纯的田园之乐。而偏偏这不是田园情趣,此间之意,回味阵阵。乃至似乎还能感受到侍卫在高大殿堂的台阶下巡行,在僻静的行宫跨院当值的情景,地大人少,空旷寂寥,但绝不衰败,反倒有超然幽静的静谧肃穆。这地,是超脱了俗世之态的纤尘。
此中必有真义,心领神会,却只能相对忘言。这最后一句有些许伤感,总显几分消极,但反倒放在这景色中,颇有别样的意蕴。景物寥落却静谧有致,和这才子的伤感,契合正好。
浣溪沙
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①。妙莲花说试推详②。
但是有情皆满愿③,更从何处着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④。
【注释】
①慈云:佛教语,比喻慈悲心怀如云泽之广被世界、众生。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②妙莲花说:谓佛门妙法。莲花,喻佛门之妙法。莲花世界为佛教所称西方极乐世界。明汪廷讷《狮吼记·摄对》:“安得三轮尽空,化作莲花世界。”推详:仔细推究。
③满愿:佛教语,谓实现了发愿要做的事。唐皮日休《病后春思》诗:“应笑病来惭满愿,花笺好作断肠文。”
④篆烟:盘香的烟缕。回肠:喻思虑忧愁盘旋于脑际,如肠之来回蠕动。
【赏析】
纳兰多情,世人皆知,却少有人知晓他通晓佛学精华。纳兰号为楞伽山人,正是取自于佛学。大乘佛经中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佛经叫《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是佛经的一种,传说达摩从西域带来,是佛学中一部很主要的宝典。义趣幽眇高深,读者极需慎思明辨。古人取“山人”为号,有隐居者的意思,故“楞伽山人”即隐于佛经者。
想要抛却无端烦恼转而幽恨更长,纳兰说:慈云稽首返生香,是祈求于神明,愿赐予返生香,好让亡妻回到身旁。
“返生香”一词则由东方朔所写的《海内十洲记》而来:“人鸟山”。山多反魂树,能自作声,如群牛吼,闻之心震神骇; 伐其根心煮汁为丸,名为“惊精香”或“震灵丸”、“返生香”、“震檀香”、“人鸟精”、“却死香”。
此时的纳兰丧妻之痛过于深重,已有成痴之态。常理上来说这尊贵的公子,仕途平坦,职位算高,受正统的满人教育,文武全才,不应有心钻研佛学。唯一可解释的是内心的重创,痛失爱人,让他的生活充满了回忆念旧的清冷气息。写这阕词时纳兰在大觉寺中,正值妻子逝世一年,痛定思痛,痛断柔肠,试图摆脱这般消极,却愈是更加思念。无奈只得乞求于神明、乞助于佛道,希望找到一条解脱之道。
妙莲花说,指的《妙法莲华经》,这里的“华”同“花”,莲花喻佛门妙法,这一说法由明代李贽的《观音问》“若无国土,则阿弥陀佛为假名,莲华为假相,接引为假说”而来。《妙法莲华经》被称为佛经中最重要的一部,因其极高的文学、美学价值被众多的文人喜爱。相传当年王安石的女儿出嫁吴家,万分思念父母。王安石为安慰女儿,同时抚慰自己,写了《次吴氏女子韵》:
秋灯一点映笼纱,好读楞严莫念家。
能了诸缘如梦事,世间惟有妙莲华。
这里的妙莲华,指的也是这部经。
有情皆满愿,属于佛学思想,鼓励众生要愿意相信。只需潜心希望,都可如愿。但纳兰却道:更从何处着思量?
读来是有些怀疑和埋怨的。乞求至此,倘若如它所说,有愿景者都可如愿,为何亡故之妻,却迟迟不归?
今生难见,纳兰心里明了,只是不肯接受罢了。每每思念其人,都觉得内心苦痛难耐,才以这乞求的方式,恳上天予他一个奇迹。——不过自我安慰罢了。可奇迹总是不会发生的,于是每思痛楚,都觉得愁绪有如篆烟燃尽留下那凹凸的残烛,无序纷杂。
佛学只得以暂时解脱于苦痛,对这痴情的丈夫,恐是没有那能耐彻底根治他内心的凄苦了。只叹这痴情人,痴情之心顽固又深情。
浣溪沙 小兀喇①
桦屋鱼衣柳作城②,蛟龙鳞动浪花腥③,飞扬应逐海东青④。
犹记当年军垒迹⑤,不知何处梵钟声⑥,莫将兴废话分明⑦。
【注释】
①兀喇:亦作乌喇,即今吉林省吉林市。
②鱼衣:用鱼皮做衣服。
③蛟龙:传说中能使洪水泛滥的一种龙。
④海东青:一种凶猛而珍贵的鸟,属雕类,产于黑龙江下游及附近海岛。宋庄季裕《鸡肋篇下》:“鸷鸟来自海东,唯青最佳,故号海东青。”《元史·地理志二》:“有俊禽海东青,由海外飞来,至奴儿干,土人罗之以为土贡。”
⑤军垒:军营周围的防御工事。《国语·吴语》:“今大国越录,而造于弊邑之军垒。”
⑥梵钟声:佛寺中的钟声,僧人诵经时敲击。
⑦兴废:盛衰,兴亡。
【赏析】
纳兰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先祖可上溯至海西女真叶赫部,居吉林松花江流域,后南迁至辽河流域。这年纳兰扈驾东巡,经过兀喇,这兀喇一带,正是纳兰家族曾经的领地。往事悠悠,思古讽今,怀古之思读来并不仅仅是今昔之感,兴亡之叹。
身处家族故地,目睹人们以桦木建构屋宇,用鱼皮做衣服,扦插柳木作为城围,生活简朴。蛟龙鳞动,江边看浪花逐着海东青,一片壮阔景观,却百感萧条,不禁回想起当年叶赫部被爱新觉罗部灭族的往事。上片描绘的,看似是写兀喇的特异景色和风俗民情,实是那郁结之心的爆发前奏。看纳兰所取之景,尽可感受这环境凛冽。似是这蛟龙,传说是使洪水泛滥之龙,再似那海东青,据说是凶猛而珍贵的鸟类,再看浪花是“腥”,蛟龙是“鳞动”,寒山恶水,好一番沉郁的喟叹!
有景的铺设,下片转为抒情。“犹记”一词,引得回忆当年军垒之迹。“当年军垒”,正是海西遗迹。恰逢这时,不知哪里响起梵钟声,历史滚滚往事,随这钟声飘荡回转,悠远冗长。这时感慨,莫将兴废话分明,怕是不知如何话分明罢。以此作结,后人揣测不得,说不清纳兰心中愁绪,算否为恨。前扬后抑,似寓有难言的隐恨。
性德曾祖金台石之妹孟古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皇后、清太宗皇太极之生母。然而为争夺疆土,反目成仇,叶赫部被努尔哈赤吞灭,金台石自焚身亡,其子尼雅哈归降,被划归满洲正黄旗,尼雅哈之子正是纳兰之父明珠。
因而有人说,纳兰其人,潜意识里深藏着对爱新觉罗氏的世仇。这种宗族之仇灭门之恨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读这词,确实似有潜藏的隐怨。故《饮水词笺注》前言有分析如此:“纳兰塞外行吟词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他是以御驾亲卫的贵介公子身份扈从边地而厌弃仕宦生涯。一次次的沐雨栉风,触目皆是荒寒苍莽的景色,思绪万端,凄清苍凉,于是笔下除了收于眼底的黄沙白茅、寒水恶山外,还有发于心底的‘羁栖良苦’的郁闷。”“几乎是孤臣孽子的情绪了”(严迪昌《清词史》)。这话说得切中肯綮。
这贵公子之心,本是敏感多情,只为尽孝而听从家庭的安排,游于官场,实际无心于此。他注定是这家族的人,遵循着官途尽臣子之忠,为君王出生入死,但不巧有颗“为人之心”,生来抵触奴才之命。服侍君王,并非他所要的诗书人生,太坎坷,太不自由。再加之这祖先史前的恩怨,今昔甚远,叫人郁结。这隐恨,隐得辛苦,恨得怅惘。生是惆怅客。
浣溪沙 姜女祠①
海色残阳影断霓②,寒涛日夜女郎祠③。翠钿尘网上蛛丝④。
澄海楼高空极目⑤,望夫石在且留题⑥。六王如梦祖龙非⑦。
【注释】
①姜女祠:又称贞女祠,在山海关欢喜岭以东凤凰山上。据民间传说,在秦始皇时,孟姜女的丈夫被强迫修筑长城,一去几年音信全无。她不远千里去送寒衣,然而却未找到丈夫。她在城下痛哭,城墙因而崩裂,露出了丈夫的尸骨。孟姜女痛不欲生,投海而死。姜女祠就是为纪念她而建,相传始建于宋,明代重修。
②断霓:断虹,称虹为霓。
③女郎祠:即姜女祠。
④翠钿:用翠玉制成的首饰。
⑤澄海楼:楼名。在河北旧临榆县南宁海城上,明兵部主事王致中建。
⑥望夫石:辽宁兴城西南望夫山之望夫石,相传为孟姜女望夫所化。留题:参观或游览时写下观感、题诗。
⑦六王:指战国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王。祖龙:指秦始皇。
【赏析】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二月至五月纳兰扈从东巡,作了一系列的写景词。期间作为臣子的纳兰,寻访古迹途中心灵受到不少冲击。因纳兰家族先世恩怨、本身的特殊经历和处境,纳兰对历史的怀思亦颇有意味。
这词因景而起,落日残阳挂在薄薄的西天,余晖映在海面上,贴着涌动的浪涛,成一段虚渺的霓虹。冷冽的潮水不辞疲惫,姜女祠里日日夜夜听闻浪涛拍打礁石的动静。这祠又叫贞女祠,据说是为纪念那痴情哭动长城的孟姜女而建。距这痴守女子的年代已去甚远,汪洋与孤守的祠堂相望也不知过了多少个日夜,庙中的孟姜女,盘髻上的翠翘金钿依然网上层层细密的蛛丝与尘埃,翠玉光鲜的着色随着女子投海,一同沉没在历史长卷之中。姜女追随爱人而去,光鲜的历史随时代终结而去。
立于澄海楼上眺望苍茫之景,望夫石一如往昔等待之妻,坚守于南宁海城上。传说孟姜女当年苦等丈夫不归,几番立于此地守望远方,又抱寒衣远赴长城寻找爱人,久之于此化为望夫之石,从此不论风雨都将停留于此,等候一个归期。归期无尽,望夫石伫立至今,已然可见文人墨客参观游览时写下的观感题诗,点滴墨迹都是岁月流淌的痕迹,随着这长久坚守在此的石像一同见证历史长河,流淌不息。
一转眼,“六王如梦祖龙非”。此“六王”,即指战国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这说法出自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之曰:“六王毕,四海一。”再有《集解》云:“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故秦始皇又叫祖龙。纳兰感叹,六王毕、四海归一的大业,恍然只如梦了一场,悄无痕迹,秦始皇的英姿也业已长眠于地下。
这词题为“姜女庙”,写尽壮阔之景,博大之感,但事实并非单纯记游之作,而是借游此庙发往古之幽思,抒今昔之感,欲抑先扬。纳兰饱读诗书,写词看似直白易懂,实际用典巧妙,字字珠玑,不论写景抒情,都是发自肺腑。忧郁沉敛的骨子里是对历史和现实更加敏感的认知和反思。单就这词,六王如梦祖龙非,思考就甚是凝重。
再细究:为何纳兰要用姜女祠来作为抒情的寄托和引子呢?
为修建长城,流的是百姓的血与泪,哭的是百姓的累或亡。战争带来悲剧连连,人们却依旧为改朝换代互相争夺残杀。参照纳兰祖先的恩怨,也不难理解。历史长卷不断翻看,目光所及,都是泊于苦痛之中的艰难百姓,叫人怎么忍心再读?
沉思至此,难怪这本该尽享荣华的贵公子,一生忧心郁结。
天仙子
梦里蘼芜青一剪①,玉郎经岁音书断②。暗钟明月不归来③,梁上燕,轻罗扇④,好风又落桃花片。
【注释】
①蘼芜:又名蕲、薇芜、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亦可以作为香囊的填充物。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然而在古诗词中蘼芜一词多与夫妻分离或闺怨有关。《玉台新咏·古诗》中有:“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②玉郎: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可为女子对丈夫或者情人的爱称。
③暗钟:即昏暗夜晚里的钟声。
④轻罗扇:质地极薄的薄纱制成的扇子,多为女子夏天纳凉所用。
【赏析】
看到这里,忽然觉得纳兰作词,常有一种隐隐约约的悲哀。若说千古以来做文章者大都有文学主题的话,“悲哀”则必定是一个恒之久远的话题了。无论是《诗经》里边“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现代诗歌中遇到一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这霏霏落雪和丁香一样的姑娘,都像具有丁香一样的叹息般蕴藏着文人莫大的悲哀在里边。纳兰此首《天仙子》便是如此。
梦里,蘼芜已经青青葱葱,岁月恒逝,春来秋往自是一年,想必这蘼芜上微微泛青的色彩不是经过时间底色的,而是以思念浇灌,酿得更浓了。时过境迁,去年春天离开到现在,你的书信是越来越少了,以至于此刻早是相隔天涯,更无一纸鸿雁,倒真是显得寂寞无助了。
春梦无痕,夜晚墓钟寂然中几声清响,听似有声,染出的却是一片静寂,妇人思夫之形悄然伫立。“暗钟明月不归来,梁上燕,轻罗扇,好风又落桃花片。”此处却真是惹人叹息,偏偏是午夜时分,偏偏是梦醒,却偏偏听来几声晚钟,大概是经岁杳无音信的丈夫回来了吧。想到此处,看到梁上燕子已经春归,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他几笔画出的春燕还留在罗扇上,一种莫大的哀愁一瞬间袭来。忽然想到晏殊《浣溪沙》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确实梁上旧燕都已经归来,归人呢?郑愁予《错误》中写道: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作为一首可以给予任何时代背景的现代浪漫主义诗歌,郑愁予心目中闺怨、惆怅的主题在这诗歌中便有着纳兰相通的地方。细看此诗,纳兰笔下的晚钟自然是我“达达的马蹄”声了,“归”的期盼在这不同的表达中显示出同样的情感生发。在郑愁予心中,思妇的怅然之情在我所指代的外来者抑或是第三种感情载体上得以发挥,所以显示出一派诗歌般浪漫的凄凉之感,而结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也无以复加地把诗歌中另一方的情感还原在她的他身,让美丽的错误散发出古典文人的哀婉垂怜的艺术感召力。纳兰此处也是如此,晚钟声指代的归人预兆,并没有随着思妇之念而变成现实,只不过,纳兰瞬间便抽开笔调,描写景物了。
好的诗词一定是经得起岁月筛选的,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诵的便是那些真正打动人的诗句,纳兰因为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叹,让世人才经过这么多的历史断代找到了他,把他从那些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找到,逐个描绘出他的五官,以此来纪念他。由此可知诗词对诗人的生命是多么重要。
天仙子
好在软绡红泪积①,漏痕斜菱丝碧②。古钗封寄玉关秋③,天咫尺④,人南北,不信鸳鸯头不白。
【注释】
①软绡:即轻纱,一种柔软轻薄的丝织品,此处指轻薄柔软的丝质衣物。
②漏痕:草书的一种笔法,谓行笔须藏锋。宋姜夔《续书谱》:“草书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斜:斜挂着。菱丝:菱蔓。
③古钗:亦作“古钗脚”。比喻书法笔力遒劲。玉关:玉门关,代指遥远的征戍之地。
④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
【赏析】
写信用的软绡上,依旧满是我的眼泪。混同热泪,字迹斑驳。这封饱含深情的信要寄向何方?在那遥远的玉门关,那守边的征人,那个我日日夜夜都想守着的人。秋日凄凉,大雁南飞,我这封信却像一只离群的鸟,独往北边。天际咫尺相隔,人却南北千里,人生有限,鸳鸯岂不会老去么?
这小令是纳兰写给爱妻卢氏的,短小精悍,读之味道十足,刘熙载《词概》中说:“小令之作‘虽小却好,虽好却小’”,这词正如此。纳兰二十岁时与卢氏成婚。卢氏出身名门,是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知书达理,才貌双全,许配给纳兰后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在纳兰看来,最重要恐怕是二人互为知音,因为卢氏也是一位解诗情、识风雅的知性女子,能与纳兰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纳兰与卢氏夫妇琴瑟和谐,甜蜜无限。但是作为康熙皇帝的殿前侍卫,纳兰身不由己,须经常入值宫禁,或者随皇上南巡北狩,这就导致纳兰常与爱妻分居两地,两人只能以词抒怀,发其幽恨。这首《天仙子》就是词人纳兰在扈从出塞期间写就的。
此词开头两句用典可谓十分恰当,以浑朴古拙之笔写妻子寄来的轻纱,浅叙白描,却不失情真意切,深致动人。且看,你寄来的轻纱上凝聚的泪痕还依稀可见,那斑斑点点的红泪,犹如菱蔓斜挂一般的行行草字。此处用一锦城官妓灼灼之典,《丽情集》中说:“灼灼,锦城官妓也,善舞《柘枝》,能歌《水调》,御史裴质与之善。后裴召还,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显然,此处软绡,饱含款款相思之情。“古钗封寄玉关秋”亦用古钗之典,深切委婉地表达了归乡之思,表达了他对爱妻的深情思念。而结句犹显含婉深细,“不信鸳鸯头不白”,是反用李商隐的《代赠》中“鸳鸯可羡头俱白”,也有欧阳修《荷花赋》中句子:“已见双鱼能比目,应笑鸳鸯会白头”,亦是“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之意。常言咫尺天涯,何况词人已和妻子遥隔千里。然而不管相隔多远,词人始终坚信,他和他的妻子一定会像鸳鸯一样,一起白头,一起相守终老。
天仙子 渌水亭秋夜①
水浴凉蟾风入袂②,鱼鳞触损金波碎③。好天良夜酒盈樽④,心自醉,愁难睡。西南月落城乌起。
【注释】【赏析】
①渌水亭:纳兰性德家中的池畔园亭。
②凉蟾:指水中秋月。
③金波:指水中反射着耀眼光芒的月光。
④好天良夜:好时光,好日子。
“电影越圆满,就越觉得伤感。”想来形单影只时看到的物事越发光鲜亮丽,心内就愈发凄凉。纳兰在这首《天仙子》里写的,刚好就是他面对渌水亭秋夜的良辰好景,却暗自怀愁难寐的心绪。
纳兰的府邸在今北京什刹海后海,渌水亭即是纳兰府上池畔园亭,虽然如今已荡然无存,但是当年这里却是纳兰读书、写作、会客的地方。他虽早逝,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却是高朋满座,著作丰厚的。
关于渌水亭,纳兰曾在《渌水亭宴集诗序》中这样描绘:
予家,象近魁三,天临尺五。墙依绣堞,云影周遭,门俯银塘,烟波混淆漾。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云兴霞蔚,芙蓉映碧叶田田,雁宿尧栖,稻动香风冉冉。设有乘槎使至,还同河汉之皋,倘闻鼓歌来,便是沧浪之澳。若使坐对亭前渌水,俱生泛宅之思,闲观槛外清涟,自动浮家之想。
由此,不难感受到这渌水塘与渌水亭的美好,道是堪与仙境相较。居于如此地方,也难怪造就了纳兰一身清奇的骨骼。
纳兰一生重知音,渌水亭作为纳兰行文会友的地方,自然也是纳兰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物之一,这也就解释了渌水亭频频出现在纳兰词作当中的原因。
这首词作于秋夜时分,开头便描绘出了一片幽凉动人的画面:“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触损金波碎。”池塘水波清澈将月色倒映,秋风徐徐,撩起一片涟漪,月色如媚,水面上映射出细碎金光。
在这里,“凉蟾”指的是月亮,传说月亮之上有广寒宫、玉蟾蜍,大抵用典于此。而“鱼鳞”并不是指真的鱼鳞,而是指水面反射出月光的耀眼。
不消细品,单单只看到“凉蟾”、“鱼鳞”、“金波”这几个词,一幅秋夜静好的画面就已呈现眼前。
于此,我们不妨来看纳兰另外一首专门描写渌水亭的小诗《渌水亭》:
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
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
诗中所描写的是日落时分的渌水亭,水天一色已是融入画中的景,却看着那青天中的云彩因日落而染成金黄色,灿烂地铺满了天空。这分明是一幅静好的江村落日图,还有一座悠闲的渌水亭用来挂住那夕阳的光辉。这其中一个“闲”字,一个“挂”字,淡淡两笔把整个亭子的那种淡泊恬静状勾勒生动,让观者看来,这如画景色似在眼前。此刻渌水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纳兰的知己诗词,更是一种心向往之的恬静生活理想。
再回到本词中,如此好天良夜,本该邀三两朋友,饮酒谈心,工词写赋,纳兰却笔锋一转,只写樽中酒满,却只斟满不饮,颇有些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落寞之感,纳兰一生未经风雨,只得情伤,又因种种自身矛盾:如他身为满人,却痴迷汉家文化,并结交了许多大龄汉家落魄文人;他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心却向往着淡泊恬静的生活;他文武双全,骨子里却更衷情笔墨。因着这种种矛盾,而在纳兰身上形成了一种娇柔的气质,使得他即使身为武将,也难能有太白“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豪情。
独赏这一幅秋夜之景,心是早早醉了的,却偏偏有一股莫名的愁丝涌上心头,使得“心自醉,愁难睡”,直至看尽月升月坠,目见天际破晓,竟是通宵未眠。这一腔怅惋忧郁之情与这月色清凉闲庭静好形成鲜明的对比,那景色愈是良美,心内愁怀便愈是深重。
想来夜深易怀愁乃人之常情,至于何愁,本词含而不露,到底点到为止,如若打破砂锅强加附会,反而失了词作雅致。也便就随着纳兰抵达天明,而昨夜所愁之事,渐渐留白,朦胧成美丽的烟波淡雾,轻萦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