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好事近
帘外五更风,消受晓寒时节。刚剩秋衾一半①,拥透帘残月。
争教清泪不成冰②,好处便轻别。拟把伤离情绪③,待晓寒重说。
【注释】
①剩:与“盛”音意相通。此“盛”犹“剩”字,多频之义。
②争教:怎教。
③伤离:为离别而感伤。
【赏析】
本篇是纳兰的一首简短小词,上片写相思,似乎是在回忆中找寻往昔的欢乐,又像是在怀念妻子,在她离去后产生了伤感之情,词意扑朔迷离,耐人寻味,有着重情重义之感,也有迷惘哀伤的纠结。
开头便直言了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帘外五更风,消受晓寒时节”。竹帘之外传来五更的寒风,在这清秋寒冷的早晨实在让人难以消受。这首词写与妻子乍离之后的伤感,写的如此直白动人,只怕是纳兰的内心真的是无法再忍耐下去了,爱情对于他来说是精神的一种很大寄托,但当他所依赖的爱情一份一份都离他而去的时候,再坚强的人,只怕也会难以承受了。
词一开始便颇有自怨多情之意。不过语言虽然直白粗浅,但是却真挚感人,情感不就是这样才最真实吗?越是直白简洁,便越是入情至深。而后接下去便说道:“刚剩秋衾一半,拥透帘残月。”独自孤眠,秋夜冷冰冰的被子因多出了一半,而晓寒难耐,于是拥被对着帘外的残月。夜半孤枕难眠,只能望着明月去回忆往昔,但可惜,月亮似乎也知道他的心事,窗外所对的只是一轮残月而已。
欢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长长久久、永不变更的。纳兰而今只剩下独自一人,孤独无依,现在对着窗外的残月,更是加重了这种孤独感。纳兰自然是情难以自禁,泪流满面。
故而下片便写道“争教清泪不成冰”,自然承接了上片的情绪,没有什么过渡,也没有任何的引申,依然是简单的描述,将心情的糟糕写得入木三分。直白的描述有时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纳兰将人生苦短、情短苦多的情感纠葛写得让人无法不去动情。
想起往日的种种,而今自己独自一人赏月,怎教清泪不长流,空自凝噎呢?这句中的“成冰”更是写出清冷孤寂的意味了。泪流至结成冰,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哀愁,纳兰的孤独和寂寞,在卢氏离去后便更加明显,但凡卢氏之前用过的衣物、住过的楼阁,对纳兰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所以,纳兰才会说“好处便轻别。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纳兰自己也知道,面对这样铺天盖地的哀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把离别之事放在心上。这离愁别绪待到天亮以后再去想吧。
如此哀伤, 似真非真,似幻非幻,极富浪漫色彩。在词的最后,纳兰从回忆中抽身,回归现实,他知道现今已经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了,与其在回忆中痛苦挣扎,不如转身睡去,让梦境和睡眠赶走孤寂和寂寞。
这首悼亡词写痛苦写得淋漓尽致,既然相爱的人总有一天会因为生老病死种种原因而分开,那当初为何还要用情那么深,以至于到如今还难以消解遗忘?这恐怕是所有有情人的困惑和疑问,纳兰在这首词的最后做了解答。既然相爱,就去爱,一旦当爱不起的时候,便是再后悔也无用了。
相爱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上天给相爱的人时间太短。纳兰这首词的最后以无言地睡去结束,一句话,便让一切尽在了不言之中。全词平铺直叙,却是递进层深,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对于岁月的无情和短暂,纳兰作为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将自己的感慨抒发得令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情爱的神秘之处便在于无法控制,不可预知,你永远都无法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爱上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样的,你也无法知道,会在一个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与你相爱的人彻底分离,无法携手,到那个时候,即便你内心柔情万千,却也是无法跨过生死之间那千山万水的距离。
生死难料,唯独爱永恒,纳兰不但留下了他的词,更是将他的爱留在了世间。
好事近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①,认藓碑题字②。
休寻折戟话当年③,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④。
【注释】
①衰草:干枯的草。
②藓碑:长满苔藓的石碑。藓,苔藓。题字:为留纪念而写上的字。
③折戟:断戟被沉没在沙里,指惨败。
④新丰:县名,汉高祖七年置,唐废,治所在今陕西临潼西北。猎骑:骑马行猎者。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在北京十三陵的秋猎:越过马头向前望去,眼前是一脉青山,都市的繁华不见了,这里只有萧索冷落的景象。看向被衰草掩盖的石碑,可以辨认出长满苔藓的古碑上的题字。不要寻思那古往今来兴亡之事,就是眼前的秋色便已令人生悲添慨了。夕阳西下,在这十三陵中打猎的人原来也是从京城过来的啊!
严迪昌在《清词史》中写到这首词时:“全是凭吊语,绝非新朝新贵的语气。”这样的评价对纳兰来说,并不为过,纳兰总是有着清新独特的气质,令人感到不可亵玩,也不是距离甚远。
这样一个公子哥,他不是沉迷于官场的角斗中,也不是在花花草草的世界中感慨靡靡之音,更不是沉醉在男女之情里不理会世事。纳兰关心一切值得关心的事物,他会写许多情真意切的词去纪念他所爱的人,但同样的,他也会写词去记载他生活的这个世界。
纳兰写词的基调总是沉郁哀婉,这首词也不例外。比起以往的词作来说,纳兰的这首《好事近》风格显得更为粗狂、豪迈一些。在字里行间,显露出他的男儿本色,纳兰身为康熙皇帝的侍卫,想来武功也是了得,他在陪同康熙前往北京十三陵狩猎时,望着眼前一片苍茫景色,与都市里的完全不同。这里没有繁华,只有苍凉,没有人烟,只有寂静。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停马且住,看到眼前一望无垠的青山,连绵成无尽的屏障,在这里的天地间,繁华显得微不足道,这份苍茫深入人心,纳兰显然是被这份苍茫所感动,才写下了这首词。
“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面对眼前这份萧索冷清的景象,看着被枯草掩埋的石碑,纳兰心中感慨万千。“衰草”就是干枯的草,而所谓的“藓碑”则是指长满了苔藓的石碑,被苔藓覆盖了的石碑上,还可以模糊的辨认出之前所刻下的碑文,时光就是这样无情,人们还以为将真实留在石碑上就可以万古长存,其实在时光面前,任何东西都是脆弱、不堪一击的。
想到此,纳兰便心生悲凉。自己的生命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犹如流星划过,很快就没了。自己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整日陪在皇帝身边,做些并不情愿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头啊?
所以, 在下片的时候,纳兰便将遐想止住,他知道无益的多想毫无意义,所以他才会无奈地写道:“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 所谓“折戟”就是断戟被沉没在沙里,指惨败。在这里大概是指古往今来的兴衰往事,正如一开始所言的那样,不要寻思那古往今来兴亡之事,就是眼前的秋色便已令人生悲添慨了。
纳兰看到这迟暮的秋日,想起之前的种种,心中难以言说,故而只能在结尾草草地写上一笔“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作罢。这就是纳兰狩猎的心情,这个男人随时随地都会有所感悟,写入词里,以供后人唏嘘感叹。
这首词笔力苍劲,虽然是哀叹往事之词,可是字里行间并不缺乏刚劲,刚力与阴柔结合得十分巧妙,相得益彰,是一首好词。
好事近
何路向家园,历历残山剩水①。都把一春冷淡②,到麦秋天气③。
料应重发隔年花④,莫问花前事。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
【注释】
①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晰分明,意思是零落。残山剩水:残存的山岳河流,零散的山水,明灭隐现的山水。
②冷淡:不热情,不热闹。
③麦秋天气:谓农历四五月,麦子成熟后的收割季节。
④隔年花:去年之花。
【赏析】
誓言是开在彼岸的花朵,遥看美丽异常,但却无法触及,谁想要到彼岸去寻找这誓言之花,定当是会失望的,因为那之间隔得太过纷繁。不过,誓言却是许多男女愿意去相信的,誓言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人们爱入轮回后,无法自拔,需要誓言当他们的救命索,令他们相信,爱情无价,值得坚守。
纳兰想来是相信誓言的,他写的这首词抒发与妻子的别离、相思之苦。纳兰对他每一个爱过的女子都十分珍惜。这首词里,更是将这种情感抒发到了极致,透过词的本身,仿佛可以看到,纳兰衣衫单薄地站于历史深处,神色苍茫地想念。
哪一条才是通往家园的路呢?眼前的一片都是零落的残山剩水而已。春天过去了,已经到了麦收时节,又一次将大好的春光冷落。料想去年的花今年又开了吧?而花前月下的旧事却不敢回味。即使景色如故,也已是年华老去,红颜不再了吧?
纳兰对于爱情,一丝不苟。是谁说誓言不过是开在舌尖上的莲花?是谁说誓言不过是无谓之人所做的无谓之事?对于纳兰来说,爱情便是此生无悔的誓言,无法更改的约定,所以,纳兰一旦爱上,便是此生此世。
站于路口,纳兰举目四望,“何路向家园,历历残山剩水”。词的一开始,就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家园无处可寻,回家的道路已经找不到了,抬头望去,满目都是一片残山剩水。
山就是山,水便是水,何来的残山剩水呢?纳兰将山水之景用“残剩”修饰,更显得心境荒凉,犹如残败的风景。
若早知道这只是一场有缘无分的情事,在相遇之时,就会按捺住内心的悸动,那时没有陷入爱的河流,今日便也不会在此苦苦相思了。
“都把一春冷淡,到麦秋天气。”春季转眼就过去了,为了思念,都冷淡了这大好的春光,当回想起来,春日的好风景都已错过,而眼下所看到的已经是萧瑟的秋景了。上片在一片嘘叹声中结束,简明轻快,没有晦涩之意,也不用典,但依然能够写出纳兰愁绪的心情。
下片依然承接上片简单的风格,既然春天都已经被错过了,那春日的花朵也没能看见,“料应重发隔年花”,料想去年的花,今年也再次开放了吧?花可以年年开放,错过了今年的花期,明年只要愿意,依然可以等到花开,遗憾就可以弥补,但是人事呢?只怕是错过一次,就终生无法补救了。
所以,那些曾经美好的花前月下的事情,最好不要再想起,每想起一次,都是折磨,面对无法重演的故事,真的还是“莫问花前事”的好。纳兰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平凡的、渴望爱的男子,他拒绝今春的这场花事,是为了不看到荼靡而心痛,但真的就可以躲避开来吗?只有他自己知道。
“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景色依旧,物是人非,最后的这句感慨是许多词人都感慨过的,并无什么特别。纳兰写词总是这样,平淡的语气诉尽天下悲情。
人生就是这样错过一场又一场美景,有些人对这些错过不以为然,但对于纳兰来说,每一次错过都是一道伤痕。他用伤痕累累的心,吟咏出这些千年,甚至万年之后都不会被忘记的词。他与他那些隐约的心事,统统被记载了下来。
江城子
湿云全压数峰低①,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②。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注释】
①湿云:湿度大的云,指云中满含雨水。
②神女:谓巫山神女。《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李善注引《襄阳耆旧传》:“赤帝女曰姚姬(一作‘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之女。”又《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
【赏析】
巫山上雨雾缭绕,高高的山峰也似被沉沉的云压低下来,山影凄迷,一眼望去,并不分明。并非雾气,也非野烟,正是巫山神女快要腾云驾雾而来。
若觉得这生涯原是一场梦幻,人生美好只有在梦中,除此便没有人能知晓。正如苏东坡所说,“事如春梦了无痕”。
这词有些版本有词题《咏史》,说纳兰写这首词是发历史的感慨。当然,至于具体是否如此并非最重要的,姑且看看纳兰所要咏的这段历史。纳兰是对楚王“巫山云雨”的事有感慨了。宋玉的《高唐赋》中讲了这个故事:
曾经,楚襄王曾带着我(宋玉)在云梦台一带游玩,遥望三峡高唐上面的楼台,看到高唐上面飘浮着一团非常独特的云气,形状像山一样突起,并一直往上升,突然又改变了形状,转眼之间,形状变化无穷。楚襄王问我:这是什么气啊?我告诉楚王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朝云”。楚襄又问道:什么是“朝云”呢?我告诉楚襄王说:过去,您的父亲楚怀王曾经游历高唐,因为困倦就在白天小睡了一会,睡着后梦见一个少女,这个少女对楚怀王说:“我是住在巫山的女子,我是从别的地方来到这里的。听说您到这里来游玩,所以我过来向您推荐我自己,愿意陪您同床。”楚怀王于是与之同床。少女离去时向楚怀王告别说:“我在巫山南面,最高最险的地方,早晨我是一团云,傍晚时我又变成飘忽不定的阵雨。每天早晨晚上,我都在巫山南面一个高台靠下一点地方。”第二天早晨,楚怀王一看,果然看到一团云在那里飘动,于是在那个平台上建了一座庙,取名为“朝云”。楚襄王说:朝云刚升起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告诉楚襄王说:她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茂茂盛盛像松树一样笔直,一会儿后,她光彩照人又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她举起袖子遮住太阳,像在张望她思念的人;突然她又改变面貌,急驰像四匹马拉的战车,车上还插着战旗;你感到像风吹一样的凉,像冷雨一样的凄清。等到风止雨停,云也突然无影无踪了。
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历代的诗词中这一典故可谓俯拾皆是。纳兰写这件事也是有原因的,可以当做咏史,更可以看为是他自己在倾诉着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昔日爱情的追忆。词中的巫山神女如何不可以当做纳兰的故妻、知己、恋人等呢?而他自己,好比楚怀王,而他们之间的关系,无论多么值得自己怀念,值得后人追忆,但总是一番云雨罢了,烟消云散以后,一切也就幻为无物。结尾“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是词的结尾,更表露出纳兰对于人生的看法,很有悲观主义的倾向,也应该是对于人生愁苦的总结。
纳兰继承了婉约派的传统,这种风格有一个很重要的情感来源,也就是词人自身的情感要细腻委婉,甚至他们个人的人生情感经历颇为坎坷心酸,如柳永、晏殊、李清照,等等。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大抵以为“诗言情”,不能把文章的社会责任放到诗词上来。在纳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两方面都有体现,也能看到其中差异,便是婉约情感对他的巨大影响。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①,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②,故园无此声。
【注释】
①榆关:山海关,古称渝关、临榆关、临渝关,明代时改为今名,其地古有渝水,县与关都以水得名。在今河北秦皇岛。那畔:那边。
②聒:吵闹之声。乡心:思念家乡的心情。
【赏析】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的思念,这首词即在这个背景下写成。
词的开篇即指出到达塞上山水漫长路途遥远,“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别了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的身影,这漫漫长路终究有亲人一直不舍不弃地萦绕山光水色心间。“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在这里代指山海关,一行人马由于使命在身皆是行色匆匆,只全身心地奔赴山海关。“夜深千帐灯”则是康熙帝率众人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独有的壮观场景。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纳兰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就没有如此吵闹的声音。此处“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宵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感受自然大不相同,在家中无论寒风如何呼啸,心中也是有所归依的暖着的,而如今身处异地,风声也就聒噪了起来,雪花也就凌乱吵闹了起来。纳兰的乡关之思和怨尤之情在此被表露得尤为明显。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深受后人喜爱。
纳兰将塞上风景、行军神态,以及自身的怨思之情婉转道来,画面壮美中不乏相思柔情,正所谓“刚柔相济”,尤其其中“夜深千帐灯”一句,取景新颖豪壮,深受国学大师王国维赞赏。不得不说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相见欢
微云一抹遥峰①,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②,水沈浓③,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注释】
①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
②青绫:青色的有花纹的丝织物,古时贵族常用以制被服帷帐。
③水沈:即水沉香,用沉香制成的香。这里指这种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
【赏析】
秋色浓郁,远山连绵,一抹淡淡的云彩,笼罩在远山周围。秋气乍起,升起一阵阵凉意。远山、微云,似乎也冷溶溶如水。这般景致,多么与我所思恋的那位女子在清早画眉相像啊!清晨微凉,一派凄美销魂。
是那一豆残焰也令蜡烛顾影自怜,起了思念么?不然它如何会流下殷红的泪水来,沾湿了自己的全身。青色丝被任它不整,也不管它可否盖在身上,沉水香袅绕出浓浓的香烟。这般景致,却如何只我一人独自念想。猛地回头,仍旧独自在这野店茅屋中听得西风一阵紧、一阵严。
这首词有解为是思念妻子的作品,时间尚存争议,但大抵认同创作于边塞。纳兰是个多情之人,对所爱之人往往用情很深。在早年与相恋的表妹失之交臂后,二十岁的纳兰性德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少年夫妻无限恩爱,可惜好景不长,美好的生活只过了短短三年,爱妻便香消玉殒了。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厚情感一直使纳兰无法自拔。纳兰虽只有三十余年生涯,但可以肯定的是,步过了坎坷的感情经历,他可谓已熟谙人生,对于生涯中美好的悲剧性追忆,成为他词中主旨,也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纳兰作为一位名士,他是成功的。武,他是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文,历史地理、音乐诗词他均有造诣,朝廷内外都颇负盛名。又加以皇室血统、身份高贵,年轻的他既能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又可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多少人艳羡的锦绣前途、富贵荣华,可偏偏进不了他的心。或许年少时他也曾愿意出仕以兼济天下,为官以拯救黎民,功名利禄加身,繁华锦簇拥人,但最终的他却是从心底里厌倦了官场庸俗与侍从生活,愿意以一身荣华换取一世清明。富贵容易脱身难,身不由己的无奈又使他不得超脱自在,所以他往往身在边塞,心在故乡,常常在词作中表现出乡关之思和怨尤之情。从他一生在边塞所写的词中便可以看出其思想的转变:早期的他意气风发,具有如唐朝边塞诗人一样的功名情怀;可后来的他看透了功名爵位,厌倦了官场生涯,转而生发出对思乡恋亲、怀友伤别的浓烈情感,情感生活的坎坷又使他产生对人间真情的感慨。
这首词意象选用亦颇为着力,词整体的意象“温度”有一番清凉微冷的感觉,情感上则营造了一种悲哀的秋氛。意象呈现方式也是素描与工笔结合。素描如:微云一抹,雾岚菲薄,山如眉黛,斯人独立,黄昏野店,秋叶西风;工笔如:红烛泣泪,青绫不整。
意象上,觉出了它“温度”的冷,情思上,读之则感同身受,纳兰词的“真”,其感染力便是如此淋漓痛彻。
相见欢
落花如梦凄迷①,麝烟微②,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③。
【注释】
①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迷茫,这里指悲伤怅惘。
②麝烟:焚烧麝香所散发的烟气。
③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此句化柳永“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之句而来。
【赏析】
虽然《相见欢》原是唐教坊曲,但由此小令,却不得不提及李煜,南唐后主作此令时已在归赵宋。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得名《忆真妃》。又因他这首小令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由是观之,其词对此调词牌影响之大。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婉,词曰:‘无言独上西楼’云云。”另《锦堂春》亦名为“乌夜啼”);且《秋夜月》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调,此所应细辨者也。又有一名曰《月上瓜洲》。
纳兰这首词,因受花间词风影响,其选取视点则为女子身份,笔触所及,词中女子伤春念远之思,尽皆涌现于纸面。如此说来,此首《相见欢》更如小说之流,画微入细,一嗟三叹,实为巧妙。细细道来,这首小令,环境氛围之渲染,动作神态之描绘,心理物态之刻画,鲜明生动,细腻深刻,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上片中,纳兰先细画女子处境:桃瓣黯凋,满地凄迷,竟如我梦一般,来去匆匆,回味不尽。正值我敛裙移身,才见落红惨淡的影廓。我的过失,就连她最后香消玉殒的离去也要掠夺。暗红氤氲的台阶,我看到她抽噎的痕迹,连我的步履也被浸染。不知何方再度燃起的麝香,青烟袅袅,若隐若现:难道这,就是伴我别离红尘的依傍吗?青砖墙另一边的那个从未曾谋面的燃香的人儿,此时彼地,又是以怎样的心境陪伴我共同凝视这亘古的夕阳沉入幽楼的决绝?
下片转至女子自身:我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何处述说潜埋心底的思念呢?那么深的思念,广袤如斯、深沉如斯,那何以排遣我的愁绪乃至寂寞,想必那寂寞情愁皆可消瘦殆尽,像那落红一般,而我也自然香消玉殒,哀怨深重,人何以堪。然宫门似海,也只能“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来排遣时日。这句显然系柳永“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之句所来,然后放在此处,却别是一般细致传神。它反衬人物内心的波动,感情细腻婉曲,含蕴无限情致,都无不使人滴泪有思。
纳兰此词虽不像他的悼亡之作那样悲凄幽咽,哀怨绵长,但其孤独凄清、别恨悠悠的苦情则依然是灼人心脾,呈现出一种“灰色”的格调,读之令人悒悒不欢。
摹真景,写真意,抒真情,绝无矫作,绝不搔首弄姿。因此,此小令自得王维诗 “如诗如画”之境。看似风光明媚,却至凄凉无限,明写闺怨,却道宫怨。字字珠玑,字字欢欣鼓舞却字字含悲。因此,这首《相见欢》实为佳作,尽显纳兰“真纯”词风。正如况周颐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蕙风词话》)
纳兰此作,虽为上品,但比之李煜,则逊一筹。与纳兰同为赤子之心,性真之人,重光之悲则在于国,大悲而无言,即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这首也无限含悲,艺术之美发及万里,早超脱了一己之身,实为绝唱。另其词境则悠远悠长,不禁世间繁华一瞬,写尽了人世惋惜之情,千年以来,也不失垂怜之目。
纳兰此首,却是个中情怀,虽属佳品,终无过重光之笔。纳兰不曾有过亡国之痛,甚至连家破之日也有幸避过,即有悲愁也常关照于自身,其经历比之后主则无法不薄。由是观之,绝唱之为者,关照天下也。
总之,纳兰词之美,在于清怨薄恨,在于无限低回,无边怅惋,其无终幽怨和无尽的伤感,也是他所生活时代的一种曲折反映。准其如此,人称一部《红楼梦》是时代的写真,那么一部《纳兰词》是其时代的吉光片羽,应该说未尝不可。
昭君怨
深禁好春谁惜①?薄暮瑶阶伫立②。别院管弦声③,不分明。
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④。
【注释】
①深禁:深宫。禁,帝王之宫殿。
②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瑶阶:玉砌的台阶,亦用为石阶的美称,这里指宫中的阶砌。
③管弦声:音乐声。
④承恩:蒙受恩泽,谓被君王宠幸。
【赏析】
宫墙高掩,禁苑深深,宫女独坐园中,怅惘独对寂寥,一场肃杀秋冬后,又是一年好春色。满园名花异草,绿树碧林。直道是天下再没有美过这一角落的春色了,然而这般风景却有何心情来怜惜?暮色四起,薄薄的烟雾淡淡地笼罩着日暮中的园林。久伫瑶阶,一无言语。她是心中郁有千言万语,想要找人一倾衷肠,可又有何人是知音?伫立不动,似在倾听:那是何处琴声,谁人吹笛?只隐隐约约,未见分明。
梨花开了,孤独地开了,她孤芳自赏,而今容颜衰去,随风零落、凋谢,掉落在冰冷的地上,被埋进尘土中,最后连自己也遗忘了自己。今夜不知为何,已是春日却乍暖还寒,冷风钻进小窗,连沉香的缕缕青烟也瑟瑟发抖。绣花被如此单薄,岂能禁得住这突起了寒流?深宫人寂寞,朱门夜无声。思宠或可得,一觉惊梦中。可怜此身轻,更兼春色冷。
这首词从内容上看,基本属于宫怨词。因为纳兰填词向来重一个“真”字,尤其重“直抒性情”,故有人以为这首词有为填词而填词的败处。其实并非如此,这一问题应该更深地考虑。相传纳兰为了能再见那位从小青梅竹马却被选入宫中的表妹一面,曾不顾杀头的危险,在国丧时装扮成每日进宫诵经的喇嘛混入宫中,隔着宫廷的帷幔与表妹匆匆见了一面,然而却连一句话都没能说上。纳兰带着无限遗憾怅然而去,这种曾经的爱情痛苦向来纳兰是毕生难忘的。
词牌《昭君怨》,本为琴曲名,《琴曲谱录》云:“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渴望却不可见的悲哀,不仅应和了词的内容为孤单宫女“梦承恩”却是朱门紧锁,同时也暗合了作者自己感触,近在眼前,却无法触及,匆匆一瞥,却无法话语,这一份忧愁与悲哀,还有对于命运的深深无奈都浸透其中。
这首词虽是宫怨词,在情感上与唐五代花间截然不同,尤其在词风上,其清丽脱俗与花间派艳丽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也写过不少宫怨词,但其多采用色彩鲜明、感官刺激较强烈的意象,如“香腮雪”,如“凤帐鸳被”。而纳兰的词却自有一股清新之感,似出水芙蓉,清丽自然。没有细致雕琢的痕迹,没有特意甄选的意象,一首诗从头至尾似天然而成。由女子低头感慨春好无人惜为起笔,再从远景简单勾勒出女子孤单伫立的身影。“惜春”是惜春色无人赏,也是“惜己”;“薄暮”是描绘暮色微薄,也是描绘女子单薄的身影。
下片“梨花欲谢”,春色将尽,是不是也暗示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弹指间红颜老,刹那芳华”的悲哀?“绣被春寒”,一“寒”字便彻底点明了整首词给人的感受。是薄暮渐至,夜凉如水的“寒”,更是孤寂凄清,无人陪伴的“寒”。“别院管弦声,不分明”,似单纯写景,却又透露出另一番悲凉。歌舞管弦为谁而起、为谁而奏?“不分明”是听不明、听不清,还是不想听、不想明?对应着“歌舞管弦”的是“朱门紧锁”,这是反差,对应着“不分明”的是“梦承恩”,却是顺承。听不清别院的欢歌笑语,却记得清梦中的温柔云雨、情深呢喃。
如此的“一往深情”,如此的“痴痴盼望”,更叫人“寒”透心底。
昭君怨
暮雨丝丝吹湿①,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②,梦须成。
【注释】
①暮雨:傍晚的雨。
②谯鼓:谯楼更鼓。
【赏析】
这首《昭君怨》情景交融,悲秋伤怀。讲的是纳兰对伊人不在、夜深独立的一片哀怨心绪。
《昭君怨》本琴曲名。相传古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作怨诗入琴谱,乐府吟咏曲,便是本调调名之来由,故而词牌《昭君怨》也是家国怨和闺中怨结合的经典。
细观上片,自然是“瘦骨成愁”的刨心之痛了。作者一片之中连用两个“愁”字,可见其寂苦心绪。王国维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此处,暮雨之形,实为愁之形、柳之倦、荷之愁、风之急,更非实景,全自词人心中出罢了。
都道纳兰对表妹情深之至,然表妹最终辗转进宫,侯门尚且深似海,更何况紫禁宫闱。于是只余得两人漫长相思却不能相守的煎熬,是夜,纳兰独看暮雨丝丝,秋雨凄苦,夜风凉薄凌厉,便是那柳树、荷花也是倦极愁极,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是看来,却是纳兰由着这凄风苦雨中生出对表妹的无尽相思愁绪。
却有另一说言道:纳兰自幼饱受汉文化教育,封建伦理观念耳濡目染,由此他们和汉人一样,五服之内同姓男女绝对不婚,且从堂兄妹姐弟之间,更不可能有婚恋关系婚姻之约。而考证其表妹,入宫为妃享年近八旬,一生“秉志柔嘉”,自以皇帝是非为准,所以,纳兰之于其“表妹”一往深情,实难想象。又从一说,纳兰所思,为孝庄皇后视为掌上明珠的翠花公主。从纳兰借国丧之机,扮成喇嘛僧混入宫中得窥所爱之人一面,推断宫中只有翠花公主可与他引为知己:翠花公主自幼聪颖可爱,长大后更是贤良淑德,后康熙追封其为恭悫长公主(恭悫即具有宽和恭谦),这与纳兰妻子卢氏自然有几分相像,旧情新欢,纳兰与翠花公主之约自然不无可能,因此,纳兰之情并非为其表妹了,但终为一家之说,实难考证。
在下片,纳兰承接上景而引发清愁,“别有心情怎说”一问出,万古寂囿,道是家家争唱饮水词,却是纳兰心事几人知。不论是青梅竹马的表妹,抑或是贤良淑德的翠花公主,总是佳人一方,此岸却只身孤影暗销魂。
“未是诉愁时节”则是本词第三次提到“愁”, 宋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若不是那离情别绪缠绵难去,又如何翻来覆去地拿捏这个字,若不是那伊人回目、嫣然一笑的音容恍在耳畔,又如何会在失去之后生出这无边无尽的愁意来。
而自语“未是诉愁时节”则像是词人恍然发现此情难诉,对应发问那句,于是更显出无奈孤寂之情。是啊,未是诉愁时节,我何来这么多的愁绪。而那愁,却愁进了心底,愁成三更一片“谯鼓”之声。
“谯鼓”之声,则引此愁绪更见升华。谯楼,原为城门之上的了望楼,谯鼓则是 望楼上的更鼓了,三更未眠,于此浅道:梦须成。却不点破何来纠结,家国之意若隐若现。于此,此词,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无限回味。
纳兰这首词,道尽了相思难眠的愁苦,写尽了婉转不能言语的心境,也隐隐透出作者家国之意,实为词之佳作。
清平乐
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①,又是乱山残照②。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③。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记双鱼④。
【注释】
①断虹:一段彩虹,残虹。树杪:树梢。
②残照:落日的光辉,夕照。
③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④双鱼:亦称“双鲤”,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赏析】
这首词是于塞上写离情:烟雨迷蒙中,放眼望去满眼尽是青色,没有尽头。又到了夕阳落入群山的时候,树梢上挂着一段彩虹。登高远眺,望断征途,只看到一片暮云停驻于千里旷野。河水昼夜不停地向东流去,就像我对你的思念之情,于是将这一份相思之苦托双鱼为你寄来。
这首《清平乐》,有人说是纳兰词的代表作之一,是纳兰用心写成的一首离情之作。但细细品味下来,其实能够发现,这首词并不能算是纳兰词作里的好作品,整首词不过是平淡乏味,一个平庸之作而已。
但是,这也不能从而否定纳兰在词章上的艺术成就,他一生所填写的词数量之多,是显而易见的,偶尔的平庸之作也并不能抹杀他。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清朝词坛的风气,并不是很好,纳兰的词可以说是开了先河,为清词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所以,这首词也有解析的必要。“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古代文人要写离别之情,总是会将情景设置在烟雨迷蒙、柳条拂面之中。纳兰这首词也不例外。烟雨蒙蒙中,放眼望去,满目青色,无边无际。好像词人此刻的心情,充满迷蒙。
虽然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这是写离别之情的,但至于纳兰是为谁写的离别词,就不得而知了。从词句判断,应该是纳兰的友人。友人离别,站于迷蒙的细雨中,看着友人离去的方向,最终望不到友人的身影,想着友人此时应该走到何处。
友情总是纳兰生命中重要的支撑,故而他才会对每一段友情的消逝都感到痛苦万分。写完细密的雨,接下来,纳兰便将笔触延伸到更远处。“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上片之见是时间的一个顺延,雨停之后,天边现出彩虹,在远处乱石上,夕阳残照,彩虹挂在树梢上。
纳兰写词,总是要尽善尽美,尽管这首词并非他的佳作,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纳兰写词的风格。他将每种景致都极致化,令他的词成为一种艺术。这首《清平乐》的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则是抒情。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登高望远,方能心胸开阔,古人不乏登高的诗作,纳兰这句词有着与他以往词里没有的豪气干云。男儿气概在此时表露无遗,登高望断天涯路,前方征途漫漫,一眼看不到头,但是在眼前,暮云停驻,而云霞下面,则是千里的平原,草木丛生,犹如思念的荒地,长满了杂草。
词在最后,写下如何缓解思念的方式,便是“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记双鱼。” “双鱼”也是一个典故,双鱼又称为“双鲤”,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从最后的这句词来看,似乎是要写给远方的爱妻,但从当时的情景来看,纳兰并未有牵挂着的女子。不过,不论这词是因何而作,也是纳兰将一番思念之苦,化作锦书,托送给双鱼,希望后世都能看到。
清平乐
青陵蝶梦①,倒挂怜么凤②。褪粉收香情一种,栖傍玉钗偷共③。
镜阁飞蛾④,谁传锦字秋河⑤?莲子依然隐雾⑥,菱花偷惜横波⑦。
【注释】
①青陵蝶梦:离别的妻室。
②么凤:鹦鹉的一种。体形较燕子小,羽毛五色,每至暮春来集桐花,故又称桐花凤。
③玉钗:玉制的钗。由两股合成,燕形。亦指美丽的女子。
④:幽深貌,悄寂貌。镜阁:指女子住室。
⑤锦字:书信。秋河:银河。
⑥莲子:即怜子。隐雾:谓隐遁待时,犹“隐约”。
⑦菱花:指菱花镜,古代铜镜名,镜多为六角形或背面刻有菱花者名菱花镜,亦泛指镜。横波:眼神闪烁,有神采。
【赏析】
《清平乐》,一个淡雅如清荷的词牌,长短句交替,如荷塘间的月色流连不歇,温柔洒落在荷叶上的不是一片月光,而是满满的柔情。许多写词的人都会用这个词牌名,他们喜爱这个词牌所蕴含的细碎柔情,所包含的温柔细腻。
宋代灵性女词人李清照就曾写过一首《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词如其名,平淡儒雅,冰雪轻盈。
纳兰写词有着其特别之处,他的这首《清平乐》,笔端细腻轻柔,几笔勾勒便将一份怀念清晰画出。令思念如同一幅工笔画,实实在在地立于人们眼前,仿佛是一种可以观摩、可以触及的实物。
这首词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你我天上人间,人神两隔,而那可爱的鹦鹉却仍在架上。你虽然已经逝去,但是你我的情义却未消减,偷偷地拿着你留下的遗物以期得到慰藉。阁中寂寂,只有飞蛾相伴,还有谁再寄来书信呢?当初你怜爱我志存高远、待时而起的深意如今我依然记得,而现在我只有对镜暗自伤情,又仿佛看到了你那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
纳兰一生有着三位红颜知己,但可惜,都离他而去,纳兰的表妹与他从小青梅竹马,但可惜在他俩即将准备完婚之际,表妹却被选入宫中。纳兰的妻子卢氏与他感情甚好,二人携手红尘,只羡鸳鸯不羡仙。但世事无常,可惜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卢氏远离纳兰,二人从此阴阳相隔,守着卢氏的身躯,纳兰才明白什么叫做咫尺天涯。是啊,我就在你身边,你却无法再睁开眼睛看看我。
卢氏的死去对纳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写下这首悼亡词,既是为了安慰妻子的在天之灵,也是给自己的这段感情一个交代。
“青陵蝶梦”,源自一个典故,相传大夫韩凭的妻子貌美如花,被宋康王看中,夺走,这位贞烈的妻子不甘心受辱,便自杀身亡。她的衣服居然最后化成蝴蝶,高飞而去,这个典故是指离别的妻室,纳兰在这里隐喻去世的卢氏。
卢氏对纳兰的影响是巨大的,纳兰在后期为她写了很多词,这首词为其代表,甚为感人。纳兰与卢氏曾被上天眷顾过,不过时间太短,就在纳兰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生活的时候,上天又突然将这幸福收回,留给纳兰无尽的哀愁。
在屋内饲养的鹦鹉还在一旁,但妻子却已经不在了,睹物思人,思念更深,想要一诉衷肠,却只能对着玉钗千言万语。今后再也没人和自己共寄锦书,那最后的离别早已过去,而今留下的只有怀念,别无其他。
纳兰的词,写得似明似暗,欲说还休,总是有些隐衷的心意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如同本词的最后一句“莲子依然隐雾,菱花偷惜横波。”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在心里描摹自己的相思,这段刻骨铭心的苦楚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也不会消逝。
当初的情深意重,昨日的伉俪情深都仿佛隐藏在岁月的波浪下,其实只有纳兰自己知道,这份情感,一直在他心里,就好像他只要一照镜子,就能看到卢氏的美丽容颜一样,千年不改。
清平乐
将愁不去①,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②,日日风风雨雨。
雨晴篱菊初香③,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④,黄昏无限思量。
【注释】
①将愁:长久之愁。将,长久。
②六曲屏山:如山峦般曲折往复的屏风。
③篱菊:谓篱下的菊花。语出晋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用以为典实。
④凉云:阴凉的云。南朝齐谢《七夕赋》:“朱光既夕,凉云始浮。”
【赏析】
找不到烦恼的缘由,却总也挣不脱这种没有缘故的心情,失落是每个人都体会过的。人们在人生中不断追求,前行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如意的时刻,但纳兰却不应该是一个烦恼的人,在旁人眼中,他享尽了荣华富贵,可是在他自己看来,却并不满足。
这首词是重阳节的感怀之作:绵绵清愁挥之不去,无尽的秋色也难以留住。屏风掩映下那深深的庭院,整日愁风冷雨,不曾停歇。好不容易天晴了,菊花吐露出芬芳,听说今天正是重阳节。回望天边那阴云和暮色中的树叶,不由产生无限的思绪。
与纳兰的这首《清平乐》相似的一首,是晏殊所写的一首《清平乐》,晏殊作为有名的词人,可以说是纳兰的前辈,晏殊那首《清平乐》如下: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晏殊的这首小词抒发初秋时节淡淡的哀愁,语言十分有分寸,意境讲究含蓄,晏殊只是从景物的变更和主人公细微的感觉着笔,一直是旁敲侧击地描写,而从不是从正面来写情绪的波动,这首词读后,令人感到句句寓情、字字含愁。仔细品味之余,语言的清新、风格的婉约也是一大特色。
同样是抒发内心惆怅,纳兰的《清平乐》就显得更为简单直接一些,说愁便直接写愁,简单明了地道出自己的烦恼。“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愁苦无法挥去,就连美丽的秋色都无法挥去愁闷。此处“将愁”表示长久的愁闷,秋色最是伤人的,因为寂寥,故而最能引起人们的伤感,因为迟暮,因而能让人们无法释怀。
在秋色中想挥手赶走哀愁,这无疑是愁上加愁,而纳兰也丝毫不避讳自己对于忧郁的无能为力,他坦然地告诉人们自己真的是“将愁不去”。比起晏殊的含蓄和隐藏,纳兰就好像一个孩子,毫无忌讳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讲出来,丝毫不怕被世人耻笑。
或者正是因为这份坦白,纳兰的词更显得有种直白的魅力,无人能够替代。而后接下一句是:“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屏风掩映下的庭院,日日风雨,愁云惨淡,人在这里,怎会不被感染!
纳兰居住的庭院,为何会让他感到哀愁?其实境由心生,所谓的庭院深深,还不是自己内心凄苦,所以,才看什么都显出一副悲凉模样吗?是谁让纳兰如此哀伤,是谁家的女子让纳兰神色清冽地立于窗前,眉头紧锁,无限恨,无限伤。
纳兰的这首词是否为一个女子所作,不得而知。或者,这根本就不是纳兰为任何人写的词,而只是他在重阳之时,想起往昔,感怀往事的作品。我们无从知晓。纳兰的许多作品都是这样,看似表达了对某个人深深的思念,但其实这个人却好像虚无缥缈似的,让人摸不到任何踪迹。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下片的风格稍显婉转,不再如上片那样晦涩,下片写到天气放晴,菊花绽放,香气扑鼻。然后词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正逢重阳之日。重阳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节日。
古人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便是重阳,重阳节是个让人思念故人的节日。纳兰身逢重阳,想起往日,必然是感慨万千。今昔往日,多少不同,而今一同从脑海中掠过,那些过往,仿佛还历历在目。
黄昏正在换取这一天里最后的一抹阳光,暮日下的世界,被覆上了迷离的光芒。黑暗即将到来,带走这一天的明亮,重阳节也很快就会过去。第二天依然是崭新的一天,“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只是在这即将告别白日的时刻,纳兰回首天边的云朵和落木,心头不禁思绪万千。这首重阳节感伤的词,写出了词人深埋心底的忧伤。
清平乐
凄凄切切①,惨淡黄花节②。梦里砧声浑未歇③,那更乱蛩悲咽④。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⑤。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⑥。
【注释】
①切切:哀怨、忧伤貌。
②黄花节:指重阳节。黄花,菊花。
③砧声:捣衣声。
④蛩:指蟋蟀。悲咽:悲伤呜咽。
⑤弦索: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⑥触绪:触动心绪。
【赏析】
《清平乐》是一首很常见的词牌名,许多人都用这个词牌,写出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词佳句。其中以宋朝词人用得最多,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的这首《清平乐》是写离别,他所写的景物却是与离别的凄凄之情无关,都是碧涛春水、青青杨柳枝、晓莺啼处等景象。这些都是春天美好的景物,用如此美好的景物去写离别,真是格外有意境。
比起晏几道的《清平乐》,纳兰的这首《清平乐》也有相似之处。晏几道开篇起笔便是“留人不住”四个字,而纳兰开篇也是“凄凄切切”四字,写出内心的凄惶和不安,离别在即,人难留住,故而凄凄切切,悲伤不已。
同样是写离别,晏几道是含蓄隐晦地写道“留人不住”,来隐射自己内心的不舍,但是纳兰就简单得多了,他只是一个词,就直接明了地写出了内心的情感。用重复的词来表述情感,这在词的写作上不是少数。
李清照就曾这样尝试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在《声声慢》中,循环往复的词句,让人可以品读到她内心的世界。能够简单地抒情之人,都是内心单纯如明镜的人。
纳兰写的这首词是一首触景伤情之作:在这惨淡的深秋之时,一切都变得凄凄切切,无限悲凉。那梦里的砧杵捣衣声还没停下来,又传来蟋蟀嘈杂的悲鸣声。你曾居住的楼空空荡荡,弦索抛残,晓风残月,无不是惨淡凄绝,如今一起涌入眼帘,触动无限清愁。
开篇便写到凄凄切切,道出内心悲凉,接着写道时节正逢黄花节,黄花节是指的重阳节,而所谓的黄花,便是菊花。这是纳兰又一首重阳佳作,借着重阳时节,抒写内心的情绪。在词中,纳兰永远是悲伤的。这首词当然也不例外。纳兰用惨淡来形容黄花节,以示自己哀怨的心情。
或许,在深秋时节,万物萧条,看到任何事物都会觉得无限悲凉。而接下来这句,则让人联想到,纳兰是在想念什么故人。“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这里需要解释几个地方,“砧声”是指洗衣服的声音,古人洗衣服,总是将衣服捣一捣,加快衣服清洁的速度。捣衣时,会发出阵阵声响。“蛩”则是指的蟋蟀。
词人在梦中听到捣衣的声音,声声慢慢,似有似无,悠远似乎又就在耳旁。捣衣的声音还没有停下,耳畔就又传来了蟋蟀的叫声,夜半时分,听起来让人内心都揪了起来。重阳深夜,午夜梦回,却是如此凄惶的情景。
纳兰梦中梦到捣衣的人是谁,想来应该是个女子。但这名女子究竟是谁,会在纳兰的梦中以如此凄凉的形象出现?按照常理推算起来,这名女子应该是离纳兰而去,让纳兰无法再见到的女子。于是有人猜测,这是重阳佳节,纳兰思念故去的卢氏所写的悼亡词,也有人认为这是纳兰为沈宛而作的。
但不管怎么样,这首词的确是写尽了凄凉之意。上片梦醒时分,顿觉离人不再,备感伤心。下片则是写道“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醒来后自然是被忧伤打扰得无法再次入眠,只得起身。
起身后的纳兰看到的都是昔日的场景,想到空空如也的楼阁,想到往日温馨的情景,现在却是物是人非,想想就觉得增添几分愁绪。“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再抬头望去,晓风残月,更是让人愁绪满怀。
这首怀念故人的词写在重阳夜,阁楼上,晓风残月,故人不再。独自倚靠栏杆,想着往日种种,纳兰写词,从来都是淡如清水,却能够让这水波荡漾而起时,带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和心疼。
清平乐 忆梁汾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绕砌蛩人不语①,有梦转愁无据②。
乱山千迭横江③,忆君游倦何方④。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注释】
①蛩:蟋蟀和寒蝉。蛩,蟋蟀。,蝉。
②无据:不足凭,不可靠。
③横江:横陈江上,横越江上。
④游倦:犹倦游,指仕宦漂泊潦倒。
【赏析】
这首词是秋夜念友之作,抒发对好友顾贞观深切的怀念。顾贞观是江苏无锡人,其曾祖顾宪成是晚明东林党人的领袖,可谓真正的书香门第。顾贞观的个人才情和文化素养也自然与众不同,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江南文士。
康熙十五年的春夏间,他与权相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相识,成为交契笃深的挚友。或许是气质的相互吸引,或许是才情的彼此契合,两人第一次相见,便有“一见即恨识余之晚”之感,相见甚欢,相谈甚多,彼此引为知己。
而在词坛的成就两人同样齐名,举凡清史、文学史、词史无不将二人相提并论,被视为风格近似、主张相同的词坛双璧。
二人因为才情而惺惺相惜,在与顾贞观相交的日子里,纳兰是快乐的。他们时常以词会友,互相切磋文学。可是再深的友谊也不能保证天长地久地相处,纳兰因为官职在身,总需要外出办事。
这次,他又要随同皇帝外出游走,官场的事情总是枯燥乏味的,不如与友人饮酒作诗来得痛快。但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纳兰只得依依不舍告别友人,准备出发。在外出的日子里,纳兰一直是孤独寂寞的。
虽然康熙很赏识他,但君臣毕竟有别,二人不会无话不谈。纳兰恪守着君臣之礼,他将自己内心的一切都隐忍下来,这更加重了他内心的郁闷情绪。想要及早结束这场出行,好早日回去与友人团聚。
在这种心情下,纳兰写下了这首《清平乐》:才刚刚听到窗外的雨声,就已感觉到秋意已浓。是那蟋蟀和寒蝉的悲鸣声,让人在梦里产生无限哀怨的吗?乱山一片横陈江上,你如今漂泊在哪里呢?是否知道有人在小窗红烛之下,因为思念你而备感凄凉?
单纯的想念,让人能够从词句中嗅到友谊的醇香。友谊就是这样,不论彼此身在何方,总是能够随时随地想起对方。纳兰外出公干,想起远方的挚友,虽然秋意正浓,但心头也是会涌起阵阵暖意。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才刚刚听到窗外有雨声,就已经感觉到浓浓的秋意了。身上的寒意大多是心里的凄凉带来的,身边没有知己,自然感觉到凉意。夜雨之中,更能听到蟋蟀和寒蝉的悲鸣声,秋意渐浓,蟋蟀和寒蝉也知道自己生命无多,故而叫声凄厉。在夜色下,这更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怨。
“绕砌蛩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上片在凄凄切切的情愫中结束,纳兰将思念友人之心情描述得如悲如切,这首词是思念友人,却又好像是纳兰自悲自切的呢喃自语。结束了上片的哀痛,下片则是沉思, 依然饱含哀怨,所描写到的景物,也是蒙上一层灰暗色彩,看不到颜色。
“乱山千迭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眼前乱石堆砌,远山横陈江上,江水滔滔,滚滚东逝去。不知道友人而今漂游到了何方。杳无音信,只能靠着思念回忆过去美好的日子。纳兰与好友之间没有联系,让他内心充满不安。
“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这是纳兰在反问友人的话,是否知道有人在思念你呢?是否会因为被思念而感到凄凉呢?友人自然是无法感受到纳兰千里外的思念的,但纳兰在此的疑问,可以看出纳兰的纯真心性,这个才华横溢的清初才子,其实只是一个渴望友谊与关爱的男子。
词的初衷是思念友人,但当写到最后,却变成了纳兰自怨自艾的一首自哀词,写不尽的哀伤情,透过词意里的风雨,飘洒而出,湿了人心。
清平乐
塞鸿去矣①,锦字何时寄②?记得灯前佯忍泪,却问明朝行未。
别来几度如③,飘零落叶成堆。一种晓寒残梦,凄凉毕竟因谁?
【注释】
①塞鸿:塞外的鸿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
②锦字:书信。
③:同“圭”。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下方,此处借喻月圆而缺。
【赏析】
这首词是塞上怨离之作:自从离别之后,日日盼望的家书何时才能到来?记得我临走之时,你在灯前强忍着泪水,却问我明天是否出发。分别之后,月亮已经几度圆缺,如今已是深秋,落叶成堆。残梦凄凉,孤独难耐,相思怨别,这一切究竟是为了谁?
诗词的魅力之大在于其朦胧,有些话从不说透,就让后人在字里行间去品味,去猜测,这就是诗词的魅力。纳兰深知这种魅力,他的词,常常会营造一种氛围,让人看不透,读不懂,但却心甘情愿沉迷于此,感受他词里的戚戚然的感觉。
清朝时期,文坛并不如唐宋那样生命力旺盛,所以,对于纳兰的要求,也不能堪比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放眼整个清朝词坛,纳兰是一枝独秀的,他的文采纵使无法匹敌前人,但在那个万籁俱寂的时期,却有着独特的风采。
博尔赫斯有一句诗歌是这样写的:“暮色隐藏下,一只小鸟的独鸣已归于沉默,你徘徊在花园里,想必缺少什么。”每个诗人都会感觉到内心似乎有几分缺憾,但他们并不能准确地描绘出自己缺失的是什么,所以,这世界上,才多了这么多优秀的诗作,因为他们想要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缺失。
纳兰也是如此,他是一个一生都在不断失去的人,他在暮色的花园中徘徊,不断停停走走,想来他是要寻找,想要找回自己失去的。可是人生中失去的部分,是能够寻找的回的吗?所以,纳兰的悲情,其实一早就注定了。
纳兰的这首《清平乐》,可以听得出,他内心深处,那深沉的、缺失的声音,但是如此缥缈,无法捕捉到缺失的具体轮廓。从词的最初来看,是在思念,纳兰远离家乡,他写词表示伤感,词中若隐若现的字眼,都似隐藏了千般的情事,婉转哀愁。
“塞鸿去矣,锦字何时寄?”这是纳兰在盼望家中来信,锦书一向代表男女之间的书信,鸿雁飞过,塞外的天空,寂寞的发白,家乡挂念的人,什么时候会送来信,送来自己的思念和问候。
“记得灯前佯忍泪,却问明朝行未。”想到牵挂的人,纳兰的内心温柔似水,可是在孤灯下,他只能强忍眼泪,将思念放入心中。明朝还有明朝要赶的路,只有行完这一程,才能回到家中。上片写到思念之苦,而到下片,依然延续这痛楚,“别来几度如,飘零落叶成堆”。就像这飘零的落叶一般,月圆月缺自有时,人世间难免会有离别,这是无法躲避的,只要相信,终有一日会再相见,那便够了。
“一种晓寒残梦,凄凉毕竟因谁?”最后的一句词留下了疑惑,晓寒残梦,到底这份凄凉因谁而起?
清平乐
风鬟雨鬓①,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②,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③,心期便隔天涯④。从此伤春伤别⑤,黄昏只对梨花。
【注释】
①风鬟雨鬓:形容妇女在外奔波劳碌,头发散乱的样子。后代指女子。
②月晕:又称“风圈”,月光被云层折射,在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
③软风:柔和的风。窗纱:窗户上安的纱布、铁纱等。
④心期:心中相许。引申为相思。
⑤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伤别:因离别而悲伤。
【赏析】
宋词里有许多缠绵悱恻的句子,在那些句子背后,隐藏的是一段段悲欢离合、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那些宋词,大多是写给歌女,因为歌女作为宋代的一个群体,颇受关注,她们有着文化素养,有着艺术才华,是宋代文人十分欣赏的一个群体。
在古代的社会里,女子的任务便是嫁做他人妇,为丈夫家传宗接代,然后相夫教子,扮演贤内助的角色。这样的女子需要温柔贤惠,懂得三从四德,低眉顺眼,事事以丈夫的话为最高指令。
这样的女人自然无法得到男人真正的喜爱,他们便更热衷于去追逐花街柳巷里,或者那些并不常规的爱情。因为有了爱情,生活才有了调味剂。于是,才有了那么多赏心悦目的诗词歌赋,因为有了感情,辞赋便变得更有味道。
纳兰并不是一个贪恋美色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最需要爱情的男人,他的爱情曾随着表妹的入宫一度低沉,随着妻子卢氏的去世差点毁灭,甚至随着沈宛的离去而消散殆尽。不过还好,在他的内心,始终保存了有关爱情的一点追求,而纳兰又将这点追求,放入了诗词中,时刻提醒自己,原来,爱情并未走远。
这首《清平乐》情辞真切,将相恋之中人们想见又害怕见面的矛盾心情,一一写出。“风鬟雨鬓” ,本是形容妇女在外奔波劳碌,头发散乱的模样,可是后人却更喜欢用这个词去形容女子。
女子与他相约时,总是不守时间,不能准时来到约会地点。但纳兰在词中却并无任何责怪之意,他言辞温柔地写道:“偏是来无准。”虽然女子常常不守约定时间,迟到的次数很多,但这并不妨碍纳兰对她的宠爱。想到与女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纳兰的嘴角便露出微笑。
“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记得旧时相约,你总是不能如约而至。曾与你倚靠着栏杆在一起闲看月晕,软语温存,情意缠绵,那可人的缕缕香气更是令人销魂。如今与你远隔天涯,纵使期许相见,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即了。从此以后便独自凄清冷落、孤独难耐,面对黄昏、梨花而伤春伤别。
过去的时光多么美好,但是美好总是稍纵即逝。在纳兰的回忆里,这份美好过分短暂,好像柔软的风,只是轻微吹过脸庞,便已逝去。“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与《清平乐》的上片相比,下片的格调显得哀伤许多,因为往昔的美好回忆过后,必须要面对现实的悲凉。
在想过往日与恋人柔情蜜意之后,今日独自一人,看着春光大好,真是格外感伤。纳兰一向是伤春之人,那是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份早已远逝的情感,就如同这春光一样,虽然眼下再怎么美好,总有逝去的那一天。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结局就是这样,有时候,人们往往知道结局是无法逆转的,但站在时光的路口,依然想不自量力地去扭转乾坤。
最终,伤的只有自己。
清平乐 秋思
凉云万叶,断送清秋节①。寂寂绣屏香篆灭②,暗里朱颜消歇③。
谁怜照影吹笙④,天涯芳草关情⑤。懊恼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
【注释】
①清秋节:清爽的秋天时节。
②香篆:即篆香,形似篆文。
③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指美人。消歇:消失,止歇。
④吹笙:喻饮酒。宋张元干《浣溪沙》:“谚以窃尝为吹笙。”
⑤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赏析】
这首词写清秋懊恼的情怀:孤单的花朵和零碎的叶子,就这样将清秋时节送走了。寂静的闺阁之中,篆香已经燃尽,美丽的容颜因悲秋而消瘦。谁能了解那对影独酌的感受?那天涯无边的芳草总能牵动人的情怀。幽梦难成,空对半床花月之景,怎不叫人懊恼神伤!
纳兰的词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诗词的艺术技巧,十分干净,不粘不离,亦人亦物,他总是能够把纯真的感情写进对历史、对现实,甚至对人生的思考之中去。所以,纳兰词才并没有归于到那些陈词滥调中,而是别出一格,将艺术成就提升到了另外一个层面上去。尽管这首词并无太大新意,不过是纳兰在清秋时节,看到花草凋零,内心忍不住凄凉,提笔写下的一首哀伤词,但是同他的其他词作一样,这首词清纯婉丽,不事雕琢,有着独特的芬芳和灵动的气质。
“凉云万叶,断送清秋节。”这般的开头,纯任性灵而“别样幽芬”。初秋时节,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秋季时分,正是落叶开始的季节,当所有的叶子都归于尘土之后,冬季便会悄然而至。这是一个过渡的季节,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总是在这个季节,看到太多的万物凋零,四处寂寥。
纳兰是一个生性敏感的人,他看到清秋,比常人感受更深,而在这首《清平乐》中,纳兰将秋思升华至了哀思。看似在写秋季带给他无尽的幽思,其实词的背面隐含的是纳兰的情思。
思念的是一位红颜,“寂寂绣屏香篆灭,暗里朱颜消歇”。檀香早已燃尽,可是那寂静的闺阁之中,一张美丽的容颜却是因为悲秋而日渐消瘦。女子伤秋,纳兰也在伤秋,他们到底是伤秋还是伤己,词意模糊,但其实也无关紧要。
只要看到词中的深意,能够体会到词意的哀婉,那至于所感伤的是何物,已经不再重要了。上片伤秋的情绪书写完后,下片便是写内心的寂寥与悸动。“谁怜照影吹笙,天涯芳草关情。”古诗有云:“对影成三人。”纳兰在这里效仿,却是写出照影吹笙,独自一人的时光,的确是难挨,独自饮酒,无法赶走孤独,反而更让孤独加深。纳兰不是不知道,可是他这样做,无非也是因为实在无法,一个人的日子,如果不想方设法找点不一样的节目,那可真是要闷死了。
“懊恼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天涯芳草无关他的情,看着窗外的夜色,内心满是懊恼,为何而神伤,难以说清。回转头去,看到那床前的明月光,更让自己内心的寂寥加深了几分。
夜半时分,谁能懂得纳兰心里所想?估计只有这明月光,还有这清酒。
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
泠泠彻夜①,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②,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襟翠袖③,莫教泪洒英雄。
【注释】
①泠泠:形容清凉、冷清,借指清幽的声音。彻夜:整夜,一夜。
②极天:指天之极远处,远处。关塞:边关,边塞。
③唤取:唤得、唤着。
【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关塞行役之愁:水声清幽悦耳,彻夜回荡,但谁又是它的知音呢?前朝如梦,边愁难写。极目望去,天边的云中,征人与征雁同行于秋风之中。如此悲凉之景,让人不禁伤怀,只好唤来歌女消愁,不要让英雄热泪轻易落下。
纳兰的许多塞外诗词中,不再写儿女情长,但也不是纯粹地抒发情感,而是将两者很好地相结合,写出了别开生面的塞外词。其实,纳兰为人,并不是像他流传下来的词那样婉转羞涩。纳兰有着一副英雄气概,他武艺高强,不过身为御前侍卫,需要他展示武力的机会寥寥无几,但这并不能妨碍纳兰的一颗英雄心。
这首词是纳兰写自己外出塞外的行役之愁,故而悲凉有余,柔情不够。“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纳兰一生最大的心愿,再一次在这首词中写出,他渴望得到一个知己,可是这天地之间,白日黑夜,谁才是他的知己呢?纳兰不知道,天与地自然也无法回答他这个问题,周围只有猎猎的风声,更使得渴求知己的纳兰,备感寂寞。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联想古今,纳兰想到这塞外经历过千年尘埃的积淀,那些古时的英雄,是否也会如同他一般,来到这天与地之间,问问苍天,是否自己真的会遇到知己。
这样平铺直叙的词,其实在纳兰的作品中并不是占多数,但这也不能否认纳兰这类词的价值,纳兰的词学思想,在他的七古《填词》一诗中,就有明显的体现,那首诗写道:
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醉醒。美人香草可怜春。凤蜡红巾无限泪。芒鞋心事杜陵知,只今唯赏杜陵诗。古人且失风人旨,何怪俗眼轻填词。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已自换头兼转韵。
他认为填词同作诗一样,一是要重比兴、写忧患,一定是要有寄托、抒真情的。而要这样,就必用比兴之法,寄托自己的思想追求和不平,以抒发自家性情,所以“比兴此焉托”。
说起比兴,纳兰并不陌生,他的许多词中,都有用到过这种手法,这样写词,更使得词意盎然,更显深刻。这首词中,虽未用到比兴,可是纳兰的词学思想, 依然是得到了十分深刻的体现。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塞外风景,最大的特点就是苍凉,举目望去,一望无际的全是苍凉。在这苍茫大地之间,纳兰只能与大雁,一同在西风中,感受着寒冷,无所适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这般感伤,只好叫来歌女助兴,看着歌女挥舞衣袖,跳起舞蹈,这份悲凉才稍微显得淡一些,英雄泪便不会轻易洒落了。
清平乐 上元月蚀①
瑶华映阙②,烘散墀雪③。比似寻常清景别④,第一团栾时节。
影娥忽泛初弦⑤,分辉借与宫莲⑥。七宝修成合璧⑦,重轮岁岁中天⑧。
【注释】
①上元: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月蚀:月食。
②瑶华:指美玉。
③墀:生长着瑞草的殿阶。,一种象征祥瑞的草。
④清景:犹清光。三国曹植《公宴》:“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晋葛洪《抱朴子·广譬》:“三辰蔽于天,则清景暗于地。”
⑤影娥:即影娥池。汉代未央宫中池名,本凿以玩月,后指清可鉴月的水池。《三辅黄图》谓:“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初弦:上弦月,指阴历每月初七八的月亮。其时月如弓弦,故称。
⑥宫莲:莲花瓣的美称。
⑦七宝:圆月的美称,古代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故云。
⑧重轮:月亮周围光线经云层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古代以为祥瑞之象。
【赏析】
“上元节”,也就是如今人们俗称的元宵节。古人很重视上元节,到了那天,自然会张灯结彩,欢天喜地地过节。吃元宵,看花灯,赏明月,这都是上元节不可或缺的必备节目,而那一天的热闹,也丝毫不亚于过年。许多文人墨客便也凑着热闹,将这番景象记录一二,留在文中。
纳兰虽然是写上元节,但他却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他写到了月食。这首词全用白描写月食,前后八句,写了月食的全过程及其不同的景象:上片前一句描绘了月全食时所见的景象,入蚀之月仿佛是光彩照人的美玉一般,生长着瑞草的殿阶上,呈现出洁白一片的景象。景象与往年相比,更富朦胧感、梦幻感,可谓是第一团圆之节。下片写月出蚀之情景,前两句写月蚀渐出,犹如初弦夜之景,后两句写蚀出复圆,清辉洒满天上人间。
“瑶华映阙”,所谓“瑶华”是指的美玉,在晋葛洪《抱朴子·助学》中写到过“:故瑶华不琢,则耀夜之景不发。”瑶华散发出的光芒,不用雕琢,自然而美丽,在夜色中久久不能散去。而在这里,纳兰用瑶华来写月光,更是突出了月色的清冷,仿佛美玉一般,动人心魄。月亮发出犹如美玉一般的光芒,照射着大地,此处短短四个字,却能让人联想起无数的月色美景。
“烘散墀雪。”这首词中,纳兰用了许多典故,这句话又是一个典故,墀是生长着瑞草的殿阶,是一种象征祥瑞的草。在《竹书纪年》中记载道:“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荚,一曰历荚。”相传,唐尧观冀荚而知月。
虽然这只是关于月亮的一个美好传说,可是用在此处,令词意更显得朦胧诗意,纳兰用意也十分深刻。他在接下来的词句中,也加以解释,他写道:“比似寻常清景别,第一团栾时节。”
今年的景象与往年相比,似乎更加朦胧,更加梦幻了。到底是月食与以往有所不同,还是纳兰的心境与以往有所不同,这很难说清。但人心浮动,所看到的景物便也有所不同,这是一定的。
纳兰经历过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而后再去看景物,自然会有与之前不同的理解。上片朦胧之美,下片便是清晰而作,下片写出月出蚀之情景,让人十分震撼,仿佛真的亲眼所见,历历在目一般。
“影娥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这句写月食刚开始的情景,神话与现实相结合,忽而玄幻,忽而真切,十分美妙。而后便是写月食结束后的情景,“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经历过月食后,月光重新洒满人间,让人有种劫后重逢的喜悦,这一首简单的词,写出了月食的场景,更写出人心内激荡起伏的一面,属于词之上品。
东风齐着力
电急流光①,天生薄命,有泪如潮。勉为欢谑②,到底总无聊。欲谱频年离恨,言已尽、恨未曾消。凭谁把、一天愁绪,按出琼箫③。
往事水迢迢④。窗前月,几番空照魂销。旧欢新梦,雁齿小红桥⑤。最是烧灯时候,宜春髻、酒暖蒲萄⑥。凄凉煞、五枝青玉⑦,风雨飘飘。
【注释】
①电急流光:形容时间过得极快,犹如电闪流急。
②欢谑:欢乐戏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
③琼箫:玉箫。
④迢迢:形容遥远。也作“迢递”。
⑤雁齿:比喻排列整齐之物,常比喻桥的台阶。
⑥蒲萄:即葡萄酒。
⑦五枝青玉:指灯。《西京杂记》谓,咸阳宫有青玉玉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
【赏析】
纳兰在这首词里诉说了自己透彻心扉的伤感与苦情: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又加上天生福薄,想到这些不觉泪如雨下。即使强颜欢笑,最后也是百无聊赖。想要将胸中的愁苦写下,然而所有的语言都已说尽,但心头之恨仍然未消。
是谁在吹奏玉箫?那箫声如此凄切,更使人销魂。那窗前的明月,又一次照着月下这销魂之人。往事如同江水般连绵不断地涌上心间,梦里、回忆里都是你我往日的欢会,那最宜人的是元宵佳节,可以久久地欣赏你那形状美丽的发髻,饮着那暖人的葡萄美酒。如今梦已醒,忆成空,只有凄风冷雨,寂寞孤灯,怎不叫人断肠伤情!
词的上片写人生苦短,泪眼蒙胧之凄迷感受。“电急流光,天生薄命,有泪如潮。”短短十二个字,就将内心的愁苦通通宣泄出来,纳兰写苦情的词,最为感人,原因便在于此,他从不将情绪复杂化,越是白描的词,越容易打动人心。
“泪”是此片的关节。后面所写,虽然都是与泪无关,但可以看出,纳兰的这首词里,字字句句,都藏着眼泪。“勉为欢谑,到底总无聊。”在伤心的时候,欢乐也变得无聊了,勉强的笑容,总是难以持久的,放下面具,自己真的无法遏制悲伤。
“欲谱频年离恨,言已尽、恨未曾消。”离恨就是这样,就算千言万语一切都已消失,但离愁却不会消失。纳兰写自己的悲戚,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无法言说。
在上片的最后,纳兰写道:“凭谁把、一天愁绪,按出琼箫。” 一怀愁怨,触绪纷来,胸中的郁闷无法排遣,于是只得吹箫排解。在词的下片开始,纳兰便更是将清愁写入骨髓深处,让它们同寂寞一起流淌。
“往事水迢迢。窗前月,几番空照魂销。”提到离愁,便不能不写到往昔,一个过去丰富的人,往往最有忧愁的资格,纳兰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旧欢新梦,雁齿小红桥”,都是他的忧伤来源,这首词在这里声情凄苦,词音细滑,似满心而发出的感慨,读过之后,令人感到悲伤欲绝。
“最是烧灯时候,宜春髻、酒暖蒲萄。凄凉煞、五枝青玉,风雨飘飘。”结尾两句,融情入景,表达了绵绵无尽的哀愁。这首词可以因声传情,声情并茂。纳兰将词演绎得通篇宛转流畅,环环相扣,起伏跌宕,真是一首好词。
满江红 茅屋新成却赋①
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②。可学得、海鸥无事③,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④,红牙曲⑤。
尘土梦,蕉中鹿⑥。翻覆手⑦,看棋局。且耽闲酒⑧,消他薄福。雪后
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⑨,西窗烛。
【注释】
①却赋:再赋。却,再。
②三楹茅屋:泛指几间茅屋之意。楹,房屋一间为一楹。
③海鸥:海上常见的一种海鸟。性喜群飞,羽毛多黑白相间,以鱼螺、昆虫或谷物、植物嫩叶等为食。古人以与海鸥为伴表示闲适或隐居。
④杏花天:杏花开放时节,指春天。
⑤红牙: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用以调节乐曲的节拍。
⑥蕉中鹿:《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邃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后以此典而成“蕉中鹿”,形容世间事物真伪难辨,得失无常等。蕉,通“樵”。
⑦翻覆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因进说他曰:‘……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杜甫诗《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后以此典而成“翻云覆雨”、“翻覆手”等,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耍手段。
⑧酒:沉湎于酒,醉酒。宋刘过《贺新郎》词:“人道愁来须酒,无奈愁深酒浅。”
⑨有些些:有少量、有一点点。寒宵:寒夜。
【赏析】
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羡煞多少人,亦有数辈先贤与陶渊明同一行径,不为五斗米折腰,每日过着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优哉日子。纳兰虽人在仕途,却淡泊功名,欲效陶渊明等先贤的心情则更为明显,他有诗云:“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顾贞观南归整三年,为招顾贞观回京,纳兰特地修建了几间茅屋,并写下了这首词以迎接顾贞观。
这首词的上片侧重叙志。问我为什么要造这几间草房,可是为了像海鸥那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将心中的感慨都付与流水,抛开这人世浮名的束缚,在那春天赏花歌舞。下片点出为何要摆脱“浮名束”。是因为这人生如梦,变幻无常,令人无可奈何,不如冷眼旁观,与友人把酒言欢,消受清福。一起看雪赏雨,西窗剪烛。
与这首词同时完成的还有一首明志诗《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三年此离别,作客滞何方?随意一尊酒,殷勤看夕阳。世谁容皎洁,天特任疏狂。聚首羡麋鹿,为君构草堂。”可见他与顾贞观的友情之深厚。
诗词的字里行间,更洋溢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譬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表面上看,是对世俗生活的回归, “我”要“关心粮食和蔬菜”了;实质上说,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抛弃,因为所谓“面朝大海”,即是背离现实——“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这样的日子,看似简单,我们都明白,无论有多少个明天,这种日子也不会实现的。纳兰也是如此。诗人所选择的心目中的全新的生活,恰恰是最普通、最平实的生活,他把进行正常生活当做一种理想化的升华,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他现在进行的生活是不正常的、背离他们自身理想的。
纳兰是权臣的长子,康熙帝的近侍,朝廷的重点培养对象,天生贵胄,多少人艳羡。作为被艳羡的对象,纳兰本人,却表现了让人惊讶的冷静,有出离尘世的透彻眼光。纳兰在审视自己当前的人生状况时,用了两个比喻:蕉叶覆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蕉中鹿”即指蕉叶覆鹿。砍柴人去打柴,阴差阳错下打死了一头肥硕的鹿。打柴人特别高兴,但是鹿太大,他带不走。他急中生智,将鹿藏在了芭蕉叶下。等他回来时,却找不到鹿了,他非常讶然,以为只是做了一个白日梦而已。“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典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现在指人手段高明、权势大,其原本的意思,形容人反复无常。
这两个典故都指向同一个意向:命运的无常。打柴人前一刻还在为天降的好事欣喜若狂,下一刻发现那种喜悦的由来——一头鹿如同它的出现般,凭空消失了。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命运中那一小段极度欢愉的时间是黄粱一梦,对实际发生的现实也产生了怀疑。当繁华的命运过后,我们独自啜饮生活的残酿时,谁又能说服自己昔日的繁华真的在自己身上出现过?人们能相信的,只有现在,只有此刻,超出这个范畴的,我们脆弱的神经无法承受。说服自己相信一个失去的美好,远比说服自己忍受此刻的贫凉要难。
而事实上,有几人的一生能永远保持那种高调的繁华呢?烟花盛放,必然会走向寂灭;三春似锦,一定会走向秋凉。生命的本质是高低起伏的,如同抛物线,这条线的终点,一定是向着远方寂静的地平线。可是,像纳兰这样在春日的繁花中欢乐畅饮酒浆的人,还是个人世阅历尚浅的年轻人,竟然能把命运审视得如此通透,真真让人佩服。陶渊明若知纳兰,当引为知音。
满江红
代北燕南①,应不隔、月明千里。谁相念、胭脂山下②,悲哉秋气③。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况夜乌啼绝四更头,边声起④。
消不尽,悲歌意;匀不尽,相思泪。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青海不来如意梦⑤,红笺暂写违心字⑥。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⑦。
【注释】
①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北部或以北地区。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燕南: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②胭脂山:即燕支山。古在匈奴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匈奴失此山,曾作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因水草丰美,宜于畜牧,一向为塞外值得怀念的地方。
③秋气:指秋日的凄清、肃杀之气。
④边声:边境上的马嘶、风号等声音。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⑤青海:本指青海省内最大的咸水湖,蒙古语为“库库诺尔”意即“青色的湖”。在青海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间,北魏时始用此名。后比喻边远荒漠之地。
⑥红笺: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违心:跟心愿相违背,不是出自本心。
⑦东堂桂:语出《晋书·诜》:诜以对策上第,拜仪郎。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赏析】
塞上秋寒,月夜,军营里的人们都已沉沉睡去,唯有纳兰辗转反侧,不得入眠,索性披衣而出,走出军帐,徘徊间,填了一首《满江红》。
这首词写的是塞上月夜怀妻:上片写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我伫立在寒夜风中,承受着这寒冷凄清,孤枕难眠。已近四更,城乌夜啼,边声四起,此刻谁又在远方挂念塞外苦寒的我呢?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在家乡的故园里,谁又在独倚着栏杆同样神伤呢?只恨无梦可慰相思,唯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自慰。
纳兰的妻真是个幸福的女人。
世上的男人,口口声声都会说“爱”,可落实到生活中,很少有人能一笔一画细细将这个“爱”字写完全。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女人时,说不尽的体贴细致,吃橘子为你剥去皮,不忘细心地扯去橘瓣上的白丝络;盛一碗粥专挑浓的盛,还不忘小心吹凉,生怕烫口。这一切,让女人受宠若惊,以为一生一世就这样被宠爱着了。事实是,一旦你爱上了他,这种关爱与被关爱就瞬间完成了逆转,男人一夜间从奴隶到将军。
你会觉得奇怪,原来很勤快的男人,怎么会变得这么懒?他会窝在沙发里,等着你送上橘子;会一边往嘴里填饭,一边吆喝你赶快去盛那碗粥。女人啊,是一只鸟,你爱上他之前,不过是停留在他肩上,他小心伺候,生怕你飞走。而你爱上了他,便如同进入了他精心编织的笼子,再也无法飞走,也无心飞走,他又怎么会在你身上再费多大的心思?虽说是人之常情,想想毕竟可恨。纳兰不同,真正是男人中的异类。妻已不是初识,不是新婚,不是热恋,可他还是全心地爱着她,关心着她,甚至在一个凄清的夜晚想起她——这样的感情待遇,放到今天,似乎只有第三者能媲美。人间不是无真爱,只是我等不经心。
夫妇二人,难的是心意相通。如何相通?不过是彼此爱着、彼此挂念罢了。他爱她,熟悉她,知晓她一切细腻的小心思与小习惯。他知道在这样的月夜,她也会辗转反侧不得成眠,悄悄地来到檐下扶栏边小坐,眼中盛满了哀怨与相思。而她,一个人在凄清的月夜甜蜜地怀念夫君,说不尽的缱绻情浓,也是因为知晓夫君即使行路到遥远的北方,也会对她时时挂怀。
世上的功名利禄、富贵荣辱,说重也重,说轻也轻。至少在纳兰看来,这些东西在生命中的意义,远不如枕边人宝贵。随驾远行,在别人看来是尊荣至极的差事,纳兰却以此为苦。不是嫌行程劳苦,是嫌这种工作没意义。做皇帝的近侍,有远大的前程(纳兰的父亲明珠就是做侍卫发迹的),可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还得和心爱的人饱受相思的煎熬,纳兰认为得不偿失。不要说这位富贵公子“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身在福中不知福”云云。王国维曾说纳兰“未染汉人风气”,恐怕指的是他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意境天成,没有因袭模拟的毛病。私以为,纳兰能如此自然,还因他未染上汉人“利欲熏心”的毛病。
满江红
为问封姨①,何事却、排空卷地。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气。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搅一霎,灯前睡;听半晌,心如醉。倩碧纱遮断②,画屏深翠。只影凄清残烛下③,离魂飘缈秋空里④。总随他泊粉与飘香⑤,真无谓。
【注释】
①为问:犹相问、借问。封姨:古时神话传说中的风神,亦称“封家姨”、“十八姨”、“封十八姨”。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载,唐天宝中,崔玄微于春季月夜,遇美人绿衣杨氏、白衣李氏、绛衣陶氏、绯衣小女石醋醋和封家十八姨。崔命酒共饮。十八姨翻酒污醋醋衣裳,不欢而散。明夜诸女又来,醋醋言诸女皆往苑中,多被恶风所挠,求崔于每岁元旦作朱幡立于苑东,即可免难。时元旦已过,因请于某日平旦立此幡。是日东风刮地,折树飞沙,而苑中繁花不动。崔乃悟诸女皆花精,而封十八姨乃风神也。
②倩:乞求、恳求。碧纱:碧纱窗、绿色的窗户。
③只影:谓孤独无偶。
④离魂:指远游他乡的旅人。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⑤泊粉:指少许的残花。
【赏析】
“闲倚胡床溯新月,时停团扇受微风”,“昨夜凉风又飒然,萤飘叶坠卧床前”,“微风拂掠生春思,小雨廉纤洗暗妆”……古诗词中几多与风有关的绮丽诗句,为雕栏画栋下的才子佳人增添了不少情趣幽思。自古即说“风花雪月”,可见风之于浪漫,有着何其多扯不断的关系。同为浪漫的标志,花与风的关系颇为微妙,袅袅熏风助花之娇媚,宛若佳人巧笑丛中;飒飒烈风却毁花之容颜,顷刻间乱红委地,满目狼藉。
民间故事里,风神与花神似乎就是一对冤家。《博异志·崔玄微》载,崔玄微曾夜遇石醋醋、杨氏、李氏、封家十八姨诸美人,与之共饮。封家十八姨与醋醋龃龉,次日醋醋求崔玄微于花园中立朱幡,避风摧折之祸。这是风神欺负花神,诸花神借助崔玄微得以幸免。
在神幻小说《镜花缘》中,风姨是个喜欢抖精神且喜爱挑事的角色。王母蟠桃会,百兽、百鸟、百介、百鳞四位大仙让手下鸟兽起舞助兴,嫦娥仙子撺掇百花仙子也让百花盛放为蟠桃会添彩,百花仙子以花开有时为名拒绝了。“当不起风姨与月府素日亲密,与花氏向来不和,在旁便说出一段话来”——与嫦娥一起挑唆百花仙子发下重誓。后心月狐下界为武则天颠倒乾坤称帝,因与嫦娥约让百花齐放,誓应,百花仙子下贬凡间,引出《镜花缘》百回故事。后文中,诸花仙子们投生成才女,风姨还曾上门找事哩!
塞上的秋日,不若京城的秋天红叶堕地,硕果满枝,却是一片苍冷景色,连风也不若紫禁城里的秋风飒爽中带着温婉,而是“排空卷地”而来。纳兰这位惜花人,自然几多抱怨。这首《满江红》便是写塞上秋风横卷之景和自己的凄清无聊之情:
想问秋风,因何这般排空卷地而来。现在又不是江南的妒花时节,为何要如此狂风大作?狂风将树叶吹落,使归来的乌鸦无处栖息,使小燕惊飞,几欲坠落,又被风吹起。老天不肯怜惜愁苦的旅人,偏要为他增添憔悴。在灯前刚刚睡去,便被狂风声搅醒。耳旁的狂风吹了半晌,心如酒醉一般混沌不明。指望那绿窗与画屏能遮挡住狂风。孤灯残影,离魂缥缈,吹残的花瓣与飘散的花香都随之而去,怎不叫人备觉伤情!
苦旅天涯者,怕的便是萧瑟之景。马致远一曲《天净沙·秋思》吟得多少断肠客潸然泪下。纳兰所见,非“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之哀景,而是更胜一筹,愁苦中带着毁灭与悲摧:“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连秋之悲哀中仅有的可停泊心的宁静也丧失了,乌鸦归而无处栖息,小燕子被吹得在风中惊恐扑腾,煞是可怜。诗人目睹这一切,叹息说“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可是,一位飘零天涯的旅人,连自己的命运尚且无从把握,又怎能奈何得了这呼啸而来、肆意而去的狂风呢?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残花委地,自己身世的飘零,也如这落花一般无可奈何。
真是“总随他泊粉与飘香,真无谓”吗?无可奈何而已。
满庭芳
堠雪翻鸦①,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②。阴磷夜泣③,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④,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⑤,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⑥,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⑦,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⑧,流去几时回。
【注释】
①堠:古代望敌情的土堡,或记里数的土堆。
②龙堆: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汉扬雄《法言·孝至》:龙堆以西,大漠以北,鸟夷兽夷,郡劳王师,汉家不为也。
③阴磷:即阴火,磷火,鬼火。唐李益《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水流呜咽幽草根,君宁独不怪阴磷。”
④中宵起舞:中夜起舞。《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⑤金笳:胡笳的美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用的一种管乐器。
⑥蛮触:《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有“触蛮之争”之语,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
⑦青史:古时用竹简记事,所以后人称史籍为青史。
⑧混同江:指松花江。
【赏析】
纳兰随康熙帝巡幸关外,到了混同江一带,写下了这首《满庭芳》。这一带,正是满族各个部族入关前互相吞并斗争的地方,诗人面对古代战场抒发了一腔幽情:
站在这古代战场的遗址之上,看如今寂寞荒凉之境,升起荒寒阴森之感。本有祖逖闻鸡起舞的爱国之心,但村鸡却已踪迹全无,无处寻找。只听得金笳声声,不觉泪湿衣襟,徒增伤感。要知道古往今来,胜败得失,都如翻云覆雨般变化无常,虚无短暂。一切纷争、一切功业,到头来只不过徒留几行青史,除了夕阳下斜矗的断碣残碑之外,什么都剩不下。年华就如同这松花江水一般,流去之后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再回来。
表面看起来,这是普通的怀古诗,但若联系纳兰身世看,远非字面意义那么简单,它潜藏着祖先被杀戮的隐痛。
纳兰性德现可考的始祖名星恳达尔汉,蒙古人,姓土默特,发展壮大后一举歼灭女真纳喇部,移居其地,改姓纳喇。后族众繁衍,人多势盛,迁至叶赫河岸,形成拥有十五个部落的叶赫部,被称为叶赫纳喇(又译纳兰、那拉)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尚势薄兵寡,势力强大的叶赫部长杨吉弩十分器重努尔哈赤的才干,将幼女孟古许配给他,孟古后生清太宗皇太极,被尊为孝慈高皇后。努尔哈赤在关外建立基业后,姻眷之间却因争夺疆土变成了水火不容的仇敌。
叶赫部长杨吉弩在对抗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战争中,城陷身死。天命四年,努尔哈赤大败叶赫部,纳兰的曾祖父叶赫部首领贝勒金台石被困城楼台,宁死不降,自焚身亡。并诅咒:“我叶赫那拉氏,就算只剩下一个女子,也要灭你们满洲国!”清末的慈禧太后,即出于叶赫那拉氏。因此,世俗有一说:这正是应验了金台石的诅咒,以致慈禧倒行逆施,果然使大清因她而亡国。其子尼雅哈束手归降,尼雅哈即为纳兰祖父。此后,金台石劫后的子孙就被划为满洲正黄旗。
这段历史,对年轻的纳兰来说看似久远,其实并不久远。纳兰的曾祖父金台石败死于天命四年(1619年),纳兰出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年),中间相隔不过三十六年。对于这段历史,纳兰不可能不知晓。我们知道,纳兰是个内心充满矛盾冲突的年轻人,他这首词很可能表达了对前清与叶赫部恩怨的态度以及对当年部落混战的态度。
昨日还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今日,叶赫族的后人纳兰已经成为清廷的近臣。残碑满地,荒烟冉冉,什么功,什么名,放入历史的洪流中万千生命不过激起瞬息的浪花,转眼就消失得无踪无影。当年血泪横流的拼杀,不过是蛮触相争,棋局翻覆便转眼成空。“斜阳下、断碣残碑”,纳兰笔下的茫茫边愁,让人心惊。
满庭芳 题元人芦洲聚雁图
似有猿啼,更无渔唱①,依稀落尽丹枫②。湿云影里,点点宿宾鸿③。占断沙洲寂寞④,寒潮上、一抹烟笼。全不似、半江瑟瑟,相映半江红。
楚天秋欲尽,荻花吹处,竟日冥蒙⑤。近黄陵祠庙⑥,莫采芙蓉。我欲行吟去也,应难问、骚客遗踪⑦。湘灵杳、一樽遥酹⑧,还欲认青峰。
【注释】
①渔唱:渔人唱的歌。
②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唐李商隐《访秋》诗:“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③宾鸿:即鸿雁、大雁。
④占断:全部占有,占尽。唐吴融《杏花》诗:“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
⑤冥蒙:幽暗不明。
⑥黄陵祠庙:即黄陵庙。传说为舜二妃娥皇、女英之庙,亦称二妃庙,在今湖南湘阴之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
⑦骚客:指屈原。
⑧湘灵:古代传说中的湘水之神;一说为舜妃,即湘夫人。酹:以酒浇地,表示祭奠,古代宴会往往行此仪式。
【赏析】
漫卷书页,最销魂断肠的,当属春词与秋词。春日柳眼初绽,薄幕轻寒,或说离别,或说闺思,淡淡的幽怨,淡淡的缠绵。秋日天青云远,百草萧疏,红叶萧瑟,悲凉更多,惆怅更甚。纳兰这样一位敏感纤细又饱受离别相思之苦侵扰的词人,对秋景的伤神,更多于对春景的寂寥吧。
中国人的情致之脉络骨髓中,潜藏着浓重的秋之情节。中国人之于秋,当如日本人之于春,日本人面对樱花凋残、香韵流散的沉静的悲哀,与中国人眺望万木萧疏、荒草离离生出的悲凉之落寞,有灵魂深处的某种婉转萦回的共鸣。思绪的翻涌,牵系出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随时间积淀下的寥落悲哀。其中有对生命的追挽,更有着隐隐的自危与自怜:生命,不论是草木、秋虫、飞鸟、游鱼、猛兽,都会踏着寥落的跫音走向生命的尽头。
秋之悲哀,是祭奠一次生命盛宴结束。纳兰一生的词作,大半在哀挽生命——哀挽他的爱妻,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一次次剖心扒肺的追忆中,他对死亡有了某种亲近和向往?他对秋的体验,比任何人都要深刻。这也能够解释,在纳兰的题画词中,为何这首关于秋景的作品堪称翘楚:他是懂画的人,是懂秋情的人,更是懂秋之髓味的人。
这首《满庭芳》是题在一首元人旧作《芦洲聚雁图》上的。从元到明到清,几百年的时间中,这画都被人宝贝着得以流传世间。可见,是怎样一幅好画!可惜,何种宝物都经不住时光的磨蚀,《芦洲聚雁图》终于随历史的烟尘消散不见,还好,我们有纳兰的词,得以重新描画这幅元人妙作的神髓:
图画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猿啼,却没有渔唱之声,红色的枫叶已经落尽,天空的湿云里飞过点点雁影。寂寞沙洲,滚滚寒潮,轻烟朦胧,完全不像白居易所描绘的江边傍晚美丽的情景。已近深秋,芦花处处,一派迷蒙之景。经过二妃黄陵祠庙,千万不要采摘荷花。我欲行吟而去,想起三闾大夫,如今却难寻踪迹。想起娥皇、女英,她们的踪影已杳不可见,于是不胜叹惋,只有举杯遥祭。
今人听说过“渔舟唱晚”,知道“渔歌子”,渔夫,是古代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他们隐逸在山之间、水中央,生活恬淡疏静,如果牧羊人是西方浪漫田园生活的代表,那么,渔人显然就是东方闲散隐士的代名词。所以,一幅有着士大夫情致的画作中出现渔夫我们并不会觉得意外。有趣的是,这幅画“更无渔唱”,倒是出现了我们比较陌生的“猿啼”。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句子,有山才有猿,“猿啼”暗示着山景的存在。由此可知,在这幅画中,“人”消隐了踪迹,风物才是主角。
《芦洲聚雁图》描绘的应是纯山水,洲渚,鸿雁,秋草,斜阳。“占断沙洲寂寞,寒潮上、一抹烟笼”化自苏东坡《卜算子》中一句“寂寞沙洲冷”。这首词的引子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一个女子纯真的爱情,随生命凋落。她未能得到爱,幸而,她得到了爱人的怀念。悲哀,毕竟不悲凉。
纳兰喜欢用经典旧句,却不用艰涩难懂的,譬如,在化用了苏东坡的名句后,紧随其后信手拈起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纳兰很有意思,他说,我没有看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啊。是啊,“寒潮上、一抹烟笼”,雾气轻闭江面,自然无处寻得残阳铺水的可爱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带些寒意的江景。
纳兰毕竟是文人,神游此如画美景,怎可不前思古人?他于漫天飞舞的芦花中望广阔之楚天,思洁雅之楚人,化身屈原,游走于黄陵庙侧,藕荷花间,“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他寻故痕迹,祭湘灵,洒脱中有文化积淀下的伤感,这份伤感,如一坛老酒,沉重,却并不刺喉,不至于有辛辣的忧伤呛得人泪流满面。纳兰写词时的情感,是悲?还是喜?我们说不清晰。
既是悲秋,何来之喜悦?读弘一法师传记,法师生命最后一刻写下偈子:悲欣交集。恍然大悟,原来答案在这里。纳兰当时的心境,想必如是,只是,锦玉堆里的公子,竟会有老僧入定的心境,是画的魅力,还是人的超脱?我们依旧思不通彻,想不清晰,还是继续读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