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主要型号变型车
在德国装甲部队的大规模筹建过程中,各种特殊用途的装甲车辆成为了军方装备规划蓝本上的重中之重。其实早在德军闪击波兰和西欧的战争初期,德国人就已装备了各种型号的轮式装甲车辆和坦克底盘车辆作为火力支援车、无线电通讯车和装甲指挥车。由于轮式车辆底盘的限制,大部分时间它都只能在公路机动,遇上崎岖路面它的通行能力就会变差,甚至无法穿越一些较窄的壕沟,因而无法满足野战部队的作战需。全履带坦克底盘虽然很好地克服了以上这些问题,但是这种全履带用途车辆造价昂贵,而且在德国坦克产量依然紧张的情况下,将坦克改装为其他用途车辆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于是,多年前选择装甲运兵车候选车型那一幕再次上演,军方高层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潜力巨大的半履带车型上。由于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在实战中所表现出的良好越野性能,加上1939年至1941年其产量的不断增加,军方希望能在Sdkfz 251型装甲车的基础上,设计制造各款变型车辆,实现装甲车底盘的通用性。同样入围的还有重量更轻的Sdkfz 250型半履带装甲车,作为一些轻型装备的重要运载工具,我们会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942年秋,在东线南部战场调动的一队Sdkfz 251 Ausf C型装甲车。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德国人共开发出23款官方型号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变型车,所有变型车都完全基于A、B、C、D四种子型号基型车。截止1942年8月15日前,德国军工部门以A、B、C三种子型号车为基础,共研制规划出14种官方型号变型车,编号为1型到10型。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前,德国人又在C、D两型基础上,开发出了其他13种官方型号的变型车。1943年才投入量产的D型车也被应用到前面14种变型车中的一些车型的改造中。当然这23种型号并不是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变型车的全部。在战争中后期的标准化装甲车辆设计中,德国军工企业研发部门也曾计划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底盘上安装75毫米反坦克炮、105毫米榴弹炮等大口径火炮使之成为自行炮架,这种想法非常类似于德国人利用38t坦克底盘改装而成的众多标准火炮载具。此外,德军野战部队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基型车上装了多种武器装备进行实验,实验成功的改装车辆也被投入到训练和实战中。由于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各款变型车基本依照战车的战术用途进行官方型号命名,因此本书也将参照各款变型车的不同用途对它们进行分类介绍。
作为投送装甲掷弹兵使用的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
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标准型
从设计之初,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基本战术用途就被定外为:运送装甲掷弹兵伴随坦克部队一起行动。由于后来陆续出现了多种的变型车辆,为示区别,仍被作为运兵车使用的车辆遂被命名为“Sdkfz 251/1型装甲人员输送车”。在各种变型车中,它的装备数量最多,其基型车也涵盖了A、B、C、D四种子型号。正如上一章节介绍的那样,每辆半履带装甲车除驾驶舱位置的驾驶员和车长外,后车厢内还可容纳一个10人的装甲掷弹兵班,车载武器为一挺前置MG34型轻机枪及一挺后置MG34型高射机枪。从1942年开始,已批量生产的C型半履带装甲车开始装了简化耐用的MG42型机枪,以至于后续生产的D型车基本上全部都换装了MG42型机枪。MG42型机枪是一款极为优秀的武器,其无可挑剔的结构设计和简便的冲压件制造方式使得该型机枪的现代版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仍被作为德国联邦国防军及其他多个国家标准的轻机枪装备,我国的友邦巴基斯坦陆军也是该款机枪的忠实用户。
早期型号的标准型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装了机枪防盾的MG34型轻机枪是其标准武器配备。装甲车的基本功能是运输士兵进入战场,并为其提供有限的机枪火力支援。
1942年末的东线战场,一队正开往前线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车队车辆全部被涂装成白色的冬季迷彩。领头的C型是一辆标准的装甲运兵车,且装了已批量生产的MG42型机枪。与MG34相比,MG42型机枪具备极高的射速,但远距离射击的准确性欠佳。在半履带装甲车抵进敌军阵地投送步兵的过程中,机枪的高射速对于压制敌人阵地十分地重要,因此所采用的机枪往往不要求其具有较远射程的精确性。
Sdkfz 251/1 Ausf D型装甲人员输送车正面照。MG42型机枪是其标准武器配置,从图中可清晰地看见其驾驶舱上部的机枪及防盾。极具巧合的是,D型车、MG42机枪同为其经典版本—A、B、C型车与MG34机枪的简化版,它们都更便于批量生产。在战争中后期,精通速战速决战术和崇尚精湛制造工艺的德国军队必须面对消耗战的残酷现实,武器装备的简化和通用性趋向的重要性越发突显,无论是Sdkfz 251 Ausf D型装甲车还是MG42型机枪,都是顺应这种潮流趋势的。
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重机枪型
Sdkfz 251/1型装甲人员输送车的一款重要的改装型号是装有MG34型重机枪的火力支援兼运兵车,它被非官方地称作“Sdkfz 251/1 sMG型装甲人员输送车”(“sMG”是德语“Schwere Maschinengewehr”的缩写,意为“重机枪”),该车型曾利用A、B、C三款基型车进行改装。在步兵部队使用MG34型重机枪是一项革命性设计,该枪采用与MG34轻机枪完全相同的机枪枪体,只是采用了新型机枪座、三脚支架和34型瞄准镜,该瞄准镜的安装大大提高了MG34机枪的射击精度,使其可为作战部队提供2000米距离的火力支援。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上装了MG34型重机枪,所做的改装主要包括拆除前部带防盾的MG34轻机枪及其机枪座,并把MG34重机枪机枪座的延长探头部分装在了驾驶舱顶的装甲板中央。车内士兵在操作重机枪时不必扣动机枪的扳机,而是通过与扳机相连的下侧枪架触发装置进行操作,机枪的瞄准则通过34型机枪架瞄准镜完成。该型重机枪一般情况下由两名士兵(一名射手和一名供弹手)进行操作,由于重机枪的安装座更加低矮,射手不必像普通半履带装甲车的前机枪射手那样探出半个身子,他们只需通过瞄准镜半卧在车厢内即可进行射击。在实战中,Sdkfz 251/1 sMG型装甲人员输送车主要被装备至装甲掷弹兵连的重装备排,车内乘员人数也从12人减少为11人,其中有两人专职操作MG34型重机枪进行火力压制,腾出的一人座位用于盛放机枪的备用枪管、光学瞄准器材盒及多出两倍的机枪子弹弹药箱。需指出的是,这款半履带装甲车仍属于装甲运兵车的范畴,投送士兵仍是其主要任务。在该车型的命名上,有一些资料称其为“Sdkfz 251/1B型”,为了不与Sdkfz 251 Ausf B型子型号的基型车的命名相混淆,本篇仍采用“sMG型”的命名方法。关于MG42型机枪是否作为重机枪被安装到了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车上,很多文献的说法亦相互矛盾,但一些历史照片的确证明了这一点,装了MG42型机枪的D型装甲车辆还被投入到1943年7月爆发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只是因其装备数量较少而很少被提及。
安装重机枪的Sdkfz 251/1型除被用作装甲运兵车外,更是一款重要的火力支援车辆。该车驾驶舱上部安装的MG34型重机枪可提供更高精度的2000米火力支援。
1943年夏季库尔斯克前线的一辆Sdkfz 251/1 Ausf C型重机枪载型半履带装甲车与两辆四号坦克G型一起进行调动,MG34重机枪配有弹链和远距离瞄准镜。
基于Sdkfz 251 Ausf C型的重机枪搭载型装甲车侧视线图。
一辆装有MG34型重机枪的Sdkfz 251/1 Ausf C型半履带装甲车铆接车体型,从上部可清晰地看到车载机枪的安装位置。
Sdkfz 251型装甲车中操作MG34重机枪进行射击的德国机枪手。需指出的是,由于MG42机枪的高射速使其远程射击的准确性降低,因而只有少量被作为重机枪生产的MG42型机枪安装到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车上。在1943年开始服役且大量装了MG42机枪的D型装甲车中,很少能看到重机枪火力支援车型的身影。
Sdkfz 251型装甲车中用于安装重机枪的机枪座,机枪被临时拆下。
1944年夏的诺曼底前线,一辆Sdkfz 251/1 Ausf D型装甲车装了一挺重机枪样式的M42机枪。
Sdkfz 251/1型装甲人员输送车的标准武器—MG34和MG42型机枪简介
MG34型机枪
1934年型机枪,简称“MG34机枪”,是二战早中期德国陆军的标准机枪装备,包括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在内的主要坦克装甲车辆都装备了MG34机枪作为其主要武器或辅助武器。此外,MG34型机枪更因其最先采用通用机枪设计而远近闻名,除装有两脚支架作为轻机枪使用外,装有三角架的MG34重机枪还可提供持续的远距离火力支援。MG34型机枪在30年代早期由当时德国主要的军火商莱茵金属公司所设计,其首席设计师是路易斯·史坦格(Louis Stange)博士。该机枪于1934年设计定型,吸取了莱茵金属公司、毛瑟公司原型方案的众多优点,真正实现了德国陆军部对其通用性的要求,可作为不同战术用途使用。1935年,MG34型机枪投入量产,并作为德国国防军的制式装备一直沿用到1942年,直到被造价更加便宜、性能更加可靠的MG42型机枪所取代。尽管如此,MG34型机枪仍被作为坦克机枪继续使用。
MG34型机枪是一款枪管短后坐式发射武器,机枪采用短装后座枪管和枪口后座衬筒,枪口衬筒还可作为消焰器使用。机枪闭锁可通过旋转螺栓头完成,闭锁机与枪管延长部分的断隔螺弧闭锁突榫相连。在闭锁突榫下侧有一组小滚轮用于辅助螺栓头闭锁或开启。机枪的管状枪身与其管状机枪枪管内套相连,可通过拨动枪身前的大头针,使枪身向相对于枪管的上右方向移动,从而露出枪管的末端。在实战中,当枪管由于持续射击造成枪管过热时,可迅速打开枪身取出枪管进行更换。MG34机枪是一款选择性发射武器,由双扳机进行控制,一般用弹链由枪身左侧向右侧进行供弹,供弹机在稍作改装后,也可安装50发弹鼓进行供弹。当射手扳动上侧扳机时,MG34机枪可提供点射单发火力;当射手扳动下侧扳机时,MG34机枪可进行持续的连发射击。
MG34机枪是一款名副其实的通用机枪。在作为轻机枪使用时,可使用MG34型轻量化的两脚折叠支架,其两脚折叠支架可根据射界和射击稳定性考虑,被放置在机枪枪口或中央枪身的位置,供弹可采用弹链和弹鼓两种方式。被当作持续支援火力装备使用时,MG34机枪则可采用结构复杂且造价昂贵的三脚支架设计,枪架上装有坐力缓冲装置、特殊火控系统及光学瞄准装置,通过使用特殊的转接座,这种三脚支架也可被改装为防空用途。当然,MG34机枪也有专门的防空型三脚支架。被当作为坦克机枪使用时,MG34机枪则可换装有重型枪管及没有散热口的装甲枪管衬筒。
采用两脚架和50发弹鼓的MG34轻机枪。
使用三脚架和弹链供弹的MG34重机枪,机枪装有更加精密的瞄准装置。
总体来讲,MG34型机枪是一款设计精良的机枪,但由于其造价昂贵且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导致该款机枪并不适合战时的大量生产制造。同时,该款机枪也非常容易受泥土和污物的影响。
MG34型机枪技术诸元口径: 7.92毫米重量: 10.5千克(两脚架)枪长: 1219毫米枪管长: 627毫米供弹方式: 50发弹鼓或250发弹链射速: 900发/分枪口初速: 755米/秒
MG34机枪所用的鼓形弹链盒。
MG42型机枪与MG3型机枪
虽然MG34型机枪的研发在当时已处世界领先水平了,但德国军方仍认为该款机枪不够完美,并希望能够装备一款射速更快,结构更简单,造价更便宜的机枪。其实早在1937年,德国军械部门便要求研制一款新型通用机枪,并向三家公司—约翰尼斯·格罗夫斯公司(Johannes grossfuss AG)、施塔根公司(Stubgen AG)和莱茵金属·博里希公司(rheinmetall-Borsig AG)下发了研发合同。1939年,德国军械部门下属的一个评估委员会选中了由格罗夫斯公司设计的MG39原型机枪。该枪由工程师格鲁纳和小型武器设计师霍恩负责设计,采用了冲压钢构造,并结合了闭锁枪闩和枪管短后座射击的原理。最初的枪械试验表明,由格罗夫斯公司生产的机枪仍需进一步改进。在随后的1941年,军方订购了一小批(约合1500挺)改进型机枪MG39/41型装备部队,并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这款降低了工艺标准的新型机枪在实战应用中性能优异且结构十分可靠;与精装版的MG34型机枪相比,该枪完全可经受俄国前线泥雪的考验。随后,该枪得到了军方“MG42”的正式型号,并于1942年开始了批量生产。
使用两脚架和弹链供弹的MG42轻机枪。
采用三脚架安装的MG42/59型通用机枪,该枪为莱茵金属公司战后生产型。
正进行枪管更换的MG42型机枪。
MG42型机枪是世界机枪发展史上一项精良的武器设计,它不仅可装在两脚支架上作为轻机枪使用,也可装在新型42型三脚架上作为重机枪使用,还可改造成单挺或双挺并列的样式作为防空机枪使用。与MG34型机枪相比,MG42型机枪造价便宜,并使用更少的原材料,机枪便于保养和使用。从另一方面来讲,该机枪具有很高的射速,虽然德国二战装备手册列明MG42机枪具有1500发/分的射速(25发/秒),但该枪的一般射速保守估计也在1200发/分。这样高的射速会使机枪消耗弹药的速度迅猛提高,并会使枪管很快过热。尽管在使用操作中迅速更换枪管可保持机枪的射速,但是机枪在远距设计的准确性却由于枪身后坐过度震荡和射手的疲劳瞄准不及早期MG34型机枪的射击精度,甚至不如MG08型马克沁重机枪。尽管如此,MG42机枪却是一款令人生畏的武器,并被盟军士兵尊称为“希特勒的钢锯”,因为该枪的高射速声音十分类似于钢锯锯断物体的声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G42型机枪仍保留了下来,并从1958年开始装备新近组建的西德联邦国防军。由于联邦国防军中的骨干力量基本全部来自于德国二战老兵,装备实战证明优秀的MG42型机枪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新装备的MG42型机枪将采用北约制式的7.62毫米步枪弹取代原先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但此时由于德国已丧失了绝大部分的生产MG42机枪的机器设备,重新成立的莱茵金属公司基本是从零开始重建了这些生产设施,而原先MG42型机枪的设计图纸则由格罗夫斯公司转交给莱茵金属,西德联邦政府还为此支付给格罗夫斯公司一大笔专利转让费。由莱茵金属新近生产的MG42机枪被命名为“MG1型机枪”,同时由西德从其他国家采购的纳粹德国遗留的MG42机枪,改装为7.62毫米口径后,被命名为“MG2型机枪”。MG1型机枪在经过一系列改进后,相对提高了工艺制造标准的枪型被命名为“MG3型”。MG3型机枪简单的结构、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及高效的火力吸引了众多国外买家。这些国家或者从莱茵金属购买成品机枪(如丹麦),或者直接购买该枪的生产制造专利(如意大利、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南斯拉夫),总计共有至少20个国家的军队使用过或正使用MG3型机枪,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得到的是莱茵金属公司的外销品型号MG42/59型机枪。
现代德国陆军装备的7.62毫米口径MG3型轻机枪。
MG42与MG3型机枪技术诸元
装有水箱托架的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热带型侧视线图。侧面托架专为装载德国非洲作战部队用水箱设计。为避免和油箱混淆,所有水箱都涂有白色十字识别标志。
1943年春,隶属于德国第10装甲师的一辆Sdkfz 251 Ausf C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正行驶在突尼斯的山道中。装甲车侧车厢处的水箱托架上,塞满了盛放淡水的水箱。
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热带型
在北非作战的德国非洲军团(DAK)遇到的两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沙漠的风沙和酷热。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环境的考验,在北非沙漠作战的德国装甲部队和其他辅助车辆都进行了相应的适合沙漠环境的改进,在北非服役的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车也不例外。正如上一章所提到的那样,半履带装甲车的发动机散热器加装了防止风沙侵入的过滤网除尘装置。此外,大部分运载步兵的半履带装甲车都在后车厢两侧的装甲板上各焊接了一套专门用于夹放水桶和油桶的钢制托架。水资源是沙漠环境中最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经常需运动作战的德国非洲军团来说尤其重要。我们经常可从各类历史照片中看到,不断转移行军中的德国半履带装甲车、轮式车辆及坦克车上绑满了用于盛放淡水的水箱。
装有PzB39型反坦克枪的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侧视线图。
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反坦克枪型
在轻型装甲车辆上安装制式反坦克枪并不是德军的专长,在德国众多轻型装甲车辆中,经常使用20毫米机关炮作为主要火力配系。而苏军和英军则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在英国制式的通用运载车上,经常将前置布伦机枪换为一挺博伊斯Mk I型反坦克枪。在英国援助的通用运载车抵达苏联后,苏军会将部分驾驶员旁的布伦轻机枪换装为了PTRD 14.5毫米反坦克枪。改装后的通用运载车仍以运送士兵为主要作战用途,但反坦克枪的安装使其在特殊状况下也能执行支援反装甲车辆的任务。PTRD 14.5毫米反坦克枪虽已无法对付敌方的主战型号坦克了,却仍可有效地应对敌人的轻型侦察装甲车、轻型坦克等。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上安装反坦克枪并不是德军的惯例,而是德军野战部队的一项战场临时改进,并主要出现在二战初期A、B、C三种型号的基型车上。在二战爆发早期的北非和东线战场上,执行运兵任务的半履带装甲车常常会遇到渗透到己方一侧的英军或苏军的轮式装甲侦察车。在缺乏己方坦克或战斗装甲车(至少装了20毫米机关炮)掩护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是极度危险的,因为半履带车上安装的7.92毫米机枪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对付敌人的装甲车的。巧合的是,远程侦察渗透却是德军的专长,战争早期德军侦察部队的Sdkfz 222、Sdkfz 223等轻型轮式装甲车就经常奔袭到敌军后方进行侦察骚扰。所谓教学相长,英军和苏军的运兵车辆因此装了制式反坦克枪来应对这种来自于轻装甲侦察车辆的威胁,并派出己方的轮式装甲车去骚扰德军。在一些Sdkfz 251型装甲车上,德国选择了自己生产设计的PzB39型7.92毫米反坦克枪,来替代防盾处的前机枪,这款反坦克枪和英军、苏军的同等装备比要逊色一些,但其重量更轻,更适合被单兵使用,以执行攻击轻装甲目标的任务。一些在东线战场服役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装了从苏军处缴获的PTRD反坦克步枪,该枪威力更大,可发射14.5×114毫米的反坦克枪弹,在100米距离里击穿35毫米至40毫米厚的垂直钢板。
左右两图依次为装了PzB39型反坦克枪和从苏军处缴获的苏制PTRD反坦克枪的Sdkfz 251/1 Ausf C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侧视图。
1941年后期,一辆行驶在利比亚沙漠中的Sdkfz 251 Ausf B型半履带装甲车。该车的前机枪防盾处装了一挺PzB39型反坦克枪,该枪虽不能对付英军的巡洋坦克,却可有效地应对英国人的轮式装甲侦察车,如戴姆勒Mk I、汉伯Mk I/II型等。
1942年8月,在高加索战区的一辆隶属于德国第三装甲师的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车。该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拆除前机枪及机枪防盾,装了一挺缴获的14.5毫米大口径反坦克步枪。装了反坦克步枪的Sdkfz 251型装甲车其反装甲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其反步兵和火力压制的作用却被降低,所以这种改装在战时德军的装甲运兵车中并未被普及。
德国制式PzB38型及PzB39型反坦克步枪
德军是最早制造并使用反坦克步枪的军队,德制毛瑟反坦克步枪是最早的反坦克单兵武器。德语“Panzerbüchse”意为“反坦克步枪”。在二战中,德国人也同样设计并装备了反坦克步枪。Panzerbüchse 38型反坦克步枪的缩写为“PzB38型”,最初由工程师B·布劳瑟所设计,并由位于苏尔的格罗斯特洛夫工厂负责生产。该枪采用单发装填设计,最大枪管的后坐距离为9厘米,枪身全长161.5厘米,枪管长108.5厘米,全枪重量为16.2千克,枪口初速为1210米/秒,在100米内可击穿30毫米厚的垂直钢板。该枪于1939年至1940年进行了小规模量产,在德国入侵波兰的战役中,共有62支反坦克步枪被装备到德国军队。
操作一挺PzB39型反坦克步枪的德军反坦克枪组。
PzB39型反坦克步枪是PzB38型反坦克步枪的后继型号,该枪实际上是格罗斯特洛夫工厂基于PzB38型步枪改进而成的,并且仍继承了38型的垂直枪闩设计,枪管也相同,但全枪尺寸略微缩减至162厘米,全枪重量也降低到了12.6千克。PzB39型反坦克枪的性能与PzB38型相差无几,为了增加步枪的射速,枪膛进弹口两侧装有双子弹盒,每个子弹盒装弹10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设计并不是步枪的弹匣,射手仍需手动从两侧子弹盒中取出子弹塞入枪膛才能射击,此项设计唯一节省的时间是射手从他处寻找子弹的工夫。
德军入侵波兰的行动中,共有568支该型反坦克步枪装备德军。截止到两年后的1941年德军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莎行动时,德国军队一共装备有25298挺PzB39型反坦克枪。到1941年11月停产时,共生产了39232挺PzB39型反坦克步枪。
战争中期开始,PzB38型和PzB39型反坦克步枪逐渐退出一线装备,其主要原因在于该枪的穿甲能力已远不足以应对盟军部队装备的新型坦克。从1942年开始,PzB39型反坦克步枪开始换装59厘米短枪管,在枪口装了枪榴弹发射装置,并被重新命名为“榴弹发射步枪39型”(德文名称为Granatbüchse Modell 39,简称“GrB39”)。该枪在战争中的表现非常出色,是德军的一款制式榴弹发射步枪。
由一名党卫军士兵示范操作的PzB39型反坦克步枪,该枪两侧的子弹盒正处于打开状态,可从盒中取出子弹再进行射击。
作为枪榴弹发射器使用的PzB39型反坦克步枪,并重新命名为“GrB39型榴弹发射枪”。
PzB39型反坦克步枪技术诸元
枪身长度:162厘米 枪管长度:108.5厘米
全枪重量(含两脚架但不包括弹药盒):12.6千克
弹药盒重量:1.09千克(满装)0.25千克(空装)
实际射速:10发/分钟
枪口射速:1210米/秒
穿甲能力:30毫米/100米
作为地面火力支援车辆使用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变型车
Sdkfz 251/2型半履带底盘自行迫击炮车
1940年9月,位于柏林的高伯沙特公司接到了军方的生产研制合同,要求他们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车厢内安装德国制式GrW 34型8厘米口径中型迫击炮,将其改装为半履带自行迫击炮车。根据军方的要求,自行迫击炮要位于车厢中央,炮口朝向车体的前方,除可在车内进行射击外,火炮还要可自行卸下,并能在车外部署射击。高伯沙特公司以Sdkfz 251标准型半履带装甲车为基础,提出了最初方案:为迫击炮提供支撑的炮座被装在车体中央的装甲板上,火炮前支脚分别被固定在驾驶舱后侧两个边角的位置,他们保留了车体前机枪,但拆除车厢前侧两端的士兵座椅用来放置弹药。这项方案很快就进行了修改:仅仅拆除车厢后侧右边的一处座椅用来放置弹药。另外,考虑到车体重量的因素和Sdkfz 251/2型自行炮车将主要执行远离火线位置的迫击炮火支援任务,设计人员决定取消车体前的防盾及机枪,保留车体后侧的吊装式高射机枪,还为该机枪配备了2010发机枪子弹。
正进行射击的一辆Sdkfz 251/2 Ausf C型自行迫击炮。
该型迫击炮车标准乘员为8人,包括驾驶员和车长各1名,分别坐于驾驶舱左右两侧的位置;其他6名士兵分别坐于改装后的士兵座椅上,他们中包括2名炮手(一人负责瞄准,一人负责装填炮弹)和4名弹药手(其中一人负责操作车体后机枪)。右后侧的弹药储藏箱可一次性携带66发迫击炮弹,有时可根据实战需在车厢前座椅后侧及车厢两侧安置额外的迫击炮弹药箱。定型后的迫击炮车于1941年春进行综合测试,除新出厂的C型半履带装甲车改装为自行迫击炮车外,一些返厂的A型和B型也进行了同样的改装,但数量较少。从1943年开始批量生产的D型半履带装甲车也有一部分量产型在出厂前被改装为80毫米自行迫击炮车。装了迫击炮的Sdkfz 251型装甲车主要被装备到装甲掷弹兵连的重装排,用于为全连提供间接火力支援。
一辆Sdkfz 251/2 Ausf C型自行迫击炮车的车厢剖面图,我们可清晰地看到车内座椅、迫击炮和弹药箱的布局。
根据高伯沙特公司的最初设计方案而进行改装的Sdkfz 251/2型自行迫击炮车的五面线图,该车是以A型车为基础进行改装的,并且去掉了前机枪的布局。
1943年末期,在东线战场接受检阅的一支装备了Sdkfz 251/2 Ausf D型自行迫击炮车的武装党卫军部队。从1943年中期开始,采用D型半履带装甲车的变型车开始逐渐取代了采用老式A、B、C三种型号的半履带装甲车。
Sdkfz 251/2 Ausf D型自行迫击炮侧视图,装甲车依然采用无前机枪布局。
德国制式GrW34型中型迫击炮
操作GrW34型迫击炮进行射击的德国党卫军迫击炮组。
德国制式80毫米Granatwerfer 34型迫击炮,简称“GrW34”,因其精确的射击精度和高射速博得了同盟国士兵的称赞,并参加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几乎每一次战役。该武器由莱茵金属·博里希公司负责生产,从1939年开始成为德国陆军的制式迫击炮装备。实际上,该炮是法国勃兰特27/31型(Brandt Mle 27/31)迫击炮的德国仿制版,并且沿用了法国迫击炮81.4毫米的标准口径,8毫米口径仅仅是掩人耳目而已。
GrW34型迫击炮之所以能得到盟军官兵的尊重,并不是由于它的设计采用了多先进的技术,而完全是出于德国炮手的训练有素和对火炮的熟练操作,他们的精准操作大幅提升了火炮的战斗力。炮战对决中,对瞄准装置的熟练操作使德国炮手经常胜过盟军炮手,精确地将对手置于死地。
GrW34型迫击炮可轻松地拆卸为三个部分由炮手携带,弹药则由其他乘员负责搬运。该型迫击炮可发射常规的高爆弹药和烟雾弹,此外,该型迫击炮具备一向革新性的功能—发射照明弹和专门为对地攻击机部队指示的目标标记弹。GrW34型迫击炮甚至还可发射一种80毫米火箭助动力跳跃炮弹(Wurfgranate 39型)。该炮弹着地时将触发炮弹上的微小火箭发动机,使炮弹重新腾跃到空中爆炸,由它喷射出的弹片将比常规着地爆炸的炮弹具有更大范围的杀伤力,但这项典型的德国革新式设计最终却因为造价昂贵、性能不可靠而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生产。GrW34型迫击炮的另一个主要优点是可发射被缴获的弹药,只是在射程上会有所降低。
博物馆收藏的GrW34型中型迫击炮。
GrW34型中型迫击炮技术参数
口径:81.4毫米(3.2英寸)
炮管长度:1.143米
重量:56.7千克
仰角:40度至90度
水平旋角:9度至15度
最大射程:2400米
弹药重量:3.5千克
德文说明书中关于GrW34型中型迫击炮Wgr 38型迫击炮弹的刨面结构图。
GrW 34型中型迫击炮标准炮弹及弹药箱组图
1944年冬,操作GrW 42型120毫米重型迫击炮的德军迫击炮组。
长久以来,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是“二战德军是否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上装了Granatwerfer 42型120毫米重型迫击炮(简称‘12 cm GrW 42’)”。一些西方史学界和专业军事期刊的观点认为德国人曾经在Sdkfz 251 Ausf C型和D型上进行了相关的安装测试,如沃尔特·赛菲特所著的《武器库第32期特刊》(Waffen Arsenal Special Band 32)德文版中所记述的那样,计划搭载120毫米迫击炮的Sdkfz 251型装甲车仍被命名为“Sdkfz 251/2型”,但却缺乏实验车型的档案照片加以佐证。通过理论分析,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底盘是很难承受120毫米迫击炮所产生的巨大后坐力的。有趣的是,战后的南斯拉夫军队曾经利用缴获的Sdkfz 251型装甲车进行了双120毫米迫击炮的安装测试。
牵引和射击状态下的德国GrW 42型120毫米重型迫击炮。
GrW42型120毫米重型迫击炮于1941年设计定型,该炮事实上仿制自苏军广泛装备的PM38型120毫米迫击炮。在东线战役初期,德军缴获了大量该型火炮,并将其命名为“12 cm Granatwerfer 378(r)”装备到德军。德军制式GrW42型迫击炮的主要组件可分为三部分,包括与苏联PM38迫击炮完全相同的圆形座钣、炮身和两脚架,火炮重量达到了280千克,因此采用轮式炮架以辅助其进行牵引运输,便于很快完成战地部署。GrW42迫击炮可发射15.6千克弹药,射击角度为45至85度,最大射程为6050米。尽管没有确切的资料显示120毫米迫击炮曾被装于二战德军装备的Sdkfz 251型装甲车上,但火炮的确被装备于1944年德军装甲掷弹兵部队下属的重火力支援连步兵炮排中,弹药由Sdkfz 251型装甲车进行运输,迫击炮在轮式运输状态下由其牵引。
Sdkfz 251型半履带火箭发射车“Stuka Zu Fuß”
在残酷的东线战场,Sdkfz 251型火箭弹发射车是支援装甲掷弹兵作战的强劲武器。虽然仅仅对该车进行了一种简单的改装,但改装后的该车却可在近距离有效打击对方密集进攻的队形。在巷战中,该车更适合对敌人固守的建筑物进行定点拔除。
早在1943年中期,在Sdkfz 4/1型半履带10管自行火箭炮出现在德军装备序列之前,德国人就已将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改装成了一款装有6部火箭发射装置的简易自行火箭炮车,官方称其为“Sdkfz 251/1中型装甲人员输送车火箭弹发射架载具”(Sdkfz 251/1 Mittlerer Schüzenpanzerwagen mit Wurfrahmen)。该型号装甲车是一款完全根据战场需改装而成的自行火箭炮车。在1939年至1940年德军闪击波兰和西欧的战役中,精锐的德国部队凭借闪电战术在一周时间内到达华沙城下,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干净利落地迫使当时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大国”的法国屈膝乞降。战事推进的顺利程度超出了德国人的意料,德国军方也认为在现有装备条件下完全可制服敌人。但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后,东线战场的情况却完全出乎了德国人的预料。令德国士兵震惊的是,己方的摩托化部队在夺取某个城镇或阵地后,经常会遭到数倍于己的苏军的反击。即使处于被完全包围的情况下(如基辅合围),苏军也会让步兵师甚至步兵军决死冲锋,给防守的德国步兵造成千人以上的伤亡。德国机械化部队迫切需一款机动灵活且能支援装甲掷弹兵部队对付苏军大规模人海战术的自行炮兵装备,同时希望这款装备也能满足他们给予敌人重点防御地域及市镇地区大规模火力覆盖打击的需求,在这点上苏联研制的喀秋莎火箭炮已明显领先德国。
Sdkfz 251型火箭弹发射车所发射的320毫米火箭弹实物图。
1941年秋,J·卡斯特公司在军方的要求下研制了一款可简易折叠的钢管框架,该框架展开后呈三组平行排列。该框架被布置在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车厢两侧,每侧的钢管框架连接有一块镂空钢板,钢板上装有闭锁和挂钩装置,可用来挂载280毫米高爆火箭弹箱或320毫米燃烧火箭弹箱。WGr 42型280毫米和320毫米火箭弹分别在弹头战斗部内装填了40千克TNT高爆炸药或50升凝固汽油。在标准状态下,280毫米火箭弹装载在木制板条箱内,而320毫米火箭弹则被要求放置在金属框架箱内(该框架箱也由J·卡斯特公司研制),但在实战中这种安排经常被打乱,因为木制发射箱只能够一次性使用,而金属框架发射箱则可反复使用。一般状态下,280毫米高爆火箭弹的有效射程是1900米,而320毫米燃烧弹的射程为2200米。
基于Sdkfz 251/1 Ausf B最初型改装的火箭发射车四面线图。极初期型的B型半履带装甲车虽然在车体两侧取消了供车内士兵使用的两对观察孔,但仍保留了A型车驾驶舱上方的吊装式机枪架。
实战环境下的Sdkfz 251/1 Ausf C型火箭弹发射车。左图展示的车辆安装的是木质火箭弹发射箱,基型车采用了焊接车体,并装了MG34型前机枪。右图展示的车辆安装的是金属框架火箭弹发射箱,基型车车体为铆接结构,机枪为新式的MG42型。
改装完成的Sdkfz 251/1 Ausf B型半履带火箭弹发射车组图
左右两图依次为没有安装火箭弹发射器和装了火箭弹发射器的Sdkfz 251/1 Ausf B型半履带装甲车。
Sdkfz 251/1 Ausf B型火箭弹发射车的俯视和后视细节照片。
从前向和后向角度拍摄到的Sdkfz 251/1 Ausf B型火箭弹发射车车厢内部所采用的双侧叠放火箭弹发射箱,车内乘员分别位于前驾驶舱和车门后侧的位置。
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车发射装置改装框架整体结构图。火箭弹发射车所采用的发射箱发射,发射框架上装了钢制基座可根据射程需调整角度。半履带车发动机舱前装有方向瞄准标杆。
Sdkfz 251 Ausf A、B、C、D四款基型车都有一部分被改装为了火箭弹发射车,D型的数量最多。被改装后的半履带装甲车车体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除在车厢两侧装了发射框架和火箭弹发射箱外,车厢内的座椅也进行了改装,为盛放单次发射基数(6发)的火箭弹及其发射箱腾出空间。前机枪和后侧高射机枪架仍保留,很多时候Sdkfz 251型半履带火箭弹发射车只装了一挺MG34或MG42机枪。该车的标准载员量为7人,包括驾驶员和车长各1名,其他5人负责搬运和发射火箭弹。半履带装甲车的发动机舱盖前侧位置装有瞄准用的标杆,用来确定火箭弹发射的方向,火箭炮水平射界转向由驾驶员通过驾驶半履带车完成。火箭弹的射程则由炮手通过调节火箭弹箱安装基座钢板处的垂直角度调节齿弧来完成。火箭弹在发射过程中,车组乘员必须全部撤出半履带装甲车,因为火箭弹飞出发射箱时所产生的高温尾焰会对车内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亡,炮手在一定距离外通过起爆箱来进行点火,6发火箭弹会在10秒内全部射出飞向目标。由于瞄准装置简单粗糙,火箭弹的弹着点并不精确,但其大威力的爆破效果却完全可弥补这些不足,因此它特别适合被用于打击两公里左右的敌军密集目标。由于该型火箭炮车在发射时所产生的巨大撕裂声响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俯冲轰炸时的汽笛声特别相似,而且火箭弹威力也丝毫不逊色于斯图卡飞机投掷的航空炸弹,德军官兵遂将这款Sdkfz 251型半履带火箭弹发射车称为“陆地斯图卡”(德语名称为“Stuka Zu Fuß”)。
东线战场上采用的Sdkfz 251/1 Ausf B型车改装而成的火箭弹发射车。右图为同型号装甲车正发射火箭弹,另一辆Sdkfz 253型装甲车正进行射击引导和效果观测。
装有发射箱的Sdkfz 251Ausf C型火箭弹发射车组图
一辆Sdkfz 251 Ausf C型火箭发射车的车组乘员正进行发射箱的安装。首先需把发射箱从车厢内卸下,然后再分别挂载在车辆两侧的钢板基座上。值得注意的是,这辆C型火箭发射车采用的是重机枪版的MG34型前机枪。
基于Sdkfz 251/1 Ausf C型半履带装甲车改装而成的火箭弹发射车。左图为1942年在法国境内部署调动的一辆C型火箭发射车;右图为隶属于德军第500突击工兵营的一辆C型车,该车正参与1944年镇压波兰华沙起义的作战行动。镇压华沙起义的作战行动可说是德军大口径武器的大合唱,除Sdkfz 251型火箭弹发射车外,德国还出动了众多遥控爆破车及其精锐的380毫米强击虎式突击臼炮,这些装备对于城市建筑物来说破坏力相当惊人。
基于Sdkfz 251/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车改装而成的火箭弹发射车。在所有火箭发射车中,该车型占的改装数量最多,且广泛参加了二战中后期的作战行动。
德国sWG40和sWG41型简易火箭弹发射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与苏联一样秘密进行着火箭发射武器的研制工作。德国入侵苏联后,火力支援装备的不足使得德军越发急迫地希望能尽快装备一款野战炮替代武器。火箭弹及其发射装置因其造价相对低廉,便于大量生产,而得到了德国军备部门的青睐。与普通野战炮相比,火箭炮发射装置并不需昂贵的电炉钢、精细的锻造钢管及复杂的后座和制退装置。
图为sWG40型木质火箭弹发射装置。由于其结构强度的限制,木质发射箱都是一次性使用的。
图为采用四联装发射的sWG41型火箭发射装置,其发射支架为钢制框架结构。火箭弹发射箱可根据需采用木质材料(上图)和全钢制材料(上图)。
德国人开发研制的第一种火箭炮是一种简易的火箭弹发射装置,德军官方将之分别命名为“40型重型火箭发射装置”(德文名称:Schweres Wurfgerät 40,缩写为“sWG40”)和“41型重型火箭发射装置”(sWG41)。这两款发射架可发射180磅重的280毫米直径的高爆火箭弹和196磅重的320毫米火箭燃烧弹。sWG40重型火箭发射装置仅仅包括一部木箱发射框架(Wurfgestell 40),火箭弹可直接从木箱内进行发射,而sWG41型则设计为全钢制框架结构发射箱(Wurfgestell 41),及一部可调节角度的钢制四联装发射箱支架,事实上sWG40型木质发射箱也可布设在四联装发射箱支架上进行发射。这种简易的火箭发射装置射程最大只有2200米,特别适合于近程火力支援,一般与中型迫击炮一起布设在受敌方重点威胁地域的己方一线阵地处。两款发射装置除都可采用四联装发射箱支架发射之外,还可将sWG40型木箱发射装置放置在步兵阵地或预先设好的发射坑内进行发射,发射之前炮手需凭经验预先摆放好发射角度以决定火箭弹的着地距离。在城市攻坚战中(如斯大林格勒血战),发射装置也可由运输车辆运抵前进阵地进行布设,对敌方固守的建筑物或防御工事进行覆盖火力攻击。
右图呈现了城市攻坚战中,火箭弹发射的瞬间。图片右侧空地上堆满了使用后被遗弃的一次性木质发射箱。
Sdkfz 251/9型半履带突击炮车“Stummel”
在1941年至1942年的战斗中,德国国防军发现,与苏军的T34/76型中型坦克相比,他们所装备的主战装备三号坦克已明显过时。于是,他们计划升级当时已装备的四号坦克为长管75毫米炮主战型。然而,四号坦克最初是作为步兵支援坦克设计的,所装备的主炮为KwK37型24倍径的75毫米短管炮。从F2型开始替换43倍径75毫米主炮(H至J型进一步升级为威力更强大的48倍径75毫米炮)后,陆军部发现原先生产的24倍径短管炮变成了大量剩余装备。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三号突击炮上,从1942年开始,所有的突击炮营开始换为装了长管75毫米炮的F型突击炮车,该突击炮车使用的75毫米短筒炮为Stuk37型24倍径火炮,取代了原先装备的A至E型短管75毫米突击炮,以执行日益严峻的反坦克任务。四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升级后,步兵部队发现他们失去了最有效的近距火力支援车辆,而这些对步兵部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陆军部要求尽快装备新型火力支援车型,多余的KwK/StuK37型24倍径的75毫米短管炮被选为这款新型火力支援车辆的主要火力系统。Sdkfz 231型八轮重型装甲侦察车和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同时入围,前者被改装为Sdkfz 233型轮式火力支援车,主要被装备到装甲师的装甲侦察营中,而后者则被改装为本节的主角—Sdkfz 251/9型半履带底盘突击炮车。
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是德军从1942年后期开始装备的一款重要的步兵近距火力支援车辆。由于战事紧迫,珍贵的全履带车辆(如四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必须安装长管火炮执行反装甲任务,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再次披甲上阵作为火炮支援车辆承担起支援装甲掷弹兵部队作战的任务。
采用C型车体进行改装的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早期型侧视和俯视线图。
车辆牌照号码为WH-1286748的一辆Sdkfz 251/9 Ausf C型半履带突击炮车是比辛·纳格公司出厂的两辆原型车中的一辆,很快该车将被运往东线战场接受实战测试。
战场上的Sdkfz 251/9 Ausf C型半履带突击炮车组图。左面两图为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半履带突击炮车,其中左上图中的炮车正准备瞄准进攻,而左下图中炮车乘员正战场间隙对炮车炮管进行清洁保养。右图为1943年末期,一辆半履带突击炮车正一个师属榴弹炮阵地与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一起执行火力支援任务。
1942年3月31日,位于柏林的比辛·纳格公司接到了军方订单,要求他们研制一款新型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上部装甲外壳结构,要把火炮完全内置到车体上部结构内。他们所做出的改进主要包括:取消了驾驶舱右侧机电员座位,并将驾驶舱右侧前装甲板拆除,以便将24倍径短管火炮卧入。火炮本身位于车厢战斗室的右前位置,装在与下侧装甲板相连的炮架之上。右侧副驾驶的位置被取消,电台被改装到车厢的左后位置。1942年,两辆样车被送往东线战场进行综合测试,在被证明改装非常成功后,军方在当月即订购了150辆,并正式将其命名为“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只有C型车和D型车进行了突击炮改装,首批交货的突击炮车完全基于C型车进行改装,从1943年9月开始交货的突击炮车则为新式D型车改装而成。这种将火炮嵌入驾驶舱前装甲板安装样式的车型一直持续生产到了1944年。
Sdkfz 251/9 Ausf D型突击炮车初期型是该型号半履带突击炮中的重要型号,其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战区最广,是战争中后期一款主要的步兵火力支援车辆。
利用D型车体进行改装的Sdkfz 251/9型半履带突击炮车初期型五面线图及剖面图。
Sdkfz 251/9 Ausf D型半履带突击炮车早期型组图
在德国穆斯特博物馆中保存至今的一辆Sdkfz 251/9 Ausf D型半履带突击炮车早期型,左图为该车的俯视全景图,右图为该车的内部结构图。
Sdkfz 251/9 Ausf D型半履带突击炮车早期型所安装的KwK37型24倍径75毫米火炮近照组图,其中火炮的炮闩、炮耳及方向摇柄清晰可见。该型火炮装了Sfl.Z.F型瞄准镜,炮手立于左侧位置,方便其坐在与炮身相连的座椅上使用瞄准镜并操作摇柄进行瞄准,右侧有装填手负责装填炮弹。
从1944年开始,一种基于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车简易改装的突击炮车开始装备德军,被非官方地称作“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后期型”。在改装中,该车无需换装半履带装甲车的上部装甲结构,仅需在半履带车驾驶舱的上部安装75毫米火炮即可,所以也非常适合野战部队进行自行改装,同时该车副驾驶位置前侧的观察窗也用一块装甲板进行了封闭。新型的炮座被称作“K51型24倍径的75毫米短管炮”,装了火炮的半履带车的正面投影将显著高于半履带突击炮车的早期设计,但由于新式设计可使炮车的生产大幅简化,因此军方也勉强接受了正面投影过高的缺陷。这款新式的K51型24倍径的75毫米短管炮也同样被装在德军中后期生产的Sdkfz 250/8轻型半履带突击炮车、Sdkfz 234/3型八轮重型装甲侦察车及追猎者侦察坦克上,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与这些车辆获得了一个共同的昵称“Stummel”,意为“短粗炮车”。
现保存在美国诺克斯堡巴顿战车博物馆内的一辆保存完好的Sdkfz 251/9 Ausf D型半履带突击炮车后期型,该车前方所绘的非洲军团标记明显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因为该型号突击炮车并没有被投入到北非战场。
一辆被美军缴获的Sdkfz 251/9 Ausf D型半履带突击炮车后期型,一名美军技术军官正车上记录该车的相关数据。
Sdkfz 251/9 Ausf D型半履带突击炮车后期型五面线图。
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的标准载员为4人,包括驾驶员、车长(分队长)兼机电员、炮手和装填手。早期型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所安装的KwK37型火炮向左可旋转10度,向右可旋转12度,最大俯角为5度,最大仰角为20度;后期型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左右旋转角度各20度,最大俯角为10度,最大仰角为16度。车内标准载弹52发,安装火炮后该车的战斗全重比运兵型车辆略重0.8吨。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主要战术用途是为进攻中的步兵部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打击敌方非装甲目标。75毫米火炮的高初速(与迫击炮和火箭炮相比)和高精确性使该型突击炮车可轻易摧毁敌方重型步兵武器、碉堡掩体、建筑物及观察哨等,同时还能发射烟雾弹支援进攻步兵。但鉴于该型号突击炮车薄弱的装甲防护,与敌方坦克交战是被严格禁止的。事实证明,装了短筒75毫米火炮的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并不适合作为坦克歼击车使用。在执行行进掩护、进攻、独立防御及侦察巡逻等作战任务时,如突遇敌方坦克,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只能在有己方坦克配合的情况下,才被允许与敌人进行交战,其他情况都必须尽快撤离。必须指出的是,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的短筒火炮在实战情况下完全可应对敌方的轻型装甲侦察车及轻型坦克,军方上层只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才会做出如上安排。
一辆在东线战场被摧毁的Sdkfz 251/9 Ausf D型半履带突击炮车后期型。在战争中后期,东线苏德两军装甲力量出现了一边倒的趋势,由于坦克车辆数量的不足,德国经常将一些半履带底盘、轮式底盘及轻型坦克底盘改装的自行火炮车辆编入由坦克部队和装甲掷弹兵部队组成的战斗群中。从某种意义上讲,Sdkfz 251/9 Ausf D型半履带突击炮并不适合与坦克炮战,即便是苏军轻型的T60或T70坦克也很容易将半履带突击炮车击毁。
德国KwK37型、StuK 37型和K51型火炮
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所使用的75毫米KwK37型24倍径火炮。
75毫米KwK37型24倍径坦克炮是专门为德国制式四号中型坦克开发设计的,该炮最初的战术用途主要是对付敌人的防御工事等非装甲目标,因而采用了短身管设计模式。即便如此,该炮也完全可应对战争初期各国装备的各主要型号的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直至苏联T34坦克出现,该炮才表现出明显的力不从心。德国制式三号突击炮也采用了这款75毫米短管火炮,但对火炮的炮架进行了改装,将其命名为“Stuk37型突击炮车用火炮”。KwK37型坦克炮与Stuk37型突击炮用火炮都采用了75毫米的短筒炮身和炮瞄装置,所用弹药也基本相同。不同的是,KwK37型坦克炮的炮架是水平嵌入式安装到坦克炮塔前部装甲里并由炮塔两侧的炮轴支撑的;而Stuk37型火炮的炮架则完全装在坦克底盘的加固基座上。值得注意的是,Sdkfz 251/9型半履带突击炮车初期型所采用的火炮安装方式与三号突击炮基本相同,故其所采用的火炮应该为Stuk37型突击炮,或者是改装炮架后的KwK37型坦克炮。
KwK37型和Stuk37型火炮技术参数
弹药种类:
·Gr.38 HI/A型高爆反坦克弹药
·Gr.38 HI/B型高爆反坦克弹药
·Gr.38 HI/C型高爆反坦克弹药
·7.5厘米Sprgr.34型高爆弹
·PzGr.39/43型被帽穿甲弹
PzGr.39/43型被帽穿甲弹技术参数
炮弹重量:6.8千克 炮口初速:385米/秒对30度倾角均质钢板的穿甲数据如下:
保存至今的K51型24倍径75毫米火炮炮座的细节结构图。
二战中后期,为了进一步简化武器装备的制造流程,强化装备在不同车辆之间的通用性,德国军工部门以KwK37型火炮为基础研制出K51型24倍径75毫米火炮炮座。该炮座采用一体化安装模式,即把75毫米短筒火炮与MG42机枪并列装在同一炮架上,再把炮架固定在低端的装甲板之上,火炮的左右两侧装有延展式防护装甲板。该火炮所采用的弹药与弹道特性与其前身基本相同,但其一体化炮座便于在多种轻型车辆上进行安装。
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
早在1939年入侵波兰前,德军高层就认为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前部驾驶舱前机枪的位置安装37毫米Pak35/36型反坦克炮具有极高的战术价值。从当时世界各国所装备的坦克防护水平来讲,装了该型反坦克炮后的半履带装甲车可为进攻中的摩托化分队提供更有效的反坦克支援,换用高爆弹后也可用来对付步兵、轻型车辆等软目标。但由于1939年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产量的限制,直到1940年初,第一批改装后的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才被正式下发到作战部队,准备参加即将开始的入侵法国和低地国家的行动。37毫米Pak35/36型反坦克炮在西班牙内战中接受了实战检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早期阶段仍是德军标准反坦克武器,足以应对英法及低地国家的主要坦克装备。装了37毫米炮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也堪称当时一款强大的重火力装甲车辆,并作为摩托化步兵排排长的座车与其他步兵班乘坐的标准型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混编使用。
1940年出现的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是Sdkfz 251/1标准型的火力升级版,单从战术用途而言,该车仍属于装甲运兵车范畴,与其他标准型车联合执行作战任务。但作为装甲掷弹兵排的排长座车,该车却综合了全排的战术指挥及单车反坦克和火力支援等多种作战用途。
改装后的半履带装甲车被正式命名为“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车”,该车战斗全重8.015吨,标准载员6人,包括1名驾驶员、1名通讯员、1名步兵排排长(少尉军衔)和3名士兵。标准武器配备包括一门37毫米反坦克炮,炮弹基数168发。为了能够容纳37毫米炮的弹药箱,半履带车厢后部两侧的座椅被拆除。与其他标准型半履带装甲车一样,该车的后车门位置保留了吊装式枪架安装的MG34(后期为MG42)型高射机枪,子弹基数为1100发。需指出的是有些Sdkfz 251/10型装甲车的后置高射机枪被改装为带机枪防盾的固定枪座式机枪,即将原先的前机枪样式改装到车后,一些在北非服役的37毫米炮半履带车在车体两端加装了水箱托架。此外,在初期型的Sdkfz 251/10型装甲车内,还配备了一支7.92毫米的PzB39型反坦克步枪,子弹基数40发。在作战行动中,排长将负责全排的战场观察和指挥,并由通讯员完成命令的传达,三名士兵中的两人将负责操控火炮,一人作为炮手进行瞄准,另外一人进行弹药装填,剩下的一名士兵负责车厢后机枪射击,并在必要状态下使用反坦克步枪。
采用早期型大火炮防盾(右图)和中期型小火炮防盾(左图)的Sdkfz 251/10 Ausf A型半履带装甲车外形对比。
1940年法国战场上一辆装了早期型火炮防盾的Sdkfz 251/10 Ausf A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正进行抵进射击。
北非战场上被英军缴获的一辆Sdkfz 251/10 Ausf B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
左右两图展示了东线战场上的Sdkfz 251/10型半履带装甲车早期大防盾型。左图展示的是1941冬末的莫斯科前线,一队德军半履带装甲纵队正进行调动,领头的是一辆Sdkfz 251/10型Ausf B型半履带装甲车;右图则为1942年6月的苏联南部战场,德军正顺利挺进斯大林格勒方向,一辆Sdkfz 251/10型Ausf C型半履带装甲车正停下进行休整,旁边是一辆提供防空掩护的Sdkfz 6型半履带底盘37毫米自行高炮。
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四款子型号车均有标准型被改装为37毫米反坦克炮车,其中火炮的防盾样式是该变型车最为突出的特点,可根据使用年代先后次序的不同将该型号变型车分为早期、中期、后期等不同的子型号。在早期型的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中,车体上的Pak35/36型反坦克炮及其防盾直接取自牵引式反坦克炮,即将反坦克炮的炮座原封不动地嫁接到半履带装甲车上。在作为反坦克炮使用时,这种大号火炮防盾可为炮手提供有效地防弹保护。虽然在被安装到轮式牵引炮架上时,其外形投影并不显著,但当其被直接嫁接到半履带装甲车上后,却导致了半履带装甲车整车正面投影变得高大,非常容易遭到敌人枪弹的袭击,尤其是敌人装甲车辆的直接打击。在1940年至1941年间,这种大防盾早期型的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曾驰骋于西欧、巴尔干、北非和苏德战场,A、B、C三种型号的基型车均有此改装,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使其战场生存能力降低,并很快被低矮的小防盾样式的中期型炮车所取代。
按军械部的要求,从1941年开始,装了大防盾的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开始被换装成低矮样式的防盾。原37毫米炮大防盾上部的可折叠装甲板被拆除,并在火炮防盾前侧和两边半履带装甲车驾驶室的上部安装额外的装甲裙板,装甲裙板的前侧中央留有缺口,以便裁剪一半防盾的37毫米炮的炮管卧入裙板内,同时在裙板左前侧位置设有开口以便火炮的炮瞄装置透过装甲板进行瞄准。这种防盾样式并没在Sdkfz 251/10型半履带装甲车的改装中广泛普及,一些历史照片显示,采用该种小投影全正面炮盾及附加防护装甲的A型和B型半履带装甲车曾在1941年的苏德战场服役。另一种改装被称作是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的标准中期型,1941年至1944年被广泛应用到四种基型车的改装中。37毫米炮的防盾正面投影被最大限度地缩到最小,仅在火炮左侧炮手位置布设了一套双片式炮盾,考虑装填手往往在火炮右后方进行装填,暴露身体的几率较低,所以右侧的炮盾被取消了。
左右两图均为1941年苏德战场上服役的Sdkfz 251/10型半履带装甲车低矮全正面炮盾型,该车在炮盾正面和两侧装了附加装甲裙板。其中左图的37毫米炮车基于B型车改装,右图的则基于A型车改装。这款低矮全正面炮盾型并未在德军普及,其装备数量也不多,仅仅算作由大防盾型到小防盾型的过渡型号。
采用早期型大火炮防盾和中期型小火炮防盾的Sdkfz 251/10 Ausf C型半履带装甲车外形对比。
安装单边小防盾的Sdkfz 251/10型半履带装甲车中期型车内细节图。其最主要的改装是拆除车厢后部左右两边的士兵座椅,并装了37毫米反坦克炮的标准弹药箱安置托架,防盾仅仅装在了左侧炮手的位置,采用了双片装甲板铆接样式。
安装中期型单边小火炮防盾的Sdkfz 251/10 Ausf C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标准照。该车型是Sdkfz 251/10型半履带装甲车众多型号中产量最高的。
采用单边小火炮防盾的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战斗组图。左图中进行观测的及右上图中挥手指挥的是同一人,他是该装甲掷弹兵排排长。右下图展示了该型车的6名车组人员(驾驶员没有显示在照片中),前面四人从左至右依次是机电员、装填手、排长和炮手,坐在后侧的那名士兵(排长左后方)则负责操作高射机枪及车内的一支PzB39型反坦克步枪。
1942年初冬,东线战场上一辆被击毁的Sdkfz 251/10 Ausf B型装甲车,有趣的是该车同时装了火箭弹发射架。
1942年至1943年的二战战场上,德国人引以为豪的Pak35/36牵引式37毫米反坦克炮已完全过时,该炮根本无法对付当时盟军广泛装备部队的各种中型坦克,也仅仅是因为能够发射高爆前装抛射弹药才被保留在德军部队中。装有37毫米炮的Sdkfz 251/10型半履带装甲车也同样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虽然各作战部队并未对该型变型车提出淘汰退役的要求,但是此时此刻该车作为排长指挥车的象征意义已远远大于该车的实战意义了。由于该车反坦克支援作用已明显降低,仅可对付一些装甲侦察车辆,即便作为反步兵火力支援使用,37毫米炮所用的小口径高爆弹药也明显已威力不足,Sdkfz 251/10型半履带装甲车正面临被淘汰的严峻趋势。从1943年末1944年初开始,Sdkfz 251/10型半履带装甲车的后期型问世。之所以将其称为“后期型”,是因为这款变型车的37毫米火炮并没安装任何防盾,只有C型和1943年才装备的D型车进行了无火炮防盾37毫米炮的改装。在1943年末1944年初德国人战局逐渐恶化、车辆装备越发宝贵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改装无疑暗示着军方高层对该车型的轻视,也加速了该型号变型车的淘汰。从1944年中期开始,所有在编的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基本全部为D型车)被责令改装为Sdkfz 251/9型半履带突击炮车后期型,37毫米炮换装为K51型75毫米短筒炮炮座,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就此退出了德军方的官方装备序列。但有资料显示,一些作战部队仍在继续使用该型车。直至战争结束,一些作为排长指挥车使用的Sdkfz 251/10型半履带装甲车上所安装的37毫米炮才被威力更强大的28毫米sPzB 41型锥膛反坦克枪所取代。
一辆没有安装火炮防盾的Sdkfz 251/10 Ausf D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侧视线图
1944年秋,装了单边小型火炮防盾的一辆Sdkfz 251/10 Ausf D型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正执行火力支援任务,该车右车厢外侧悬挂了一部RPzB54型88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在当时火箭筒的反坦克威力远超37毫米反坦克炮。
一辆换装了sPzB41锥膛反坦克枪的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车,该车隶属于党卫军第12SS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师”。尽管sPzB41锥膛反坦克枪的口径更小,只有28毫米,但其反坦克能力甚至远超Pak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
1944年7月的法国战场,一辆安装28毫米锥膛反坦克枪的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车正牵引一门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
装了28毫米锥膛反坦克枪的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车侧视图。
德国Pak35/36型37毫米轻型反坦克炮
推动37毫米反坦克炮转移的德军炮组。
德国Pak35/36轻型反坦克炮(德文名称:Panzerabwehrkanone 35/36)是一款37毫米制式口径的反坦克火炮装备,该炮在1936年由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生产,并在西班牙内战中投入实战。该炮在二战初期构成了德军一线反坦克部队的基干装备,并成为其他众多参战国家仿制的蓝本。该炮的坦克炮型号KwK 35 L/45型成为三号坦克早期的主要武器装备。
Pak35/36轻型反坦克炮作为一款小口径火炮装备在1940年5月被大批投入到西线战役中。炮手们发现该炮虽能在作战中有效应对英法等国的轻型装甲车辆,但在面对英国的玛蒂尔达步兵坦克、法国夏尔B1重型坦克及索玛S35骑兵坦克时,已明显力不从心。在法国战役中,曾经有一群Pak35/36轻型反坦克炮联合击毁一辆法国夏尔B1坦克的战绩记录,该坦克侧面装甲被37毫米炮的穿甲弹击穿。单从理论值来讲,Pak35/36反坦克炮可击穿35毫米厚的30度倾斜均质装甲板,夏尔B1坦克的侧面装甲是40毫米厚的垂直钢板,所以37毫米反坦克炮在100米距离内的合理射击角度从侧面击毁法国坦克的可能性很大,但这在战场实战条件下是及其困难的。由于37毫米反坦克炮在对付敌人重型装甲车辆方面的拙劣表现,该炮被德国士兵戏称为“Heeresanklopfgerät”,意为“陆军敲门装置”。
博物馆中保存的37毫米反坦克炮细节组图
从1940年中期开始,Pak35/36型反坦克炮开始被50毫米Pak38型反坦克炮所取代,由于采用了钨芯穿甲弹,37毫米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有了轻微的提升,但很快德军就在东线战场遭遇了苏联的T34中型坦克,这种火炮被证明已完全过时。尽管如此,德军还是将该炮作为制式反坦克武器,一直使用到了1942年,一些炮手依然能够在东线战场上获得击毁苏联中型坦克的战绩,但是必须等待敌人坦克车开过后,再从后方较近距离处进行射击。这样执行作战任务对于任何一名德国炮手来讲,都需钢
铁般的坚强意志,并且绝对不能失手。随着37毫米炮从德军中退役,该炮被大量提供给德国的盟友们,包括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
1942年末期,德军开始装备新型的41型成形装药抛射榴弹(Stielgranate 41)。该型榴弹包括一个被装在穿孔套筒之上的空心装药的抛射弹丸,套筒内套有一根金属杆可直接插入炮管内,同时套筒与炮口套接相连。该型榴弹可采用枪榴弹式的发射样式由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管前侧装填,并由37毫米炮标准的216克发射药弹筒进行助推射击。榴弹采用双爆破引信,一个位于弹头位置,另一个位于弹体基部位置。实战证明:该型抛射榴弹可在小于300米的距离内,击穿当时任何苏联坦克的装甲。从1943年开始,已退役的Pak35/36型反坦克炮与新型抛射榴弹一起开始下发到伞兵部队及其他一些轻装部队中。由于37毫米炮重量较轻,可很容易由士兵手推完成战场转移,并能够完全满足轻装部队的作战要求。
左图为安装41型成形装药抛射榴弹的37毫米反坦克炮正处于射击状态,右图为榴弹弹头及其携带用弹药筒。
37毫米反坦克炮专用的41型成形装药抛射榴弹实物图及其细节结构图。
德国Pak 35/36型37毫米轻型牵引式反坦克炮技术参数
37毫米轻型反坦克炮的炮弹种类
(1)AP曳光弹,黑色弹头,标记 “3.7-cm Pak Pzgr.”
(2)AP40穿甲弹,黑色弹头,标记 “3.7-cm Pak Pzgr40.”
(3)高爆曳光弹,灰色弹头,标记 “3.7-cm Spgr.”
AP40穿甲弹的主要技术数据
Sdkfz 251/16型半履带装甲车喷火型
鉴于二号喷火坦克及缴获的法国夏尔B1改装喷火坦克(Pzkpfw B2f)在东线战场的成功应用,1942年底至1943年初,陆军部要求利用现有装备改装成新型喷火坦克以装备在东线作战的德军部队。很快,两款制式装备被军方选中,作为改装喷火战车的基型车,一款是已退位于二线装备的三号坦克,部分即将出厂的三号坦克M型被改装为三号喷火坦克;另外一款装甲车辆就是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部分C型和D型车被改装为喷火装甲车,并被军方正式命名为“Sdkfz 251/16型半履带喷火装甲车”(德文名称:Sdkfz 251/16 Mittlerer Flammpanzerwagen)。
令人望而生畏的Sdkfz 251/16型半履带火焰喷射装甲车,该车左右车厢各装了一门14毫米口径火焰喷射器,可在单发操作中达到60米的最远射程。在伴随装甲掷弹兵的突击作战中,该车可实现有效突破并迅速利用火焰喷射装置压制烧毁敌人据点和掩体。
Sdkfz 251/16型的改装主要包括在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后车厢内装了类似于二号喷火坦克及B2型缴获坦克的克比(Köbe)火焰喷射系统,具体改装包括:两具装有防盾的14毫米口径管状火焰喷射器(Stahrohren)分别布设在半履带装甲车车厢的左右两侧,并采用交错布局,左侧的火焰喷射管在右侧喷射管的左下位置。火焰喷射器的管口采用快速关闭阀门,在不使用的情况下,用管口铁帽进行保养封闭。火焰喷射器防盾与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机枪防盾样式基本相同,只是尺寸略大些。两部火焰喷射管以支轴为中心可160度自由旋转,即以垂直于车厢边缘中心线左右各旋转80度角进行喷火射击。为了弥补两部主要火焰射击器的射击死角,在最初利用C型车进行改装的半履带火焰喷射车的车厢后侧,还加装了一部与车厢内的油罐相连的7毫米口径单兵用火焰喷射器,这部小型火焰喷射器装有一条10米长的输油胶皮管,并可根据实战需再加装一条10米延展胶皮管。在平时不使用的情况下,这部火焰喷射器与连接胶皮管一起盘绕,放置于车厢后侧的支架上。
上两图分别展示了一辆利用C型车改装而成的刚刚出厂的Sdkfz 251/16型喷火装甲车的侧前视图和侧后视图。上图右下角位置的士兵正演示车厢尾部安装的7毫米火焰喷射器的操作,其10米长的输油胶皮管可使操作手站到远离车体的左前方的位置。下图后车门位置的挂架上则盘绕着7毫米火焰喷射器及其连接胶皮管。
火焰喷射器的油箱分别位于车厢内左右两边后侧位置,油箱内则装有700升19号易燃液体油料(Flammöl No.19),该油料是一种采用煤油、汽油和凝析油按照一定比例配比的混合物。在油箱装满油料的情况下,可保证火焰喷射器完成80次喷射,每次喷射持续一秒钟,喷射量达到8升混合燃料油,每个单次达到50~60米的射程(其中50米射程为冷却状态燃料油射程,60米则为点燃后的燃油射程),但如果左右两部喷射管甚至3部火焰喷射器同时使用的话,油压只能保证30~35米的喷火射程。因为该火焰喷射系统的标准工作压力是15个标准大气压,而14毫米火焰喷气管的喷射压力在每秒8升的速率进行喷射时,则只能累计到13个标准大气压。在车厢后部位置,即两部油箱的侧后中央装有一部克比-II 40/401000/200型油泵,该油泵由一部联合汽车公司(DKW)设计的ZW 1101型1100立方厘米20.6千瓦(约合28马力)双冲程内燃发动机进行驱动,发动机的燃料箱内装有25升19号混合燃料,可使发动机进行两个小时的不间断工作。包括火焰喷射器、连接胶皮管、油箱和泵压系统在内的整套火焰喷射装置使全车比标准型的运兵车增加了850千克的重量。
上下两图分别展示了采用C型车和D型车改装的Sdkfz 251/16型火焰喷射车对比线图,其中D型车后侧位置已取消了7毫米小型火焰喷射器。
Sdkfz 251/16型火焰喷射车早期型实物和内部结构线图,我们可清晰地看到半履带火焰喷射车车厢两边左后右前的14毫米火焰喷射器布局,位于车厢内侧火焰喷射器下方的专用方形油箱、位于车厢后侧的油泵发动机、位于车厢左前侧的毛瑟步枪立式枪架等等。当火焰喷射手触发喷射器进行喷射时,油泵将利用压力将油箱内的混合燃油抽入泵内,并送入上方的喷射器由管口喷出冷却燃油,喷射器管口的电火花塞将点燃燃油,使点燃后的燃油抛向远方。
Sdkfz 251/16 Ausf C型火焰喷射半履带装甲车五面线图。
Sdkfz 251/16型火焰喷射车早期型14毫米火焰喷射器及其混合燃料箱的近照。左图为处于管口打开和关闭状态下的14毫米早期型火焰喷射器,该型火焰喷射器采用电点燃方式。右图为内嵌于半履带装甲车左右后侧车厢内侧的方形油箱,其外形角度刚好与半履带装甲车侧面钢板的倾斜角度相契合。
Sdkfz 251/16 Ausf C型火焰喷射车早期型后车厢处7毫米小型火焰喷射器照片。实战证明,这项设计纯属多余,因为在半履带装甲车高速突击过程中,左右两侧的14毫米主喷射器其160度旋角基本上可完全覆盖两侧的敌人火力点,车辆也不可能在推进中停下来由车内乘员另行拿起7毫米火焰喷射器进行喷火。至于残余的敌人火力点完全可由跟进的爆破工兵或装备单兵火焰喷射器的火焰兵来进行扫尾工作。
Sdkfz 251/16型喷火装甲车所采用的克比-II 40/401000/200型油泵及ZW 1101型20.6千瓦(约合28马力)双冲程内燃发动机混合系统。这张珍贵历史照片摄于克比工厂中,其中最上方的椭圆形容器为该混合装置中为发动机提供燃料的25升装燃料罐。
采用新型14毫米火焰喷射器的Sdkfz 251/16 Ausf D型半履带喷火装甲车后期型。
早期火焰喷射器的14毫米喷射管口装有特殊的火花塞电打火装置,后面的7毫米火焰喷射器则采用特殊的空包弹击发方式(Mauser-Patronen),这种改装后的步枪弹药并没有安装子弹头。根据D546/4号操作手册的记载,从1944年5月开始,装在Sdkfz 251/16型火焰喷射车上的喷射装置进行了一系列重新设计,首先变革了14毫米火焰喷射管的制造工艺,管口结构采用上长下短的结构样式,并采用了空包弹触发系统来取代故障频发的电点火系统,每部火焰喷射器都装了这种25发空包弹的弹匣。此外火焰喷射器的钢制防盾也进行了外形改进,两侧边缘加装了加固设计,车厢后侧的7毫米小型火焰喷射器也同时被取消。这种新设计仅仅出现在新近生产的D型车上。Sdkfz 251/16型喷火半履带装甲车额外武器装备包括装在驾驶舱上带有防盾的MG34或MG42机枪,及车厢后部的高射机枪,标准配备机枪子弹为2010发。
Sdkfz 251/16型喷火半履带装甲车战斗全重8.62吨,标准乘员为4人,包括驾驶员、车长(同时兼任机电员和前机枪手)和两名火焰喷射器操作手(Flammschützen),所有车内乘员一般都要求穿着特殊的防火服,该防火服采用特殊的胶布材料制成,并同样下发到工兵分队中的火焰兵使用。第一辆基于C型车改装的Sdkfz 251/16型车于1943年早期装备部队,从该年1月至6月间,共有96辆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被改装为火焰喷射车,所有改装工作都在位于格尔里茨的乌马格工厂内完成。直到1944年9月,德国军队共装备了293辆喷火半履带装甲车,这个同时意味着从1943年8月至1944年8月间一年的时间内,共有大约200辆半履带运兵装甲车进行了喷火车的改装,这些车辆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这三张图片为Sdkfz 251/16 Ausf D型后期型半履带喷火装甲车的细节结构三维立体特写组图,包括了采用新型弹匣装弹触发点火的14毫米火焰喷射器,及专门为该型喷射器设计的加固边缘型防盾。
身着标准防火服的两名Sdkfz 251/16型半履带喷火装甲车乘员,在实战中很多喷火车乘员经常穿着普通作战服参加行动。
进行实战训练的一辆Sdkfz 251/16 Ausf D型早期型半履带喷火装甲车,该车仍使用早期型的电点火火焰喷射器,但车厢后侧的7毫米小型喷火器已被拆除。
一张珍贵的实战照片,前方的Sdkfz 251/16半履带喷火装甲车正同时向两侧的敌人阵地喷火,其场面效果十分壮观。其中摄影师所在的这辆半履带装甲车为一辆装有MG42重机枪的重机枪型装甲运兵车。MG42重机枪型半履带装甲车在德军中装备数量不多,这张照片驳斥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德军只装备了MG34重机枪型半履带装甲车的记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火焰喷射装备发展简述
进行火焰喷射的德国士兵。
1914年,德国陆军在安哥尼的战斗中第一次使用火焰喷射器进攻法军,此后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大规模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参加战斗。这些最早型号的火焰喷射器体积庞大,需三名士兵采用进行操作,但在一战后德国人改良了火焰喷射装备,并于30年代早期设计出重量仅重35.8千克的35型火焰喷射器(Flammenwerfer 35),这款装备主要基于一战中的设计并从3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装备德军部队,其量产一直持续到1941年。此后,35型火焰喷射器开始逐渐被40型小型背肩式火焰喷射器取代,但只有少量40型装备德军,而真正大批量装备德军的是新式双罐设计的41型火焰喷射器(Flammenwerfer 41),尽管后来经历了一些小范围改进并出现1941-2型,但这款单兵武器一直持续使用到1945年战争结束。最终定型的41型火焰喷射器采用弹筒击发火方式,这样可有效避免因为低温所导致的电激发失灵的情况发生,该型火焰喷射器全重18.14千克,有效射程达到32米。
以后几乎所有改进的德军火焰喷射器都采用这种双罐设计,其中主罐用于盛放喷火燃料,另外一个附罐则用于储存压缩气体以便用于将燃料喷出,这些火焰喷射器基本都可采用连发喷射。有一款特殊的单发火焰喷射器装备了伞兵和突击队,这款火焰喷射器可采用0.5秒单发喷射最远距离达27米,但没有生产很多装备部队。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军队同样装备了一些中型火焰喷射器,这些装备利用背肩式的35型进行改装,并将放大容积的主燃料箱搭载在小型拖车上,有时这些小拖车可由轻型车辆进行牵引。最后需介绍的德国人开发的一款固定式火焰喷射装置,并将其命名为“42型防御式火焰喷射器”(Abwehrfammenwerfer 42),该型火焰喷射装置可埋入地里,并仅将喷射管口露出地面。该武器可由士兵进行遥控操作,并装备到一些德军防御工事中。
德军使用的41型火焰喷射器。
而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德国人似乎并不热衷于开发喷火用坦克装甲车辆,当然德
国人仍是整个二次大战中率先使用喷火坦克参加实战的。1941年,作为测试使用,一辆一号坦克在其炮塔中一挺MG13机枪的位置装了40型火焰喷射器,并将其命名为“一号喷火坦克”(Flammpanzer I)。首批一号喷火坦克全部隶属于德国非洲军团并参加了进攻托布鲁克要塞的军事行动。第二款比较成功的喷火坦克是利用二号D/E型轻型坦克车体改装的二号喷火坦克(Flammpanzer II),该车车体前侧两端装了两部火焰喷射器,最大射程可达36.5米,并全部应用到东线战场早期的作战行动中。最为成功的一款改进是利用三号坦克M型改装而成的三号喷火坦克,据统计至少有100辆三号战车完成了改装,并将其主炮取消改装为火焰喷射炮管,每辆三号可携带喷火燃料1000升。三号喷火坦克虽然十分有效,但并没有广泛部署使用,其主要原因是该型坦克在面对敌人坦克时十分脆弱,必须要有安装坦克炮的己方坦克提供保护才行。此外还出现了一款利用三号突击炮F型改装的喷火坦克车辆。
尽管四号坦克的变型车最多,但仍没有改装为喷火坦克的记录。不过德国人曾经计划改装黑豹和虎王坦克作为喷火坦克用途,但这一计划始终没有实施。1944年末期,在希特勒本人的严令要求下,德国军工部队对虎式坦克进行了重型喷火坦克的改装,主要改装是去除炮塔,并在车体前部安装一部远程火焰喷射器,但这辆样车没有来得及投入实战就被盟军的空袭摧毁。在战争末期,德军装备的一款制式喷火坦克是利用追猎者坦克歼击车改装而成的38t喷火坦克(Flammpanzer 38t),这款小型坦克外形低矮,便于隐藏,主要改装是将其75毫米火炮改装为14毫米火焰喷射器。一些缴获的法军坦克也曾被德国人改装为喷火坦克,极具典型性的是1940年落入德军手中的夏尔B1坦克。除坦克车辆,德军仅仅采用其制式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进行了喷火车辆的改装,利用制式运兵车辆进行喷火装甲武器的改装在英军也曾出现过,具有代表性的是其通用运载车改装而成的喷火车。
Sdkfz 251/22型半履带底盘坦克歼击车
早在二战之前,德国人就已开始尝试利用半履带装甲车底盘改装为专门的坦克歼击车,本篇的开头背景内容曾经介绍了由莱茵金属·博里希公司开发的HL kl 3(H)型70倍径37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及HL kl 4(H)型40.8倍径75毫米炮半履带装甲车。但在当时这两款装备并不符合作战需,作为一款战斗用半履带装甲炮车,其装甲防护不如坦克车辆;而作为一款大威力半履带坦克歼击车使用,由于当时各主要强国所装备的装甲车辆装甲防护十分薄弱,也并不需如此强劲的火炮来对付它们。此后分别于1940年和1942年出现的Sdkfz 251/10型37毫米炮车及Sdkfz 251/9型突击炮车也并不是专职有效的反坦克战车,在掩护装甲掷弹兵作战时仅仅起到辅助反坦克任务,真正与敌坦克对抗作战的任务往往留给己方坦克部队完成。
德国军队在第三帝国即将覆灭的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装备了一款由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车和Pak40反坦克炮简单改装而成的半履带坦克歼击车。虽然Sdkfz 251型装甲车非常适宜被改装为多用途车辆,但该型号的改装却超出了车辆改装的潜能极限。该型车辆因为机械故障而导致的报废数量多于战损数量,这也从侧面突显出精益求精的德国人此刻已是疲于应付、行将就木。
德国陆军元帅埃文·隆美尔正视察埃尔·奎塔尔战斗中被击毁的美国M3型半履带坦克歼击车。美国介入二战的时间较晚,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武器装备研发生产的滞后性。从某种意义上讲,M3型半履带坦克歼击车仅仅是一款权宜装备,美国人把老式的法制M1897型野战炮装在了M3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底盘上,并以此充当机动反坦克武器。在M10坦克歼击车大量生产下线后,M3型坦克歼击车很快退役。
1943年北非战场上一辆奔驰驶过的Sdkfz 251 Ausf B型半履带装甲车。据资料记载,该车车厢中央位置装了Pak38型5厘米口径轻型反坦克炮,这种改装也曾出现在Sdkfz 231型八轮重型装甲侦察车上。该车型的装备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非洲德军缺乏机动反坦克车辆的艰难局面,此刻距离德国非洲军团覆灭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在1942年末1943年初的突尼斯战场,德国人第一次领教了美国人装备的M3型75毫米半履带底盘自行反坦克炮车。在埃尔·奎塔尔作战地域,装备该型半履带坦克歼击车的美军第601坦克歼击营作为掩护美国第1步兵师的主要反坦克部队与德军第10装甲师近100辆坦克进行炮战,虽然最后美军败退并扔下了21辆半履带炮车的残骸,但在整个交战过程中美国炮手仍以自己的勇敢精神击毁击伤了数十辆德军坦克,其中甚至包括被击伤后抢修的德军精锐虎式重型坦克。半履带车底盘改装的坦克歼击车的作战威力给德国军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国陆军元帅沙漠之狐隆美尔甚至亲自到战斗之后的主战场视察被德军坦克击毁的美国半履带坦克歼击车残骸。1943年春在北非作战的最后岁月里,德国人也曾利用Sdkfz 251 Ausf B型装甲运兵车临时改装为安装Pak 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来弥补己方坦克数量的不足。这款临时改装的半履带坦克歼击车参加了最后守卫突尼斯的战斗,并随着德国非洲部队主力一起被英美联军消灭。
北非战役后,德国人开始探索在现役的半履带装甲车上安装威力更加强劲的反坦克火炮,在这之前已有在Sdkfz 10型1吨半履带牵引车安装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及在Sdkfz 6型5吨半履带牵引车上安装缴获苏制F-22型M1936野战炮的改装经验。但事实证明,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底盘上安装德军现役的制式Pak40型反坦克火炮并不容易,因为车辆底盘载重的限制,威力适中的中型反坦克炮安装后往往会使半履带装甲车超载,因此这一计划暂时搁浅。在追求完美的德国人看来,坦克数量尚且够用,而且各种安装75毫米Pak40反坦克炮的轻型坦克车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眼下并没有必要装备半履带底盘的坦克歼击车。事实上,美军装备半履带底盘的M3型坦克歼击车也仅仅是一项权宜之计,考虑到其制式的M10型全履带坦克歼击车产量不足,不得不装备供应充足的M3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改装为现成的坦克歼击车使用,在M10坦克歼击车大量装备后,M3型75毫米炮坦克歼击车大部分被改回为装甲运兵车。
1944年中后期,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德国人再次陷入了其最不愿意看到的两线作战局面,东线的苏军及西线以英美为主的盟军部队在对德装甲部队的数量上具有压倒性优势。随着前线装甲车辆不断被消灭,而后方工业对坦克车供给数量的不足,德国人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现役的各种轮式或履带式辅助装甲车辆的改装上。此时,纳粹元首希特勒严令将一切可改装的车辆全部改装为坦克歼击车,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与Sdkfz 234型八轮重型装甲侦察车一起入选,前者安装75毫米46倍径的Pak40中型反坦克炮后,被军方正式命名为“Sdkfz 251/22型75毫米炮半履带坦克歼击车”(德文名称:Sdkfz 251/22 Mitteler Panzerabwehrkanonewagen)。该车从1944年末期至1945年早期开始出厂装备德军装甲部队,并主要作为反坦克火力支援车辆使用。
利用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车改装而成的Sdkfz 251/22型半履带坦克歼击车两面线图。从俯视图(下图)我们可清晰地看到,该车型采用的是251D后期型车所采用的单片上开盖式发动机舱门,驾驶舱上部的装甲板进行了裁剪,火炮防盾两端也因尺寸问题,在其下沿末端进行了改装。
Sdkfz 251/22型坦克歼击车细节机构图,左图为德军装备操作手册上的该型车正面视图,右边两图分别为从侧后下方和侧后上方拍摄到的半履带坦克歼击车内部结构图。
左图为Sdkfz 251/22型坦克歼击车的结构图,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7.5厘米Pak40反坦克炮炮座2-17发装弹药箱3-5发装弹药箱4-驻退滑道5-供反坦克炮炮座架设的“H”钢结构横梁6-其他放置在金属弹药筒内的散装炮弹7-左后侧木质座椅,供装填手乘坐,座椅底下为储物箱,座椅上后位置装有供乘员依靠的皮革或帆布制靠垫,装在左上储物箱的外侧8-炮手座椅9-火炮炮座安装平台10-驾驶员座椅后侧增设的垂直增强装甲板11-Pak40火炮的光学瞄准具12-火炮炮管架锁
Sdkfz 251/22型半履带坦克歼击车的改装与Sdkfz 234/4型轮式坦克歼击车的改装十分相似,在驾驶员顶部装甲板的后侧装了外延型的“H”形钢体横梁,并顺延引致车体中前方与车底盘成一定角度,钢梁的底部接头被直接焊接到半履带装甲车车厢底部。钢梁的上部焊接有一部钢制平面底托,底托则直接用来固定Pak40/1型反坦克炮的炮座,包括火炮的水平旋转和俯仰调节装置、炮管、瞄准镜和炮盾被全部原封不动地用螺栓固定到平面底托之上。火炮防盾的两侧外延下部进行裁剪,以便在不影响火炮水平射界的情况下与D型半履带装甲车侧面装甲边缘相互契合。驾驶员的顶部装甲板也被去掉一部分,以便容纳火炮炮管下侧的制退装置。一部结构简单的火炮炮管托架行驶锁具被焊接在驾驶舱的上方位置,驾驶舱的右侧座椅,及两边前侧的士兵座椅和步枪挂架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两副封闭式弹药箱,分别设置在火炮炮座的旁边位置。其中体积较大的17发装弹药箱被装在车体右装甲板内侧,而体积较小的垂直弹药箱则固定在火炮炮座底板的下侧位置,该弹药箱可容纳5发炮弹。这样的弹药箱布局使得驾驶员进出驾驶舱十分困难,因为没有其他的路径可穿行。驾驶舱右侧的座椅被拆除,因此标准的半履带坦克歼击车驾驶舱右侧的观察窗采用一块钢板封闭。车厢右后侧的士兵座椅也被拆除,并在原位置堆放了桶装弹药箱。而左后侧的士兵座椅和储物箱仍保留,供两名弹药装填手乘坐,炮手则坐在火炮左侧的可折叠木质座椅上,并可同时操作Pak40火炮的光学瞄准镜进行瞄准和射击。炮手左侧原先用于放置毛瑟步枪的枪架也被用来盛放桶装弹药箱。车厢后侧的MG42高射机枪仍保留。
Sdkfz 251/22型半履带坦克歼击车的标准载员4人,包括1名驾驶员、1名炮手和2名弹药手。车体的标准载弹量为22发,但在实战中往往大量携带弹药筒装炮弹松散堆放在车体右后侧和左前托架上。火炮的水平射界向左最大20度,向右最大18度。火炮最大仰角48度,最大俯角3度。Sdkfz 251/22型坦克歼击车量产型采用了D型车后期型进行改装,Sdkfz 251 Ausf D型车后期型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其单片打开式发动机舱盖,舱盖基轴固定在发动机舱的后侧位置。也有一些作战部队将自己装备的Sdkfz 251 Ausf D型车标准型与Pak40反坦克炮一起送到工厂直接进行改装,这些车辆往往保留了左右双开式发动机舱盖,驾驶舱右侧观察窗也没有改装。Sdkfz 251/22型坦克歼击车在一些作战部队服役过程中,由于承载重量过大,导致车子故障频发,其前轮支撑装置更是不堪重负,尤其火炮在射击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大后坐力会导致行走装置磨损加剧。事实证明: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并不适合安装重量较大的Pak40反坦克炮,既便如此德国军队在其末日来临之前还是装备了该型坦克歼击车,并在其最后的岁月里与同盟国军队作最后一搏。
在工厂里临时改装的一辆Sdkfz 251/22型坦克歼击车组图,该车采用了由作战部队提供的Sdkfz 251 Ausf D标准型车体进行改装,其发动机舱盖仍保持左右双开的样式。
帝国保卫战—左右两图均为1945年初期进行调动的德军Sdkfz 251/22型半履带坦克歼击车,其中右图的近景部分为一辆法莫Sdkfz 9型18吨半履带重型牵引车。
战争末期,仿效Sdkfz 251/9 Ausf D型装甲侦察车后期型安装K51型75毫米24倍径短管炮座的设计经验,一款新型75毫米48倍径侦察车用组合炮座也在研发当中,火炮型号为AK7B84型侦察车用火炮,最初计划装在Sdkfz 251型装甲车上,后来Sdkfz 234型轮式装甲车与38D侦察坦克也被列入安装范围。火炮炮弹比75毫米KwK40型坦克炮的弹药略短,但比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的弹药略粗,更容易在空间狭小的侦察装甲车内进行存放。火炮射界为左右各20度,俯仰-8到16度。AK7B84型侦察车火炮共有4门制造出来,其中一门在1945年1月18日运到库姆斯多夫试验场进行测试,但1945年4月才完成。可想象,装有AK7B84型侦察车火炮的Sdkfz 251型装甲侦察车将具备与Sdkfz 251/22型坦克歼击车相当的反装甲能力和与Sdkfz 251/9后期型相比肩的改装和量产能力,但直到战争结束前也没有样车被制造出来。
左右两图均为被德军遗弃的Sdkfz 251/22型半履带坦克歼击车,此刻第三帝国的末日已临近,但德国士兵仍做最后的殊死战斗。
装有48倍径75毫米AK7B84型侦察车火炮的Sdkfz 251 Ausf D半履带装甲车侦察车侧视线图。最终该车的研制只能被停留在图纸上,直至战争结束也没有将样车制造出来。
75毫米AK7B84型侦察车火炮结构线图,该炮与K51炮座相似,曾计划装在Sdkfz 251/9型装甲车上。
德国Pak40型75毫米中型反坦克炮
操作Pak40型中型反坦克炮的德军反坦克炮组。
德国Pak40型中型反坦克炮(德文名称:7.5 cm Panzerabwehrkanone 40)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款制式反坦克火炮。该炮的研制最早始于1939年,军方向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同时下发研发合同要求他们研制一款75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火炮。起初,该炮的研制工作并没有得到德国军方的足够重视,直到1941年6月德军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行动后,德国人发现他们所装备的37毫米及50毫米反坦克炮已远远不是苏联重装甲坦克的对手,尤其是苏联军队装备的KV-1和KV-2型重型坦克,德国人只有使用88毫米高射炮才能将其击毁。军方要求两公司以最快速度拿出设计方案,并最终选择了莱茵金属公司的火炮设计,并将火炮正式命名为“Pak40型反坦克炮”。第一批量产反坦克炮于1941年11月交付德军使用,截止到1943年,Pak40反坦克炮已成为德国军队装备的主要反坦克火炮装备。Pak40型反坦克炮作为德军的制式装备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并同时大量提供给德国的盟友们,苏联军队也十分欣赏Pak40火炮的性能,并将缴获的该型火炮全部编入红军的战斗序列。在二战结束后,Pak40反坦克炮仍在一些欧洲国家的军队中服役,包括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挪威、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在战时Pak40型火炮的总产量为23500门,其中大约有6000多门火炮安装到各款坦克歼击车上。
实战证明Pak40型反坦克炮是德军一款十分有效的武器装备,直到战争结束它几乎可从正面或侧面对付每一款盟军装备的装甲车辆。与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相比,Pak40型反坦克炮外形同样低矮,正面投影很小便于隐藏,但由于没有使用轻金属材料进行制造其重量比Pak38型要超出许多,以至于凭人力很难推动Pak40火炮进行阵地转移,而必须借助于火炮牵引车才能完成火炮调动。但从外形上来讲,Pak40型反坦克炮实际上是Pak38型的尺寸放大版,火炮可发射KwK40型长管坦克炮装备的穿甲弹、高爆弹等弹种,此外Pak40火炮可发射专门的硬质钨芯穿甲弹,而且Pak40反坦克炮炮弹比常规坦克炮炮弹弹筒长出大约1/3的尺寸。
德国制式Pak40型中型反坦克炮组图
处于牵引状态的Pak40型反坦克炮正视和后视照片,前方的牵引车为一辆Sdkfz 251 Ausf D型火炮牵引车。
Pak40型反坦克炮主要技术参数
口径:75毫米46倍径
膛线:32圈,右旋渐速缠度1/24至1/18
火炮全长(含炮架驻锄):6.2米
炮身全长:3.45米
炮身宽度:2米
炮身高度:1.25米
战斗全重:1425千克
水平射界:65度
竖直射界:-5度至+22度
射速:14发/分
炮口初速:采用钨芯穿甲弹,933米/秒采用普通穿甲弹,792米/秒采用高爆弹,548米/秒
交战距离:1800米
曲射距离:7678米(高爆弹药)
弹药重量:3.18至6.8千克
穿甲能力(500米距离90度垂直均质钢板):采用钨芯穿甲弹,154毫米采用普通穿甲弹,132毫米
作为通讯联络、指挥、炮兵观测车辆使用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变型车
一辆装有星形天线的Sdkfz 251/3 Ausf C型半履带无线电装甲通讯车。德军部队从大战伊始就十分重视机动无线电通讯部队的建设,这种机动式无线电装甲车辆对于保障大兵团装甲部队运动作战的有效组织和协调十分关键,它可使德军有限的装甲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同时也使得地空一体化作战更加高效。
Sdkfz 251/3型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装甲车
二战初期,德军装甲部队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其武器装备的精良,另一方面则更在于装甲部队指挥官优良的战斗素质及其得当的战术指挥,而在大规模装甲兵团的运动作战中,德军装甲部队在其高速机动中的组织协调往往需大量装备先进无线电通讯设备的装甲车辆的有效协同才能够得以完成。这种作战模式需两套彼此密不可分的物质保障,一样是成龙配套具备多层次、多频段、多传输距离的无线电收发装备,而另一样则是这些无线电装备的陆地机动运载工具—具备一定越野能力、一定防护能力和一定行程的装甲车辆。德国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获得了高标准电子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中取得长足进步的是其军用无线电台设备的研发和装备。而在同一时期,无论是苏联、美国还是英国的军用无线电台装备基本都是民用电台设备的简单翻版,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这些国家由于生产动员的滞后,所装备的军用电台基本都是采用30年代民用电台的配件进行组装和改进。二战早期,德国无线电设备公司和洛伦兹公司已可批量生产高标准的军用电台,这些型号众多的电台设备因其精确的远程通讯、专业的电器元件构造、完美的人机工程学技术而著称。德国人在通讯设备方面的领先技术进一步巩固了德军在二战早期至中期的战争优势,并通过德军将领的高水平指挥将这种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Sdkfz 251/3 Ausf C型半履带无线电装甲通讯车侧视图。
左图为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上所采用的GG400型无线电台供电电源,右图为SA80型讯号发射机。
左图为FuG11型100W功率无线电台,右图为FuG12型80W功率无线电台。
德国国防军(陆军)军用无线电台设备一览表(1944年~1945年标准)
上图为德军装备的采用框架天线的Sdkfz 251/3 Ausf A型半履带无线电装甲通讯车侧视线图。下图为采用框架天线和可收放柱状天线混合结构的Sdkfz 251/3 Ausf A型半履带无线电装甲通讯车侧视线图。
Kfz 17型无线电通讯车是二战初期德军装备的一款主要通讯保障车型。该车顶部装有框架天线,后车厢内装备有各型号无线电发射和接收装备,主要在二战早期德军的装甲和摩托化部队中服役。
德军装备的采用星形天线的Sdkfz 251/3 Ausf C型半履带无线电装甲通讯车左右侧视线图。
早在1939年波兰战役中,德国军队就已装备了安装框架天线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但由于这种车型在当时的量产很少,这种车型仅仅下发给军级及少量师级指挥官作为指挥车使用。在早期的德军摩托化装甲纵队中,除装甲侦察部队装备的Sdkfz 223型四轮无线电装甲通讯车、Sdkfz 232型六轮及八轮无线电装甲通讯车、Sdkfz 263型八轮无线电装甲通讯指挥车等系统车型外,在装甲部队及摩托化步兵部队的营、团级通讯单位基本以小越野车改装的诸如Kfz 17型无线电通讯车这样的轻型车辆为主,一些部队也装备了装有星形天线的Sdkfz 247型六轮无线电装甲通讯车,但这种车型装备数量很少。轮式车辆与半履带或全履带车辆相比越野能力差,在泥泞艰苦路面条件下很容易陷入抛锚影响其机动性。虽然在早期的西欧战役中,由于路况和气候条件良好及德军战役进展迅猛,轮式通讯车辆可畅通无阻,但这一切都被1941年开始的巴尔干战场的崎岖山路及东线战场恶劣作战环境所改变。随着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量产的不断提高,该车无疑将成为无线电通讯车辆的首选改装车型。
博物馆中保存至今的一辆Sdkfz 251/3 Ausf D型半履带无线电装甲通讯车,该车车厢右侧虽然电台已拆除,但仍保留原先的电台托架。右图为电台设备摆放布局的线图细节。
Sdkfz 251/3型装甲车车载无线电台平面拆解图(以FuG5型电台为例)。
在1943年之前,德军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变型车型号命名规范文件的记载中,所有的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和装甲指挥车一律划分到Sdkfz 251/6的型号下,Sdkfz 251/3的编号被赋予给Sdkfz 251型装甲车改装的火炮牵引车。但这一规定在1943年的装备重新规划中进行了调整,所有作为无线电通讯用途的Sdkfz 251型被正式命名为“Sdkfz 251/3型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装甲车”(德文名称:Sdkfz 251/3 Mittlerer Funkpanzerwagen),而Sdkfz 251装甲指挥车型则继续使用Sdkfz 251/6的型号。与标准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相比,该车型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天线器材,除保留半履带装甲车在车长座位前标准的FuG Spr f小型车载电台外,该车至少装了两部大功率电台所用的电池装置、信号发射机和接收机,一般情况下全部并排装在车厢的右侧位置的电台托架之上,而原先的士兵座位则被拆除。所安装的天线样式也根据用途不同分为普通2米天线、顶置框架天线、星形天线及柱状天线。该型半履带车战斗全重8.5吨,标准载员7人,一般情况下包括1名驾驶员、1名车长、4名机电员和1名保障人员。
1941年夏驰骋于东线战场的一辆Sdkfz 251/3 I型无线电通讯车,该车隶属于第8装甲师,基型车采用了B型车的车身,并在车厢四角设置了钢制支撑架,以便将顶置长方形框架天线支起。由于电台在车内占据了主要空间,因此在装甲车外部挂载了很多车内乘员的随军用具。在1943年之前,该车型一直被划分到半履带指挥车的范畴内。
根据半履带车上所安装的电台型号不同,Sdkfz 251/3型又可分为5种不同用途的子型号。Sdkfz 251/3 I型无线电通讯车是该车系的最早型号,该车主要负责协调、指挥、控制不同作战任务的装甲纵队和摩托化纵队在战场上的实时调度。该车因此装有两部功率强大的FuG8和FuG4型电台,用于向不同行进纵队传出指令,该车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其简易或标准的顶置天线框架,这种框架天线虽然从1942年开始逐渐被柱状天线所取代,但不可否认的是直到1944年晚期,仍有相当数量装了框架的半履带装甲车在军队服役,该车型主要以A、B型半履带装甲车改装为主。Sdkfz 251/3 II型无线电通讯车专门装备坦克部队,并主要负责保障不同坦克连排之间在进攻中的无线电通讯畅通,及协助指挥坦克调度整个坦克营保持进攻队形。该型车装有FuG8型和大功率无线电台及10W的FuG5型标准坦克车电台,FuG8型电台除早期型号中所采用的框架天线外,大部分车型都采用了1.8米星形天线装在车厢的左后位置来收发无线电讯号,而FuG5型坦克车电台则采用了2米普通天线装在车厢中前部位置。该车型在四种子型号车型均有改装,但主要以C型车和D型车为主,该车后期型号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其车厢左右两侧往往装有供车内人员上下的折叠梯子。
1944年西线战场上的Sdkfz 251/3 II型无线电通讯装甲车,该装甲车以D型车为基础,装了星形天线。图中的装甲营通讯军官为车辆进行了严密的伪装。
1943年东线战场上的Sdkfz 251/3 II型无线电通讯车,该车采用C型半履带车车体,同时装备了星形天线结构。由于战场环境的磨损,该车的星形天线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弯折。该车隶属于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下属的装甲营营部,主要负责保障装甲部队的无线电通讯。
1942年东线战场上的Sdkfz 251/3 II型无线电通讯装甲车,值得注意的是该车采用B型车改装而成,其车厢左侧并排两部天线,前侧为2米天线,后侧为1.8米星形天线。
Sdkfz 251/3 Ⅲ型无线电通讯车主要装备给空军派驻地面部队的通讯联络人员使用,所有乘员身着空军制服,主要负责与空军轰炸机部队及对地攻击机部队进行远程通讯,要求其为地面部队提供及时有效的对地支援,同时对进入作战空域的己方飞机进行目标引导保障其精确完成攻击任务。从车体机构上讲,负责对空联络的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基本全部采用框架天线,车厢内所载电台为FuG7型电台发射机和FuG1型电台接收机,FuG7型电台的有效通讯距离为50公里,并采用顶置标准框架天线或简易框架天线进行讯号发射。值得注意的是,派给空军地面联络人员的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的前置和后置机枪大部分换装为MG15型航空机枪。该型号半履带车主要利用A型和B型车进行改装。Sdkfz 251/3 IV型无线电通讯车是一款彻头彻尾的移动式野战无线电通讯基站,该车主要作为指挥单位随行通讯车辆在集团军级、军级、师级等高级作战单位指挥部服役。需指出的是,该车并不是高级指挥官的指挥座车,但却为指挥部专职通讯人员使用,负责保障不同作战部队之间的协调指挥命令的发出、高层指挥命令的接收及下级战报的汇总整理。该车车厢内装有FuG11型100W功率和FuG12型80W功率远程通讯电台发射机,及FuG1型电台接收机。其中FuG11型大功率电台采用9米长可伸展杆状天线,天线杆的顶端为五向星形天线,FuG12型电台则与顶置标准框架天线相连。该型号无线电通讯车在A、B、C三种子型号上均有改装。Sdkfz 251/3 V型无线电通讯车也是一款指挥部用通讯车型,与IV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拆除FuG12型电台,而仅仅保留了FuG11型电台发射机和FuG1型电台接收机。该型号无线电通讯车的FuG11型电台往往直接采用短柱型天线,在柱杆中央位置设置有星形放射天线。该型号与IV型车相同,在A、B、C三种子型号上均有改装。
以上五图为1943年末东线战场上的一辆Sdkfz 251/3 Ⅲ型无线电通讯装甲车,该车的操作人员身着空军制服,全部为空军派驻地面部队的联络人员,从车身可判断,该车为一辆Sdkfz 251 Ausf A型车改装而成,车厢上的长方形框架天线外形很不规则,车体前机枪为一挺标准MG34型机枪,车体后侧则装有一挺空军专用MG15型对空机枪。该车内的空军人员主要负责呼叫空中战术支援并与前来支援的空军飞机进行地空联络。
以上两图为1942年末北非战场上的一辆Sdkfz 251/3 Ⅲ型无线电通讯装甲车,车内的5名空军通讯人员全部身着热带空军服正紧张地进行对空联络。该车采用一辆早期型号的Sdkfz 251型装甲车进行改装,车厢上装了外形规则的长方形框架天线。
上图为一辆利用C型车改装而成的Sdkfz 251/3 Ⅲ型无线电通讯装甲车,该车装了一部标准型框架天线(中央外凸式四格框架天线),前侧为一挺MG42型机枪,后侧装了一挺MG15型对空机枪。
Sdkfz251/3Ⅲ型无线电通讯装甲车对空联络简单示意图
在装甲部队地面进攻中:
(1)A、B相互协调配合进攻敌军区域,A或B将正面敌军交战
部队的情况传递给C,呼叫空中支援;
(2)位于前线的C将呼叫交战地域大致坐标位置传递给E;
(3)E联络空军指挥部调拨支援飞机前往请求支援区域;
(4)D进入指定空域时,C将进行轰炸坐标引导;
(5)D前往A、B所在前线部队的前方敌军区域执行轰炸任务。
在空军对地轰炸支援中,Sdkfz251/3Ⅲ型无线电通讯装甲车起到了核心纽带作用。其中A代表进攻坦克部队所辖的Sdkfz251/3I型无线电通讯车,B代表进攻装甲掷弹兵部队所辖的Sdkfz251/3 I型无线电通讯车,C代表配属在地面装甲进攻部队中Sdkfz251/3Ⅲ型对空联络通讯车,D代表对地支援空军部队,E代表位于后方的地面空军指挥车。
作为重要指令发出和接收的Sdkfz 251/3 IV型多电台无线电通讯车,该车装有FuG11型100W功率和FuG12型80W功率远程通讯电台发射机,及FuG1型电台接收机,一个最为醒目的特征就是其除装有标准框架天线外,还装备有一条可延展到9米的柱状星形天线。照片中为1941年春参加入侵巴尔干地区行动的两辆Sdkfz 251/3 IV型无线电通讯车,均采用B型车进行改装。
基于B型车改装而成的一辆Sdkfz 251/3 IV型无线电通讯车五面线图。该车装备了多部电台,包括位于车厢右前部的FuG Spr f型车载电台及其1.5米天线、FuG1型电台及其位于车厢中后位置的2米天线、FuG11型电台及其位于车尾位置的9米可收放杆装星形天线和FuG12电台及顶置框架天线。
1941年9月,位于苏德战场中部的一辆基于A型车改装而成的Sdkfz 251/3 IV型无线电通讯指挥车。该车的前置机枪被明显加高,后置机枪也装了机枪防盾。
1941年冬,东线战场上的一辆Sdkfz 251/3 V型无线电通讯指挥车。该车由C型车改装而成,拆除Fu12型电台,但保留了位于车厢的顶置框架天线。
同时装了中央星形发散的柱状天线和2米星形杆状天线的一辆Sdkfz 251/3 V型无线电通讯指挥车。该车在1943年秋的东线战场上服役。
1941年5月,北非战场上的一辆Sdkfz 251/3 V型无线电通讯指挥车,该车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装了一部中央星形发散的柱状天线。天线杆驳于后车厢位置紧邻FuG11型100W功率电台。
以上5种子型号为德军官方文件所记载的Sdkfz 251/3型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的标准改装型号,但在战场上实战条件下,由于通讯车辆的缺乏,野战部队也往往利用手头现有资源临时征用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进行改装:如东线部队在早期作战中利用Sdkfz 251/1 Ausf A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在车厢四围加装低矮环绕型框架天线改装而成的无线电通讯车,这种改装非常类似于苏联的BA-20小装甲汽车的框架天线样式;又如在北非作战的德国非洲军团在Sdkfz 251/1 Ausf B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车厢边采用三点式柱状天线(前驾驶舱左右两侧,后侧中央位置),在柱状天线之间采用线状天线相连(非常类似于德国战机上与柱状天线相连的线状天线);1944年初,在东线的德军部队也曾利用Sdkfz 251/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加装Sdkfz 232型八轮无线电装甲通讯车的格状框架天线改装而成。在战争中后期阶段,在极度缺乏通讯车辆的情况下,野战部队也有利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变型车改装的个案:如利用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车加装轮式通讯车辆专用框架天线改装而成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又如利用Sdkfz 251/1型火箭炮发射车改装而成的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该车在加装顶置框架天线的同时,仍保留火箭弹发射框架;如在装了28毫米sPzB41锥膛反坦克枪的Sdkfz 251/10型火力支援车上安装标准型框架天线;又如利用Sdkfz 251/16 Ausf D型火焰喷射装甲车改装而成的无线电通讯车,其车内的燃料箱被拆除转而安装大型电台设备;再如利用Sdkfz 251/17 Ausf D型机关炮装甲车改装而成的无线电通讯车,该车除安装框架天线外,仍保留了20毫米机关炮座。在战争中,各种型号用途的Sdkfz 251/3型半履带装甲通讯车构成了德军装甲部队的纽带,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有效即时的通信往往可使德国人有限的装甲车辆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迎敌,由此可见,装备的高效组织比精良的战斗车辆对于战场胜负成败更加重要。
东线战场上加装低矮环绕型框架天线改装而成的Sdkfz 251/3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
北非战场上采用柱状和线状天线改装而成的Sdkfz 251/3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
德国非洲军团装备的一辆采用框架横条网状天线的Sdkfz 251/3型半履带装甲车。
二战末期东线战场上采用Sdkfz 232轮式装甲车上框架天线改装而成的Sdkfz 251/3 Ausf D型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
东线战场上一辆Sdkfz 251/3型半履带装甲车,该车采用了框架竖条形网状天线。
在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车上安装轮式通讯车辆框架天线后,改装而成的一辆Sdkfz 251/3 Ausf C型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该车侧车厢上仍清晰可见用于搭放突击工兵桥的三角形支撑架。
一辆装有28毫米sPzB41锥膛反坦克枪的Sdkfz 251/3型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该车出现在二战早期的苏德战场。
1945年4月底会师的苏美两国官兵,其背景处为一辆利用Sdkfz 251/17型20毫米机关炮车改装而成的无线电通讯车,20毫米炮炮座(炮管已损坏)和标准框架天线同时清晰可见。
二战末期出现的一款利用Sdkfz 251/16型喷火装甲车改装而成的无线电通讯车,该车的具体用途现在已不得而知,但该车车厢内的大功率电台和喷火武器系统肯定无法同时使用,因此两侧的喷火枪已变得毫无用处。
在Sdkfz 251/1型火箭炮发射车上加装标准框架天线改装而成的一辆Sdkfz 251/3 Ausf A/B型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车。该车没有拆除火箭弹发射架,仍可进行火箭发射,但由于其车厢内装了大功率电台,没有多余的空间用于盛放火箭弹发射箱。
德国空军MG15型7.92毫米机枪
装于Ju-52运输机内的MG15型机枪。
MG15型机枪(二战版)是德国人在30年代专门作为作战飞机的防御机枪而开发的枪型,该枪由莱茵金属公司的工程师路易斯·斯丁格于20年代末期设计完成,尽管共享了很多一战伯格曼版MG15机枪的技术特征,该枪除沿用一战中的型号外,其性能并不比二战中其他枪械落后,因此德国人一般将其非官方地称作MG15nA型(nA是德语中neuer Art的缩写,意为新型号,与一战中的MG15机枪相区别)。二战版的MG15机枪几乎被用在德国空军所有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的大中型作战飞机上,并装在灵活枪座上作为防御机枪使用。
MG15型机枪由多个模块组装而成,并可进行快速拆解。该枪操作十分简便,在装了75发装机枪弹鼓后,其枪闩便处于击发状态,这便省去了重新安装弹鼓后搂动枪闩的必要性。扣动扳机即释放枪机使其向前运动,同时将子弹自动压入枪膛。在枪机持续不断地将子弹推入枪膛的过程中,锁环旋转并将枪机与枪管节套锁定。就在此时,解锁杆释放撞针使机枪开火。后坐力使枪管和枪机向后运动直到锁环触碰凸轮,使其旋转重新解锁枪机和枪管。而惯性作用,枪机将继续向后运动,直到将抛壳口处的子弹弹壳抛出。如果射手始终扣动扳机,这一过程将持续进行。如果扳机松动,枪机将重新回到后方位置。
75发机枪子弹被平均分配在两侧的弹鼓中,每个弹鼓内37发,一发子弹压在弹鼓中央出弹口处,并在弹鼓装入机枪时直接压入枪机。为了减少时间浪费,弹鼓一般在飞机起飞前就已装入机枪,飞行员在二次换弹鼓时最快可在6秒钟内完成。该型机枪的射速超过1000发/分,可在4.5秒钟将弹鼓打光,因此除机枪安装的弹鼓外,每挺机枪还另外配置了10个弹鼓。从1940年晚期开始,机载MG15型机枪开始被毛瑟7.92毫米MG81型机枪、13毫米MG131机枪、MG151/20型20毫米机关炮取代。数量众多的MG15型机枪被转到步兵部队,配属在陆军中的空军地面部队成为第一批受益者,如正文中空军通讯人员乘坐的Sdkfz 251/3 Ⅲ型无线电通讯装甲车大部分装了MG15型机枪。MG15型也被一些巴尔干国家仿制,其中一款装了水冷式枪管及25发弹匣垂直插在机枪的进弹口处,由于弹鼓造价昂贵,德国人在出口MG15机枪时也往往只推销枪体部分,而由购买国家自行解决弹匣或弹鼓。截止到1944年1月1日,共有17648挺MG15型机枪装备部队。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也曾在其作战飞机上安装MG15型机枪,并命名为“98式活动枪座机枪”。
MG15机枪枪体及弹鼓实物细节组图。
采用气冷式枪管和75发装双弹鼓MG15与采用水冷式枪管和立式25发装弹匣MG15型机枪对比照片。
MG15型7.92毫米机枪技术诸元
口径:7.92毫米
子弹重量:35.5克(弹壳24克,弹头11.5克)
枪口初速:755米/秒
射速:1050发/分钟
枪长:1.078米
枪管长:0.6米
枪身重量:12.4千克
弹鼓重量(空置):2.27千克
弹鼓重量(满置):4.42千克
Sdkfz 251/6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
Sdkfz 251/6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早期型的标准照。该车采用A型车进行改装,在1941年东线战场上作为德国第1装甲师师长座车使用。装甲指挥车的使用使得德军高级将领可亲临战场进行观测和指挥,车内安装的大功率电台保证了命令的高效传达,而指挥车的装甲防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可抵御轻武器和弹片的攻击。
装甲指挥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最早出现的半履带装甲变型车辆,并被官方正式命名为Sdkfz 251/6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德文名称:Sdkfz 251/6 Mittlerer Kommandopanzerwagen)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时,Sdkfz 251型装甲车由于装备数量还很稀少,所以并没有大规模投入实战,但德国的一些高级将领此役已开始乘坐利用标准运兵车改装而成的装了标准框架天线的装甲指挥车。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在1943年重新命名之前,Sdkfz 251/3型半履带无线电通讯装甲车一直被划分到Sdkfz 251/6的装备编号内,而标准改装的半履带装甲指挥车在外形结构上与无线电通讯车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安装框架天线及安装星形天线的无线电通讯车都有作为装甲指挥车使用的实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阶段,安装标准框架天线的Sdkfz 251/6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被分配到装甲集群司令部(相当于集团军规模)、装甲军军部、装甲师师部作为高级指挥官的标准座架,在装甲车前部往往标识有彰显指挥官军阶的将官指挥旗,这也是从外观上最容易区别Sdkfz 251/3型无线电指挥车及Sdkfz 251/6型装甲指挥车的直接特征。在装了标准框架天线的Sdkfz 251/6标准型中,利用A型车改装的数量最多,也有部分利用B型和C型改装而成,很多将领的Sdkfz 251/6 Ausf A型和B型装甲指挥车一直被使用到战争末期。
德军指挥官座车指挥旗或指挥标识汇总
从左至右依次是:
第一行:集团军群指挥旗,集团军指挥旗,装甲集群指挥旗,装甲军指挥旗;
第二行:装甲师指挥旗,装甲旅指挥旗,装甲团指挥旗,独立装甲营指挥旗;
第三行:坦克歼击营指挥旗,装甲侦察营指挥旗,装甲团下属装甲营指挥旗,装甲
掷弹兵团指挥旗;
第四行:德国非洲军团指挥旗,普通作战营指挥旗。
Sdkfz 251/6型装甲指挥车专用无线电台实物结构线图。
Sdkfz 251/6型装甲指挥车战斗全重8.5吨,标准载员6~8人,以1940年5月闪击法国时时任装甲军军长的古德里安将军指挥车的人员配备为例,车内乘员包括古德里安将军本人、驾驶员1人、副驾驶(装甲兵中尉)兼前机枪手1人、机电员2人(负责操作无线电台)、英尼格玛密码机操作员1人、其他将校级军官2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名将校级军官并不是装甲指挥车的固定乘员,他们往往是指挥车将领的高级参谋人员或者下属师、团级指挥官,在装甲部队高速机动中,他们往往需从自己的指挥部或指挥车出来到上级指挥车上汇报分析战况、协同指挥、接收作战指令等。从车体内部结构来讲,Sdkfz 251/6型装甲指挥车标准型仍保持Sdkfz 251/3型无线电通讯车的电台布局,保留了每辆251车标配的位于副驾驶位置的FuSpr F小型电台。但与无线电通讯车所装备的电台组合不同,Sdkfz 251/6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往往采用以下几款电台组合:其中100瓦功率的FuG11型和FuG Tr型电台组合是1943年之前装甲指挥车的标准配置;FuG11型、FuG12型及FuG.Tr型电台组合,Fu.Tr电台又可分为100瓦、80瓦、30瓦和15瓦不同的功率配置;从1943年开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开始安装FuG19型和FuG12型标准电台组合。半履带装甲指挥车所特有的一款装备是英尼格玛密码机“Enigma”,由车内配备的专职密码员进行操作,主要负责加密发出电讯号及解码接收电讯号。战争伊始,德国人就十分重视无线电讯号的保密工作,根据德军作战条例所有师级以上高级将领的指令无线电讯号必须经过密码机加密后才能发出,因为具有战略战役价值的无线电讯一旦被敌人破译将危及战役进程甚至整个战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争初期的苏军部队,在苏军高级指挥部的无线电讯中往往以火柴盒和火柴这样简单的替代名来传递坦克部队和步兵部队的调动和部署,电报被破译后将连锁导致整个集团军甚至整个方面军的覆灭(如1941年基辅战役)。
1939年波兰战役中古德里安乘坐的Sdkfz 251/6侧视图。
1939年入侵波兰战役中,时任德国第19军军长的古德里安将军正乘坐一辆Sdkfz 251/6 Ausf A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与装备一号和二号轻型坦克的装甲部队一起行进。此时德军装甲车辆使用的是早期白色十字的国别标志。
这三张照片均为1940年5月~6月法国战役中古德里安将军所乘坐的Sdkfz 251/6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该车采用了A型装甲车的车身,并继承了前置吊装式机枪架的车体特征。古德里安指挥车的内部乘员包括多名通讯机要人员,车内通讯人员正紧张地进行通讯联络,而古德里安将军本人也正口授命令,靠近驾驶舱位置的一名乘员正操作英尼格玛密码机进行电报处理。
1941年秋东线战场上,德国陆军元帅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正一辆利用A型车改装而成的Sdkfz 251/6装甲指挥车上,该车的前机枪座被装甲板抬高,后机枪座则采用固定防盾型,从车子上的将官指挥旗可看出该车并不是博克元帅专用的装甲指挥车,而是一名装甲师师长的座车。
1943年春,最后担任北非德军司令的冯·阿尼姆上将,在北非战役的最后阶段,阿尼姆习惯乘坐一辆从第21装甲师征调的Sdkfz 251/6型装甲指挥车。该车采用星形天线布局、C型车底盘改装,左图中阿尼姆本人坐在车子右侧的位置。
隶属于德国非洲军第15装甲师师部的一辆Sdkfz 251/6 Ausf B型装甲指挥车,可清晰地看到该车的装甲师师长指挥旗标识。
安装钢制地图平台板的Sdkfz 251/6型装甲指挥车临时改装型侧面线图。
Sdkfz 251/6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的标准武器配备为一至两挺MG34或MG42型机枪,每挺机枪的标准备弹1020发。从1943年开始,一些指挥车开始取消框架天线转而安装星形天线,这种车辆在配备给军师一级指挥官的同时,一些装甲团或装甲掷弹兵团的团长座车也采用了该型指挥车,并在车体上涂装或在车前加装团长指挥旗。这种安装星形天线的指挥车以C型和D型装甲车为主,但也有资料显示战争后期一些D型装甲车装了标准框架天线并作为装甲指挥车使用。Sdkfz 251/6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也曾出现多款战场改装型号,其中比较常见的一款是1940年法国战役中开始出现的指挥车改型,该车采用A型或B型车底盘,在驾驶舱顶部取消了MG34机枪,并加装了钢制平台板,供指挥官摊放作战地图时使用。该车车内仅仅装了简易通讯电台,也没有配备专门的通信兵,该车主要用于野战环境下指挥官召集属下商讨作战使用。曾有一些国外的文献资料将这种安装地图台板的251型装甲车归类为Sdkfz 251/18型装甲炮兵观测车。这种划分是不确切的,因为直到1943年德军才正式装备Sdkfz 251/18型装甲炮兵观测车。而在1943年之前,所有Sdkfz 251型装甲车的变型车只有12种官方型号。另外一种装甲指挥变型车出现在战争初期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文献资料中,该车在驾驶舱上部位置装了扇面装甲防护板,并在装甲板顶部装了MG34型机枪,车体的后部围绕有小半圈的框架天线。
1942年东线南部战场上两辆Sdkfz 251/6型装甲指挥车上的指挥官正进行战场沟通,他们乘坐的装甲指挥车均为C型车改装。
一辆利用A型运兵车改装而成的Sdkfz 251/6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临时改装型,左侧的方形指挥旗表明该车是一辆团长指挥车,车上站立的指挥官正向部下训话;右图中的指挥官则干脆坐在钢制平台版上。
东线战场上一辆利用B型车改装而成的Sdkfz 251/6型指挥车临时改装型,图中的几名德军军官正地图台板上展开地图进行战况分析。
在早期东线战场上,GD师装备的一辆装甲指挥车临时改装版,车体采用B型车改装而成,车厢后侧装有半圈的框架天线,前部机枪位置则装有一款立式装甲板,前侧树立有军官指挥旗,由此判断该车隶属于装甲掷弹兵团团部。
德军著名的军事将领、时任GD师师长的哈索·曼陀菲尔将军正向他的装甲团团长布置作战任务。他所在的指挥车为一辆采用星形天线的C型半履带装甲车,右上图为该车上特制的师长指挥旗。
GD师著名的装甲掷弹兵部队指挥官洛伦兹上校(头戴风镜者)和他的座架Sdkfz 251/6 Ausf C型装甲指挥车。该车装了一部星形天线,并采用了MG42型前机枪。从右图可清晰地看到,该车左侧挡泥板的位置装了一面三角鹰徽旗帜。
1942年冬,东线战场上一辆搭起帆布盖的Sdkfz 251/6 Ausf B型装甲指挥车,虽然简陋却可为乘坐的指挥官们遮风挡雨。
同样在东线战场上,一辆牵引移动车厢的Sdkfz 251/6 Ausf B型装甲指挥车。后面的车厢可为指挥将领提供全套的生活和办公设施。
Sdkfz 251/6半履带装甲指挥车是高级将领身份的一种象征,而安装框架天线则更能突显该车作为全师甚至全军神经中枢的重要作用,在野战环境中高级将领往往乘坐装甲指挥车与其部队一起转进,而不同级别的指挥官在战事紧迫的情况下,甚至乘坐装甲指挥车倚靠车厢的侧装甲商讨作战方案。而在装甲指挥车周围往往簇拥有一定数量的指挥部直属装甲通讯车辆,这些车辆主要负责协助指挥车完成通讯联络和命令收发处理。在装甲部队机动过程中,将领的安全问题显得格外重要,在北非的隆美尔元帅在其指挥车上就曾遭遇英军装甲侦察车的偷袭,并导致多名参谋军官伤亡。一般情况下,军级或师级指挥官都有警卫营或警卫连直接保障其安全,技术装备除装甲车外,一些轻型坦克或中型坦克也被派来负责指挥官的安全警戒任务,如德国第4装甲师的师长指挥车就曾配备Pzkpfw II Ausf L型“山猫”侦察坦克负责安全保卫。二战中,德军是唯一大量使用装甲指挥车的军队,从中也体现出德军将领亲赴一线指挥,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优良品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美高级指挥官使用的移动房车,只有巴顿等少数军队将领曾经改装美制M2/3半履带装甲车、M3A1怀特装甲侦察车及M20通用装甲车作为装甲指挥车使用。同是军事大国的苏联则没有专门的装甲指挥车,一些BA-20或BA-6装甲汽车曾经作为坦克旅或坦克师指挥官的临时指挥车,但这种应用不是很多。
1944年夏,即将离任的德军第4装甲师师长冯·索臣乘坐他的Sdkfz 251/6 Ausf B型装甲指挥车作告别仪式,该车发动机舱盖前部镶有幸运马蹄铁,挡泥板两侧设有将官指挥旗。
1944年冬,德军第4装甲师的继任指挥官和那辆镶有幸运马蹄铁的B型装甲指挥车,该车此刻采用了冬季迷彩涂装。从右图可看到该指挥车由两辆“山猫”侦察坦克提供护卫。
1944年,隶属于第4装甲师装甲团团部的一辆D型装甲指挥车,该车采用星形天线布局,车体左前挡泥板树立有装甲团团长指挥旗。
第4装甲师装甲团团部装甲指挥车侧视图,该车的团长指挥旗为粉黑两色相间。
1944年,开进布达佩斯城区的一辆Sdkfz 251/6 Ausf D型装甲指挥车,该车同时装有标准框架天线和星形天线。车体右侧挡泥板处树立有军长指挥车标识。
隶属于第4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团团部的一辆D型装甲指挥车,该车的团长指挥旗为绿黑两色相间。
1944年东线战场,一辆临时改装的D型半履带装甲指挥车,该车座舱进行了封闭式改装。
英尼格玛密码机
英尼格玛密码机是电子机械转子密码机中的重要一员,专门用于加密或解密重要秘密情报信息。该机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德国工程师阿瑟·舍尔博尤斯发明。从20年代开始,该机器原型及其改进型开始进入民用市场,并被一些国家的军队和政府机关采用,其中在二战前使用最多的国家就是纳粹德国。英尼格玛机种类很多,但以德国军用型号“Wehrmacht Enigma”(意为国防军英尼格玛机)最为著名。
该机器之所以如此著名是因为二战中盟军的解码员可破译大部分用英尼格玛机加密的德国电讯信息,从这一渠道得到的情报,被英国冠以“ULTRA”的代码名称。这些破译情报的重要价值一直颇受争议,但经过反复评估后,盟国认为这些情报至少使欧洲战争缩短了两年。尽管英尼格玛机含有这样那样的密码学缺陷,但在实际情况下,这些缺陷必须结合一些其他因素(如流程瑕疵、加密员操作失误、及偶然情况下缴获的设备硬件和密码表)才能使盟军的密码员得以破解德军的加密信息。
与其他的转子密码机相似,英尼格玛机也是机械子系统与电子子系统的组合体,机器的机械子系统包括键盘,一组被称作转子的转盘被装在主轴临近位置,一组传动元件专门用于在敲击键盘时驱动一个或多个转子转动。传动元件因密码机型号不同而各异,但大多数情况下,敲击键盘将直接带动最右侧的转子,其他转子在不同情况下转动,转子的转动将直接实现不同按键的密码替换。机械部件的运动将直接形成不同的电路回路,实际的字母替换直接由电子器件显示。将一个按键被按下时,电路形成,电流传过电路结构中的不同元器件,并最终点亮其中之一的显示灯,并指示输出的字母。例如,将密码员希望加密“ANX”这条信息时,他会先敲击A键,字母Z的指示灯被点亮,Z就成为信息加密后的首字母;密码员再次按下N键,密码机显示X字母灯,依此类推。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究其内部运作原理而言,英尼格玛机则是一部字母的数学置换机器。以德国陆军和空军使用的三转子英尼格玛机为例,P代表插接板转换,U代表反转转子转换,而L、M、R则分别代表左侧、中央和右侧的转子,加密编程过程可表示为:
E = PRMLUL-1M-1R-1P-1
在每个按键被按下后,转子转动改变变换信息。例如,如果右侧转子R旋转i个位置,变换方式则表示为ρiRρ- i,这里ρ代表一种循环替代过程(如A到B,B到C,以此类推)。同理,中央和左侧的转子可表示为M和L分别转动j和k个位置,则最终的密电码替代公式为:
E = P(ρiRρ- i)(ρjMρ- j)(ρkLρ- k)U(ρkL-1ρ- k)(ρjM-1ρ- j)(ρiR-1ρ- i)P-1
字母显示器(左图)与英尼格玛机的转子(右图)。
英尼格玛机的传动元件。
专用密码本。
日本人仿制的T型英尼格玛机。
在德军中的通讯联络被划分为众多不同的网络系统,因而需装备不同设置的英尼格玛机。而德军这些通讯网络却被英国布莱彻利公园(又被称为“X工作站”,是英国著名的密码破译机构)工作的英国谍报人员掌握,并赋予其不同的代码名称。德国人不同的军兵种通讯网络都为其英尼格玛机设置有一套密码本,并固定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为了保证加密和解密工作的顺利完成,发报者和接收者都必须装备一台同一规格的英尼格玛机,即密码机转子的选择排序、起始位置、插接板连接必须完全一致,所有这些设置必须事先准备好,并且备有专用的密码本。除德国人之外,意大利海军和日本人都装备了英尼格玛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德军装备的一辆Sdkfz 251炮兵观测装甲车,该系列车型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装备有一部ZF 14型潜望式望远镜,专门用于进行炮兵目标观察。
Sdkfz 251系列半履带装甲炮兵观测车辆
在第二次世界战争中,纳粹德国军队装备了型号众多的野战炮,从总体性能来讲虽然略微逊色于美国和苏联的同类别装备,但装备的高效使用却是他的对手们所争相效仿的。德国人非常重视己方野战炮对于所炮击目标的精确打击,因而加大对于炮击观测装备的研发和装备。在二战早期,德国人就已装备专门为炮兵指引目标的侦察飞机,如Fi-156“鹳”式轻型侦察联络飞机及Fw-189型双发高空侦察机。与此同时,德国人也把目光投入到陆地炮兵观测装备的研制开发上,为了能够适应高速机械化运动战的作战需,原先部署于阵地的炮兵观测哨及炮兵观测侦察人员,也需乘坐相应的车辆用作高速机动条件下的炮兵观测和侦察。在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德军曾经使用一号轻型指挥坦克改装而成的炮兵观测坦克,但装备数量很少。在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后,德国人越发感觉到自己逐渐陷入到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中,每个德国精锐师团往往面对数倍于己数量的苏军的反攻,支援火力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机动灵活的观测车辆已必不可少。作为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Sdkfz 250型和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再次成为炮兵观测车的首选对象。
本节的内容将重点围绕Sdkfz 251基型车改装而成的五款炮兵观测车辆进行讨论,而这5种型号的半履带车辆根据在炮兵部队的作用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专门为己方进攻部队或防御部队提供即时火力支援的炮兵侦察观测车,它主要负责进行战场观察发现敌人集结或坚固支撑地域,向己方炮兵传递相应坐标参数,指引炮火的打击对象是敌方的防御阵地或敌方进攻部队,而由于这款半履带炮兵观测车的机动灵活,往往又被主要集中在装甲机动部队中协同作战;第二类车辆是针对敌方炮兵进行被动预警和观测反击的炮兵观测测算车辆,其职能是为己方部队提供敌人炮兵轰炸预警,并通过测光或测声设备探测敌人炮兵的烟雾、火光或炮击声响,捕获相关数据,通过己方专业炮兵测绘计算获得敌人炮兵发射阵地参数,并指引己方远程炮兵对敌活动炮兵进行压制,执行反火力准备职能。第一类专门用于炮兵观测火力支援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最初被命名为“Sdkfz 251/5型半履带炮兵观测侦察车”,但在1943年重新修订的251变型车命名文件中,Sdkfz 251/5型被赋予工兵装甲运输车的作用,Sdkfz 251/18型获得了251系列中“炮兵观测侦察车”的正式命名(德文名称:Sdkfz 251/18 mittlerer Beobachtungspanzerwagen);第二类专门用于反炮兵火力准备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则分工明确,型号众多,具体包括:Sdkfz 251/12型炮兵测绘与器材运载装甲车(德文名称:Sdkfz 251/12 mittlerer Messtrupp-und Gerätpanzerwagan),Sdkfz 251/13型炮击录音装甲车(德文名称:Sdkfz 251/13 mittlerer Schallaufnahmepanzerwagan),Sdkfz 251/14型炮击测声装甲车(德文名称:Sdkfz 251/14 mittlerer Schallauswertepanzerwagan),Sdkfz 251/15型炮击测光装甲车(德文名称:Sdkfz 251/15 mittlerer Lichtauswertepanzerwagan)。
1942年冬,东线战场上一辆临时改装的Sdkfz 251型炮兵侦察装甲车,此时该用途的251型装甲车使用的是Sdkfz 251/5的临时型号。车上的侦察人员正使用望远镜进行目标观测,他们会将观测到的苏军进攻部队所在的位置即时报告给炮兵测绘单位,从而有效提高野战炮的打击精度。
二战早期的炮兵观测侦察装甲车采用Sdkfz 251/5的型号,并主要利用C型车体进行改装,其车体特征非常类似于安装地图台案的Sdkfz 251/6型装甲指挥车野战改装型,但在台案侧专门装了用于进行战场观测的ZF 14型双筒潜望望远镜。从1943年获得Sdkfz 251/18型的正式型号后,该车型被作为优先取代250轻型车体的炮兵观测装甲车,并开始大量采用D型车进行炮击观测车型的改装,在车内装了各型号的通讯电台。截止1944年8月,Sdkfz 251/18型炮兵观测侦察装甲车共有4个子型号,它们分别是:Sdkfz 251/18 I型,装了一部FuG8、FuG4和一部Fu Spr Ger.f型电台;Sdkfz 251/18 Ia型,装了一部FuG8和FuG4型电台;Sdkfz 251/18 II型,装了一部FuG8和FuG5型电台;Sdkfz 251/18 IIa型,各装了一部FuG8、FuG5和FuG4型电台。Sdkfz 251/18型炮兵观测装甲车直到1945年3月停产,其总产量达到180辆左右。在1943年之前,半履带炮兵观测装甲车主要用于引导师属或上级独立炮兵部队进行火力支援任务,1943年随着德国装甲炮兵装备(自行炮车)大量投入实战,Sdkfz 251/18型炮兵观测装甲车也被直接编入装甲师属装甲炮兵团或一些独立的自行火炮营服役。根据德军1944年9月15日发布的第1161号编制文件显示,德军最新组建的突击虎重型自行臼炮连都编制有一辆Sdkfz 251/18型炮兵观测装甲车。
二战初期同时装了潜望望远镜与测绘台案的Sdkfz 251/5型炮兵侦察车。除观测设备外,该车还装备了各型号大功率电台,以保障前方与后方炮兵部队即时信息的传递。图中为一辆伴随掷弹兵部队和坦克部队行进的炮兵观测侦察车。
上图为一辆在二战后期利用D型车改装的Sdkfz 251/18型炮兵观测侦察车侧面线图。最终,Sdkfz 251/18取代Sdkfz 251/5成为了该型炮兵观测侦察车的正式型号。
Sdkfz 251/12型炮兵测绘与器材运载装甲车是一款专门用于炮兵炮击测绘的装甲车辆,主要利用C型车体进行改装,车内标准乘员6人,包括1名驾驶员、1名炮击观测军官、2名炮击测绘人员和2名机电员。第一辆原型车于1942年春进行了测试,之后在一些特殊的炮兵观测部队中曾有少量装备,该车车内空间可放置全套的炮兵测绘和通讯设备及用具。一些测绘车辆的后车厢上装有简易的框架天线,作为FuG8型电台的发射和接收天线使用。另外,双筒潜望镜(scherenfernrohr)和炮击角度测量器(Winkelmessgerät)是车内的必备装备。Sdkfz 251/13型炮击录音装甲车是一款专门用于在战场前沿录制敌人野战炮开火时所发出巨大爆破声响的特种炮兵车辆,车体部分主要采用C型和D型车进行改装,标准载员5~6人,包括1名驾驶员、1名指挥官兼机电员、3~4名设备操作员。该车于1943年投入测试,车内设备包括:27-4项目4012号设备连接录音麦克风,专门用于录制敌方火炮炮击爆破声响;一组27-4项目4398号设备,用于炮击声响的初级分解推断;一组27-88项目8829号设备,用于炮击声响的转录重组;一组27-88项目8835号设备,用于向炮击声测小组提供过滤声音数据。Sdkfz 251/14型炮击测声装甲车是与Sdkfz 251/13型炮击录音装甲车密不可分的炮兵特种车辆,该车专门用于对后者捕获的炮击声响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声音数据的计算判断敌方火炮的坐标位置,判别敌人火炮密度、口径和型号等。车内标准载员5人,包括1名驾驶员、1名机电员、3名设备操作员。该型装甲车采用C型和D型车进行改装,设备包括:一组27-4项目4007号设备,该设备又被称为“J型炮声推断装置”,专门用于火炮射击声的二次接收处理;一组27-4项目4392号设备,专门用于分析火炮声响的延迟时间和距离;一组27-4项目4398号设备,专门用于分析火炮声响的重叠程度,进而用于大致测量敌方射击火炮的密度;一组27-88项目8835号设备,用于对敌人火炮炮击声响信号进行最后过滤合成,得出敌人火炮的大致距离、数量和火力强度。Sdkfz 251/15型炮击测光装甲车是一款独立于炮击测声装甲车的炮兵特种观测车辆,该车内装有双筒潜望镜及特殊的火炮光信号处理设备,车辆主要采用C型和D型车进行改装,具体车内的特殊装备包括27-4项目4399号设备,专门用于火炮射击火光或烟雾信号的分解处理,此外还包括27-88项目8828号设备,用于将分解分析的光信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该车标准乘员5人,包括包括驾驶员、机电员、观测员和两名设备操作员。
左图为Sdkfz 251/12型炮兵测绘与器材运载装甲车的标准照,简易框架天线与炮兵观测用双筒潜望镜是该车的主要特征。右图为ZF 14型潜望镜的结构线图。
1944年春德国党卫军西线部队装备的一辆Sdkfz 251/15 Ausf D型炮击测光装甲车组图。除双筒潜望镜外,该车还装备了专用测光设备。
Sdkfz 251/15 Ausf D型炮击测光装甲车的三面彩图。
Sdkfz 251/12型炮兵测绘与器材运载装甲车、Sdkfz 251/13型炮击录音装甲车、Sdkfz 251/14型炮击测声装甲车和Sdkfz 251/15型炮击测光装甲车等四款装甲车辆是后方炮兵部队进行炮兵反火力准备的重要耳目,在战场实战环境中编组配合共同通过测声或测光手段寻找敌人火炮发射阵地并予以摧毁和压制。在采用测声手段进行炮兵反火力准备中,如下面所示的简单示意图,Sdkfz 251/13型、Sdkfz 251/14型和Sdkfz 251/12型三款炮兵特种车辆将配合使用。测声手段被主要用于探测敌人远程火炮发射阵地,由于距离较远,同时敌人大口径远程火炮往往装备有高性能的炮口消焰装置,其火光信号尤其在白天很难进行捕捉,因此必须通过火炮发射炮弹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声响进行位置判断。多辆Sdkfz 251/13型炮击录音装甲车被部署在战场前沿,采用麦克风记录敌人火炮的声音信号并进行初级处理,即示意图中的A过程。Sdkfz 251/13型装甲车将各自捕获的敌人火炮声音信号传递给一辆Sdkfz 251/14型装甲车,该车将对多渠道来源的声音信号进行深度评估,并结合声音信号延迟时间和各录音车所在位置对敌人火炮发射阵地进行计算定位,即示意图中的B过程。Sdkfz 251/14型装甲车将测声得到计算结果直接反馈给作为炮兵指挥的Sdkfz 251/12型炮兵测绘装甲车(示意图C过程),该车的炮兵测绘人员进行坐标计算,并直接命令己方的远程火炮部队(示意图D过程),通常为150毫米至170毫米以上口径的远程加农炮对计算出的敌人远程炮兵阵地进行火力覆盖(示意图E过程)。
德军采用测声手段进行炮兵反火力准备简单示意图
德军采用测光手段进行炮兵反火力准备简单示意图
在采用测光手段进行炮兵反火力准备中,如上面所示的简单示意图,Sdkfz 251/15型和Sdkfz 251/12型两款炮兵特种车辆将配合使用。测光手段是一种初级的炮兵定位方法,被主要用于探测敌人近程火炮发射阵地,捕捉对象往往是敌人近程火炮发射时所生产的明显火光或烟雾,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对方的火炮阵地位置。在苏德战场中,苏联著名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发射车往往成为德军前沿炮兵观测员捕捉的主要对象,由于火箭炮在发射时会产生大量烟雾,而且火光冲天,同时炮车由于射程限制又必须在距离前沿较近的位置进行发射,进而经常招致德军的报复性火力打击。喀秋莎火箭炮在发射后必须立刻转移阵地,如果发射时被德军的测光装甲车或观测手发现,留给它的生存时间也仅仅有短暂的10分钟。Sdkfz 251/15型测光装甲车在发现目标后将立刻进行定位(示意图A过程),并将距离估算参数传递给Sdkfz 251/12型炮兵测绘装甲车(示意图B过程),炮兵指挥官标明位置后,将立刻命令己方火炮部队对指定位置进行火力奇袭(示意图C和D过程)。1943年7月,以上四款型号的Sdkfz 251型特种炮兵车辆被正式列入D600号操作手册,但直到1943年9月,在有关装甲车辆的装备的官方文件中,这些装备仍被视为研制过程中。尽管当中一些型号已提前投入使用,直到1944年3月18日,所有类型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改装的炮兵反火力准备特种车辆才正式列为陆军标准装备。
炮兵测声定位技术
在现代陆地战争中,炮兵测声定位是一种专门利用敌方火炮射击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来确定敌人火炮位置参数的炮兵定位方法,其与空中侦察(目视或空中拍照)、炮兵测光定位并列为一战以来快速发展的三种主要反炮兵火力准备手段。炮兵测声定位的基本装备包括4至6组录音麦克风,分别置于几公里范围内;一套能够区分声波到达不同麦克风的时间测量装备和声音分析装备;一套能够计算不同声源数据的分析手段和装备。在实际操作中,不同位置的麦克风装置至少要设置三组,由于声波基本按照同心圆进行传播,一些定位系统方法甚至要求麦克风要在一条直线上布设,以便提高测量精度。
在战场上的麦克风需录制处理三种火炮声音讯号,包括火炮射击声响、炮弹在空气中划过所产生的声响及炮弹爆炸声响,而区分出的火炮炮击声响对于最终的炮兵定位最有价值。具体计算方法如右图所示,假设敌方火炮开火,以同心圆的方式发出声音讯号,分别置于不同位置的三部麦克风开始进行录音。开始时具备的基本数据包括1号麦克风与3号麦克风的距离r5,2号麦克风与3号麦克风的距离r4,及1号麦克风与2号麦克风之间的夹角Φ。在测声过程中,可得到1号麦克风与2号麦克风听到炮击声的时间间隔,及1号麦克风与3号麦克风的时间间隔。根据声音在空气中340米/秒的传播速度,可分别计算出声音从1号麦克风所在同心圆传播到2号麦克风所在同心圆的距离间隔r2及1号与3号麦克风的声音距离间隔r3。根据三角形边长公式可分别列出两个方程:
以上方程组可解出未知数(r1,θ),从而可以3号麦克风位置作为基准坐标定位出敌方火炮的具体方位坐标。在战场实际环境中,利用数学计算方法显然需一定的计算时间,炮兵测绘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使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找出敌人火炮发射阵地的大致位置,并为己方炮兵提供目标参数。
作为防空车辆使用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变型车
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装甲车
1941年至1942年东线的残酷战斗表明,德国机械化纵队面临逐渐提升的苏军对地攻击机的威胁,因此非常需装备一款装有良好装甲防护的自行防空炮车来保护其行进中的摩托化车辆纵队。在二战德军部队的编成中,装备重型高炮的防空部队基本都在空军正式编制,而炮手也由空军人员构成,陆军也成立了一些专门的防空部队,但仅仅起到辅助作用。由于德军坦克是苏联对地攻击机的首要打击目标,而坦克的顶部装甲最为薄弱很容易被对地攻击机的航炮和无控火箭弹从顶部击毁,因此装备一款可有效打击低空袭扰飞机的自行防空装备迫在眉睫。早在二战爆发之时,德军就已列装了单管20毫米轻型防空炮、单管37毫米重型防空炮和四管20毫米中型防空炮等多款速射小口径防空武器专门用于对付中低空快速来袭的敌军飞机,但由于这些装备都采用牵引式炮架,在布设时需一定时间来进行射击准备,因此只适合于在固定阵地进行对空防御。在二战早期,德军主要装备分别装有单管20毫米口径飞Flak 30型和Flak 38型防空炮的Sdkfz 10/4型和10/5型自行防空炮车作为机动防空车辆使用。但由于装甲防护十分薄弱,这些轻型防空车辆往往成为敌方飞机的重要袭击目标,并且很容易被敌方地面火力摧毁。
早在二战初期,德军就十分重视机动防空部队的建设,并装备了一系列利用半履带车辆和全履带坦克底盘改装而成的轻型防空战车。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因其优异的性能和通用性,很快成为了防空战车改装的首选,并得到了“Sdkfz 251/17型”的正式命名。由于大部分德军防空装备都在空军防空部队的掌控下,陆军防空部队只能装备临时改装的251防空战车,但随着自行式防空车辆在装甲部队装备数量的增加,这种状况在二战中后期有所改观。
红色杀手伊尔2型对地攻击机,装备有23毫米航炮和无控火箭弹。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装甲纵队是该型攻击机的首要猎杀目标。
德国陆军部队临时改装的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战车C型车和D型车侧视线图。
1942年,在东线作战的德军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首先利用自己的装备的Sdkfz 251/1型装甲人员输送车和Flak 38型牵引式轻型防空炮组合改装出一款半履带自行防空战车。该车主要在原运兵车的后车厢内直接安装Flak 38型防空炮的炮身,但由于Sdkfz 251型装甲车车厢宽度不足,防空炮的水平旋角受到限制,左右各只能旋转40度角,因此不适合对付地面目标。但是该型车却在打击敌低空飞机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而且与其他采用敞开式炮座设计的Sdkfz 7型和Sdkfz 10型半履带牵引车改装自行高炮相比,能够为防空炮手提供良好的装甲防护。这种战场上临时改装的251自行防空战车,主要采用C型车和D型车进行改装,标准乘员6人,备弹20毫米机关炮弹480至600发,该型车主要装备GD师下属的轻型防空部队,属于陆军防空部队编制。为了与空军后来正式装备的Sdkfz 251/17型防空战车相区别,该车后来也被称作“Sdkfz 251/17陆军专用型防空战车”(德文名称:Sdkfz 251/17 Heer Flak Ausfuhrüng)。
此二图为1943年春,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装备的一辆临时改装的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战车,该车车身仍保持251Ausf C型装甲运兵车的主要特征,只在车厢中前部位置装了一门Flak 38型20毫米防空炮,由于车厢宽度狭窄,火炮的左右射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而决定了该车只适合作为防空车辆使用。
1944年夏,党卫军装甲师装备的一辆Sdkfz 251/17临时改装型,该车采用D型车改装而成,并去掉了Flak38型20毫米防空炮的炮盾。
1944年夏,向法国前线运输的一辆Sdkfz 251/17 Ausf D临时改装型,Flak38防空炮的安装样式清晰可见。
测试中的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战车空军型组图
1942年,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战车空军型被运到苏德战场进行综合测试。据史料记载,该车的生产数量非常少,仅装备了赫尔曼·格林伞兵装甲师。测试期间,军方曾广泛对外宣传该车,且留下了为数不少的照片,造成了后人意识中的该车曾大量装备德军的假象,事实上德国陆军装甲部队是没有机会装备这款奢侈品的。从以上四图可看出,测试期间,该车全部进行了标准的灰色涂装,车辆上绘有大尺寸的白色镂空十字国别标志,车辆的车牌号也醒目地标明了“WL”的德国空军识别标志,而车辆后门位置涂装的开口实心圆标志则为赫尔曼·格林装甲师的师团徽记。测试期间,车组乘员全部身着黑色装甲兵制服。
真正意义上的Sdkfz 251型防空战车是1942年德国空军装备部门设计改装的一款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战车,该车又被称为“Sdkfz 251/17空军专用型”(德文名称:Sdkfz 251/17 Luftwaffe Flak Ausfuhrüng),该车型仅仅利用C型车进行改装,并试生产了2辆专用的防空指挥车和8辆防空战车运到东线战场进行测试。防空战车的后车厢进行了重大改进,两侧中央部分的原装甲板被拆除,并装了两块可自由收放的外向延展型装甲板,改装后的后车厢可增加空间使装甲车内安装的20毫米防空炮进行全方位360度旋转射击,同时在进行对地火力支援时,两侧的装甲板由于可自由打开,车内的防空炮可进行俯角压制射击。虽然装甲板在打开后对车内炮手的保护程度降低,但由于20毫米防空炮的有效射程在一般情况下要远远超过苏军可能的反击火力,因此这种射击安排不会对乘员安全造成重大影响。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战车空军专用型尽管是一款非常有效的武器装备,但其造价要远远超过一般的Sdkfz 251型装甲车,因而没有投入量产。值得注意的是进行实战测试的Sdkfz 251/17空军型防空战车被德军宣称机构广泛拍照宣传,造成了该车大量装备德国空军防空部队的假象。该型防空战车标准乘员7人,包括1名驾驶员、1名机电员和5名炮手,车内标准备弹600发20毫米机关炮炮弹。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战车空军型的其他特征包括驾驶舱顶部一般安置盛有20毫米机关炮的细长铁箱,履带行走装置挡泥板上的储物箱也因为侧装甲板的改装进行了缩短,并置于挡泥板的前侧履带主动轮的上方位置,在驾驶舱侧面观察窗的下前位置设置有毛瑟98K步枪的三联装托架。
战场上进入防空射击状态和行走状态的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战车空军型对比照片。
1943年7月,西西里战场上一辆布满野战伪装的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战车空军型,该车隶属于赫尔曼·格林伞兵装甲师,车内乘员一般身着迷彩服,头戴非洲军专用的黄色船型帽。
Sdkfz 251/17型半履带防空战车空军型五面线图。其车身左侧装甲板处于关闭状态,而右侧装甲板则处于打开状态。
与Sdkfz 251/17空军专用型防空战车同时制造的还有一款专门用于机动防空部队指挥官乘坐的的装甲指挥车型,该车也被非官方的称作“Sdkfz 251/17空军专用防空指挥车”(德文名称:Sdkfz 251/17 Luftwaffe Flak-Kommando Ausfuhrüng)。在空军装备Sdkfz 251/17型装甲车的防空部队编制中,每个防空作战单位编制有一辆防空指挥型和四辆装了20毫米防空炮的防空型战车。该指挥型直接采用Sdkfz 251/17空军专用型防空装甲车的改装车体,车内拆除原先安装的Flak 38型20毫米防空炮座,腾出的空间直接装有一部FuG10型大功率电台,同时在车外装有一部简易型框架天线与FuG10电台相连,有资料显示该框架天线直接取自于Sdkfz 223型四轮无线电通讯装甲车所安装的长方形框架天线。该型防空战车标准乘员5人,包括驾驶员、副驾驶、防空小队指挥官和两名无线电通讯员。
与防空战车同步装备的Sdkfz 251/17空军专用防空指挥车,在防空战车基础上拆除20毫米机关炮,转而装了FuG10大功率无线电台,后车厢装了长方形的简易框架天线。该车供空军防空小队指挥官乘坐,可同时指挥4辆Sdkfz 251/17标准型防空战车。
在东线战场上进行操练的Sdkfz 251/17空军专用防空指挥车与多辆防空战车。该车的车厢外形与Sdkfz 251/17空军用标准防空战车完全相同。
进入1943年,德军计划利用3吨半履带牵引车底盘安装Flak 38型20毫米防空火炮,并以此来取代利用1吨半履带牵引车改装而成的Sdkfz 10/4型和10/5型半履带防空战车。与1吨防空战车十分相似,20毫米防空火炮被装在3吨半履带牵引车的后部平板上,后车厢两侧装有收放式网状护板,在火炮处于射击状态时,该网状护板将置于打开状态,车厢后侧为防空火炮的弹药储藏箱。防空战车发动机舱部结构则采用与Sdkfz 251型装甲车完全相同的设计样式,前侧的装甲板主要用来保护发动机和散热装置,而剩余部位的装甲板则采用新的设计样式,包括弹药储藏箱和驾驶舱位置。关于该车型号的命名有两个版本,一种正式命名为“基于3吨半履带牵引车底盘的20毫米自行高炮”(2cm Flak 38 auf Selbstfahrlafette Zgkw.3t Sdkfz 11),另外一种命名为“Sdkfz 251/17新型车体防空战车”(Sdkfz 251/17 Neuer Art),前一种命名方法显然使该车型更接近于3吨牵引车改版防空战车的系列命名,而后一种命名则倾向于该车与251/17型防空战车的外形相似性。
1943年中期,位于切姆尼茨的联合汽车公司接受军方编号为4911-021300306/42的采购合同,合同要求汽车公司生产2400件Sdkfz 251/17新型车体防空战车的上部车体结构,并计划在其他工厂里与3吨车底盘进行组装。最早生产的原型车前部车体结构明显具有C型车的特征,而第一批生产的5辆量产型于1944年3月下线,截止1945年2月共有604辆该型号半履带防空战车装备德军,此时量产型的防空战车前部车体结构全部按照D型车样式进行生产。此后,联合汽车公司计划在3月至5月以每月50辆的产量生产,但由于工厂车间遭到盟军猛烈空袭,具体的生产数字已不得而知。该型号防空战车在战争后期东西两线战场均有使用,由于其相对于普通的Sdkfz 251型装甲车造价便宜,德军高层曾计划大量装备该型号装甲车来应对日益严峻的盟军空中威胁,但就其战场实用性而言,该型装甲车对于炮手的防护性能远远不及标准型的Sdkfz 251/17型防空战车,其后车厢的敞开式结构布局也并不比Sdkfz 10型1吨牵引车改装型防空战车优越,反而占用了更加宝贵的3吨半履带车底盘,因此该型号半履带防空战车也仅仅算是德军在战争后期一项权宜装备而已。
采用简化车体设计的一辆3吨半履带车底盘自行防空炮车原型车,该车的前部和底盘采用了C型半履带装甲车的设计样式,后部则采用了3吨半履带牵引车的简化设计,并在装甲车简易后车厢部分直接装了Flak38型20毫米防空炮。
战争进入1944年,德军已开始处于完全的空中劣势,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其装甲部队防空车辆的猛增,无论从数量还是火力强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装备水平,而先前装备的Flak 38型20毫米单管防空炮此刻已不能有效对付盟军装备强化防护装甲的对地攻击机。此刻,德国国防军寄希望于把20毫米机关炮更多地用作对地火力支援用途。此前德国陆军用于坦克和装甲车对地攻击的标准20毫米机关炮为KwK30和KwK38型,该火炮炮管长度为1.946米,即为L55倍径。而Flak 30型和Flak 38型防空炮的炮管长度为2.521米,即为L112.5倍径,无论从射程还是穿甲能力,20毫米防空炮都要强于用于对地攻击的20毫米车载机关炮。1944年10月开始,有记录显示在东线作战的德军部队开始装备一款利用D型车改装而成的20毫米机关炮半履带装甲车,该车后来被称为“Sdkfz 251/17 Ausf D后期型”或“Sdkfz 251/17 Ausf D Schwebelafette型”(“Schwebelafette”在德语中意为“滑动机关炮座”),该车为明显的机关炮高平两用型,但更加侧重于对地火力支援。只有D型装甲车进行机关炮的安装,前机枪被拆除后取而代之的是一款采用H型底座的立式机关炮座,机关炮炮身部分非常类似于KwK38型机关炮的炮身结构,但炮管部分则采用更长的112.5倍径的Flak38型防空炮炮管,炮身四周围有专门的环绕式防护装甲,炮架下部设置有机关炮备用弹匣。在实战改装中,机关炮座曾有被装在车厢前侧和中央位置两款类型,前者显然更加有利于对地射击,而后者则更适合防空使用。该型Sdkfz 251/17型防空战车装备数量很少,曾有资料显示截止1944年末,该车型的总装备数量仅仅为15辆。如前文所术,德军部队曾利用该型防空战车二次改装为无线电通讯装甲车使用,即在Sdkfz 251 Ausf D型装甲车上同时装有20机关炮前置炮座和框架天线。Sdkfz 251/17型滑动机关炮座型战车的标准载员为5人,包括1名驾驶员、1名机电员、1名射手和2名弹药手,其中弹药手可兼顾操作半履带车的后部MG42型防空机枪。
3吨半履带防空战车量产型侧视线图。
刚刚出厂的两辆3吨半履带防空战车量产型,或可称其为“Sdkfz 251/17新型车体防空战车”,其车体前部装甲板布局和底盘与Sdkfz 251 Ausf D型装甲车完全相同,但驾驶舱部位的装甲板却采用了与251型装甲车不尽相同的设计样式,后车厢的位置装了一门20毫米机关炮。
一辆暂时没有安装Flak38防空炮的Sdkfz 251/17新型车体装甲车,该车有时也被德军部队作为防空型车辆的弹药补给车使用。
1944年秋,西欧战场上的一辆3吨半履带防空战车量产型,该车正进行对地火力支援。此时西线德军所装备的该型号防空战车就其火力密度或火炮射击强度而言,想要在保护好己方装甲部队的同时对抗英美盟军战斗轰炸机铺天盖地的袭击,其所做出的努力无异于杯水车薪,更何况它们自身薄弱的装甲也往往是美英飞行员打击的首要目标。
分别采用炮座前置安装和中央安装的两款Sdkfz 251/17 Ausf D型战车。
装了20毫米机关炮滑动炮座的细节结构。
柏林战役中,一辆被德军遗弃的Sdkfz 251/17 Ausf D型机关炮战车,该车的机关炮座箱式装甲防护被拆除,20毫米机关炮的大仰角证明了该车明显被用于防空。
出厂的一辆Sdkfz 251 Ausf D滑动机关炮座型防空装甲车,该车直到1944年秋冬才正式装备德军,20毫米长管机关炮可完成对地和对空双重任务。
阿登反击战中,德军损失的Sdkfz 251/17 Ausf D型机关炮战车。它们显然都是在执行进攻任务时被美军地面炮火摧毁的,胜利者(图中的美军士兵)正好奇地查看被击毁的251新式变型车。资料显示,这种20毫米机关炮战车实际装备的数量十分稀少,也只有在1944年末期和1945年初期靠近德国本土的东西两线战场上的该车被真正投入了战斗。
德军制式20毫米单管轻型防空炮
二战中,Flak 30型(全称Fliegerabwehrkanone 30)和改进型号Flak 38型是德军各军种广泛装备的制式20毫米轻型防空火炮。Flak 30型的原型设计最早可追溯到瑞士索罗通公司为德国海军开发的ST-5轻型速射火炮项目,该公司还正式生产出了20毫米C/30型机关炮,火炮使用20×138毫米弹带供弹,并采用当时威力强大的20毫米炮弹。C/30型采用65倍径装炮管,可发射134克重的标准弹丸,射速达到120发/分钟。在测试中,火炮射击时经常出现卡壳和供弹故障,因此改进为使用小尺寸的20发弹匣供弹。C/30型后来成为德国海军标准的舰载小口径防空武器,此外德国空军也在He-112型战斗机上进行了C/30型机关炮的搭载实验,在西班牙内战中,该型火炮成为共和军所装备装甲车和轻型坦克的强力杀手。
左右两图分为战场上的Flak 30型和Flak 38型轻型防空火炮。
莱茵金属公司开始进行C/30型机关炮的陆军型号研制,并生产出20毫米Flak 30型防空炮。与C/30型火炮的总体结构相同,Flak 30型使用了更加紧凑的火炮炮架。火炮由牵引状态进入射击状态时,只需把炮座与两轮炮架脱离,炮座底盘的三个支撑点着地即可进行全方位射击。但Flak 30型120发/分钟的射速仍不能满足德国军方的技术要求,因此莱茵金属公司继续开发出Flak 38型20毫米机关炮。与Flak 30型相比,Flak 38型的最大特点就是其220发/分钟的火炮射速,及将全炮重量降低到420千克。1939年,Flak 38型被选为陆军的标准制式装备,在海军的装备型号为C/38型。为了能够为空降部队和山地部队提供有效的防空装备,毛瑟公司接到军方合同,生产出Flak 38型轻量型火炮,军方给予的正式命名为“2cm GebF 38型山地防空炮”(2cm Gebirgsflak 38)。该型火炮采用了显著简化的炮架设计,火炮不能够采用车辆或骡马牵引,在射击时采用三脚支架支撑,从而使火炮可置于不平整的山地地形进行射击。简化型防空炮的重量显著降至276千克,其量产从1941年开始,并于1942年正式装备德军部队。
一门保存至今的Flak 38型20毫米防空炮
Flak 30型防空炮技术参数
口径:20毫米
全炮长:2.3米
重量:450千克
垂直射界:-12度至90度
水平射界:360度
炮口初速:900米/秒
最大射高:2200米
射速:120发/分
炮弹重量:0.119千克
Flak 38型防空炮技术参数
口径:20毫米
全炮长:2.25米
重量:420千克
垂直射界:-20度至90度
水平射界:360度
炮口初速:900米/秒
最大射高:2200米
射速:220发/分
炮弹重量:0.119千克
Flak 30型和Flak 38型轻型防空火炮所发射的主要弹种。
Flak 38型轻型防空火炮所使用的20发机关炮炮弹弹匣。
战争末期出现的Sdkfz 251/21型防空战车是一款更加专业且有效的对空防御武器。此刻德军已深刻领教到敌军战斗轰炸机的巨大杀伤力,在陆军内配备更加专业的防空部队与装甲部队一起紧密行动已变得十分必要。装备军用飞机的航炮因其高射速及良好的弹道性能,更适合被用于打击来袭的敌方飞机,就其结构性能而言,这款航炮本来就是为对付高速战机而设计的。
Sdkfz 251/21型防空战车侧视图。
Sdkfz 251/21型半履带三联装机关炮防空装甲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的战争进程中,同盟国军队在总体实力上开始明显压倒以德国和日本为主体的轴心国军队。在同盟国军事战略上,以英美为主体的西方盟军以空军和海军作为发展重点,而东线的苏联则以装备一支庞大陆军作为其军队建设纲领。1944年中期,西线英美盟军的空中优势开始令精锐的德国装甲部队无法招架。虽然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发现自己装备的坦克战车不敌德军的虎豹精锐,但其地空一体战术及对地攻击机部队的即时对地支援却令德军疲于应付,防空已成为德军地面部队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一些原本用于空军飞机航炮武器和水面舰艇的防空装备被紧急装在陆基装备上,其中一款就是将三管并列航炮炮座直接装在Sdkfz 251型装甲车上的变形半履带防空战车。该车造价低廉、改装简便,是德军在战争后期最为成功有效的一款防空装备,在设计定型后,装了3管航炮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被正式命名为“Sdkfz 251/21型3管炮防空战车”(德文名称:Sdkfz 251/21 Fliegerabwehrpanzerwagen Drilling)。
西线战场上专门用于对地攻击的美军P-47战斗轰炸机,该机可携带多枚无控火箭弹和航空炸弹用于对地攻击。此外,飞机自身装备的8挺航空机枪也可用于地面扫射。
刚刚完成组装的一辆Sdkfz 251/21三联装防空战车原型车组图。该车采用C型车进行改装。
Sdkfz 251/21三联装防空战车原车型与量产型的外形对比,这两款车型分别采用C型车(下图)和D型车(上图)进行改装。
Sdkfz 251/21型半履带防空战车具体分为野战改装和量产型两种型号,其中前线部队的野战改装型号和Sdkfz 251/21原型车都采用了C型车进行改装,而量产型全部采用D型车进行生产。车厢内的主要设施包括步枪托架、前部与后部座椅、内侧储物箱等全部被移除,并在车厢中央位置装了一门改进版的海军用三联装立式机关炮,炮座上并列固定有三挺15毫米口径的MG151航空用机关炮,三联装炮身固定有三面装甲护板,机关炮座可对空360度旋转设计。该型防空炮原本为海军专门开发的三联装防空机关炮,其造价低廉,是一款非常有效的专门对付低空来袭敌机的防空武器。MG151机关炮则来自空军替下的速射航炮装备,随着德国空军需装备更大口径的航炮武器(如30毫米口径的MK103和MK108航炮),大量性能优良的毛瑟15毫米口径MG151型机关炮被换下用作他途。1944年开始,一批20毫米口径的MG151/20型机关炮被空军淘汰,该型火炮与MG151型15毫米机关炮一起被大量装在Sdkfz 251/21型半履带防空装甲车上。机关炮座包括一部固定在底板上可旋转360度的锥形基座,基座一直延展到上部的炮管托架处,托架上并列固定着3挺裸装的空军型航炮,航炮的安装位置整体向右偏移,以便留出空间用作机关炮弹链和进弹口的安装,弹出的炮弹弹壳和对侧出膛的炮弹弹链则全部位于机关炮的炮座位置。三个装满弹药的弹药箱被固定在锥形炮座上,并可随火炮一体旋转,其中位于中央位置的弹药箱备弹400发,弹药类型包括高爆弹、曳光弹和穿甲弹,位于外侧两端的弹药箱各备弹250发,中央位置的弹药箱之所以备弹较多是因为位于中央的机关炮进行重新装弹操作时十分困难。
MG151三联装机关炮炮座的实物细节近照。
装有MG151三联装机关炮炮座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原型车实物图。
装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上的MG151三联装机关炮操作示意图。
Sdkfz 251/21 Ausf D型防空装甲车五面线图。
从不同角度拍摄到的1945年西线战场上的一辆被德军遗弃的Sdkfz 251/21型防空战车量产型,该车用十分浓密的树木进行了伪装,但在城镇区域,这样的伪装显然更容易遭到盟军战斗轰炸机的打击。
Sdkfz 251/21型半履带防空装甲车的标准乘员4人,包括驾驶员、车长兼机电员、炮手和装填手。其中炮手射击时坐在炮座后侧探出的悬挂式金属座椅上,采用手动方式旋转整个炮座,炮座上没有安装齿轮驱动或摇柄等辅助旋转设施。两个操作抓柄分别位于炮座的两侧,炮手可扣动扳机来操控整个炮座进行射击。早期的炮座上装有反射式光学瞄准镜,但后期装备则改为结构更加简单的环形对空瞄准具,后期的防空战车也因此装有不同的防护装甲和托架组件。由于三联装机关炮在对空射击时要整体探出车厢,其炮体侧面往往暴露出装甲车的车厢侧装甲,因而量产型的防空战车从驾驶舱上部到机关炮炮座两侧车厢边缘都加装了附加装甲板,炮手座椅后部位置也加装了横贯车厢的装甲条板,并与其他三块装甲板组成四面环绕样式。备用弹药箱放置在车厢后侧,每辆防空战车备弹3000发。在西线战场服役的过程中,极具讽刺的是,这种只装了轻型装甲的半履带防空战车往往成为盟军战斗轰炸机优先选择攻击的目标,因此大部分损失的Sdkfz 251/21型战车都是被盟军飞机干掉的,而另外一些则因为缺少油料和备件而完好无损地落入盟军手中。德军前线部队也曾自行改装出Sdkfz 251/21型防空装甲车,一些C型和D型装甲人员输送车进行了改装,但大部分没有安装附加防护装甲。也有部队直接在装甲车的前机枪位置安装单管MG151型航炮,其结构非常类似于Sdkfz 251/17型防空装甲车。还有一款改装型则利用前文介绍的Sdkfz 251 Ausf D简化型车体直接安装MG151三联机枪座,如果按照前文提到的命名规则,该车该车也可称为“Sdkfz 251/21新型车体防空战车”(Sdkfz 251/21Neuer Art)。
1944年底阿登反击战中,被盟军战斗轰炸机彻底摧毁的一辆Sdkfz 251/21防空战车量产型。该车显然遭到无控火箭弹或航空炸弹从后侧上方的直接攻击,车厢内被炸得面目全非。从右图中,我们还可看到车辆残骸中的一名被击毙的德军士兵。
战场上的一辆被遗弃的Sdkfz 251/21防空战车战场改装型,该型防空战车采用C型车进行改装,并没有安装火炮三面防盾及车厢三面的附加装甲。
一辆被苏军缴获的dkfz 251/21防空战车战场改装型,该车采用D型车进行改装,车厢侧面并没有安装附加装甲。
一辆采用C型车体改装而成的机关炮装甲车侧视图,该车前部机枪位置换装了15毫米口径单管MG151机关炮。
战争后期大德意志装甲师所采用的一辆D型车体改装而成的机关炮装甲车,机关炮位于车体前部原机枪位置。机关炮为一门20毫米MG151机关炮或Flak 38防空炮的平射改型。
被美军缴获的一辆Sdkfz 251/21 Ausf D简化车体型防空战车。
德军制式MG151型机关炮
MG151型机关炮。
MG151型机关炮是毛瑟武器制造公司于1940年开发的一款15毫米口径的自动机关炮。1941年,该型机关炮被进一步提升为20毫米口径的MG151/20型,专门用于装备二战中德国空军的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夜间战斗机、对地攻击机,甚至作为部分型号轰炸机的主要防御武器。由于在Bf-109F2型战斗机上所使用的15毫米MG151航炮性能欠佳,其改进型Bf-109F4型战斗机很快装备了20毫米口径的MG151/20航炮,直到被MK108型30毫米航炮取代。为了制造MG151/20航炮的炮弹,毛瑟公司简单地按照15毫米火炮的弹匣进行了外翻,加大了弹匣接口的尺寸,同时使用MGFF型航炮相同的20毫米炮弹,这种方法简化了不同口径火炮炮弹的生产制造工艺,并且很容易将15毫米航炮更换炮管后改装为20毫米航炮。但是这样的改装并不是天衣无缝的,由于20毫米炮弹弹匣缩短,又需同时发射重量更重、尺寸更大的20毫米炮弹,炮弹的炮口初速无疑将受到影响,与发射15毫米炮弹时950米/秒的初速相比,发射20毫米炮弹的初速降至800米/秒。尽管如此,与先前的MGFF航炮相比,MG151航炮的炮口高初速使其炮弹具备稳定的弹道特性、更远的射程和更强劲的穿透力。作为炮口初速损失的弥补,MG151型20毫米航炮所发射的高爆弹药重量比15毫米航炮超出30%。同时由于20毫米炮弹使用冷拔钢材料制成,使其弹体弹壁更薄更坚固,爆破时所产生的威力更大。
20毫米航炮在对付敌军飞机尤其是美国大型轰炸机时更加有效。德国人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采用20毫米航炮击落美国B-17飞行堡垒型四发大型轰炸机平均需25发航炮炮弹,击落美国其他体积稍小的四发轰炸机(如B-24解放者轰炸机)需耗费炮弹18~20发,击落单发战斗机只需4发炮弹。但德国人对这项结果仍不能满意,德国工程师继续开发出口径更大的战斗机用航炮,以此希望能够更快地结果美军大型轰炸机。1943年8月,共有800门MG151/20型航炮通过潜艇运输出口到日本,用来装备日军388架Ki-61型“飞燕”战斗机。二战结束后,大批从德国缴获的MG151/20型航炮被盟军中一些国家采用,并用来装备自己生产的飞机。其中法国空军(FAF)和法国陆军航空队(ALAT)装备了大量固定式和活动式炮座的MG151/20型航炮,法国人甚至专门为该型火炮开发了一款橡胶绝缘材料制成的活动炮座作为飞机活动门炮使用,并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法军装备的H-21C型突击运输直升机上使用。
作为防空炮使用的三联装MG151航炮炮座。
战后,法国陆军航空队(ALAT)在H-21C突击运输直升机活动舱门处安装的活动炮座式单MG151/20型航炮。
MG151航炮15毫米炮弹。
MG151航炮技术参数
类型:单管自动机关炮
口径:15毫米× 96
工作原理:炮管短后坐
炮身全长:1.766米
炮管长度:1.104米
膛线类型:每转23英寸
炮身全重:42.7千克
射速:750发/分
炮口初速:705米/秒(高爆弹);805米/秒(穿甲弹)
MG151/20航炮20毫米炮弹。
MG151/20航炮技术参数
类型:单管自动机关炮
口径:20毫米× 82
工作原理:炮管短后坐
炮身全长:1.916米
炮管长度:1.254米
膛线类型:8道膛线,右旋,每转16英寸
炮身全重:42.7千克
射速:740发/分
有效射程:400米
炮口初速:960米/秒(高爆弹);850米/秒(穿甲弹)
作为工兵、牵引运输、救护、布线使用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变型车
Sdkfz 251/5型与Sdkfz 251/7型半履带工兵用途装甲车
早在20年代~30年代,闪击战理论的创始者英国人哈特就提出一支高速机动的装甲部队必须是以坦克部队为核心,同时必须有一支机动步兵、机动炮兵和机动工兵部队相伴随组成混合兵种的有机整体。德国人早在二战爆发之前就十分重视其工兵部队的建设,并开创性地将保障性工兵的地位提高到高速机动同时具备突击支援能力的战斗工兵层次。在德国人扮演进攻角色的二战初中期战场上,伴随坦克前进突击最为紧密的不是装甲掷弹兵部队,而是具备各种特殊技能的战斗工兵部队。坦克部队在展开战斗队形进攻后,工兵部队便乘坐装甲车辆紧随其后,并在己方坦克遇到敌人雷场或防坦克障碍物后下车前进到坦克车辆的前方区域进行排除。战斗工兵作战任务的危险程度丝毫不亚于野战侦察部队,他们很多情况下需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进行清除作业,单兵所装备的工具除专业扫雷器材和轻武器外,还包括各种烈性炸药、引爆器、引爆用线缆、爆破筒等,一些战斗激烈区域的工兵甚至装备有喷火器用于攻击敌人的机枪和火炮掩体,掩护战友们的清障作业。而战斗工兵们所乘坐的便是Sdkfz 251型装甲运兵车的变形型号。
正如机动步兵的作战理念催生了全新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建立一支机动工兵部队同样需装备一款可运载工兵随行作战的装甲突击车辆。德国人并没有另辟蹊径开发新型车辆,Sdkfz 251型中型半履带装甲车同样被选为德军战斗工兵的标准载具。
以B型车为基础改装的Sdkfz 251/5型工兵排运输车标准侧视线图。
上面两图分别为二战早期东线战场上使用的Sdkfz 251/5型工兵排运输装甲车,该型车均由B型车进行改装,其车体前侧放置有工兵用的线缆。
1939年二战爆发之时,德军军械部门就已着手为批量生产的Sdkfz 251型装甲运兵车规划出其工兵运输型号,并在1940年爆发的法国战役中装备工兵部队投入实战。该型车战斗全重8.87吨,标准载员8人,包括驾驶员1人、工兵组分队长1人、战斗工兵6人。二战初期,该车的型号长期与半履带装甲车改装而成的炮兵侦察车相混淆,二者被相同命名为“Sdkfz 251/5型”,直到1943年Sdkfz 251系列半履带装甲车的变型车型号进行重新命名后,该型工兵运输车才被排他命名为“Sdkfz 251/5型”,而由Sdkfz 251变形的炮兵侦察车则被命名为“Sdkfz 251/18型”。但从外形来讲,Sdkfz 251/5型与标准的251型装甲运兵车并没有明显区别,一些资料显示工兵乘坐的Sdkfz 251型装甲车往往更多地携带工兵专用工具,如车体前侧保险杠处安放有捆装绳缆,车厢内部也因比标准运兵车减少4名士兵的座位而搭载更多工兵器械和武器装备等。该车配备的标准武器仍为两挺MG34型机枪,标准备弹4800发。根据运输对象不同,该型装甲车又可分为Sdkfz 251/5半履带工兵排运输装甲车(德文名称:Sdkfz 251/5 Mittlerer Schützenpanzerwagen für Pi.Zug.a.)和Sdkfz 251/5型工兵连重装排运载车(德文名称:Sdkfz 251/5 Mittlerer Schützenpanzerwagen für Schweren Zug der Pz.Pi.Komp)。从德军对车辆的具体命名可看出,前者主要用来运输工兵连内的普通作战排士兵,而后者专门用来运输工兵连中的重型装备排。Sdkfz 251/5型工兵运输车主要利用A和B型车进行改装,并在1940年至1942年之间的法国、巴尔干、北非和东线战场服役,很快该车型被更加专业的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装甲车所取代。
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车线图结构组图
利用C型车进行改装的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车初期量产型五面结构线图。从其外形来讲,突击工兵桥是其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从该车俯视图可看到该车车厢后端座椅全部都已拆除并换为工兵器械的储物箱。
最初准备采用B型车进行改装的突击工兵车结构线图。
装了两种不同规格的突击工兵桥的Sdkfz 251/7 Ausf C型突击工兵装甲车。工兵桥的宽度和长度基本一致,只有桥梁的厚度不同。
Sdkfz 251/7 Ausf D型突击工兵装甲车标准型(左图)和工兵联络指挥车(右图),德国官方曾将它们分别命名为“Sdkfz 251/7 I型”和“Sdkfz 251/7 II型”。
1941年进行作战训练的一辆Sdkfz 251/7 Ausf C型工兵突击车,该车车后尾拖了一门sPzB28型锥膛反坦克枪。
正使用工兵桥进行架桥作业的德国工兵。
1942年在法国调动的一队Sdkfz 251/7 Ausf C型工兵突击装甲车。从图中可看出该辆工兵车所采用的C型车身为铆接车体型。
1940年开始,就在Sdkfz 251/5型半履带工兵运输装甲车装备战斗工兵部队后,德国军备部队开始研制该车型的后继型号,并在原车型的基础上加装了更多用于搭载工兵器材的配件装备,设计定型的该型工兵车辆于1941年被正式命名为“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装甲车”(德文全称:Sdkfz 251/7 Mittlerer Pionierpanzerwagen)。该车型一个最为鲜明的外部特征是在标准251型装甲车车厢两侧各焊装了两个三角形支架,支架中央设有中空圆,其上用于搭放特种工兵突击桥。该型工兵桥长4.03米,宽0.32米,厚度有两种规格,专门用于填补桥梁上的弹洞、主干道路上的弹坑及其他一些有碍于装甲车辆行进的小型壕沟,桥身采用高强度钢材料制成,其桥身的钢梁设计使其可在短时间内承重中型坦克车的通行。Sdkfz 251/7原型车以B型车为基础进行了综合测试,其量产型采用1941年投产C型车和1943年投产的D型车作为基型车进行改装。工兵突击车战斗全重接近9吨,标准载员取决于车内运载的工兵装备为6~8人,标准武器为两挺MG34或MG42型机枪,备弹4800发,此外车内一般还装备有一支PzB39型反坦克步枪作为榴弹发射器使用(详见背景资料“PzB38/39反坦克枪”),标准备弹40发。
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车车内所运载的工兵器材取决于该车所执行的作战任务,一般情况下,该型工兵车都要伴随坦克进攻队形一起进行突击,车内运载有工兵排雷时所装备的探雷和扫雷装备,便于在坦克遭遇敌方雷场时工兵立刻下车扫雷所用,为坦克开辟出一条安全的前进路径。工兵车内都载有大量的爆炸装置和炸药材料,具体包括炸药包、雷管、起爆器、起爆导线及爆破筒等爆破工具,在发现敌人防坦克障碍物阻碍坦克部队推进,或遇到敌人大型碉堡或防御工事对进攻部队造成影响时,战斗工兵肩负着在乘车抵进前沿的情况下布设爆炸物将其彻底摧毁的攻坚使命。在进行抢渡作战中,工兵车内还载有可供3~4名工兵使用的小型充气皮划艇。二战后期,由于工兵车内所携带装备数量众多,一些车辆在其工兵桥三角支架的外侧垂直加装了一块木条板,从而与支架和车厢侧装甲形成了一个外置储物箱,用于盛放工兵钳、线缆和铁锹等装备,这种木板储物箱最多出现在D型工兵车上。
1944年西线战场上的一辆Sdkfz 251/7 Ausf D型工兵突击装甲车,该车前部载有木桩捆,车体上有浓密的树枝伪装。
没有安装工兵桥的Sdkfz 251/7 Ausf D型工兵突击装甲车,该车车厢侧面的三角支架中央装有木条板用于在车厢侧壁的位置盛放更多的工兵用具。
二战中后期的Sdkfz 251/7 Ausf D型工兵突击装甲车是德军主力工兵装甲车辆,它们广泛活跃于东线、西线和意大利战场。图为随铁路调动的装甲工兵部队及其装备的Sdkfz 251/7型装甲车。
1943年冬末的一辆Sdkfz 251/7 Ausf D型工兵突击装甲车车体上部近照。该车的三角支架上并没有搭载工兵桥,而是两根木梁。三角支架间设有木板箱,箱内放置有一副工兵铲及其它用具,近处手握毛瑟步枪的士兵旁似乎有一根探雷针。
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装甲车车内工兵装备说明
工兵装甲车车厢内部布局,车内分别放置有弹药箱、炸药装置和扫雷器材。
德国战斗工兵爆破使用的探雷器(左上图)、工兵铲和探雷针(左下图)和用于标识地雷所在位置的危险警示小旗杆(下图)。
德国战斗工兵爆破使用的1公斤(下图)和3公斤(右图)炸药箱。
此外,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车也改进有几款变型车,成为兼有Sdkfz 251/10型部分特征的工兵炮车,及兼有Sdkfz 251/3型特征的工兵通讯指挥车。由于该型号工兵突击车经常需与坦克部队一起参与进攻,除投放工兵外往往需在战事最为激烈的地域投入战斗,一些1943年装备的C型工兵车装了单面防盾的37毫米反坦克炮取代前侧的防盾机枪,而在战争后期一些C型和D型工兵车在其前部采用了穿甲威力更加强劲的sPzB28型锥膛反坦克枪作为自卫武器。这里需指出的是,装了火炮的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车并不是专职的火力支援车辆,其车内由于需携带大量工兵器材因而配备的炮弹很少,仅仅负责掩护工兵执行作战任务。另外一款工兵通讯指挥车辆曾被德军官方称作Sdkfz 251/7 II型工兵指挥车,与标准工兵战车相比其车厢左后位置额外装有一部FuG5型坦克车专用电台,并通过车厢左后外侧的一部2米天线进行信息收发,该车的作用与Sdkfz 251/3 II型无线电通讯车相类似,主要用于突击工兵部队与坦克车辆之间的通讯联络与协调,同时负责指挥工兵连内的其他Sdkfz 251/7型半履带车辆。
装有37毫米反坦克炮的Sdkfz 251/7 Ausf C型工兵突击车,火炮的安装大大提高了装甲车的火力水平。
东线战场上装有28毫米锥膛反坦克枪的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车。该车供工兵排排长使用,由C型车和D型车改装而成。
装有37毫米反坦克炮的Sdkfz 251/7 Ausf C型工兵突击车(上图)、装有28毫米锥膛反坦克枪的Sdkfz 251/7 Ausf C型工兵突击车(右上图)及装有28毫米锥膛反坦克枪的Sdkfz 251/7 Ausf D型工兵突击车(右下图)。
Sdkfz 251/7 Ausf D型工兵指挥车三面图。
装在Sdkfz 251/7 Ausf D型工兵指挥车内的FuG5型电台3D效果和平面位置图。
1944年春,伴随装甲部队行动的一辆Sdkfz 251/7 Ausf D型工兵指挥车。该车装有FuG5型坦克车电台,主要负责与坦克部队的通讯联络和协调指挥装甲工兵部队投入作战。
柏林战役中被击伤的一辆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车,该车与其他德军缴获车辆一起被苏军停放在战利品堆场上。
突出部战役中一辆被德军遗弃的Sdkfz 251/7型装甲车,一名美军士兵正查看小型皮划艇、充气阀之类的车内装备,另一些类似于德军钢盔之类的单兵装备则散落在装甲车四周的雪地上。
博物馆中保存至今的Sdkfz 251/7型工兵突击装甲车组图
保存在法国索缪尔战车博物馆中的Sdkfz 251/7 Ausf D型工兵突击装甲车多角度视图,从该车的徽记可判断出这辆装甲车隶属于素有“灰狗师”之称的德国第116装甲师。
Sdkfz 251/4型半履带火炮牵引装甲车及弹药输送车
作为火炮牵引车使用的Sdkfz 251/4型半履带装甲车,该车尾牵一门LeFH18型轻型榴弹炮,正参加一次阅兵。
二战初期,德军选中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作为机械化部队的火炮牵引车和火炮弹药运载车使用,在最初的变型车编号文件中,两款用途的半履带装甲车被分别命名为“Sdkfz 251/3型火炮牵引车”和“Sdkfz 251/4型野战炮弹药运载车”,这一变型车编号命名在1943年进行了重新编制,用作运输用途的Sdkfz 251型装甲车统一使用Sdkfz 251/4型的正式编号,在一些资料中显示,用作火炮牵引车用途的半履带装甲车被命名为“Sdkfz 251/4 I型火炮牵引车”(Sdkfz 251/4 Mittlerer Schützenpanzerwagen für Munition und Zubehör des le.I.G.18),根据最初的装备规划,Sdkfz 251型火炮牵引车主要用来牵引装甲掷弹兵营属75毫米LeIG18型轻型步兵炮,并在车厢内同时携带120发步兵炮炮弹,这一点在该车型的命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早期的A型和B型车曾用作牵引轻型步兵炮,同时德军也考虑使用半履带车牵引Pak35/36型轻型反坦克炮。但需强调的是,使用Sdkfz 251型装甲车牵引轻型火炮明显是一种资源浪费,很快一些重量略重的火炮开始采用Sdkfz 251/4型车作为牵引车,包括50毫米Pak38型轻型反坦克炮、150毫米口径的sIG33型重步兵炮、20毫米Flak30/38型轻型防空炮及使用频率最多的105毫米口径的LeFH18型轻型榴弹炮和75毫米Pak40型中型反坦克炮。
sIG33式步兵炮的效果图。
LeIG18型步兵炮为半履带车最初的标准牵引火炮型号。
一辆作为火炮牵引车使用的Sdkfz 251/4 Ausf A型半履带装甲车正通过一座浮桥。
一辆Sdkfz 251/4 Ausf A型半履带火炮牵引车正拖拽一门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
在二战早期的法国和东线战场,Sdkfz 251/4型火炮牵引车被大量用于牵引105毫米轻型榴弹炮,车型主要以A、B、C型为主,车内可乘坐榴弹炮的炮组7~8人,另外剩余的空间主要用于盛放少量的105毫米火炮弹药,早期的火炮牵引车很少安装机枪,在一些情况下只安装一挺MG34高射机枪作为防空武器使用,车体后车厢则使用帆布棚罩住。一些军事爱好者也许会质疑德军的这项装备安排,因为早在研制Sdkfz 251型装甲车之前,德军就已批量生产了Sdkfz 11型3吨半履带牵引车,而该车也恰恰是Sdkfz 251型装甲车的前身。德军为什么会在3吨牵引车生产充足的情况下,选择造价昂贵且早期产量有限的Sdkfz 251型装甲车作为榴弹炮牵引车呢?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了适应大兵团高速运动战的作战需,德军装甲部队和装甲掷弹兵部队急需高速摩托化炮兵的配合,而摩托化炮兵装备本身为了避免在行军中无谓的车辆损失,其火炮牵引车必须能够抗击小口径武器的直接攻击;其二,二战早期,德军还非常缺乏装了大口径火炮的自行装甲车辆作为近距火力支援用途。早期欧洲战场上,德军装备的近距支援自行火炮包括三号突击炮短管型和一号坦克底盘150毫米重步兵炮,这两款武器在战场上作为近距火力支援攻击敌军坚守的掩体和小型建筑物时非常有效。但由于自行火炮装备早期产量的限制,德军往往采用牵引式火炮作为近距支援装备,在靠近火线位置运输火炮无疑是一项危险任务,无装甲防护的牵引车辆极易遭到小口径武器和弹片的攻击,Sdkfz 251型装甲车无疑成为最佳的火炮牵引车,它可在抵进火线位置将火炮迅速卸下,并且车上可加载机枪掩护炮兵迅速投入战斗,而大口径的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和150毫米重步兵炮则成为近距支援火炮的最佳选择。德军这种利用牵引式大口径火炮作为近距支援武器的做法随着自行火炮逐渐装备部队而被放弃使用,而其装甲牵引车也慢慢失去了用武之地。但仍有一些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用来牵引缴获的敌军火炮。
Sdkfz 251/4型半履带火炮牵引车专用的加固牵引环。
一辆正涉溪前进的Sdkfz 251/4 Ausf B型半履带火炮牵引车。
图为1941年7月乌克兰的一个小镇内的两门执行抵进火力支援任务的LeFH18型榴弹炮。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军缺乏自行火炮的情况下,经常把LeFH18等大口径火炮通过半履带装甲车运抵靠近火线的位置进行近距火力支援。
1941年7月巴巴罗莎行动中的一辆Sdkfz 251/4 Ausf A型半履带火炮牵引车正拖拽LeFH18型榴弹炮。
1942年北非战场上,一辆Sdkfz 251/4型半履带装甲车正牵引一门50毫米Pak38型轻型反坦克炮。
1941年夏,一辆用来牵引37毫米Pak36轻型反坦克炮的Sdkfz 251/4型装甲车。
1943年秋,一辆Sdkfz 251/4型火炮牵引车正牵引一门从苏军处缴获的F22USV M1939型76.2毫米野战炮。该炮在德军中的正式编号为“Pak-39(r)”。
1943年夏库尔斯克战役期间,一辆Sdkfz 251/4型火炮牵引车正驶近一门完好的苏军Zis-3 M1942型野战炮。该炮是苏军装备的一款优秀的师属野战炮,由于它具备良好的弹道性能,也被作为反坦克炮使用,在防御作战中抵御德军坦克的进攻。也正因如此德军才有机会缴获大量完好的该型火炮,并将其命名为“76.2毫米FK-288(r)型野战炮”。
二战中后期,昔日不可一世的德军已由战略进攻完全转入了战略防御态势,而反坦克作战已成为其重大课题,Pak40中型反坦克炮以其出色的穿甲性能和低矮的外形而成为德军反坦克炮装备的中坚力量,但其唯一的缺点就是由于没有使用轻质材料,火炮整体重量过大,炮手根本无法人力完成火炮的部署和转移。德军为此为该型火炮配备了多种火炮牵引车,包括轮式卡车、全履带运载车和半履带牵引车,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车也成为了Pak40火炮牵引车中的重要一员。当然使用Sdkfz 251型装甲车作为反坦克炮牵引车一方面源于其在德军部队中的大量装备,另一方面则由于装甲车可牵引火炮尽最大可能地抵进战斗前沿进行反坦克炮位的部署,而装甲车的装甲板完全可抵御轻型武器的攻击。作为反坦克炮使用的D型装甲车往往保留原先安装的两挺MG42机枪作为火力支援使用。在1943年251变型车的二次命名中,用作弹药补给车用途的半履带装甲车被命名为“Sdkfz 251/4 II型弹药运输装甲车”(Sdkfz 251/4 Mittlerer Munitionpanzerwagen),与火炮牵引车相比,该型号装甲车内包括司机和弹药手在内乘员最多一共3人,车内两边的座椅全部拆除,腾出的空间全部用于装载炮弹。早期装备的弹药运载车主要与Sdkfz 251/4型火炮牵引车相配合,全部装载105毫米榴弹炮弹药,但从二战中后期开始,Sdkfz 251/4型弹药运载车被配属到在东线作战的装甲部队作为坦克用炮弹的直接补给车,并主要以C型和D型车进行改装。作为坦克车的弹药补给车,该型Sdkfz 251/4型装甲车内装有一部FuG5型电台和车厢后部与电台相连的2米天线,专门用于与坦克车进行通讯联络。
博物馆中一辆尾拖Pak40反坦克炮的Sdkfz 251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车。
1943年冬末,一辆作为弹药补给车使用的Sdkfz 251/4 Ausf C型装甲车。
1944年夏西线战场上的一辆Sdkfz 251Ausf D型半履带装甲车,尾拖一门Pak40型反坦克炮。
正战场上为一辆虎式重型坦克补给弹药的Sdkfz 251 Ausf D型弹药补给车。该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车体右后侧与车内FuG5型电台相连的2米天线,便于与坦克车保持通讯联络。
现代军迷还原的一辆Sdkfz 251 Ausf D型弹药补给车,该车顶部由帆布盖遮盖。
关于Sdkfz 251货车版装甲车一段时间内曾经颇受质疑,直到1998年美国方面发表了一份欧洲战场军械技术情报报告首次证实了装甲车改货车的事实。该车型并不是Sdkfz 251变型车的官方型号,根据报告,1945年2月11日,美国第三集团军缴获了一辆货车形状的Sdkfz 251型装甲车,从外形来看该车非常类似于装了2毫米防空炮的Sdkfz 251/17新型车体防空战车,所不同的是该车驾驶舱后部的装甲板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三面木板车厢,装货时车厢每侧都可打开。驾驶舱上部装有两部供车内驾驶员出入的装甲舱门,驾驶舱后部由一块挡板与后部车厢相隔离,此外,该车的前部车体结构与C型装甲车完全相同。最初,缴获该车的美军在记录时将该车误记为Sdkfz 11/1型半履带车,该型号实际为3吨牵引车改装的烟雾释放车。Sdkfz 251货车版装甲车是一款奇怪的临时改型,该车只少量装备了德国空军地面部队,用于运输军火弹药等。该车标准乘员2人,由于没有任何武器装备,该车实际上降格为普通的运输卡车。
Sdkfz 251货车版装甲车整体线图效果。
Sdkfz 251货车版装甲车的模型细节照片。
德军制式LeFH18型轻型榴弹炮
正操作105毫米榴弹炮的德军炮组。
LeFH18型轻型榴弹炮主要技术参数
火炮重量:1.985吨
炮管长度:2.941米
炮弹装填:分装装填
炮弹重量:高爆弹14.81公斤;穿甲弹14.25公斤
垂直射界:-6度30分至40度30分
水平射界:56度
射速:4~6发/分
炮口射速:470米/秒
最大射程:10.675公里
装药类型:TNT
装药重量:1.38公斤
105毫米LeFH18型榴弹炮(德文名称:leichte FeldHaubitze 18)是德国国防军在二次大战中的标准制式的师属榴弹炮装备,该炮于1929年~1930年间由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研发,并在1935年进入德国国防军服役。在1943年之前,该炮是德军师属炮兵营的标准装备,并在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开始装备由军级或集团军级司令部直接指挥的独立炮兵营。该炮除装备德军外曾经出口匈牙利和西班牙,芬兰军队装备了53门该型火炮,并将其命名为“105H33型”,保加利亚陆军也在1943年至1944年间从德军接收了166门火炮。
该型火炮装有简单笨重的炮闩装置,并采用液压气动制退机,火炮炮架车轮最先采用木质结构由马匹牵引,后来改为适合高速牵引车辆牵引的轧钢车轮。最初的LeFH18型榴弹炮没有安装炮口制退器,1941年火炮安装炮口制退器后使其射程增加了1800码,并重新命名为“LeFH18M型榴弹炮”。1942年3月,军方希望进一步减轻火炮的重量,并决定将LeFH18M型火炮的炮身装在Pak40反坦克炮的炮架之上,改装后的火炮重量减轻,并且射速提高。火炮装了更加高效的炮口制退器,有效降低了火炮的后坐力,改装的榴弹炮被重新命名为“LeFH18/40型榴弹炮”。就其弹道特性而言,105毫米LeFH18/40火炮与LeFH18M火炮完全相同。
LeFH18型轻型榴弹炮炮弹及其炮弹装药组图
Sdkfz 251/8型半履带救护装甲车
在二次大战中,主要参战国家都曾改装其标准制式运兵装甲车为装甲救护车用于野战环境下伤员的转移和运输,如英国装备的通用运载车和美国的M3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德军装备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由于其良好的越野性能和战场防护能力也被选为装甲救护车的改装对象,并被军方正式命名为“Sdkfz 251/8型半履带装甲救护车”(Sdkfz 251/8 Mittlerer Krankenpanzerwagen)。在二战初期,Sdkfz 251型装甲车的A、B、C三种子型号均有车型被改装为8型装甲救护车,直到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大量投入生产的Sdkfz 251/8 Ausf D型半履带装甲救护车开始装备德军。在实际装备中,Sdkfz 251/8型半履带装甲救护车可有两种子型号划分标准:首先,根据装甲车工厂改装和野战部队改装可划分为Sdkfz 251/8量产型和野战改装型。量产型Sdkfz 251装甲救护车外部具备Sdkfz 251普通车型所有一般特征,根据日内瓦公约,装甲车厢外和发动机舱盖上涂有醒目的大尺寸白底色红十字标志。车内标准乘员3人,包括驾驶员和两名医护兵,车厢两侧的固定长凳及装备储物箱被全部拆除,腾出的空间转而安装担架和可折叠座椅。担架和座椅的安装可有以下三种方案,包括两侧各安装两部担架,两部担架上下两层放置,可运输四名重伤员;或者车厢左侧安装可折叠座椅,右侧安装上下两部担架,可运输两名重伤员和四名轻伤员;或者车厢两侧全部换装可折叠座椅,供八名轻伤员乘坐。在实际应用中,第二种方案改装的车型最多,这样装甲车内可同时转移轻重伤员,同时由于轻伤员的座位可叠起,腾出的空间也可放置一个承载重伤员的担架。量产型251装甲救护车前防盾机枪和后部高射机枪架全部拆除,并使用帆布盖罩住后车厢。野战改装型Sdkfz 251装甲救护车与量产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使用野战部队的Sdkfz 251/1型装甲运兵车改装而成,虽然机枪全部拆除,但是前机枪防盾却得以保留。另外后车厢内仅仅拆除右侧的长凳以便安装两部担架,左侧长凳没有拆除供轻伤员乘坐。
德国是二战中装备有装甲救护车的主要国家之一。与普通轮式车辆相比,该车可克服路面情况较差的路段并抵达交战激烈的火线位置,对己方受伤的士兵进行抢运。与此同时,该车也能为战场救伤的医护兵和车内伤员提供基本的装甲保护。
Sdkfz 251/8 Ausf C型半履带装甲救护车侧视图。
由C型车和D型车改装而成的Sdkfz 251/8型半履带装甲救护车侧视线图。
Sdkfz 251/8型装甲救护车车厢内部设备布局照片。与标准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相比,救护车内装了可折叠座椅和上下两部担架,上部担架被吊装在车厢上部的一根焊接横梁上。
1945年西线战场上,一辆被英军缴获的Sdkfz 251/8 Ausf D型装甲救护车。
1942年东线战场上一辆使用B型车改装而成的Sdkfz 251/8型装甲救护车,该车使用白色圆底红十字识别标志。
1944年秋,西线战场上的一辆设有明显红十字旗帜的Sdkfz 251/8型装甲救护车。
Sdkfz 251/8 Ausf D型装甲救护车侧视图。
其次,根据车内安装的电台类型又可将Sdkfz 251/8型半履带装甲救护车划分为I型和II型两种子型号。I型车主要装备普通作战部队,车内保留了FuG Spr Ausf F型车载电台,而II型车则装备了FuG5型坦克车电台和2米天线,主要用来伴随坦克部队前进,运输在战斗中负伤的坦克乘员。一些在北非战场服役的Sdkfz 251/8型半履带装甲救护车在车厢外侧装有大尺寸水桶箱,保障车内伤员在转运状态下的饮水需求。大多数在东线服役的Sdkfz 251/8型装甲救护车并没有根据日内瓦公约的要求涂装大型红十字标志,而只是在装甲车原先黑色铁十字位置覆盖小尺寸的红十字标志和圆形白色背景,由于东线战场的残酷战斗,苏德双方往往以对方救护兵和救护车辆为主要打击目标。在实战应用中,Sdkfz 251/8型装甲救护车往往用于在轮式车辆不易前行的野战地形和靠近火线地域抢运新近负伤的德军官兵,受伤士兵在车内仅仅接受简单的医护处理,如为伤口缠绕绷带、打止疼针等。装甲救护车负责将伤员由战场转运到临近作战部队的医疗点卸下,并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轮式卡车等运输工具将一些伤员运往后方野战医院。
两辆专门伴随坦克部队行进的Sdkfz 251/8 II型装甲救护车。左图摄于1943年早冬,这辆C型车与一辆三号L型坦克停放在一起。右图摄于1944年秋,D型车的后车门外,有一名黑豹坦克的受伤坦克乘员正被抬入救护车内。
1942年在北非战场被英军缴获的那辆装有圆筒水箱的Sdkfz 251/8 Ausf C型装甲救护车,该车后来几乎成为251装甲救护车的标准照。
1941年东线战场上,一辆利用Sdkfz 251/1 Ausf B型半履带装甲车临时改装的装甲救护车。该车仍保留了前机枪防盾,其车厢的两侧和后门涂有小尺寸圆型红十字标识,车厢上侧的帆布盖上铺有用于对空识别的第三帝国万字国旗。
1944年春,一辆Sdkfz 251/8型半履带装甲救护车随一群难民向后方转移。该车采用D型装甲车改装,其发动机舱盖上涂有尺寸适中的白色圆底红十字标志,车前则直接系有红十字布旗,车厢内探出半个身子的德国医护兵左臂则系有明显红十字围带。
Sdkfz 251型野战电话布线换线系列半履带装甲车
1941年底,德军发动以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为目标的台风行动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前德军一直被苏联秋冬的泥泞道路搞得焦头烂额,而在莫斯科战役后,德军面对苏军随即发动的冬季大反攻不得不转入防守态势。苏德战场的第一个冬季显然是属于苏联人的,德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勉强维持住其脆弱的防线。在此期间,在冰天雪地里做殊死防御的德国人意识到在构筑临时防御阵地后必须快速构建起不同部队之间有效的有线通讯保障,而德国人当时现有的布线装备显然不能满足东线作战环境要求。1942年1月16日,德国陆军部要求以现有装甲车辆为基础开发轻重两款野战电话线布线车辆,其中轻型车辆为“Sdkfz 250/2型半履带布线装甲车”,而中型车辆即为“Sdkfz 251/11型半履带野战电话布线装甲车”(Sdkfz 251/11 Mittlerer Fernsprechpanzerwagen)。1942年8月15日,第一辆量产型Sdkfz 251/11布线装甲车交付使用,根据德军作战条例,该型布线装甲车主要用于处于交战或敌人严重威胁的前沿阵地野战电话线的布设。
一辆进行机动电话线缆敷设的Sdkfz 251/11型半履带装甲车。作为二战时期世界最精锐的德国军队,他们同样十分重视野战电话线路的高效运转。在普通通讯保障部队装备了Sdkfz 251型电话布线装甲车和Sdkfz 251型电话通讯交换装甲车后,德军野战电话线缆的建设和使用效率显著提高,更加有利于德军不同部队不同兵种之间的作战协调和有效指挥。
与标准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相比,Sdkfz 251/11型布线装甲车战斗全重8.5吨,乘员5人,包括1名驾驶员和4名布线通讯兵,主要武器包括两挺标准MG34或MG42机枪,标准备弹2100发。该型布线装甲车以C型车为基础进行改装,主要改装包括拆除车厢右侧的长凳,用于安装电话线布线工具柜和电缆绞车。车内同时设有三捆电话线缆卷盘,其中一捆位于装甲车右前挡泥板上,另外两个卷盘位于车厢内。每辆布线车配备一根电缆敷设用长桅杆,供车内布线兵在装甲车行进过程中使用将电话线缆挂于树木等高处位置。此外,德军还专门为该车设计了两款线缆拖车,并分别命名为“Feldkabelträger 6型”和“Feldkabelträger 10型”,用于盛放布线车进行远距离布线时所需的更多电话线缆。一些Sdkfz 251/11布线车内还装备有英尼格玛密码机。
Sdkfz 251/11 Ausf C型半履带野战电话布线装甲车与Sdkfz 251/19 Ausf D型半履带电话通讯交换装甲车线图对比。
左侧两图为Sdkfz 251/11型布线装甲车车体外部结构图,其由通讯兵操作的线缆敷设长桅杆和车体右前挡泥板处的线缆卷盘是该车的一大亮点。右图为Sdkfz 251/11型布线装甲车车体内部结构图,包括布线工具柜及其上部的两部线缆卷盘。
与Sdkfz 251/11型布线装甲车配合的是1943年中后期装备德军的Sdkfz 251/19型半履带野战电话通讯交换装甲车(Sdkfz 251/19 Mittlerer Fernsprechbetriebspanzerwagen)。与251/11型装甲车使命相同,该车同样用于部署在临近激烈交战战线的附近位置,保障前方部队之间及与后方指挥部的有效电话联络。该车主要采用D型装甲车进行改装,单从外表来讲,该车与标准Sdkfz 251型装甲车完全相同,但其车厢内却将一侧的长凳拆除用于安装线缆铺设连接设备和有线电话交换机。车内标准乘员5人,包括1名驾驶员、1名通讯小组负责军官和3名电话换线员。该车的自卫武器仍为两挺MG42型机枪,备弹2100发。与普通的野战通讯保障小组相比,在Sdkfz 251/11布线装甲车快速敷设电话线缆后,Sdkfz 251/19型通讯交换装甲车可更快进入靠近前沿的节点位置,连接多个方向的敷设线缆,扮演可移动野战电话交换站的角色,这样既节省了普通野战电话交换站的布设时间即时进入角色,同时又可在敌人突破前沿危险自身后做到快速转移。
Sdkfz 251/19型半履带野战电话通讯交换装甲车侧视图。
德军阵地处的一个普通的野战通讯保障小组,包括两部接线电话和一部野战电话交换机。Sdkfz 251/19型将使这样一个通讯保障小组实现了完全机械化。
德军快速野战电话线缆布设与通讯保障简单示意图
其他试验和野战改装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变型车
Sdkfz 251系列半履带夜间探照与战斗装甲车
1942年初,纳粹德国的夜战观测装备开发计划正式立项,该项目旨在设计开发出一整套供单兵和装甲车辆使用的红外夜间照明和红外夜间观测的夜战特种器材,具体装备包括一是,专门供MP44突击步枪使用的小型红外瞄准具和照明灯,德军代码名称“吸血鬼”,瞄准镜和小型红外照明灯全重2.4千克,装于突击步枪的上侧,灯具与步兵身后背运的14千克电池相连;二是,专门供车载MG42型机枪使用的红外观测瞄准具,德军装备编号FG1250型,该型装备其实是吸血鬼野战系统的放大版,具体包括一部12伏电压200瓦照明功率、直径20厘米的小型红外发射装置和一部0.5米长红外观测接收装置一起使用,德军计划将该装备应用于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前机枪,有效观测距离500米;三是,专门供驾驶员夜间驾驶使用的红外装备,编号FG1252型,其红外观测装置与FG1250相同,但其红外发射装置却额外装了一部采用100瓦灯泡和散射遮光屏组装而成的小型红外探照灯;四是,专门用于黑豹坦克KwK-42型75毫米火炮的红外瞄准具,德军代码名称“美洲豹”;五是,专门用于装在中型装甲车之上的60厘米直径大型红外探照灯和红外观测装备,德军代码名称“猫头鹰”,正式型号BG1251型,其探照灯灯体无装甲防护,灯径内侧采用立式百叶窗遮光设计,有效红外探照距离1500米,探照灯下侧装有长0.6米、直径0.25米、有效放大倍数10倍的红外观测装置,其有效红外观测距离1000米,整套红外照明观测装备由一部8KW功率的专用电源供电。德军计划使用Sdkfz 251中型半履带装甲车、38t轻型工程坦克底盘及Sdkfz 234八轮重型装甲车作为大型红外探照灯的运载工具。
二战末期在德军中出现的夜战系列装甲车具有里程碑意义,虽然该装备没有被大量投入实战,但却印证了红外器材在装甲车辆的夜间行动中的重要作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再次成为该系列夜战装甲车改装的重要载具。
车载MG42型机枪使用的FG1250型红外观测瞄准具,该装备将主要应用于Sdkfz 251型“法尔克”半履带夜战型装甲车的前机枪。
供驾驶员夜间驾驶使用的FG1252型红外观测装备和小型红外探照灯。
绰号“猫头鹰”的BG1251型大型红外探照灯,该装备几乎占据了Sdkfz 251型装甲车后车厢的大部分空间,同时其高大的灯具十分容易受到攻击。装了BG1251型红外装置的Sdkfz 251/20型红外辅助投光车获得了“猫头鹰”的绰号。右图可见猫头鹰装甲车BG1251型红外装置使用的供电电源。
在1944年2月、3月和5月间,先后共有6辆Sdkfz 251型装甲车交付该项目组进行试验改装。直到1944年6月22日,陆军炮兵分部的负责将领提交报告说明,共有10部供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安装的“猫头鹰项目”夜视探照灯设备可交付使用,但这些装备并没有如约交付给突击炮兵部队使用。原因在于平行进行的小型夜视设备仍在研制过程中,最终1944年10月,全部10辆半履带装甲车被直接运抵改装工厂安装猫头鹰红外探照灯设备。在此之前,1944年8月8日,准备安装60毫米直径大型夜间红外探照灯和观测仪器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被军方正式命名为“Sdkfz 251/20型‘猫头鹰’红外辅助投光车”(德文全称:Sdkfz 251/20 Mittlerer Schützenpanzerwagen mit Infrarotscheinwerfer “UHU”)。从车体结构上讲,该型车采用D型Sdkfz 251型装甲车进行改装,主要改装包括在装甲车后车厢位置装了BG1251型探照观测设备,全套设备被固定在车厢底部装甲板上的一部圆盘之上,并可实现360度旋转投光。探照灯圆筒状灯体被固定在一部两端平行的钢架之上,其顶端高出车厢上表面1.5米。灯体下侧为BG1251设备的红外观测器材和电池组,其后固定有座椅供操作手使用并可随整套探照装置一起水平旋转。此外,装甲车驾驶舱位置还装有专供驾驶员使用的FG1252型夜视器材,有时发动机舱前侧固定一部小型红外照明灯。装甲车车厢中部位置装有一台FuG5型电台,而2米天线却在发动机舱盖的右后位置,车厢前部上侧采用金属板进行密封遮盖,并在偏左位置留有供车内乘员出入的顶置舱盖,在车厢两侧外侧位置装有木质托板。大型探照灯由照射状态变换为行车状态的具体步骤包括:探照灯水平旋转朝向后方位置后,灯具镜面朝上,灯体上部整体躺卧在前侧密封装甲板之上。该车标准载员4人,包括驾驶员1人、车长1人、机电员1人和探照灯操作员1人,该型装甲车没有安装自卫用机枪,但车内乘员各配备一支MP40型冲锋枪。
乌马格工厂中完成改装的一辆Sdkfz 251/20型红外辅助投光车。
Sdkfz 251/20型半履带红外辅助投光车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线图对比。红外探照灯由行车状态进入照明状态时,灯体立起向前旋转180度即可。
Sdkfz 251/20型半履带红外辅助投光车五面结构图。
Sdkfz 251/1型“法尔克”夜战装甲运兵车侧视线图。
1944年10月,乌马格公司承接了军方35辆Sdkfz 251/20型“猫头鹰”装甲车的生产订单,直到1945年1月,该公司将200辆各型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交付德国陆军,其中有15辆为Sdkfz 251/20型。1945年2月,该公司再次生产了102辆Sdkfz 251型装甲车,其中6辆“猫头鹰”装甲车通过铁路运抵普特罗斯,9辆运抵波尔根,但这些车辆仅仅装备了元首装甲掷弹兵师下属的第101装甲营第1装甲连进行性能测试,并与该部队所装备的装有FG1250夜战器材的黑豹G夜战型进行装备混编。此外,德军还计划为夜战部队装备装了夜战器材的Sdkfz 251/1装甲运兵车和Sdkfz 251/22型坦克歼击车。其中前者早在夜战观测器材项目立项时就已进行了规划,即拆除Sdkfz 251装甲运兵车的防盾前机枪,换装装了FG1250型红外照明瞄准装置的MG42型机枪,该车驾驶舱位置同样装有专供驾驶员使用的FG1252型夜视器材,车内可搭载10名装备“吸血鬼”单兵夜战系统的全副武装士兵,改装后的夜战装甲运兵车并命名为“Sdkfz 251/1型‘法尔克’红外辅助装甲运兵车”(Sdkfz 251/1 Mittlerer Schützenpanzerwagen mit Infrarotgerät “FALKE”)。对Sdkfz 251/22型坦克歼击车进行夜战型改装却完全由Pak40夜战型反坦克炮衍生而来,在1944年底,随着德国夜战装备技术的成熟,德军同样计划为其大量装备的Pak40反坦克炮安装FG1250型红外夜视装置,但与MG42机枪配套的FG1250夜视器材有所不同的是装在Pak40火炮上的红外探照灯直径达到36厘米。由于在当时德军装备了型号众多承载75毫米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夜视装备的改装计划也拓展到这些坦克歼击车上安装的Pak40火炮,其中也包括Sdkfz 251/22型半履带坦克歼击车。但最终在第三帝国即将覆灭之际,这项改装计划也随着穷途末路的战局而搁浅。
法尔克装甲运兵车安装的FG1250前机枪红外瞄准装置及FG1252驾驶用红外装置近照,右图为运兵车内部前视线图。
法尔克装甲车内专门为FG1250和FG1252红外装置提供电力支持的电池设备。
上面两图为法尔克装甲车上安装的FG1250红外装置及MG42机枪细节。
乘坐法尔克夜战装甲运兵车的德国夜战步兵全部装备。上图为装有“吸血鬼”夜战系统的MP44型突击步枪,每辆装甲车可运载10名全副武装的夜战步兵。
1945年春末,被美军缴获的一辆完整的Sdkfz 251/20型红外投光车。
安装夜视器材的Sdkfz 251变型车仿真模型组图
从上至下依次为Sdkfz 251/20型“猫头鹰”红外辅助投光车、Sdkfz 251/1型“法尔克”红外夜战装甲运兵车和Sdkfz 251/22型红外辅助坦克歼击车。
二战末期,德国人在红外夜视技术上已远远领先于英美苏等参战大国。在1944年末,在各项夜战装备研制成功的背景下,德国人则希望将之全部应用到计划组建的夜战坦克部队上,并希望以此获得一定的战场优势甚至扭转战局。每个夜战坦克连(或者称为“夜战装甲战斗组”)将以6辆黑豹G型夜战坦克作为核心力量,由一辆Sdkfz 251/20型“猫头鹰”装甲车进行战场红外照明及目标指示,某种意义上该装甲车充当了指挥车的角色,车上的探照灯观测手将对战场进行红外照明和目标定位,并迅速将信息提供给车长,得到命令后车内的机电员将使用前文所提到的“猫头鹰”车载FuG5坦克车电台与夜战黑豹进行联络,指示其对目标进行轰击。在夜战作战连队编制中,夜战黑豹坦克和猫头鹰装甲车将保持6:1的固定比例,而法尔克夜战运兵车和夜战步兵将根据实际战术需进行编组,一般情况下每个夜战连至少编有5辆法尔克战车及随车的50名夜战士兵作为坦克部队的辅助突击力量,所有的夜战突击步兵也直接接受猫头鹰装甲车的指挥。1945年春,德军曾利用夜战坦克袭击了美军防守的一个反坦克炮阵地,并参加在匈牙利境内针对苏军的作战行动。尽管夜战部队可带来战斗的突然性,但实战表明敌人在遭到偷袭后将迅速利用普通探照灯或照明弹将战场照得通明使德军的夜战坦克无从藏身,使得突袭战变成毫无意义的消耗战。总之,将夜视器材应用于实战无疑是人类武器装备史上的又一次飞跃,战后美苏等国均大力发展军用夜战器材。
Sdkfz 251/23型半履带装甲侦察车
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变型车的最后一款官方设计型号是“Sdkfz 251/23型半履带装甲侦察车”(Sdkfz 251/23 Mittlerer Schützenpanzerwagen mit 2cm KwK38)。该车于1944年末设计定型,并计划作为替代车辆取代1943年中期进入德军服役的Sdkfz 250/9型半履带装甲侦察车,装备装甲部队下属的装甲侦察营。该车的主要武器为一门同轴安装的KwK38型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MG42型7.92毫米并列机枪,整套武器系统装在德军标准的六角形上开炮塔内。这种布局在二战德军装甲侦察车辆中非常流行,战争末期服役的Sdkfz 234/1型八轮重型装甲车和38(t)侦察坦克都采用了这种六角形炮塔。六角形炮塔可实现360度角水平旋转,最大俯角-10度,最大仰角85度,机关炮炮弹备弹100发,MG42型同轴机枪备弹2010发。与标准的Sdkfz 251型装甲车相比,Sdkfz 251/23型装甲侦察车采用车厢全封闭结构,六角形炮塔位置车厢中央位置,车厢内装有FuG12型通讯电台。该车标准乘员4人,包括驾驶员、车长兼机电员、炮手和装填手。Sdkfz 251/23型装甲侦察车计划从1944年12月投入量产,但由于盟军对德国境内兵工厂的猛烈空袭而延误。关于该型装甲车是否被生产出来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主流说法认为该型装甲车并没有生产或改装,但一些德军军官却坚称直到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之前,有10到20辆数量的该型侦察车由Sdkfz 251/1 Ausf D型运兵车进行改装并下发到德军部队参加了最后的帝国保卫战。Sdkfz 251/23型唯一一张照片为本节题图中显示的那张由德国人制作的合成照片。
在战后1950年英国拍摄的一部二战题材电影《北非之星》的画面中,曾经出现了一款装有20毫米火炮的Sdkfz 231八轮装甲侦察车和装有同轴MG34机枪炮座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与Sdkfz 251/23型具有相同的火力配系,火炮炮座被装在一个简易的圆形转盘之上,圆形转盘则被固定在Sdkfz 251型装甲车车厢的中央位置。英国电影道具大多来自二战中英军的缴获装备,尤其是二战刚刚结束的几年时间里,这些缴获装备大多保存完好,可随时开动。如果这款装有20毫米机关炮和同轴机枪的Sdkfz 251型装甲车不是电影制作方临时改装,而是直接取自二战中缴获德国非洲军装备的话,该型装甲车将成为Sdkfz 251型装甲车系列中最早的野战改装侦察车。
战争中遗留下来的一张Sdkfz 251/23型半履带装甲侦察车的合成照片,该照片曾在德军装备手册中使用,但关于该型装甲车是否曾被生产出来参加实战一直颇受争议。
Sdkfz 251/23型半履带装甲侦察车侧视图。
Sdkfz 251/23型装甲侦察车模型图,该车可能并没有制造实车。
作为火炮炮架使用的Sdkfz 251型装甲车系列实验型
从1943年中期开始,德军开始研制在各种全履带或半履带战车底盘搭载大型火炮的自行火炮炮架车辆,该项目得到了纳粹元首希特勒本人的高度重视。3吨半履带车底盘与其他多种全履带车辆底盘一起进行重型反坦克火炮和轻型榴弹炮的搭载试验,其中之一便是在3吨车底盘上装了75毫米70倍径Pak42型反坦克炮,德军方将其命名为“3吨半履带车底盘Pak42型反坦克炮载具”(7.5cm Pak42 L/70 auf 3t Zgkw)。1943年9月,希特勒本人就该项目与德军方装备部门进行广泛讨论,并最终决定将新型的大威力75毫米Pak42型反坦克炮装在普通牵引炮架的同时,进行该炮自行炮架的搭载实验。3吨半履带车被选为试验运载底盘,更确切的说应该半履带自行炮架运载底盘采用了一部拆除上部装甲板和车厢结构的Sdkfz 251 Ausf B型半履带装甲车。原型车于1944年1月28日进行了展示,希特勒和纳粹高级将领一起参观了这辆装了细微改进的KwK42型75毫米坦克炮(黑豹中型坦克主炮)的半履带自行炮架,炮车除保留发动机处的装甲板外,驾驶员和炮手完全暴露在车体外侧,火炮前部装了一面大型火炮防盾。由于火炮重量及射击时所产生的强大后坐力超出了3吨半履带车的承受极限,该项目最终被军方取消。除装有75毫米长管炮之外,德国人还计划在3吨半履带车上安装更加威猛的88毫米71倍径Pak43型大型反坦克炮,但最终这一项目也不了了之。
战场上的Sdkfz 231型八轮重型装甲侦察车与电影中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侦察车临时改装型,后者使用了与前者完全相同的KwK38型机关炮和MG34同轴机枪炮座。
在希特勒本人下令研制3吨半履带车底盘自行反坦克炮炮架不久,1943年9月27日,德国军工部门同样完成了在3吨车底盘上安装LeFH18/40轻型榴弹炮的概念性设计图纸,德军方将其命名为“3吨半履带车底盘LeFH18/40型轻型榴弹炮载具”(10.5cm LeFH18/40 auf 3t Zgkw)。样车于1944年1月22日向纳粹元首进行了样车展示,并得到希特勒本人的高度评价。该型半履带自行榴弹炮车演示后,德国炮兵部队的主官得到元首的命令加速原型车向量产型的改进工作,并计划装备组建中的摩托化师和独立炮兵部队以取代牵引式的LeFH18型榴弹炮,随后汉诺威机械制造公司承接了该型自行榴弹炮量产型的设计合同。1944年3月10日,一份研发情况报告揭示了3吨半履带自行榴弹炮的基本研发情况,该车采用Sdkfz 251 Ausf D的底盘结构,仅保留了前部发动舱的装甲板,车体后部采用三围可打开式网状护板,并在后部内围平板直接安装LeFH18/40型榴弹炮的炮座,其安装方式和整体车体样式与Sdkfz 251/17新型车体防空战车非常相似,火炮可360度旋转射击。当火炮侧向射击时,由于所产生剧烈的后坐力使得炮手必须抓住车体的扶手以免被抛出车外。1944年6月,汉诺威工厂接到军方代号0211-2012/44生产合同,要求他们生产组装50辆半履带底盘自行榴弹炮,但直到1944年11月22日,工厂仅仅交付了四辆用于测试部队使用的样车,在此期间,汉诺威工厂遭到了盟军毁灭性空袭,该生产计划被迫停止实施。
德军装备的其他外形用途各异的Sdkfz 251装甲变型车—训练型251、251假坦克和轮式251
装有75毫米Pak42型反坦克炮的Sdkfz 251 Ausf B型装甲车试验底盘和装有105毫米LeFH18/40型榴弹炮的Sdkfz 251 Ausf D型装甲车试验底盘的线图对比。
1944年初,希特勒亲自参观了这辆装有75毫米长管炮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车自行炮架原型车,同时向希特勒展示的还有装有四轮炮架的Pak43型反坦克炮及采用了150毫米榴弹炮炮架的Pak43/41型牵引式反坦克炮。
Sdkfz 251型装甲车在二战德军中装备和应用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一小部分该型装甲车被德军装甲教导部队征用作为后备部队的训练车型使用。直到二战中期,这部分车辆多为Sdkfz 251已淘汰下来的早期型号,后来由于战车用汽油和柴油燃料的短缺,训练用的Sdkfz 251型装甲车与一些全履带坦克和自行火炮一起采用了燃气罐取代了车体内的副油箱作为车辆的动力来源,一些车辆甚至直接在车后装了一部烧煤用的小锅炉,利用生产的气体动力直接驱动车辆。半履带装甲车经过这种动力改装后其机械性能将显著低于采用正常燃料的装甲车,同时如此改装也在某种程度上从侧面预示着大规模消耗战中第三帝国战争资源的短缺和其战场形势的江河日下。
在Sdkfz 251型装甲车的变型车中,有一款颇受争议的临时改装型,即在半履带装甲车的后车厢上安装仿真或真实苏制T34型坦克的炮塔。德军在针对士兵的反坦克训练中,曾经使用早期型号的Sdkfz 251型装甲车,并在其上装了一部木质仿真T34坦克炮塔模拟苏军坦克来袭,这种模仿T34坦克的Sdkfz 251“假坦克”从1943年开始出现在后备部队训练场上。另外,德军也曾利用缴获的T34坦克炮塔直接装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上,关于这款装了炮塔的半履带装甲车是否投入实战还是作为伪装坦克使用至今仍不得而知,其中一款炮塔进行了简单的改装,换装了假炮并在其侧装了MG34同轴机枪,另一款则直接装了T34 M1941型的坦克炮塔,炮塔内保留了长身管的F34型76.2毫米坦克炮。
装有燃气罐的Sdkfz 251 Ausf A型训练用半履带装甲车。
装有燃气罐的Sdkfz 251 Ausf D型训练用半履带装甲车。
装了燃气罐和小型烧煤锅炉的Sdkfz 251 Ausf C/D型混合车体训练用半履带装甲车。
德军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曾经利用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上部装甲车体结构改装了若干型号的轮式运兵车辆,简而言之我们可称其为“轮式251装甲运兵车”。这些车辆出现在德军战败后盟军的战利品堆场上,其中之一是利用克虏伯L2H型6X4卡车底盘直接加装251B型半履带车的上部结构的改装型,除其所采用的轮式底盘外,该车外形酷似Sdkfz 251 Ausf B型装甲车;另外一款则是利用缴获法军的拉菲利6X4卡车改装的轮式装甲运兵车,该车的车体略微短粗,但其上部装甲板结构也与251型装甲车非常相似,堪称缩小版的251型装甲车。两款车型全部装了一至两挺MG34型机枪,车内可载员8人左右。
利用法国拉菲利六轮卡车改装而成的类似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的小型装甲运兵车。拉菲利卡车一个重要特征是装了用于翻越壕沟时使用小型前导轮。
装了真实小炮塔和假炮管的Sdkfz 251 Ausf A型半履带装甲车,该车主要被用于训练。
利用克虏伯L2H型卡车改装而成的轮式251装甲运兵车。
装了木质假炮塔的Sdkfz 251早期型,该车被作为训练德军士兵反坦克战术的伪装坦克使用。
直接装了T34炮塔和长管炮的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车早期型,其外形和用途非常类似于苏军装备的BA-6或BA-10装甲汽车。
二战末期,一群德国士兵在一辆装了锅炉和多个煤气罐的训练用Sdkfz 251型装甲车前合影。
成为纳粹军官演讲台的一辆Sdkfz 251 Ausf D型装甲车,车上装了麦克风和扩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