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德国Sdkfz 251型中型半履带装甲车
第一章 德国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研发背景
现代机械化战争对装甲运兵车辆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机械化战争中,坦克车辆的广泛应用要求其随行的步兵能够乘坐轻型装甲战斗车辆快速跟进,在进攻中为坦克提供近距火力掩护,以压制敌军反坦克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现代意义上的装甲步兵兵种在世界各军事强国中陆续诞生,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演进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第一次被大规模投入实战检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投入战场的英国制式Mk I型菱形车体重型坦克,该车的速度很慢,甚至还不如步兵步行的速度,但却使士兵免于直接暴露在德军的重机枪枪口下。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的康布雷战役中,作为新型装备出现的坦克打破了交战各国持久消耗的堑壕战的格局。英国人投入了其最早研制的Mk I型至Mk IV型菱形车体坦克,在为德国士兵带来震惊之余,迅速地突破了德军坚固的阵地防线。作为应对措施,德国人研制出了最初的反坦克武器—毛瑟反坦克步枪及A7V型厢式车体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的坦克,均车体庞大、车速缓慢,机械性能极不可靠,坦克制造都采用早期的铆接方式,很难抵御反坦克步枪、大口径机关枪和火炮的射击。同时在突破敌人防线后,坦克很容易遭到敌人步兵的近身攻击,燃烧瓶、集束手榴弹等都可能成为己方坦克的梦魇。英国人最早尝试采用步兵步行跟随坦克执行进攻任务并为坦克提供近身掩护的方法。与此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进攻中的坦克部队在穿越敌我双方阵地之间的开阔地时,往往是德军重型火炮和重型机枪打击的重点,畏缩于坦克周边和后方的英国士兵也往往招致比常规步兵进攻战中更加猛烈的火力打击,因而蒙受更多的伤亡。事后,英国人利用改装后的菱形车体坦克来运载步兵,伴随着进攻中的坦克开进,在接近德军阵地后,再将士兵卸下并迅速投入作战。该型运兵坦克被命名为“Mk IX型”,可同时搭载50名士兵和4名车组乘员。但这种临时改装的坦克并不是装甲运兵车的理想车辆,坦克车速缓慢,倘若被德军榴弹炮打中,将会成为五十多人的活棺材,更何况车内的高温一直是全副武装的士兵们难以忍受的折磨。
一战中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进攻坦克与运兵战车的作战模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未来陆地战争格局。1918年一战结束后,享受着赔款和割地的英法胜利者们逐渐减少了对坦克装备的研发投入,战后爆发的大规模经济危机使很多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的研发项目尚处在研发或原型车测试阶段便宣告终止。进入20年代,装甲运兵车的研制更是为胜利者们忽视。在他们看来,这一时期的战斗坦克时速只有10到12公里,只要步兵们与坦克能够互相跟进,且能在进攻中压制敌人的火力点即可。轻型坦克被认为更适合执行侦察任务,而被分配到骑兵部队,其实坦克的装甲更薄,并不适合于执行突击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法两国显然认为要研制一款专门运载步兵执行突击作战的装甲运兵车,时机还不成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和平期内,英国和法国虽然也进行了一些薄装甲轮式、半履带和全履带运兵车辆的试验,但这些车辆都没有被大规模量产。
世界上第一辆装甲运兵车是一战中英国人发明的Mk IX型运兵坦克车,由英国早期菱形车体坦克车改装而来,可同时运输50名士兵伴随坦克执行战场投送任务。但直到一战结束,该坦克车仅仅生产出了3辆,且并没参加过实战。Mk IX型坦克运兵车并不是一项高明的设计,但其设计思路却给未来机械化战争中装甲运兵装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3世纪的蒙古骑兵曾席卷欧亚大陆,蒙古人的科技并不发达,蒙古的矮种马也并不比欧洲骑士的战马高大,但蒙古人却凭借其骑兵凶猛的高速运动战征服了众多欧亚国家。英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30年代预言,未来装备坦克战车的装甲大军将像数百年前的蒙古大军一样所向披靡,并能够闪电式地征服其他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著名的军事将领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将(右侧站立者)是德国装甲部队的缔造者,其最大的成就是将英国人哈特的闪电战理论与德国的军事战术实践相结合,并率先强调了乘坐高速装甲运兵车辆的机械化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也正是在古德里安的极力要求下,德国军队装备了其第一种现代意义的装甲运兵车—Sdkfz 251型半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
与胜利者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一战中战败的德国。德国人在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克服了德军总参谋部的保守主义作风,并进行了一系列坦克和装甲车的试验。此时德国人更重要的成就是将闪击战理论与其研制的众多装甲战车相结合。闪电战理论最先由英国军人利德尔·哈特提出,哈特把现代装甲部队的潜在作战能力与1241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入侵大军进行了类比,并观点鲜明地指出现代装甲部队完全有能力扮演700年前蒙古骑兵的角色,突入敌人战略大后方打击对手物资运输线和补给基地,以达到扼杀对手的目的。在组织架构上,哈特还强调坦克部队必须有一支机动步兵、机动炮兵和机动工程兵部队相随,从而使装甲集群部队真正能够独立于陆军其他兵种。但是哈特的先进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英法等传统军事大国当局的重视,他们仍抱守着坦克只能用来支援步兵的传统作战理念,而此时此刻坦克的发明者们已逐渐失去了其战术领先的地位。德国人从1933年开始组建并强化其装甲力量,德军将领海因茨·古德里安吸取了闪击战理论中的精华,并把集中使用装甲车辆、采用步坦协调的装甲部队突击的作战模式从理论进一步发展到实践阶段。1933年,随着阿道夫·希特勒执掌大权,德国人进一步突破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而德国人建军的重点也在于其装甲部队。作为德军战车的早期型号,一号和二号轻型坦克将主要作为侦察坦克使用,其中二号坦克还可执行有限的突击任务,攻击敌人的轻火力防御阵地。而后续开发的三号和四号中型坦克将作为装甲部队的突击战车使用。
时间到了1936年至1937年间,此时供机械化步兵使用的特种作战车辆开始流行起来。各国从西班牙内战中学到的重要一课是,在很多坦克使用受限区域,如城镇、山道、树林等地区,坦克很容易遭到敌人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步兵的支援和对坦克的保护至关重要。为此,古德里安在向德国军械部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阐明:德军迫切需装备一款特殊的装甲车辆,用于运载支援坦克进攻的步兵伴随行进中的坦克;在必要时,士兵们可下车徒步投入作战。这种特殊装甲车辆必须具备三个主要特点:其一,车辆必须具备高速性能,能够紧紧跟随进攻中的轻型或中型坦克执行突击任务;其二,车辆必须具备良好的越野性能,在土路或泥泞路面亦能良好地通行;其三,车辆造价便宜,能够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西班牙内战中,被弗朗哥军队缴获的苏制T26轻型坦克。在内战过程中,苏联向西班牙共和军提供了大量的T26和BT轻型坦克作为援助,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步坦协同,很多苏制坦克被法西斯军队的小口径战防炮或其他轻型反坦克武器所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