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一颗圆满心,事事皆圆满
不必苛求完美
能给对方赞美,就能给自己肯定,自然就能创造双赢,就事事亨通了。一颗不求全的心,反而会让生活变得圆满。
以万事皆顺,事事都好的心态去要求生活是一种理想状态。十件事有九件事能实现就很难得,所以要看懂生活中的不圆满,这样你才有一颗不求全的心。内心觉得没有缺陷就是圆满。不要求全,不要追求理想状态的完美。
一切都由因果所造,不必渴求完美。虚云大师曾经说起过这样一段经历:“就以我自己而言,一生感果苦得很,常生惭愧,怕错因果。还落因果,少年就想住茅篷,放下万缘,偷安度日,结果还是放不下,逃不掉因果。”
“庚子年随光绪皇帝到陕西,嫌市朝太烦,故第二次又上终南,到嘉五台结庐,改名隐迹,把茅庐弄好,以为可以安居不动了。但因果不由你,还是隐不住,只得如充军一样,远远地跑,跑到云南鸡足山,那里是万里无云的境界,以为躲脱世事了;岂知又出头兴从林,事情弄好了,还是站不住脚。又跑到大理府还宿债,地方弄好了,又到昆明;昆明弄好了,又跑到福建鼓山,革除弊习,结大冤仇,遭昧良者,弄出杀人放火来反对,才把事情平息。以为从此可以放下,能无事得安静了,谁料又跑到广东南华寺,千辛万苦把房子修好了,又撞到云门,恢复祖庭,还是还债。哪里想到会祸从天降,逼得我不跑也要跑,可见世上做人,业障是有定数的。进北京装乌龟就好了,又伸出头来辅助和平会,发起中国佛教协会,把大领衣旧规矩保存下来,可以了愿。其时多次夜梦,举手拉木头竖柱子,由于失觉照,妄想纷飞,在京留不住,又到上海、杭州、苏州办和平会,后来到庐山避暑,还梦上梁修造,因听议将云居划为林场,不忍祖庭废灭,又来还宿债。才知屡梦上梁竖柱,受报有定,直纯的私信,我是不管的。”
凡事都有因果,不必过份苛求完美,改变自己的心境,看懂生活的不完美,用一颗不求全的心去看待世事。
世事洞明的圆满
禅心智慧本无字,一切在于人的悟性,要想世事洞明,就要培养悟性、开悟心智。
古时候古圣先王所有一切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读《礼记》五礼中之祭礼,明白规定祭祀祖先,不是祖先不祭。孔夫子说:“非其鬼不祭。”
鬼是归去的意思。至于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诸侯的事,非平民之事。祭祖先时要阐明祖先过去在生时之德行教诲,使后人常常追念遵行,这个祭祀属于教育。仪式留传于后世只有形式而无真实内容,常被人视为迷信。佛门中祭鬼神之仪式很多,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使民众都能明白。
释迦牟尼的弟子般特,因天生愚钝,一直没有开悟,所以佛祖让五百罗汉轮流给他讲解禅理。可是几年下来,般特仍然是不开悟。
佛祖知道后心生怜悯,只好把他叫到面前,一字一句地教导他:“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禅,本身不立文字,全靠人去心领神会。你要认真诵读这首偈子,天长日久一定会有所得!”
于是,般特反复思索这首偈子,终于有一天悟出了其中的禅理。
有一次,佛祖让般特去给僧尼说法。那些僧尼早就对般特的愚笨有所耳闻,所以想成心刁难他。
般特对他们的举止充耳不闻,很有礼貌地合掌说:“我天生就很愚钝,所以只在佛祖身边学到了一首偈子而已,现在讲给大家听。”
刚说完,僧尼们就开始哄笑,般特并没有理会他们,而是不动声色地继续往下讲。他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讲出了很多的新意,从一首普通的偈子中悟出了无限深邃的禅理。
僧尼们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对他肃然起敬。
成道的因缘,不在所学的多少,而在于受用行持。般特虽然天资愚笨,但是一心向佛,自然能够心领神会。
禅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深层体会。虽然无形的门不容易跨越,但是跨越后的禅道却是真实不虚的动人世界。所以,学不在多,贵在力行。
圆满在于思路的转换
很多时候,你的痛不在于你的伤,而是因为你的死执。圆满在于思路的转换,不在于你抓住不放。
以一种方法死执于一件事情,如果达不到又不肯放手,那就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哪里还有圆满,还有想要的结果呢?圆满在灵活变通之中,思路和方法只是工具。换一种思路,换一条路来走,只要结果能实现就是圆满。
人们总是在感慨生活的不圆满,在一件事情里沉浸太久却不肯放手,做不到淡定从容,反而把自己逼入了死胡同里。其实若干年之后我们回头看看,曾经在乎的都是些小事。
有时候,换个角度去思考,你会觉得心情舒坦很多!
有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女儿,一个卖草鞋,一个卖雨伞,于是老婆婆就在晴天为卖雨伞的女儿发愁,在雨天为卖草鞋的女儿发愁,老婆婆天天发愁。当时就有好心人建议婆婆换个角度思考,让老婆婆何不在晴天为卖草鞋的女儿高兴,在雨天为卖雨伞的女儿高兴呢,老婆婆照办了,于是老婆婆天天高兴。换个角度思考,就能从乐观、豁达的角度看人生,感悟人生,让快乐常相伴。
换个角度思考,不仅能带来平和的心态和有乐趣的人生,有时还会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一片新天地。
同样一件事,思维角度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换个角度思考,会让坏事变好事。换个角度思考,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心态又会决定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样是剩了半个面包,悲观者会说:“哎,只剩半个了!”而乐观者会说:“哈,还有半个啊!”,一块面包两种心境。换个角度思考,学会找寻积极的一面,让自己快乐起来;与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别人的更多优点,会包容别人的更多缺点,你也会拥有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常言道:知足常乐!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能转换思路。俗话说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若欲望太多,则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快乐。在各种欲望面前,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看淡他人升迁,耐得住寂寞,抗得住清贫。换个角度看问题,能使我们的心情大变,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有色彩!
从容走过生命的磨砺
佛说:“倘能于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
内心一旦失衡,心底的宁静就会在瞬间失去,人们就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归宿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劫难,我们也许觉得自己太过渺小而无法改变现实,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从容些吧,从容至少还能让人保留内心的安宁与简单,不至于让心随劫难而流浪。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这是生命的一种磨砺。种田正一是日本大正、昭和时代的自由律俳句诗人,年幼时目睹了母亲自杀的情景后,心灵埋下了阴影。但不幸的是,长大之后他的弟弟和挚友又先后自杀,所以他的精神极其苦闷,加之后来生活困顿,于是他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之后,他想尽各种办法自杀,服毒、卧轨、跳海,但是都没有成功,在一次卧轨不成之后,他灰心丧气地来到报恩寺。见到住持之后,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抱怨道:“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我想死都不成,可是活着又实在没有意义,不如你收留我吧!”
住持说:“既然你死不了,就证明我佛慈悲在拯救你。”
“既然这样,你有办法帮我吗?要不你教我坐禅吧!或许我可以得到解脱。”种田正一说。
住持回答道:“即使坐禅也没有用。”
种田正一说:“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坐。”
住持回答说:“就是因为没有用才要坐。”
种田正一听了住持的话后陷入了沉思,之后再也不曾产生轻生的念头,并创作了下面的自由律:“躺在也许就此死掉的土上。蝉声,是否在找死所。在生亡之间的雪下个不停。一直走,走到倒下去为止的路边草。老是不死,所以剪指甲。能安静地死的样子,草也枯了。愈鸣愈短的虫之命。”
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活着本身。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绝对的。只要坚持自己崇高的价值,接纳自己,磨砺自己,给自己成长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无价之宝”。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生活就是个五味瓶,生命中的每个挫折、伤痛,打击都有它的意义,我们应该坦然接受。
有时候我们只有亲身经历才知答案,磨砺会让人们对生活有所感悟。
一个年轻的僧人问行思禅师:“大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啊?”
行思禅师微微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问他:“市场里的菜价涨了吗?”
僧人开始没有明白禅师的话,于是说:“大师,你答非所问,我不大明白。”
行思禅师说:“回去好好想想吧!”
年轻僧人冥思苦想了几天之后终于顿悟:“生命的真谛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又有一个僧人来向行思禅师问道。
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啊?”
僧人答:“从曹溪六祖师父那里来!”
行思禅师接着问道:“你来时带了什么东西没有?”
僧人摇摇头,然后又抖了抖身子,意思是说我已经毫无身外之物,已经看破了。
行思禅师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你其实根本没有看破,只是流于形式罢了,你不是还带来了很多泥土吗?”
僧人反问道:“众人都说你知道人生的真谛,你可以告诉我吗?”
行思禅师回答道:“即使告诉了你又有什么用处呢?你连自己的本性都把握不住,追求人生真谛又有什么用处呢?”
几天之后,又来了一个僧人,行思禅师照例问道:“你从哪里来?”
僧人回答道:“从曹溪六祖那里来!”
于是禅师继续问道:“你来时带来什么东西没有?”
“我在去曹溪求法之前,没有失掉什么东西,所以也就不曾带走!”
“既然如此,那你去曹溪干什么呢?”
“我去印证,如果不是去曹溪,我就不会知道人生的一切奥秘都在我自己心中,也就不会知道自己根本不缺少任何东西。”
这个和尚就是后来的石头禅师。
只有从容走过生命的磨砺,眼前才会是一片新的天地。
功成身退保持功业圆满
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超越之前的成就。想要给自己一个不落的光环,保持自己功德的圆满,就要懂得适时而退。
建功立业,功德颇高,但功高是成绩也是障碍。要是不懂得功成身退,之后就得做得比之前更好才能得到同样的认同,才能保持在众人心中的位置。然而功业的取得有些是时机所造,天时、地利、人和,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超越之前的成就。想要给自己一个不落的光环,保持自己功德的圆满,就要懂得适时而退。
端着装得过满的茶杯,再怎么平稳小心也容易荡溢出来,倒水时应在盈满以前就停止;锥子捶打得过于尖锐,再怎么小心也容易折断;聚敛的财富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一方面会招来忌妒和觊觎的目光,一方面也易于腐蚀财富的拥有者,再怎么谨慎也不可能永远保有满堂金玉;因大富大贵而炫耀骄人,那简直是在自寻灾难,无论如何也躲不过飞来的横祸。当事业已达到顶点,最好是含藏收敛急流勇退。
天上月圆月缺,地上花开花谢,海中潮涨潮落,四季暑往寒来,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永远固定不变。就像天上找不到一轮凝固不变的满月,世间也不可能有永远处在生命巅峰的人。
功成身退符合自然之道,更是一种政治智慧,它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抉择。中国历朝历代那些功高盖世的英雄豪杰,在政治舞台上遵循这一自然之道就能全身而退,反之,招来的就不是别人的喝彩而是自己的灾难。自古以来,虽然名臣良将善始者众多,但是善终者却非常少。
功成身退说说容易,真的要“退”可就难了。大多数人有点像升空的气球——能上不能下,也有点像过河的卒子——能进不能退。自己亲手打下的天下不好好享受一番就溜,有谁放着一幢豪华住宅不用,却偏偏跑到荒山僻野去睡茅草屋?有谁放着一桌美味佳肴不吃,却跑到乡下去啃馒头红薯?
选择功成身退要目光深远,在轰轰烈烈之际要预知潜在的危险,还要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如果贪婪心重,即使无功也希望受禄,有功又如何会身退呢?看来,功成身退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虚云大师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
光绪二十六年,外敌侵略北京,京城大乱,皇帝、太后、大臣、太监、宫女逃难长安。庆亲王听说虚云大师是得道高僧,请虚云大师伴驾西行,以保平安。此时的长安,饿殍遍地,活人生吃死人肉,到处是腐烂的尸骨。虚云大师立即奏请皇上,请求圣谕禁止活人吃死人,并发动所有富户捐出存粮开办施粥厂救济灾民。当时正值伏天8月,腐烂的尸体臭气熏天,瘟疫流行。
虚云大师怜悯众生,在卧龙禅寺组织了一场长达7天的祈雪大法会,望龙天垂护,降雪降雨消除瘟疫。虚云大师在卧龙禅寺方丈东霞和尚的相助下,寺中全体僧人一起动手,搭台的搭台,准备法器的准备法器……虚云大师的德望感召来了西安各寺的僧人近千人,终南山终年隐修的师父也出山相助,佛教信徒闻之也从四面八方赶来……法台高宽三丈三,上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法台两侧竖立两根高高的旗杆,上面悬挂三丈多长的金字佛幡,一面写“南无娑竭罗龙王菩萨摩诃萨”,一面写“南无随方普应行雪龙王圣众菩萨”。佛台上铺黄布,鲜花、供果、香烛一应俱全。
虚云大师带领9名法师身披红色袈裟跏趺禅坐在台上结印施法7昼夜。台下108位僧人昼夜不停持诵《祈雪陀罗尼神咒》,360位僧人带领信众拜《大悲忏》,其余僧尼带领信众念弥陀圣号,昼夜六时,佛号不断。第7日上午,果然乌云密布,下午飘起了鹅毛大雪。大雪降后,僧尼们各自回寺。虚云大师仍然坐在四周无遮拦的法台持咒施法,又7日,长安内外千里冰封。慈禧太后在宫女、卫队的陪同下冒雪来到了卧龙禅寺,看到坐在风雪中持咒施法的虚云老和尚,感动地落下了热泪。并跪在了雪地里,给这位“呼风唤雨的活菩萨”叩头。肃亲王、庆亲王请他日后同回北京住在宫内,以便请教佛法。但第二天却发现虚云大师已经悄悄离开长安,后来隐居在终南山。
大师德行颇高,受人敬重。世间懂得进退的人不多,争名夺利的人却很多,其实,只有懂得功成身退,才能真正成就一个人。
既要待人真诚、也要八面玲珑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首先主动真诚地去对待别人。你怎样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
想要给自己一个可以定心的环境,要待人真诚,但人与人不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给自己一片生长的沃土,但单纯的真诚之心还不足够,也要懂得八面玲珑。八面玲珑是一种疏通障碍的方式,打开了前进的道路也就能走向想要的圆满结果。当然了,失去自我的八面玲珑不可取。
关于与人为善和真诚待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百姓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佛说:“要懂得顺时顺势,才能修得圆满”。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主动真诚地去对待别人。你怎样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你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别人也会如此待你。
但是不能否认,生活中有这样的人:虚伪、狡诈、阴险,一肚子小心眼,玩弄他人的真诚,戏弄他人的善良,算计他人的毫无防备,蹂躏他人的真情实意,以怨报德、以恶报善。只不过这种人在生活中是极少数,当他们充分暴露后,必将被众人指责和唾弃,并被群体厌恶和排斥。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光是有单纯的真诚之心还不够,也要懂得八面玲珑。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有时是需要八面玲珑。八面玲珑需要用在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场合。适时、适机的八面玲珑是可取的,若时时刻刻都这样,未必就好。在家的时候,和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完全可以将自己还原本色,无需将自己绷得那么紧,这个时候,你就没有必要八面玲珑。在职场,八面玲珑是必要的,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到职场中,稳固自己的根基。
在人际交往中,八面玲珑也是必备的。若你具备这个才能,你才会有更好的人脉,更好的平台,更好的拓展空间。
虚云大师身边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清光绪二十六年,老和尚自到宜兴,礼仁智和尚,修显亲寺,在江浙一带住了十年,又想再朝五台,先到镇江扬州朝云台山,入山东朝东岳泰山,东趋牢山,访那罗延窟到曲阜,礼孔庙孔陵。在西行路上,夜宿一破庙,空无一物,只有一口破棺材,棺盖是向上仰起来的,知道棺内没有死尸,于是就睡在棺盖上。到了半夜,棺内大动几次,忽然有人说话:“我要出来。”老和尚问他是人还是鬼?答:“是人。”问:“是什么人?”答:“是讨饭的。”老和尚乃笑起,让他出,状丑如鬼。问老和尚是什么人?答:“是和尚。”讨饭的大怒,说和尚压在他头上,几至用武。老和尚说:“我坐在棺盖上,你动都不能动,还讲打么?”那讨饭的不敢再说,小便后回到棺内睡觉。
大师的一句话并非威胁,只是化解了一场争斗,一味解释可能很难轻松化解争斗,机巧的一句话反而能处理的更好。所以处理任何事情都是要讲究技巧的,待人接物,既要真诚也要善于调和。以求以最简单的方法,取得最好的效果。
心量放宽人生通达
面对外在的世界,应该通达和顺应,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只有把心态放宽,人生之路才会通达无阻。
“人心自通达,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佛家有言:“此观是人生观、宇宙观。我们心量太小,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亲戚朋友。心量小绝不能超越六道,也绝不能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三辈九品往生均要发菩提心,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两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之心。觉悟世间无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极乐真实不虚,依佛教诲,老实念佛决定得生。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越十方、通达无碍的宇宙观。’”
出家人直说念佛,世间之人虽不求佛,但这种一心求佛的豁达心境和执着精神还是必须具备的。在我国历史上,佛法也曾一度遭遇劫难。唐武宗毁灭佛法时,岩头禅师偷偷缝制了一套俗装,准备到万不得已时应变突发事件。后来,朝廷强令僧尼还俗,有名的高僧纷纷被逮捕判刑。
为了躲避苛政,岩头禅师穿了俗装,戴着帽子,悄悄地躲到了一个在家修行的尼姑佛堂里。当时尼姑正在斋堂吃饭,岩头禅师大摇大摆地走进厨房,拿起碗筷也开始盛饭。
一个小尼看到了他,立刻告诉了尼姑。尼姑拿着棒子来驱赶,却发现是岩头禅师,于是便说:“原来竟是岩头禅师,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岩头禅师不慌不忙地说:“形可变,性不可变。”
后来,大彦禅师见到岩头禅师时,他正在门前拔草。大彦禅师戴着斗笠走了过来,站在岩头禅师的面前,用手敲敲斗笠说:“禅师还记得我吗?”
岩头禅师抓起一把草,朝着大彦禅师扔了过去,不快地说:“世事变化无常,想不起来了。”
大彦禅师不肯让步,说道:“世事无常,但是法性永恒,你怎么可以不认账呢?”
岩头禅师一听,有些不悦,起身打了大彦禅师三拳。
大彦禅师整好行装后准备进僧堂,岩头禅师缓缓地说道:“不是已经寒暄完了吗,根本没有再进僧堂的必要了。”
大彦禅师听了之后,立刻转身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彦禅师又走进了僧堂,刚进门,岩头禅师立刻从法座上跳下来,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道:“你快说,哪里才有不变?”
大彦禅师也一把抓住岩头禅师,说道:“形可变,性不可变!”
说罢,两人捧腹大笑起来。
不管经历多少变故,只要把心量放宽,只要心念不变,不管多少沧桑,你还是你。
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是绝对不能丢弃的东西,只要自己的梦想不破灭,生活就会有激情、有希望。任何时候,尤其是危难之时,一定要将心放宽,内心的豁达将帮助你走出困境,改变人生。
让生命纯净圆满
生命无常,人生几十年看似很长,其实只在瞬息之间。面对生命,我们只在乎是否活出了生命的真谛。
生命如此短暂,所以生命中的选择也更加重要。一天,佛陀在弟子们乞食归来后,问他们:“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为了什么?”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身体的滋养,以便长养色身,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眼光环视了弟子们之后,又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位弟子充满信心地答道。
佛陀摇摇头道:“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位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跟花草差不多,春天萌芽出枝;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笑容,说道:“嗯,你体察到了生命就像花草的生命一样短暂,但是对佛法的了解,还仅限于表面。”
“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是浮游生物一样,早晨刚出生,到了晚上就会死亡,充其量不过一个昼夜的时间。”一位弟子无限悲怆地说道。
“哦!你虽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但对佛法的参悟还是不够深入。”
在佛陀不断地否定和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被激发出来了。有一个弟子说道:“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和朝露没有不同,看起来很美,但是被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干涸枯竭了。”
佛陀含笑不语。
弟子们开始窃窃私语。
这时,一位弟子站起身来说:“佛陀!依弟子看,生命只不过在一呼一吸之间。”
佛陀听罢,满意地点点头说:“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地体会到了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千万不可懈怠放逸。”
我们不要把事物看得过于复杂,真理往往是简单而朴素的。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勇猛精进,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生命的真谛。
珍惜你拥有的幸福
珍惜早晨拉开窗帘的第一缕阳光,珍惜你失望沮丧时别人一个鼓励的眼神,珍惜你拥有的一切。
迷醉于别人的拥有,却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生存和驾驭能力,终将是一败涂地。
有两只老虎,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供人们观赏,另一只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奔跑。
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我们换一换吧!”另一只老虎欣然答应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森林里的老虎则走进了狭窄的铁笼子。
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在森林感受到了无比的自由,尽情地奔跑着;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很快乐,因为它从此不再为食物而发愁。
出人意料的是,两只快乐的老虎很快就都死了。一只被活活饿死,另一只则是忧郁而死。很显然,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得到了自由,却没有同时得到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祥和心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表面上虽然有所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当你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因为说不定挫折就在下一刻等着你;当你失败时,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或许就是成功前的黑暗。只要你坚定地朝前走,就一定能看到明媚的春光,“船到桥头自然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