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大宗工业商品市场
一、基本情况
表2-1 2013年1~9月中国部分原材料产品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2 2013年1~8月中国主要原材料产品产量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3 2013年1~8月中国原材料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金属类商品市场
黑色金属
2013年,中国钢材价格低位运行,与上年同期相比,钢材整体价格水平降幅超过5%,中国钢材市场价格指数12月末为99.14点,比上半年价格下跌5.86,市场呈现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全年进口铁矿石8.19亿吨,同比增长10.2%,进口均价129.03美元/吨,同比上涨0.45美元/吨,企业生产成本仍处于高位,行业盈利水平很低。
2013年,86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875.60亿元,同比增长3.89%;实现利税973.21亿元,同比增长30.63%;其中实现利润228.8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但销售利润率仅为0.62%,在全部工业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但企业亏损面仍高达18.60%。
据统计,2013年,中国粗钢产量7.79亿吨,同比增长7.5%,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钢材(含重复材)产量10.7亿吨,同比增长11.4%,较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比重为48.5%,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分月份看,日产水平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为12月份的201万吨和2月份的221万吨,3~11月份均保持在210万吨及以上较高水平。分品种看,重轨产量同比增长33.4%;长材(型钢、棒材、钢筋和线材)增长12.5%;中、厚及特厚板增长3.0%;冷热轧板带增长10.4%;涂镀板增长11.4%;电工钢增长28.4%;管材增长7.7%。分企业类型看,中小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增幅下降,重点大中型企业是产量增幅的主导力量。2013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粗钢产量6.28亿吨,同比增长8.0%;中小钢铁企业粗钢1.51亿吨,同比增长5.5%,占中国粗钢产量比重为19.3%,同比减少0.4个百分点。
2013年全年生产生铁7.09亿吨,同比增长6.24%;生产粗钢7.79亿吨,增长7.54%;生产钢材(含重复材)10.68亿吨,增长11.35%。全年63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粗钢产量15.81亿吨,同比增长3.4%,中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达到49.27%,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9个百分点。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大中型钢铁企业(占中国产量的81%)统计,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9%,低于产量增幅;销售成本同比增长3.17%;期间费用同比增长1.27%;实现利税同比增长30.63%,其中实现利润228.8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销售利润率0.62%,同比提高0.66个百分点。2013年,钢铁行业总体经济效益比2012年略有好转,但盈利水平仍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如果剔除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钢铁主业基本是盈亏持平。
2013年11月份列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财务统计的中国86户重点统计单位盈利水平稳定在30亿元以上;2013年前11个月累计实现利润162亿元(2012年同期亏损8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123亿元,同比减亏179亿元;86户企业负债总额30998亿元,同比增加负债2361亿元。总资产负债率69.76%,比2012年同期的68.67%,升高1.09个百分点;截至11月末86户企业总存货金额5858亿元,同比增加存货260亿元。其中产成品存货1807亿元,同比增加170亿元。
2013年1~11月,钢铁行业主要指标中同比向好的有:利润绝对值增长170亿元、亏损企业减亏59.3%、销售收入利润率提高3.23个百分点。同比指标反映不足的分别是:总存货增加4.65%、总存货中的产成品存货增长10.36%、负债总额同比增长8.24%、资产负债率升高1.09个百分点。
2013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6726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比2013年1~11月份回落3.7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666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比2013年1~11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黑色冶炼及压延业投资5060亿元,同比下降2.1%,国家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项目取得成果。
2013年,钢材社会库存明显下降,企业库存相对偏高。随着钢价不断走低和资金紧张,钢材社会库存明显下降。2013年12月末,中国主要市场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242万吨,比最高时的3月末下降775万吨,降幅为37.8%。从企业库存情况看, 2013年2月份最高达到1432万吨,以后逐月下降,但从9月份开始略有上升,11月末为1265万吨,比最高的2月份下降167万吨,降幅为11.66%,目前处于偏高水平。
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2013年累计销售钢坯2879.36万吨,累计比2012年同期增加128.05万吨,增长4.65%。截至2013年12月,2013年累计销售钢材55018.83万吨,累计比2012年同期增加5485.04万吨,增长11.07%。截至2013年12月,2013年累计销售长材26696.74万吨,累计比2012年同期增加2947.47万吨,增长12.41%。截至2013年12月,2013年累计销售板带材26959.90万吨,累计比2012年同期增加2470.37万吨,增长10.09%。截至2013年12月,2013年累计销售管材1165.22万吨,累计比2012年同期增加49.48万吨,增长4.44%。
主要下游行业钢材消费量稳定增加。据冶金工业规划院测算,中国建筑行业消费钢材约3.8亿吨,同比增长4.4%;机械行业消费钢材1.44亿吨,增长4%;汽车行业消费钢材4650万吨,增长11.2%;能源行业消费钢材3100万吨,增长4%;船舶行业消费钢材1250万吨,下降21.9%;家电行业消费钢材1000万吨,增长8.7%。根据对下游行业进行调研分析,估计2013年中国钢材实际消费量约6.86亿吨,增长4.9%。
从各行业钢材消费量占比看,建筑行业钢材消费量占钢材实际消费量的比重为55.5%,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机械行业占19.4%,提高0.3个百分点;汽车行业占6.8%,提高0.4个百分点;能源行业占4.5%,下降0.1个百分点;造船行业占1.8%,下降0.6个百分点。
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钢铁产能压缩行动并未根本改变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加上中国经济放缓导致的需求疲软,整个钢铁行业在2013年延续了全行业亏损的困境,产能过剩达到两亿吨,涉及投资7000亿元,员工40万人。
中国已有炼钢产能近10亿吨,产能利用率仅72%,明显低于正常水平。2013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6726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666亿元,增长10.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投资5060亿元,下降2.1%。估算2013年新增粗钢产能约4000万吨。
2013年,粗钢产量前十名的钢铁企业集团产量占中国总量的比重为39.4%,同比下降6.5个百分点;前30家占55.1%,下降5.9个百分点;前50家占65.3%,下降4.6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加剧了市场竞争。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多数钢材品种均处于过剩状态,其中高端板材中的精品取向电工钢和无取向电工钢目前已供大于求。此外,钢材市场出现的恶性竞争值得关注,企业价格战加剧,钢铁企业长期实行的不给钱不发货原则在一些品种上已难以坚持。
2013年累计进口钢材1408万吨,同比增长3.1%;累计出口钢材6234万吨,增长11.9%;全年净出口钢材4826万吨,净进口钢坯55万吨,材坯合计折合粗钢净出口5073万吨。
钢材出口增速快于进口。2013年,中国出口钢材6234万吨,同比增长11.9%;进口钢材1408万吨,增长3.1%;进口钢坯55万吨,增长53%。坯材合计折合净出口粗钢5073万吨,同比增长14.4%,占粗钢总产量的6.5%。
从进出口价格看,钢材进出口价差仍很明显。出口钢材均价854美元/吨,同比下降7.6%。其中棒线材605.4美元/吨,降13%,板材807.1美元/吨,降2.6%,管材1191.3美元/吨,降2.8%;进口钢材均价1211.1美元/吨,同比下降7.1%,其中棒线材1509.9美元/吨,降11%,板材1008.8美元/吨,降8.5%,其中,进口电工钢板(带)降16%;管材4009.3美元/吨,降1.5%。从进出口国别看,从日本、韩国和欧盟(27国)进口钢材分别为601.7万吨、424.6万吨和114.2万吨,合计占进口总量的81%;向东盟、韩国、中东、南美、非洲和欧盟(27国)出口钢材分别为1742.5万吨、972.4万吨、718.6万吨、497.2万吨、456.1万吨和361.3万吨,合计占出口总量的76.2%。
近10年来,钢铁行业非钢投入达700多亿元。特别是2013年以来,在钢铁主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围绕钢铁主业适度发展相关多元产业,一批钢铁企业从战略高度规划多元产业发展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武钢先后在钢材深加工、燃气运营、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等产业与国内外优秀企业成功合作。首钢结合工业厂区的土地规划与开发,在北京地区大力发展高端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业、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及建筑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产业,形成各产业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沙钢大力发展钢铁物流,抓好集现货和期货交易、剪切加工、运输配送、进出口保税、电子商务及金融担保为一体的玖隆钢铁物流园。广州南沙钢铁综合物流园有限公司增资扩股签约仪式在广州举行,鞍钢正式入股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河北钢铁集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快曹妃甸和黄骅港两大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及临港产业发展,构建属于自己的“出海口”。华菱钢铁成为首个获得页岩气探矿权的钢铁企业。
2013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产业要闻(由中国钢铁要业协会评选)
1.中国政府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2013年10月6日,中国政府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重点提出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分别“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指导意见》根据行业特点,分别提出了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分业施策意见,并确定了当前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八项主要任务。针对钢铁行业,《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推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山西、江西等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整合分散钢铁产能,推动城市钢厂搬迁,优化产业布局,压缩钢铁产能总量8000万吨以上。
2.欧盟公布《钢铁行动计划》意图重振钢铁工业
2013年6月11日,欧盟委员会公布《钢铁行动计划》,旨在保护和振兴欧盟钢铁工业。此次出台的《钢铁行动计划》,是继20世纪70年代中期实行《戴维尼翁计划》解决行业衰落之后,欧盟委员会首次采取全面行动试图制止钢铁业的滑坡。《钢铁行动计划》致力于解决欧盟钢铁工业目前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钢材需求下滑。欧盟委员会希望通过鼓励创新、创造增长和确保国际钢材市场公平贸易的环境,为未来欧盟钢铁工业更具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为扭转欧盟钢铁业持续下滑的态势,《钢铁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一是确保合适的法规框架有利于钢铁工业发展;二是促进钢铁工业重组和帮助钢铁工业留住技术人才;三是促进对欧盟产钢材的需求;四是通过制定合适的能源、气候、资源和能效政策来帮助欧盟钢铁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3.《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倒逼中国钢企减排
2013年9月12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中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中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为实现以上目标,《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一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三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五是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提高准入门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建设“两高”行业项目;六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七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八是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九是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十是明确各方责任,动员全民参与,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4.蒂森克虏伯出售美国钢厂回购不锈钢业务
2013年11月29日,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与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和日本新日铁住金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向由后者两家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出售其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卡尔维特轧钢厂。交易完成后,蒂森克虏伯将从上述联合体获得15.5亿美元的收购款。与此同时,双方还签订了长期板坯供应合同,该联合体将每年从蒂森克虏伯位于巴西的CSA钢厂每年采购200万吨板坯,并一直持续到2019年,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蒂森克虏伯巴西CSA板坯厂的价值。
11月29日,蒂森克虏伯与芬兰不锈钢生产商奥托昆普公司达成协议,将Inoxum公司所属高性能合金业务VDM公司和特尔尼钢厂的全部股份,以及其他规模较小的不锈钢服务中心回购。作为交换,蒂森克虏伯将免去奥托昆普在收购Inoxum时的应收账款。此外,蒂森克虏伯还将全面放弃奥托昆普公司29.9%的股权,并终止其他所有融资联系。
5.中国工信部公示两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
2013年4月2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公示了第一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的45家钢铁企业。这45家企业2012年合计产量3亿吨,占当年中国粗钢产量的41.4%,其中既包括宝钢、鞍钢、武钢等国有企业,也包含沙钢、方大特钢等民营企业。12月6日,工信部公示了第二批符合《规范条件》的115家钢铁企业。
《规范条件》从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装备、生产规模、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六个方面提出规范要求。要求钢铁企业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两年内未发生过重大产品质量事故;要求钢铁企业须配套必要的污染物治理设施,排污须持有排污许可证,达标排放,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等。
6.浦项与安赛乐米塔尔取消印度综合钢厂项目
2013年7月,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宣布取消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投资53亿美元的建厂计划。由于当地居民反对和迟迟无法获得铁矿石开采权,浦项不得不考虑取消该项目。浦项2010年与该邦签订初步协议,计划在当地建设年产能600万吨的综合钢厂。不过,浦项仍在积极推进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投资120亿美元建设年产能1200万吨钢厂项目(一期800万吨),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动工建设。
在浦项宣布取消印度钢厂项目仅几天之后,安赛乐米塔尔公司也宣布放弃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投资120亿美元建设钢厂的计划,原因是土地征购进展缓慢以及采矿权审批一再延迟等。2006年,安赛乐米塔尔与奥里萨邦政府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在该邦新建一家年产能1200万吨的综合钢厂。尽管如此,安赛乐米塔尔仍将继续推进其在恰尔肯德邦和卡纳塔克邦建设钢厂的计划,年产能分别为1200万吨和600万吨。
7.炼焦煤铁矿石期货合约在中国大商所上市交易
2013年3月22日,炼焦煤期货合约在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上市交易;10月18日,铁矿石期货合约在大商所上市交易。此前,2009年3月27日,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上市;2011年4月15日,焦炭期货在大商所上市。至此,中国期货市场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钢铁冶炼产业链条。
作为期货新品种,铁矿石期货自上市以来交投较为活跃,产业客户参与较为积极,市场运行平稳,价格围绕现货供求波动,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逐步显现,中国版铁矿石期货己经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此同时,在当前铁矿石价格波动、钢铁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中国钢铁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能力明显减弱。铁矿石期货将为中国钢铁企业提供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具,通过合理利用铁矿石期货,有助于钢厂对冲进口铁矿石价格波动对钢厂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稳定经营。
8.全球三大矿业巨头投资更加专注铁矿石业务
2013年12月2日,淡水河谷公司宣布批准2014年投资预算147亿美元,其中87.3亿美元用于铁矿石和球团业务,占总支出的约60%,再加上与这些业务相关的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占比将达到80%左右,主要是将卡拉加斯铁矿年产能提升4000万吨。该公司预计未来五年其铁矿石年产能将提高至4.5亿吨。
12月3日,力拓集团宣布2013年资本开支为140亿美元,并且预算2014年和2015年的资本开支分别减至110亿美元和80亿美元。力拓集团计划继续推进位于西澳的铁矿石产能扩建计划,并希望到2014年6月使其铁矿石年产能提升至2.9亿吨,到2015年达到3.3亿吨。
12月10日,必和必拓公司宣布其2013/14财年开支控制在150亿美元之内,这较2012/13财年的217亿美元支出大幅削减。必和必拓Jimb1ebar铁矿项目的提前投产推动该公司年产能达到2.2亿吨,此后将进一步提升至2.6亿~2.7亿吨。
9.新日铁住金公布中期经营计划发挥合并协同效应
2013年3月13日,日本新日铁住金公司发布“2013~2015年中期经营计划”,其目标是成为“综合实力世界第一的钢铁企业”。新日铁住金将从五大方面提升钢铁业务竞争力:增强技术优势;打造世界领先的成本竞争力;将炼铁、炼钢和轧钢过程合理化,实现生产系统优化;推动全球化战略;强化集团公司的炼钢业务。
新日铁住金公司预计,全球钢材需求将适度增长,日本国内仍将维持约6000万t的需求水平,东亚地区新建钢厂或高炉均计划在近三年内投产,竞争压力可想而知。新日铁住金的中期经营计划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台的,旨在瞄准成为世界级最具竞争力的钢厂,在规模、成本、技术和客户服务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0.国际钢协上调2013~2014年全球钢材需求预测
2013年10月7日,国际钢铁协会发布2013~2014年全球钢铁业短期展望报告。据国际钢协预计,2013年全球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3.1%至14.75亿吨,增幅高于2012年的2.0%;2014年将进一步增长3.3%,达到15.23亿吨。
国际钢协在4月11日发布的2013~2014年全球钢材需求短期展望报告中预计,2013年全球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2.9%,达到14.54亿吨,2014年则将进一步增长3.2%至15.00亿吨。相比4月份的预测,国际钢协10月份对2013年和2014年全球钢材需求预测均有所上调,反映了其对全球经济持续改善的乐观预期。
有色金属
基本情况
根据工信部的资料,2013年,9276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含黄金、稀土,下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695亿元,增长11.8%,实现利润2073亿元,下降5.9%,降幅减少1.2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行业利润分别为628亿元和259亿元,分别下降17.2%和0.2%,在主要冶炼品种中,铝冶炼亏损23.1亿元。有色金属压延加工实现利润791亿元,增长11.5%,压延加工已成为行业利润最大和增长最快的领域。
2013年1~9月,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呈现低位震荡态势,其中铜价从1月底的57806.8元/吨下降到9月底的53230.6元/吨, 9月底铜价低于2012年同期58582元/吨的水平;铝价从1月底的14976.5万元/吨下降到9月底的14375.2元/吨,9月底铝价低于2012年同期15472元/吨的水平;铅、锌等价格也大体呈现走低态势,9月底价格均低于2012年同期水平。
受境内外市场需求不振以及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2013年有色金属价格低位振荡。从全年看,中国铜、铝、铅、锌现货年均价分别为53380元/吨、14556/吨、14249元/吨和15178元/吨,分别下降了6.9%、7.1%、7.4%和0.5%;国际市场LME三月期铜、期铝、期锌平均价分别为7352美元/吨、1888美元/吨、1940美元/吨,分别下降7.5%、7.9%和1.3%,期铅平均价为2158美元/吨,增长了4%。
2013年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4029万吨,同比增长9.9%。其中,精炼铜、原铝、铅、锌产量分别为684万吨、2205万吨、447万吨、530万吨,分别增长13.5%、9.7%、5%、11.1%,其中原铝增幅回落3.5个百分点。铜材和铝材产量分别为1499万吨和3963万吨,分别增长为25%和24%,增幅分别提高14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见表2-4至表2-5。
表2-4 2013年1~12月有色金属产品产量汇总表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网
表2-5 2013年度有色金属产业运行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不含独立黄金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9亿元,增长19.8%,增幅比上年回升了4.2个百分点。其中,采选、冶炼、加工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1亿元、2064亿元、3303亿元,分别增长14.4%、-1.0%、40.8%。其中,加工投资大幅度上升,矿山投资增幅平稳,冶炼投资热缓解,投资结构调整明显。
2013年,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3.3%,增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比中国工业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8171亿元,同比增长12.7%。10种有色金属产量首次超过4000万吨,达到4029万吨,同比增长9.9%。目前,10种有色金属日均产量达到11.2万吨,相当于1954年中国一年的产量。
2013年1~11月,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增速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691万吨,增长10.5%;其中,电解铜、电解铝产量分别增长14.3%和9.6%。铜材、铝材产量增长较快,累计增速均超过20%。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高端产品开发能力弱, 2013年中国铜材、铝材进口均价分别为出口均价的1.16倍、1.85倍。自主创新及高端产品开发能力亟待提高。
2013年,有色国有企业及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7334亿元,占全行业的33%,利润总额为265亿元,占全行业的1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1.53%、1.72%,分别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39%和30%,是中国国有及控股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26%和39%。
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1581亿美元,增长1.1%。全年进口额1033亿美元,下降3.3%,但铜精矿、铝土矿进口量分别增长了28.7%、78.5%,其他中国紧缺的有色金属矿山原料及初级产品进口量也持续增加。出口额548亿美元,增长10.7%,增幅回落了8.7个百分点,其中,铜、锌产品出口额下降,铝、铅产品出口额增加。
2013年1~11月,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410万吨,同比下降4.8%;进口额为321亿美元,同比下降10.4%。进口废铜实物量398万吨,同比下降10%;进口额为125亿美元,同比下降7.6%。2013年1~11月,进口未锻轧铝及铝材83.8万吨,同比下降24.2%;进口额为36.2亿美元,同比下降18.9%。1~11月,进口废铝实物量226万吨,同比下降5%;进口额为35.5亿美元,同比下降6.7%。进口氧化铝348万吨,同比下降24.8%;进口额为12.8亿美元,同比下降23.7%。2013年1~11月,出口未锻轧铝5038万吨,同比下降13.8%;出口额为11.4亿美元,同比下降16.9%。
中国有色金属资源相对贫乏、品质不高,对外储存度大,不但成本高,受人制约。能源价格高,能源政策导向也不利于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社会舆论对有色金属工业也不太了解,只知道有色金属生产高耗能,但却不知其使用环节是节能的。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美元走强,黄金、铜等金属的金融性走弱,不支付以美元计价金属价格上升。有色金属产能、产量增长大于需求增长,全球有色金属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也不支撑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在低位震荡,中国电力、环保、人工成本上升,有色金属企业经营困难的压力依然较大。
铜
2013年全年累计精炼铜产量685.59万吨,同比增长14.1%,高于2012年全年累计产量同比增长的9.6%,且精炼铜月产量屡屡创出历史新高。原材料供应增加提升原有炼厂产出,以及新炼扩大产能投产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需求,是精炼铜产量连续走高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冶炼厂已经差不多达成全年目标,12月不用冲击产量,导致12月精炼铜产量环比小幅下滑。
2013年上半年精铜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1~11月精炼铜进口量为289.3万吨,同比下滑8.5%。这一方面是因国内此前累积的市场过剩量较大,保税仓库释出的库存已经流向现货市场,部分挤占了进口的空间;另一方面,5月份以后部分银行加紧对融资铜的控制,从客观来看,去年同期精铜超高的进口量并不正常,融资铜大量存在是主因,以进口同比下滑来分析国内需求减弱显然并不客观。随着融资铜行为被规范管理,一些大型贸易商6月份之后已经可以重新拿到信用证,融资铜有所反弹,加之5、6月份后国内外铜价比值有利于进口,下半年进口逐步从3、4月份的低迷状态恢复。
精铜2013年1~11月出口量为26.8万吨,同比增8.0%。国内消费并不十分旺盛,近两年多数时间国内国外比价又都不高,促使部分冶炼厂在2012年年底与国外的加工企业签订了出口长单,这些都是导致出口增加的原因。
2013年1~11月,国内精铜净进口量同比减少9.9%至262.5万吨,其中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受融资铜减少影响较大,1~6月净进口量同比减少30%,见表2-6。
表2-6 铜产品进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2013年废杂铜进口减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经济活动减弱导致废铜产生量受限;二是中国海关实施的“绿篱行动”使得废杂铜进口难度加大,由于海关开展旨在加强固体废物监管、打击洋垃圾走私的“绿篱行动”,造成今年大多数时间国内废铜进口通关缓慢,2013年1~11月累计进口废铜397.6万吨,同比减少10.0%。好在含铜量较2012年有所提升,从38.6%上升至42%,使得废杂铜进口的金属量下降并不像实物量显示的那么明显。
进口量减少导致国内废铜供应紧张,不少拆解厂陆续进入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市场上可供交易的废铜资源买少见少,持货商补库非常困难,因此,铜价的下跌对废铜市场影响相对有限,货源紧缺支撑废铜价格抗跌,但也进一步增强持货商的惜售心态。同时,铜价的大跌令持货商亏损加大,更加不肯出货;买家欲低价购货也十分困难,且其对价格走势又有下跌的预期,市场交易较为僵持。
而正是由于前三季度废铜价格相对抗跌,购买又不便利,不少厂商转而使用精铜替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精铜的消费量。
“绿篱行动”2013年11月30日到期,进口量有所恢复,但随着铜价上涨,持货商也顺势上调废铜售价,下游则因为畏高以及订单没有明显提升,并不认可,致使持货商惜售,成交依然没有改善。2013年全年来看,废铜市场交易都略显僵持。
“绿篱行动”结束后,预期后期废杂铜的进口会有所回升,但随着对固体废物进口的分类管理、“就近报关”等严格措施的常态化,以及国外含铜废料产生量受限,进口回升的幅度不会太大,但含铜量仍将呈现提高的趋势。
2013年国内铜价趋势整体看基本与国际价格一致,整体以震荡中重心下移为主,价格前高后低,下半年窄幅波动,价格处于相对滞涨局面。年内最高价为2月4日的60000元,最低价为6月25日的47860元。纵观全年,铜价整体为冲高-回落-企稳并从低位略有反弹的格局。
消费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3年1~11月,主要用铜产品的产量多呈同比增加格局,只有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发电设备和电力电缆略有下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份,中国全社会用电量483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1~11月份,中国工业用电量347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截至11月底,中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11.80亿千瓦,同比增长10.0%。1~11月份,中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693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201万千瓦。1~11月份,电网建设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7790万千伏安,交流线路长度30435千米,分别比上年同期多投产2706万千伏安和5015千米;新增直流输电能力685万千瓦,输电线路长度3790千米,见表2-7。
表2-7 中国精铜消费结构
铜是中国最主要的有色金属进口产品。2013年,中国铜产品进口额为688亿美元,同比下降2.2%,占有色金属产品进口额的66.6%。其中,进口精炼铜321万吨、铜废碎料437万实物吨、铜材6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5.8%、10%和2.8%;进口铜精矿1007万实物吨、粗铜6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7%和20.3%,见表2-8。
表2-8 近年来国内外精炼铜供需情况
注:*为预计量
锌
根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中国前11个月累计生产精锌489.3万吨,广东省1~11月份累计产量同比增幅超过百分之百,达到126.6%,同比增幅如此之大,除与今年以来地区冶炼厂保持较好的生产态势外,更重要的是去年产量基数小,广东境内韶关冶炼厂从2011年10月份开始停产,到2012年7月份才开始恢复生产,年底前开工率才达到正常水平。甘肃精锌产量出现下降,主要是白银有色公司因锌价低迷,于8月份将本部西北冶炼厂10万吨电解锌和下属的厂坝有色公司成州锌冶炼厂10万吨电解锌系统关停,该公司是中国重要的铅锌冶炼厂之一,此次停产对甘肃省精锌产量产生不小影响,前10个月的累计产量同比下滑9.5%。此外,辽宁和四川这两个比较重要的生产省份,今年的产量也出现了回落,分别下滑了5.1%和9.7%。中冶葫芦岛冶炼厂今年的生产一直没有满负荷,四川宏达什邡本部的锌冶炼系统运转也不太正常;旗下控股的云南金鼎锌业基本维持正常生产。其他地区基本的产量稳定增长,前11个月广西、江西、内蒙、湖南、青海和云南的精锌产量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幅,河南省的增幅也接近10%,陕西省产量基数大,因此增幅不太明显。
回顾2011~2013年国内精锌的生产情况,大概表现为“增长—回落—增长”格局,从整体来看,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精锌产量是呈现增长趋势的,只有2012年出现了回落,2013年整体锌价略低于2012年平均锌价,但加工费远远高于2012年。2013年国内加工费一直在5000元/吨上方,下半年达到5300~5500元/吨,这也是刺激精锌产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锌冶炼生产水平迅速恢复,见表2-9。
表2-9 2011~2013年国内主要地区精锌产量
2013年国内锌价格总体走势跟随国外价格,现货市场的报价基本跟随沪锌涨跌,大部分时间存在100~150元的贴水,临近年底偶尔出现过升水的情况。国内锌库存充足,加上进口大幅增多,供应及时,因此下游企业接货意愿并不十分积极,为保障现金流、节约资金运用成本,企业建构库存量偏低,多以按需采购为主,因此现货市场成交大部分时间都相对平淡。0#锌现货报价的全年均价为14938元/吨,与上年相比轻微下挫了0.33%,见表2-10。
表2-10 2013年国内外锌月度均价
2011~2013年中国精锌消费维持增长态势。2011年增速为6%,2012年增速较低,不足3%,2013年略有提高至4.6%,增速仍较为缓慢。
2013年锌消费地区分布大致还维持之前的格局,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和华南,这三个地区占中国锌消费的四分之三左右。但是,出现了华东地区萎缩,华北、华中地区增加的趋势,锌的消费重点出现西移趋势,见表2-11。
表2-11 2013年中国锌地区消费结构
2013年,曾经部分华东仓储交货商将锌锭转移至天津,增加了河北和天津的供应。华南地区锌消耗量仅次于华东,是中国最大的锌合金压铸件市场,2013年该地区的锌消费发展情况变化不大,由于2013年雾霾天气的影响,华东、天津等地的部分镀锌管和结构件产能,转移至河北、河南等地。镀锌钢管生产重镇唐山已经有不少钢管厂受制于较高的环保成本,已经停产,多数都是中小厂家,产能很少在列。
根据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测算,2013年镀锌领域大约占国内锌消费的55%,压铸合金占25.8%、氧化锌占9.2%,黄铜领域占5.7%,电池占3.9%。
镀锌领域为三年来锌消耗增速最快的,年均增长率达到8.9%。得益于基础设施、汽车、家电、电力等钢材主要应用行业的驱动,在庞大的产能基础上,镀锌钢行业快速发展,2013年镀锌行业合计耗锌量突破了300万吨;2011~2013年压铸合金行业发展尚可,虽然占主导消费的房地产行业因政府调控,出口导向型的日用五金行业因外需萎缩和国内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不及前期,但由于国内刚需的存在,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国内汽车行业受到限号的影响曾一度影响到产销,今年的恢复性增长使得轮胎的原料—氧化锌产量随之增长,年均增长6.9%;电池行业亦保持增长,年均递增8.5%;黄铜行业是唯一年均递减的领域,为了降低成本,该行业原料结构混杂,对锌锭需求减弱。
全球交易所库存在2010年7月份锌库存突破100万吨,之后继续攀升,一方面供应过剩,相应库存也在随之增加,另一方面,与LME交易规则有关,库存出货存在困难。2013年初,全球库存达到顶峰,据全球交易所库存报告,2012年年底,全球交易所库存总量达到153.7万吨,其中LME库存为122.3万吨,SHFE库存为31.4万吨。之后锌库存不断回落,2013年底全球锌库存为117.1万吨,其中LME年末库存93.3万吨,SHFE年末库存为23.8万吨。年内LME库存最低出现在12月24日,为88.5万吨,年末最后一天大增4.3万吨,回到90万吨以上的水平。从数字上看,今年全球库存出现了明显回落,但从供需角度来看,减少的库存并没有完全用于消费,更多是市场的投资贸易行为,锌是金融属性很高的金属,投资贸易推动了库存的大量流动,见表2-12。
表2-12 全球锌市场供需平衡表
注:e为预估值,f为预测值
镁
2013年,随着我国铝加工材、海绵钛产量的快速增长,镁在冶金领域的消费保持增长。金属镁用于冶金领域23.99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的68.25%,用于加工领域10.46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的29.76 %,见表2-13。
表2-13 2013年国内镁消费增长情况比较
数据来源:镁业分会
2013年镁冶炼原镁产量比2012年有所增加,前10名镁冶炼企业产量合计为30.19万吨,同比增加3.85%。
2013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镁冶炼企业有32家,产量合计为59.75万吨,占总产量的77.63%,同比增加25.25%;年产3.0万吨以上企业是5家,产量合计为19.82万吨,占总产量的25.75%,较2012年同期有所增加,见表2-14。
表2-14 2013年中国金属镁产能产量同比变化情况
锂
2013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波动不大,工业级碳酸锂以及电池碳酸锂价格分别稳定在3.9万~4.2万元/吨和4.2万~4.4万元/吨2之间。进入第3季度,随着青海以及江苏地区供应量的增加,碳酸锂价格开始下滑,12月末工业级碳酸锂平均价为3.6万元/吨。
润滑脂方面对氢氧化锂的消费相对稳定,但受部分企业产量增加影响,竞争有加剧趋势。氢氧化锂价格表现好于碳酸锂,2013年前10个月,其平均价格一致维持在4.3万元/吨,11月价格小幅调整,12月底平均价格在4.1万元/吨。
金属锂的下游用户相对稳定,随碳酸锂价格波动较小,目前工业级和电池级金属锂价格区间分别在36万~38万元/吨和40万~42万元/吨。
铝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全年累计原铝产量2205万吨,同比增长11.6%。2013年国内新增产能持续提振原铝产量,目前产能西移步伐仍在推进,新疆、内蒙古等电力成本低的地方成为迁移中心,铝行业的成本重心下滑,长期基本面恶化趋势未有改变。
面对铝价持续低迷,企业经营压力加剧,2013年中国电解铝企业延续减产步伐。与此同时,西北地区新增产能的投放时间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在存量贡献下降,新增产能释放迟缓的影响下,2013年中国电解铝产量增速进一步下滑。2013年1~11月中国电解铝产量为2262万吨,同比增长11.4%,预计全年中国电解铝产量为2490万吨,同比增长11.7%,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
据统计,2013年中国关停电解铝产能为172万吨,考虑到年内部分关停产能重启,到2013年末中国实际关停电解铝产能约为100万吨。
从产能增量的情况来看,根据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统计,2013年中国电解铝产能绝对增量达到442万吨,同比增长16.5%。尽管增速从近十年来看相对平稳,但绝对增量却创下新高,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青海、山东等电解铝生产大省。
2013年中国电解铝产能大幅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2012年在建电解铝项目多数滞后,大部分新增产能均在2013年完工;二是新建电解铝项目配套的自备电厂大多已完工投产,进而推动电解铝建设进度;三是新建电解铝项目成本总体仍处于行业低位水平,投资热情较高。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在产电解铝企业已缩减为91家,企业平均产能规模达到33.3万吨/年。其中年产能力在20万吨及以上的有54家,占总能力的87.7%;年产能50万吨及以上的有17家企业,占总能力的50.4%。
从电解铝的成本走势来看,2013年由于其主要能源成本中的煤炭价格大幅下滑,造成电解铝行业平均成本持续回落。与此同时,国内外铝价也延续下跌走势,但总体低于成本跌幅,铝冶炼行业呈现减亏局面。根据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统计,2013年底中国电解铝行业的平均现金成本为13184元/吨,较2012年底下跌9.0%。
2013年国内铝价跟随国外铝价一道回落,但跌幅相对放缓。年初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回暖对国内铝价构成一定支撑,但市场对于中国铝市基本面的忧虑情绪依旧是困扰价格反弹的最大阻力。除国外经济环境走弱之外,供应压力的快速攀升是导致铝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根据相关资料,铝是中国最主要的有色金属出口产品。2013年,中国铝产品出口额为119亿美元,同比增长4.3%,占有色金属产品出口额的21.7%。其中,出口铝材307万吨,同比增长8.3%;出口铝合金46万吨,同比下降9.8%,见表2-15。
表2-15 近年来国内外原铝供需情况
注:*为预计量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中国共进口原铝29.54万吨,累计同比下降41.4%,1~11月共出口原铝9.23万吨,累计同比下降22.4%。
1~11月,中国原铝进口量的峰值出现在9月,为5.39万吨;而出口量的峰值出现在1月为1.5万吨。进口量在2013下半年一度增加明显,其中增长最快出现在11月,同比增长203.97%;出口量同比增长最快仍然出现在11月,同比大增566.67%。
2013年1~11月,中国铝合金各月进口量保持平稳,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中国共进口铝合金10万吨,累计同比下降10.8%;2013年1~11月中国共出口铝合金41.62万吨,累计同比下降10.6%,见表2-16。
表2-16 2013年1~11月中国铝产品进出口统计
从库存变化来看,2013年中国可统计社会铝锭库存呈现先扬后抑走势。年初消费受季节性影响表现疲软,而同期供应量稳步释放,铝库存在3月份一度冲破13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步入二季度,随着国储局30万吨铝锭收储以及国内铝企业减产规模增多,社会库存从历史高位持续回落。与此同时,在消费逐渐回暖的带动下,国内供需过剩压力也有所缓解。截止到2013年底,国内可统计铝锭库存大致50万吨左右,较年初下降近40%。
从消费分领域来看,2013年除建筑、电子电力、交通运输之外,耐用消费品以及铝材出口都对原铝消费增长起到一定带动作用。根据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统计,2013年建筑、电子电力、交通运输依然是原铝消费的三大主要领域,占比分别达到35.4%、14.4%、12.4%,铝材出口和耐用消费品位列其后,占比分别为11.6%和11.2%。
2013年中国原铝消费领域中,交通运输以及其他领域的增幅最为明显。2013年中国原铝产量在减产以及新增产能放量滞后等因素影响下,增速持续放缓。原铝消费量增速在刚需、铝材出口以及替代效应的带动下总体有所回升,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预计全年中国原铝市场过剩量达到32万吨,市场供需压力有所缓解。
铅
据统计,2013年,相比其他金属, LME铅价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受到国外需求恢复性增长的带动,伦铅价格重心较去年明显上扬。年初,在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财政悬崖”法案后,伦铅迎来了开门红,于第一个交易日创下2499美元/吨的年内最高点,同时也是自2011年4月以来的新高。随后,在众多国外宏观利空因素的影响下,伦铅价格一路震荡下跌,尤其是4月中下旬,国际黄金价格大跌拖累了基本金属价格走势,伦铅下跌空间进一步被放大,并于5月2日创下年内最低点1938美元/吨,较年初下跌幅度达22.4%。下半年全球宏观因素多空互现,伦铅总体位于2000~2200美元/吨,做规则的周期箱体震荡。截止201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LME三月期铅收于2219美元/吨,较2012年末下跌4.8%。
中国沪铅价格波动走势与LME基本一致,但运行区间明显走低,主要位于14000~15000元/吨。沪铅主力合约于1月份创下年内最高的15625元/吨后,受到国内外宏观面利空以及中国基本面疲弱拖累,沪铅价格在外盘带领下,一路震荡下行,于5月初创下上期所铅期货合约上市以来的最低价13480元/吨,在外盘带动下,8月份价格强势反弹至年初水平,随后回落盘整。截止201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SHFE三月期铅收于14275元/吨,较2012年末下跌6.5%。
2013全年SHFE当月和三个月期铅均价分别为14152元/吨和14275元/吨,同比分别下跌8.2%和8.0%,中国现货市场均价为14184元/吨,同比下跌7.2%。
2013年全球铅精矿产量约为555.9万吨,同比增长11.3%,中国铅精矿产量约313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6.3%。
再生铅生产方面,2012年部分再生铅企业因环保整顿等原因处于停产或搬迁重建阶段,再生铅产量并没有因为产能的提高而增产,反而较2011年有所减产。中国再生铅行业经过2012年的严冬期后,2013年有所恢复,产量小幅回升。目前,废旧铅酸蓄电池价格相对较高,且为符合环保核查标准,多数企业增加了环保投资,生产成本随之有所上涨,企业处于适应“新环境”的调整阶段。
安徽、江苏、河北和山东再生铅产量均大幅减少,特别是山东地区,正规再生铅企业所剩无几,几乎都是地下非法生产。2012年由于再生铅主要产区是铅生产重点核查地区,导致当地正规再生铅企业无法较正常生产,大量废旧铅酸蓄电池流入地下非法生产,甚至流入周边核查力度较轻省份生产,因而其他地区2012年再生铅量有较大提高,2013年主要再生铅产区生产有所恢复。而再生铅生产大省安徽产量大幅回落,究其原因是由于主要企业搬迁停产所致。
铅合金进出口量均同比回落。2013年1~11月中国累计进口铅合金2.9万吨,同比减少27.1%。而出口方面,2013年1~11月累计出口铅合金1444.9吨,同比减少42.4%。预计全年进口量为3.2万吨,出口1513.2吨。
2013年国内精铅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第一,铅精矿多富含白银等稀贵金属,而铅冶炼系统回收稀贵金属成本远低于其现有价格,作为伴生收益,白银等稀贵金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精铅冶炼成本;第二,虽然国外精矿加工费较低,利用进口矿不甚划算,部分时间需要利用跨期价差获取相对低价原料以获得适当利润空间,但国内精矿加工费总体上高于冶炼企业生产成本,即使不考虑伴生有价金属收益,利用国内矿企业也基本有利润可赚,而且2013年国内铅精矿供应充裕。即从整个产业链来看,2013年铅冶炼成本总体上低于金属价格,所以整个产业链条运作正常;第三,消费需求面总体不错,铅酸蓄电池经历环保整顿后,多数新建、改扩建项目投产,铅蓄电池产量大幅增长,见表2-17。
表2-17 中国主要地区精铅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2013年全球精铅消费量约为1088.6万吨,同比增长4.7%,中国精铅消费量约495万吨,同比增长9.8%,占全球总消费量的45.5%,与产量占比基本持平,见表2-18。
表2-18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精铅消费量
数据来源:ILZSG,安泰科
2013年全球精铅过剩量为26.4万吨,过剩量主要集中于中国。除中国生产及消费逐年递增外,只有2013年美国消费增长明显,其他国家产量及消费量基本维持在特定水平,变化不大,因此全球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见表2-19。
表2-19 全球精铅供求平衡
数据来源:ILZSG,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安泰科
铅材出口量增幅显著。据海关统计, 2013年1~11月累计出口铅材3.9万吨,同比增长162.8%,铅材进口量自3月份以来持续下降,1~11月累计进口铅材1036吨,同比减少8.6%。预计全年进口量为1100吨,出口4.2万吨,见表2-20。
表2-20 中国铅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2013年全年中国精铅产量为510万吨,净出口2万吨,表观消费量为508万吨,实际消费量为495万吨,全年过剩量在13万吨,同比减少19.8%。
锡
2013年,中国现货锡价表现先抑后扬。一月至二月初即春节前,锡价受传统旺季的推动,现货锡价低开高走,最高触及161500元/吨,伦敦金属交易所三月期货锡(以下简称“伦锡”或“LME锡”)在年初亦短暂上行触及25250美元。然而自春节过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挥之不去、欧债危机不断升温,迫使锡价一路下跌。2月中旬之后走势疲软不堪。特别是5月开始消费淡季的来临,下游消费明显下降,冶炼厂订单情况也大幅缩水。受市场需求疲软影响,5月LME锡价以19500美元刷新2012年10月以来新低,中国现货价格逐步下跌并跌破140000万元关口。8、9月利好消息偏多,印尼暂停锡锭出口刺激锡价上涨,以及美联储维持QE政策,暂不削减购,中国经济持续回暖等消息,为伦锡上涨奠定良好基础。现货锡价也随之攀升,成交情况也得到改善。年末,LME锡价延续震荡走势,但与其它金属相比,伦锡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现货锡锭行情弱势下跌,市场成交萎靡。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中国1~12月累计锡产量158503吨,累计同比增长2.64%。中国分地区显示,浙江1~12月累计锡产量609吨,累计同比增长46.61%;江西1~12月累计锡产量15181吨,累计同比下滑11%;湖南1-12月累计锡产量38257吨,累计同比增长12.16%;广西1~12月累计锡产量12846吨,累计同比下滑19.22%;云南1~12月累计锡产量91260吨,同比增长5.08%,见表2-21。
表2-21 2012~2013年1~12月精炼锡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有色工业协会
据商务部发布的资料,2013年1~12月,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平稳增长,但总体需求趋弱的态势仍在延续,产业投资增速仍处于低速增长区间,结构调整问题仍存。前12月,固定资产投资缓慢回升,整体属平稳。其中通信设备行业成为引领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广播电视设备制造投资仍处萎缩态势,两者相抵程度略微偏正。终端市场的平淡也直接反映在锡原料需求始终疲软无新意。
2013年LME锡价与中国现货锡价整体表现仍偏弱,但基于锡供应紧张以及生产的不确定性,都将推升价格上涨。全球锡市场在连续两年供应短缺之后,2014年供应短缺的缺口仍将继续扩大,超过12000吨。印尼生产和出口不确定,其他主要生产国的产量缺乏增长潜力,都将使整个市场处于供应紧张的状态。并且,2013年各个消费领域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2014年可能会继续保持小幅增加。另外,全球范围内新的锡矿项目到2016年才可能会有较大的产量投产,但是这些新项目普遍需要高锡价的支持。所以我们预计2014年锡市场的表现要强于2013年。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精炼锡进口量下降56%,锡金属出口量增加99%。
2013年中国精炼锡进口量为13141吨。自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该进口量最低。中国的高库存及需求低迷导致进口套利空间减少,进口量下滑。尽管预期2014年需求与价格将上升,高库存量将使得精炼锡进口量很难恢复到2012年的水平。
2013年中国精炼锡出口3450吨,是去年的近一倍,这主要是受印尼9月至11月的供应瓶颈所推动。然而官方数据显示的出口量可能比实际少,根据第三方国家的进口数据推算,中国实际出口量可能超过5000吨。
2013年,锡市似乎进入恶性循环。一方面,下游企业和贸易商面对动荡不定的锡价,多持观望态度,仅按需采购;另一方面,上游冶炼商出货也不积极,这主要是由于原料价格高对冶炼成本造成压力,冶炼商不得不惜售以维护不断缩小的利润空间。全年价格高点出现在1月16日,为16.1万元/吨;低点出现在7月10日,为13.65万元/吨,最终以13.85万元/吨结束一年走势。2013年,中国现货锡平均价为14.61万元/吨,同比下降6.6%。
2013年,伦敦金属交易所锡现货和三月期货年均价分别为22270美元/吨和22294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5.6%和5.7%。
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遭遇瓶颈,锡价受此影响,整体表现不及预期。纵观LME锡全年表现,前7个月的运行轨迹是从年初的相对高位震荡下行,此后开始缓慢回升,收复部分失地,但仍旧维持震荡格局。全年价格高点出现在1月18日,为25025美元/吨;低点出现在7月5日,为18850美元/吨,最终以22350美元/吨结束2013年走势。
根据国际锡协的数据,2013年,全球精锡消费量约为34.34万吨,同比小幅增加0.4%,见表2-22。
表2-22 2009~2013年全球锡市场供求平衡
资料来源:ITRI,安泰科
从2011年开始,随着国内价格趋近甚至低于国外价格,国际市场精锡的利润更高,促使国内企业增加了一部分出口,尤其是针对无需缴纳10%出口关税的加工贸易金属及锡制品的出口,因此2011~2013年精锡出口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3年精锡出口激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贸易方式的转变,多为保税区转口贸易,因此虽然在数量上显示出口增加很大,但实际上并未对中国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见表2-23。
表2-23 中国出口锡产品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中国的锡消费主要集中在焊料、锡化工、马口铁以及锡合金(黄铜及青铜)等领域。目前锡焊料消费占中国锡消费总量的60%左右,锡化工占比15%左右,马口铁(镀锡板)行业占比约为8%。过去1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快速,锡的终端消费行业发展也很迅速。中国电子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达28.51%。此外,其他消费行业产能产量也快速增加。这些行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电子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锡消费的速增长。
钼
据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钼市场整体弱势下滑态势明显,过去的一年,市场除了一些弱势盘整阶段,大体上都是处在小幅下滑的。期间只有1月中上旬有过快速反弹,4月上旬有过明显好转,但是时间都维持不长。7~8月整体市场处于持续小幅下滑的阶段,到了10~12月上旬钼市场走势依旧低迷。
2013年中国钼市场的走势要比2012年同期弱很多。如今中国钼精矿价格的超低位运行,怎能不令人担忧,市场已经非常接近1400元/吨度,钼铁也接近9.5万元/吨,人们甚至担心后期市场还会继续下跌,从而再次回到2008年前。
2013年欧洲桶装氧化钼均价为10.3美元/磅钼,同比下滑18.9%;西方钼铁均价为25.7美元/千克,同比下滑17.4%。全年国际钼价整体呈下跌趋势,全年最高点出现在1月上旬,最低点出现在7月下旬,钼价于7月份探底后没有出现强力反弹,而是在底价附近窄幅波动。其中欧洲桶装氧化钼价格全年最高点仅12.05美元/磅钼,最低点为9.14美元/磅钼;同期,西方钼铁价格全年最高点为29.53美元/千克,最低点为22.8美元/千克。2013年年初,西方终端用户大部分选择以长单方式采购原料,导致现货市场无人问津,在迟迟等不到终端用户入场后,市场信心大减。
2013年全球钼产量预计为23.3万吨钼,同比增长1.2%。其中欧洲地区产量为1.1万吨钼,同比增长3.8%;亚洲地区产量为8.8万吨钼,同比下降3.5%,亚洲地区产量下滑主要因为中国产量下滑;美洲地区产量为13.4万吨钼,同比增长4.4%,美洲地区产量增长主要得益于智利和美国产量增长。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11个月中国钼共进口7997吨钼,同比增长35.9%。其中氧化钼进口量为5224吨钼,同比增长16.2%,占总进口量的65.3%;钼精矿进口量为2324吨钼,同比增长2.2倍,占总进口量的29.1%。以上两种产品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94.4%。
2013年中国钼进口量为9400吨钼,同比增长46.7%。其中氧化钼和钼精矿进口占比分别为63%和31%,两种产品共占94%。
2013年中国钼进口量猛增,主要由于国际价格跌幅大于中国价格,部分冶炼厂开始使用低价的进口氧化钼和钼精矿。国外消费低迷,随着几个项目重启扩建,国外供应压力逐渐加大,国外厂商有意识地开拓中国市场,预计2014年进口量增长趋势还将持续。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11个月中国共出口8825吨钼,同比下降28.9%。其中,氧化钼出口量为2488吨钼,同比下降55.4%,占总出口量的28.2%;钼条、杆、型材及异型材出口量为2416吨钼,同比下降24.7%,占总出口量的27.4%。以上两种产品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55.6%。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13年上半年美国钼精矿产量为30800吨钼,同比增长6.6%。其中6月份生产5150吨钼,环比增长6.6%,同比增长17.8%。2013年年初美国钼精矿、氧化钼和其他钼产品的库存总计为8300吨钼,2013年6月底为10300吨钼,五个月月库存累计增2000吨钼,较5月底库存量2400吨有所下降。
2013年中国钼产品出口量继续大幅下滑,出口量下滑最快的产品是氧化钼,之前氧化钼主要通过转口贸易出口,而目前国际钼价处于下滑通道,转口贸易操作风险较大,因此中国氧化钼出口量锐减。
2011~2012年,中国仍然是钼净出口国,净出口量稳定在7000吨钼左右。2013年中国钼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变化,进口量大幅增长,出口量大幅萎缩,导致有可能扭转为净进口国,见表2-24。
表2-24 2011~2013年中国钼品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锑及锑制品
2013年中国锑下游需求呈现持续低迷状态,消费量继续萎缩,分析认为,一是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影响,下游厂家开工率普遍较低;二是对市场极度缺乏信心,促使下游厂商的采购方式改变,采购商们不断推迟购买计划,大多数消费商和终端用户均采用按需采购策略,单次采购数量很少,且基本不建原料库存。在采购之前尽可能地拖延时间,希望等到更低价格的出现,由此加剧了市场的迟缓态势。
2013年中国锑市场整体缺乏活跃度,价格承压下行明显,尤其是下半年锑价面临更严峻的挑战,11月起价格重心快速下移,全年总的运行趋势是呈震荡下行态势。市场信心严重不足是2013年锑市场的主要表征。值得关注的是,国家收储锑锭10500吨,对锑市场形成重要支撑。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2#锑锭报价年内高点为68000~69000元/吨,出现在2月下旬,仅仅维持不到一个月,而年内最低点出现在12月份,为57000~59000元/吨,该价格较今年年初价格67000~68000元/吨下降14%,而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前最高点43500~44000元/吨,上涨32%,相比2008年金融危机后最低点25000~26000元/吨,上涨127%。2013年中国锑锭均价约在65000元/吨,同比下降12%。季度均价分别为:一季度67773元/吨,同比下降11.7%;二季度66583元/吨,同比下降13.6%;三季度62883元/吨,同比下降10.0%;四季度61642元/吨,同比下降12.2%。
2013年氧化锑的出口量下滑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的锑品市场普遍运行迟缓,下游需求持续低迷导致市场整体采购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中国产氧化锑受到来自玻利维亚、欧洲、泰国等地产氧化锑的冲击,竞争力明显下降。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13年11月锑品出口量约2870吨,环比上涨26.38%, 1~11月累计锑品出口量约3.12万吨,同比下降30.05%。2013年1~11月累计氧化锑出口量约2.87万吨,同比下降20.84%,出口量排名前四位分别是美国、台澎金马关税区、中国香港和日本,占累计氧化锑出口总量的84.3%。
11月未锻轧锑出口量约121吨,环比下降6.92%,仅出口至中国香港、泰国、南非、美国、日本和加拿大。1~11月累计未锻轧锑出口量约1962吨,同比下降75.82%,出口量排名前四位分别是美国、荷兰、中国香港和日本。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3年11月锑矿含锑产量为1.2万吨,1~11月累计锑矿含锑产量为11万吨,同比增长3.6%;2013年11月锑品产量为3.48万吨,1~11月累计锑品产量为27.5万吨,同比增长9.4%。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13年11月锑品进口量约5077吨,1~11月累计锑品进口量约6.46万吨,同比增长0.25%。其中,11月份锑精矿进口量约4827吨,环比上涨34.2%;1~11月累计锑精矿进口量约6.16万吨,同比下降1.05%。2013年11月锑精矿主要从俄罗斯、澳大利亚、塔吉克斯坦和老挝四个国家进口,分别为1609吨、1125吨、494吨和490吨,占进口锑精矿总量的77%。从1~11月锑精矿累计进口量看,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澳大利亚、塔吉克斯坦、缅甸和泰国。
由于国际方面欧美市场需求严重下滑,而中国持续低迷的需求状态短期内难以改变,锑市供求严重不平衡,高库存,低需求,进入买方市场。加上近期中国产能结构调整,未来资金面趋于紧张,锑价反弹困难。
钨
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2013年中国钨产品市场总体表现为先扬后抑、震荡盘整的格局。年初受大型企业在市场持续大量收货影响,价格一路上行,但终因需求乏力,到7月上行速度放缓,在8月达到顶峰,随后在大型企业暂停收货、终端需求疲软的影响下,钨品市场在9月开始大幅下行,而第四季度跌势放缓,到年底基本回调至年初水平。
钨的下游消费领域主要是硬质合金。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升,受其利好的影响,中国硬质合金行业产量和效益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长。据51家企业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前三季度硬质合金产量累计15360.59吨,同比增长15.00%;考虑社会上未统计的数据,估计全国硬质合金产量约为19000吨。其中,前三季度硬质合金累计出口3786.28吨,同比增长8.39%;前三季度累计硬质合金深加工产量3624.04吨,同比增长15.54%。
进口方面,据中国海关的统计资料分析,2013年1~10月中国进口钨4536吨(折金属钨),同比增长10.1%。进口钨产品主要是钨精矿,占进口总量90%以上,1~10月进口钨精矿8550吨,同比增长16.4%。俄罗斯占钨精矿进口总量的33%,加拿大占比15%,卢旺达占比13%,美国占比10%,巴西占比5%,越南占比5%,缅甸占比3%。
出口方面,2013年国际钨品市场需求平淡,表现一般,致使中国钨产品出口总体呈现大幅回落,不过出口份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依然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就商务部核定的出口配额产品而言,据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出口数量与2012年相比增加的只有仲钨酸铵(APT)和偏钨酸铵,其余的钨酸、钨酸钠、三氧化钨及蓝色氧化钨、钨粉、碳化钨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滑。
APT 2013年1~12月出口量为2797.882吨,同比2012年1~12月增长10.4%;偏钨酸铵2013年1~11月出口量为1635.235吨,同比增长10%。而钨酸、钨酸钠、三氧化钨、蓝色氧化钨、钨粉和碳化钨粉2013年1~11月出口量分别为59吨、56吨、3297.514吨、3422.590吨、552.191吨、1700.335吨,同比则分别减少82.9%、66.9%、25.4%、41.2%、30.9%和29.7%。
配额范围之外的产品,出口量同样出现明显的降幅。其中钨铁2013年1~12月出口量为72.4吨,同比2012年1~12月减少84.2%,其中2月、4月、5月、9月、12月出口量为零;钨材2013年1~11月出口量1118.504吨,同比减少5.8%;其他钨制品2013年1~11月出口量154.491吨,同比减少6.5%;高端产品钨丝2013年1~11月出口量为359.309吨,同比也减少20.3%。
2013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十大新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发布)
1.国务院重拳化解产能过剩,首次发布相关《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了《关于电解铝企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的通知》。
为积极稳妥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其他产能过剩行业的化解工作,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随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了《关于电解铝企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的通知》,决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对电解铝企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以促进电解铝企业加快技术进步,降低能源消耗。
2.面对严峻市场形势,有色企业顽强拼搏,确保行业平稳发展。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首次突破4000万吨。
2013年,面对国际经济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长减速,金属产品价格低迷的严峻形势,有色企业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努力抓管理、控风险、调结构、求创新,确保了整个行业的平稳发展。全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首次突破4000万吨。
3.有色金属行业6项科技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2014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南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超强化旋浮铜冶炼和无氧化还原精炼工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一水硬铝石矿高效强化拜耳法生产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单位完成的“7000系铝合金强韧化热处理技术创新与工业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和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技术开发及应用”等四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南大学完成的“硫化矿新型高效捕收剂的合成技术与浮选应用”,西安交通大学和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两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4.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开展“参事院士新疆行”,促进新疆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
2013年12月5日,以国务院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为团长,国务院参事蒋明麟、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传尧为副团长,国务院参事张洪涛、李庆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润沧参加的“参事院士新疆行”调研组深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促进新疆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为主题,在疆进行了5天的学习调研。 “参事院士新疆行”调研组从延伸产业链,发展铝加工材料;扩大应用,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迈进;新疆发展有色工业要和新疆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及政府要重视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等四个方面为新疆有色金属科学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达成四点共识。
5.国家12部委联合发布电解铝、稀土等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2013中国稀土论坛”在广州举行。
2013年1月22日,工信部、发改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到2015年,电解铝行业将形成若干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电解铝企业集团,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中国的比例达到90%。稀土行业将支持大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行业格局。为配合稀土行业重组,2013年10月26日,国务院参事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广州举办“2013中国稀土论坛”。
6.有色期货夜盘鸣锣,中国价格影响力有望增强。
2013年12月20日21时,有色金属连续交易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线运行。上期所首日有色金属连续交易运转顺畅,市场成交平稳。自此,国内开展连续交易的期货品种从贵金属扩展到铜、铝、锌、铅四个有色金属品种。
7.有色企业“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又一批海外重大项目相继投产。
中国海外最大铜矿项目——中铝特罗莫克铜矿在秘鲁建成投产;中电投60亿美元建几内亚铝基地,海外布局铝矿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行业企业的成长壮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展现给世界的不仅有“中国需求”,还有“中国投资”。基于铁矿石、铜、铝、铅、锌等基本金属“资源在外”的事实,中国金属矿产企业正掀起海外并购热潮。
8.国家环境保护部实施再生铅企业环保核查,2013年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新春兴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通过环保核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启动了再生铅行业环保核查工作。2013年,环保部委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对再生铅行业实施了环保大检查并发布了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再生铅企业名单,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春兴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通过环保核查。通过环保核查的企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税收优惠政策。
9.2013年,7家中国有色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江西铜业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首度上榜。
2013年7月8日,《财富》杂志公布了2013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中国有色企业入围。其中,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本年度新入围的企业。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以营业收入278.796亿美元,列第414位。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241.46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482位。
10.汀江重大污染事故整改竣工。
2012年7月3日汀江重大污染事故发生后,紫金矿业集团公司开始了全面推进整改工作。从2010年至2012年,紫金矿业集团累计投入8.3亿元资金完成了61项整改内容,采用双层防渗和复合防渗相结合方式综合治理,用HDPE膜和GCL-钠基膨润土垫多重防护方式进行工程修复改造。2013年1月9日至11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专家组完成了对紫金山金铜矿整改方案建设工程竣工现场考察和评估。2013年1月23日,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取得了上杭县人民政府同意恢复生产的批复。
贵金属
黄金
据中国黄金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黄金产量达到428.163吨,同比增长6.23%,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
十大重点产金省(区)为山东、河南、江西、内蒙古、云南、湖南、甘肃、福建、湖北、新疆,这十个省(区)黄金产量占中国黄金总产量的82.94%。十大重点黄金企业为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埃尔拉多黄金公司(中国)、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中矿集团有限公司、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灵宝金源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十家企业矿产金产量占中国矿产金总产量的45.65%。
2013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各类黄金产品共成交11614.452吨,成交额共32133.844亿元;上海期货交易所共成交黄金期货合约4017.565万手,成交额共107090.620亿元。
据中国黄金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黄金消费量首次突破1000吨,达到1176.40吨,同比增长41.36%,超越印度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国。其中:首饰用金716.50吨,同比增长42.52%;金条用金375.73吨,同比增长56.57%;金币用金25.03吨,同比下降1.07%;工业用金48.74吨,同比下降0.23%;其他用金10.40吨,同比下降32.03%。
2013年,黄金市场价格震荡下跌。国际黄金价格最高达到1693.75美元/盎司,最低为1180.1美元/盎司,年末收于1201.5美元/盎司,较上年末下跌462.5美元/盎司,跌幅为27.8%。中国金价与国际金价走势总体保持一致,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最高价为340.8元/克,最低价为236.36元/克,年末收于236.46元/克,较上年末下跌98.04元/克,跌幅达29.3%。全年加权平均价为278.6元/克,比上年均价下降17.8%。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规模大幅增长,创历年最高水平。2013年,黄金累计成交11614吨,同比增长82.9%;成交金额32134亿元,同比增长49.4%。白银累计成交430501吨,同比增长106.0%;成交金额19835亿元,同比增长46.1%。铂金累计成交90吨,同比增长41.2%;成交金额274亿元,同比增长30.1%,见表2-25。
表2-25 2013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各类产品成交情况表
资料来源:上海黄金交易所
2014年2月12日,河南省地矿局以及嵩县国土资源局消息表示,洛阳嵩县发现大型金矿矿床,含金量近40吨,达到大型金矿的标准,预计可以开挖42年。这次发现大型金矿,系嵩县金钼多金属矿整合勘查项目中,专家找矿突破战略中发现的,该项目主要由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承担实施。2009年至2013年,该项目共施工钻孔168个,完成钻探工作量82100米,总投资近1.5亿元,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
白银
2013年,中国原生铅锌铜产量的增长,推动白银产量显著增长,其中铜企业增幅限制。前11个月,白银产量同比增长19%到14316吨。预计全年的产量将超过15500吨。产量超过700吨的企业有两家,分别是江西铜业和豫光金铅。2013年江铜超过豫光成为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3-2013年间,中国白银产量年均递增幅度达到21%。同期,中国原生铜、铅、锌产量的年均增幅分别为11%、11%和9%。2000年以来,中国铜铅锌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拉动白银的产量增长。
2013年中国白银工业消费达到6775吨,同比增长6.5%,高于2012年增幅。电子工业用银量达到4060吨,同比增长5.4%;其中太阳能行业在2013年上半年表现疲软,但下半年随着订单增加,开工率回升,需求逐步稳定。其他类如平板电脑、手机、射频元器件等消费品均出现明显增长,增速较2012年有所提高。摄影业由于结构性消费因素,用银量趋势将继续保持下降,但由于经济疲软,设备结构性替换放缓,减速放缓。银币等投资品需求依然保持增长趋势,2013年中国银首饰及银币等消费品用银量达到2285吨,同比增长8.8%。
2013年中国电子工业用银量达到4060吨,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主要工业消费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大部分产品产量增速加快。虽然2012年家电下乡政策结束,但节能惠民工程继续促进中国工业消费品的产量增长。
2013年中国白银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其中银锭出口增幅显著,达到1208吨,同比增长44%;银粉和半制成银的出口基数较小,所以变化较大,其中出口银粉41吨,同比下滑14%;出口半制成银33吨,同比增长163%。
2013年中国进口白银产品依然疲软,同比略有下降。其中银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达到35万吨,同比增长32%,较2012年55%的增速有所下降。进口银粉1287吨,同比下滑4%;进口半制成银929吨,同比下降18%,延续2012年的下滑趋势,见表2-26。
表2-26 2013年中国白银产品进出口统计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据商务部报道,2013年虽然银价下跌,但投资者依然狂热追逐实物投资。投资需求依然是国内白银消费市场的重要看点,首饰及银币银章类消费则受到了需求的推动,继续快速增长。2013年金银珠宝首饰零售额达到2949亿元,同比增长26%;2011年和2012年同比增速分别为42%和16%。从月度零售额变化可以发现,在年底和年初元旦及春节附近,即12月-2月,是全年首饰消费最旺盛的时期,夏季为首饰消费淡季。
将全球最大的纪念银币生产商美国造币厂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银币总量及增速对比,可以看到美国造币厂银币销量增速自2008年的高位逐步下滑,2013年美国造币厂银币销量为1327吨,同比增长26%;2012年销量同比下降22%;中国人民银行银币发行量自2010年开始有明显增长,增速在不断提高,2013年发行银币350吨,同比持平,维持在高位水平,显示国内银币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
目前,国内众多的现货白银贵金属经营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代理商,为投资者提供进入现货交易平台的途径,主要靠收取手续费盈利;二是兼顾代理商与做市商身份的炒白银公司,不仅可以将大多数客户下单头寸在交易平台做对冲,也可以自己出钱下单与投资客做对手盘对赌;三是纯粹的对赌模式,自己坐庄,成为投资者的交易对手,客户的亏损就是他们的盈利。
2013年由于国际形势动荡,特别是美联储提出QE退出计划,市场从避险资产中转移,银价从年初32美元高位一路下跌,4月12日和6月20日两次暴跌,使价格从最高32美元/盎司跌至18美元/盎司,创年内低点,跌幅将近一半。
下半年,8月在埃及及叙利亚紧张军事形势的推动下,银价反弹至4个月高点,接近25美元/盎司。9月以后市场迎来众多影响巨大的经济政治事件,包括军事形势的缓解、美国政府关门停摆、FOMC会议以及美国经济数据公布使银价继续疲软,在19-24美元/盎司区间震荡下行。12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任期内的最后一次FOMC会议召开,宣布2014年1月开始缩减购债,银价在19美元附近低位震荡。
2013年COMEX期银主力合约开盘31美元/盎司,收盘19.55美元/盎司,全年收跌11.45美元/盎司;年内最高价为1月23日的32.5美元/盎司,最低价为6月28日的18.2美元/盎司,年内振幅达44%。全年平均价23.86美元/盎司,同比2012年下滑23.4%,远高于2012年的跌幅9.4%。
日本及英国央行均推出或表示通过大胆的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使全球央行的宽松环境再注入新的力量。但围绕美国经济复苏及何时停止宽松政策等纷争不断,是困扰银价上涨的主要阻力。3月在市场风险偏好抬头、美元走强以及对冲基金抛售黄金的影响下,投资者开始对美联储结束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产生怀疑,银价一路下跌,并跌破重要支撑位。5月美国就业市场进一步好转,创4年多以来的失业率新低。由于美国就业数据高于市场预期,打压公众量化宽松预期,银价收跌。市场担心9月份美联储就会开始减少购债,并且在2014年结束购债,引发市场动荡,但在这轮暴跌中,银价显示出一定的抗跌性,6月底反弹至19美元上方。
12月17日本年内最后一次FOMC会议终于落幕,美联储声明将于2014年1月其每月缩减100亿美元购债规模,道指暴涨,银价下跌。
2013年全球白银总供应下滑至32420吨,同比减少0.6%。其中矿产银供应依然持续十年以来的增长至24600吨,但增幅放缓,仅增长0.5%,较2012年下滑3.5个百分点。再生银供应达到7620吨,同比下滑3.5%。
2013年前十大矿产银生产国的总产量同比持平,其中墨西哥2013年产银4792吨,同比下滑5%,远低于2012年增速6%;澳大利亚产量下滑3%。根据世界金属统计,中国、俄罗斯和波兰产银同比持平。2013年产银增速最大的国家为玻利维亚,达到1329吨,同比增长7.6%;其他依次为智利、哈萨克斯坦、美国和秘鲁,增幅分别为3.7%、2.5%、1.9%和1.9%。2013年全球主要生产企业产银保持平稳,部分公司由于受到矿石品位降低影响,产量略有下滑。
世界白银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用银、摄影业、首饰、银币和银章等领域。据巴克莱数据统计,2013年全球白银制造业总需求达到27182吨,同比增长3.2%,扭转2012年下滑的趋势。其中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回暖,使工业用银需求恢复至14708吨,同比增长1.5%。工业用银中占比最大的是电子行业,主要用作电接触材料、钎焊料、浆料、靶材等。
2008年以前,白银市场供应略有过剩,供需维持较好的平衡。2009年,上述平衡被打破,过剩量放大。世界经济的放缓导致白银需求下滑;同期,供应量在价格大幅上涨刺激下继续增长。2013年银价大幅下跌,虽然供应增量放缓,制造业需求随全球经济回暖而增长,但依然存在较大过剩量。
铂金
2013年铂系金属市场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仍未完全恢复至前期正常水平。2014年度铂金市场仍将延续短缺格局,钯金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供不应求局面仍不可避免。
2013年内,铂系金属供给情况较2012年有所好转,但难言乐观。其中,南非铂金矿产企业减产问题仍在持续,限制了铂、钯矿山供应量的增长;旧金回收量有所增加,部分抵消了供给不足的局面。
南非铂系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是矿产铂金、钯金供应的重要来源,2012年以来,南非最重要的几大铂金矿企业相继因劳资冲突、成本增加等原因减产,直接导致2012年铂系金属市场出现供给短缺;2013年,该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南非矿山供应仍因此受到限制,产量无法有效增长以满足市场需求,铂系金属市场供应缺口延续。
2013年以来,随着黄金价格的大幅下挫,铂系金属价格在供需基本面支撑下表现相对强势,其中铂金价格重新超过黄金成为最昂贵的贵金属,重新点燃了铂、钯回收热情,回收量亦从2012年低点反弹,部分抵消了矿山产出危机对铂系金属供应的不利影响。
2013年3月27日,正在出席金砖五国峰会的南非与俄罗斯宣布计划成立一个类似于OPEC的贸易组织。2013年,虽尚未观察到该计划对铂系金属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对市场供需预期产生了一定作用,铂系金属供给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3年内铂系金属催化剂需求总体保持较为稳健的态势增长,但由于两种金属用途的差别,二者具体需求情况出现分化:铂金催化剂需求对欧洲汽车行业更为敏感,而钯金催化剂市场更大程度上受到北美和中国汽车生产的影响。2013年内,欧元区汽车消费市场大体上仍处于萎缩状态,中、美汽车销量稳定增加;对中、美汽车市场更为敏感的钯金催化剂的需求表现也比铂金催化剂需求更为强劲。
首饰是铂金的另一重要需求项目。作为非必需品,铂金首饰需求向来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铂金价格高企的2010年和2011年,铂金首饰需求大幅降低;2012年铂金价格下跌之后,首饰需求才再次出现增长;2013年间,铂金价格跟随黄金大幅走低,也刺激了铂金首饰的需求量。铂金首饰虽然未能向黄金首饰一样出现跃增,但也成为铂金需求增长的重要来源,弥补了其在汽车催化剂增长方面的不足,保证了铂金总需求的稳定。
除基本工业供需以外,投资需求也对铂、钯市场供需产生较大影响。在2013年内,在供给忧虑主导下市场对铂金投资兴趣激增,加之南非首支铂金ETF的上市, ETF持仓量大幅增加,成为铂金市场供需情况继续趋紧的一大因素;钯金投资同样受到供给忧虑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被铂金挤占,ETF持仓量亦被超越。
三、石油及化工类商品市场
2013年1~12月,原油产量2.08亿吨,同比增长1.65%;原油加工量4.79亿吨,增长3.31%;天然气1129.4亿立方米,增长9.1%;烧碱2854.2万吨,增长6.6%;纯碱2429.3万吨,增长0.6%;电石2234.2万吨,增长16.2%;乙烯1622.6万吨,增长8.5%;化肥7153.6万吨,增长4.9%,其中氮肥和钾肥分别增长5.9%和16.3%,磷肥下降1.4%;农药319万吨,增长1.6%;初级形态塑料5836.7万吨,增长11%;合成纤维单体2305.5万吨,增长4.7%;轮胎外胎产量9.65亿条,增长7.2%。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9.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2.1%,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0.7%,年均高于整体水平,见表2-27。
表2-27 2013年化工行业主要工业经济指标
2013年,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运行总体平稳,生产增长稳中加快,效益增长整体有所改善,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但下行压力也较大,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
2013年1~12月,基础化工原料利润943.1亿元,同比增长18.7%,比上半年提高13.8个百分点,其中无机酸、无机碱和无机盐逐步企稳,同比增速比上半年分别提高21.2、88.8和20.6个百分点。有机化学原料、农药、橡胶制品和专用化学品延续较快增长势头,利润分别为568.9亿元、229.3亿元、593.1亿元和1120.1亿元,分别增长26.8%、30.8%、21.9%和16.2%。但肥料制造依然延续低迷行情,利润384.9亿元,下降19.2%,其中,氮肥、磷肥、钾肥分别下降51.4%、30.9%和46.4%。
2013年1~12月,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8%,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13.23%,其中化学工业增加值12.2%;主营业务收入12.94万亿元,同比增长8.94%,其中化工8.11万亿元,增长12.88%;利润8402.7亿元,同比增长5.64%,其中化工4339.9亿元,增长12.23%,而去年同期分别为下降0.66%和4%;亏损企业3225家,同比下降0.43%,亏损额下降12.53%,见表2-28。
表2-28 2013年中国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
(续)
石油化工行业资源类产品比重呈现持续下降,技术类产品保持上升的趋势。2013年1~12月,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石油化工全行业的比重达62.7%,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有机化工原料、橡胶制品和专用化学品利润占化工的比重分别为13.1%、13.7% 和25.8%,分别同比提高了2.8、1.1和1个百分点,而无机化学原料、化肥占比分别同比下降0.94和3.9个百分点。此外,反式异戊橡胶、甲醇制芳烃、大型煤气化炉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增速明显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3年,部分传统化工行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产能利用率长期维持低位,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健全,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持续低迷。据行业协会统计, 2013年,甲醇、聚氯乙烯、烧碱、尿素开工率约为60%、65%、75%和80%。甲醇、聚氯乙烯价格长期低位,烧碱(片碱)、尿素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8.4% 和13.4%。另外,一些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在技术取得突破后,产能增幅过猛,出现了新的过热趋势。
2013年1~12月,石油和化学工业进出口总额6414亿美元,同比增长2.6%,贸易逆差2898.9亿美元,下降0.15%。全行业进口4656.5亿美元,增长1.7%。进口原油2.82亿吨,增长4.1%,对外依存度为57.4%,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行业出口1757.6亿美元,增长5%,其中化工行业出口1458.4亿美元,增长4.2%。橡胶制品出口金额478.9亿美元,增长9.2%,增幅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占全行业的27.2%。农药、合成纤维聚合物出口额分别增长31%和27.3%。化肥(实物量)出口量增长7%,出口额下降14.1%。
2013年1~12月,石油和化学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全行业新开工项目11720个,增长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个百分点。化工行业完成1.41万亿元,增长14.6%,为近期来的最低值。合成树脂、涂(颜)料、化学农药、有机化工原料制造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9.7%、28.2%、27.3%和27.1%,高于行业平均值。无机酸、无机碱和磷肥等一些过剩行业投资持续回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8652家,实现主营收入约13.32万亿元,同比增长9.0%,占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的12.9%;利润总额8643.5亿元,同比增长5.7%,占同期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13.8%;上缴税金972.9亿元,同比增长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占中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1.6%;资产总计10.46万亿元,增幅12.1%。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50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5.6%,其中出口1803.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占中国出口总额的8.2%。201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3.10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0%;主要化学品总产量增幅约6.0%。
据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3年,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5364家,实现主营收入8.10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利润总额4308.1亿元,同比增长12.0%;上缴税鑫2529.2亿元,同比增长1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4.6%;资产总计6.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3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出口145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2013年,中国乙烯产量1622.5万吨,同比增长8.5%;烧碱产量2854.1万吨,同比增长6.5%;化肥产量7153.7万吨(折纯),同比增长4.9%;合成树脂产量5837.0万吨,同比增长11.0%;轮胎外胎产量9.65亿条,同比增长7.2%。
四、建材类商品市场
据工信部发布的资料显示,2013年主要产品产量再创新高。水泥产量24.1亿吨,同比增长9.6%,平板玻璃产量7.8亿重量箱,增长11.2%,商品混凝土11.7亿立方米,增长22.5%。
2013年主要产品产销率提高。水泥制造业产销率97.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玻璃制造业产销率96.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见表2-29。
表2-29 2013年建材产量及产销率
2013年,尽管水泥制造业实现利润765.5亿元,同比增长16.4%,仍居于行业之首,但由于水泥制品、轻质建材、建筑陶瓷、建筑用石等行业利润以高于20%的快速增长,水泥行业在建材工业的利润占比再降0.6个百分点,至16.9%。平板玻璃制造业实现利润45.2亿元,一举扭转了近年来徘徊于亏损边缘的困局。
2013年,水泥行业袋除尘、烟气脱硝和协同处置等技术开始快速推广,平板玻璃行业全氧燃烧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自主开发的无碱玻璃基板、碳纤维技术实现产业化。
2013年建材工业运行环境相对好于2012年,市场需求有望提升。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仍会保持15%左右增长速度,但传统建材产业增长速度将低于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且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建筑用石加工业、轻质建材业等会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
建材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令人担忧,水泥在2012年新增94条生产线后,2013年又新增16条生产线;浮法玻璃在建的还有16条生产线。
2013年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前十家企业集团占水泥生产总能力的51.6%,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熟料产量前十家企业集团占熟料总产量的52.8%,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2013年水泥生产能力前十家企业集团占水泥生产总能力的38%,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前十家企业集团占水泥总产量的37.8%,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大企业集团技术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对稳定和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受水泥产品出厂价格环比大幅度上涨推动,从2013年11月份开始建材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扭转了前10个月累计平均持续下降局面,全年平均指数价格比2012年同比上涨0.61%。但建材主要产品价格仍处于低水平,其中2013年12月中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321元/吨,同比上涨8.75元,但全年平均水平304元/吨,仍比上年低4.8元。2013年底和2014年初,水泥和平板玻璃价格已经下滑。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应收账款净额4301亿元,同比增加795亿元,增长22.7%,比2012年全年平均增长水平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反映出市场销售依然艰难。2013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应收账款净额753亿元,同比增加114亿元,增长17.8%,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净额1918亿元,同比增加372亿元,增长24.1%,建筑技术玻璃制造业应收账款净额232亿元,同比增加36亿元,增长18.4%,建材工业特别是水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和建筑技术玻璃制造业经营风险加大,财务坏账风险增加。
2013年建材企业原煤购进价格平均比2012年同期下降60元,根据目前水泥单位产品煤耗平均水平计算,吨水泥煤耗成本下降约5元,水泥制造业因此减少煤耗成本100亿元,毛利率比2012年同期回升0.3个百分点。
但从8月份开始建材行业原煤购进平均价格比2012年同期下降幅度逐渐减小, 12月份建材企业原煤购进价格比上月上涨7元,建材行业“能源红利”逐渐减薄。
自2013年5月以来,中国建材企业天然气平均购进价格持续7个月上涨,上涨幅度为0.145元/立方米,由此导致每重量箱平板玻璃能源成本上涨1.6元,平板玻璃行业能源成本大幅上涨。能源成为影响建材行业效益的关键因素。
2013年主要产品价格振荡走高。跟踪的重点水泥企业均价342.3元/吨,同比下降3.2%,环比下半年持续攀升;重点平板玻璃企业均价63.6元/重量箱,同比上涨4.7%。
2013年销售利润率稳中有升。实现利润总额4525亿元,同比增长18.2%;平均利润率7.2%,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水泥制造业利润率7.9%,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平板玻璃制造业利润率6.0%,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行业资产负债率53.6%,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2013年投资增速减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产能过剩的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分别下降3.7%、5.8%;低消耗低排放的石材、轻质建材、技术玻璃等行业分别增长28.9%、23.5%、36.3%;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完成投资达2085亿元,同比增长12.7%,再居于行业首位。
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但规模依然较大。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三年持续下降。2013年水泥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8.6亿元,同比下降3.7%,其中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下降13.5%和4.5%,东部地区增长12.1%,新疆、宁夏、陕西、湖北下降幅度超过30%。
根据相关资料,2013年1~7月,中国水泥产量13.03亿,同比增长9.6%,增速同比加快4.3个百分点;水泥熟料产量7.60亿吨,同比增长4.0%,低于水泥产量的增长。
2013年1~6月,建材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22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同比回落5.5%,低于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水泥行业负增长,同比下降9.4%;平板玻璃行业负增长,同比下降3.2%;而轻质建材、技术玻璃、粘土与土砂石、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开采及加工、玻璃纤维增加复合材料等制品深加工产业,以及砖瓦及建筑砌块、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的等行业投资增长相对比较快,完成投资额占建材工业投资总额的56.5%。
2013年1~6月,建材行业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位于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开采及加工、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上半年完成投资883亿元,同比增长10.8%;建筑用石开采及加工上半年完成投资644亿元,同比增长23.6%;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上半年完成投资600亿元,同比增长20.6%。
2013年上半年,水泥制造业完成限额以上投资560亿元,同比下降9.5%。年初由于有新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平板玻璃制造业完成投资一度恢复增长。上半年平板玻璃制造业完成限额以上投资132亿元,同比下降3.2%。卫生陶瓷制造业上半年完成投资56亿元,同比下降3.8%。建筑陶瓷制造业上半年完成投资282亿元,1~6月同比增长113.6%,比1~5月回落9个百分点。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168亿元,同比增长20.3%,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400亿元,比2012年增长20.8%,有望达到建材历史最好水平。销售利润率7.3%,比2012年上升0.2个百分点,运行质量稳中有升。
2013年,水泥产量24.2亿吨,比2012年增长9.3%;平板玻璃7.8亿重量箱,比2012年增长11%;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加工和轻质建材等产业增幅保持在20%以上。
建材商品出口总体保持了稳中有增的态势,2013年中国建材商品出口总额32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1%。主要商品出口离岸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13.3%。建筑卫生陶瓷、建筑技术玻璃、水泥及水泥熟料出口数量及出口金额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建筑用石、玻璃纤维及制品、石膏制品及保温材料出口数量较2012年有所下降,见表2-30。
表2-30 2013年建材产业经济运行情况
(续)
(续)
五、汽车类商品市场
汽车整车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2013年累计生产汽车2211.68万辆,同比增长14.76%,销售汽车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87%,产销同比增长率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10.2和9.6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产销1808.52万辆和1792.8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50%和15.71%,产销同比增长率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9.52和8.84个百分点;商用车产销403.16万辆和405.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6%和6.40%,同比较2012年分别提高12.25和12.30个百分点。
据工信部资料,2013年1~4季度,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3.11%、11.40%、14.24%和17.36%。
2013年,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略有回落,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逐步回升。2013年,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全年共销售1192.37万辆,同比增长14.73%;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66.51%,较2012年下降0.69个百分点;占汽车销售市场的54.21%,较2012年增长0.31个百分点。
2013年,中国商用车生产403.2万辆,同比增长7.6%,占全球商用车总产量的20.0%。其中,中国轻型载货车产量为242.2万辆,同比增长2.6%。2005年以来中国轻型载货车产量年均增速为11.4%,在全球轻型载货车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由2007年的8.6%提升到14.6%,受统计口径影响,中国轻型载货车的产量低于美国,居于全球第二位。
中国中重型载货车生产在全球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2005~2013年,产量以年均14.4%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中重型载货车生产国并保持至今。2013年中国中重型载货车产量104.6万辆,同比增长18.9%,在全球中重型载货车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8.7%上升至39.2%。
2013年底,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3741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058万辆),千人汽车保有量101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0892万辆,同比增长17.0%。民用轿车保有量7126万辆,同比增长19.0%,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6410万辆,同比增长20.8%。
201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722.2万辆,同比增长11.8%,高于2012年5.27年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轿车销售330.61万辆,同比增长8.4%,增幅同比有所提升;中国品牌运动型多用途商务车(SUV)销售121.38辆,同比增长4.8%;中国品牌多功能乘用车(MPV)和微型客车合计销售270.39万辆同比增长5%,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外国品牌对中国品牌的冲击较往年更大,共销售1070.31万辆,同比增长18.89%,高于乘用车行业增速3.18个百分点。德系、美系品牌继续保持增长,日系市场需求也有所恢复。此外,消费者对于品牌内在品质日益注重,相比较而言,外国品牌竞争力仍明显高于国内品牌。
2013年,中国企业深化品牌战略与产品布局,不断推出新款车型,有力拉动企业销量增长。如长城哈弗持续占据SUV产品销量排名第一位,一汽奔腾凭借新推出的奔腾X80以68.2%的销量涨幅位于增速榜首位,长安汽车凭借CS35热销实现61.3%的增幅。上汽荣威与MG、东风风神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据统计,201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产销量分别为1809万辆和1793万辆,同比增长16.5%和15.7%。相比前两年,乘用车增长速度明显提升,实现两位数增长。因行业政策刺激,2009~2010年乘用车呈爆发式高增长;之后政策退出导致提前透支的市场连续两年低增长;2013年的快速增长为刚性需求拉动。
乘用车细分市场方面,轿车市场仍是主流,销量达到1201万辆,同比增长11.8%; MPV、SUV销量分别为131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增长45.8%和49.2%,增长非常迅速;而交叉车型则出现快速下滑,销量163万辆,同比下降12.2%。市场刚性需求拉动,轿车实现稳步增长;中国市场对运动型多功能车的热度不减,SUV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新型微客(即新型MPV)替代传统交叉车型,拉动MPV市场高速增长,同时导致交叉车型同比快速下滑。
2013年,乘用车全年销售1792.9万辆,同比增长15.7%。商用车全年销售405.5万辆,同比增长6.4%。轿车(基本型乘用车)是需求量最大的汽车产品,全年销量达到1201万辆。SUV(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是增速最快的汽车产品,2008-2013年的平均增速高达近40%,2013年增速达到49.4%,销售298.9万辆。
据统计,2013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利润总额5270.26亿元,同比增长25.1%;累计实现利税总额8490.87亿元,同比增长25.2%。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方面,外商投资(含合资)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675.84亿元,同比增长28.6%;内资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443.45亿元,同比增长23.3%。汽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增长率均超过20%;改装车制造业增长率为11.1%。
2013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应收账款为7356.58亿元,同比增长30.4%,增加资金占用1714.27亿元;产成品库存资金为2067.44亿元,同比增长13.7%,增加资金占用249.06亿元。中国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3.18%,同比上升2.49个百分点,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2013年轿车产销量分别为1210.1万辆和1201.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4%和11.8%。增幅较上年提升6.16个百分点和5.62个百分点;占乘用车比重分别为66.91%和66.99%,较上年有所下降。轿车产销量基数大,2013年产销量超过1200万辆;轿车市场产销增量贡献超过100万辆,对乘用车及汽车行业增长的巩固和带动作用明显,见表2-31。
表2-31 2013年轿车企业销量排名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轿车市场中,中国品牌销量最高,其次是德系、日本、美系和韩系。中国品牌中自主品牌2013年销量307万辆,同比增长6.4%,增长幅度低于大部分合资品牌,合资自主品牌实现快速增长。同期比较,轿车市场中国品牌销售占比下滑0.59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下滑0.86个百分点。合资品牌中,德系和美系销售占比增长明显。
2013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722.20万辆,同比增长11.4%,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40.3%,市场份额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330.61万辆,占轿车市场的27.53%,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85个百分点。
2013年,从轿车分排量细分品种市场表现来看,排量小于1升系列呈明显下降,共销售41.56万辆,同比下降18.38%;1升<排量≤1.6升系列呈较快增长,共销售821.20万辆,同比增长15.38%;1.6升以上各系列品种中,3升以上大排量品种所占比重虽不大,但增长较为显著,2.5升<排量≤3.0升系列下降较快,其它品种增速略低。
2013年,SUV销量接近300万辆,达到298.88万辆,同比增长49.41%,增幅较上年提升23.91个百分点,总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13, MPV共销售130.52万辆,同比增长1.6倍。中国品牌MPV共销售107.87万辆,同比增长2.4倍;占MPV销售总量的82.6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7.93个百分点。日、美和德系品牌分别销售10.85万辆、7.15万辆和4.65万辆,同比增长67.58%、8.60%和6.90%,分别占MPV销售总量的8.31%、5.48%和3.56%。与上年同期相比,日系市场明显恢复,特别是东风本田旗下杰德下半年上市以来,表现一直较好。
2013年,交叉型乘用车共销售162.52万辆,同比下降27.98%,降幅较上年同期加大27.91个百分点。在乘用车品种中,只有交叉型乘用车表现低迷,未来产品转型升级任务将会更加迫切。
由于国IV政策使然。原来推迟到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商用车国IV排放标准,再次推迟到2014年实施。于是在2013年一些重卡车企在加班加点生产国Ⅲ车,让经销商提前开承兑汇票和上各地车管所的牌证,以库存车的形式压向市场,推高了今年重型卡车的销量,但同时也透支了2014年的销量。
2013年重卡市场中,货车、牵引车、非完整车型(卡车底盘)都呈现出增长态势,但21%的增量并不能说明重卡市场的“回春”,因为该增量是建立在2012年的颓势上得来的。而且国IV政策、降价冲量等增量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2014年上半年的部分销量,所以2013年的增长反而要引起个重卡生产企业对于2014年重卡市场的“紧缩”预警。
2013年,客车(含客车非完整车辆)共销售55.89万辆,同比增长10.16%,增幅高于同期6.15个百分点。在客车主要品种中,随着城市物流业发展日益活跃,轻型客车表现较为出色,共销售38.78万辆,同比增长14.85%,增幅高于行业4.69个百分点;大型客车增幅有所减缓,共销售8.17万辆,同比增长3.13%;中型客车依旧呈一定下降,共销售8.94万辆,同比下降1.19%。
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75万辆,同比2012年增长了39.7%,其中纯电动14243辆,插电式混合动力3290辆;新能源汽车销售1.76万辆,同期同比2012年增长了37.9%,其中纯电动销售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销售3038辆。
据海关提供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汽车累计出口94.85万辆,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6.61%;累计创汇金额128.98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6.04%。出口下降的外因一方面由于一些主要出口目的国受战乱及国内政治危机影响导致本国经济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一些国家还特别针对中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从出口企业自身因素分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品牌转型升级未跟上国际市场发展节奏。
2013年,生产载货车346.85万辆,同比增长6.7%;销售载货车349.63万辆,同比增长5.8%。分车型,重型载货车(GVW>14t,包含重型载货车、生型载货车非完整车辆和半挂牵引车)生产76.06万辆同比增长28.7%;销售77.41万辆,同比增长21.7%。其中,在重型载货车中,半挂牵引车生产26.22万辆,同比增长42.1%;销售26.34万辆,同比增长38.2%。中型载货车(6t<GVW≤14t,包含中型载货车、中型载货车非完整车辆)生产28.55万辆,同比下降1.1%;销售28.68万辆,同比下降1.2%。轻型载货车(1.8t<GVW≤6t,含轻型载货车、轻型载货车非完整车辆)生产189.50万辆,同比增长3.7%;销售190.83万辆,同比增长3.6%。微型载货车(含微型载货车、微型载货车非完整车辆)生产52.75万辆,同比下降1.3%;销售52.70万辆,同比下降1.5%。
2013年,载货车的增长主要是由重型载货车的增长带动,重型载货车为载货车的增长贡献了近4.2个百分点。轻型载货车在载货车份额中虽然占有较大的比例,但增长有限,贡献相对较小,而中型载货车和微型载货车都是负增长。在重型载货车中,主要是由半挂牵引车和重型载货车非完整车辆的增长带动。半挂牵引车增长38.2%,重型载货车非完整车辆增长19.5%,而重型载货车只增长8.8%,见表2-32。
表2-32 2013年各类型汽车销量统计
2013年,6家汽车生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超过100万,其中上汽销量突破500万辆,达到507.33万辆,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和广汽分别达到353.49万辆、290.84万辆、220.33万辆、211.11万辆和100.42万辆。前5家企业(集团)2013年共销售汽车1583.1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72.0%,汽车产业集中度同比增长0.4%。
2013年,中国汽车商品进口额8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5.5%,增幅与2012年大致相当。七大类汽车进口商品中,汽车整车进口额所占比例为59.35%,比2012年降低1.4%;零部件占比是40.59%,比2012年提高1.4%。
2013年,中国汽车商品出口增速稳中趋缓,累计出口额784.18亿美元,同比增长5.3%。七大类汽车商品中,汽车整车出口额有所下降,其他六大类品种呈不同程度增长。
2013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有所下降,客车表现较为突出。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竞争力不足、出口市场需求低迷及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影响,汽车整车出口呈微下降态势,结束了自2010年以来的连续增长,共出口94.81万辆,同比下降6.6%,出口额129.08亿美元,同比下降5.8%。在整车主要出口品种中,轿车和载货车下降明显,客车同比明显提升。2013年,轿车共出口42.45万辆,同比下降14.3%;载货车出口28.55万辆,同比下降11.1%;客车出口16.62万辆,同比增长32.3%。
2013年,中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87.24万辆,同比下降6.4%,其中乘用车出口48.60万辆,同比下降7.7%;商用车出口38.64万辆,同比下降4.7%。汽车整车累计进口107.34万辆,同比增长1.8%,其中乘用车进口104.14万辆,同比增长3.8%;商用车进口3.20万辆,同比下降37.5%。
2013年,全年出口载货车28.55万辆,同比下降11.1%。出口半挂牵引车2.13万辆,同比下降15.1%;出口自卸汽车0.35万辆,同比下降59.0%;出口专用汽车1.73万辆,同比增长4.0%;出口底盘0.41万辆,同比增长179.9%。
汽车零部件
2013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2.7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高于2012年同期12.0%的增长速度;行业利润总额1886.3亿元,同比增长21.6%,大大好于2012年的7.7%增长速度;亏损企业1111家;亏损额69.71亿元,同比增长26.9%。
2013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也呈下降趋势。2013年1~8月,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14439.09亿元,同比增长15.54%,低于去年同期23.96%增长速度,但高于全行业12.8%的增速。行业利润总额增长率8.74%,好于去年的3.71%;亏损额增长率比去年同期增加41.62%。受整车增速下降的影响,部分为自主品牌整车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企业数量剧增。
汽车零部件进口表现总体好于2012年,四大类品种同比均呈一定增长态势。2013年,汽车零部件进口额结束下降趋势,累计进口额334.93亿美元,同比增长9.3%。在四大类汽车零部件品种中,发动机共进口81.82万台,同比增长10.8%,进口额23.76亿美元,同比增长4.9%。在发动机主要进口品种中,132kW及以上柴油发动机进口额呈下降态势,其他品种有一定的增长,其中1L以下小排量汽车发动机增速更为明显。
汽车零部分、附件及车身进口额278.90亿美元,同比增长9.0%,增幅较2012年有所提升。在该系列主要品种中,电近燃料喷射系统、驱动桥和车身下降较为明显,变速器进口额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03.56亿美元,同比增长13.4%,表现较为突出。
汽车、摩托车轮胎进口额6.7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与2012年比,汽车轮胎增长较快,摩托车轮胎呈一定程度下降。其他汽车相关商品进口额25.4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增幅较2012年也有所提升。
2013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稳中微升。全年出口额598.21亿美元,同比增长8.1%,出口顺差达到263.28亿美元,同比提高16.39亿美元。在四大类汽车零部件品种中,发动机扭转2012年下降趋势,出口331.25万台,同比增长5.1%,出口额15.75亿美元,同比增长5.9%;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出口额315.81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明显提升。汽车、摩托车轮胎和相关商品出口额增幅同比有所减缓,分别出口148.78亿美元和117.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2.6%。
2013年,汽车零部件出口额598.21亿美元,同比增长8.1%,增幅同比提升2.14个百分点,占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76.28%,占有率较2012年提升1.97个百分点。出口顺差达263.28亿美元,同比提高16.39亿美元。
在四大类汽车零部件品种中,与2012年相比,发动机结束下降,呈小幅增长,共出口331.25万台,同比增长5.1%;出口额15.75亿美元,同比增长5.9%;汽车零件、附件出口额315.81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增幅较2012年明显提升;汽车、摩托车轮胎和其他汽车相关商品出口及增幅较2012年有所减缓,出口分别为148.78亿美元和117.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2.6%。
新能源汽车
据相关统计,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75万辆,同比增长39.7%,其中纯电动汽车14243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3290辆;新能源汽车销售1.76万辆,同比增长37.9%,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3038辆。另外,混合动力汽车全年生产1.45万辆,销售1.51万辆,见表2-33。
表2-33 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2013年1~5月,国家部委实施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非试点城市中国范围示范推广,采取集中招标方式,选择17家中标企业的70款产品在非试点城市推广,控制推广总量目标为3000~5000辆,中央财政对购买混合动力客车的单位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该模式有效规避了地方保护主义,极大地促进了整车企业市场推广的积极性,仅用5个月便实现5000辆混合动力客车的推广目标。
201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75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1.46万辆,纯电动力轿车占比约83%的份额,市场表现抢眼。目前纯电动汽车一直都是国内能源气车手重点发展市场,大幅高于混合动力汽车(含插电式),伴随着国内乘用车产品技术的成熟,国内典型乘用车企业均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专用小型乘用车平台。
据统计,2013年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累计配套车用储能系统35535套,其中:车用动力电池29949套、超级电容器5586套。在车用动车电池配套方面,乘用车配套动力电池22222套,占比74.20%,同比增长22.9%;客车配套动力电池5692套,占比19.01%,同比增长22.9%;专用汽车配套动力电池2035套,占比6.79%,同比增长8.7%。
2013年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累计配套车用驱动电机36639台(套),其中,乘用车配套驱动电机22771台(套),占比62.05%,同比增长24.5%;客车配套驱动电机11816台(套),占比32.25%,同比增长37.0%;专用汽车配套驱动电机2052台(套),占比5.6%,同比增长9.6%。
二手车
据统计,2013年,中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达到了520.33万辆,相比2012年同期增长8.60%,交易额也达到了2916.49亿元,相比2012年同期增长12.62%。
2004年到2013年十年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增长了四倍,但是,近五年来,中国二手车交易量的增长率却呈逐年下滑态势。2009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增长率为21.9%,从当年开始,虽然交易量一直有所增高,但增速却一直放缓。
2013年1~12月二手车市场累计交易情况
交易量520.33万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8.60%
交易额2916.4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2.62%
基本型乘用车304.94万辆,同比增长12.37%,交易额1748.96亿元。
客车77.40万辆,同比降低1.33%,交易额325.90亿元。
载货车66.82万辆,同比增长2.05%,交易额273.63亿元。
越野车16.68万辆,同比增长50.48%,交易额269.56亿元。2013年全年,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环比2012年增长8.60%。各区域市场方面,除西北地区外,其余区域市场全年交易量环比均保持增长。其中,华北地区与中南地区交易量增速最快,环比分别增长17.02%与15.07%;东北、西南与华东地区交易量增长平稳,分别增长6.80%、5.44%与2.95%;西北地区交易量环比上年降低7.73%。交易占比方面,中南地区与华东地区占比最高,分别实现二手车交易145.67万辆与137.30万辆。
2013年二手车品种结构变化
表2-34 2012、2013年全年各车型占总交易量的份额表
表2-35 2013年二手车交易性质指标变化
图2-1 2013年中国二手车交易区域市场表现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2013年中国二手车市场增长低于预期的原因主要是两大方面:限购和限迁。首先,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出于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新车限购政策越来越严格,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2013年末天津市出台了限购的政策,而限购政策势必会影响二手车的销量;其次,目前在二手车领域,二手车跨区域流转的势头也受越来越受到限迁政策的约束和影响,三百多个城市同时出台以环保为主要内容的限迁政策,对二手车跨区域确实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升级。
对于国内二手车市场的发展来说,当前二手车交易市场诚信度不高,是制约二手车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手车第三方认证体系缺失已成为摆在二手车市场发展前面的“拦路虎”。
六、机械装备类商品市场
2013年,中国机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9%,增幅比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且高于同期中国工业平均增速(9.7%)1.2个百分点,回升势头强于中国工业,改变了上年低于中国工业平均增速的局面,生产运行态势持续向好,对中国工业实现稳中求进总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逐月缓慢回升,增长态势好于预期。民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高于机械工业全行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占机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65.74%,比上年提高0.7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为7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在机械工业实现利润中的比重已达到53.6%。
2013年,在生产平稳增长的背景下,机械工业经济效益增速回升快于产销。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速比上年加快10余个百分点,比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93%,较上年快报数提升0.1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税金总额7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企业亏损面10.9%,比上年上升0.4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5.2%。
2013年,机械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9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增速分别低于中国和全部制造业2.4和1.3个百分点,与上年机械工业的增幅相比回落了7.7个百分点,增速已连续两年显著回落;但从逐月走势看,去年下半年增速回落已明显趋缓企稳。
2013年,机械工业重点联系企业累计订货在上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同比增速逐月小幅回升,态势比上年有所好转,1~12月累计订货额比上年增长10.2%。但总体上看,订货增长仍然乏力。需求不旺将是2014年机械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同时在订货不足、供过于求的压力下,产品价格持续低迷,2013年机械工业价格指数延续了上年的下行走势,至年底止,当月价格指数已连续25个月低于100%。
在2012年高基数的背景下,2013年机械工业财务费用增速明显回落,全年一直为个位数增长,且年中一度出现同比下降;其中利息支出增速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处于个位数增长水平,表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过快上涨的势头有所缓解。但是机械企业被拖欠货款的现象未有明显改观,至年末止,应收账款总额已超过3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已达15.2%,占同期流动资产的比重高达31%,企业资金回收压力很大。
虽然原材料、燃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仍处于相对低位,但机械工业成本上升压力依旧不减。年内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速持续上升且始终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2013年1~12月主营业务成本增速为14.5%,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0.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主营活动利润率(主营业务产生的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比值)仅为6.57%,比2012年下降0.41个百分点。
据统计,2013年进入四季度,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三个月高于中国工业。2013年1~11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10.7%,高于中国工业1个百分点。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4种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 2013年1~11月产量实现同比增长的产品40种,占比为52.5%,产量同比下降的产品24种,占比为37.5%。
2013年1~11月,机械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万亿元,同比增长17.5%,比2013年1-10月微降0.3个百分点,呈趋稳态势。从当月投资趋势看,波动较大。11月当月投资增长15.9%,比10月增幅回落10.4个百分点。
2013年以来机械工业价格指数继续延续上年低迷的走势。截至2013年10月份,机械工业当月价格指数已经持续24个月低于100%,累计价格指数持续23个月低于100%。
2013年机械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中国工业中的比重在20%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9173家,占22.46%;主营业务收入20.43万亿元,占19.85%;利润总额1.41万亿元,占22.52%;税金总额7817亿元,占17.09%;资产总额16.15万亿元,占18.98%。
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64种主要机械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39种,占比为60.9%,产量下降的有25种,占比为39.1%。具体分析表明,与消费关系更为贴近的产品,以及直接服务于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的产品,如农机、乘用车、仪器仪表等,产销形势较好。而典型的投资类产品,如机床、工程机械、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等,产销形势相对较差。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为58.46万台,同比增长12%;数控机床产量为20.93万台,同比增长2.2%;发电设备产量1.22亿千瓦,同比下降2.2%;汽车产销分别为2213万辆和219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3.9%,产销双双突破20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第五年居于世界第一。
2013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7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2%,增速较上年加快1.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725亿美元,增长6.24%;进口2988亿美元,增长0.74%。全年贸易顺差达到736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2013机械工业进出口总额占国内外贸进出口部额的比重为16.14%,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二年占比下降。其中进口占比连续第三年回落,由上年的16.32%降至15.32%;出口占比由上年的17.11%回落至16.86%;机械工业贸易顺差占中国贸易顺差的比重继续上升,由上年的23.37%升至28.33%。数据显示,机械工业进口、出口占国内外贸的比重双双下降,其中进口占比回落显著,是导致外贸占比总体下滑以及贸易顺差高企的主要原因。
农用机械
2013年1-11月中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增加值率为12.4%,农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02%。农机企业工业增加值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高于中国机械行业的增长。在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增速放缓的形式下,农机工业再一次被誉为机械行业中的一枝独秀。
农机工业的12个子行业,多数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增幅较大的有畜牧机械、饲料机械、农机零部件、联合收割机等。
2013年1~11月行业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98.72亿美元,同比增长4.3%同期机械工业增幅为1.88%。农机工业出口总额76.86亿美元,增幅5.41%;进口总额21.86亿美元,增长0.6%。联合收割机累计出口额负增长19.87%,进口额增加24.02%。采棉机等大型收割机进口增长较快。牧草机械进口额增加最大,为36.14%;拖拉机累计出口额负增长12.84%,进口额增长3.1%。
投资大幅增加也是行业快速发展的标志。到11月份,农机行业计划投资额增幅为27.41%,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1.8亿元,同比增长25.99%,农机行业更新设备投资额的增幅高达34.51%。
农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显示,企业自有资金超过85%,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仅为0.4%,银行贷款也不到9%。一方面体现了非金融资金、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对农机工业的青睐,另一方面政府对行业产业升级尤其是农机自主化发展的引导和资本调控作用还有待增强。
行业主要产品产销良好。拖拉机骨干企业1~11月生产拖拉机220.5万台,同比增长3.63%。1~11月谷物联合收获机收割机骨干企业产量增长22.3%,其中,轮式小麦机生产了4.3万台,同比增长了41.55%;玉米机3.8万台,增长了36.19%;履带水稻收获机6.5台,增长了11.94%。
中国农机工业连续十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机制造大国。2013年全球农机工业总产值预计960亿欧元,中国占世界农机总产值约45%,排第二位的欧盟约30%,排第三的北美约20%,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令世人所瞩目。
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发展现多为独资,凭借其技术、品牌、管理等资源,在我们的高端产品市场占绝对的垄断位置。
机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026.3亿元,同比增长13.7%。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利润495.9亿元,同比增长8.8%。本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1.2%。
金切机床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02.6亿元,同比增长0.8%。金切机床行业实现利润53.0亿元,同比减少9.9亿元,增长-23.1%。金切机床产量为725851台,其中数控机床产量达到209287台,分别比同期增长-1.5%和2.4%。
成形机床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55.2亿,同比增长16.1%。成形机床行业实现利润50.0亿元,同比增加4.7亿元,增长10.5%。成形机床产量为233438台,比同期增长0.1%。
金切机床行业实现产值523.9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数控金切机床产值394.3亿元,同比增长-13.8%;金切机床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1.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0.0%;金切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4.2%,其中数控金切产量同比增长-2.5%。
成形机床产值133.7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数控成形机床产值71.3亿元,同比增长-0.6%;成形机床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成形机床产量同比增长-8.1%,其中数控成形产量同比增长3.8%。
2013年机床工具累计进出口额256.2亿美元,同比下降12.9%;其中出口额95.3亿美元,同比增长3.2%;进口额160.9亿美元,同比下降20.2%。进出口逆差65.6亿美元,同比下降40.1%。
机床工具产品累计进口160.9亿美元,同比下降20.2%。
金属加工机床进口101.0亿美元,同比下降26.0%。其中数控机床进口82.1亿美元,同比下降26.5%。
金属加工机床中,金切机床进口79.9亿美元,同比下降28.4%;其中数控金切机床进口70.3亿美元,同比下降28.3%。成形机床进口21.1亿美元,同比下降15.5%;其中数控成形机床进口11.8亿美元,同比下降13.9%。
进口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连年的进口高速增长,使各用户行业在提升产能、消化高端产品上积累了种种矛盾,需要一个化解期,所以2013年与2009年进口下降不同,它是高速增长期的拐点,预计机床进口不会再现历史上的长时间高速增长。
机床工具产品2013年出口95.3亿美元,同比增长3.2%。
金属加工机床出口28.6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数控机床出口11.4亿美元,同比增长5.8%。
金属加工机床中,金切机床出口18.8亿美元,同比增长1.3%;其中数控金切机床出口9.2亿美元,同比增长3.2%。成形机床出口9.8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其中数控成形机床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
2013年,机床出口一直处于小幅波动状态。与国际机床需求乏力有一定关系,与中国大多数企业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有着更大的关系。
2013年机床进口的大幅下降,发出了固定资产投资缩减,市场需求全面萎缩的信号。用户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高峰已过,部分行业的装备暂时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在前期四万亿投资的影响下机床行业的生产规模大幅扩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经济长时期高速发展后,经济规律要求减速,表现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减速。
机床市场需求进一步向高端倾斜。进口数据表明,2013年进口数控机床平均单价较上年同期增长28.8%。
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人市场的崛起。机床行业企业利用制造优势进入机器人制造领域也成为一种趋势,但企业要避免一窝蜂现象的产生,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机床行业的产能过剩十分明显,2013年,企业数量较2011年增长20.4%;产量较2011年增长137.5%。重型机床的产能利用率最低,在其收入连续两年下降45%~50%的情况下,其产能利用率可想而知。其他产品产能利用率会稍高一些,但总体产能利用率过低则是不争的事实。
数据显示,2013年,重点联系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率为3.6%,金切机床行业利润率仅为0.7%。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将直接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抑制企业运营良性循环。
国统局数据显示,2013年,企业产成品库存较2012年同期增长了7.7%;应收账款较2012年同期增长了17.8%,再加上占用金额更大的承兑汇票,企业的流动资金更显紧张。
工程机械
2013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总体概括为:主要产品销量平稳调整、销售收入降幅逐步收窄、企业财务成本和人工成本略有下降、应收账款和存货增幅缩小、经济效益下降且降幅减少、资金紧张状况未有明显好转、进口继续下降,出口保持增长。
工程机械行业在2012年销售全面低于2011年之后,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主要产品销量回暖态势初现,主要产品销售从3月开始出现不同程度同比增长情况,但销售量仍徘徊在较低水平,综合2013年前5个月的数据,总体情况降幅回调。具体销售情况如下,见表2-36:
表2-36 工程机械行业2013年1-5月份主要产品销售量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1~5月中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为99.2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16%。其中进口金额20.9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6%;出口金额78.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3%,贸易顺差57.26亿美元,同比扩大11.12亿美元。
出口方面,累计出口整机54.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1%,占出口总额的70.14%;零部件出口23.3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86%,比上年下降4.11%。1~5月出口增幅较大的产品挖掘机、沥青搅拌设备、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其他汽车起重机、叉车、手动搬运车、牵引车、凿岩机及隧道掘进机、混凝土泵、混凝土搅拌机械、电梯及扶梯、其他工程机械等。
2013年1~5月份工程机械进出口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进口下降幅度逐步收窄。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今年前五个月进口情况有明显好转,各月止累计降幅由1~2月的下降40.5%,恢复到1~5月的下降29.6%。
二是出口保持小幅增长态势。今年以来出口增幅始终保持个位数,在连续33个月出口高速增长之后仍然保持出口增长是来之不易的,同时也预示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面临严峻形势,出口进一步增加的困难较大。要想保持出口稳定增长,需要付出较大努力。
船舶
2013年,中国造船完工453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7%;承接新船订单69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31亿载重吨,同比增长22.5%。
中国完工出口船357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9%;承接出口船订单64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33%;截至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1541亿载重吨,同比增长30.5%。出口船舶分别占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78.8%、92.7%和88.1%。
2013年1~11月,中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共166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1亿元,同比下降3.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4071亿元,同比下降6.2%;船舶配套企业932亿元,同比下降2.1%;船舶修理企业225亿元,同比增长11.4%。
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2亿元,同比下降13.1%。其中,船舶制造企业171亿元,同比下降18.3%;船舶配套企业47.2亿,同比增长7.8%;船舶修理企业4.2亿元,同比增长13.1%。
2013年1~11月,中国船舶出口金额为26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9%。中国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其出口额合计为182.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2%。中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向亚洲出口163.6亿美元,占比为61.2%。
2013年,全球船舶市场需求有所回升,海工市场保持稳定增长。中国船舶和海工骨干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加强营销,全年新接船舶订单69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占世界新船订单1.4577亿载重吨的47.9%,以载重吨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其中,骨干船企优势明显,前30家船舶企业接单6279万载重吨,占全部接单的89.9%。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已超过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新接各类海洋工程平台订单共61座和1艘钻井船,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
2013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新推出100多型绿色环保船型,优化和研发了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液化气船(VLGC)、超大型系列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海洋执法船、公务船、远洋渔船等高技术船舶和特种船舶,大多数船型获得批量订单。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自主设计或联合设计多型自升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风电作业平台、15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深水高性能物探船、5万吨半潜驳、油田增产船、海洋居住船、风电基础运输船等一批档次较高的海洋工程船。
2013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船舶运力严重过剩,航运企业亏损严重,加之造船新规频繁出台等因素,船东对前几年订造船舶的接船积极性不高,采取提高船舶建造要求、提出修改船舶合同等手段推迟接船,造成船舶企业生产计划调整、生产节奏打乱、管理成本提高、应收账款增加、资金状况恶化、经济效益受损。据分析,2013年,全行业有1000多万载重吨船舶由于各种原因推迟了交船日期,全年造船完工量下降幅度较大。
统计显示,2013年1~11月,全行业实现利润252亿元,同比下降13.1%;应收账款1062亿元,同比增长4%;财务费用49.9亿元,同比上升12.8%。尽管全行业仍实现利润252亿元,但主要来自非船产品、物流配套、资本运作等业务,船舶产品生产业务已基本无利可图。
国际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对修船企业也形成直接冲击。2013年,船舶行业重点监测修船企业完成船舶修理3608艘,同比增长2.9%,但船舶修理产值仅有129亿元,同比下降1.7%。主要是附加值较高的尾轴、舵系、机械工程等修理项目明显减少,大部分为换板、打砂、特涂等附加值不高的工程,单船修理工程量大幅降低。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修船行业缺乏自律,竞争激烈,修船价格报价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七、纺织与服装类商品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但是,受到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国际市场增长缓慢以及企业调整产能结构等因素影响,纺织行业生产增速总体呈现逐步放缓走势。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较2012年下降2.2个百分点,较2013年一季度、上半年及前三季度分别下降1、0.6和0.3个百分点。
纺织行业主要大类产品产量增速普遍较上年有所下降。2013年,全社会化纤产量为4121.9万吨,同比增长7.4%,增速低于上年4.7个百分点;纱产量为3200万吨,同比增长7.2%,低于上年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布产量为683.4亿米,同比增长4.6%,低于上年7个百分点;服装产量为271亿件,同比增长1.3%,低于上年4.9个百分点。印染布则受环保压力加大因素影响,产量有所减少,全年产量为542.4亿米,同比下降2.2%,增速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3.8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848.9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是,受生产增速放缓影响,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年呈现增长逐步减速走势,全年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下降1.7、1.8和0.2个百分点。
2012年受棉花价差影响,纺织行业利润明显下滑,2013年以来,在较低基数的基础上,随着企业适应能力的提升,行业利润增速显著回升。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506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高于上年8.1个百分点,高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利润增速在各工业行业中位居前列。
2013年1~9月,规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增速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1~9月,规上纺织企业化纤、纱、布、服装产量分别为3046万吨、2576万吨、494亿米和194亿件,同比分别增长7.5%、7.5%、7.1%和0.7%,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4.5、5.5、3.3和5.8个百分点。
2013年1~9月,规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586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152亿元,同比增长17.4%,高于上年同期17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4.7%,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企业产成品周转率为19.5次/年,同比提高4.6%;总资产周转率为1.6次/年,同比提高1.9%;三费比例为6.1%,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4.4%。
2013年以来,中国棉价在临时收储支撑下,始终保持19000元/吨以上,与国际市场的价差维持在4000元/吨左右。受内外棉价差影响,中国棉纱进口大幅增加, 1~9月棉纱进口157万吨,同比增长44.2%,已超过去年全年进口量。其中8月份进口棉纱20万吨,这是有史以来单月棉纱进口量首次突破20万吨,9月份单月进口棉纱量继续超过20万吨。较高的内外棉价差加上大量棉纱进口,使得中小棉纺企业经营更为困难。
根据相关资料,2013年1~11月,纺织工业生产增速继续呈现趋缓走势,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低于全部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纱、布、服装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3%、5.6%和0.7%,增速同比回落6.4、5.3和5.7个百分点。
2013年,全社会化纤产量为4121.9万吨,同比增长7.4%,增速低于2012年4.7个百分点;纱产量为3200万吨,同比增长7.2%,低于2012年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布产量为683.4亿米,同比增长4.6%,低于2012年7个百分点;服装产量为271亿件,同比增长1.3%,低于2012年4.9个百分点。印染布则受环保压力加大因素影响,产量有所减少,全年产量为542.4亿米,同比下降2.2%,增速低于2012年0.1个百分点,见表2-37。
表2-37 2013年纺织行业主要大类产品产量情况
2013年,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仍未明显好较,但由于市场环境基本稳定,中国纺织行业出口情况总体较为平稳。而且,由于2012年行业出口受内外棉价差问题影响较大,统计基数较低,2013年出口总额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特征,增速同比回升较快。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292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增速较上年提升7.9个百分点。但是,如果与2011年相比,两年来行业出口额年均增速仅为7.2%,剔除价格因素后出口数量年均仅增长3%,行业出口规模并未显著扩大。
2013年1~9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2153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中国对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1~9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对东盟出口额251亿美元,同比增长42.7%,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继欧盟、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1~9月,中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2%,尽管增速低于上年同期5.6个百分点,但较上半年有所回升,见表2-38至表2-39。
表2-38 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分产品出口情况
表2-39 2013年化纤主要产品价格变化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3年纱产量3200万吨,同比增长7.2%,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布产量883亿米,同比增长4.0%,增幅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
2013年,中国化纤短纤原料价格受下游需求不振的影响,延续了自2011年9月以来的下行态势,涤纶短纤全年平均价格为10390元/吨,与2012年均价相比下跌5.7%,粘胶短纤13440元/吨,与2012年均价相比下跌12.8%。与棉花原料不同,化纤短纤原料价格走势主要由市场需求所决定。
2013年,中国累计进口棉花415万吨,由于2012年进口棉花数量基数大,进口棉花数量同比减少19%。据中国海关统计, 2013年以配额外40%关税方式进口的棉花数量约66万吨,较2012年翻了一番,占进口总量的比重约1/6。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配额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纺织企业对优质、低价外棉的需求,故企业不惜缴纳高关税进口外棉;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棉价低于85美分/磅,按照40%的关税进口的到厂价格与中国棉价相比仍具有优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化纤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全年共完成产量4122万吨,同比增长7.9%,比2012年下降3.3个百分点。其中,涤纶3341万吨,同比增长6.6%,增速下降了2.8个百分点;氨纶产量增长最快,增速达27.3%,见表2-40。
表2-40 2013年化纤行业生产情况
据统计,化纤进出口有所增长,合纤原料进口量下降。根据中国海关统计, 2013年,中国共进口化纤产品87.2万吨,同比增长6.2%,化纤产品出口268.0万吨,同比增长8.6%,主要出口产品为涤纶长丝和涤纶短纤,出口量分别为129.2万吨和73.4万吨,分别占化纤出口总量的48.2%, 27.4%。
2013年,主要合成纤维原料共计进口1349.5万吨,同比减少15.9%。其中,乙二醇823.8万吨,占合纤原料进口总量的61.0%。对苯二甲酸进口274.3万吨,同比大幅减少48.9%;已内酰胺进口45.3万吨,同比也大幅减少35.9%。2013年聚酯初级原料PX进口达904.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43.9%, PX进口依存度由2013年的45%上升至50%以上。
利润有所增加,行业运行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以上企业数据显示,2013年,化纤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59.8亿元,同比增长18.3%。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6%,比2012年略微提高0.3个百分点。行业亏损面17.4%,较2012年下降5.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9.3%。其中,涤纶行业利润总额小幅减少3.1%,氨纶行业利润大幅增长3.4倍,粘胶短纤总体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