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资源类商品市场
一、基本情况
为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立足国内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自2011年起,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组织实施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从2011年起,努力实现“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三个阶段性目标。到2013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三年,国土部对第一阶段工作成效进行了评估,大部分任务目标超额完成。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过程中,国土部把加快引进社会资金作为最重要的措施。三年来,累计投入找矿资金约3500亿元,和2008~2010年的三年投入相比,增长了28%,其中,社会资金投入占85%以上。第一阶段任务目标的大宗紧缺矿种中,除铝土矿和钾盐外,其他矿种目标均超额完成。总体看,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进展顺利,成效显著,这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找矿成果最显著的三年。
据国土部介绍,三年中,中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找矿成果非常显著,新发现中型及以上矿产地451个(其中大型162个),其中天然气、铀、钼、钨等发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大矿床。
在能源方面,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保持高位增长,新增石油39.47亿吨、天然气2.3万亿立方米,分别是以往累计探明储量的12.57%、25.3%,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和渤海湾盆地连续发现8个亿吨级油田,在鄂尔多斯、四川和塔里木盆地发现6个千亿方的气田。煤层气主要在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新增2877亿立方米,比2010年底前累计探明量翻了一番。页岩气率先在重庆取得突破,探明首个千亿方整装页岩气田,形成15亿方产能。煤炭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886亿吨,新疆和山西新增一批大型-超大型煤炭矿产地,在福建等南方缺煤省份也有新发现。铀矿勘查在鄂尔多斯盆地查明一个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大营铀矿),有望形成中国铀矿开发利用新格局。
在其他重要矿产方面,铁矿新增资源储量92.50亿吨,在鞍本、冀东和攀枝花等传统铁矿基地新发现了一批特大型矿产地,新疆中部和南疆铁矿有望形成一批新的资源基地。铜矿新增1507万吨,滇西北及西藏中部有望形成新的铜矿资源基地;此外,藏北多龙铜矿成为2013年全球铜矿勘查最大发现,初步估算新增铜资源量600万吨以上,伴生金约150吨。铝土矿新增2.8亿吨,主要在山西、河南、贵州等中国传统铝土矿基地取得。金矿新增2395吨,胶东地区金矿勘查的重大发现,在每年产量140多吨(占中国产量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保有资源储量仍保持了大幅增长。滇北、青海中部取得重要进展,有望形成一批百吨级金资源基地。这些成果为中国黄金产量世界第一的地位提供了资源基础。钨矿新增(WO3)174万吨,在赣北新发现大湖塘世界最大钨矿。钼矿新增1105万吨,新发现安徽沙坪沟等三个200万吨级的钼矿,中国作为世界钼矿资源第一大国的资源基础更加稳固。
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经济效益仍处于较好水平。2013年,1670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独立矿山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74亿元,同比下降10.8%,占行业利润的21.8%。值得一提的是,矿山企业虽然利润有所下降,但主要业务收入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均保持较好水平,分别为10.1%和11.7%,比行业平均水平高6.5和6.6个百分点。
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低于矿山企业和加工企业。2013年,2245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16亿元,同比下降5.8%,占行业利润的24.3%。冶炼企业中亏损企业494家,亏损面为22%。冶炼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仅为2%和2.4%,分别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6和2.7个百分点。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铁、铜、铅、锌矿的剩余开采年限为59年、54年、22年、26年。能源和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程度,到2010年年底,铁矿石、铜精矿、铝土矿、锌精矿等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60%、75%、40%和30%,资源短缺愈加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矿产品市场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保持增长。其中,天然气查明资源储量比上年增长8.9%;铅、钨、钼和贵金属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增幅超过10.0%,铁、锰、铜、锑、磷等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也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见表3-1。
表3-1 2012年底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
注:石油、天然气为剩余技术可采储量
2013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总额为1223.8亿元,其中,油气矿产勘查投资764.0亿元,非油气矿产勘查投资459.8亿元。全国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投入资金463亿元,同比减少9.3%。其中,中央财政90亿元,同比增长1.1%;地方财政122亿元,同比减少5.0%;社会资金251亿元,同比减少14.3%,见表3-2。
表3-2 2013年中国主要矿产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
注:石油、天然气为地质储量
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显著成果,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73处。其中,油气矿产36处,固体矿产137处(其中大型63处)。长庆姬塬油田、西南安岳气田、新疆准东煤田取得重要找矿成果。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8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7639.5亿立方米,煤炭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520.7亿吨。(新发现矿产地和资源储量数据为经过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数据。)
主要矿产品国内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大部分矿产品消费量持续增长,见图3-1至图3-2,表3-3。
图3-1 2009~2013年中国一次能源产量与消费量变化情况
图3-2 2009~2013年中国石油生产量与消费量变化情况
表3-3 2013年中国主要矿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黄金协会
2013年出让探矿权1343个,同比增长27.3%;出让价款13.8亿元,同比增长16.9%。出让采矿权1962个,同比增长5.4%;出让价款52.9亿元,同比下降31.0%。其中,34种重要矿产的探矿权出让数量占出让总量的80.3%,采矿权出让数量占出让总量的13.5%,见图3-3。
图3-3 2009~2013年新立探矿权和采矿权数量变化情况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探矿权257宗,出让价款12.72亿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采矿权1596宗,出让价款38.38亿元,见图3-4至图3-5。
图3-4 2009~2013年探矿权“招拍挂”出让情况
图3-5 2009~2013年采矿权“招拍挂”出让情况
铁矿石
据统计,2013年1~8月,中国铁矿石产量9.04亿吨,同比增长6.7%。其中产量排名前3位的省区依次为河北省3.47亿吨,占中国产量的38.3%;四川省1.21亿吨,占中国产量的1.4%;辽宁省1.06亿吨,占中国产量的11.7%。
2013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666亿元,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的23.74%增速回落13.34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含铸造业)投资5060亿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年底至2013年年底,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铁矿(矿石量)由577亿吨增长到799亿吨。2013年,中国勘查新增铁矿资源储量41.3亿吨。2013年新增大中型铁矿13处。
2013年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继续保持增长,累计产量达到14.5亿吨,同比增加1.3亿吨,增长9.9%。从近三年产量来看,铁矿石产量从年初到年末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受夏天雨季影响,7月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分省份来看,2013年河北省依然是中国铁矿石产量最大的省份,产量达到5.69亿吨,占中国比重为39.2%。其他产量超过5000万吨的省份和自治区还有四川、辽宁、山西、内蒙古和安徽,占中国比重分别为13.1%、10.9%、6.8%、6.1% 和3.5%。从增产数量来看,河北、四川和山西是增加量最大的三个省份,分别为3516万吨、2808万吨和1584万吨,以上三个省份的增产量占总增产量的60%。
中国铁矿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贫矿多,贫矿出储量占总储量的80%;二是多元素共生的复合矿石较多。此外矿体复杂;有些贫铁矿床上部为赤铁矿,下部为磁铁矿。
东北地区铁矿主要是鞍山矿区,它是目前中国储量开采量最大的矿区,大型矿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鞍山(包括大弧山、樱桃园、东西鞍山、弓长岭等)、本溪(男芬、歪头山、通远堡等),部分矿床分布在吉林省通化附近。鞍山矿区是鞍钢、本钢的主要原料基地。鞍山矿区矿石的主要特点:除极少富矿外,约占储量的98%为贫矿,含铁量20%~40%,平均30%左右,必须经过选矿处理,精选后含铁量可达60%以上。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部分为假象赤铁矿和半假象赤铁矿。其结构致密坚硬,脉石分布均匀而致密,选矿比较困难,矿石的还原性较差。脉石矿物绝大部分是由石英石组成的,SiO2在40%~50%。但本溪通远堡铁矿为自溶性矿石,其碱度(Ca+Mg/SiO2)在1以上。且含锰1.29%~7.5%可代替锰矿使用。矿石含S、P杂质很少,本溪男芬铁矿含P很低,是冶炼优质生铁的好原料。
华北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宣化、迁安和邯郸、邢台地区的武安、矿山村等地区以及内蒙和山西各地。是首钢、包钢、太钢和邯郸、宣化及阳泉等钢铁厂的原料基地。迁滦矿区矿石为鞍山式贫磁铁矿,含酸性脉石,S、P杂质少,矿石的可选性好。邯邢矿区主要是赤铁矿和磁铁矿,矿石含铁量在40%~55%之间,脉石中含有一定的碱性氧化物,部分矿石S高。
中南地区铁矿以湖北大冶铁矿为主,其他如湖南的湘潭,河南省的安阳、舞阳,江西和广东省的海南岛等地都有相当规模的储量,这些矿区分别成为武钢、湘钢及本地区各大中型高炉的原料供应基地。大冶矿区是中国开采最早的矿区之一,主要包括铁山、金山店、成潮、灵乡等矿山,储量比较丰富。矿石主要是铁铜共生矿,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是赤铁矿,其他还有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矿石含铁量40%~50%,最高的达54%~60%。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等,脉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剂性(CaO/SiO2为0.3左右),矿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动很大(0.01%~1.2%),并含有Cu (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属。矿石的还原性较差,矿石经烧结、球团造块后入高炉冶炼。
华东地区铁矿产区主要是自安徽省芜湖至江苏南京一带的凹山,南山、姑山、桃冲、梅山、凤凰山等矿山。此外还有山东的金岭镇等地也有相当丰富的铁矿资源储藏,是马鞍山钢铁公司及其他一些钢铁企业原料供应基地。芜宁矿区铁矿石主要是赤铁矿,其次是磁铁矿,也有部分硫化矿如黄铜矿和黄铁矿。铁矿石品位较高,一部分富矿(含Fe50%~60%)可直接入炉冶炼,一部分贫矿要经选矿精选、烧结造块后供高炉使用。矿石的还原性较好。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磷灰石和金红石等,矿石中含S、P杂质较高(含P一般为0.5%,最高可达1.6%,梅山铁矿含S平均可达2%~3%),矿石有一定的溶剂性(如凹山及梅山的富矿中平均碱度可达0.7-0.9),部分矿石含V、Ti及Cu等有色金属。
除上述各地区铁矿外,中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各省,如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宁夏等地都有丰富的不同类型的铁矿资源,分别为攀钢、重钢和昆钢等大中型钢铁厂高炉生产的原料基地,见表3-4。
表3-4 2013年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分省市统计
(续)
数据来源:《2013-2017年中国铁矿石产业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尽管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逐年保持增长,但是铁矿石平均品位却在不断下滑。2013年原矿产量为14.5亿吨,折算成铁精矿仅为3.89亿吨,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中国还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
2013年,依托铁矿石保障协调机制工作组,中国推动解决铁矿石资源保障相关工作,形成了长协供应、现货平台交易、期货市场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国产矿、权益矿、进口矿等供应渠道不断拓宽。2013年中国进口铁矿石8.19亿吨,同比增长10.2%,对外依存度约67%。进口铁矿石平均单价129美元/吨,同比增长0.2%。国内已形成年产铁矿石原矿16亿吨的生产体系,折算成品矿产能超过5亿吨/年。鞍钢卡拉拉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年可生产磁铁矿石2100万吨,选矿厂年可生产高品位铁精矿800万吨。武钢利比里亚邦铁矿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海外权益矿回运600多万吨。河北钢铁集团与阿尔德隆公司签约,将合作开发佳美铁矿,其资源量约为10亿吨。
2013年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每吨为129.03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8.58美元/吨,上涨0.45美元/吨,涨幅0.35%。进口炼焦煤7539万吨,均价为每吨130.6美元,同比下降8.48%。尽管钢铁企业通过降低炼焦煤采购价消化大量减利因素,但全年原燃料、能源价格整体上仍处于高位。而钢材价格则总体呈持续下跌态势,至12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99.14点,比上年底下跌5.86%。八大主要钢材品种价格与上年底相比,每吨下跌少则近百元,最多的热轧板卷每吨下跌40多元。同期CRU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尽管与上年末比也有一定幅度下跌,但仍维持在168点以上,见表3-5。
表3-5 2013年1-8月中国月度进口铁矿石情况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有色矿业资源
中国地质大调查部署金属矿产找矿勘查工作的重点区域包括: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昆仑山、天山、秦岭、祁连山、大兴安岭、南岭等重要城矿区带。在西部地区以寻找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为目标;在中东部地区开展隐伏矿床与深部矿床的找矿工作;并辅以老矿区深部和周边勘查增加资源储量的方针。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讯,2013年,中国有色矿产资源的特点有:
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低,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2012年铜储量3000万吨;铝土矿储量8.3亿吨;铅储量1400万吨、锌储量4300万吨。需求量大的铜和铝土矿的保有储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却很低,分别只有4.4%和3.0%。属于中国短缺或急缺矿产,因此对外的依存度也就相对较大。中国有色矿产资源总量尽管很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却很低,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中国有色矿产数量很多,但从总体上讲贫矿多、富矿少。如铜矿,平均地质品位只有0.87%,远远低于智利、赞比亚等世界主要产铜国家。铝土矿虽有高铝、高硅、低铁的特点,但几乎全部属于难选冶的一水硬铝土矿,目前可经济开采的铝硅比大于7%的矿石仅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特点决定了必然增大矿山建设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
中国80%左右的有色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其中尤以铝、铜、铅、锌矿产多。例如,在铜矿资源中,单一型铜矿只占27.1%,而综合型的共伴生铜矿占了72.8%:在铅矿资源中,以铅为主的矿床和单一铅矿床的资源储量只占其总资源储量的32.2%,其中单一铅矿床只占4.46%;在锌矿产资源中,以锌为主和单一锌矿床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占总资源储量的60.45%。但矿石类型复杂,而且不少矿石嵌布粒度细,结构构造复杂。中国有色矿产资源中,虽然共伴生元素多,若能搞好综合回收,可以提高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矿石组份复杂,势必造成选冶难度大、建设投资和生产经营成本高的现状。
中国有色矿产资源分布范围很广,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产出,但区域间不均衡。铜矿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赣东北和西部地区;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广西、贵州地区;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华南的广西、湖南、广东、江西和西部的云南、内蒙、甘肃、陕西、青海等地区;锡锑主要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等地区。
从资源的开发上看,中国的铅锌资源开发正逐步从东北、中部向中、西部以及内蒙转移。除湖南、广东、广西仍保持一部分资源外,铅锌资源开发、矿山主要在向云南、甘肃、四川、青海以及内蒙转移,见表3-6。
表3-6 2013年中国有色矿业资源勘成果
(续)
铜矿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年底至2013年年底,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铜矿(金属量)由6709万吨增长到9112万吨。2013年,中国勘查新增铜矿资源储量314万吨。
据统计,2012年两个大型项目乌山铜钼矿二期和多宝山铜矿一期先后投产,使得国内铜矿产能有较大增加,估计当年国内新增铜精矿产能约为9万吨/年,2013年国内基本没有大型铜矿项目投产,预计产能增长有限,增长部分主要来自于去年新增产能的逐步达产。
2013年一季度国内铜精矿产量较低;二季度随着气温回升,北部地区的铜矿开工率提升,加之冶炼产能扩张,而铜精矿进口环比增幅有限,为满足生产需要,国内铜精矿产量明显提高。三、四季度国内铜精矿产量继续攀升。全年来看,国内铜精矿产量还是保持增长局面。
据统计,2013年国内铜精矿产量为154万吨,同比增9.5%,增幅低于2012年(2012年同比增12.7%)。
进口方面,随着4月初印度韦丹塔下属Ster1ite冶炼厂迫于环保压力关闭,在其没有重新复产之前,向市场释放约2.5万吨/月铜精矿(金属量),其中有望销往中国,有助于增加国内铜精矿的供应。三季度蒙古OT矿有望开始向外发送铜精矿,中国是其主要销售目的地,OT矿计划年内的发货量在6万吨金属量左右,但从中国的海关统计数据看,来自蒙古的进口矿增长还不太明显,7-11月从蒙古进口的铜精矿实物量分别为4.82万吨、5.21万吨、6.72万吨、4.81万吨和5.62万吨,尽管高于上半年的月均4.11万吨和2012年的月均4.46万吨水平,但增量远未达到3万吨。今年铜精矿进口频创新高,不仅弥补了废杂铜进口的不足,还推动国内精铜产量保持较高增速。
从2013全年数据看,尽管铜精矿消费量大幅增长19.4%至398.1万吨,但由于进口量增幅更大(1~11月海关实物量进口同比增31.2%至904.1万吨,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推算全年金属量进口同比增长26.9%至268.4万吨),且国内产量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9.5%至154.0万吨),导致国内铜精矿供应过剩量较上年大幅增加18.0万吨,达到24.2万吨。
目前国内铜矿在建项目众多,但普遍规模偏小。据不完全统计的在建铜矿项目产能约为8万吨/年,大都计划在2013和2014年投产。预计2013~2014年两年的铜精矿含铜产量分别为152.6万吨和160万吨,增幅各为8.5%和4.8%。不过,从中期看,中国的铜矿产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有数个大型拟建铜矿项目:西藏驱龙铜矿(设计铜年产能12万吨)、西藏谢通门雄村铜矿(4万吨)、云南普朗铜矿(一期4.8万吨)、安徽沙溪铜矿(1.54万吨)、多宝山二期(3万吨)等等。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中国铜矿分布相对较集中,从省份上,中国主要集中分布在西藏、江西、云南、新疆,其次为内蒙古、安徽、甘肃、湖北、山西、黑龙江,10省(自治区)铜矿探明储量合计占中国总储量的83%。从地区上,长江中下游、藏东、冈底斯、东天山、赣东北、阿尔泰、康滇7个片区中,分布了中国铜储量的63%,且冈底斯地区独占中国铜储量的17%。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0种铜矿床类型在中国均有发现。世界重要的铜矿类型为斑岩型和砂岩型铜矿床。中国斑岩型铜矿查明资源储量占总量的42.2%;其次为矽卡岩型占22.3%, (火山-)沉积变质型占11.3%,海相火山岩型占15.0%,基性-超基性铜-镍硫化物型占7.3%。斑岩型铜矿是中国储量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矿床类型。矽卡岩型(火山-)沉积变质型、海相火山岩型、基性-超基性铜-镍硫化物型是中国富铜矿的主要来源。
2013年,中国铜矿矿产地4961个,其中铜矿储量大于50万吨的大型铜矿床有46个,大于10万吨小于50万吨的中型铜矿床有130个。虽然大型铜矿床占总查明铜矿床数量的比例较小,但大型铜矿床已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72%。
中国低品位铜矿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铜矿储量平均品位为0.87%,在中国大型铜矿床中品位大于1%的铜矿储量占13.2%,大多数属于中低品位。中国斑岩型铜矿床平均品位0.55%,低于智利、秘鲁的1.0%~1.6%;中国砂岩型铜矿床平均品位为0.5%~1.0%,低于刚果、赞比亚、波兰的2%~5%。但是,中国铜矿石多为易选矿石。
中国铜矿石中除含有铜外,常伴生有金、银、钼、铁、铅、锌、镍、钴、钨、锡、铋等多种组分。据统计,与铜伴生的金占整个伴生金储量的78%,与铜伴生的银占到整个伴生银储量的26%。不同类型铜矿中往往伴生有不同的元素组合,斑岩型铜矿主要为铜-钼组合,其次为铜-金组合;矽卡岩型铜矿主要有铜-铅-锌、铜-铁、铜-铅-锌组合等,基性-超基性铜-镍硫化物主要为铜-镍组合,(火山-)沉积变质型为铜-金-银组合,陆相火山岩型为铜-金组合等,见表3-7。
表3-7 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
锌矿
近几年来,国内矿山不断发展壮大,新建矿山投产项目逐渐增加,锌精矿增幅更加明显,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预计2013年中国锌精矿产量为463.4万吨,比上年增长5.8%。因中国产量基数较大,为全球精矿产量的增长做出了贡献。
2013年中国锌精矿产量不断增加,精矿进口较去年小幅增长,中国精矿供应充足,因此在加工费谈判上,冶炼厂占据有利地位,下半年中国精矿加工费达到5300~5500元/吨,远高于2012年的加工费。同时,因为中国精矿充足,且国产矿采购方便,冶炼厂大多采用国产矿。实际上从2011年以来,中国精矿进口量不断回落,2012年平均月进口量不足14万吨实物量,2013年略有回升,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3年前十一月的月平均进口量回升到16万吨。根据测算,全年的精矿进口量仍在100万吨以下,伴随着精矿进口实物量的减少,进口矿的品位也在下降。
2013年前11个月中国累计进口锌精矿177.5万吨,同比增长2.7%。中国矿山产量不断增加,精矿供应充足,进口矿的吸引力下降;另一方面,折算后的进口精矿价格与中国基本持平或略高于中国精矿价格,且进口周期较长,因此中国冶炼企业更倾向购买中国矿。
从中国的精锌需求量来分析,由于矿山供应不足,中国每年需要100万吨左右的刚性进口,表现为进口锌精矿或者精锌。我们预估2013年精锌净进口62万吨左右,加上中国517万吨的产量,2013年中国市场从2012年的短缺再次转为过剩,2013年四季度开始中国库存再度回升。
铝矿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年底至2013年年底,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铝土矿(矿石量)由25.4亿吨增长到40.2亿吨。2013年,中国勘查新增铝土矿资源储量2.6亿吨。
据统计,2013年1~11月份,中国氧化铝产量为4070万吨,同比增长14.6%,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4.8个百分点,比1~10月份增加0.8个百分点。产量前5位省区分别为河南、山东、山西、广西和贵州,合计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96.2%。其中河南、山东产量超过1000万吨,分别达到1116万吨和108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3%和6.5%。
中国的铝土矿资源大型矿床偏少,七成以上的矿产不适于露天开采并且浪费严重。中国大多数地区铝土矿矿床中优质矿石分布的连续性差、矿石质量不佳,目前只有广西平果、华银、信发采用大规模机械化露天方式开采铝土矿石,其他省区的露采矿区多是在原有产能基础上采取收购民采矿石的方式生产,贵州的矿山为地下采矿。近期建设的矿山除贵州遵义仙人岩、后槽外,重庆南川大佛岩、灰河、穿洞湾,河南焦村、郭沟、孙坡、管茅、段村、雷沟,贵州猫场,山西兴县等原料矿山均为地下矿,中国铝土矿生产除广西外,均以地下开采为主。近年来受到中国氧化铝工业高速发展的影响,中国铝土矿开采量也逐年递增。
中国铝土矿生产现状中国铝土矿质量偏低,以中低品级矿石为主。中国70%的铝土矿铝硅比(A1 /Si)大约在4~6之间,其溶出性差导致生产成本较高。铝硅比为>10、7~10、4~7、<4的资源储量的比例大约为1∶6∶15∶2。且以一水硬铝石为主,占中国总储量的98% 以上,集中分布在山西、河南、贵州、广西等地,属于高铝、高硅、低铁、难溶矿石。而利用相对容易的三水铝石仅占储量的1.6%,主要分布在福建和广西。中国铝土矿资源消耗量巨大,采储比在全球基本属于最高水平。资源保障能力有限,是铝土矿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铝土矿资源的保障能力差是制约中国铝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013年,中国进口氧化铝累计发证数量为371.1万吨,同比下降18.6%;发证金额为133923万美元,同比下降16.8%;累计发证1607份,同比增长84.1%;平均单价为360.9美元/吨,同比增长2.2%。累计清关数量为283.6万吨,累计清关金额为103360.7万美元,清关均价为364.5美元/吨。
澳大利亚为中国氧化铝最大进口市场。2013年,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氧化铝发证数量为348.6万吨,同比下降17.6%,占发证数量的93.9%;发证金额为120427.2万美元,同比下降17.3%,占发证金额的89.9%;发证186份,同比增长1.1%;平均单价为345.5美元/吨。清关数量为262.5万吨,清关金额为92082.5万美元,清关均价为350.7美元/吨。
中国进口的铝资源以铝土矿和氧化铝为主。近年来,两种产品进口相互替代,中国一次铝资源对外依存度维持在50%左右。
自2014年1月12日起,印尼禁止未经加工的金属矿石出口政策将正式失效。受此影响, 2013年1~11月份,中国铝土矿进口量高达6553万吨,同比大幅增长81.7%。中国使用进口矿生产氧化铝的企业主要位于山东。根据山东氧化铝产量分析,2013年1~11月份实际消耗铝土矿约3000万吨,因此,进口铝土矿中50%左右是作为储备之用。同期,中国铝土矿进口单价13.6美元/吨,同比上涨13.7%。其中,澳大利亚进口单价57.8美元/吨,同比上涨8.2%;印尼进口单价50.7美元/吨,同比上涨13.9%。
铅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色金属主要产品产量数据,1~11月份,中国累计生产铅精矿294.2万吨,同比增加12.3%。尽管2013年铅锌价格基本在低位徘徊,矿山人力、水、电、辅料及环保等成本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矿山利润空间大大压缩,但是进口矿的大幅减少致使中国原料供应紧俏,冶炼企业多数转向采购国产矿,支撑了中国矿企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全年铅精矿产量保持了大幅度上涨。在国家统计局数据的基础上,安泰科通过对中国主要精矿生产地区重点企业调研修正后估计,2013年中国铅精矿产量约为313万吨,同比增加20.4%左右。
分地区来看,内蒙古依旧是中国最大的铅精矿生产省份,据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估计,其2013全年产量为93.6万吨,同比增长26%,占中国比重的30%。近两年,内蒙古以内蒙地质勘察院所属地勘单位和驰宏锌锗、山东黄金、紫金矿业和中铁资源等大型上市公司为主体,新建或扩建矿山项目增多,同时采选设备趋于自动化、大型化,提高了采选回收率,弥补了内蒙地区普遍矿山品位低的不足,其将是未来铅锌资源开发的主力。
湖南2013年铅精矿产量同样增幅明显,据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估计,年产量为51.3万吨,同比增长23.9%。湖南地区2013年铅精矿产量增幅较大主要是受益于花垣地区铅锌矿产量的大幅提高和清水塘地区铅锌矿业的整合,加之湖南地区巨大的铅冶炼产能拉动,其它原有矿山生产积极性较高,且精矿运输距离较近、地区人员成本较低,也有利于矿山降低入选品位,提高产量。
广西2013年超过四川成为中国第三大铅精矿出产地区,估计其全年产量为33.2万吨,同比增长7.4%。2012年受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的影响,占广西铅精矿产量约30%的河池地区涉重企业一度全部关停,2013年经过环保整治处理和企业技改达标后,涉铅采选的企业多数恢复正常生产。同时,广西中金岭南铅锌采选扩产改造项目达产、达标,也为广西地区的铅精矿产量增长提供了动力。特别指出的是广西地区的铅精矿中含锑较高,目前国内主流原生铅厂均可回收,甚至部分原生铅厂收购锑精矿,通过配矿冶炼回收,广西高附加值铅精矿在国内采购中相当抢手,也促进了广西矿山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铅精矿产量。
四川地区主要铅精矿产区2013年除受到地质灾害影响外,还经受了多轮暴雨袭击,部分矿山减产、停产。2013年铅精矿产量明显下滑,估计年产量为32.9万吨,同比减少14.8%。
从数据上看,2013年青海和陕西铅精矿产量增幅最为明显,产量分别为13.2万吨和10.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75%和102%。上述地区由于之前产量占中国比重并不明显,加之2013年有新建矿山投产,因而产量大幅增长。中国其它地区2013年铅精矿产量虽增减不一,但变化不大,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见表3-8。
表3-8 中国主要地区铅精矿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年全年国内铅精矿供应紧张,冶炼企业普遍备库存不如往年,国产矿非常抢手也令矿山企业更加惜售,国产矿加工费总体维持在1800~2000元/金属吨。全年国外铅价表现较强,进口铅精矿竞争力减弱,进口矿加工费维持在100美元/吨以上。
2013年1~11月,除10月份外,其他月份国内铅精矿进口量均在15万吨以下,这是在近年国内精铅冶炼产能持续扩张的局面下十分罕见的。1~11月国内累计进口铅精矿136.3万吨(以进口铅精矿品位为50%计算为68.2万吨金属量),同比减少20%。
近两年国内铅精矿产量增长明显,原料自给率逐步提高是铅精矿进口量减少的原因之一。据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调研,尽管原料自给率有所提高,但全年国内冶炼企业原料供应持续偏紧,由于国内外比价偏低挤压冶炼企业盈利空间,企业不得不通过采购国内矿来降低生产成本,一度造成国内原料市场出现抢货现象。在当前铅价内弱外强的格局下,国内对进口矿的依赖程度将继续减弱。
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938.9万吨和922.0万吨,其中,欧洲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71.6万吨和163.7万吨,美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25.2万吨和144.1万吨,中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92.0万吨和375.0万吨,全球供应短缺16.9万吨。2011年全球精铅产量为1000.2万吨,同比增加6.53%,消费量为958.9万吨,同比增加4.00%,供应过剩41.3万吨,其中欧洲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75.0万吨和162.6万吨,美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29.6万吨和157.8万吨,中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426.2万吨和400.5万吨。2011年全球铅过剩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铅产量增长过快,而消费增长低于市场预期。2012年,全球精铅产量和消费量为1063.1万吨和1043.5万吨,同比增长0.35%和0.16%,全球供应过剩19.6万吨,其中中国市场过剩13.6万吨,其中,2012年欧洲累计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177.1万吨和157.9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32%和下降2.41%,美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为129.4万吨和158.9万吨,分别同比增长3.77%和3.79%,中国精铅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464.6万吨和451万吨,同比增长9.01和12.61%。2013年中国铅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531.6万吨和284.3万吨,分别同比增长9.63%和5.0%,见表3-9至表3-10。
表3-9 全球和中国精铅产量分析
表3-10 全球和中国精铅消费量分析
锡矿
2013年3月份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不再发布中国锡精矿产量数据。结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估计2013年中国锡精矿产量约为9.5万吨,与去年持平。虽然2013年上半年锡价的低迷导致采矿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上半年产量的减少,但是随着锡价的回暖,中国矿山的生产热情也随之高涨,产量也相应恢复。此外,统计来源的差别也导致了数据出现了一定的误差。
锡在基本金属中属于稀缺品种,锡矿是中国优势矿产之一,储量居世界之首。在世界6大产锡国中,中国居首位。中国的锡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湖南三省,而云南个旧和广西南丹大厂两个特大型锡矿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锡矿资源集中地,中国最大的两家锡生产企业云南锡业和广西华锡分别位于这两个矿区。广西南丹的大厂是中国特大型锡矿基地之一,也是世界少有的特大型多金属锡矿床。云南锡矿保有储量略低于广西,居中国第二位,而产量居中国之首。
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锡资源储量约为490万吨,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及印尼原矿产量的下降,锡储采比有所反弹,但现有储量也仅能满足18.2年的生产需求。全球锡资源储量不断下降的趋势,以及较低的资源保障年限从根本上决定了锡精矿产量难以大幅持续增长。
由锡资源分布特点所决定,全球锡精矿生产呈现寡头垄断格局,中国和印尼垄断了全球50%以上的锡资源储量及产量,见表3-11至表3-12。
表3-11 2009~2013年全球锡精矿产量
数据来源:ITRI,安泰科
表3-12 2012年全球锡资源储量及产量分布格局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
全球锡精矿生产自2005年后增速逐渐放缓,2007年达到近期高点后呈下降趋势,2012年全球锡精矿产量为28.1万吨,较2007年的35万吨下降了19.3%,见表3-13。
表3-13 2012年全球前十大锡生产企业
资料来源:产业信息网
近年来中国锡精矿产量也已呈现触顶回落态势,原因之一在于国内锡精矿采选成本不断升高,2012年吨采选成本已达到10~11万元,相较2007年时已翻了一番。成本高企不但使大量高成本小型矿厂退出市场,总体产量下降,同时也形成了进入壁垒,阻止高成本产能再度进入市场。
2013年中国进口锡精矿(毛重)96568吨,是2012年的三倍多。其中92%来自缅甸,据估算锡金属量超过10000吨。中国仅12月份就进口了15275吨锡精矿(毛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91%,是2013年进口量第二高的月份,只比1月份的17661吨略低。
2013年之前,中国锡精矿的主要进口来源是玻利维亚,其次是缅甸、民主刚果和坦桑尼亚。由于缅甸据中国地理距离较近,而且随着缅甸近几年锡矿资源的大力开发,中国从缅甸进口境况的数量增速极快,但由于缅甸矿石的品位比较低,因此折合金属量来看并不像实物量那样惊人。但目前来看,缅甸矿石已经成为进口锡精矿的主要来源,估计2013年进口缅甸矿石约为8万余吨,折合金属量为9000多吨。而由于玻利维亚的矿石价格高居不下,因此业内人士明显减少了对其采购的数量,导致2013年进口玻利维亚矿石仅为不足3000吨,同比下滑接近60%,见表3-14。
表3-14 中国进口锡精矿主要国家概览
钼矿
2013年上半年,中国钼精矿的平均价格大约在1600元/吨度,价格跨越区间在1420~1780元/吨度。最低价格在6月末的1420元/吨度附近,实际水平最低已经跌至1400元/吨度。最高价格在1月中上旬的1780元/吨度。而中国钼铁的平均价格大约在12.5万元/吨,价格跨越区间在10.5~12.5万元/吨。最低价格在6月末的10.5万元/吨附近,实际水平最低已经跌至10.2万元/吨。最高价格在1月中上旬的12.5万元/吨。
2013年下半年,中国钼精矿的平均价格大约在1450元/吨度,价格跨越区间在1380~1500元/吨度。最低价格在11月末的1380元/吨度附近,实际水平最低已经跌至1360元/吨度。最高价格在7月上旬的1500元/吨度。而中国钼铁的平均价格大约在10万元/吨,价格跨越区间在9.5~10.5万元/吨。最低价格在11月末的9.5万元/吨附近,实际水平最低已经跌至9.4万元/吨。最高价格在7月上旬的10.5万元/吨。
据统计,2013年中国钼精矿产量为8.2万吨钼,同比下降3.7%,其中河南省产量为2.7万吨钼,同比下降9.7%;陕西省产量为2.1万吨钼,同比增长1.3%;内蒙古产量为8820吨钼,同比增长19.3%;河北省产量为3443吨钼,同比下降18.1%;辽宁省产量为8570吨钼,同比增长1.8%,以上五省产量占中国产量的84.1%。
2013年一季度,中国钼精矿产量为1.8万吨钼,二季度生产2.2万吨钼,三季度生产2.1万吨钼,四季度生产2.2万吨钼。2013年一季度产量最低,主要由于春节假期和寒冷地区矿山未启动生产;由于2013年冬天气温相对较高,内蒙和东北地区矿山的生产未受影响,因此4季度产量没有出现下降。
总体来看,河南地区小矿山减产造成中国供应量大幅下降,同时内蒙古地区新项目投产达产增加了产量,因此2013年中国钼精矿产量小幅下降。
钼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约为0.00011%,已发现的钼矿约有20种,其中最具工业价值的是辉钼矿,其次为钨相钙矿、铁铂矿、彩钼铅矿、铂铜矿等。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14年发布的数据,全球钼资源储量约为1100万吨,探明储量约为1940万吨。
根据国土资源部消息,2013年中国勘查新增钼矿资源储量307.1万吨。2013年新增大中型钼矿14处。
中国是世界上钼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截止2013年,中国钼资源探明储量为2414万吨。中国钼矿资源分布也相对集中,就分布区域来看,中南地区储量居中国首位,占中国钼资源总储量的35.7%,其次是东北19.5%、西北14.9%、华东13.9%、华北12%、西南4%。钼资源就各省分布情况来看,前三位的是河南(占中国总储量的29.9%)、陕西(13.6%)、吉林(13%),这三省钼资源总储量就占了中国总储量的56.5%,此外,山东(6.7%)、河北(6.6%)、江西(4%)、辽宁(3.7%)、内蒙古(3.6%)五省钼资源储量也相对较多,而以上8个省合计储量占中国钼矿总保有储量的81.1%。
陕西渭南华县钼矿于1955年被发现, 1965年实现规模开采,1983年开始大规模开发。中国矿业联合会于2006年授予了华县“中国钼业之都”的称号,因为该地区钼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钼资源矿石储量为14亿吨,钼金属储量为128万吨,居世界前列,是世界六大钼矿床之一,并且金堆城地区的钼矿资源具有埋藏浅、矿带集中、矿体厚、钼品位较高且稳定的特点。
世界钼资源主要集中在太平洋盆地东侧的边缘,即从阿拉斯加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经过美国和墨西哥到智利的安地斯,最著名的是美洲的科迪勒拉山山脉,该山脉有大量的斑岩型钼矿和斑岩型铜矿,如美国的克莱美斯克、享德逊斑岩钼矿,智利的埃尔特尼恩特、丘基卡马塔、埃尔萨尔瓦多、第斯皮达卡等斑岩型铜钼矿,加拿大的恩达科斑岩钼矿和海兰瓦利斑岩铜钼矿等。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14年发布的数据,全球钼资源储量约为1100万吨,中国是世界上钼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钼资源储量为430万吨,其次是美国(270万吨)和智利(230万吨),三国钼资源储量约占全球总储量的85%。世界其他钼资源较丰富的国家有秘鲁(45万吨)、俄罗斯(25万吨)、加拿大(22万吨)、蒙古(16万吨)、亚美尼亚(15万吨)、墨西哥(13万吨)、哈萨克斯坦(13万吨)、吉尔吉斯斯坦(10万吨)、土耳其(10万吨)、乌兹别克斯坦(6万吨)和伊朗(5万吨),见表3-15。
表3-15 世界各国钼资源储量
根据秘鲁能源和矿业部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秘鲁生产12433吨钼,较去年同期的12663吨钼下降1.8%。该国钼精矿分月产量如下:1月份生产982吨,同比降26.7%;2月份产1122吨,同比降21.4%;3月份产1333吨,同比降31.8%;4月份产1234吨,同比增6.6%;5月份产1198吨,同比降2.9%;6月份产1532吨,同比增15.5%;7月份产1688吨,同比增11%;8月份产1607吨钼,同比增长22%;9月份产1737吨钼,同比增长62.2%。
镁矿
2013年全年国内镁价呈震荡下行走势,国内镁现货价格年均价16074.17元/吨,较2012年的17409.38元/吨回落7.67%。日均价波动区间基本在14950~17100元/吨(按日均价统计),年最低点为7月份的14950元/吨,年阶段高点分别出现在3月的17100元/吨和8月的16700元/吨,年底镁价为15250元/吨。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3年全年,中国原镁产量76.97万吨,同比增长3.65%。其中,1~12月份,陕西地区共产原镁34.3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7.90%;山西地区23.67万吨,同比下降0.30%;宁夏地区10.81万吨,同比增长23.75%;新疆地区2.29万吨,同比下降4.59%;吉林地区0.85万吨,同比下降11.84%;辽宁地区0.66万吨,同比下降80.84%; 内蒙古自治区产量0.36万吨,同比增长109.70%。
2013年中国原镁、镁合金、镁粉产量均较2012年有新增长,其中镁合金产量增幅最为显著。具体数据如表3-16:
表3-16 2013年中国金属镁产能产量同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有色协会年度快报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年度快报统计数据,2013年共产原镁76.97万吨,同比增长10.22%。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累计出口各类镁产品共41.11万吨,同比增长10.78%。据镁业分会统计,2013年国内消费35.15万吨,同比增长13.39%,见表3-17。
表3-17 2012~2013年国内镁市场供求平衡表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有色协会、镁业分会、安泰科
锂矿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锂消费大国,根据锂业分会统计,2013年我国消费总量达到6万吨,其中3.8万吨来自于自产碳酸锂产品,1.9万吨来自于氢氧化锂,其他来自于进口碳酸锂产品。从消费领域上看,中国锂产品主要应用在锂电材料上,占比33%,润滑脂占16%。此外有机合成、电解铝、化学制药等占41%。
2013年我国卤水资源开发已经有很大进步,碳酸锂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同比增长1倍;国产锂辉石精矿7.6万吨,同比增长38%。
2013年,我国碳酸锂贸易继续延续了2012年走势,进口持续增长,出口持续减少。2013年1~11月,我国碳酸锂进口12838吨,出口1162吨,净进口量11675吨,受益于国内需求增长,进口量显著增加。2012年1~11月,我国氢氧化锂出口3919吨,进口214吨。净出口3704吨。
镍矿
据我爱钢铁网统计,2013年镍矿价格从年初到年中呈下降趋势,年中到年底基本比较平稳,到12月,镍矿市场整体求涨心态较浓,不过市场需求仍未见好,价格方面表现为平稳中稍带弱势。高镍矿需求一般,现货价格难有突破,期货价格也受运费下滑而弱势。海运费因印尼政策影响,进口意向减弱,运费下滑1美元/公吨。目前镍0.6%~0.9%、铁50%的镍矿期货资源报价为CIF40-41美元/公吨,车板含税价在320~350元/吨之间;镍1.8%、铁15%~20%的高镍矿期货报价为CIF45~46美元/公吨,天津港车板含税价为370~390元/吨;镍1.9%、铁15%~18%的高镍矿期货报价为CIF53~54美元/公吨,天津港车板含税价为430~450元/吨。
2013年1~12月1.8%镍矿的均价为377.6元/吨(天津港车板含税价),同比497.6元/吨的价格大幅下降130元/吨,价格最低为330元/吨,最高为1月份的480元/吨。期货均价为45.6美元/公吨(CIF天津港),同比61.9美元/公吨下降16.3美元/公吨。
镍矿海运费近期转向冷却,目前印尼至天津港的运费为18~18.5美元/公吨,环比去年11月份15美元/公吨的价格上涨3美元/公吨,菲律宾至日照港的海运费为15~15.5美元/公吨。
库存方面,截止2013年12月27日,镍矿库存2420万吨同口径减5万吨,菲律宾935万吨减20万吨,印尼1485万吨增15万吨。天津港约700万吨增20万吨、连云港约470万吨减10万吨。
镍矿库存创历史新高,上一次高位是2013年11月的2340万吨水平,今年月均库存量为2107万吨,比去年均的库存量1805万吨高出近300万吨。虽说国内新镍铁项目较多,镍铁产能较大(镍矿消耗理论增多),但低迷的镍铁行情抑制新项目的进行,同时环保政策对新项目的限制也是一个因素。按照国内镍矿月表观消费量590万吨来算的话,港口镍矿库存至少需要4个月才能消耗(在进口量为0的情况下)。
库存明显上涨的原因是因为8~9月份国内镍铁价格出现110元/镍的大幅上涨,致使国内工厂及矿商加大进口力度。同时,印尼2014年1月计划执行禁止原矿出口政策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工厂进口镍矿的计划。进口量快速增加大于国内镍矿的消耗速度,多数资源滞留港口,但是近期到港资源以工厂自备资源占绝大多数为主,连云港近期到港镍矿约有80%的镍矿是工厂自购矿。近期多数镍铁厂的镍矿储备量已足够维持3~4月的生产,致使高镍矿期货成交不错,港口现货成交受阻,镍矿库存持续增加。
中国镍矿资源主要以硫化铜镍矿为主,红土镍矿储量相对较少。中国镍矿资源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因为镍矿资源比较集中,所以就依附矿产区形成了几家大型的镍企业,如金川镍业、吉恩镍业和新疆新鑫等。中国镍矿分布就大区来看,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其保有储量占中国总储量的比例分别为76.8%、12.1%、4.9%。就各省(区)来看,甘肃储量最多,占中国镍矿总储量的62%(其中金昌的镍产提炼规模居全球第二位),其次是新疆(11.6%)、云南(8.9%)、吉林(4.4%)、湖北(3.4%)和四川(3.3%)。
金川铜镍矿是1958年由甘肃省地质局发现的,是中国最大的镍矿床。以镍矿为主,硫化镍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矿床规模巨大,矿体数以百计,到1974年完成了矿床的详勘。勘探证明,矿床不仅镍和铜的储量巨大,而且伴生的铂、钯、锇、铱、、铑、钴、金、银、硒、碲、铬等十几种有用元素储量也相当可观。
拉陵灶火整装区夏日哈木矿区目前位列中国第二大镍矿床,是中国仅次于金川的富镍矿床。2013年,地勘工作通过整装大规模勘探,新增镍资源量58万吨,初步估算镍总资源量102万吨,共伴生铜21万吨,伴生钴4万吨,已达到超大型规模。
中国镍矿主要是硫化铜镍矿,占中国总保有储量的86%,其次是红土镍矿,占中国总保有储量的9.6%,不仅储量比较少,而且国内红土镍矿品位比较低,开采成本比较高,这就意味着中国在红土镍矿方面并没有竞争力。
另外,中国镍矿石品位较富,平均镍大于1%的硫化镍富矿石约占中国总保有储量的44.1%。中国镍矿的地质工作程度比较高,属于勘探级别的储量占到了中国总保有储量的74%。中国镍矿地下开采的比重较大,占中国总保有储量的68%,而适合露采的只占到13%。
因为甘肃地区镍矿资源分布集中,在当地就建成了金川镍业这样的大型镍业集团。金川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电解镍生产商,是集采、选、冶为一体配套的有色冶金和化工联合企业,主要生产镍、铜、钴、铂族贵金属、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产品、化工产品、有色金属化学品等。目前,金川集团的年度镍产量居全球第4位,已形成年产镍15万吨的生产能力。金川集团拥有的金川镍铜矿是世界著名的大型多金属共生的硫化矿,探明资源量5.2亿吨。目前,金川集团保有矿石资源量为4.3亿吨,其中镍金属保有资源量450万吨。此外,镍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的吉林、新疆地区,也形成了像吉恩镍业、新疆新鑫和江锂科技等中国重要的镍生产企业。
中国镍矿因为以硫化镍为主,所以基本产品以电解镍为主,而全球储量最为丰富的镍矿为红土镍矿。全球探明镍基础储量约6900万吨,资源总量14800万吨,基础储量的72.2%为红土镍矿,27.8%为硫化镍矿,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古巴、新喀里多尼亚、加拿大、南非、印尼和俄罗斯等国家。随着国内硫化镍开采越来越多,资源储量也不断减少,像金川镍业除了按计划有条件地开采硫化镍外,每年还从国外进口大量镍矿。近年来中国进口镍矿也不断增多,基本以红土镍矿为主。红土镍矿也是生产镍铁的主要原料。随着镍铁及氧化镍在不锈钢等行业的广泛使用,未来国内主要镍矿供应及企业格局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镍矿进口6484.6万吨,较2012年同比增加739.4万吨。从菲律宾累计进口2832.6万吨,同比增加4万吨。从印尼累计进口3605.6万吨,同比增加744.5万吨。
钨矿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3年1~12月中国钨精矿累计产量为136104.27吨,同比2012年增长8.26%。受国储局收储推动, 5月后钨精矿行情较好,钨矿产量大幅度提升。其中江西和湖南仍然是钨矿的主要产地,占中国钨产量的60%以上。2013年中国钨精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9万吨,与2012年持平,国营以及大的钨生产企业基本在按照配额生产,但全年超采量已达4万多吨。
而2013年1~12月全年中国钨精矿产量排在前三名的仍是江西、湖南、河南,其中江西全年产量为56783.86吨,占中国总产量的41.72%;湖南产量为44439.3吨,占中国总产量的32.65%;河南产量为18148吨,占中国总产量的13.33%;三省全年合计产量119371.16吨,占中国总产量的87.71%,同比2012年三省产量106520.58吨增长12.06%。
2013年中国钨精矿和仲钨酸铵(APT)的价格走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连续大幅上涨阶段。受全球宏观经济复苏和五矿大规模采购推动,1~7月中国钨精矿和APT的价格直线攀升,7月均价较1月增长了30%以上;第二阶段,高位稳定阶段。在经过上半年大幅上涨后,钨企业对后市较为乐观,7~8月份钨精矿和APT的价格在高位维持窄幅震荡;第三阶段,调整下行阶段。在五矿停止收储和海外需求较弱的压力之下,9月份开始,钨精矿和APT的价格逐渐下行;第四阶段,止跌企稳阶段。受前期高价成本的支撑以及投资需求的展现,尽管下游需求并没有太大改善,但10月以后钨精矿和APT的价格经过三季度的调整后企稳,最终到年底维持盘整的形势。
1~3月钨铁市场运行较为平稳。由于2月恰逢农历春节长假,市场成交活跃度不高,加上今年一季度市场信心不足,导致供需两弱,市场整体变化不大。从4月份开始,市场开始缓慢回暖,随着资金压力逐步减小,市场行情回暖速度有所加快。当市场进入5月份之后涨势越发明显。进入6~8月,原材料钨精矿市场走势强劲。受此推动,钨铁行情保持稳中走高的态势,并在8月创造了全年最高价位22万元/吨。随着原材料市场由强转弱,钨铁市场也在9月份开始进入弱势盘整的周期,加上缺乏利好消息的实质性支撑,这波下跌走势一直延续到了年末。
《2013~2018年中国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中国钨储量丰富,全球绝大部分钨供应来自中国。从USGS数据看,钨探明储量中国占比达到60%以上。而随着江西大湖塘钨矿逐步进入详勘,中国的钨储量预计将大幅增加。
全球钨探明总储量仅为289.8万吨,可供开采年限已不足40年。钨的稀缺性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先后建立了钨的战略储备。中国钨资源探明储量约为190万吨,占到全球探明储量的65.51%,位居世界第一位,见表3-18。
表3-18 2012~2013年全球主要国家钨储量、产量(三氧化钨含钨80%)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根据国土资源部消息,2013年,中国勘查新增钨矿资源储量17.4万吨。
全球钨资源供应主要源于钨精矿(75%中有10%以生产废料的形式变成废钨)和废钨回收(35%)。与钨精矿相比,废钨的钨含量高且回收简易,已成为重要的钨来源。
中国钨矿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河南、广西、福建等省份,占中国钨保有储量的91.7%。近几年来,随着钨开采,中国钨矿储量持续下降。从产量来看,中国供给决定着全球供给,因为中国以60%的资源储量承担着全球80%以上的供给。为了合理保护钨资源,中国从开采配额管理和出口配额管理两方面控制钨供给。
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对钨行业调控以来,调控政策层出不穷,从生产总量控制到出口配额管理,从出口退税下调到开征出口关税。近年来中国钨精矿储量持续下降,2011年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
赣州是中国钨业的发祥地,号称“世界钨都”,赣州成立了九大国有统配矿山、16个地方国营矿山和20多个集体坑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主要的钨原料产地。其间地质工作者探明钨储量的矿区106处,累计储量117万吨。钨保有储量占中国第二,但高品质的黑钨矿保有储量占中国第一,为中国同类产品的70%,世界的60%。钨矿产量约占中国的20%~30%左右,是中国乃至全球钨的主产区。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2013年度钨矿、锑矿、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中,2013年度中国钨精矿(三氧化钨含量65%)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9000吨,其中主采指标71000吨,综合利用指标18000吨。从指标下发来看,这意味着2013年全年钨矿的开采指标将与2012年持平。
2013年中国钨品行业相关政策没有进行大的调整,继续保持对钨精矿开采总量和钨制品出口的配额控制,并对钨产品冶炼生产企业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同时对不同钨产品征收有差别的出口关税,如低附加值的钨精矿和高能耗的钨铁的出口关税高达20%,防止中国优势资源低价流向国外市场。
钨资源供应方面,2013年中国钨精矿产量和进口量均保持上涨,供应相对充足;而需求方面,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海外需求不旺的影响,钨实际消费量的增长并不明显。虽然中国五矿在市场的收购行为一度使钨精矿价格上行至顶峰,但之后由于后端需求疲软,以及五矿收购行为的减弱,使钨精矿价格回归至1月初水平。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中国进口钨矿549.647吨,环比11月下降41.7%,同比2012年12月也下降45.8%。不过2013年中国钨矿全年累计进口仍达10026.393吨,同比2012年增长9.4%。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对钨矿资源管控力度越来越大,中国企业对进口钨矿需求随之增强,因此近几年其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
就2013年中国钨矿进口来源地来看,依然是来自俄罗斯、加拿大、卢旺达、美国、蒙古、巴西和玻利维亚等国。2013年分别从这些国家进口钨矿2,905.661吨、1510.156吨、1320.09吨、1023.403吨、472.115吨和465.718吨,合计为8499.397吨,占进口总量的84.8%。
2013年中国钨精矿产量和进口量均保持上涨,供应相对充足;而需求方面,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海外需求不旺的影响,钨实际消费量的增长并不明显。虽然中国五矿在市场的收购行为一度使钨精矿价格上行至顶峰,但之后由于后端需求疲软,以及五矿收购行为的减弱,使钨精矿价格回归至1月初水平。
五矿集团的一举一动影响钨业市场的走向。由于五矿集团整合了从矿产、冶炼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目前中国75%以上的主要钨资源属于五矿集团控股和参股的子公司。从深加工产品看,五矿硬质合金产量在6000吨以上,约占中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在仲、偏钨酸铵、氧化钨和钨粉及其制品三类产品的出口方面,五矿参控股公司的出口配额占比也均达到近80%。
锑矿
中国锑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在世界上均占世界第一位。中国目前有锑产地111处。主要包括贵州万山、务川、丹寨、铜仁、半坡;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全世界最大的锑矿)、板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大厂矿山;甘肃省崖湾锑矿、陕西省旬阳汞锑矿。
根据国土资源部消息,2013年,中国勘查新增锑矿资源储量17.3万吨。国土资源部下发的2013年度钨矿、锑矿、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中,2013年度中国锑矿(金属量)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98000吨,其中主采指标75360吨,综合利用指标22640吨。
中国是世界锑资源大国,锑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中国锑矿矿床多且规模大,据中国潜力评价最新数据,中国目前发现锑矿(含矿化点、矿化)617处,分属于18个省、自治区。主要集中在湖南(117处)、云南(108处)、西藏(83处)、广西(51处)、贵州(44处)、湖北(38处)、青海(36处)、新疆(26处)等8个省、自治区,矿床数占中国锑矿矿床总数的75.68%。其中超大型矿床有2处(广西大厂矿田和湖南锡矿山矿田),大型矿床有12处,这些矿床中锑查明资源量最高的为109.8万吨,最低的为10.45万吨,平均为25.5万吨。中国锑矿床从矿石角度可分为两种。一是单锑硫化物矿床,其一般规模大,品位高,矿石成分简单,以辉锑矿为主,易采易选易炼,经济价值高,如湖南锡矿山锑矿床;二是多金属复合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矿石成分较复杂,除有辉锑矿外,还有白钨矿、黑钨矿、方铅矿、自然金等,颇有综合利用价值,但在选冶上存在困难。中国锑矿床主要以单锑硫化物型矿床为主,其所拥有锑资源储量占中国总储量的68%以上,见表3-19。
表3-19 中国大型、超大型锑矿床一览表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锑矿产量也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从2010年开始,锑矿产量年增长保持在6%以上, 2012年产量为18万吨,增速达到约11%。中国不仅是锑矿的储量大国,而且锑矿产量也常年位列世界第一,锑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80%~90%之间。中国目前将锑列为稀缺资源,对其出口进行了严格的配额审核。
可燃冰
中国可燃冰资源储量丰富。作为全球第三大冻土国,中国具备良好的可燃冰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国土资源部在2013年发布的《2013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中表明,中国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可燃冰”。据科学家估算,中国陆域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南海的可燃冰储量大约为680亿吨油当量。目前中国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和东北冻土带,并且含量较大。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主任张海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中国是(可燃冰)资源远景比较好的国家之一。
中国从1999年起才开始对可燃冰开展实质性的调查和研究,中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据粗略估算,其资源量分别为64.97×1012m3、3.38×1012m3、12.5×1012m3和208×1012m3,并且已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和青海省祁连山永久冻土带取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见表3-20。
表3-20 中国可燃冰开采研究历程
2013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就《2013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2013年6~9月,中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样品,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此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四个主要特点。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水深600~1100米的海底以下220米以内的两个矿层中,上层厚度15米,下层厚度30米,自然产状呈层状、块状、结核状、脉状等多种类型,肉眼可辨。岩芯中天然气水合物含矿率平均为45%~55%;其中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含量最高达到99%。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将天然气水合物折算成天然气,控制储量1000亿~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特大型常规天然气田。
这已是2013年以来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发布有关可燃冰的重要信息。可燃冰是公认的尚未开发的重要新能源,但短期内,开采瓶颈尚难以突破。中国作为第三大冻土大国,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虽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短期内可燃冰的开采瓶颈却难以突破。可燃冰勘探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钻探工程等多个学科。大力开展可燃冰勘探开发研究,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土部今后将全面组织实施中国海域、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勘查评价,力争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
试采天然气水合物已经列入中国国家水合物计划。从2011年开始,中国正式启动新的国家水合物计划。新的国家水合物计划长达20年,从2011年开始,至2030年结束,分两个阶段实施。其中,2011~2020年为第一阶段,2021~2030年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旨在通过进一步勘查与评价,锁定富集区域,为今后中国海域水合物试开采及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化奠定基础。按照计划,中国将在勘查评价基础上,利用海上开采配套技术研究成果,实施水合物试验性开采。
目前,中国从事可燃冰研发单位主要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石油大学、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青岛能源所和北京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主要勘探方法有地震勘探法、地球化学法及地质勘探法,勘探方法日趋成熟。主要开采方法有3种:一是热激化法,即利用可燃冰加热时分解出甲烷气体的原理;二是降压法,专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出甲烷气体;三是注入剂法,向可燃冰层注入盐水、甲醇、乙醇等,破坏原平衡促使其分解。新型方法有二氧化碳置换开采法和固体开采法。二氧化碳置换法能把大量CO2送入深海,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见表3-21。
表3-21 可燃冰开采技术特点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美、德、日在可燃冰开采走在世界前列,世界上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1960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第一个可燃冰气藏并于1969年投入开发,采气14年,总采气50.17亿立方米。美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可燃冰调查。1998年,美国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计划到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日本关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截至2013年,已经基本完成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价,钻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块矿集区,并成功取得可燃冰样本,首次试开采成功获得气流,2013年3月12日,日本宣布成功从可燃冰中取得了天然气,这是全球首次通过在海底分解“可燃冰”。据日本资源能源厅宣布,受日本政府委托的独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在可燃冰的试开采中,成功从距离海底数百米的地层开采出可燃冰,取得燃气的“地球”号深海探测船当天上午从爱知县附近渥美半岛近海开采出可燃冰,在此次已经开始钻探作业的海域,大概埋藏着约1.14万亿立方米可燃冰,相当于日本天然气13.5年的消费量。
煤炭
2013年12月底,煤炭企业存煤约8400万吨,同比增加70万吨,比2011年同期增加约3000万吨;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159万吨,同比增加46万吨,增长0.6%,平均可用19天。
中国煤炭价格经历了大幅下滑后, 10月份后出现小幅回调的过程。从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中国综合指数)变化看,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70.7下降到9月末的157.8 (年内低点),10月上旬以来略有回升, 12月27日,达到161.8,比9月末(年内低点)累计上升4点,比年初仍下降8.9点,比2011年高点下降41.2点。
动力煤价格: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年末山西北部大同地区上站价440~455元/吨,比年初下降60元/吨;秦皇岛港平仓价630~640元/吨,与年初基本持平,环渤海下水动力煤全年平均价格指数为591元/吨;广州港提货价为715~725元/吨,比年初上涨10~15元/吨。
炼焦煤:价格在4~6月出现连续下调后,8月份以来部分地区价格小幅上升,幅度为60~90元/吨,但比年初下降约160元/吨。10月中旬以来基本保持平稳。
2013年1~11月,中国煤炭固定资产投资4707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前10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投资超过5000亿元。
2013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4.56%,其中大型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21.1%;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8.8%(亏损企业亏损额405.54亿元,同比增长了80.70%),大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7.03%(33家企业亏损,亏损面36.7%,亏损额比去年增加了16.7个百分点);应收账款3334亿元,同比增长10.44%,环比减少13.69亿元,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累计减少24.3亿元(大型企业应收账款2244亿元,同比增长16%,比9月末减少264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63.05%,同比上升2.9%(大型企业资产负债率66.59%,同比上升1.92%),有的企业超过77%。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经营风险增大。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有采矿许可证煤矿14407处,总产能40亿吨。其中,大型煤矿844处,产能23.4亿吨。平均单井规模280万吨,产品占中国的65%以上(年产千万吨以上的煤矿47处,产能超过6亿吨)。中型煤矿1480处,产能10亿吨左右,平均单井规模70万吨。小型煤矿10149处,产能10亿吨左右,平均单井规模9.9万吨,其中9万吨以下煤矿数量750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7869个,其中大型企业90家,产量超亿吨的8家,产量占中国的37.57%,前4家企业产量占中国煤炭总产量的25.15%。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煤炭产量由前10年年均增加2亿多吨,首次降至5000万吨左右。初步测算,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约36.1亿吨左右。煤炭消费增幅由前10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2.6%左右。
2013年中国煤炭铁路发运量自6月份以来出现正增长。全年铁路发运煤炭23.2亿吨,同比增加5810万吨,增长2.6%。
2013年,中国进口煤炭3.27亿吨,出口751万吨,净进口量3.2亿吨左右,比2012年增加4000万吨左右。
《2014-2020年中国煤炭机械市场前景研究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内蒙古、陕西及新疆等十个省(自治区)的煤炭探明储量约占中国的87.79%。与煤炭资源分布相对应,中国的煤炭生产也集中于这些地区。中国煤炭资源网数据显示,未来2~3年内山西、内蒙古和陕西将是中国煤炭产量增长的主要来源。陕西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储量地区之一,煤炭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同时国家规划的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神东、陕北、黄陇(华亭)三个基地位于陕西,承担着国家煤炭供应和保障的重任。陕西省煤炭保有储量达1,6783亿吨,居中国第三位。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09年陕西省原煤产量2.98亿吨,居中国第三位,占中国原煤产量30.50亿吨的9.78%,是中国的煤炭输出大省。
根据《2010年BP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2009年国内原煤产量为30.50亿吨,即15.53亿吨油当量,占全球煤炭总产量的45.56%。与其他主要产煤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属中等偏下水平,可供露天开采的资源较少,开采条件良好的煤田主要集中在新疆、宁夏部分地区和由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所组成的“三西地区”。三西地区的煤炭生产具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区内的煤炭储量具有煤质优良、煤种丰富的优点,但由于当地消费量小、距离主要客户和港口远,这些地区的优质煤炭储量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苏皖鲁豫的煤炭储量也具有煤质优良、煤种丰富的优点,并接近运输设施,但这些省份的煤炭储量却仅占中国煤炭储量不足10%,产量占比也仅为17.76%,而它们的煤炭调入量占到中国各省煤炭调入总量的35%左右。中国煤炭产销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西煤东运的压力逐步显现。正是由于区域之间供需不平衡,中国煤炭行业对运输的依赖性较强,铁路运输等也成为影响中国煤炭及下游行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09年国内煤炭消费量为15.37亿吨油当量,占国内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62%,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46.90%。据国家能源局预测,到2020年,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到6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年底至2013年年底,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煤炭由10.2万亿吨增长到14.8万亿吨。2013年,中国勘查新增煤炭资源储量520.7亿吨,居各矿种之首。2013年,新增大中型煤矿67处。
稀土
据统计,2013年1~6月,稀土企业矿产品产量9.26万吨,同比增长29.36%;冶炼分离产品产量5.32万吨,同比下降4.82%;金属及合金产品产量1.39万吨,同比下降24.71%。
2013年,中国产能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9家,产能大于3000吨的企业有四家,分别为厦门钨业、四会市达博文实业、鞍鑫普新材料和包钢稀土 ,产能分别为4500吨、4500吨、3500吨、3000吨。
稀土产业园区建设的趋同化,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成为制约稀土产业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中国现有的约18个稀土产业园区规划雷同,多以资源为核心向中下游产业链延伸,包括稀土永磁、发光、储氢、抛光粉、催化剂等主要稀土功能材料。未来规划重点也是进一步向中下游应用产品延促。这些稀土产业园区的建设目标多定位于稀土材料生产的最大最强,稀土产业园区的无序建设最终将会加剧稀土材料产能的进一步过剩。
据生意社价格监测,2013年,生意社重点监测的稀土品种,整体涨跌不一,其中,代表品种氧化镨涨40.24%,镨钕氧化物涨10.71%,金属镝跌幅36.59%,氧化镝跌幅28.57%,氧化钕跌幅26.19%。尽管涨跌不一,但2013年稀土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延续2011年下半年的低迷走势,稀土市场整体成交清淡,氛围冷清。2013年底大部分稀土品种较2011年稀土价格最高点都有不同程度的跌幅,且跌幅大部分达到七八成。
在经历了2011年的暴涨暴跌以后,稀土市场一路滑坡,下跌难止。2013年亦延续了先前走势,稀土市场整体低迷,成交清淡。2013年初正值传统春节前夕,持货商出货意愿增强,但下游需求持续低迷,较其他行业节前补库存现象,稀土市场表现冷清,价格持续下行。2月份正值春节,稀土市场表现平稳,3月中上旬随着传统行业补库存季节,大部分品种价格稳定仅部分品种价格有所上行,但波动不大,以代表品种镨钕金属为例,年初价格39万/吨左右,3月中下旬价格41万/吨,涨幅仅5%左右。持货商观望情绪依然浓厚,市场清淡,鲜有成交。停产4个月之久的包钢稀土也开始复产,由于市场未有明显的回暖信号,多数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悲观情绪浓厚。很多地区小企业仍处于停产状态,南方很多小企业也都开始转行。4月中下旬开始,稀土价格一路下行。以氧化镨钕为例,6月中旬,镨钕氧化物价格25万/吨左右,较2011年最高点127.5万/吨,跌幅高达80.4%。
根据美国地质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稀土累计探明储量为1.4亿吨,当中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为55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39.3%。
2013年,稀土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继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各项计划得到有效落实,稀土开采、生产、出口秩序继续好转,行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数据显示,2013年度中国稀土矿(稀土氧化物REO)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93800吨,其中离子型(以中重稀土为主)稀土矿指标17900吨,岩矿型(轻)稀土矿指标75900吨,冶炼分离产品计划为9.04万吨。全年实际开采量为8.04万吨,冶炼分离产品产量为8.33万吨,分别为计划的85.7%和92.1%,江西省和中国五矿的部分稀土矿山进行环保改造以及抑制价格下滑而调减生产。稀土出口配额总量2.4万吨(折合实物量3.1万吨)。全年实际出口稀土配额产品实物量2.29万吨,同比增长36.3%,出口金额6.03亿美元。
2013年,稀土行业营业收入769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利润77.4亿元,同比减少28.1%。利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稀土价格下降影响。
6月下旬以来,受赣州查封稀土私矿库存利好消息的影响,持货商看涨心态明显,部分稀土产品价格出现反弹,同时收储传闻等政策面利好的释放使得市场借力疯涨,市场交易开始频繁,甚至出现“抢货”行为。7月末稀土价格有所上涨。8月,工信部联合公安、国土、环保等八个部门公布,自8月15日起,组织展开3个月的打击稀土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行动。受此消息影响,8月份稀土价格延续走强态势,稳中上行。但由于实际需求未根本改善,9、10月份随着利好的逐步释放,稀土市场逐渐平稳并进入小幅下行通道。在稀土市场再次低迷的情况下,11月初,包钢稀土、五矿稀土等国内稀土大企业纷纷公开高于市场价格的挂牌价格,市场收储情绪再起,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反弹,但是由于下游需求疲软,市场刺激效果不明显。小幅反弹后价格继续下行。截至12月底,氧化镝报175万/吨,较2011年最高点跌幅86.8%。镨钕氧化物报31万/吨左右,较2011年最高点跌幅75.69%。稀土市场依旧低迷,下游需求未明显改善,临近年底,下游补库存需求亦不强烈。
2013年内蒙古、广东、江西、福建等省(区)基本完成区域内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整合,并组建了大型稀土企业集团。中国五矿、中铝公司等中央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稀土产业调整升级专项的支持和引导下,建设了6家综合性稀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了一批高端材料及器件项目,多数稀土初级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水平,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7部门开展了打击稀土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利用举报等信息,查处违法盗采案件46起,责令126家违规生产企业停产整治,注吊销稀土企业营业执照161家,查扣涉案稀土原矿和非法产品1.9万多吨;海关查获走私案件5起,涉案稀土产品2330吨,案值5220万元。重点省(区)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内蒙古包头稀土矿区实现了围栏全封闭管理,江西赣州、四川冕宁等重点矿区建立了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江西省赣州市查处了一批稀土违法违规案件,处理了涉案的机关工作人员。随着整治力度的加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当前稀土行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非法盗采、无计划生产时有发生,形成了集开采、生产、流通、走私为一体的黑色利益链,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导致稀土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二是稀土冶炼分离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稀土生产、流通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难以治本,见表3-22。
表3-22 中国主要稀土生产商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稀土行业营业收入769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利润77.4亿元,同比减少28.1%。而利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稀土价格下降。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口稀土5065.1吨,同比增加52.3%,但出口价格仅为每吨1.2万美元,同比下跌了50%。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稀土期货交易平台,增强中国稀土的国际定价权,推动建立全球稀土交易规则;另一方面,要下力气补足稀土产业在技术上的发展“短板”,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应用技术,这将是中国稀土产业提升话语权的重要环节。
2013年中国钕铁硼运行产能增幅为10%,达到33万吨甚至以上,而需求预计在8.5万吨以下,产能过剩成了阻碍钕铁硼企业继续前行的一座大山。专家解读,产能过剩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化解危机需多管齐下。
据权威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3年,中国毛坯钕铁硼产能从0.8万吨扩大至33.5万吨,2013年的产能是2000年产能的41.9倍。目前中国毛坯钕铁硼产能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占到中国的61%,其次是华北,约占26%。
2013年中国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9.38万吨(以稀土氧化物计,下同),冶炼分离产品计划为9.04万吨;实际开采量为8.04万吨,冶炼分离产品产量为8.33万吨,分别为计划的85.7%和92.1%;江西省和中国五矿集团的部分稀土矿山因进行环保改造、抑制价格下滑而调减了产量;稀土出口配额总量2.4万吨(折合实物量3.1万吨),2013年实际出口稀土配额产品实物量达2.29万吨,同比增长36.3%,出口金额6.03亿美元。
稀土进出口方面,据统计,2013年1~5月,中国出口稀土金属、钇、钪及其混合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6818吨,出口钕铁硼合金速永磁片416吨,出口钕铁硼合金磁粉997吨。中国稀土出口国家和地区排名依次为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韩国、中国香港等。
2013年中国矿业十大新闻(中国矿业联合会评选)
一、中国首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可燃冰”。
二、全球首个实物交割铁矿石期货在大连挂牌交易。
三、固体钾矿由“呆”变“活”盐湖百万吨氯化钾新装置建成。
四、中国海外之最——设计年产22万吨铜金属量项目在秘鲁投产。
五、长庆油田创新技术,建成“西部大庆”。
六、中缅天然气管道干线建成并向国内供气。
七、中国首个《页岩气产业政策》出台。
八、中国深部探铀技术实现智能化。
九、中国首次界定262个资源型城市并出台发展规划。现生产应用。
十、中国自主研发世界最大浮选机实
三、石油和天然气商品市场
2013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规模以上企业281家,实现主营收入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总额3663.0亿元,下降10.9%;上缴税金2305.3亿元,下降3.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5.2亿元,增幅33.3%;行业资产总计2.15万亿元,同比增长6.1%。全年中国原油产量2.08亿吨,同比增长1.7%;天然气产量1129.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1%。
据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石油新增探明储量10.83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6159.11亿立方米,煤、铜等重要矿产勘查成果显著。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地质勘查投入1246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14亿元,占17.2%;社会投资1032亿元,占82.8%。全年完成钻探工作量2232万米。
石油
2013年,原油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337家,实现主营收入3.4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利润总额399.9亿元,2012年同期为亏损23.06亿元;上缴税金4107.9亿元,同比增长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7.6亿元,同比增长27.9%;资产总计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8%。全年原油加工量4.76亿吨,同比增长3.3%;成品油产量(汽、煤、柴油合计)2.96亿吨,同比增长4.4%。
2013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营收入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年减缓6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开采收入1.06万亿元,下降0.7%;油气开采辅助活动收入1845.5亿元,增长7.3%。2013年,石油加工业主营收入3.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
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一次性原油加工能力逾7亿吨/年,已显现出过剩的迹象。2006~2012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年均增幅为6.8%。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效率的提高,中国油品的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将成为长期趋势。根据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变化情况,预计2013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约4.89亿吨,同比增长约3%;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1645亿立方米,增长15.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2.87亿吨,增长3.5%,其中柴油表观消费量约1.70亿吨,与上年大致持平。2014年,原油表观消费量约5.1亿吨,同比增长4%;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1880亿立方米,增幅1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02亿吨,增幅4.5%。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比2012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6%,比上年减缓0.7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增长5.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油气开采和石油加工业收入增速虽较2012年明显放缓,但全年走势大体平稳。石油产量平稳较快增长。2013年,中国原油天然气总产量3.1亿吨(油当量),比上年增长4%,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原油产量2.08亿吨,比上年增长1.7%。
2013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际投资3805.2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增速加快28个百分点,是2005年以来的最大增幅;石油加工业完成投资2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加快14.3个百分点,为2008年以来最大增幅。
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全球能源领域投资要达到48万亿美元才能满足世界能源需求。其中40万亿美元是能源供应领域的投资,其余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的投资。
国家统计局价格指数显示,2013年,国内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比上年下降2.9%,石油加工业降幅为2.3%,原油价格跌幅较大。2013年,中国大庆原油现货年均价为104.09美元/桶,比上年下跌8.3%;胜利原油年均价为103.19美元/桶,跌幅8.4%。
成品油价格小幅下降。市场监测显示,2013年,国内93号和90号汽油市场均价分别为9933元/吨和9315元/吨,比上年均下降1.5%;0号柴油年均价为8503元/吨,下降1.6%;石脑油年均价7163元/吨,下降4.8%。目前,中国成品油市场尚未完全市场化,价格由政府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变化进行调控。
2013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利润降幅扩大,油气开采业利润降幅达10.9%,较上年扩大9.4个百分点,连续第二年下降。降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原油价格下降。2013年大庆原油和胜利原油价格降幅均超过8%,明显高于世界原油平均降幅;二是成本上升过快。2013年油气开采行业每100元收入成本为54.14元,较上年大幅增加5.1元,再就是行业销售成本增幅达11.7%,高出主营收入逾10个百分点。
在油价下降、成本快速上升夹击之下,开采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炼油业利润微薄。2013年,炼油业尽管利润有所好转,但整个行业利润总额仍不足400亿元,而上年则是亏损23.1亿元。行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仅有1.15%,大大低于中国规模工业6.11%的平均水平。
2013年中国国内原油产量为20812.9万吨,同比增长1.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处于1%~2%的正常增速区间。从月度走势看,全年原油产量相对平稳,10月份国内原油产量首次突破1800万吨,达1806.7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2013年,增加的1530万吨加工量大部分由进口原油来满足(2013年国内油田增产原油不到340万吨)。虽然在过去20多年里国内炼油厂原油加工量的增长从未间断,但2013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下,炼厂原油加工量仅增长3.3%,远低于过去5年7.0%的平均增幅。
随着宏观经济的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推进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国石油消费的增速放缓将成为长期趋势。因经济成长趋软削减了对柴油等交通运输和工业燃料的需求,中国2013年石油需求创下22年以来最慢增速,国际能源署(IEA)在2013年12月的报告中估计,2013年中国石油日需求量为1019万桶,较2012年高出37万桶。
由于国内石油需求不振,2013年国内原油消费增速也呈放缓态势。报告显示, 2013年,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4.87亿吨,同比增长2.8%。
在成品油方面,报告称,2013年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86亿吨左右,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主要油品增长各异:汽油表观消费量9340万吨,同比增长8.2%;柴油表观消费量17005万吨,同比增长0.3%;煤油表观消费量2223万吨,同比增长10.7%。
庞大的石油需求量也推动了石油流通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中国石油流通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有成品油批发企业2623家,成品油仓储企业414家,成品油零售企业11.02万家,其中加油站96313座,加油点1.21万家,加油船及其他零售方式0.18万家;国内成品油流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5.9万人。
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2013年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0.84亿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1次也是连续第7次超过10亿吨的年份,仍保持高位增长。(中石油新增6.7亿吨,占61.8%;中石化新增0.9亿吨,占8.4%;中海油新增3.01亿吨,占27.7%;地方油气公司新增0.23亿吨,占2.1%)。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亿吨级的大油田有1个,为中石油长庆姬塬油田。
石油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2.02亿吨。(中石油新增1.32亿吨,占65.5%;中石化新增0.15亿吨,占7.6%;中海油新增0.51亿吨,占25%;地方油气公司新增0.04亿吨,占1.9%)。
2013年中国石油产量2.1亿吨,同比增长1.4%。其中,中石油1.13亿吨,占53.8%,中石化0.44亿吨,占21%,中海油0.39亿吨,占18.6%,地方油气公司0.14亿吨,占6.6%。
2013年1~8月,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其中,受国家政策对开发非常规天然气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取消或下放石油企业行政审批权政策发布等因素的影响,石油加工业和油气开采业投资形势继续向好,投资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2.1%和26.1%。受市场低迷以及《工信部公布电石等19行业首批淘汰产能企业名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发布的影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额增速仅为15.6%。
分行业来看,2013年1~8月,油所开采业投资额1707.5亿元,同比增长26.0%,增速比1~7月略降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9.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额1848.2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1~7月上升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4.9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额达8363.0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1~7月上升1.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7.0个百分点。
2013年1~8月,石油和化工全行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累计为97.6,其中,油气开采价格指数为95.8,炼油为97.6,化工为97.3,同比都不同程度下跌。8月份,化肥行业的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降低9.8%,比7月份扩大0.4%,再创年内新低;尿素市场均价1780元/啊,环比下跌1.1%,同比跌幅17.6%;磷酸二铵均价2910元/吨,环比下跌3.0%,同比降低6.1%;磷酸一铵均价1920元/吨,环比下跌4.0%,同比降低27.5%;国产氯化钾均价2500元/吨,环比下跌5.7%,同比降低19.4%;45%氯基复合肥均价2200元/吨,环比下跌3.5%,同比降低14.7%。
2013年,世界原油价格总水平虽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100美元/桶上方,自2011年突破100美元后,连续第三年保持高位。主要市场上,WTI原油均价(普氏现货,下同)为97.8美元/桶,同比涨幅3.6%;布伦特原油年均价108.6美元/桶,同比跌幅2.7%;大庆原油均价104.1美元/桶,同比跌幅8.4%。三地原油价格为103.5美元/桶,同比下跌2.9%,是2009年以来的第二次下跌。
全球原油消费保持低速增长。BP能源报告显示,2012年世界原油消费量41.31亿吨,增幅1.2%。根据全球经济增长和原油消费情况,预计2013年世界原油消费量在41.71亿吨上下,增幅1.0%;2014年原油消费增幅约为1.2%,略有加大。全球石油消费增长进入一个相对较缓、相对平稳的时期。
2014年国际油价将保持大体稳定。目前,国际石油供需基本平衡,供维相对宽松,热点地区局势总体趋向缓和,美国能源自给率快速上升,这些为未来国际油价保持基本稳定奠定了基础。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及油价运行走势,预计2014年,国际原油现货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大致持平。其中,WTI原油均价为95~100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均价在105~110美元/桶;大庆原油均价为100~105美元/桶。
2013年1~7月份,石化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约2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进口额约131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出口额1003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全行业贸易逆差约310亿美元。进口产品中,有机化学品与合成树脂进口额分别为314亿和38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9%和3.2%。无机化学品和合成橡胶进口额分别为47.8亿和26.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6.5%和14.7%。合成纤维单体进口额83亿美元,同比下降23.9%,其中对苯二甲酸(PTA)、已内酰胺等重要单体降幅均在50%左右,乙二醇进口额占合成纤维单体进口总额的61%左右。7月份,石化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352亿美元,同比增长7.6%,环比增长11%,其中进口额195亿美元,同比增长6%;出口额157亿美元,同比增长10%。
2013年是中国经济走下高速增长台阶的标志性一年,石油需求增长开始放缓。在2011年和2012年石油需求连续两年增长5%之后,2013年国内石油消费量增幅只有3.5%左右,进口石油的增长势头随之减弱。2013年,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LPG)和其他产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仅增长3.8%(过去5年的年均增幅为9.8%),但首次突破3亿吨,由2012年的2.931亿吨上升到3.04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与2004年的1.515亿吨相比翻了一番。进口石油占中国油品消费量的比例(进口依存度)由2012年的61.5%略升至2013年的63.7%,见表3-23至表3-24。
表3-23 2013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
表3-24 2013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消费量数据为估计数
2013年,出口成品油(汽、煤、柴油合计)1664.4万吨,比上年增长36%,而2012年为负增长;净出口成品油968.9万吨。煤油是出口主力,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成品油出口总量和总额的55.1%和55.5%。成品油适量出口有效缓解了国内产能压力。
2013年,中国成品油进口量大幅缩减,同时出口量大幅增长。在国内炼油能力过剩的背景下,2013年成品油净进口量下降28.7%,至1107万吨,是过去10年除2010年外的最低值。市场需求低于预期使得柴油和汽油出口量达到3年来最高水平,增幅分别高达49%和60%,而现有炼厂开工率低下迫使至少2200万吨/年的新增炼油能力推迟到2014年投产。国内乙烯产量增加,加上新增乙烯能力投产,使得石脑油净进口量创纪录地达到319万吨。
化工原料需求促使进口液化石油气市场重新繁荣。2013年液化石油气净进口量4年来首次上升,进口量达到295万吨,恢复增长的进口气需求全部来自化工生产领域的原料需求。2013年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净进口量分别增长33%和43%,打破了过去几年进口天然气和进口液化石油气市场一增一减的局面,两大市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2013年进口气占液化石油气消费量的约10%,同时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上升到30%。
中国原油进口量在经过连续12年的上升后,2013年增长至创纪录的2.821亿吨,但4.1%的升幅是2005年以来最小的,进口金额2195.5亿美元,下降0.4%,占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口总额的46.7%。
2013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即原油净进口量占炼厂加工量的比例)已由2012年的58.0%上升到58.6%,而2003年和2008年分别为34.6%和50.5%。
2013年是国际石油市场供应充足的一年。美国页岩油大量增产和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减弱,使全球原油市场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供过于求,布伦特原油全年平均价格从2012年111.68美元/桶的历史高峰降低到108.75美元/桶。油价跌落以及美元汇率下跌对中国进口原油和平衡外贸收支利好。2013年,尽管原油进口量由2.711亿吨增加到2.821亿吨,但进口额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0.5%。虽然降幅微弱,却是过去12年来除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经济发生滑坡,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外的第一次下降。
在美国和欧洲因伊朗核问题而对其原油出口实施越来越严厉制裁的影响下, 2013年来自伊朗的原油进口量连续第二年减少,减至2144万吨,两年共减少达630余万吨。在过去两年里,伊朗原油出口量缩减了将近100万桶/日(约5000万吨/年)。2013年,伊朗对中国原油出口量降幅由2012年的20.7%减弱为2.6%,在中国进口原油市场的份额排名由第四位降为第六位。
2013年,长期游离在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产量配额体系之外的伊拉克原油产量25年来首次超过伊朗,成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近年来,伊拉克在外国投资增加和新油田投产的支撑下原油产量不断增长,对中国的原油出口量迅速上升。伊拉克出口的巴士拉轻质原油以其与阿拉伯中质原油类似的品质和幅度颇大的折扣吸引了亚洲国家的买主。
2013年,中国来自伊拉克的原油进口量大幅跃升50%,达到2351万吨,是4年前的3倍。2013年,伊拉克对华原油出口量首次超过伊朗,成为中国第五大进口原油供应国。2013年11月份以来,伊朗与“5+1”大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以及德国)举行了两轮核问题会谈并达成协议,以伊朗缩减核计划规模换取国际社会逐步放宽直至撤销对其制裁的承诺,已有迹象显示伊朗原油产量开始缓慢回升。
2013年,沙特阿拉伯对华原油出口量稳定在5390万吨的水平,在中国进口原油市场排名第一,其次是安哥拉、阿曼、俄罗斯和伊拉克。
2013年,因非洲原油与价格相对偏高的布伦特原油挂钩,使得非洲原油在中国进口市场的占比降到23%,为11年来最低。在过去两年里,中国每年进口的6400多万吨非洲原油中六成以上来自安哥拉,中国是安哥拉原油的最大进口国。因新油田项目投产带来的新增产量难以抵消老油田的产量递减。
从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在不断努力谋求进口来源多元化,以降低能源安全风险。继2006年和2011年分别建成投用中哈和中俄输油管道之后,输送能力为2200万吨/年的中缅输油管道将于2014年年底完工。根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与俄罗斯签署的协议,2014年中国来自俄罗斯的原油进口量将增加2000万吨,达到4500万吨。即将投产的中国石油四川彭州1000万吨/年炼厂将部分加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原油。
2013年,中国主要通过管道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进口原油3500万吨,仅占进口原油总量的13%,见表3-25。
表3-25 2013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额
数据来源:国家海关总署
尽管2013年中国炼油厂原油加工量增幅明显下降,但经济增长滑坡导致国内油品需求疲弱,成品油市场依然供过于求,特别是与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运行状况密切相关的柴油。2013年,以燃料油为主的成品油净进口量降低到3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出口量显著增加;包括航空煤油、汽油和柴油等在内的成品油出口量增长17.3%。
2013年,中国成品油净进口量下降28.7%,降至1107万吨,而此前中国成品油净进口量曾连续两年上升。轻质和中间馏分油品的出口量全都大幅上升。汽油和柴油的净出口量分别增加到469万吨和251万吨。中国在2012年变为柴油净出口国后, 2013年净出口量猛增1.7倍,达到251万吨,但未包括近270万吨的生物柴油进口量。国内进口商为谋取进口生物柴油与国内柴油市场差价利润而大量进口生物柴油,根据海关数据,2013年中国生物柴油进口量同比猛增近22倍。即使包括进口生物柴油,2013年国内柴油消费量估计也只有1.5%的增幅,是自2009年以来增幅最小的。
中国液化石油气(LPG)市场曾在2004年达到635万吨进口量的高峰水平,后来在天然气置换和经济滑坡导致的需求下降影响下,净进口量缩减到2008年的192万吨。2010~2012年,净进口量徘徊在220万吨左右。2013年,中国进口LPG市场重新开始繁荣,LPG进口量上升到7年来的最高水平,达到421万吨,比2012年跃升26.3%,净进口量增加到295万吨。与上一个繁荣期不同的是,进口液化石油气的新增需求来自化工原料,而非民用和其他工业燃料领域,这为进口LPG市场的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
近年来,随着化工领域原料需求的旺盛增长,丙烷脱氢(PDH)生产丙烯的投资热潮正促使进口液化石油气市场重新升温。天津渤化60万吨PDH装置于2013年9月份投产,使天津市2013年液化石油气进口量达到近20万吨,而2012年为零;来自美国的液化石油气进口量也由零变为11万多吨。虽然这些进口量在2013年全年421万吨的进口总量中占比很小,但在今后几年里,随着其他几座新建PDH装置的建成投产,化工领域的需求将支撑液化石油气进口量走上新台阶,并促使国内液化石油气需求加快增长。
2013年中国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首次突破1.1亿吨。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石油受苏丹项目复产推动,油气权益产量继续保持增长,达到约5800万吨。中石化在2012年和2013年先后收购了尼日利亚、北海和埃及等在产油气田项目,油气产量预计将超过3000万吨。中海油得益于收购尼克森公司的产量贡献,油气权益产量达到1800万吨,其中仅尼克森产量计入就增加了800万吨。其他石油公司预计产量约600万吨。
2013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交易额达到222亿美元,成为年度全球并购市场最大买家。并购目标主要是资源前景好、潜力大的项目。此外,更多民营和非石油资本开始参与海外油气资产并购。2013年民营企业成为海外油气并购的新生力量。正和股份、美都控股、长江投资和新时代能源等公司均开展海外并购,金额达到1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投资目标主要是北美页岩油和重油资产。
2013年全球石油供应量为9165万桶/日,同比增长70万桶/日左右,需求同比增长120万桶/日;2013年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走势比较平稳,波动幅度明显收窄;国际成品油价格走势也较为平缓,其中,2013年新加坡95#汽油离岸价格的波动振幅在22.8%以内,远低于2012年的39.8%。一是国内石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市场整体运行平稳。2013年原油加工量4.79亿吨,同比增长3.3%,增速较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2.82亿吨,同比增长4%,增速较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2013年石油制品表观消费量4.98亿吨,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替代能源发展较快,截至2013年底,中国乙醇产能约955万吨,生物柴油年产量超过100万吨;二是国内成品油企业经营良好,分销市场规模化发展。成品油经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趋稳,截至2013年年底,成品油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累计数量达到120.92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89.36万人,占总人数的73.9%;以便利店、洗车店为代表的非油品业务快速增长,全年非油品销售收入达219.2亿元,较上年增长11.8%;加油站单站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年零售量在万吨以上的加油站3868座,较前一年增加295座,占加油站总数的4%;加油站分布仍主要集中在省道国道和城区。
天然气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年底至2013年年底,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中,天然气由2.24万亿立方米增长到4.64万亿立方米。2013年中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164.33亿立方米,大幅增长,是连续三年每年超过6000亿的年份。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3个。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4000亿立方米的特大气田有1个,为中石油西南安岳气田。天然气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3818.56亿立方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天然气开采增速较快,天然气开采领域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增幅达44%,投资额逾300亿元,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13年中国天然气产量1175.7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1%。其中,中石油877.97亿立方米,占74.7%;中石化183.33亿立方米,占15.6%;中海油102.93亿立方米,占8.8%;地方油气公司11.5亿立方米,占0.9%。
根据《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3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拉动中国天然气刚性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受治理雾霾天气影响,中国多个省份加快煤改气进程,部分企业在未落实气源的情况下实施煤改气工程,导致天然气需求量过快过猛增长。该报告称,若完全满足用气需求,全年供需缺口达220亿立方米,2013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3.9%,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上年的5.4%上升到5.9%。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于2014年2月发布报告称,2013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达到530亿立方米,同比大增25%,与2012年持平,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进口金额204.9亿美元,增长26.7%,天然气净进口量491.1亿立方米,增长32.6%。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1676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30%,达到31.6%。
尽管2011~2012年天然气净进口量增幅都超过三成,但国内天然气市场依然供不应求。进口天然气所占的市场份额在2013年已升至31.6%,而2008年只有2%。
根据《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3年7月10日,天然气价格改革在中国范围内推广。新方案对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进行调整,对未来消费的天然气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报告预计,下一步,价格改革和环保政策对天然气市场的影响日趋明显。中国将逐步建立起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天然气定价机制。
2013年四季度中国有两座新建进口液化天然气(LNG)接收设施投入运行,中缅天然气管道正式通气也为解国内冬季市场燃眉之急助力,进口天然气现已形成东部、南部和西部三大通道并举的局面。
2013年,中国管道天然气和LNG进口量分别达到273亿立方米和245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37.2%和20.3%。
在中国海油广东珠海和中国石油河北唐山接收站以及天津一座浮式接收设施投产后,2013年国内进口LNG设施已增加到9座,合计能力达2800万吨/年。华东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和福建省合计进口量达133亿立方米,增幅接近1/3。
卡塔尔是中国进口LNG的最大供应国,2013年卡塔尔对华出口LNG 92亿立方米,比2012年跃增35.6%。2013年,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管道天然气进口量猛增22%,达到241亿立方米,占国内天然气进口总量的近一半,中国目前是土库曼斯坦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市场。中缅天然气管道在7月底开始向国内供气,2013年中国进口缅甸天然气2.1亿立方米。天然气进口量大幅跃升是在进口成本与国内售价倒挂的情况下实现的。未来环保压力和减排目标仍将使天然气进口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新增进口LNG接收站以及来自北部俄罗斯的进口管道天然气将使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跃上新台阶。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到2012年中国原油、天然气的剩余开采年限仅为22年和45年,原油进口已超过50%,资源短缺愈加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
页岩油
2013年6月10日,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了由美国能源情报署(EIA)资助先进资源国际公司(ARI)的研究结果。研究题目是“世界页岩气和页岩油资源评价”,针对除美国以外的41个国家的95个页岩盆地和137个页岩层进行评价。ARI结果如下:除美国以外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870亿桶(391.47亿吨),加上美国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数据提高到3350亿桶(456.94亿吨)。
世界各机构对页岩油地质资源量有过多次评价,数据相差很大。如,1973年法国石油研究院:美国占世界页岩油总量约70%,而中国极少,仅占世界总量的0.8%、1978年BP公司:中国没有评价出来、1999年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没有评价出来、2002年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占0.5%、2003年美国地质勘测局:中国占0.5%、2005年美国能源署:中国占1.5%。
2008年年底美国地质勘测局评价,中国页岩油地质资源量跃居为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的77.9%。
而根据2013年6月10日先进资源国际公司(ARI)评价,中国页岩油居世界第三,占总量的9.0%,见表3-26。
表3-26 全球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
2013年10月,根据知名美国能源顾问公司PIRA的数据,美国已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因为其页岩油产出大增引发史上第二大产油高潮。2012年,美国国内石油生产年同比增长接近100万桶/天,增速远超其他国家。如果不计算欧佩克成员国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过去三年全球石油产量的净增长全部来自美国。其中,页岩油开采新技术的发展,与页岩油产量2012年出现爆发式增长有直接关系,2012年11月美国原油每日产量已达660万桶。
中国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早,规模也比较大,但长期以来并没有明显进步。1959年页岩油的产量达到70多万吨,占世界的50%以上。1959年辽宁抚顺年产页岩油72万吨,1953年桦甸年产页岩油5万吨,1962~1992年,广东茂名共生产页岩油300万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常规油气田的大量发现,油页岩提炼油气成本相对较高,页岩油生产规模逐渐减小,并淡出油品市场,油页岩开发利用技术也止步不前。
近年来,由于上轮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解决废弃油页岩环境问题的需要,油页岩的勘探开发面临新的机遇。抚顺、桦甸、罗子沟、黄县等老油页岩矿先后恢复了页岩油生产。2008年,国内年产页岩油约40万吨,其中抚顺矿业集团油页岩炼油厂是目前中国正在运行的、最大的油页岩提炼厂,其产量达到35万吨。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页岩油产量在61.8万吨左右。预计2013年页岩油总产量可达到65万吨左右,同比增长5.18%。目前国内页岩油主要用来进入炼厂深加工环节和进入调和油市场。
2013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国际原油在基本需求面与经济面多重因素共同博弈下,呈现震荡下跌趋势。国内燃料油市场缺乏明确性指导,船用油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成交价格不断下滑。受此利空影响,页岩油资源供过于求加之成本较高,调油商购买力有限,页岩油价格一路下跌。以抚矿页岩油为例,2013年初招标均价为5766元/吨,而截止到今年6月下旬最后一次招标均价为4697元/吨,较年初大跌1069元/吨,跌幅为18.54%。
页岩油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源,且开采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甚至比油砂开采过程中的碳排放还大。页岩油开采还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开采页岩油所需的水力压裂技术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因为在进行水力压裂时,会有10%~50%的水返回到地面上。这些水不但含有人工添加的各种化学品,还在地下溶解了大量盐类、重金属,甚至放射性物质。
而且页岩油的开采量也不可持续。实际经验证明,页岩油井一经开采,产量会急剧下降。更重要的是,压裂法开采的油井产油量减少速度很快,通常第一年的下降速度为65%,第二年的下降速度为35%。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几年之内,一口压裂井的产量只能维持在日产100桶,甚至更少。
随着各方面对油页岩的关注增加,以及勘探开发投入的大幅提高,页岩油产量将呈快速上升趋势。从长远看,页岩油将成为常规石油的重要补充和替代。油页岩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资源,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巨大的综合开发潜力。除提取页岩油外,油页岩由于其特殊的组成和结构还可用于发电、化工、医药、建筑、农业等方面。油页岩中富含稀有元素、稀土元素;油页岩中黏土矿物成分含量高,因此油页岩可以被加工成肥料或土壤稳定剂,用于酸性土壤的中性化;提取页岩油后的灰渣还可以用来制造陶粒、水泥等建筑材料,以及农用肥料等。近年来油页岩综合利用新技术不断出现,例如壳牌公司研制的直接地下干馏开采技术、油页岩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等提高了油页岩的经济效率、发电效率,使环境污染减少、综合利用用途大大增加。从地域来讲,中国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所以中国常年面临大规模、长距离的北油南运问题,而探明储量的油页岩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和中南地区,由此可以减轻中国北油南运的负担。解决油页岩利用中的技术落后问题,在降低油页岩工业成本的同时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油页岩工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页岩气
中国在七个勘测盆地中有丰富的页岩气和页岩油资源,七个盆地是四川、塔里木、准噶尔、松辽、扬子地台、江汉和苏北。
中国估计有1115tcf(31.555万亿立方米)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主要在四川(626 tcf、17.716万亿立方米)、塔里木(216 tcf、6.113万亿立方米)、准噶尔(36tcf、1.019万亿立方米)和松辽(16tcf、0.453万亿立方米)等盆地的海相和湖相沉积的烃源页岩之中。另外还有222tcf(6.283万亿立方米)技术可采资源量存在于较小的结构复杂的扬子地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估计为4746tcf(134.312万亿立方米)。
国土资源部也发布权威数据称,从已探明储量来看,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为36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这一官方数据表明,中国的页岩气资源至少不低于美国。美国的成功开发,为中国勘探开采提供了经验与信心。
中国国土资源部称,2013年,中国页岩气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已完成页岩气钻井约150口,页岩气产量将接近2亿立方米,2012年中国页岩气产量为2500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7倍多,为未来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到2025年左右,天然气产量与石油形成“二分天下”的格局。
国土部资源表示,2013年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突出成果,中石油长宁-威远地区、富顺-永川地区,中石化在涪陵地区页岩气新建产能6亿立方米。中石化已首次从涪陵页岩气产能建设示范区测试井中勘探出了商业规模量页岩气,确保2013年建成5亿立方米产能;2014年2月前将向国家储委提交川东焦石坝地区国内首个页岩气藏探明地质储量。中石化明确表示在2015年之前,完成40亿立方米的页岩气总产量,其中商品量为30亿立方米。江汉油田计划在2014年再开凿约50口井,用于商业开发。中石化页岩气勘探重点聚焦在四川盆地以及周边地区,目前已取得彭水、南川、宣城-桐庐三个区块探矿权,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在常规资源区域拥有43个可供勘探的区块,总面积19万平方千米。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石油已完成长宁-威远和昭通两个页岩气示范区前期评价工作,共部署50口水平井。截至2013年11月,长宁-威远国家级示范区完钻16口井,完成压裂试气12口井;云南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完钻7口井。中石化在涪陵地区焦石坝龙马溪组页岩气开发试验井组产能建设有重大进展,开钻24口井,完钻15口,顺利试气5口井,投产4口井,日产气总量达55万方。延长集团在鄂尔多斯盆地已完钻页岩气井24口,完成页岩气压裂井14口,均见页岩气流。
近几年,随着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突破,美国页岩气行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从已探明储量来看,美国页岩气资源总储量约为30.41万亿立方米,技术可开发量超过24万亿立方米。得益于页岩气的快速发展,美国天然气价格相对于其他市场极具优势。2011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达1800亿立方米,大幅降低了美国天然气价格,这也重新塑造了美国天然气市场的样貌——美国正从一个LNG进口国变成一个LNG出口国。
2013年6月10日,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了“页岩油和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除美国以外41个国家137个页岩层的评价”。同时,公布了由美国能源情报署(EIA)资助先进资源国际公司(ARI)的研究结果。研究题目是“世界页岩气和页岩油资源评价”,针对除美国以外的41个国家的95个页岩盆地和137个页岩层评价。
ARI结果如下:除美国以外,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6634tcf(187.74万亿立方米),加上美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提高到7795tcf(220.60万亿立方米)(注:1tcf=0.0283万亿立方米)。
根据两家对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评价,排名位置明显变动。美国能源情报署2013年将中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调低了4.5万亿立方米,但仍居世界第一,而美国调低了5.5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按ARI评价,美国为第一位,中国为第二位,见表3-27。
表3-27 EIA与ARI页岩气可采资源量评价对比
201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了《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掌握页岩气资源潜力与分布,优选一批页岩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建成一批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装备实现自主化生产,形成一系列国家级页岩气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完善的页岩气产业政策体系,为“十三五”页岩气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2年9月,国土资源部选定了20个区块进行第二次页岩气探矿权公开出让。2012年10月,下发《关于加强页岩气资源勘查开采和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页岩气勘查开采依据“开放市场”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中国页岩气勘查开发快速、有序、健康发展。2013年10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页岩气产业政策》,将页岩气纳入战略性新兴行业,并将对页岩气开采企业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矿权使用费,研究出台资源税、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激励政策。
2013年12月,能源部公布,在重庆探明首个千亿方整装页岩气田,形成15亿方产能,中石化重庆涪陵国家级示范区页岩气井平均单井产量15万立方米/天,累计实现商品气量近7300万立方米。中石化在重庆涪陵页岩气示范区钻了近30口页岩气试验井,在这近30口试验井中,有6口井均有稳定测试气量流出,其中一口每日产出高达54.7万立方米,每日产出总量达到106万立方米页岩气,或者说,平均每口井每日产出18万立方米页岩气,这是中国企业过去三年钻探的150口试验井中产出最多的几个。这标志着涪陵示范区甚至是四川盆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完全可行。预计2014年还将有50口井用于商业开采。而这也使得中石化将该地区2015年底前的年均产能定为50亿立方米。随着页岩气开发技术的成熟,2013年,中石化投产的涪陵页岩气单井成本已减至8600万元,页岩气报价为2.78元/立方米,较川渝当地天然气价高逾46%。
中石油长宁-威远、昭通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和富顺-永川对外合作区,累计实现商品气量7000万立方米。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部分区块前景远超预期。
2013年,第二次页岩气探矿权招标的16家中标企业,已全面开展对19个招标区块的页岩气勘查工作。然而,目前国内页岩气还没有进入大规模商业开发阶段,除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延长石油外,其他企业开采无重大突破。中石化和中石油,控制着中国75%的页岩气资源。
随着国内天然气潜力增加、管网建设加快、价格关系理顺,天然气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天然气与石油生产规模“二分天下”将对改善能源结构、治理城市雾霾起到重要作用。
虽然2013年页岩气产量激增,但与“十二五”的目标还相去甚远。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页岩气产量应达到65亿立方米,到2020年增至1000亿立方米。由于页岩气勘探、开采难度较大,消耗成本较高,高产量目标就意味着中国的页岩气支出巨大。2014年,中石油预计其页岩气支出将超过100亿元,支出规模是前几年的三倍多中石油还将2015年页岩气产量目标从之前的15亿立方米提高至26亿立方米。
世界能源研究所(WRI)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国页岩气储量虽然高达30万亿立方米以上,居世界第一,但是超过五分之三的中国页岩油气资源位于水资源缺乏地区,而开采页岩气离不开水。现有的页岩气开采过程,是将以百万升计的水、沙子和化学药剂一起注入页岩井下,压裂岩层,使页岩气溢出。作为研究可持续资源管理的非政府研究机构,WRI表示,在美国,仅钻井就需要20万至250万升水,水力压裂环节对水的需求量则高达700万至2300万升。
中国的南方水资源更加充足,但页岩油气资源大部分位于北方。中国页岩气储备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这两个区域水资源供应均已非常紧张,油气开采面临巨大挑战。另外,页岩油气资源储量大的地区全都人口密集,这意味着如果企业想要开采,除了要挤占灌溉水源外,还要和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竞争。一旦处理不当,开采页岩油气资源将酿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双重灾难。因此,受水资源限制,尽管中国坐拥世界第一大可再生页岩气资源和第三大页岩油资源,其开采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过几年,页岩气对投资的拉动和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届时会出现大投入、大产出的高潮。2014年上半年中石化页岩气开发已超计划实现,预计2014年全年也会超计划。中石化2014年半年报显示,中石化在涪陵的页岩气产能建设高效推进,2014年6月底日产气量已达320万立方米。中石化旗下重庆涪陵页岩气项目是中国最大的页岩气项目。对于重庆涪陵页岩气项目,中石化预计于2015年将建成50亿立方米产能规模,至2017年扩大至100亿立方米。
中石油也对中国页岩气开发持乐观态度,中石油2014年上半年业绩会表示, 2014年全年中石油将投资70亿元人民币用于页岩气开发。2014-2015年,中石油拟在长宁、威远、昭通新钻井154口,利用老井4口,预计2014年可以实现产量1亿方以上,到2015年力争达到年产26亿方,超过公司原定15亿方的目标。2014年上半年,中石油的页岩气单井成本约5500万元,实现规模化生产后,拟将成本控制在5000万元以内,钻井速度亦将从初期的80多天控制在45天左右。2013~2014年,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西南油气田龙王庙气田等常规油气田项目的开发上。其中,龙王庙气藏的产能开发计划2014年3月份获得批复,目标是年产110亿方,总井数77口。2014年8月底第一期40亿方的产能建设将投产,到2015年底,二期60亿方产能也将建成投产。这是国内近年来单个油气藏量最大的产能建设,随着勘探力度的加大,预计还有更大的资源潜力。
四、水资源市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水资源总量27860亿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665毫米。年末全国613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3488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减少5%。全年总用水量617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6%。其中,生活用水增长2.7%,工业用水增长1.4%,农业用水下降0.1%,生态补水增长1.6%。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21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8立方米,下降5.7%。人均用水量453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3年中国需水总量约为6159.7亿立方米,2014年约为6218.5亿立方米。随着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不断提高,预计2013年中国农业需水量约为3761.7亿立方米,占需水总量的61.1%;2014年约为3785.0亿立方米,占需水总量的60.9%。综合考虑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主要工业用水部门用水效率提高和第二产的结构升级优化,预计2013年中国生产需水约为1471.3亿立方米,占需水总量的23.9%;2014年约为1485.2亿立方米,占需水总量的23.9%左右,见表3-28至3-29。
表3-28 2014年中国需水总量和四类需水预测结果
表3-29 2010~2014年中国需水结构
根据水利部下发的《2012年水资源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688.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65150.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7.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64.2毫米,比常年值偏多11.0%;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1262.7毫米,比常年值偏多5.2%。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天津、辽宁、江西和浙江4个省(直辖市)偏多30%以上;接近常年值的有山西、安徽和陕西3个省;比常年值偏少的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南偏少21.5%。
地表水资源量:2012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28373.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99.6毫米,比常年值偏多6.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5.9%;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6.3%。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天津、辽宁和浙江分别偏多149.2%、62.8%和51.6%;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南、山西、云南和湖北分别偏少43.2%、24.0%、23.5%和22.1%;接近常年值的有甘肃省。
2012年,从国境外流入中国境内的水量204.5亿立方米,从中国流出国境的水量5320.2亿立方米,流入界河的水量1071.3亿m3;中国入海水量18294.2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2012年,中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8296.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2.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842.6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762.1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308.3亿立方米。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575.6亿立方米,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2.5%、35.3%、7.5%和4.7%。
水资源总量:2012年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9528.8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6.6%。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55.5亿立方米,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9%(地下水资源量的86.1%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5639.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7.2%,占中国的19.1%;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23889.8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6.4%,占中国的80.9%。中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5.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1.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2年对中国583座大型水库和3271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656.2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297.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240.6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56.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415.6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41.2亿立方米。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57.3亿立方米,其中淮河区和西北诸河区分别减少25.4亿立方米和7.2亿立方米;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240.3亿立方米,其中珠江区和长江区分别增加120.8亿立方米和70.5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广西、湖南、贵州和吉林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23.9亿立方米;湖北、河南、山东和海南等9个省(自治区)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126.3亿立方米;西藏和宁夏2个自治区水库蓄水量没有变化。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2012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3万平方千米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增加34.1亿立方米。6个水资源一级区中,淮河区、西北诸河区和黄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分别减少29.4亿立方米、3.8亿立方米和1.7亿立方米,松花江区、海河区和辽河区分别增加35.3亿立方米、21.0亿立方米和12.7亿立方米。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和河北分别增加28.8亿立方米和17.6亿立方米;储存量减少的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南和山东分别减少17.1亿立方米和13.7亿立方米;宁夏和青海2个省(自治区)储存量变化不大。
供水量:2012年中国总供水量6131.2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0.8%。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8%;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5%;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7%。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1.4%,引水工程占33.8%,提水工程占31.0%,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量占3.8%。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2.8%,深层承压水占16.9%,微咸水占0.3%。
北方6区供水量2818.7亿立方米,占中国总供水量的46.0%;南方4区供水量3312.5亿立方米,占中国总供水量的54.0%。南方省份地表水供水量占其总供水量比重均在88%以上,而北方省份地下水供水量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河北、北京、河南、山西和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另外,中国直接利用海水共计663.1亿立方米,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浙江和山东利用海水较多,分别为269.0亿立方米、212.1亿立方米和61.5亿立方米。
用水量:2012年中国总用水量6131.2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2.1%,工业用水占22.5%,农业用水占63.6%,生态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8%。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苏和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立方米的有天津、青海、西藏、北京和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西藏、宁夏、黑龙江、青海、甘肃和海南7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5%以上的有上海、重庆、福建和江苏4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和浙江6个省(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2012年,中国用水消耗总量3244.5亿立方米,耗水率(消耗总量占用水总量的百分比)53%。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3%;林牧渔业及牲畜为75%;工业为24%;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4%;生态环境补水为80%。
废污水排放量: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12年中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
用水指标:2012年,中国人均综合用水量454立方米,万元中国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118立方米。农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404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16,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69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216L/d,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79L/d。
在《水利部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科学高效配置水资源,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培育和规范水市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
健全水权配置体系。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抓紧完成省级以下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加快开展江河水量分配,确定区域取用水总量和权益。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对已经发证的取水许可进行规范,确认取用水户的水资源使用权。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资源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对工业、服务业新增取用水户,研究挥动政府有偿出让水资源使用权。
建立健全水权交易制度。开展水权交易试点,鼓励和引导地区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积极培育水市场,逐步建立国家、流域、区域层面的水桶交易平台。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生活、生态等用水类型,完善水资源使用权用途管制制度,保障公益性用水的基本需求。
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机制,促进节约用水,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合理确定农业用水价格,实行定额内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意见。应充分考虑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城镇供水水价,加快推进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2013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印发《关于水资源征收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29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制定的原则,规范了水资源费标准分类,根据水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分六个区域制定了“十二五”期末各地水资源费最低征收标准,见表3-30。
表3-30 “十二五”末各地区水资源费最低征收标准与现行标准对比
数据来源:水利部财务司 水利部资源司
201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次主席办公会议决定,同意由自治区水利建设授信融资平台——内蒙古水务投资集团组建水权收储转让中心,作为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交易平台。自治区水利厅积极推进水权收储转让中心的组建工作,研究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交易实施细则》和《内蒙古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中民主资金管理办法》。2013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中心正式成立。中心将在内蒙古境内实施盟市间水权收储转让,行业、企业节余水权和节水改造的节余水权收储转让,新开发水源(包括再生水)的收储转让以及国家和流域机构赋予的其他水权收储转让;投资实施节水项目并对节约水权收储转让;同时,开展水权收储转让项目咨询、评估和建设。内蒙古水权收储转让中心是中国首家水权收储转让交易平台,它的成立开启了水利行业通过组建专门机构实施水权转换试点的先河。
水利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建立水利投放稳定增长机制的指导意见》(水规计〔2011〕61号),指导和督促地方积极拓宽水利投资渠道,尽快建立水利投入长宇增长机制。2011~2013年,中国水利建设投资达到12152亿元,是“十一五”水利投资总规模的1.7倍。其中,中央水利建设投资4172亿元,是“十一五”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的1.4倍;地方水利建设投资7980亿元,呈逐年增长趋势,2013年达到2989亿元。
通过与财政部积极协调,将新出现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纳入中央资金支持范围,并在2013年落实了第一批中央补助资金22.73亿元;下达中央补助投资15亿元,先期启动一批小型水库新建工程建设。
2013年,中国水利建设投资4397亿元,较2012年增加94亿元。其中,中央水利建设投资1408亿元,若扣除2012年下半年扩大内需追加的355亿元因素,较2012年增加140亿元,总体上仍保持较高水平;地方水利建设投资2989亿元,较2012年增长11%。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农村仍有近3亿人饮水不安全,水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缺水成为部分地方经济建设所面临的瓶颈,“抢水大战”已在多地上演。2014年8月,水利部确认,中国即将启动水权交易。通过此项制度,水资源富集地区可以将多余的水资源转让出去,既解决缺水地区的燃眉之急,又给当地带来收益,该制度引起多方关注,地方发展的新一轮博弈已经展开。
中国即将启动的水权交易,主要包含江河水及地下水。水权交易是指水资源使用权的部分或全部转让,通常先由国家将水权分配给各省市,各省市再细分到基层,各地用不完的指标则可以相互交易。
事实上,一些地方早在2000年即开始了“水交易”的尝试。浙江的东阳和义乌地处金华江上下游,“同饮一江水”,水资源丰歉却大相径庭。东阳每年向金华江白白流掉3000多万吨水;处于下游的义乌人均水资源量只及东阳一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就双双告急。2000年11月,东阳、义乌两市政府经过多轮协商签署了用水资源转让协议: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购买东阳橫锦水库每年4999.9万立方米水的使用权,东阳市除获得2亿元的综合管理费外,每年还获得近500万元的供水收入。
水资源转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水。甘肃张掖市通过水权制度建设,引领了中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发展。张掖市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确定全市的水权总量后,由政府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和生态的用水定额。对农户来说,在人畜用水以及每亩地的用水定额确定后,便可根据每户人畜量和承包地面积分到水权,而节约下来的水就可以通过水票有价转让。据张掖市水务局统计,实施水权制度仅一年,张掖就少引用黑河水3亿多立方米。近年来,除甘肃之外,中国陆续有宁夏、福建、河北等10余个省份开展类似的探索。
不同于之前政府之间私下相互协调、各地进行水量转让的尝试,即将推行的水权交易是在国家赋予地方使用权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原则公开交易水权,这是“水交易”一个质的飞跃。
此外,在水权初始分配中,政府还要通过保留水量的管理,履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规避水权初始分配风险和调节水权市场健康发展等职责,为流域和区域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必要保障。
目前,中国涉及水权的法律不多,零星分散在水法、物权法和取水许可管理办法中,往往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此外,无论是跨省水权交易还是省内水权交易,涉及水权交易的定价机制、交易机制、流程设计、交易结果认定和权益保障都还未建立,难以确保各方利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认为,如果在确权的基础上建立跨区域水权交易平台,通过公平议价的方式交易,而不是行政任务的方式,这样的矛盾就会避免。通过建立若干个跨区域的水权交易所,以完成水权交易由起步时的价格协商交易到公开挂牌交易的过渡,内容涉及水权交易的定价机制、交易机制、流程设计、交易结果认定和权益保障等。跨区域水权交易需要达到“谁用水谁花钱,谁节水谁得钱”的运转效果。
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一些地方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探索。对这些案例从空间分布、时间排序和类型划分上进行如下总结:
从空间上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的内蒙、宁夏、甘肃、新疆,东部发达地区的浙江、福建和广东也有少量交易案例。
从时间上看,水权交易实践一直都没有停止。
从类型上看,主要有农业向工业转让水权、区域间水库向城市转让水使用权、农民间水票交易、政府向企业有偿出让水权等四种。每种交易类型其交易主体、客体、方式、价格等各有特点,见表3-31至表3-32。
表3-31 中国水权交易案例时间序列表
表3-32 中国水权交易案例类型划分表
上述水权交易案例经过多年的检验,其积极效果已经逐渐显现:
东阳义乌水权转让,为加快义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宁夏、内蒙农业水权转向工业企业后,在不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新上工业企业项目的水资源瓶颈问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采取的渠道防渗措施对于盐碱地的改良具有明显的作用;渠道糙率的降低,减少了农民灌溉用水的时间,节省了水费。张掖市农民水票交易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农民节水意识,促进了农民节水。新疆吐鲁番政府与企业签订协议进行水权转换实践,解决了工业企业新建项目用水问题。与此同时,相关流域机构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积累了水权交易规划、论证、审批、建设管理及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经验。
2013年7月,水利部在系统内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开展水权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在宁夏、江西、湖北、内蒙古、河南、甘肃和广东7个省区开展水权试点,试点内容包括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水权交易流转和开展水权制度建设三项内容,试点时间为2~3年。
《通知》指出,水权试点的内容一共三项,首项内容即为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
水利部要求,试点应探索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的主体、对象、条件、程序等方式方法。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对已经发证的取水许可进行规范,确认取用水户的水资源使用权;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资源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将水资源使用、收益的权利落实到取用水户。
在7个试点中,宁夏、江西和湖北三省区试点的主要内容是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但侧重和要求也各有不同。
其中,水利部要求宁夏按照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开展引黄灌区农业用水以及当地地表水、地下水等的用水指标分解;在用水指标分解的基础上探索采取多种形式确权登记;建立确权登记数据库。
在江西,水权试点的任务重点是选择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条件相对成熟的市县,分类推进取用水户水资源使用确权登记;对已发证的取水许可进行规范,对取水用户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结合小型水利工程确权、农村土地确权等相关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取用水户进行水权登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资源使用权进行确权登记。
同时,湖北试点的重点是在宜都市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摸底调查农村集体经济的水塘和修建管理的水库中水资源量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已经完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的水库、水塘等,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
《通知》提出的第二项内容为开展水权交易流转,因地制宜探索地区间、流域间、流域上下游、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积极培育水市场,建立健全水权交易平台。
在7个试点中,内蒙古、河南、甘肃和广东四个省区将开展水权交易。
其中,在内蒙古,重点开展巴彦淖尔与鄂尔多斯等盟市之间的跨盟市水权交易;在河南,重点开展河南省内处于不同流域的地市间水量交易,包括年度水量交易,以及一定期限内的水量交易;在甘肃,以疏勒河为单元,统筹考虑疏勒河流域上下游和生态用水需求,开展灌区内农户间、农民用水户协会间、农业与工业间等不同形式的水权交易;在广东,以已有的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为依托,组建省级水权交易平台,合理制定水权交易规则和流程,重点引导鼓励东江流域上下游区域与区域之间开展水权交易。
试点的第三项内容为水权制度建设。水利部要求试点地区出台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水权交易流转等方面的制度办法,明确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的方式方法、规则和流程,建立水权交易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交易程序、交易规则,明确确权登记与交易流转的监控主体、对象与监管内容等,保障水权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根据《通知》要求,7个试点应在8月底之前将水权试点实施方案报至水利部,试点方案由水利部和试点地区省级政府在10月底之前批复完毕。
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作用,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中国逐步加快水权改革进程,推进初始水权界定,已基本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水资源控制指标体系。
2013年水利部积极组织开展水权交易试点,着力培育水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水利部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水权交易试点范围,在水资源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加强水权市场监管。
2014年1月,各省区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已经明确。水利部积极推动省级以下指标分解工作,目前已有29个省区市完成地市级指标分解,其中7个省市完成市县两级指标分解,已覆盖95%的地级行政区和近700个县级行政区。
在流域层面,在完成黄河、黑河、漳河上游、永定河、大凌河水量分配的基础上,全面启动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首批25条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已完成技术方案,全面启动第二批28条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国53条重要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将指标落实到江河控制断面。
在取用水户层面,水利部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截至目前,中国批准颁发有效取水许可证共约44万套。
2014年8月,水利部确认,中国即将启动水权交易。通过此项制度,水资源富集地区可以将多余的水资源转让出去,既解决缺水地区的燃眉之急,又给当地带来收益,该制度引起多方关注,地方发展的新一轮博弈已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