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农产品市场
一、基本情况
2013年9月,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中每年经由批发市场实现的交易额为3万多亿元,约占农产品流通总量的80%,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2013年,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每斤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价格分别比上年提高0.10~0.12元,平均提价幅度达9.1%。推动提前出台并提高2013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提前启动2013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稳定秋粮面积,缓解南方稻谷价格继续下跌情况,为夺取秋粮丰收奠定基础。适时启动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稳定农民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据农业部估算,因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约使农民增收1110亿元,按中国6.6亿农民测算,人均增收168元。
针对2013年部分地区出现的芽麦以及棉花收获期间出现棉花品质达不到收储条件的情况,促成将不完善粒超标小麦纳入最低收购价范围,受灾地区棉花实行降等降级收储等政策。在今年秋冬播前,推动提前公布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比2013年提高6分钱,提价幅度为5.4%,为保持明年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农产品市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其中,夏粮产量13189万吨,增长幅度为1.5%;早稻产量3407万吨,增长幅度为2.4%;秋粮产量43597万吨,增长幅度为2.3%。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产量20329万吨,减产0.5%;小麦产量12172万吨,增产0.6%;玉米产量21773万吨,增产5.9%;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长幅度为2.8%。总体上看,2013年中国粮食和油料产量仍保持了增长势头,见表4-1。
表4-1 2012年~2013年中国粮食、油料产量情况
据统计,2013年各类粮食企业共收购粮食6889亿斤,同比增加517亿斤,其中,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粮食1649亿斤,同比增加1024亿斤,通过提价托市、优质优价、帮助农户整粮减损等措施,促进种粮农民收430亿元以上。年末粮食库存总量继续保持历史较高水平,库存消费比继续处于安全合理的水平,国家库存粮食质量总体良好,宜存率达95%以上。截至2013年9月30日,河南、山东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45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13万吨。湖北、四川等12个油菜籽主产区各类粮食累计收购新产油菜籽61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万吨。江西、湖南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96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2万吨。截至10月31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25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06万吨。截至12月31日,秋粮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上购新产中晚稻、玉米和大豆共计10221万吨,同比增加3138万吨。
大豆方面,由于中国对外依存度已超过80%,而2013年美国大豆库存始终处于低位徘徊,导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全年在相对高位徘徊,同时中国大豆临储价格维持不变,加之临储收购数量远超往年同期水平,导致国产大豆价格上涨。由于2013年中国玉米增产,而玉米深加工行业始终处于亏损状态,玉米市场价格较往年疲软。2013年籼米市场受到供求、进口、南方“镉大米”事件等因素影响,价格承压,粳米价格涨幅高于籼米价格,大米市场重返“粳强籼弱”的格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粮食种植面积1119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5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35万公顷,减少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08万公顷,增加15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9万公顷,减少4万公顷。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2013年,世界粮食(包括小麦、粗粮和大米三种主要谷物,其中,大米为碾米,由稻谷折算。下同)总产量预计为25.016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水平,比上年增产19701万吨,增长8.5%。三种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粗粮、大米全面增产。发达国家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17.4%,发展中国家增长2.6%。2013年粮食总产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玉米产量从2012年旱灾减产的水平上大幅回升,以及独联体国家的小麦收成在上年旱灾减产的基础上回升。
2013年,世界粮食总产量构成比例是:小麦占28.55%,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粗粮占51.72%,比上年提高1.61%;大米占19.73%,比上年下降1.54%。
2013年,三种主要粮食品种的具体生产情况为:小麦产量为7.142亿吨,比上年增产5455万吨,增长8.3%;粗粮产量为12.938亿吨,比上提增产13905万吨,增长12.0%。其中,玉米产量9.6663亿吨,占粗粮产量的74.7%,比上年增产10378万吨,增长12.0%;大米产量为4.936亿吨,比上年增产340万吨,增长0.7%,见表4-2至表4-4。
表4-2 2011~2013年世界粮食生产情况
表4-3 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销形势变化情况
表4-4 农林牧渔总产值
水稻
根据相关资料,2013年国家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平稳略增。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0194万吨,比2012年增产1236万吨,增长2.1%。夏粮、早稻、秋粮分别增长196万吨、78万吨和962万吨。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0000万吨大关,实现10年连续增产,见表4-5。
表4-5 2013~2014年度中国稻谷供需平衡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新粮市场,托市价主导。2013年1~7月份稻谷震荡弱势下行,市场购销比较低迷。新粮上市后,中国早稻、中晚籼稻、粳稻先后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收购价格总体呈“低开、高走、趋稳”态势。其中早秀开秤收购价格为2520元/吨,启动托市后迅速提高到2640元/吨并保持基本稳定;中晚籼稻开秤收购价格为2520元/吨,启动托市后迅速提高到2700元/吨,2013年末还有所上涨。
陈粮市场,一路下跌。2013年,陈稻谷销售价格总体呈“持续走低”态势。以江西为例,陈早稻销售均价由年初的2580元/吨下跌到年底的2080元/吨,陈晚稻销售均价由年初的2580元/吨下跌到年底的2072元/吨,下半年跌幅较大。从时间段看,第一阶段,2013年7月份以前,陈稻谷价格总体表现为震荡趋弱,缓慢下行。其主要原因是:受低价进口米、镉大米影响,上半年大米市场低迷,内地大米加工企业外销量锐减,很多加工企业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各级储备陈稻销售不畅。第二阶段,7月份托市收购启动后,新粮市场价格稳步上涨,但陈粮市场却一路下滑,新陈粮差价步步拉大。其主要原因是:新早稻上市后价格低迷,其价格比陈粮并不高出多少,加工企业转而收购新粮用于加工,陈稻销售更加不畅,导致陈稻销售价快速下滑,价格迅速从2400~2500元/吨下跌到2200~2300元/吨。第三阶段,2013年第四季度,2013年新粮市场明显受到政策主导作用,形成政策托起新粮市场。陈粮价格却是受市场化作用,受低价进口大米冲击,大米市场一片萧条,陈稻销售不畅,价格暴跌。稻谷市场明显分化成新、陈两个不同市场。
2013年国家再次大幅提高最低收购价,主产区均启动了新产早稻和中晚稻托市收购。受此支撑,新产稻谷价格低开同走并稳定在最低收购价水平。而陈稻销售价格则一路下滑,并未因托市而受到提振,新稻与陈稻市场严重脱节和背离。市场表现为:新稻总体价格水平略高于2012年,而陈稻价格远低于2012年,新陈粮价差创历史新高,如新晚稻收购价2700元/吨,而陈稻出库价则只有2100元/吨左右,价差达到超历史的600元/吨以上。
2012年稻谷播种面积为3013.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0万公顷,增幅0.3%;总产为20423.6万吨,比上年增产323.5万吨,增幅1.6%;单产每公顷6776.9公斤,比上年提高89.6公斤,增幅1.3%。早稻播种面积为576.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万公顷,增幅0.3%;总产为3329.1万吨,比上年增产53.7万吨,增幅1.6%;单产每公顷5774.8公斤,比上年提高77.9公斤,增幅1.4%。2012年秋粮播种面积为7785.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5万公顷,增幅0.8%;总产为42635.1万吨,比上年增产1428.4万吨,增幅3.5%;单产每公顷5476.5公斤,比上年提高143.4公斤,增幅2.7%。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2/2013年度全球大米产量为4.68亿吨,同比增加179万吨,增幅为0.38%。大米产量近年来持续小幅稳定增加。但2012/2013年度主要大米出口国产量却有小幅下滑。预计2012/2013年度印度产量为1.01亿吨,比上年降低431万吨,减幅为4.09%;巴基斯坦产量为600万吨,同比减少20万吨,降幅为3.23%;泰国产量为2020万吨,同比减少26万吨,减幅为1.27%。
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大米消费量为4.66亿吨,同比增加1018万吨,增幅为2.23%。巴基斯坦在本年度的消费量提高幅度相对较大,从上年度的250万吨提高到260万吨,增幅为4%。
小麦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2012/2013年度中国小麦国内总消费量为13480万吨,2013/2014年度为13020万吨,减少460万吨,减幅3.4%。其中,制粉消费997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76.6%;饲料及损耗1350万吨,占比10.4%;工业消费及种用量各为1230万吨和470万吨,分别占消费总量的9.4%和3.6%。
小麦现货价格稳步走高2013年,中国小麦行情走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月份之前,国内小麦市场温和运行,新麦上市初期价格触底;6~10月份,供需偏紧致小麦价格快速攀高;10月份至年底,需求不旺致小麦行情高位弱势运行。
根据相关资料,2012年小麦播种面积为2426.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2万公顷,减幅不足0.01%;总产为12102.3万吨,比上年增产362.2万吨,增幅3.1%;单产每公顷4986.9公斤,比上年提高149.7公斤,增幅3.1%。
2013年,中国小麦总产量稳定在1.22亿吨之上。产量增长的同时,小麦消费小幅下滑,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麦、玉米的比价关系,导致饲料养殖业对小麦的需求显著降低。由于国际粮价持续走低,中国进口小麦大幅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国内小麦的品质及库存结构。中国小麦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稳步提升,并在四季度高位趋稳,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国家在豫、鄂、苏、皖4省启动小麦托市预案,由于市场价格涨速过快,预案执行月余就陆续停止,托市收购量为历年最低(不含未启动的2011年)。国家适时发布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低于市场预期。
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5.6万吨,增长2.1%,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并实现连续10年稳定增长;中国粮食播种面积111951.4千公顷,同比增加746.8千公顷,增长0.7%;单产5376.8公斤/公顷,增加75公斤/公顷,提高1.4%。
种植收益方面,尽管在规模性收储时期小麦价格快速上涨,但受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少主产区的小麦单产存在不同程度的歉收,农民实际收益并未出现显著提升,如按照农民亩均打粮750斤、售出小麦价格在1.15~1.20元/斤、商品率70%来计算,在不计入四项补贴的情况下,2013年冬小麦亩均种植收益在117元/亩左右。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2/2013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55亿吨,比上年减少4151万吨,减幅为5.96%。主产国中除了美国增产以外,其他多数国家均有不同幅度减产。预计2012/2013年度美国小麦产量为6176万吨,同比增加734万吨,增幅为13.49%。
全球小麦消费量同比减少。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小麦消费量为6.79亿吨,同比减少859万吨,减幅为1.25%,主要原因是饲用消费量下降。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3年中国小麦进口总量为550.7万吨,为1995年以来最高;小麦及面粉零星出口。
2013年,因世界小麦主产国丰产、国际金融形势低迷、农产品贸易改善等因素影响,国际小麦价格一路震荡下行,加之中国小麦库存结构调整,中国加大了对国际小麦的采购力度。相比2012年, 2013年小麦进口总量增加181.9万吨,增幅为49%。
玉米
中国玉米网数据:2013~2014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547.15万公顷,上年同期为3447.54万公顷,同比增加99.61万公顷,增幅为2.89%。其中,主产区(辽、吉、黑、内蒙古、鲁、豫、冀)播种面积为2321.26万公顷,上年同期约为2250.08万公顷,同比增加71.18万公顷;其他省市区播种面积为1399.41万公顷,上年同期为1333.95万公顷,同比增加65.46万公顷。2013/2014年度,中国玉米总产量为18150.79万吨,上年同期为19065.25万吨,同比减少554.47万吨,降幅为2.9%。其中,主产区(辽、吉、黑、内蒙古、冀、鲁、豫)玉米产量为12560.21万吨,上年同期为12993.52万吨,同比下降433.32万吨,降幅为3.3%;其他地区,预测玉米产量为5950.58万吨,上年同期为6071.73万吨,同比下降121.15万吨,降幅为2%,见图4-1。
图4-1 2003~2014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与产量情况
2012年玉米播种面积为3503.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48.8方公顷,增幅4.4%;总产为20561.4万吨,比上年增产1283.3万吨,增幅6.7%;单产每公顷5869.7公斤,比上年提高122.2公斤,增幅2.1%。
目前国内玉米生产主要集中于东北和黄淮海地区,销区主要集中于华中、西南及华南地区,中国形成了黄淮海地区自产自销,中国范围“北粮南运”的整体流通格局。2013年国内玉米产量增加以及低价进口玉米冲击使其供给端压力较大;与此同时,受禽流感事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深加工玉米消费量回落导致其需求端增长乏力,国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由“紧”入“松”,玉米市场购销步入“买方时代”。过去十年国内玉米深加工行业长足发展,2010年前后深加工玉米用量达到十年内高点,而后在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下转向小幅下降,深加工企业深陷亏损泥潭,国内玉米深加工产业的持续低迷,成为拖累玉米需求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2013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在三大谷物中表现最弱,港口行情呈现“北强南弱”格局,其中大连港东北产中等质量玉米平舱价格2300~2320元/吨,较年初下跌90~120元/吨;广东港东北产中等质量玉米到港价格2350~2370元/吨,较年初下跌120~150元/吨。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1401合约期价报收于2118元/吨,较年初的2310元/吨,下跌192元/吨,跌幅8.31%。
全球玉米贸易量降低。2012/2013年度,全球玉米进口量为9548万吨,同比减少384万吨,减幅为3.87%;出口量为8795万吨,同比减少2858万吨,减幅为24.53%。美国出口量下降是玉米贸易量特别是出口量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
全球玉米消费量略有增加。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玉米消费量为8.70亿吨,同比增加844万吨,增幅为0.98%。饲用消费量增加导致全球消费量小幅增加。预计本年度全球玉米饲用消费量为5.18亿吨,同比增加1254万吨,增幅为2.48%。但由于美国大幅减产,本国饲料消费从上年度的1.64亿吨下降到1.51亿吨,同比减少1276万吨,减幅为7.78%。玉米食用与工业消费小幅降低,预计本年度消费量为3.53亿吨,同比减少410万吨,减幅为1.15%。
大豆
2012/2013年度,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单产略增,总产降低。中国大豆网预计,2012/2013年度中国大豆种植总面积为10135.3万亩,较上年度减少2122.4万亩,减幅为17.3%。平均单产为127.5千克/亩,较上年度增加1.5千克/亩,增幅为1.2%。总产量为1292.1万吨,较上年度减少252.7万吨,减幅为16.4%。
2012/2013年度,黑龙江省依然是中国大豆产量最多的省份,总产量为415.8万吨,占中国总产量的36.475%;安徽产量排名第二,为89.1万吨,占中国总产量的7.82%;内蒙古大豆产量排名第三,为83万吨,占中国总产量的7.28%;第四至第十名按产量排序依次为吉林、河南、四川、江苏、河北、辽宁、陕西。其他省总产量为257.6万吨,占中国总产量的22.59%。
大豆消费情况。2012/2013年度中国食用大豆消费量较2011/2012年度相比提高20万吨,达到1100万吨,增幅为1.8%。尽管本年度国产大豆产量大幅下滑,但考虑到人口的增长与大豆信用消费的刚性需求,加之政府不断向市场投放储备大豆,以及部分进口大豆投入信用市场,因此导致食用大豆消费量继续增加,只是增幅继续减小。
2012/2013年度,中国国产大豆压榨消费量为337万吨,较2011/2012年度减少43万吨,减幅为11.3%。2012/2013年度投入压榨的国产大豆数量减少与产量降低有直接关系,不过在临储大豆拍卖的作用下,其下降幅度并不是很大。
2012/2013年度,中国进口大豆压榨消费量达到5952万吨,较上年提高302万吨,增幅为5.35%。2012/2013年度进口大豆占中国油用压榨市场的份额继续提高,达到94.6%,较上年的93.6%提高了1个百分点。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大豆进口量6338吨,较上年的5838万吨提高500万吨,同比增加8.6%。总的来说,近些年中国大豆进口量持续增长,依赖程度正在继续加深。
2013/2014年度,预计中国大豆市场新增供应量7640万吨,较2012/2013年增加362万吨,其中,国产大豆产量预计减少152万吨,进口大豆到货量增加514万吨,至6500万吨左右;预计中国大豆消费总量较上年提高292万吨,达到7825万吨。其中,全年压榨总量达到6560万吨,比上年度提高271万吨;大豆食用与工业需求预计较上年增加20万吨,至1120万吨;2013/2014市场年度末,中国大豆结转库存较上年度相比预计减少185在万吨,降至1580万吨,见表4-6。
表4-6 2013/2014年度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数据来源:中国大豆网
对于2014年中国大豆市场来说,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将取消具有争议的大豆收储机制,改以直接补贴农户。据中国大豆网统计,中国大豆库存目前约660万吨。停止收储后,这些库存可能释放出至中国市场,但这不会影响中国的大豆采购,因为沿岸省份多数加工厂已经依赖进口大豆。
2012年大豆播种面积为717.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71.7万公顷,减幅9.1%;总产为1302.4万吨,比上年减产146.1万吨,减幅10.1%;单产每公顷1816.0公斤,比上年降低20公斤,减幅1.1%。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预计2012/2013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2.70亿吨,同比增加2986万吨,增幅为12.43%。阿根廷、巴西播种面积扩大以及单产提高共同促使大豆产量大幅度增加。预计本年度阿根廷产量为5150万吨,同比增加1140万吨,增幅为28.43%;巴西产量为8350万吨,同比增加1700万吨,增幅为25.56%。美国受天气因素影响,产量小幅下滑,预计产量为8206万吨,同比减少214万吨,减幅为2.54%。
全球大豆消费量同比增加。预计2012/2013年度为2.60亿吨,同比增加372万吨,增幅为1.45%。压榨消费和食用消费增加共同推动了消费量提高。压榨消费量为2.30亿吨,同比增加362万吨,增幅为1.55%;食用消费量为1563万吨,同比增加24万吨,增幅为1.56%。
食用油
2012/2013年度,中国豆油新增供给量为1296万吨,较上年度增加46万吨。其中豆油产量为1156万吨,豆油进口量为141万吨。该年度豆油食用消费量为1140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量预计为105万吨,年度国内豆油结余量为43万吨。2013/2014年度,中国豆油新增供给量预计为1342万吨,较上年度增加46万吨。其中豆油产量预计为1232万吨,豆油进口量预计为110万吨。该年度豆油食用消费量预计为1200万吨,工业及其他消费量预计为110万吨,年度国内豆油结余量预计为25万吨。中国豆油结余量连续两个年度均为正值,说明中国豆油期末库存继续增加,库存压力逐年加大,国内豆油价格下行压力加大。
2012/2013年度,中国豆粕新增供给量为4957万吨,较上年度增加226万吨,其中豆粕产量为4956万吨。该年度饲用豆粕消费量为475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250万吨,年度国内总消费量为489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260万吨。该年度豆粕出口量为132万吨,年度国内豆粕结余量为-65万吨。2013/2014年度,中国豆粕新增供给量为5269万吨,较上年度增加310万吨,其中豆粕产量预计为5267万吨。该年度饲用豆粕消费量预计为51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350万吨,年度国内总消费量预计为524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350万吨。该年度豆粕出口量预计为130万吨,年度国内豆粕结余量预计为-102万吨。中国豆粕结余量连续两个年度均为负值,说明中国豆粕期末库存持续下降中,产不足需的情况使得库存逐年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油菜籽播种面积1265万亩,较上年增加117万亩,增幅为1.0%;单位产量为255.6斤/亩,较上年的251.33斤/亩,增幅为1%;预计2013年中国油菜籽产量1440万吨,较上年的1400.7万吨增加39.3万吨,增幅为2%,其中,2013年夏收油菜籽产量为1348万吨,较上年增加45万吨,增幅为3.4%,秋收油菜籽预计产量100万吨左右。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累计进口油菜籽366.2万吨,较2012年的293万吨增长25%,创历史最高纪录。2013年中国油菜籽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华南沿海地区油菜籽压榨能力继续增加,截至2013年底,华南沿海地区油菜籽压榨产能占中国油菜籽压榨产能的22%,华南工区非油菜籽主产区,该地区产能的提高,直接导致对进口油菜籽需求强劲;二是2013年中国菜籽(油)托市收购价格继续提高,在政策支撑下,国产油菜籽价格在5100元/吨附近平稳运行,而进口油菜籽到港成本却由年初的5300元/吨下跌到年底的4300元/吨,进口油菜籽的压榨利润一度达到800-1000元/吨,远远好于国产油菜籽,丰厚的压榨利润促使油菜籽压榨企业积极进口。
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累计进口菜籽油152.7万吨,较2012年的117.78万吨增长29.9%,创最高纪录。2013年中国菜籽油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期2013年临储菜籽(油)政策将继续实施,中国油菜籽托市收购价格将继续提高。
2013年中国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继续稳中有增,并实现六连增。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花生种植面积471万公顷,较2012年增加7.1万公顷,增幅1.5%;2013年花生总产量1700万吨,较2012年增加31万吨,增幅1.85%。
2013年国内花生产量增加的原因,一是2012年国内花生收购价格创历史新高,并持续在历史高位运行,花生种植收益上升,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国内传统的花生种植区域花生种植面积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
二是2013年主产区天气良好,主产省单产普遍比2012年有所提高,其中第一主产区河南单产同比提高1.03%,亩产达到606斤/亩。2013年,花生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为河南460万吨、山东349万吨和河北126万吨,相较2012年分别增幅1.32%、0.1%和-0.74%,而近几年新兴的花生种植大省辽宁产量为120万吨,同比增幅2.97%。
中国花生仁出口继续萎缩,花生油进口继续放大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出口花生仁9.9万吨,较2012年的10.3万吨,下降4.01%,继续呈出口萎缩态势;2013年中国进口花生万吨,同比上升%。2013年中国花生出口数量继续下降而进口上升的原因,一是2013年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花生出口竞争力下降,导致外贸订单减少。
二是2013年国际市场花生价格在其他油料作物价格的下拉下,出现大幅下跌,其中美国产花生进口成本较国内花生同期低1500元/吨以上,且各项指标符合中国进口要求,国内花生油企业积极性进口。
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花生油的进口量为6.1万吨,较2012年的6.32万吨略有下降。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2/2013年度,中国花生年度总供应量为1684万吨,同比增长4.4%;中国花生需求总量为1673万吨,同比增长3%,供给增速快于需求增速,2012/13年度国内花生供需平衡,略有盈余。其中用于榨油的花生数量为778万吨,同比增长2.9%;用于食用消费的花生数量为750万吨,同比增长2.7%,油用花生需求仍大于食用花生需求,但总量在接近。2012/2013年度,中国花生油总预计为251万吨,同比增长2.98%;花生油年度需求总量预计为250万吨,年度结余近1万吨,供需基本平衡,这使得2013年国内花生油价格相对于国内其他品种植物油,如豆油、棕榈油、菜籽油价格要坚挺,但随着花生油与其他植物油品种之间价格差扩大,国内花生油需求也受抑,市场份额下降,最终影响花生油厂的开工率。2013年,国内花生价格一路下跌,从年初的11500元/吨左右,跌到年尾的7500元/吨左右,年内跌幅达35%,仍处于3年来的历史低位水平。分阶段来看,1~2月高位震荡;3~5月单边持续下跌,跌幅为30%;6~9月区间横盘;10~12月再次小幅下跌。
2013年,国内花生油价格虽较国内其他植物油品种抗跌,但整体也呈下行态势,且花生油在国内植物油市场消费的份额下降。
一是2013年国内豆油、棕榈油、菜籽油价格大幅度下跌,国内食用油供给充足,处于“买方市场”,在植物油的替代消费作用下,拖累国内花生油价格向下;二是2013年国内花生仁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原料价格下跌,带动花生油出厂成本下降;三是2013年国内花生粕价格在豆粕、菜粕的带动下居高不下,花生粕和花生油之间存在“翘翘板”效应,粕价上涨也使得油的成本下降;四是受国家限制“三公消费”政策影响,高端餐饮企业和节日消费受影响较大,也累及了花生油的销售;五是花生油作为国内的高端油,消费群体有一定的稳定性,加之一季度之前,国内花生仁价格处于五年来的高位水平,在上述两个因素作用下,国内花生油和其他植物油品种,尤其是花生油的主要替代品种豆油之间的价差不断扩大,创本世纪以来新高,高价差使花生油处于竞价劣势,市场份额下降。
2013年国内油脂市场延续2012年粕强油弱的现象。2013年国内豆粕价格居高不下保持在历史高位水平,国内菜粕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养殖业需求较为刚性,基本面明显好于植物油,油企倾向于挺粕价来确保压榨利润;二是2013年临储菜籽(油)收储政策有所变化,菜粕的销售由过去的压榨企业自行销售改为中储统一定价销售,中储成为国内菜粕的最大供应商,基本垄断市场,其定的菜粕销售价也成为市场底价;三是资金的炒作放大了植物油偏空和粕的刚需,成为2013年粕价坚挺,油价不断见新低的重要推手。
2013年国内压榨企业开始对油粕采取基差报价。2013年国内菜籽压榨利润一度达到1000~1200元/吨,大豆的压榨利润一度达到400~600元/吨,压榨企业过上了近几年少有的好日子。但压榨企业居安思危,为尽早锁定压榨利润,加快油粕销售进度,在2013年开始采取基差报价,即远月现货合约价格为相应月份期盘价格加一定的基差,一改过去对远期现货合约拍脑袋定价的情况。
2013年国内油菜籽、花生小幅增产,油脂油料进口继续增加,9月末各类企业油脂库存同比增20%,而豆粕、食用油需求短期内增长空间有限。美国农业部预测, 2013/2014年度全球油籽和食用植物油产量为4.95亿吨和1.67亿吨,同比分别增4.8%、4.3%,库存消费比均高于近10年水平,预计价格将跌10%左右。在国际市场传导下,国内价格将弱势运行。
2013年,国内植物油市场延续2011年2月以来的行情,继续震荡下跌。国内三大植物油品种,豆油年底较年初跌幅达26%,棕榈油年底较年初跌幅达7%,菜油年底较年初跌幅达31%。
虽然2013年植物油直接进口数量同比减少,但是2013年国内植物油总供给数量仍是同比增加。一是2013年中国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长2.8%;二是2013年中国油料进口数量同比大增。2013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6338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折油增量95万吨;进口油菜籽366万吨,同比增加73万吨,折油增量30万吨。二者合计增量125万吨,远高于2013年植物油35万吨的进口减量。总体来看,2013年中国植物油总供给较2012年同比增加4%。
2013年,棕榈油价格走势明显强于豆油和菜油。主要原因是2013年主产国印尼的棕榈油产量大幅低于年初预期,国际市场棕榈油价格坚挺,到2013年底,国际市场棕榈油与豆油的价差缩小至两年来的最低水平。
2013年度中国粮油批发市场20强:
北京盛华宏林粮油批发市场、沈阳粮食批发市场、北京锦绣大地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西安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山东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齐齐哈尔市城乡粮油交易市场、无锡朝阳粮油批发交易市场、衢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西宁仁杰粮油批发市场、南方粮食交易市场、临沂鲁南国际粮油市场、扶余县三井子杂粮市场、兴化市粮食交易市场、东莞市常平粮油饮料批发市场、东莞市南方粮油批发市场、贵阳丰谷粮油食品批发市场、杭州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广州市瑞宝粮油食杂批发市场、金华市粮食批发市场。
棉花
全年棉花产量631万吨,比上年减产7.7%。油料产量3531万吨,增产2.8%。糖料产量13759万吨,增产2.0%。茶叶产量193万吨,增产7.9%。
2013年,全年保持在19000元/吨以上的高位。而国际棉花市场基本面则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价格缺乏大幅上涨动力,全年国际棉价始终低于中国市场4000元/吨以上,新棉上市后价差则逐步扩大至5500元/吨以上。受内外棉价差影响,中国棉纱进口持续增加,2013年进口量达到210万吨,同比增长37.4%,对中国棉纺产业造成较大冲击,棉纺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及盈利压力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2013年中国棉花单产、总产均有所下降,但由于库存较高及进口量较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仍供大于求。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2013年11月预测,2013/2014年度全球棉花小幅减产,但受消费低迷影响,期末库存达2076万吨,为历史最高。在全球供给宽松、内外价差较大的背景下,国内棉花价格可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出现明显下滑。
为全面了解2013年棉花产量情况,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承建的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于10月20日至11月1日在中国范围内展开棉花产量调查,样本涉及15个植棉省(自治区)、90个植棉县(市、团场)、4476个定植棉信息联系户。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度中国棉花单产水平同比普遍下降,平均单产94.3公斤/亩,较上年下降9.3%,降幅较8月份调查结果扩大5.8个百分;根据中国棉花实播面积7080.9万亩测算,总产量667.8万吨,同比减少12.3%,较8月份预测下降5.8个百分。具体情况如下:黄河流域棉花整体长势良好,单产同比略有减少,但品质同比明显提升。籽棉以白棉3级为主,平均衣分37%,长度在28毫米左右,该棉区平均单产71.0公斤/亩,较上年下降5.3%,降幅较8月份调查结果缩小0.3个百分;总产量154.0万吨,同比减少16.1%,降幅较8月份预测缩小0.3个百分。其中,山东、河南两省单产同比分别减少3.2%、3.3%,总产量同比分别减少10.1%、22.2%;河北省受降雨较多影响,单产同比降幅超10%,为11.2%,降幅较8月份预测扩大1.6个百分,总产量减少20.6%,降幅扩大1.6个百分。
长江流域棉花单产降幅较大。7~8月份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纤维长度较2012年偏短1~2毫米,棉花衣分整体偏低,较常年下降2~3个百分。9月下旬阴雨连绵,僵瓣和霉瓣大量增加,棉花颜色整体偏灰带阴黄。该棉区平均单产63.0公斤/亩,较上年下降17.6%,降幅较8月份调查结果扩大1.8个百分;总产量101.8万吨,同比减少23.0%,降幅较8月份预测扩大1.8个百分。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单产分别减少21.1%、26.2%,总产量分别减少27.4%和28.1%。安徽、江西两省单产同比减幅均超15%。
西北内陆棉花单产下降。该棉区平均单产126.3公斤/亩,较上年减少12.5%,降幅较8月份调查结果扩大8.9个百分;总产量407.9万吨,下降8.3%,降幅较8月份预测扩大8.9个百分。其中新疆棉花生长期间积温偏低、干旱,9、10月份北疆地区出现早霜、雨雪天气,北疆地区单产同比减少20%左右,南疆地区单产同比减少10%左右。全疆单产同比减少12.7%,降幅较8月份预测扩大9.1个百分,总产量下降8.3%,降幅较8月份预测扩大9.1个百分。甘肃省天气正常,单产同比基本持平。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统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累计进口棉花414.94万吨,比上一年共进口减少98.78万吨,同比下降19.23%。截至12月份, 2013/14年度(2013年9月~2014年8月)中国进口棉花累计达112.41万吨,和2012/13年度相比,同比减少24.67万吨,降低17.95%。
从棉花进口来源国看,2012年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和乌兹别克斯坦为五大来源国。2013全年,进口棉花数量前五位的省市依次为山东89.96万吨、江苏79.71万吨、北京77.37万吨、上海23.03万吨以及新疆17.69万吨。
据中国海关统计,10月份中国进口棉花14.1万吨,同比减幅48.1%,环比减幅29.76%,2013年1~10月累计进口外棉336.6万吨,同比减幅21.7%。7~10月中国棉花进口量呈阶梯状下滑,而2012年、2013年3月份均是棉花进口的高点。
据分析,中国棉花进口量大幅下滑主要是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中国的国储棉竞拍,有力的阻挡了外棉进口;二是2012年度美棉、印度棉因品质不好、一致性差等原因进口量明显下滑。据统计, 2013年1~9月美棉、印度棉的累计进口量分别为103.76万吨和83.82万吨,较2011和2102年度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三是大量进口棉纱的涌入压缩了外棉的消费空间。一些织布厂认为,从成本上来看,进口印度、巴基斯坦、美国、越南及其东盟国家棉纱可以有效规避棉花进口配额限制,而且近几年东南亚、东盟等国低支棉纱的品质已接近甚至超过中国中小纺纱企业;四是一般贸易棉花进口配额的严格调控使外棉无法顺利进入中国市场。2013年除89.4万吨1%关税内棉花进口配额外(一般贸易约占1/3),中国政府增发的配额以加工贸易为主,仅按国家抛储成交量的1/3搭配一般贸易滑准关税棉花进口配额,业内预计滑准关税配额总量在100万吨左右。
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累计进口棉花415万吨,同比减少19.2%,但仍为历史次高值;全年平均进口价格2035美元/吨,同比下跌11.4%;受内外棉价差较大影响,配额外全关税进口量继续大幅增加,全年达到66万吨,同比增长1倍;进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印度重新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但两国差距不大。
12月份,受滑准税配额即将到期、储备棉投放等级较低、印度棉集中大量上市等因素影响,中国单月棉花进口大幅增长,创全年最高。据海关统计,2013年12月中国进口棉花60.86万吨,较上月增加43.55万吨,增幅251.6%,同比增长14.4%;平均进口价格2102美元/吨,较上月回落6%, 但同比仍上涨8%。2013年度前4个月累计进口112.42万吨,同比减少18%,见表4-7。
表4-7 中国棉花进口量统计表
蔬菜
当前中国蔬菜供应总体充足,品种丰富,但季节性、区域性的均衡供应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北方城市冬春淡季供应问题更为突出。农业部调查结果显示,甘肃兰州、山西太原冬春淡季地产鲜菜比例只占20%左右,哈尔滨还不到5%。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立足中国蔬菜生产实际和供给布局,在继续抓好南菜北运基地生产的同时,大力开发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提高应急供给能力和自给水平。
中国节能日光温室达到1400多万亩,覆盖南起长江流域北至黑龙江、新疆等广大地区,可在室外-20℃严寒条件下不加温生产黄瓜、番茄等喜温蔬菜,加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属于高效农业,农民发展的积极性高。然而,缺乏科学规划引导、设施建造不规范、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等问题制约着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
2013年,农业部、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在东北、华北、西北8个省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蔬菜开发试点,每个试点城市建设2500亩以上的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据农业部蔬菜生产信息网监测,2013年10月底,中国580个蔬菜重点县在田蔬菜面积127万亩,同比增5.6%;产量112万吨,增1.7%。后期如没有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两节”期间供给有保障。受整体气温偏高影响,预计后期菜价在保持季节性波动规律的同时,涨幅将有所减小。
据农业部蔬菜生产信息网监测,2013年12月底,中国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在田蔬菜面积104万亩,同比增加400多万亩,生产总量有所增加。其中,西葫芦、豇豆、菠菜、大蒜、花椰菜、黄瓜、芹菜、普通白菜等8类蔬菜在田面积同比增3%以上。
2013年12月份,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蔬菜产量87万吨,同比略减。其中,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优势区、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区和长江流域冬春蔬菜优势区产量分别增51.3%、28.4%、4.2%、3.2%;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优势区和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产量分别减25.3%、7.7%。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前期北方气温较常年显著偏高,光照充足,利于蔬菜生长,而华南地区遇暴雨低温、西南地区受低温霜雪等灾害性天气影响,生产尚未完全恢复所致。
受供应量略减影响,2013年12月份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蔬菜平均地头批发价3.42元/公斤,环比涨4.0%,同比涨1.2%。
2013年5月,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表示,中国每年新增近1000万人口,这是硬需求;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人均蔬菜消费量大约增长15%。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9%计算,到2020年中国至少需要增加9740万吨蔬菜供应。而中国的蔬菜腐损率20%~30%,与发达国家5%的水平差距较大。
2013年度中国蔬菜批发市场50强:
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陕西西部欣桥农产品物流中心、广东省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长沙马王堆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两湖绿谷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南京天印山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沂南县鲁中蔬菜有限公司蔬菜批发市场、四川省绵阳市高水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重庆观音桥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成都濛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兰州大青山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嘉兴蔬菜食品有限公司、乌兰浩特泰华农产品批发市场、魏县天仙果菜批发交易市场、河北省饶阳县瓜菜果品交易市场、厦门市同安区闽南果蔬批发市场、江苏淮海蔬菜批发交易市场、青岛南村蔬菜有限公司、四川南充川北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佛山中南农产品交易中心、保定市工农路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广东省汕头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市场、吉林长春蔬菜中心批发市场、深圳市南山农产品批发配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酒泉春光农产品市场、淮安市清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河南省新野新蔬菜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市南环桥市场、河北高邑蔬菜批发市场、福州民天实业有限公司海峡蔬菜批发市场、宁波市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青岛莱西市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无锡朝阳蔬菜副食品交易市场、甘肃武威宏地实业有限公司、唐山市路南荷花坑鑫金钟蔬菜批发市场、邢台市顺兴蔬菜批发市场、亳州市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台州市蔬菜批发中心、通化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张北坝上蔬菜产业有限公司、宜兴市瑞德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沈阳十二线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河北张家口市蔬菜水产公司、辽宁万隆农产品大市场。
食糖
中国糖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月底,2012/2013榨季,中国已经累计生产食糖670.96万吨,高于上制糖期同期的521.97万吨;累计销售食糖364.03万吨,高于上年同期的211.2万吨;累计销糖率54.26%,上年同期为40.46%。
中糖协称,其中全制糖期累计甘蔗糖产量为576.28万吨,上年同期为433.01万吨;甜菜糖产量94.68万吨,上年同期为88.96万吨。累计甘蔗糖销售量是31.36万吨,高于上年同期的11万吨;甘蔗糖销糖率55.28%,上年同期为40.34%。甜菜糖销售量为318.55万吨,也高于上年同期的174.66万吨;甜菜糖销糖率48.04%,上年同期为41.07%。
中糖协预计,2013年新榨季食糖产量1350万吨,同比基本持平,加上580多万吨库存,国内产大于需。国际糖业组织预测,新榨季全球食糖处于丰产期,过剩量约470万吨,预计糖价将弱势运行。国内外糖价倒挂将使进口量保持高位,国内糖价继续承压下行。按照目前的情况,2013年全行业亏损预计将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截至2013年1月底,重点制糖企业(集团)已累计加工糖料4827.04万吨,累计产糖548.34万吨,高于上年同期的434.77万吨;累计销售食糖318.25万吨,也高于上年同期的178.41万吨;累计销糖率58.04%,上年同期为41%。
期内重点企业集团的成品白糖累计平均销售价格为5723.77元/吨,明显低于上年同期的6726.42元/吨。其中甜菜糖累计平均销售价格5898.37元/吨,上年同期为7122.5元/吨;甘蔗糖累计平均销售价格5709.1元/吨,上年同期为6639.74元/吨。
随着全球糖业步入增产周期,由于供大于求,全球食糖市场价格持续下跌。自2012年以来,大部分制糖企业食糖销售价格始终在成本线下运行。2012/2013年榨季,中国制糖业出现近十几年不遇的亏损局面,整个榨季中国制糖企业亏损31亿元人民币。
中国糖业最大产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2013年榨季亏损金额高达15.25亿元人民币。由于市场低迷,预计本榨季广西农民种蔗总收入将同比减少3.9%以上。
现在中国糖业加工成本最少每吨需要5300元人民币,但国内糖价已经跌至每吨4700元人民币,由此给制糖企业造成很大压力。预计今年食糖消费量将增加至1420万吨,期末库存预期将超过1000万吨,创历史高位。
由于国内外食糖价格差持续扩大, 2012/2013年制糖期中国食糖进口维持在较高水平,整个制糖期进口食糖366.13万吨。
中国糖业协会官网信息显示,2012/2013年制糖期纽约原糖价格从期初的22美分/磅持续下行,最低跌破16美分/磅,进口食糖与国内食糖差价持续扩大,食糖进口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本制糖期食糖进口达366.13万吨,配额外进口食糖明显增加。
据海关部门统计,2013年9月中国食糖进口量创下月度历史新高,当月进口量冲高至59.2万吨。巴西、东盟和韩国为主要进口市场,2013年9月,中国自巴西进口食糖54.1万吨,自东盟进口2.8万吨,自韩国进口2.1万吨。从国内来看,山东省进口量列各省市区首位,广东省的进口增长强劲。2013年9月,山东省进口食糖32.7万吨,占中国总进口量的55.2%;广东进口10.5万吨,广西进口6.3万吨。
农业部信息中心信息显示,由于国内外糖价的差异,国内糖价竞争力下降, 2012/2013制糖期泰国糖进口到岸价配额内每月都比国内食糖价格低,价差最小时也比国内价格低700元。进口糖出现的较大利润,使得商家大量进口。由于进口量较大等原因,目前国内食糖价格继续下跌的趋势没有改变。
酒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总数2535家,比2012年增加171家,增长7.2%,其中白酒生产企业1423家,占总数的56.1%,比2012年增加了133家。
2013年酒类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8453.21亿元,同比增长9.42%;实现利润1062.11亿元,同比增长0.17%;上交税金总额达858.39亿元,同比增长0.47%。酒类及相关产品进出口总额44.66亿美元,同比下降4.16%。
酒类经营企业方面,2013年在中国商务部门备案登记的酒类经营者数量超过230万家,同比增长8.2%。其中,批发经营(含批零兼营)占13.9%,零售经营占66.1%,餐饮经营占18.6%,娱乐企业占1%。
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饮料酒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622.9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较前一年回落10个百分点。其中,白酒、啤酒、黄酒分别增长11.2%、9.3%和12.2%,葡萄酒下降8.5%。
数据显示,2013年酿酒行业完成总产量6406万千升,同比增长4.5%;其中,饮料产量5676万千升,同比增长4.4%;发酵酒精产量730万千升,同比增长5.34%。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6766.5亿元,同比增长8.89%;实现利润834.65亿元,同比下降0.43%;上交税金总额达690.48亿元,同比下降2.04%。酒类及相关产品进出口总额36.98亿美元,同比下降3.28%葡萄酒仅占酿酒工业总量的2%。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的数据显示,2013年,酒类市场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市场供过于求、结构失衡等长期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高端消费、集团消费急剧萎缩,市场增速明显回落,酒类市场和酒类行业进入深度调整。与此同时,大众化、个性化酒类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市场经营环境明显改善,酒类流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酒类流通行业在调整中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饮料酒(饮料酒包括: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和其他酒)总产量6600.3万千升,同比增长4.5%,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白酒产量1226.2万千升,同比增长7.1%,增速回落11.5个百分点;啤酒产量5061.5万千升,同比增长4.6%,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葡萄酒产量117.8万千升,同比下降14.6%。此外,发酵酒精产量911.5万千升,同比增长7.4%。
商务部监测的典型酒类流通企业饮料酒销售量同比增长3.5%。其中,批发企业饮料酒销售量同比增长3.6%;零售企业同比下降0.7%;重点监测的11种高端白酒零售量下降7.2%。
2013年,酒类商品进出口总体呈现量增额减态势,进出口总量90.61万千升,同比增长8.8%;进出口总额338957.5万美元,同比下降5.5%。其中,酒类商品出口总量为28.60万千升,同比增长8.7%,增幅较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出口总额为54868万美元,同比下降15.5%;酒类商品进口总量为62.01万千升,同比增长8.9%,增速回落5.3个百分点,进口总额为284089.5万美元,同比下降3.3%。贸易逆差229221.5万美元,同比增长0.2%,但增幅较上年减少16.7个百分点。
从全年变化趋势看,2013年白酒零售价格同比降幅呈逐月扩大态势,高端白酒尤为明显;啤酒、葡萄酒价格与上年相比,呈现前低后高态势,但波动幅度不大。
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饮料酒生产企业利润总额1020.5亿元,同比增长0.1%,增幅较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纳税总额为821亿元,增长0.6%,增幅回落21.1个百分点。
2013年典型酒类流通企业实现利润305.5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回落20.5个百分点;缴纳税收285.1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回落34.5个百分点。
2013年1~12月,中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018.01亿元,同比增长11.2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5.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804.87亿元,同比下降1.9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50.44个百分点。近十年的高速增长终结。
中国白酒(折65度,商品量)行业产量区域集中度非常高,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主要集中在西南、华东、华中地区,产量分别占同期中国总产量的32.1%、23.4%、16.7%。
《2013中国红酒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红酒消费市场有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年消费规模。红酒消费每年市场容量约18亿升,其中约25%来自进口红酒。中国红酒市场的火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红酒厂商进入中国。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3年中国进口葡萄酒在总量和总额上都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散装葡萄酒,而瓶装葡萄酒在进口总量和进口总额上都有所增长。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为376841194升,相比2012年下降4.46%。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额为1555638547美元,同比2012年下降1.64%。
全球葡萄酒种植面积减少,中国出现葡萄酒短缺现象。2013年11月,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最新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今,世界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减少了3000平方公里。得克萨斯大学最新研究称:到2050年,在全球主要葡萄酒产区内,适合葡萄种植的面积将减少25%~73%。法国葡萄酒库存降至12年新低。花旗银行投资研究所的分析师基诺·罗西(Gino Rossi)和克雷格·伍尔福德(Craig Woo1ford)表示,美国也将出现葡萄供应短缺危机,见表4-8。
表4-8 中国主要葡萄酒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
2013年12月,南非开普敦宣布推出新建立的CVC葡萄酒商分级体系,期望通过这样一个认证体系,为客户提供管理和质量保证。这一系统将在葡萄酒原产地计划框架内实施。CVC的三个等级分别是:特定葡园葡萄酒、酒庄葡萄酒和原产地葡萄酒。正式的认证过程于2014年1月2日开始。
13年来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葡萄酒2013年1~12月累计产量117.8万千升,同比下降14.6%,增速比2012年同期下降31.5%。总产量下跌,成为13年来首次下跌。
其中一季度葡萄酒产量28.7万千升,二季度产量26.7万千升,三季度产量29.7万千升,四季度产量32.7万千升。
分省市看,总产量高于10万千升的有山东省(1~12月葡萄酒产量44.5万千升)、吉林省(1~12月葡萄酒产量26.7万千升)、河南省(1~12月葡萄酒产量13.8万千升)。三省合计85万千升,占中国比重72%。
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累计销售收入318亿元,同比下滑2%,见图4-2。
图4-2 2001~2013年中国葡萄酒产量走势图
与中国葡萄酒企业业绩普遍下滑截然相反的是,产业资本对海内外优质葡萄酒产业一直都保持着极高的投资热情,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投资主体主要分为三类,第一,中国葡萄酒企业在海内外寻求优质资产,拓展自身产品品种;第二,中国白酒等品类相关企业,通过收购或经销等方式战略性进入葡萄酒产业,实现品类多元化战略;第三,与自身主业无关的大型企业集团,看好中国葡萄酒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战略性或投资性进入葡萄酒产业,见表4-9。
表4-9 中国资本投资葡萄酒产业一览表
茶叶
市场统计,至2013年12月31日止,中国茶市交易总量为13633.385吨,交易总额达35.2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7.93%和51.43%。
2013年中国茶市的交易总量增长了17.93%,交易均价增长了28.41%,交易总额增长了51.43%,实现了交易量、交易价、交易额三增长的喜人形势。分析原因是由于春茶生产期比前年拉长了28天,尤其是中档龙井的增量较大。
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对2013年茶叶种植及生产情况的统计汇总来看,2013年,中国干毛茶总产量达到193万吨,同比增加7.8%;总产值达到110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2.6%,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3年中国茶叶生产继续增产增收,但同时也反映出产行业盲目扩大茶园面积、茶叶平均单产水平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茶叶生产,在取得连续18年增产增收的好成绩基础上,2013年在先后遭遇西南地区严重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伏旱的条件下,又继续增产增收,茶园面积和茶叶总产量继续超历史,茶叶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据中国市场统计分析,2013年中国茶叶总产量持续走高,预计全年产量达190万吨,较去年增产7%以上。
从春茶市场看,2013年,春茶价格方面,受政策面调整影响,除普洱茶等因市场热捧价格上涨外,其它省份鲜叶原料和干毛茶均出现下跌,跌幅大体在10%~30%之间。市场销售方面,中国总体呈现降温趋势。产区上看,高档茶销量减少,价格下降20%左右,高档绿茶价格跌幅达20%~30%。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地春茶市场人气不足,高端礼品茶销售明显下降,礼品茶订单较上年减少50%以上,中低档茶受消费驱动,销售比较平稳。
以下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检测的3个茶叶市场的交易情况:
据中国茶业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安溪铁观音市场交易基本情况如下:2013年交易量2.2万吨,比去年1.9万吨增加0.3万吨,增长15.79%;交易额达24.5亿元,比去年20.5亿元增加4亿元,增长19.5%。从2013年1~12月每月份的交易情况看,年初市场交易较淡,自三月份部分早芽品种乌龙茶开始上市后,市场茶叶交易开始逐步放大,至4、5月份,达到上半年的高峰期;进入下半年,在秋茶上市之前,夏、暑茶成为主要交易的茶产品,市场基本维持相对繁荣的交易状态,单月交易量比较接近。自9月下旬秋茶登场,市场交易量迅速放大,至10月份,秋茶大量上市,10月份成为当年度交易量最高的月份,此后逐步回落。从交易额看,基本与交易量保持同步增长,单价则受市场主要交易茶品质量状况影响较大,以中、低档茶叶交易为主的月份,单价也较低,而每年的10月份则一样成为交易量、交易额和单价最高的月份。
对比2012年、2013年总体交易情况,可以看出2013年市场交易运行态势比较平稳,淡旺走势基本一致。同时,2013年交易量、额总体增幅明显,单月比较则出现春减秋增的现象。
春减秋增原因分析:2013年4月份交易量、交易额较2012年4月份有小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多雨气候条件影响,春茶减产、制优率降低;2013年10月份交易量、交易额比2012年10月份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秋茶制作期间气候条件好,香高韵显,制优率高,价格稳定,茶叶性价比高,引发采购热潮;加上10月份大型综合性茶事和宣传推广活动集中,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
据中国茶市数据显示,2013年,大佛龙井茶的交易基本情况如下:据市场统计,由于2013年春茶的气候适宜,产茶期比去年多20多天,茶农生产总量增幅,茶市的交易量也是持续稳定地增长,经营户的年末库存量也大于往年,尤其是前期中档的龙井43库存占比较大。为此,经营户紧紧抓住了岁末的销售小旺季,清仓出售,回笼资金。据统计,中国茶市12月的交易量统计为772.8吨,比去年同期679.8273吨增加了92.9725吨,增长了13.68%。交易量的增加使交易额增加了1623.3万元。
根据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茶叶出口32.58万吨,金额12.47亿美元,平均单价3920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3.92%、19.64%和15.13%,双双再创历史新高,对中国茶产业和茶叶出口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中国茶叶出口至1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茶叶出口超过万吨的国家共有10个: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毛里塔尼亚、日本、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多哥、塞内加尔和德国。摩洛哥长期稳居首位,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近20%。欧盟是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地区,但中国茶叶迄今未能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严苛的农残标准和茶叶消费习惯差异是主要原因。日本是中国茶叶传统市场,但已从第二位退居第五位,出口量连年下降,需求低迷、农残壁垒和中日政治关系不稳定是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受生产成本、原材料价格等因素影响,中西部地区茶产业加速发展,区域结构更趋平衡也是茶叶出口的重要特点。2013年,浙江、福建、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茶叶出口占比61%,比2004年下降十个百分点。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茶叶出口大幅提升,分别为5198吨和1514吨,同比上升93%和33%,茶叶生产和出口成为上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出口方面,2013年中国茶叶出口呈现 “量价齐升”的态势。据海关统计, 2013年1~8月,中国出口茶叶数量为208849吨,同比增长0.8%,创汇金额为7.8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平均单价为3734.6美元/吨,同比增长14.9%。
2013年度中国茶叶批发市场10强:
浙江浙南茶叶市场、安溪茶叶批发市场、新昌县江南名茶市场、安徽江南第一茶市、德州金华茶城、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横县横州镇城北市场有限公司茶叶市场、济南广友茶城、云南康乐茶文化城、北京市京华沅茶叶市场。
中药材
2013年,中国中药材市场共销售人参约1.6万吨,市场存量约1456.1吨,市场平均价格671.1元/公斤,同比上涨46.7%,继续保持上涨态势;中国中药材市场共销售三七约1.2万吨,市场存量约1787.5吨,其中剪口三七市场平均价格为624.5元/公斤,同比下降25.7%。
花类药材:金银花是唯一纳入统计的花类中药材,价格呈现稳定态势。据统计,2013年金银花中国种植面积约36万亩,产量约2.6万吨。通过中国中药材市场销售约3105.1吨,市场存量约952.7吨,平均价格115.0元/公斤,同比上涨19.6%。除金银花外,市场还大量流通着山银花。国家药典规定:金银花是忍冬科,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山银花为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或黄褐毛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金银花与山银花外形酷似,但化学成分有显著不同。山银花的花期更长,产量更高,价格明显低于金银花。
果实类药材:纳入统计的共有4种果实类药材,分别为枸杞、水飞蓟、连翘和山茱萸。其中枸杞主要种植于宁夏和新疆,产量相对稳定,价格变化不大。2013年宁夏枸杞中药材市场的销售量约9030.5吨,价格为45.1元/公斤,较上年下跌5.3%。水飞蓟通过药材市场的销售量为3230.8吨,平均价格为12.5元/公斤,较上年下跌51.2%。水飞蓟近年来国内外需求增长都比较快,尤其是国外市场对水飞蓟提取物的需求增长较快,未来预计水飞蓟价格会呈现较大幅度的上涨。连翘和山茱萸都属于半野生药材,2013年中药材市场的销量分别为2898.7吨和4237.2吨。连翘2013年平均价格为46.55元/公斤,同比上涨28.9%,山茱萸价格约35元/公斤,同比上涨约14.9%。这两种药材供需相对稳定。
菌类药材:纳入统计的菌类药材只有茯苓。茯苓是药食两用类药材,中国产量约为5.1万吨。中国中药材市场共销售茯苓约5426.4吨,其中白丁4374吨,价格为20.3元/公斤,同比下跌4.9%;统片1052.4吨,价格为18.7元/公斤,同比下降5.9%。茯苓最近几年供求平稳,价格基本稳定。今年安徽等地由于干旱产量略有下降,但是云南等地有增产迹象,总体来看,产销基本平稳。
纳入统计的29种药材中,2013年中药材市场中中药材价格同比上涨的有9种,涨幅较大的品种有:人参、当归、附子等根茎类药材。这些品种产地集中,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如人参价格涨幅较大是因为其被列为新资源食品,市场需求有较大增加,而人参种植周期为6年,短期内难以实现增种扩产,且ZF在种参林地审批上趋于严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参的产量。
价格同比跌幅的有11种,跌幅较大的分别为:三七、太子参、丹参、黄芩、水飞蓟。
黄芩也属于同样的情况,黄芩属于多年生草本,主产于河北承德和内蒙古赤峰,由于适应性强,北方地区都可以种植。受2012年价格上涨的影响, 2013年主产地都增加了种植面积,其中山西新增种植面积3万亩,承德新增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扩种自然带来产量的大幅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价格的大幅下降。2013年产地价格已由2012年的33元/公斤下降到15.7元/公斤。预计2014年黄芩的种植面积会相应减少,价格有可能回归合理。
山药、枸杞、厚朴、茯苓、地黄等药材价格涨跌幅都在5%左右,维持相对平稳状态。这些药材基本上以种植为主,比如山药和枸杞,食品应用量要超过药用量,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厚朴属于林地经济作物,可以参照市场行情进行收获采伐,价格市场波动相对较小。
2013年中国中药进出口额为42.2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出口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5%;进口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中药都是医药外贸中增速唯一超过20%的产品,成为中国医药外贸的亮点之一。
2013年,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为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占比达到63.4%。前十市场中,亚洲占据7席。尤其对中国香港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2.4%。
2013年中药材饮片出口额为12.1亿美元,同比增加41.2%;平均出口价格为5.96美元/公斤,同比上涨40.4%,中药材饮片的出口涨幅主要得益于价格的上涨,纳入统计的47个有单独海关编码的药材中36种同比上涨,13种同比下降。价格涨幅超过1倍的品种有槐米、地黄、党参、杜仲等,降幅较大的药材有胖大海、贝母、半夏、姜黄、番红花等。出口额最大的品种是人参、枸杞、地黄和三七,主要以药食同源的商品为主。出口数量增幅较大的品种有三七、枸杞和地黄,增幅均超过50%。
饲料
2013年中国商品饲料总产量19340万吨,同比下降0.6%。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16308万吨,同比下降0.3%;浓缩饲料产量为2398万吨,同比下降2.8%;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为634万吨,同比增长2.3%。
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占总产量比重分别为84.3%、12.4%、3.3%,与上年比,配合饲料占总产量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浓缩饲料下降0.3个百分点,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提高0.1个百分点。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三者比例为25.7∶3.9∶1,上年度为26.4∶4.0∶1。
2013年中国饲料工业总产值和总营业收入分别为7381亿元、71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4.2%;2012年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11.4%和11.9%;2011年增长幅度均为17.3%。其中,商品饲料工业总产值6784亿元,同比增长5.0%;饲料添加剂总产值534亿元,同比下降3.3%;饲料机械设备总产值62亿元,同比增长9.0%。
商品饲料工业总营业收入6587亿元,同比增长4.9%;饲料添加剂总营业收入507亿元,同比下降5.4%;饲料机械设备总营业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14.6%。
2013年中国各经济类型饲料企业总数为14079家,同比减少1228家,下降幅度为8.0%。2013年按产品类型统计的企业总数量为16454。其中,饲料加工企业(包含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数量)数量10113家,同比减少745家,下降6.9%;预混合饲料2971家,同比减少96家,下降3.1%;饲料添加剂1377家,同比减少63家,下降4.4%;单一饲料1941家,同比减少73家,下降3.6%;饲料机械52家,同比减少11家,下降幅度为17.5%。
从产品结构看,配合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所占比重略有提高,浓缩饲料所占比重下降。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看,配合饲料延续了比重持续提高的势头。从品种看,2013年的增长主要以猪饲料为主,见表4-10。
表4-10 全球饲料产量排名前十的国家
该报告统计,全球大约有28196家饲料厂,平均单厂饲料产量约3.5万吨,中东地区单厂饲料产量最大。反刍料大幅下降, 2013年全球产量约19600万吨,同比下降20%。主要由于肉牛和奶牛存栏下降,并且养殖者在饲料价格高的时候,选择用牧草饲喂。禽料产量44400万吨,几乎占到全部饲料产量的一半,其中肉鸡料所占比例最大,产量达到27200万吨,占禽料产量的61%。
三、畜产品市场
畜牧产品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牧业产值28435.4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995.27的29.32%,比2012年下降了3.55%。
2013年全年肉类总产量8536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5493万吨,增长2.8%;牛肉产量673万吨,增长1.7%;羊肉产量408万吨,增长1.8%;禽肉产量1798万吨,下降1.3%。年末生猪存栏47411万头,下降0.4%;生猪出栏71557万头,增长2.5%。禽蛋产量2876万吨,增长0.5%。牛奶产量3531万吨,下降5.7%。
2013年中国牛奶产量3531万吨,较2012年下降212万吨,同比下滑5.7%。从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来看,5.7%的降幅是30年来中国牛奶产量历史上的最大幅度下滑。上一次中国牛奶产量的下滑还要追溯至2009年,受到2008年国内乳业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2009年国内牛奶产量3518万吨,较2008年减少37万吨。
2013年牛奶产量的大幅下跌是综合因素造成的:奶牛养殖效益大幅下降,加上牛肉价格持续走高,散户加快了退出步伐,而规模牧场的产量不能及时填补这一缺口; 2013年夏季持续高温等不利气候对牛奶产量造成较大影响;新西兰奶源出现质量问题,以及由于干旱造成的价格飙升,尽管进口数量继续大幅增长,但不足以弥补国内短缺;疫病。而牛奶产量的大幅下滑,使得2013年5月份以来,中国的原奶收购价上涨速度加快,见表4-11至表4-13。
表4-11 2013年中国畜产品产量
表4-12 2013年中国畜牧业存栏情况表
表4-13 2013年中国畜牧业出栏情况表
2013年1~5月,生猪价格大致为高位回落的走势,由春节期间的17.3元/公斤下降至5月底的12.57元/公斤,下降幅度为27%。而5月,也成为2013年得生猪市场年度低点。10月22日,中国生猪价格在13.79元/公斤。2013年6~10月期间,生猪价格开始逆转上行,并且本次上行的时间点是在夏季,传统的生猪需求淡季期间。今年生猪价格之所以在淡季逆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一部分家禽消费需求转移到生猪上面来,造成生猪需求短时间内增加,改变短期供求关系,刺激价格上涨。仔猪价格走势整体与生猪价格类似,但是就上涨的速度来说,仔猪价格表现更为强势。10月22日,广东省茂名仔猪报价为28.4元/公斤。
2013年牛羊肉平均集市价格每千克分别为58.81元和61.88元,较上年分别上涨了30.3%和20.1%,比2002年分别上涨了3.1倍和2.9倍。从月份来看,1~12月份牛羊肉价格呈现上涨—短暂下跌—持续上涨的态势。1~2月份价格延续2012年涨势,2月份牛羊肉价格创历史新高,每千克分别为57.89元和61.46元,环比分别上涨4.8%和3.4%,同比分别上涨37.7%和23.9%;3、4月份受肉类需求减少影响,价格有所回落, 4月份牛羊肉价格每千克分别为56.99元和60.18元,较2月份分别下降1.6%和2.1%,5月份牛羊肉价格均开始回升,12月份牛肉价格每千克达到62.63元,羊肉价格每千克为65.60元,环比分别上涨3.0%和1.7%,同比分别上涨19.8%和15.0%。
2013年1~10月,从价格变化趋势看,鸡蛋价格受消费影响较大,春节后总体呈下降态势,累计降幅15.7%,8月份开始连续2个月回升,累计涨幅15.2%,之后受中秋节后消费下降影响,10月有所下降;活鸡价格和白条鸡价格受消费低迷、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等冲击较大,价格大幅下降,6月份触底反弹,连续5个月上涨,累计涨幅分别为17.8%和13.9%。
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累计进出口猪肉65.7万吨,较2012年增加11.6%;价值达14.3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2.1%。其中,进口猪肉58.4万吨,较2012年增加11.7%,价值达11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2.6%,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893.9美元,较2012年上涨0.8%;出口猪肉7.3万吨,较2012年增加10.8%;价值达3.3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0.3%,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4433.4美元,较2012年下跌0.5%。
自2013年3月份起,中国猪肉进口量连续10个月呈现同比增加态势,其中6月份起同比增幅均保持2位数,至12月份当月,中国进口猪肉5.3万吨,同比增加19.6%,环比增加4.2%;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922.2美元,同比上涨4.7%,环比微跌0.3%。同期,中国出口猪肉0.7万吨,同比增加11.9%,环比增加7.3%;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4756.9美元,同比上涨3.7%,环比上涨0.6%。
2013年,中国自欧盟进口猪肉36.9万吨,增加37.2%,高于同期中国猪肉进口总体增速25.5个百分点,占同期中国猪肉进口总量的63.2%,其中自德国进口11.5万吨,增加21.1%;自美国进口11.9万吨,大幅减少36.1%,占中国猪肉进口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35.7%大幅下滑至20.4%;自加拿大进口7.4万吨,增加39.6%。同期,对香港和澳门分别出口6万吨和0.4万吨,分别增加18%和12.3%,二者合计占同期我猪肉出口总量的87.8%。此外,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0.4万吨,大幅减少46.2%。
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进口猪肉49.9万吨,增加21.6%,占中国猪肉进口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78.5%进一步提升至85.5%;外商投资企业进口5.4万吨,减少35.9%;国有企业进口3.1万吨,增加9.6%。同期,民营企业出口猪肉6.4万吨,增加12.9%,占同期中国猪肉出口总量的87.5%,比重较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0.9万吨,增加22.1%;国有企业出口0.1万吨,减少74.2%。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牛肉累计进口量为29.42万吨,同比增3.8倍;进口额12.69亿美元,同比增4.0倍。从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加拿大和阿根廷进口。2013年,中国牛肉累计出口量为5874.23吨,同比减51.9%,出口额为4431.59万美元,同比减45.0%。主要出口吉尔吉斯斯坦、科威特、中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朝鲜和约旦,合计占牛肉出口总额的92.3%。
2013年,加工牛肉累计进口量为8.64吨,同比减91.6%,进口额2.90万美元,同比减94.8%。从中国台湾地区、英国和韩国进口。2013年,中国加工牛肉累计出口量为1.58万吨,同比减12.0%,出口额8964.86万美元,同比减9.7%。主要出口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合计占出口总额的93.3%。
2013年,中国羊肉累计进口量25.87万吨,同比增1.1倍,进口额9.54亿美元,同比增1.3倍。进口来源国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乌拉圭。2013年,中国羊肉累计出口量3214.47吨,同比减36.3%,出口额3134.87万美元,同比减26.3%。羊肉主要出口中国香港地区,合计占出口总额的91.5%。
中国禽蛋贸易是净出口,进口数量极少,由于鸡蛋运输难度较大,中国鸡蛋出口量99%是出口到香港和澳门地区。因此只要符合检疫规定和相关政策要求,中国大陆对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鸡蛋出口数量较为稳定,因此这部分出口量基本不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在中国蛋鸡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的情况下,未来中国鸡蛋出口上升空间不大,出口增长仍主要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从2013年1~9月的贸易情况来看,中国各种禽蛋产品的进出口量都处于下滑趋势。
2013年农业部推介的16个畜牧品种包括:
(一)杜、长、大种猪:适宜在中国推广养殖,冬季需加以适当的保温措施,夏天需加以适当的降温通风措施。
(二)湘村黑猪:适应中国各地区饲养。
(三)荷斯坦奶牛:适宜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奶牛养殖区域。
(四)乳用水牛:A.槟榔江水牛:适宜在云南、广西、广东、贵州、湖北等南方地区养殖;B.摩拉水牛:适宜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江苏等南方地区养殖。
(五)西门塔尔牛:适宜在新疆、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吉林、辽宁、四川、安徽、甘肃等黄牛主产区域养殖。
(六)大通牦牛:适宜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养殖。
(七)肉用牛:A.夏南牛:适宜在河南、山东等中原区域养殖;B.安格斯:适宜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饲草饲料充足的地方均可养殖;C.延黄牛:适宜在东北三省及北方区域养殖。
(八)肉用羊:A.杜泊羊:适宜在中国推广养殖;B.波尔山羊:适宜在中国推广养殖;C.德国肉用美利奴:适宜在北方气候干燥地区舍饲半舍饲和围栏放牧等各种饲养方式。
(九)萨能奶山羊:适宜在中国推广养殖。
(十)绒毛用羊:A.辽宁绒山羊;B.内蒙古白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阿尔巴斯型)主要集中在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等地;内蒙古白绒山羊(二狼山型)主要集中在乌拉特前、中、后旗及磴口县等地;内蒙古白绒山羊(阿拉善型)主要集中在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中国养绒山羊的地区都适宜;C.新吉细毛羊:适于在中国西北、东北等牧区、半农半牧区采用放牧饲养或放牧加舍饲饲养。
中国唯一生态畜牧业国家级实验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自2011年8月启动运行以来,通过草场综合治理、集约化经营等途径促进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实验项目覆盖区初步实现草畜平衡,截至2013年8月,三年累计完成产值20亿元。
截至2013年8月,实验区已建成50万亩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自主开发了国内领先的草颗粒和草块加工生产线,成功运用包裹青贮技术加工优质青贮饲料2080吨,年生产20万吨优质牧草。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牛羊50万只、牦牛10000头,建成3个有机养殖示范村(基地),并建立有机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年加工有机(绿色)畜产品1000吨以上。另外,实验区还通过草场全部分割围栏、划区轮牧等措施推进资源节约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目前,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平方公里,防治沙漠化面积570万亩,实现禁牧233万亩,完成减畜38万个羊单位,见表4-14至4-19。
表4-14 2013年中国畜牧业统计数据
表4-15 “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表4-16 1996~2013年中国大牲畜饲养情况
表4-17 1996~2013年中国肉猪、牛、羊出栏情况
表4-18 1996~2013年中国畜产品产量情况
表4-19 1996~2013年中国羊毛产品产量情况
2013年度中国肉禽蛋批发市场20强:济南维尔康肉类水产品发市场、江宁润恒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广东省广弘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天鹏食品商城、北京市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中心、广州市嘉禾禽畜交易服务中心、沈阳北方肉食城、山东中凯兴业贸易广场、河北邯郸市(馆陶)金凤禽蛋农贸批发市场、宁波市肉禽蛋批发市场、大连熟食品交易中心、北京大洋路农副产品市场、柳州市蔬菜副食品总公司五里卡蛋品交易市场、无锡朝阳家禽市场、合肥徽商城农产品批发市场、南昌市佛塔生猪交易批发市场、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冷冻食品交易市场、杭州五和肉类交易市场、青海百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甘肃省肉食水产批发市场。
奶制品
2013年虽然行业的生产、销售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经济效益并未实现同步增长。行业利税总额同比增长为5.83%,其中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仅3.76%。原因就是,以生鲜乳为主的原辅材料成本上升抵消了销售收入增长所带来的效益。目前,从2013年4月份开始,受奶牛生产结构调整,奶源偏紧,生鲜乳价格连续6个月较快上涨,累计涨幅16.5%,2013年11月份4.03元/千克, 2014年1月份4.26/千克,同比上涨24.9%。据中国乳制品协会对26家大型骨干企业2013年第三季度收奶情况调查,平均收购价格为4.37元/千克,同比上升23.8%;平均收购价格>4.50元/千克的企业有11家,占44%;4.00~4.50元/千克的9家,占36%;<4.0元/千克的企业4家,占20%。总体上说,中国生鲜乳收购价已经高出国际奶价的三分之一以上。高奶价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乳制品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
2013年1~12月中国乳制品累计总产量26980298吨,同比增长5.15%。各省的乳制品产量如下表4-20所示:
表4-20 2013年中国各省乳制品产量
数据来源:产业信息网
2013年,中国乳制品进口仍维持高速增长,出口下降较多。2013年国家颁布不少乳品政策,但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仍未恢复,加上去年奶源紧张,原奶价格不断走高,进口奶源仍具有价格优势。根据海关数据显示,奶粉和液态奶进口增速较快,奶粉进口量同比上升49%,液态奶进口上升92%。
乳制品进口方面,干乳制品2013年进口量139.7万吨,同比增加33.9%;进口额为49.1亿美元,同比增加60.1%。奶粉2013年进口85.4万吨,同比增加49.2%,进口额为35.9亿美元,同比增加86.0%,其中新西兰进口68.7万吨、美国5.5万吨、澳大利亚2.8万吨、欧盟5.4万吨。全年奶粉进口均价为4196美元/吨,同比上涨24.7%。乳清2013年进口43.4万吨,同比增加14.7%,进口额为8.5亿美元,同比增加13.9%,其中从美国进口20.7万吨、欧盟16.7万吨。乳清全年进口均价1960美元/吨,同比下降0.75%。奶酪2013年进口4.7万吨,同比增加21.97%,进口额为2.3亿美元,同比增加23.9%,其中从新西兰进口2.0万吨,澳大利亚1.1万吨,美国1.0万吨,欧盟4609.3吨。奶酪全年进口均价为4882美元/吨,同比上涨1.6%。奶油2013年进口5.2万吨,同比增加8.2%,进口额为2.3亿美元,同比增加15.6%,其中从新西兰进口4.6万吨,澳大利亚1827.3吨,法国1369.2吨,比利时1226.7吨。奶油全年进口均价为4324.2美元/吨,同比上涨6.8%。液态奶2013年进口19.5万吨,同比增加91.6%,进口额为2.7亿美元,同比增加91.2%。
乳制品出口方面,干乳制品2013年出口9576.5吨,同比减少44.0%,出口额为3286.3万美元,同比减少44.1%。奶粉2013年出口3317.7吨,同比减少65.8%,出口额为1622.2万美元,同比减少59.3%。液态奶:2013年出口2.6万吨,同比减少4.8%,出口额为2415.4万美元,同比增加2.3%。
四、水产品市场
2013年,中国渔业经济总产值19351.89亿元,实现增加值8984.35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0104.88亿元,实现增加值5703.63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4521.05亿元,实现增加值1637.12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4725.96亿元,实现增加值1643.60亿元。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1855.38亿元,实现增加值1056.81亿元;海水养殖产值2604.47亿元,实现增加值1481.54亿元;淡水捕捞产值428.71亿元,实现增加值236.98亿元;淡水养殖产值4665.57亿元,实现增加值2644.42亿元;水产苗种产值550.74亿元,实现增加值283.88亿元(渔业产值、增加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在中国渔业生产中,鱼类产量3631.97万吨,甲壳类产量639.58万吨,在产量1380.36万吨,藻类产量189.33万吨,头足类产量66.43万吨,其他类产量129.14万吨。
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3138.83万吨,占总产量的50.85%,同比增长3.48%;淡水产品产量3033.18万吨,占总产量的49.15%,同比增长5.53%。
海水养殖:海水养殖产量1739.25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55.41%,比上年增加95.43万吨、增长5.81%。其中,鱼类产量112.36万吨,比上年增加9.52万吨、增长9.25%;甲壳类产量134.02万吨,比上年增加9.07万吨、增长7.26%;贝类产量1272.80万吨,比上年增加64.36万吨、增长5.33%;藻类产量185.68万吨,比上年增加9.21万吨、增长5.22%。海水养殖鱼类中,鲈鱼产量最高,为12.81万吨;鲆鱼产量位居第二,为12.26万吨;大黄鱼产量位居第三,为10.52万吨。
淡水养殖:淡水养殖产量2802.43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的92.93%,比上年增加157.89万吨、增长5.97%。其中,鱼类产量2481.73万吨,比上年增加147.62万吨、增长6.32%;甲壳类产量242.94万吨,比上年增加8.64万吨、增长3.69%;贝类产量25.58万吨,比上年减少3000吨、降低1.17%。淡水养殖鱼类产量中,草鱼最高,产量506.99万吨;鲢鱼位居第二,产量385.09万吨;鲤鱼位居第三,产量302.25万吨。甲壳类产量中,虾类产量169.96万吨,其中,南美白对虾和青虾养殖分别为61.74万吨和25.11万吨;蟹类(专指河蟹)产量72.99万吨,同比增长2.17%。贝类产量中,河蚌产量10.47万吨。其他产量中,鳖产量34.37万吨,比上年增加1.23万吨、增长3.71%;珍珠产量2000吨,同比降低22.18%。
海洋捕捞:海洋捕捞(不含远洋)产量1264.38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40.28%,比上年减少2.81万吨、降低0.22%。其中,鱼类产量871.76万吨,比上年减少4.08万吨、降低0.47%;甲壳类产量228.55万吨,比上年增加7.81万吨、增长3.54%;贝类产量54.76万吨,比上年减少1.59万吨、降低2.82%;藻类产量2.80万吨,比上年增加2300万吨、增长8.97%;头足类产量66.43万吨,比上年减少3.46万吨、降低4.95%。海洋捕捞鱼类产量中,带鱼产量最高,为109.68万吨,占鱼类产量的12.58%;其次为鳀鱼,产量为86.68万吨,占鱼类产量的9.94%。
淡水捕捞:淡水捕捞产量230.74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的7.60%,比上年增加9600吨、增长0.42%。其中,鱼类产量166.12万吨,比上年增加2.52万吨、增长1.54%;甲壳类产量34.06万吨,比上年减少3300吨、降低0.95%;贝类产量2700023万吨,比上年减少8500吨、降低3.02%;藻类265吨,比上年增加229吨、增长636.11%。
远洋渔业:远洋渔业产量135.20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4.30%,比上年增加12.85万吨、增长10.51%。
2013年末渔船总数107.17万艘、总吨位1044.35万吨。其中,机动渔船69.49万艘、总吨位989.55万吨、总功率2219.90万千瓦;非机动渔船37.68万艘、总吨位为54.80万吨。
机动渔船中,生产渔船66.36万艘、总吨位884.43万吨、总功率2018.98万千瓦。生产渔船中,捕捞渔船45.24万艘、总吨位802.49万吨、总功率1769.31万千瓦;养殖渔船21.12万艘、总吨位81.94万吨、总功率649.67万千瓦。
机构渔船中,海洋渔业机动渔船28.33万艘、总吨位813.32万吨、总功率1640.12万千瓦。海洋渔业机动渔船中,海洋捕捞渔船19.68万艘、总吨位688.76万吨、总功率1361.40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增加2600艘、37.01万吨和34.32万千瓦。
渔业人口2065.94万人,比2012年减少7.87万人,降低0.38%。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712.46万人,比2012年减少11.12万人,降低1.54%。渔业从业人员1443.06万人比2012年减少0.99万人,降低0.07%。
全年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总量损失162.26万吨,经济损失257.42亿元。其中,受灾养殖面积1079.72千公顷;沉船847艘,经济损失1.21亿元;死亡、失踪和重伤人数165人。
2013年水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平均价格20.95元/公斤,同比上涨6.79%。其中,海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37.95元/公斤,同比上涨6.18%;淡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14.6元/公斤,同比上涨7.39%。另据对可比的47家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成交情况统计,2013年水产品成交量744.1万吨,同比增长5.44%;成交额1366.98亿元,同比增长9.02%。
2013年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整体高于2012年同期。从各月价格走势来看,春节期间(2月份)价格涨幅较大,环比上涨6.07%,节后迅速回落,第二、三季度价格平稳上涨,第四季度有所回落。与2012年同期相比,监测的49个品种中,有17个品种价格下跌,其中,3个品种跌幅超过10%;4个品种价格基本持平;28个品种价格上涨,其中,6个品种涨幅超过10%。
海水产品价格在春节期间(2月份)快速上涨,之后回落调整,其中2月份价格环比上涨8.09%,3月份价格环比回落7.79%。进入第二季度以后,由于正值伏季休渔,养殖产品也正处于养殖生长期,海水产品上市量偏低,价格出现新一轮的增长。休渔期结束后,养殖产品也开始集中出池,海水产品价格随之逐步回落。临近年底,在节日消费预期的带动下,价格出现翘尾现象。与2012年同期相比,监测的31个品种的海水产品中,10个品种价格下跌,其中,2个品种跌幅超过10%;19个品种价格上涨,其中,5个品种价格涨幅超过10%;2个品种价格基本持平。
2013年,淡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总体呈平稳上涨趋势,各月间波动较小,涨跌幅在±3%之间。与2012年同期相比,监测的18个品种中,7个品种价格下跌,其中, 1个品种跌幅超过10%;9个品种价格上涨,其中,1个品种涨幅超过10%;2个品种价格基本持平。
2013年春节过后,鲍鱼价格一路下跌。其中价格最低的7月份较价格最高的2月份下跌了40.58%。2013年年初,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之后高端餐饮业受到较大影响,包括鲍鱼在内的部分高档水产品消费量急剧下降,高档海鲜礼包等销量也明显下滑。此外,由于2012年鲍鱼市场行情看好,价格不断攀升,一些养殖户为了获得更大利益持续加大鲍鱼投苗量。在供给增加和需求减少的双重推动下,2013年以来鲍鱼价格一路下滑。
2013年3月底爆发的禽流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水产品消费,推动了部分水产品价格上涨。而恶劣天气和病害频发直接导致南美白对虾量减价升。7~8月的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了中华绒螯蟹的成熟,推高了其市场价格。而频发的台风对捕捞水产品价格的影响更不能轻视。
2013年中国水产品出口克服了世界经济尚未完全摆脱低迷局面、贸易壁垒增多、国内生产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较快增长,水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2年位居全球首位。据海关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12.9万吨,进出口总额28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8%和7.12%。其中,出口量395.9万吨,出口额202.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15%和6.74%;进口量417.03万吨,进口额86.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3%和8.00%。贸易顺差116.3亿美元,同比增长5.8%。
2013年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263.78万吨、出口额146.7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8%和10.17%。其中,贝类、罗非鱼、小龙虾出口皆呈现量额双增局面,出口单价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对虾出口量减额增,出口单价大幅提高,全球对虾减产是推动对虾价格走高的主要原因。大黄鱼和鳗鱼出口量额双降,其中鳗鱼出口单价大幅下跌,主要是受日本国内烤鳗需求量减少,烤鳗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同时国内养殖加工企业为争夺订单保持销量,互相压价也是导致鳗鱼价格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见表4-21。
表4-21 一般贸易主要养殖出口品种
2013年中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117.1万吨,出口额53.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3.1%和下降1.4%,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6.4%,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2.2个百分点,较2008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92.53万吨,出口额40.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7.53%和0.87%;来料加工出口量24.54万吨,出口额13.53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10.83%和7.68%,见表4-22。
表4-22 主要出口市场
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海南、广西、江苏等沿海省份仍是我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3.47%。其中,福建赶超山东首次跃居中国水产品出口省份首位,见表4-23。
表4-23 主要出口省份
2013年年中国水产品进口量417.03万吨,进口额86.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3%和8%。其中来进料加工原料进口量156.6万吨、进口额31.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7.8%。鱼粉进口量额双降,进口量97.6万吨,进口额16.72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21.65%和1.09%。供国内食用水产品进口继续保持较快增加,进口量92.8万吨、进口额27.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6%和28.0%。主要进口市场中,自秘鲁和美国进口量额双降,其他主要进口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自东盟进口增幅最大。加拿大连续多年开拓中国市场也取得积极成效,2013年自加拿大进口量额均大幅增长。
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12.94万吨,总额289.0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8%和7.12%。其中出口量395.91万吨,同比增长4.15%,出口额202.63亿美元,同比增长6.74%。进口量417.03万吨,进口额86.3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3和8.00%,见表4-24至表4-25。
表4-24 中国水产品分类总产量
资料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4)
表4-25 1978~2013年中国水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2014中国统计摘要
2013年度中国水产品批发市场20强:济南维尔康肉类水产品发市场、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福建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广东省湛江市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舟山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市场、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大连水产品交易市场、沈阳水产批发市场、济南海鲜大市场、山东省青岛市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市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中心、天津市食品公司冷冻厂、徐州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长沙马王堆海鲜批发市场、乌鲁木齐北园春农贸市场、沈阳北大营海鲜批发市场、山东中凯兴业贸易广场、北京市北水嘉伦水产品市场、北京四道口水产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