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生境界叫舍得:受益一生的枕边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不能改变他人,就改变自己

改变,对自己来说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是很痛苦很难受的事。人总想改变他人,但换位想一想,让他人改变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呀。所以说,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和他人建立好关系,有时非得改变自己不可。

打蛇

古人说:“江海之所以能为自己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即说明海纳百川的缘由。海,因为胸怀宽广才能容纳百条江海。而人心胸宽阔,也是做人的第一品格。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以待人,就会“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反之,总是对方给我一拳,我非还他一掌,以敌视目光看人,对他人戒备森严,处处提防,不能宽大为怀,必陷于仇恨、嫉妒、生气、痛苦之中。

有一个小和尚去挑水,回来的路上被蛇咬了一口。回寺院处理好伤口之后,小和尚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招呼师兄弟准备去打蛇。

师傅见状,过来询问。小和尚把事情原委跟师傅讲了,师傅问事发地点在哪里,小和尚说在寺院北面的草地。

师傅问道:“你的伤口还疼吗?”

小和尚说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为什么还要去打蛇?”师傅说。

“因为我恨它!”小和尚咬牙切齿地说。

师傅说:“蛇咬了你,你就恨它,打它,那它不更恨你,更想咬你吗?你们双方因恨结怨何时了呢?你是人,放下心头的仇恨吧。”

小和尚一脸的不服气:“我是人,但我不是圣人,我做不到心中无恨。”

师傅微微笑道:“圣人不是没有仇恨,而是善于化解仇恨。”

小和尚辩解说:“难道说我把被蛇咬当作被树上果子打中脑袋,或者半路被雨浇一样吗?再说我不打它,我就成了圣人?如此说来,做圣人也太容易了吧!”

师傅摇摇头:“圣人不仅是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懂得善于化解对方的仇恨。”

小和尚呆呆地望着师傅。

师傅说:“世人对待仇恨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仇恨就像在心里种了一棵小树,越长越大,自己总是生活在恨意带来的疼痛中;第二种是尽快忘掉仇恨,还自己平和与快乐,等于在心里种上花,时时闻花香之气;第三种是主动与仇人和解,解开对方的心结,等于是摘下花朵赠给对方。如果能做到第三种,就离圣人的境界不远了。”

小和尚点点头。

不久,寺院北面草地上出现了一条窄窄的石板路,那是小和尚和师兄弟们修建的,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蛇伤人的事件了。

“别人对我怎样,我也以同样态度对待他人。”这是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常态。世间万物,各人各态,强求一致是不大可能的,尤其是在他人对我们不友好、不友善之时,如何对待他人,这是考验一个人的做人品格之时。

以善良之心化解仇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然而,当你一旦做到,你会觉得心中释然、快乐。因为,仇恨永远化解不了仇恨,反而将仇恨更加放大;而忘记仇恨,仇恨就变成了零,没有了增长的可能。

世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退。

是这样的吗

谅解他人的过失,宽容他人的失误,容忍他人的任性,这是一个人非常难做到的,但如果做到了这样,真的是令人尊敬的。

生活中,我们都会碰到他人伤害我们的事,或被他人不理解的事,甚至被他人误会了的事。遇到这些,我们要学会释怀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容忍他人对我们的误解,误会,尽管释怀、放下都很难,但也要这样去做,因为这样做,体现了一个人高尚的情怀。

日本著名禅师白隐,为人品行端正,禅风高尚,受到众人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次,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突然发生在他的身上。

原来在他修行的寺庙旁边有一家人,这家人开了一家水果店,夫妇俩起早贪黑,勤俭持家,生意红火,夫妻俩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儿。女儿已到成人,却仍待字闺中,这成了夫妻俩的一块心病。

一天,夫妻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悄悄地大了起来,这令他们非常震惊:女儿还未出嫁,怎么做出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父母恼怒,追问女儿是谁竟敢如此大胆,害得他们无法见人。女儿起初不肯招认是谁,在父母的再三逼问下,才终于吞吞吐吐说出是白隐禅师所为。

夫妻俩根本不相信白隐禅师会做如此之事,但女儿一再坚持,最后也没有得到其他线索,于是只好去找白隐禅师理论。他们怒气冲冲地来到白隐禅师之处,说清原委,只等大师答话。没想到白隐禅师却不置可否,只是若无其事地问道:“是这样的吗?”夫妻二人没有其他办法,心想,反正事已至此,干脆等孩子生下来后,送给白隐算了。

几个月后,孩子一出生就被送到了白隐禅师这里。此时白隐禅师早已名誉扫地,横遭白眼,但他不以为然,他接过孩子,送走夫妻俩,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对待周围人们的冷嘲热讽,他泰然处之,仿佛孩子就是他的。这些事情那位未婚妈妈都看在了眼里。

一年之后,未婚妈妈终于不忍再隐瞒下去了,她向父母坦白: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卖鱼的与她青梅竹马的一位男青年。可怜白隐禅师忍辱负重,背了一年的“黑锅”。

未婚妈妈的父母惭愧不已,赶忙去找白隐禅师登门道歉,要求领回孩子。白隐禅师仍是平静如水,泰然自若,听完事情原委,仍是说了一句:“是这样的吗?”然后将孩子交给这对夫妇。

有人说:与其用拳头或嘴巴来反击对自己不利的言辞和是非,不如拒绝反击,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效果。其实,面对别人给予我们的不公正、不公平,我们只需做到不受干扰就可以了。

人春风得意之时,需要低调慎重;受人冤屈之时,需要面辱不惊。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能坦然面对突发的变故与遭遇起伏,能淡定自如应对大大小小难堪尴尬之事,才是拥有了大智慧啊。

俗话说:泰山压顶面不改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在面对他人误解、怨恨之时,如果宽恕了他人,不仅能得到他人的敬重,伤害你的人自己内心也会感到内疚。

宽容是一门艺术,一门为人处世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好品德中最伟大的品德。对待他人,争辩、反击等方式均不可取,唯有冷静、包容、忍耐、谅解才是最重要的。

搭船渡河

世间纷争常见,而解决纷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宽容和忍让。

因为宽容,胸怀才能大度;因为忍让,行为才能高尚,宽容、忍让的精神不仅对自己有利,同时更能感动他人。宽容、忍让是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容忍他人对自己的不尊敬、不恭敬,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是高尚的,心地是善良的,行为是可歌的,因为他们真正懂得容忍他人、宽容他人是提升自己内心纯洁的高境界的意义。

唐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也是当朝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离岸,这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也要过河。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回吧。”船夫也大声回答他:“请等下一回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大叫着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的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于是把船开了回来,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就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大爷上船了吗?”没想到这一鞭子下来正好打在梦窗禅师头上,鲜血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地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这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船上的人都看在了眼里,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的遭遇感到不平,纷纷窃窃私语:有什么了不起,是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抢禅师的位子并且打了人家……

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非常惭愧,但身为将军却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

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河边,用水洗净了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禅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生活中,许多人能接受平凡,却不能接受委屈,甚至些许委屈。在遇到他人对自己不满或怨恨时,要么责人怨人,要么立即反击。其实人生就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面对他人的挑衅、挑战,如果能够做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他人摆布,这是生活的强者;如果再能做到以德报怨,那就更是生活的智者,会让人敬之重之。

不计前嫌、化敌为友,是处理怨恨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一首诗:“忍字心上一把刀,遇事不忍祸必招,如能忍住心中气,过后方知忍字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人与人之间,犹如天上星与星之间,不是互相妨碍,而是互相照耀。有道是君子取财,取之有道,财富、利益、好处,谁都喜欢,谁都愿意拥有,但是,不属于你的东西,千万不能强取,也不要不择手段盗取、夺取,因为,如果使用了不光彩方式,即使是千方百计得到它,也属不义之财。

一位老人,有一天晚上散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巧碰上小偷在屋里翻东西,他怕惊动小偷,便一直站在门口等候……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正要离开时,遇见了老人,正感到惊慌失措的时候,老人却说:“你我互不相识,你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走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还说:“夜里凉,你穿上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老人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走了。

老人看着小偷的背影,感叹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盏灯照耀你走的路!”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茅屋,老人推开门,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老人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给了他一盏照亮了心扉的灯……”

《论语》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厌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即君子取财,应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取。

生活中,大多数人发现他人有毛病有问题时,往往会大呼小叫、不留情面地进行指责、贬损,好像就自己正确似的。实际上只要你足够宽容,以礼待人,有时强盗也会被感动。而理解他人,谅解他人,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所得到的回报有时会让你惊喜。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保证在漫长一生中不犯一丁半点错误或过失,百分之百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多为他人做些有益的事,也是净化自己的心灵。

在人的修养品德中,宽容是最不容忽视的。宽容的人,大多是有节操重道义的人,他们常以一颗平常心对人对己,他们的客人雅量就像宰相肚里能行船、将军额上可跑马一般。

宽容是世界上最具神奇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羞耻之心,如果看到他人做了坏事能好言相告或给他人留有余地,就是给他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

以德报怨是人最难做的一件事。一个人的心胸应该宽广,尤其在受到伤害时,更要有超越睚眦必报的狭隘心理。人能采取以德报怨的方式是高境界的表现。

人与人有矛盾、有摩擦、有冲突,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是无伤大雅的事,就不要耿耿于怀,倘若因此大动干戈,或因此“你死我活”,将问题上升到“仇恨”的程度,那是做人的失败。其实,能以恕己之心宽恕他人,以容己之心对待伤害你的人,不仅为自己打开了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更显现了你博大的胸怀。

从前,有一位老人,生了三个儿子,一天他想看看三个儿子处事能力,便对三个儿子说:“你们三人出门去玩吧,三个月回来,把旅途中最得意的一件事告诉我,我要看看你们哪一个人做的事最让人敬佩。”

三个儿子听完后,就动身出发了。

三个月到了,三个儿子都先后回来了,老人就问他们旅途中所做的最得意的事。

大儿子说:“路上,有个人把一袋珠宝交给我替他暂时保管,他并不知道袋中有多少颗宝石,假如我拿几颗,他也不知道。等到后来他向我要时,我原封不动地交还了他。”

老人听了之后说:“这是你应该做的事,若是你暗中拿他几颗,你想你会是什么样的人,这和偷盗有啥区别。”大儿子听了,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便坐到了一旁。

二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小孩落入水里,便救他起来,他的家人要送我厚礼,我没有接受。”

老人说:“这也是你应该做的事,如果你见死不救,你觉得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吗?”二儿子听了,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也坐到了一旁。

三儿子说:“有一天,我看见一个人倒在危险的山路上,一个翻身就可能摔死。我走上前一看,他竟然是我几年前恨之入骨的仇敌,他好像是病了晕倒在地,这个人过去一直与我为敌,我几次想报复他,都没有机会,这回我要弄死他,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我想了想,觉得虽然他曾与我为仇,但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提醒我,人与人相处,有友情,也有竞争;有朋友,也有“对手”存在,他让我在生活中快速认识社会,认识各种人,增长知识,增长见识,积累经历,迅速成长。当然现在我也不觉得他有多‘可恨’,尽管他曾那样对我。我认为他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他的生命和我一样,都应受到尊重,于是我看护着他,直到他醒来,并且送他回家。”

老人听第三个儿子说完,十分赞赏地说道:“你的两个哥哥做的也是符合良心的事,不过你做的是以德报怨的事,这太难得了。”

人都是有情感的,都难逃一个“情”字。如果他人与你结怨结仇,你一定会气得恨得咬牙切齿,寻机找他“麻烦”,甚至有马上除之而后快的心情。但是,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它就永远不会飞驰快跑。人也是这样,遇到对手比自己强大时,会感到无尽的压力;在遇到对手寻机挑衅,或起争论、纷争,使自己处于不利境地时,更会感到仇恨在心。但是,面对“仇人”、“冤家”,如果以怨报怨、以仇报仇,那么,恩恩怨怨何时能解呢?所以尽量不要以怨报怨,以仇报仇,因为对手也是人,他虽然使你不愉快,使你“丢面子”,甚至使你受伤害,但他能促使你尽快独立,促使你增长智慧,磨砺人格,提醒你注意自己的缺点,促你成长,促你更加坚强。

感谢“对手”、“阻碍者”,他们是我们一路前行的动力和进取的源泉,也是我们拒绝平庸走向卓越的助推力。

当然,帮助“仇敌”是需要胸怀的,也是彰显伟大人格的表现。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别人都如众星捧月般待你。当你受到伤害、指责时,当你遇到“对手”、“阻碍者”时,千万不要心存报复,因为,如果仇恨在心,就等于把自己关在“报仇雪恨”的囚笼中了。所以,忘记是最好的良药,如果再能化敌为友,那就更好了。

清者自清,浊者白浊

有句话说:“对他人的报复,就是对自己的攻击。”

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开始,当你与自己和谐一致,你就能天天带笑,但如果和自己关系“不好”,就会整天愁眉苦脸,怨天怨地。人要和自己做最忠实的伴侣,如若可以,就能基本做到与他人的和谐。

做人要讲宽容、大度、礼让。比如,对他人的激烈言辞不要太过计较,要容得下“话”;对他人的缺点要正确看待,容得下“短”;对他人的错误行为要忘记,容得下“过”;对他人的伤害、仇视要心胸宽广,容得下“仇”,只有具备了以上方面宽容的肚量,心才能宽,脚下的路才能顺顺畅畅地走下去。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男婴,衣冠不整,浑身泥土。丰干禅师把这男婴带回国清寺,等待家人来认领,但许多人来过,都不承认孩子是自己的。由于无人认领,丰干禅师就把男婴留在寺中,男婴渐渐长大,由于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起名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住下来,长大后,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

时间长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与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青年是莫逆之交。因为寒山家庭贫困,拾得就常常将斋堂里吃剩的饭菜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家去食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让着他、由着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如何。”

寒山又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有人骂你,你只说好;有人打你,你自睡倒;有人唾你,你随它自干了;你省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拾得的话,并不是要人软弱,他是告诉我们在应对他人非难、诽谤、侮辱、耻笑、轻蔑、鄙视、厌恶、难堪、欺骗等人生际遇时,要冷静对待、谦让对待、忍耐对待、克制对待。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遭遇上述不愉快场面,面对这些,你是否能做到心平气和?是否能做到淡然处之?是否能做到一笑而过?是否能做到坦然面对?

人在受到不良刺激时,情绪会发生急剧变化。学会制怒谋后而动非常重要。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在愤怒、仇恨等不良反应来临时会阵脚不乱,不让愤怒、仇恨蒙住理智的双眼,不让1%的愤怒、仇恨扩大成100%的愤怒、仇恨,因为,仇恨或报复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使问题激化、扩大,矛盾升级。而善于制怒谋后而动的人总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理智对事,而做到这一点,内心不强大是做不到的,所以会制怒的人有一颗足够大的承受压力的心。

做人难,做一个冷静、理智、把控力强的人更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要的或不愿意做的,绝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观念,是一种把自己和他人对等的人生观。这种推己及人的做法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人本身都是有私心的,而推己及人是把他人看成自己,想方设法、设身处地做到为他人着想,是一种换位思考。

古代有两家人,一家姓萧,一家姓楚。两家是邻居,只隔了一道墙,而且这道墙也不是很高,中间还开了一道门,方便两家的往来,这道门是从来不上锁的。两家人和谐相处,倒也其乐融融。

有一年,两家人院子里都栽种了瓜,萧家人比较勤劳,细心看护,每天都要浇水、施肥、除草,做得非常及时,所以他们家的瓜长势很好,瓜藤一直蔓延到楚家的院子里去了,枝繁叶茂。而楚家人呢,由于疏于管理,瓜生长迟缓,而且害虫不断,瓜藤长势一般,又短又细,与萧家瓜藤的长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楚家人心里不是滋味,觉得自己太丢面子了,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深夜,趁萧家人熟睡之际,楚家人悄悄地进入萧家院子里,把院子里的瓜藤连根全部扯断。第二天,萧家人发现了这个情况,看见大门门锁仍然是好好的,不像是外面的贼跑进来干的,他们想到了旁边的邻居楚家,怀疑是楚家的人干的,但是楚家人矢口否认,不得已,他们就告到了当地的县衙。县令大人升堂断案,问明情况后,深入调查,确定是楚家人所为。楚家人知道再也抵赖不过,也只好承认了。

萧家人气不过,要求县令大人把楚家的瓜藤连根也给扯断。县令大人说:“他们这样做当然不好,理应受到惩罚,可是,扯断他们家的瓜藤,就对吗?别人做了不对的事,如果再跟着学,也像他们那样做不对的事,那就心胸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在他们睡熟后,去他们家院子里给他们家的瓜藤浇水、施肥,让他们家的瓜长得好,而且要记住,这件事不能让他们知道。”

萧家人听县令这么一说,觉得有些道理,于是,他们每天晚上夜深后就去楚家的院子里,给他们家的瓜地浇水,施肥。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楚家人的瓜藤长得枝繁叶茂,而且还结出了瓜,楚家人感到很奇怪,自己没怎么管理,瓜却长得这么好。后来发现是旁边的萧家人做的,他们惭愧之余升起了感激之情。

楚家人真心诚意去给萧家人道歉,从此,两家又恢复到以前那种和谐的相处景象,关系比起以前也更好了。

与人相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多为他人去想。心理学上有一种“回报效应”,即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也会为你着想。凡事如果太斤斤计较,不留余地给别人,那别人也会对你斤斤计较、不留余地。

生活不是简单的“取与舍”,也不是单纯的“得与失”。很多矛盾、误会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太计较了。因此,遇到问题时,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处理,这样就会发现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迈不过的坎。其次,借助“糊涂”、忍让、退却等人生智慧也很重要。因为拥有了这些,人的心胸就会开阔、大度。明知道对方与己意见不一致,争论一阵,见分不出高低,便不再争论了。

人要有能伸能屈的变化之胸怀,“吃点小亏”、“忍辱负重”,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积极态度显现。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自古至今,宽容都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被视为育人律己的金科玉律。

今天你成全他人之美,明天他人会成全你之美。面对他人的“斤斤计较”,我们要不计前嫌。因为锱铢必较,不仅和自己过不去,还会和他人过不去,更会弄僵人与人之间关系,失去更多的利益。

给“面子”

常言道:人有脸,树有皮。人爱“面子”是人的共性。因为人有被尊重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人有“互重”心理,即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希望氛围和谐,必须学会给足他人“面子”,即使他人错了,也要维护他人,这样,他人自然会有负疚感,想办法对你好。

生活中我们尽量不要去伤害他人的自尊,要学会理解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尽量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给他人留“面子”。

《呻吟语》说:“责人要含蓄”,即在指责、批评他人时,一定要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说出,切不可太直接或言辞激烈。与人相处要做到彼此平等,对的意见要吸取;不对的意见,要耐心倾听,耐心解释。尽量做到不小气,不狭隘,不势利,学会与人“打交道”。

有一个人请了甲、乙、丙、丁四个人吃饭,临近吃饭的时间了,丁迟迟未来。

这个人着急了,一句话就顺口而出:“该来的怎么还不来?”甲听到这话,不高兴了:“看来我是不该来的?”于是就走了。

这个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连忙对乙、丙解释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乙心想:“原来该走的是我!”于是也走了。

这时候,丙对这人说:“你真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气走了。”

那人辩解说:“我说的又不是他们。”

丙一听,心想:“这里只剩我一个人了,原来是说我啊!”也生气地走了。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是讲一个人不会说话造成的影响,实际上蕴含了是否给人“面子”、尊重他人的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遇到麻烦、问题的时候,千万要学会冷静处理,多想一想,从全局出发,从“和为贵”出发。

人是感情动物,为人处世,感情投资不容忽视。乐于助人,给人“面子”的人,会不断增加自己感情账户上的储蓄。这样当你遇到困难时,随意“支取”账户上的“人情”,会很快找到“援军”,不至于自己一人过“独木桥”。

人们常常说:“面子换面子,善用面子好办事。”很多时候,靠打仗可以赢得一场战争,但未必能赢得真正的平和世界。而用人情换人心,有时比打仗更能“攻城略地”。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好胜心,若你想加深感情,换取人心,就必须换位思考。而“给人面子”是最简单易行的事,又是加深情感的最好办法,而“伤人面子”不仅得不到他人的心,如同一堵墙,既隔开了自己与他人,最终也会伤了自己。

拔钉子

人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往往一旦受到伤害,就会“耿耿于怀”或“心痛不已”,甚至永生铭记。

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剥皮,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考虑我这么做会给他人造成什么伤害,如果能避免伤害他人一定要避免,否则,再想挽回就困难重重了。

有一个男孩脾气暴躁,经常与人发生争执冲突。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让他每次与人发生争执冲突后,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警诫自己,以此慢慢改变他那暴脾气,培养宽容谦让之心。

一年多以后,男孩骄傲地告诉父亲,他已经有整整一个月没有在围篱上钉钉子了,并说自己有了很强的忍耐能力。

但父亲的用心良苦不仅仅如此,他对男孩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现在你虽然具备了一些忍让宽容的心态,但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谦让心态。你看到了吗?当你将钉子拔出来之后,围篱上的那些洞却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那样;你生气时说的那些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给他人心中留下疤痕。所以,如果你伤害了别人,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别人的‘伤口’将永远存在。孩子,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是的,宽容谦让是交友处事中非常重要的。宽容谦让不仅能让人消除许多无谓的争执、冲突、矛盾,而且还能让自己大受欢迎。人要做到能融洽处理与周围的各种关系,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即使遇到他人做有损于自己的事,也要以平和心态待之,尽量避免争执、矛盾和纷争。

宽容谦让的人,能够善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古话说:“宽人多条路,伤人多堵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伤害人的结果不只是给自己找了麻烦,更多时,还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谁都希望自己做事成功,但成功的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布满了荆棘。人生之路上有朋友,也有“对手”,更有“阻碍者”、“敌人”。成功者都是在与“对手”、“阻碍者”、“敌人”的“相伴”、“斗争”中逐步成长壮大的,没有“对手”、“阻碍者”、“敌人”,人就会缺少危机意识,就会懈怠,就会故步自封,就会妄自尊大,甚至丧失斗志、丧失信心。

江面到底有多宽

在现代生活中,为了行车安全,有“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之说,那么,在争论、争执中,一定也要“宁停三分”,给别人留个“台阶”,留个“面子”,留个“想一想”的时间,正所谓“你好我也好”,两好并一好。

以“和为贵”,是一种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应用、不失变通的交际智慧。生意场上“和气”生财,交往圈中处事及交友也要以“和交友。“和”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以柔克钢的力量。

清末陈树屏做江夏知县的时候,大臣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太融洽,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也在被宴请人之列。

席间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了长江江面,谈到了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就那么针尖对麦芒僵持着。

陈树屏知道他们是在借题发挥,而且知道两人关系不融洽,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下,言辞恳切地说:“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

本来张、谭就是为了斗气才故意抬杠的,正感觉下不了“台阶”时,听了陈树屏的这个有趣的“圆场”,就结束了争论,同众人一起拍掌大笑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是“直肠子”、“一根筋”,并以此为豪,认为自己真诚,说话直接。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则是“撞到南墙不回头”、“十头公牛也拉不回来”。其实,这样的人往往由开始的固执最后变为刚愎自用,对交往、事业、生活没有任何好处。这些“直肠子”、“一根筋”最应该懂得“权变之道”,因为机智灵活对于解决问题大有好处。

应该注意的是,机智灵活并不是鼓励人们颠倒黑白,逢场作戏,或指黑为白,或溜须拍马,曲意奉承,而是在某些时候,面对某些人,有些话不能直言,最好改变策略或以委婉的方式去说服或阐述。

人际交往中有不少冲突、争执、矛盾,都是由于一方或双方互不相让、纠缠不清或得理不让人而导致的小事大闹、大事升级,最后,为争个人胜负,矛盾越闹越大,事情越搞越僵。

其实,给人一个“台阶”,满足一下对方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不但能使双方“握手言欢”,而且还能显示自己坦荡的胸襟、深厚的修养以及谦谦君子风度。

而在遇到尴尬场景时,心胸一定要宽广,既要有超人的智慧,又要有随机应变的思维,谨慎从事,巧妙化解。

不能改变他人,就改变自己

人们常说:心中无事一床宽,眼内有沙三界窄。一个人的胸襟有多大,日后的成就就有多大。

春秋时期,楚王宴请大臣,席间美酒配佳肴,歌舞曼妙,烛光闪闪,气氛十分浓厚。大臣们猜酒划拳,个个喝得高兴、尽兴。楚王见酒酣之际,命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给大臣们轮流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吹灭了大厅中所有蜡烛,只听许姬一声大叫,随即奔到楚王身边。原来一位大臣趁黑摸了许姬的手,许姬扯掉了他帽子上的璎珞。许姬向楚王告状,要求楚王严厉处罚那个对她非礼之人。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亮蜡烛,而是说:“今天,咱们一定要一醉方休,各位把帽子全摘了。”

席间众位大臣摘了帽子,这样就看不出谁的帽子少了璎珞。那个酒醉非礼许姬的大臣很感谢楚王。

再点上蜡烛后,楚王仍命令许姬去敬酒。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被困,有一位猛将率领几百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将楚王救了出来。楚王想封赏他,他说,他正是那位非礼许姬之人,他当时有些醉,冒犯了楚王。楚王见其知恩图报,于是回国后将许姬赏赐与他。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会”的故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得知他人犯错时,如果给他人一个机会改正错误,犯错之人自会感激你的宽容、善良,这不仅仅是给过错之人一个机会,说不定也会给自己一个机会。

古人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即是形容弥勒佛的度量之大。所以,能容他人者才能自容,能以诚意待他人者,才能真心待自己。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又七放孟获,终于使孟获彻底降蜀,保证了西南的安定团结,成就了诸葛亮宽容大度的美名。

人与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如果都是斤斤计较,你不让我不退之人,那么两人永远找不到交集点,永远成为陌路人。高山因为不辞土壤,才能成就其高,大海因为不择细流,所以成就其大。真正有成就的人,胸襟开阔,气度宽广,像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反而拜其为相,最终成就霸业。

心中有容人容事的大度,自不会去计较他人对自己的不公平、不公正。在大度的人心中,不能改变他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

人生中只要不自己看轻自己,就没有人能看轻你。这是宽容的人信奉的原则。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自己。宽容、善良、大度,就能活出精彩的自我!

过桥

人在很多时候要学会“妥协”,因为“硬碰硬”不代表谁更强,谁更有能耐,反而容易引发事态升级。有时候,适当“妥协”,反而是“棋高一招”。“妥协”、“认输”并不代表是自己不如对方,输给对方,换句话说:“妥协”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低头”是为了“抬头”。

人应该具备“少事为福”、趋利避害的心态。在没有想出更好的方法之前,退让、“妥协”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为了能够巧妙地穿行人生“荆棘”,看柳暗花明的人生风景。人在世上走,不能处处争强,尤其是在解决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一味好胜,就会不讲方法,横冲直撞,逞匹夫之勇。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来了客人,父亲就叫儿子上街买酒菜准备请客,这个儿子一去好久都没回来,父亲很着急,等到要开饭了,儿子还是没回来。父亲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就自己上街去看个究竟。

原来儿子拎着酒菜站在一座窄桥中央,和另外一个人面对面站着,父亲上前问道:“你怎么站在这里,买了酒菜为什么不回家呢?”

儿子说道:“爸爸,我从这座桥上走,这个人走到这里,他不让我过去,我现在也不让他过去,所以我们两个人就‘对上’了,看看究竟谁让谁?”

父亲怒气冲天,说道:“孩子,让爸爸也来跟他‘对一对’,看看谁怕谁?谁让谁?”

俗话说:“杀人一千,自损八百”,这个父亲如此以牙还牙,而对面那人也不退让,就这么僵持下去,对峙双方绝对都不会是赢家,都是输家!

为人处事要学会谦让,不能事事争强好胜,处处出头露尖,有时“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道路狭窄之处,退回让他人先行,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处世方式,退让不仅仅是给自己、给他人留下了更多的生活空间,也是给自己、给他人的心理留下了更多回旋余地,给自己及周围人的关系带来更多谦和之气。

前面的路被山挡住,我们只能绕过去,虽然路要多走一些,但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如果企望让山自动移开,等到下辈子也做不到。退让、“妥协”,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益处,还能避免害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形势明显对自己不利,或者自己没有能力改变或影响形势的情况下,就不能继续往前冲,一定要回去进行“防守”,或进行进退有度的谦让、“妥协”,这样才可以避免矛盾升级,避免过激行为发生。

生活中“吃点亏”、谦让一些不算什么,如果能换来难得的祥和与安全,换来精神愉悦,身心健康与快乐,又有什么不值得呢?

让三分心平气和

人与人交往,一定要学会忍让,谦让,强争高下,有可能你赢,但这种强争下得来的“赢”只是一时的风光,失去的将是永久的和谐。

一天,动物集会,举行搬运木头的比赛。

动物们各自盘算着夺取冠军的事。黑熊力量很大,它心里想,如果比赛顺利的话,自己拿个冠军是没问题的;野猪认为自己浑身都是力气,而且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冠军非他莫属;猎豹认为自己奔跑速度快,身手敏捷,自己如果能发挥出速度快的优势,夺取冠军是不成问题的;大象认为自己力大无穷,搬运的工作是它的特长,如果能够正常发挥水平,夺取冠军就如囊中取物一样。黄羊也报名参加了比赛。大家觉得黄羊个不大,力量也不大,跑得也不是很快,只是参与而已,没有夺冠的实力。

按照比赛规则要求,参加者将木材从河东岸运到河西岸,必须走过架在河上的一座独木桥。在不落水的情况下,谁运送的木材多,就算谁赢。

比赛开始了,黄羊扛着木头走到桥边。当它正想过桥时,发现黑熊运完了一根木材回到了桥边。黄羊想,还是让黑熊先过吧,自己晚过去一会儿,不会对比赛成绩有什么大影响,而且,两边都想过桥,总得有先有后,有谦让,同时过桥肯定是不行的。就这样,黄羊每到桥边,只要发现有别的动物走到桥边,它总是让别的动物先过桥。观看比赛的动物们都纷纷说黄羊过于善良,每次过桥总是给别的竞争者让路,这样肯定会输掉比赛的。

两个时辰到了,最后宣布比赛的结果,黄羊获得了比赛冠军。大家都不相信这是真的。但经裁判细说比赛经过,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来,只有黄羊肯为其他竞争者让路,所以它每次都能顺利过桥。而其他参赛的动物都不肯为对方让路,于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大象和黑熊甚至在桥上动武,结果双双跌到桥下,丧失了比赛的资格。猎豹和野猪在桥上谁也不肯给对方让路,结果它们结了仇,相约到河边去角斗。斗了一个时辰,也没有斗出高下,忘记了比赛这码事。只有黄羊自始至终一刻不停地运送木材,经它手运送的木材堆积如小山一般,它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

给对方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这是黄羊取胜的秘诀。

中国有句古话: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动干戈,以至于伤了和气。所以,必要的忍让是化解怨愤的催化剂,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良药。

世间什么最难做到:让。让是牺牲小我的利益而保全大局,它需要的是一个人强大的自信和坚韧的性格。善于让,不是懦弱的行为,而是人生的大智慧。

世间什么做的最多:退。退是谦逊的态度,是表示委屈自己而尊重他人的行为。善于退,不是我不如他人,而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做法。遇事“退”是极为明智的,因为“退”等于为“进”打下了基础;“让”和“退”与舍和得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满院菊花

人生在世,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无私的给予,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温馨很多,快乐很多。

不要总想着“别人能给我什么”,应时时想着“我能给他人什么”,人只有懂得给予、懂得分享、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老方丈住在山上的寺院里好多年了。周围的人们都很敬佩他。

有一年,老方丈出去带回来几株菊花,让弟子们把菊花种在院子里。菊花越长越多,三年后,院子里开满了菊花,香味一直传到了很远的地方。来寺院烧香的村民们在欣赏了满院子里的菊花后,都禁不住赞叹一番:“好美的花儿啊!”

有一天,山下的村子里有个村民觉得这菊花太香太美了,就想要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也要种上几株。于是开口向老方丈要了些菊花来种,老方丈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他,并亲自动手挑了几株开得最艳、枝杆最粗的花,连根须一起挖出送交给那人。

消息很快传开了,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要花,老方丈满足着每个人的愿望,帮助每个人挑选花,挖出来送给人家。没过几天,院里的菊花就都被老方丈挖出来送人了。

弟子们忍不住对老方丈说:“本来我们这里应该是满院花香的,现在都送给别人了,我们什么也没有了,你这么大方干什么呀!”

老方丈笑着告诉弟子们:“这样不正好吗?你们想想,这些菊花长在我们院子里,香味只在我们的院子里。但把花送给大家,三年以后,就会是满村的菊香了啊!”

弟子们听完老方丈的话,明白了老方丈的用意,脸上露出了笑容。

现实中,很多人都喜欢选择索取,总希望别人为自己做点什么,甚至认为别人为自己所做的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给予者来说却恰恰相反,他们把为别人着想,愿为他人付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事,并将此当成一种生活习惯,认为帮助他人、自动付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他们认为给予能带来快乐,尤其是真诚地给予,还是一种高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