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带孩子:为人父母不可不知的十门必修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行动源于感觉——改变感觉搭建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

对于所有人来说,思想和行为都源于一个出处,这个出处就是感觉。——爱比克泰德

感觉决定行为

人的“感觉”会驱动人做出让自己舒服的行为,这是一种本能的保护,保护自己远离痛苦和被伤害。记者询问一位不断做善事的人“为什么会那样做”时,他回答说:“我这么做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些。”原来每当他看到别人痛苦时,都会感觉很难受,于是他开始不断帮助别人,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可以不那么难受。人的本质因能量而存在,而能量提升或延续可以通过交换。

在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含冤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被捆在广场示众因饥渴难耐而哀求想要讨水喝时,却没有人理会他。美丽的爱丝美拉达看在眼中,问众人:“为什么不给他水喝?”看到众人没有反应,她就自己拎了一大壶水,送上台去,自己动手喂卡西莫多喝。究其原因她只是受到自己感觉的驱使而已。

我们内在的感觉躯动我们外在的行为,“走过就会留下痕迹”。人在过往经历中所产生的感觉会形成细胞记忆存储在人的潜意识中。在前面章节中讲过,人的行为来自思想,思想来自于意识与潜意识。但真正决定我们行为的,往往不是我们的意识,而是我们的感觉,即潜意识。

虽然在意识上人们都知道自己应该理智地面对,都明白从道理上讲应该怎么做,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凭感觉行事。

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为尽快让自己恢复健康,我们应该主动吃药,但是我们却对苦口良药避而远之,总说“药实在是太苦太苦了,真的难以下咽”;再比如,从意识上来说,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好好读书,但很多人却因为感觉枯燥而读不进去。

我们也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理智上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却往往会因为对方说出来的话让自己感觉不舒服而不愿意接受;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也都知道过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可是,为什么明明知道抽烟、过量饮酒不好,却还是沉溺其中不能自拨?这都是感觉使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因为知道事情是正确的就一定去做或者一直做下去,也不会因为知道某件事是错误的就一定放弃。感觉决定行动,潜意识的力量促使我们大多数人总是“跟着感觉走”。

为什么有的人与别人相处会表现得笑容可鞠,而有的人总是摆出一幅冷冰冰的表情?为什么有的人乐于助人,而有的人却心如坚石……因为感觉!人的行为大都是出于为了让自己感觉舒服的目的,一旦现实中出现让他们感觉不舒服的事情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他们会立即调出潜意识中存储着的曾经产生类似感觉时的反应,做出保护自己的行为。也许我们会把这些反应称为高尚或者冷血,但其本人却只是觉得自己这样更舒服,这些感觉直接决定着人的日常行为。

可见,要改变别人的行为,我们就要先改变别人的感觉,也就是要回到原点去改变人的潜意识,或者直接在人的潜意识中塑造美好的感觉,以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就提醒我们每一位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潜意识的形成,为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打好基础。

现代研究证明,孩子从母亲怀孕到一岁前的那段时期,基本上都是处于潜意识状态,所以在那个阶段所接受到的一切信息都会形成孩子潜意识中的感觉,进而影响并作用于孩子日后的行为和思维,造就孩子不同的生活与命运。

我遇到过一位刘女士,她是个任性且倔强的人,脾气也很暴燥。刘女士在怀孕期间为一件小事与爱人大吵了一架,当时她还掀翻了桌子。从此刘女士便与丈夫及公婆等人产生了隔阂,人也由原本的爱说爱笑变得孤僻起来,情绪一度十分消沉、低落。由于这些影响,刘女士的孩子出生时体重仅有五斤多,喂什么也不爱吃,总是哭闹不止,谁也不让抱。后来,即使婆婆来照顾她坐月子,她还是很不高兴,基本不跟公婆说话。

结果,孩子四五岁时,其性格特别孤僻、不合群,对父母也没有一点亲近感,总是爱生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不但不爱学习,还经常逃课,生活中更是偏食懒散、任性,每当父母教育她时,她都强词夺理,全然不顾父母的感受。

面对孩子的这种现状,父母感到无可奈何……可是又能怪谁呢?就因为刘女士在怀孕和哺育孩子期间不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克制自己的言行,将自己的情绪感受传递到孩子身上,存储到孩子的潜意识中。而孩子受感觉的驱使最终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不但对父母没有亲近感,更不知道孝敬父母。

其实,子女的素质性情都是父母铸造的,子女的行为表现都源于潜意识中父母种下的各种情绪感受。

记得有人说过:“子女是父母的一通活碑”。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深,潜意识对于人生活与命运的作用之大!既然感觉决定行为,那么,在养育孩子方面,我们为人父母的就首先要正本清源,从自身的素质改造做起,如此才能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种下良好的种子,从根本上为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情素质。

当然,一个人性情与素质的形成,还包含着很多后天因素,一旦我们发现了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就应该追根溯源,找到孩子感觉产生的原点,以有效地铲除产生不良行为的种子,也就可以有效地改变孩子的性情与言行了。

感同身受方能提升认识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中逐渐完善并完整起来的,而人最早的学习习惯常常是父母有意或无意打造的。

大部分人根本没有系统学习过如何养育孩子,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孩子塑造着与自己相同的成长环境,复制着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没有去试着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感受,如此一来,我们曾经受过的伤害也就会无意识地放在孩子的身上。

在《为人父母》课堂上,我曾经问大家一个问题:“谁在小时候被父母打过?”刚开始会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地举起手,因为这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的事情,接着我继续问举着手的人:“有谁打过自己的孩子?”这时候有的人很尴尬,有的人放下了手,有的人继续举着。我问其中一位女士小时候谁打过她,她说:“父亲打过我。”我接着问她父亲是怎么打的,让她模仿父亲打她的动作。于是,她举起右手做出拿着东西打人的动作,我问:“你父亲拿着什么打你?”她说她父亲拿着竹棍打她,而且是一手拽着她的衣服,一手拿竹棍打她的屁股。我继续问她:“那你打孩子的时候是怎么打的,又说些什么?”她想了一下,摆出一手拽着孩子衣服、一手打孩子的动作。我问她用什么打孩子,她回答用衣架。接着,我让她在讲台上做出平时打孩子的动作,她走上讲台,右手作出拽着孩子衣服的动作,左手作出紧握东西的样子打孩子,边打还边说:“我叫你不听话,我叫你不听话。”我们看到这位女士打孩子的动作、语言与父亲打她的动作、语言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衣架取代了竹棍而已。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很多行为都是在传承上一代人对我们的做法。

年代和社会环境在不断地更新,科技和物质生活也在不断地进步,可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却是如此落后。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物质进步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在培育后代方面却还停留在我们父辈的教育模式中。

这位女士已经四十多岁了,她的事业很成功,从表面看来,她是一个坚强而自信的人。我问她是否了解孩子被她打时的感受,她有点茫然地说:“我觉得她做错了事情,我打她是很正常的。”我问她是否知道孩子被打的时候,孩子的内在感受会形成情绪种子并对将来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她晃晃头说:“不会吧?打孩子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小时候都被自己父母打过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被打时留下的记忆对自己命运的深刻影响。

人在过往经历中所产生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化解和释放,当时的情绪表现和行为反应就会在细胞中形成心智程序,只要当下的条件相符,就会触发情绪并迅速产生作用,让人当时的感觉再次涌现。就像这位女士,在她被父亲打的时候,愤怒的父亲没有给她申辩和诉说委屈的机会,她眼睛看到的是父亲生气的样子,耳朵听到的是父亲骂她的声音,身体感受到的是被打的疼痛,所有这些感觉就像计算机编制程序一样,形成了一个文件包存储在她的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种子。这个种子一方面造成了这位女士与父亲及像父亲的人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让她树立了一个观念,如果孩子不听话,这样的打骂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会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孩子具备与大人同样的心灵感受,只不过孩子的体格比大人小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差一些。孩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无法像大人一样可以准确有效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受。所以,在课堂中,当个案将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打时的情绪释放出来时,就会感同身受,也就很能理解孩子被打时的感受了,也才能对教育孩子产生很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从而提升认识,从行动上改变自己,以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从这个个案中我们懂得:父母的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减少影响孩子心智成长的不良因素。有时候,我们打骂孩子的行为在当时看似是极为简单甚至是很正常的事情,也似乎都在常理之内,但却未必想到这样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一颗种子。只要环境适合,这个种子就会不断地生长、开花、结果。人的不良情绪都是心灵中的“黑洞”,会不断侵蚀和吸附人的生命能量。如果孩子的情绪感受在大人的压制下不能得到释怀,就必然会对孩子的生活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想要彻底清除孩子与自己内心深处留下的种子,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改变思想。只有真正做到与孩子感同身受,才会懂得如何提升孩子的能量,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让感觉的桥梁接近彼此的距离

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和师长。而“教”首先就要回到原点,懂得人的成长规律及运行原理。当我们真正理解自己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时,便能真切体会孩子的感受,从而拉近自己与孩子的距离。对于这一点,上过《为人父母》课程的胡女士深有体会。

她说:“走进《为人父母》课程后我才知道,我过往的行为对孩子的伤害有多严重。课程结束后,我按照包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方法,与孩子进行了一次长谈。我首先向孩子真诚道歉。扪心自问,这么多年来我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确实很不够。我常会把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压力带回家来,每当看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对孩子发脾气。记得孩子六岁那年,一天我做好了饭叫他到饭厅吃饭,可是他却因为要看电视而不肯吃。看到他这样我很生气,火气马上上来了。我冲上去从孩子手中夺过了遥控器,关上电视,用力拉孩子去吃饭。孩子被我这疯了似的举动吓着了坐在地上哭起来。看到他这样子,我更生气了,随手拿起茶几上的一个本子打他,还边打边说:‘我看你再哭,看你再不听话!’

如果在过去,我对这种打孩子的事情早已习以为常。可是参加过《为人父母》的课程,我知道自己错了。而且我知道一个人错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有勇气面对。下课后回到家里,我马上跟孩子解释了那天的情景。我告诉孩子:‘我当时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感到很累,看到你不听话,又听到你的哭声,情绪马上上来了,妈妈错了,妈妈请你原谅!’没有想到的是,当我用在课程中学到的方法和孩子沟通时,孩子很快就说出了他当时的感受,他说:‘妈妈,你不要对我这样。’当我让他重复这句压在心里已经7年的话时,他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不由地大哭起来于是,我又继续引导他将这些年来对父母的不满一一说出。随着情绪的释放,孩子慢慢平静了下来。我紧紧搂着孩子,眼泪也不由地流下来。我也敞开心扉向孩子提出了自己对他的期望——那种真挚与彼此的融合溢于言表。自从那次三个多小时的交谈后我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近,经常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支持与爱。孩子的改变让我非常欣慰与幸福,他是我的骄傲!”

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仅要让他懂得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通过方法和技术将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并使他在这一过程中有所觉悟。如此才能达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改变,才能够更快进行思想的转变。思想的转变自然就会产生行为的改变,由此创造生活与命运的不同。比如前面那位女士,如果我们没有让她从早年被父亲打的情绪中释放出来,那么即使她在意识上懂得打孩子是不对的,但是在潜意识的驱策下,她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还是会继续轮回到孩子身上,而她情绪释放的同时也就改变了潜意识中的原程序,同时就会改变思想。

徐女士学习了《心智能量》课程后,懂得了弟弟两年来一直闷闷不乐、少言寡欲是由于离婚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伤害,所以努力让弟弟走进课堂。刚开始她弟弟很抗拒——他中学毕业后就再没有上过任何课,而且现在婚也离了、孩子也跟着母亲走了,自己的工作也是混一天是一天,还上课干嘛?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但是面对自己最好的姐姐一再推荐,他也只好不情愿地走进了课堂。《心智能量》一阶课程中,在我的引导下他的情绪得到释放,他看到小时候被父亲打的一次经历。当时他没有做错,只是哥哥犯错了,但父亲的规矩就是“一人犯错全家受罚”,所以那次他和哥哥被强权的父亲暴打一顿。就这样,他的潜意识里种下了“一切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武力”的种子。从此以后,他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方法就是武力。所以从小到大他受过很多的伤,结婚后更因此产生了很多矛盾,最后致使妻子背叛!他非常生气!离婚后他把一把刀放在枕头下,每天只是想如何能找到并杀了那个致使他离婚的人,然后自己再到公安局自首。即使在讲述这个过程的时候,他还是眼露凶光。可是在释放了他小时候被父亲打的情绪后,伴随着脸色转为红润,他态度也平和了很多。

在接下来的《心智能量》二阶课程中,我们对他在人生经历中的更多情绪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处理。情绪释放后,他也看到自己在这一生中由于受情绪的驱使而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当一个人能从当下的情绪中,了解并看到自己的经历与哪些事情有直接关系时,就会对生命现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才能有所觉悟。

徐女士的弟弟从个案处理过程中看到、了解并懂得这一切时,他彻底明白:自己今天所受到的妻子背叛,其实都是自己以前伤害别人的回报。那一刻他一下子释怀了!他对前妻的恨也荡然无存!这时他向在场的人讲自己这两年来一直在寻找机会想要报复那个给他带来痛苦的人——这件事情他从没有告诉过任何人!课程结束后,他把自己的事情全部告诉了姐姐。当他从枕头下面取出那把刀时,一家人都吓了一大跳。

在看到孩子的变化后,父亲也走进了课堂。原来,父亲早年丧父后,由于生活所迫,他经常要寄人篱下。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很少得到爱,那么,当他走向社会的时候就会对别人不愿意多付出自己的爱。课堂上,父亲从自己的经历中看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也看到自己一直在用同样的方式伤害孩子,以至于造成了孩子今天的生活状况。通过唤醒法处理,父亲释放了压抑在心底的情绪后,多年来胸闷的感觉也消失了。

课程结束时,父亲拥抱着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忏悔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孩子们跪在地上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父亲说孩子小时候自己很少抱,也不知道怎么爱孩子,今后自己一定要好好经营这个家庭。一个人的改变会让很多人受益,这种受益不仅是今生此代,而且会不断地传承。

这些年来,让我很欣慰的是看到很多走出《为人父母》和《心智能量》课程的人都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懂得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相互间的隔阂。

感觉将我们与古往今来所有人联在一起,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个人的灵魂与其众多相关事情之间的桥梁,将个人与宇宙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联在了一起。愿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能有效地利用“感觉”这座桥梁,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孩子仁孝宽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感觉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人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的知觉来认识事物的,在对事物形成概念后再产生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认识,形成意识与潜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智慧都是从感觉发展起来的,包括人格的形成也是如此。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在孩子感知外界的时候破坏了他的感觉,或在其感知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及时地通过言语、行为引导他的内在感觉,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潜意识中产生错误的连接。连接错误的潜意识必然导致错误的思想,而思想又引导身体作出反应。

在这些年的研究中,一些家长会为自己的孩子患有肥胖症而来找我。通常我问家长是否在孩子小的时候,会因为孩子长得胖而高兴,在别人面前夸耀“我生了个大胖小子”而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肯定的,这就是感觉对于人身体细胞的影响和作用。

每当看到一些身形瘦弱、胃不大好的孩子时,我问他们的家长是否常常很努力敦促孩子多吃一些,家长都会点头承认。家长希望孩子多吃一些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孩子的感觉系统不愿意接受时,就会引导身体产生排斥,包括胃黏膜损伤而产生胃病和消化不良或吸收能力减弱,结果就导致身体的消瘦。

当向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并转化为孩子的感觉时,孩子的身体就会产生反应。人的身体并不会懂得多吃好还是少吃好。当孩子看到很多人因自己的胖而开心喜悦时,就会在意识上认同自己应该多吃,在潜意识中也会接受胖会让别人对自己投射好感和喜悦。所以这些孩子就会以此不断激励自己,最后无法控制就成了肥胖。另一种情景是,父母不断敦促孩子多吃,但孩子的心灵不愿意接受。那么即使孩子在意识上接受大人的想法,可在潜意识中却不能接受,身体自然就会出现消瘦。

孩子所受到的影响不止如此。在我这些年处理的个案中,很多婚姻破裂的原因表面看似是彼此性格不合,实际却是因为一方或双方在小时候埋下了对婚姻恐惧的阴影或种子。

43岁的齐女士,事业发展很不错,受过良好的教育,待人接物得体大方。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婚姻成了她人生的一大憾事。在她结束一段不和谐的婚姻后,又经历了短暂的第二段婚姻,她和家人为此都很难受。由朋友介绍,她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帮助她改变人生。

在已经结束的两段婚姻中她都很温柔贤惠,在家庭问题上她都尽量多付出,对丈夫及其家人都很好。可是,在无形中,却总有一种不信任对方的力量一直控制并影响着她的婚姻。每当她看到丈夫接到女性打来的电话,或是给女性打电话,她都会疯狂地盘问到底。

在第一段婚姻中,她丈夫和两位同事一起到香港出差。其中一位是男同事,另外一位是新到公司的女博士。这在常人眼里很正常的事情,可齐女士知道这个安排后就在家里与丈夫大吵起来。她生气地质问丈夫为什么要带那个女博士一起出差……一夜不得安宁,可第二天丈夫还是一早去了香港。在出差期间,她几乎每隔一个小时就会给丈夫打电话询问丈夫在干什么、跟谁在一起。这让丈夫很恼火。回到家后,老公再一次与齐女士发生激烈的争吵。之后只要大家不提这件事情,一家子倒也其乐融融。然而,一天晚上那位女博士因询问工作给齐女士的丈夫发了一个短信。在短信的结尾礼貌性地写到祝愿上司身体健康。看到这条短信,齐女士顿时火冒三丈,她生气地用手指着丈夫说:“你们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几次争吵后,丈夫提出了离婚。不管齐女士怎么努力挽回,这段婚姻最终还是结束了。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大都是潜意识的表现和反应。于是,我引导齐女士去寻找产生“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思想的原点,我知道这是她婚姻的一个障碍——一定是在她小的时候,她的亲人给了她这样的感觉,并在她的潜意识中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在我的引导下她很快自己回忆到这种意识产生的时间:

7岁时的一天,她放学回家,在楼梯口时就听到父母在吵架。虽然以前也多次听到父母吵架,但这次却好像有点不同。当她走到家门口的时候,正好看到爸爸拿着手提箱猛地把门撞开,一脸怒气地跑下楼,好像根本没有看到她的存在。家里一片狼藉,瘫坐在地上的母亲一看到她就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泪如雨下。在母亲的怀抱里她感到母亲难过得全身颤抖,耳边清晰地回荡着母亲充满怨恨的声音:“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原来,母亲家里的条件比父亲家好,婚后母亲动用了家里的关系,把父亲调进了机关。却没想到,通过几年努力当上了副处长的父亲却与处里新来的一个大学生发生了暧昧关系,母亲对此自然非常愤怒。所以在父母离婚前后的时间,齐女士听到母亲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对于母亲来说,这话只是发泄情绪之词,但在不谙世事的齐女士潜意识中却埋下了一个“对男人戒备、恐惧、担忧”的种子。孩子长大以后,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也遇到了一些合适的男士,但由于在潜意识中有着对男士不能完全信任的程序,所以每当看到丈夫与下属交往就会自动启动思想,最后也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其实即使她意识上知道丈夫是清白的,但潜意识中的种子却总让她产生很大的情绪,最终将自己逼到了无法回头的地步。

其实,很多女士之所以会对老公、男朋友、婚姻产生恐惧和不安的情绪,都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潜意识中有意或无意地被埋下了对于婚姻不确定的种子。人与人的交往本是彼此互助的关系,如果一方不能向对方打开心扉,或总是留有戒备,那么对方也是能感受和接受到的,相互间自然也无法真诚地交流。

孩子是受潜意识主导的。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给予孩子的所有价值、信念、观念等都会存储于孩子的潜意识中。我们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注入什么感觉就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向哪方面发展。

改变感觉就能改变人生

作为父母,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不可能一直都一帆风顺。在《为人父母》课堂中,不管是否做过个案,每一个人都能从自己或其他人的经历中学到并懂得教育的精髓——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对于自身行为的反思。作为有觉悟的父母,应该懂得: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因自身的烦恼而给孩子造成伤害;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一定不要把孩子牵扯进去,不要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面对难以回首的过去,我们常会劝解别人和自己“放下”。其实,要真正做到放下是很难的。其困难就在于——我们所说的“放下”只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而真正影响和作用于人的主要是潜意识,是存储在人潜意识中的情绪感受。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感觉驱动行为,并时刻影响人的生活与命运,所以改变“感觉”就成为我们改变人生的关键所在。面对现实中所遭遇的挫折,有的人认为是“自己倒霉”,也有的人认为是“生活对自己的考验”,有的人怎么也“想不通”,有的人坦然面对……面对同样的事情,感觉不同,行为与结果也不同。

王先生从小家庭环境很优越,备受父母的宠爱。长大后考上大学,选上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20岁出头的他很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

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和信心走上工作岗位时,接下来的一切却让他始料未及!他没有想到单位的人际关系居然会那么复杂,而刚出校门的他说话办事很直率,并不懂得收敛,所以背地里常常会有人说他年轻气盛、做事毛糙……习惯于被宠爱的他哪里受过这样的待遇呢?所以,那段日子他总是很沮丧。

当父亲知道了他在单位里的遭遇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失去了双腿,亲戚朋友都来慰问,表示极大的同情。但那个人却说:“这的确很糟糕,但我却保全了性命,并且通过这次事故我还认识到,原来活着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情——而我以前却从来不知道。现在,我还一样能顺畅地呼吸,还一样能欣赏天边的云朵和路边的野花!我失去的只是双腿,但却得到了比以前更加珍贵的生命。”

父亲对他说:“这个遭遇车祸的人是位智者,他明白失去双腿是一件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再痛苦也改变不了。所以,他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事情,以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而你和同事之间相处得不愉快,作为一个刚刚走上社会的新人来说也是正常的,单位毕竟不是家庭,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你可以把这些经历看作是对自己的磨炼,通过这种磨炼使自己尽快的成熟起来。如此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现在所面临的境况,会是你成长过程中的一笔财富。”

父亲的话令他豁然开朗。从此,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总会换个角度,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那些过去常会带给他烦恼、苦闷的事情,反而给了他更多积极向上的动力。感觉取决于人对事物的看法。要保持良好的感觉,就必须以积极正面的心态来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育儿也是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从小培养孩子好的“感觉”,父母就必须时常保持积极愉悦平静的心理感觉。如果为人父母者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会成为孩子受伤害的最大原因。当我们说爱孩子的同时,如果我们的行为、语言、情绪却在不断伤害孩子,不断贬低孩子,必然会在孩子的心智中存储下不良的感觉种子,影响孩子的成长。回想我们小时候遭受父母的伤害与不认可时的痛苦,难道要继续让我们的孩子也遭受这种痛苦?难道我们愿意让这些伤害复制下去并代代相传吗?

作为父母,要让自己和孩子的人生过得更好,我们就必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我做起,改变自己的感觉。改变了感觉,也就改变了行动,我们的下一代也会更好地成长。

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孩子对父母的十大之最:

一、最恨父母拿别的小孩跟他们比。

二、最不喜欢父母在他们面前吵架。

三、最讨厌父母打断他们正在做的事。

四、最伤心的是父母殴打他们。

五、最难过的是父母不听他们倾诉。

六、最受挫折的是父母不信任他们。

七、最不能接受的是父母总是把他们当作小孩看待。

八、最受不了的是父母对他们一直唠叨个不停。

九、最看不起的是父母不能认错并且说谎。

十、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大人能做小孩就不能做。

愿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从自身做起,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自我改变,为孩子的心灵“加餐”。不仅要为孩子树立积极正面的心理感觉,更要使孩子清除掉存储在心智中的负面感觉,以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问题和思考

1.回想一下自己第一次挨打时情形如何,还记得当时自己的感受吗?

2.回想一下孩子犯错时自己是怎样教育他的?有没有倾听孩子的声音?

3.错误责罚了孩子后,是向孩子道歉,还是敷衍了事?

4.有没有因为工作上的压力,带着“低气压”回家,并借由孩子犯的小错发火?

5.有没有因为工作忽略了孩子,只是用物质去满足孩子需要的,而没有和孩子沟通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