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互联网+现代农业
《指导意见》中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将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农业盛宴。所以,农业企业家要有互联网思维,农业领域要致力于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流通领域,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在互联网+时代,农业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互联网+农业”牵引农业产业化“高铁
如果将农业产业化比作一列“高铁”,它将种养、管护、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要使这辆“高铁”跑得更快更高效,就离不开由互联网技术支撑的高速通道。要确保这些高速通道的顺畅,既需要来自政府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融入。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互联网+”概念风靡全国,农业也因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使农业产业化这列“高铁”步入发展轨道快速行驶!
●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长此以往,农业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业产能过剩;二是地处偏远的农村,产品不能直接跟市场对接;三是许多美景“养在深闺”人未识。
上述三大问题因互联网的介入逐步解除了“魔咒”,迎来了乡村旅游的4.0时代: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特点使农业产业信息透明,跳出农业走泛旅游的道路,农业产业走互补发展战略;针对市场对接问题,互联网架起了产品与市场的友谊桥,订单农业使农户即使在偏远的农村也能走致富,稳收之路;针对自然资源问题,价格低廉的互联网营销,使酒香不再怕巷子深!
●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农业中去
当前零散的土地已不适应互联网农业生产的要求,必须要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这样才能体现互联网技术的全覆盖、无缝渗透、高效互联的优势,从而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近年来,政府已把互联网当成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各级有关支农惠农的政策文件中,都突出了互联网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从农产品生产到培育龙头企业,从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到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无不依赖于农业互联网的发展。而在网络巨头企业的推动下,电商领域的表现最为抢眼。“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体系逐渐成形,阿里巴巴、京东等借“电商下乡”在乡村建立运营体系,激活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可以说,电商领域的先行,让农产品产地和终端消费实现了点对点的“直连”。
作为互联网范畴内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不少地方的种养业发生了巨大转变。大棚果蔬实现自动滴灌、牛羊饲喂自动投料、大田作物管护数据实时传输,特别是借助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完善,农产品生产从种养、管护、收获、加工到销售、物流等环节,实现了数据化传输、信息化管理。
众多涉农企业甚至是产地农民大量创建网店,消费者网购新鲜而纯正的农产品不再是件难事。比如,新疆农村,虽距内地遥远,可他们照样将枣、葡萄干、巴旦木等干果“火”到了全国。当地家家户户都种有果木,于是就形成了父母负责生产、子女负责电商运营的格局,不少加工企业更是将这些产业村和“人才”招致麾下,利用互联网模式和电商销售渠道,将地方农产品做出了更大规模的产业效应。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势不可挡的同时,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充分融入农业中去,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的升级换代。这其中,企业界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
分析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互联网的强力渗透,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经营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均已发生本质变化。从经营者来看,站在田间“运筹帷幄”的将是更多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网络技术的农业企业家和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以公司等为经营载体,深谙农业产业化思路,具备现代农业经营理念。
农业企业家要有互联网思维
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和互联网相结合,有互联网+的思维,了解消费者需,把每一个消费者都当成一个互联网终端。同时要把现代农业发展与资本相结合,引进先进设备、科学技术和人才,还要有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把现代农业与旅游、文化等相结合,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这里,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反映一个农业企业家是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的。
上海金山区有家取名“高佬庄”的农庄,庄主名叫高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明”的现代农民:他联合上海农业旅游经济协会下属数百家农庄打造的“微农游”项目,是第一家覆盖全市的“微农平台”;而即将上线的联合区餐饮协会打造的“餐之道”行业微平台,不仅整合了餐饮业,还尝试农产品销售“线上预订、线下消费提货”的O2O模式,让订单农业进入“微时代”。2013年,高明因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田头批”而获得上海市“十佳创业新秀”称号。去年,他又以全新的“微农”平台项目入围上海市创业大赛20强,并在决赛中荣获创新创业奖。凭借在电商农业领域的创新,高明成了《上海中小企业》杂志的封面人物,并入选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
●触网升级
高明最早是个建筑“包工头”,后来又转行做建筑装潢和景观园林生意。2005年起,他在金山区拿下80亩流转土地办起“高佬庄”,最初只是想打造园林苗木展示基地,但很快就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高明认为,搞农业一定要有技术含量。创办“高佬庄”伊始,他就看准了高附加值农业,重点培育新、奇、特、优农产品。水果冬瓜、黑苦瓜、白丝瓜、黑山药、人参菜、黑土豆、七彩水果番茄等十多种奇特果蔬,很快就让“高佬庄”有了点小名气,每公斤160元的拇指西瓜甚至成了上海乃至全国的热销产品,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
灵活的商业头脑、敏感的市场触觉,让“高佬庄”步步走在了人先。2012年5月,高明搞起了电商农业“田头批”,每天订单量接近百单。
●尝试O2O模式
2013年9月的一天,一位常来“高佬庄”品尝农家菜的客户推荐高明去听一场“微营销”培训讲座。一开始,高明没把这当回事儿,1980元听课费更让他将信将疑。没想到,坐在台下听了两小时,高明立即打电话给“田头批”负责技术的副总,让他第二天带上电脑去找讲课老师进行更专业的咨询。副总学习了六个小时,当晚,高明就拍板要建“微农平台”——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农产品和农家乐旅游的预订、支付和展示,并为此招聘了五位懂微信的新员工。
2013年12月,高明与上海农业旅游经济协会合作开发的“微农游”项目初现雏形。五个月后,“微农游”完成了内外测试,开始营运,它将全市八区一县的农庄(大中型农家乐)及农业景点上传至平台系统移动手机端,希望成为覆盖沪郊及长三角农业旅游资源的“农游携程”。
紧接着,高明又联合区餐饮协会打造“餐之道”行业微平台,金山区主要餐饮饭店的预订、点菜均可通过手机解决。同时,通过尝试“线上预订、线下消费提货”的O2O模式,他又将“田头批”特色蔬果的推广销售与饭店净菜供应对接起来,与商家合作中的扣点返利将成为“田头批”新的盈利点。自打办起了“高佬庄”,高明最常看的电视节目就是央视七套的《致富经》和央视二套的《生财有道》,对国内电商巨头的动向也一直很关注。在这位“庄主”嘴里,经常吐出诸如B2B、B2C、O2O之类的时髦术语,脑子里装着的也都是“互联网思维”和“平台经济”。
“互联网思维”和“平台经济”在于做深做细。按照高明的设想,“微农游”和“餐之道”项目将形成“C2B+O2O+食物社区”运作模式,即以C2B预售解决前端的生产供应,以O2O模式解决产品体验问题,再通过“食物社区”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有了“微农平台”,2015年将是“田头批”宅配业务发展元年,目前项目已进入线上线下市场布点阶段。
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流通领域
传统农业有一个怪现象:越是偏远的地方,环境越好,产品质量越有保障,但恰恰越便宜,农民因此越穷;而越是在大城市,环境越糟糕,产品越贵,但恰恰没有很好的质量保障。农产品在流通上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不知道;二是知道但做不到,三是知道而且能做到但不敢做。由这3点出发,下面从3个方面谈谈互联网在流通领域改造传统农业的价值。
●创造新的流通方式
农产品借助互联网整合流通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农产品商务流通电子化,二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化流通。
农产品商务流通电子化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网络卖农产品的多数是小规模经营者,多数也是在淘宝开个店。开淘宝店的卖家多数是通过熟人圈推销农产品;另一种经营者连淘宝店都没有,只是通过微信和微博宣传叫卖,通过微信和微博私信进行售前沟通,成交后银行转账支付,支付后用快递发货,交易完毕。
后一种经营者和“电子商务”没有太多关系,他们都是个人或夫妻店,没有专业的运营团队,没有营销“三板斧”,只是借助互联网和消费者产生关系,然后把现实中的推销和交易环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是线下商务部分环节的电子化,主要靠的还是传统手段。但并不影响他们的成功,在微博里一个月卖1万枚鸡蛋,在微信里一个月卖5万块酒,结合微博和微信卖几十万块的苹果,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他们最大的投入成本就是“时间”。
农产品电子商务化流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各大平台电商、B2C企业、专业TP商等,这类企业通常高举高打,以跑销量抢市场为主要目的。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部门齐全、分工明细,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专业的采购部门,专业的营销部门等,企业背后通常会有一位强大的爹爹坐庄,比如顺丰优选、中粮我买网、沱沱工社等。
最近,微信也推出了微商城服务,互联网本身在不断变化,电子商务、社会化媒体等为新农人们不断创造更多的售卖机会,为农产品的流通创造了更多想象空间。
●创造新的营销入口
2014年有三个“果子”被人们竞相传颂:褚橙、柳桃、潘果。人们从哪里知道这仨果子的?毫无疑问是网上,是以微博为主,姑且把以上现象叫“果子现象”。这反映出国内农产品缺少品牌化,并且农产品附加值低。“果子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农产品营销不一定投入很多资本,可以巧借社会化媒体资源,从营销手段上另辟蹊径,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用各类社会化媒体及电子商务渠道,主要源于农产品经营中的两种特性:
1.营销成本低。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信工具为农人们提供便利的营销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费的资源,他们多花点时间、多用些心思、多搭配些手段,就可以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以此推销产品便得心应手。
2.农产品的故事性强。几乎每种农产品都有独特的地理条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同样孕育一方特色农产品,地理条件、人文背景、城市文化、产品知识、历史典故等都可以把农产品包装的独一无二,结合社会化媒体的SNS特性,很容易在圈子内形成病毒传播。
创造新的营销入口,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必经之路。事实上,品牌营销更离不开各种新媒体,“褚橙、柳桃、潘果”无不都是借助微博、微信形成病毒传播的成功案例,可以预见今后会有更多人为家乡或特色农产品代言,社会化媒体成立农产品营销的新战场。
●创造透明的供应链体系
今天网上或超市购买的生鲜食品,有不少外包装上贴有二维码,手机扫描后可以看到这个产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种、何时采摘、谁来采摘、保质日期甚至成分等一应俱全。
“二维码”也就在这两年被大众使用,这是在食品领域延伸出来的“追溯系统”,目的是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由于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消费者已经被吓怕了,因此我们需要重塑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心,追溯系统便是实现信息透明的重要手段,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
当然,二维码还不足以支撑起“透明供应链体系”,也不能消除消费者的担忧,比如谁能告诉消费者,扫描出来的信息是100%真的?事实上,企业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虽然我们不能把企业想得太坏,但没有第三方的监督、约束,并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最怕的后果就是大家滥用这个技术,又形成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到时有追溯系统又何用!因此,在“透明供应链体系”中,追溯系统只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我们还需要产业环境,还需要多方协同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透明信誉体系。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追溯、认证机构、质检机构等多方数据资源,给“透明供应链”创造了想象空间。
以上3个方面分别代表了新农业中的“新流通+新营销+新信誉”,也是传统农业遇到互联网后可预见的未来。谁能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流通领域,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谁便是下一家伟大的企业。
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互联网+农业,目前主要是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利用互联网固有的优势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并进一步畅通农业的市场信息渠道、流通渠道,使农业的产、供、销体系紧密结合,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品质、效益等得到明显改善;如果再放眼未来的话,农业也可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走上一条智能化、多样化的发展道路,这将取决于互联网在农业中的渗透程度与实际运用融合程度。
事实上,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不仅有互联网的功劳,也有物联网的功劳。具体体现在信息化、现代化、平台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发展方式几个方面。
●互联网对农业生产方式的信息化改造
凭经验,靠感觉,看别人的样子,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正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而加速改变,大量的农民正在运用互联网决策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于互联网的信息收集优势,大量农业相关的市场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开始网上汇集,并出现专业分析,大大方便了农业生产经营决策。
目前,中国已有四万家农业类网站,演化出综合型、研究分析型、专业集成型、产销对接型等不同定位的农业网站,并进一步呈现加快细分的态势,不仅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等次级行业已经分开,就是每个行业内部也逐渐专业化,玉米、马铃薯、牛肉、羊肉、猪肉等专业网站不断涌现。特别是近几年,农业新媒体开始活跃,微博、微信、手机平台相继出现,农业信息化向纵深挺进。
●互联网对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改造
互联网的信息集成、远程控制、数据快速处理分析等技术优势在农业中得到充分发挥,3G、云计算、物联网等最新技术也日益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系统不断涌现和完善,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的精细农业深度发展。
在一些现代化的种养殖基地中,早已告别传统的人力劳动场景,养殖场管理人员只要打开电脑就能控制牲畜的饲喂、挤奶、粪便收集处理等工作,农民打开手机就能知晓水、土、光、热等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的情况;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为远处的农作物调节温度、浇水施肥。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加速建设,长期困扰农业的标准化、安全监控、质量追溯问题正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而变得可能与可操作
●互联网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平台化改造
利用互联网,将产销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让产销充分对接、消费者与生产直接见面成为现实中的可能,有利于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扩大销售的视野,有效对抗市场风险。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农产品流通领域互联网程度明显提高,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部分实现了电子交易和结算;电商又进一步让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形态得到根本性改变,从最初的干果、茶叶、初加工品网上销售开始,在仓储物流技术和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生鲜农产品的网上销售也得到破题,农产品电商2014年达到1000亿元规模,大量生鲜电商创新案例涌现,出现生鲜电商大平台,跨境生鲜电商风生水起。
与此同时,微博、微信与电商结合来推销农产品的成功案例层出不穷,微营销中农产品的身影频频出现。比如,微信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互相沟通的重要工具,一些涉农企业、商户厂商已经看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开始进军微信营销新领域。
●物联网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标准化改造
农产品生产无法标准化,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物联网可以从生产环节彻底改造农业,使农业自动化、精准化、可追溯,减少人力,降低成本,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虽然现在并不是很热,但却是未来的趋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再将采集的参数信息汇总整合,最后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是关闭,真正实现“智能化农业”。比如说在春天进行水稻育秧时,对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灌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以往都是通过农民的经验来操作。不仅效率低,并且精确度不够。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就可以通过传感器对光照、土壤、温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实现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操作。
●互联网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品牌化改造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农产品发展最大的瓶颈。如何让消费者重拾信心?通过互联网创造透明的供应链体系,是最直接的方法。
从食品领域延伸出来的可追溯系统,目的是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通过一个二维码,消费者就可以在手机扫描后看到这个产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种、何时采摘、谁来采摘、包装日期等一应俱全。而这些都需要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视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最终,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追溯,再加上质检等权威机构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协同创造出真正的透明供应链。
●互联网对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改造
互联网在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中,越来越表现出不甘于配角地位的特征,一步一步渗透并在最终主导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如果说前面提及的3个方面还只是互联网对农业的介入和改造的话,则近年出现的互联网营销让农业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就是颠倒了一般意义上的“生产——销售”模式,而是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让农产品不再卖难在理论上成为可能,也在现实中得到初步的实践,形成了电子商务的“C2B”模式,即消费者对企业。
比如,乐视网就宣布其有机农业运营上借鉴C2B订单销售模式,而在QQ农场模式基础上融合预售与电商模式的聚土地项目已经完成第二代升级,大量的农业类众筹开始出现,互联网正让农业的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
现代农业的主导功能包括经济、生态调节、就业和生活保障、休闲和文明传承等多功能,它从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功能向多功能拓展,并受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三重属性制约。互联网和物联网可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但并不能改变农业的自然属性,而必须遵循经济的、生态的、社会的规律,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期待!
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现代高效农业
农业是一个大概念,主要是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实际上还应包括为土地产出服务的其他行业。所谓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互联网界有很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互联网是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的有力手段。
●现代高效农业的内涵
现代高效农业的绝不仅仅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而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它的内涵包括3个方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人类在取得经济效果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种耗费与成果的对比,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提高经济效益,就不能扩大再生产,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经济效果反映投入、产出关系,要求生产同量的有用效果,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耗费;或者用同量的劳动耗费能生产尽可能多的有用效果。对于经营者来说,经济效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生产者往往能自觉地注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土地生产力(单位面积上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资金生产率(单位投资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
社会效益是指生产或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对社会文化、政治、宗教、军事、人口等方面的影响和效果。一般把社会效益集中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上,即一切经营活动满足于社会需要的程度越大,其社会效益也越大;否则社会效益就小,甚至没有社会效益。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能最大限度争取社会效益。我们从事一切经济活动,就要看是否符合最佳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一般情况,没有社会效益就不可能有经济效益。就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而言,较多的农产品输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安定;不断提高质量、产量,才可以满足人口增长和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生产项目的增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还有一些项目,如自然风景区、饮食业、运输业、社会福利业等,就是直接对社会的服务。社会效益的指标一般有:年人均各种生物产品占有量、年人均产值与纯收入、系统开放度(产品中商品数量与产品总量之比)等。
生态效益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对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环境条件所产生的有益的或有利的结果。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物质能量转化效率,是功能指标;生态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现存状态,包括环境质量和资源状况,是结构指标;生态效益可以通过上述功能指标和结构指标计算。生态效益表现在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过程、能量流动转化过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等方面的好的效果和影响。生态系统内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有不同措施:对于生物资源,应注意资源增殖和永续利用,以增加系统的贮备能;对化石能源等限量资源,应注意节约,不可滥用和浪费;对阳光、空气、水等恒定资源,要坚持充分利用、提高效率,尽可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农业产品;空气、淡水资源可循环利用,但其质量如被污染则会失去利用价值;特别淡水资源缺乏,必须节约用水、科学用水,让每一滴水都为人类生存发挥效益。对已污染和破坏的环境的治理、对现有环境的改善、减少和防止对现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其目的都是使现有环境变得更加有利于农业生物和人类本身的生存和生活,使环境的质量不断提高。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就是人类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生态规律,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效益可以反映在现在,更重要的是它也反映于长远的未来;因而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最根本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效益的主要指标有:植物光能利用率、辅助能产投比、森林覆盖率、水、空气和土壤污染程度、土地沙化、碱化、侵蚀面积及程度等。
我们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经济生态理论,分析和处理经济活动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使人类生存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电商时代,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现代高效农业
电商时代,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不妨从3个关键词谈起,即互联网、改造和传统。
互联网就像猿人钻木取火时的那根木棍。为什么?因为古猿人学会使用先进工具,学会了钻木取火,于是可以吃到熟食了,可以抱团取暖了,可以用火来驱赶其他动物了,因此上升为动物界最高级的那位,变成了人类。互联网思维就是古猿人拿在手里钻木取火的木棍,于是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知道“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水平”,有什么样的工具可以创造什么样的时代,这根“棍子”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如同互联网针对当下的传统农业,数千年来的传统农业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先进的”生产要素”,它为传统农业的裂变新生注入了无限能量。互联网思维就是古人类的“求生思维”,它让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大改变。
改造,有“改变和创造”的意思,互联网可以解构、重组传统农业的生产关系,从而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比如时下的热词之一——农产品电商,这个词之所热,就是因为大家从中看到了未来。这里谈的“改造”,是基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传统关系,互联网可以从中创造出更多价值,从而让传统农业更加性感饱满。足不出户网购生鲜食品,不仅仅给你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让你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变近了,生产信息更加透明了,你吃得更加放心了。规模农业为现代IT技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条件,可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作业效率,互联网尤其是电子商务给各类经营者创造了更多营销和销售机会,这些都是互联网存在的价值。
传统是我们的根子,事实上,再牛的营销如果没有传统产业的沉淀,没有科技和服务上的支撑,其他都是浮云,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改造传统,应该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农业经济的线下体验。在移动互联网O2O的发展中,类似北京出现的农夫市集等从农户到餐桌的农产品销售日渐兴起,而曾经获得“全国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的半成品蔬菜直供品牌“青年菜君”,其以半成品生鲜电商为发展方向,用户可以通过线上预订、线下地铁口自提的方式来购买半成品生鲜。
总之,互联网思维不是空的,在具体的地方会有具体的应用,在农业上更会有广阔的前途,比如O2O模式及互联网金融等等,都会在互联网+时代的农业领域里发挥巨大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现代农业新模式设想
“互联网+”作为互联网思维的落地实践模式,已经开始在广阔的经济领域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农业看似与互联网有距离,但也因此“互联网+农业”的潜力却是最为巨大。探索出一套“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将会在最为深远的意义上改变我们既往的生产和生活轨迹,最终创造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互联网+农业新时代。
●现代农业发展本身要求与互联网相结合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立国之本、社稷之基。最大限度地让所有人吃饱,尽可能地保证粮食安全是传统农业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耕作技术的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育种基因技术的进步,现在农业已经可以在保证“吃饱”的前提下向“吃好”转变。比如以方便面为代表的一批便利食品的出现加深了农业与工业、商业的结合,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开始得到保障。但信息的不对称,依然使得消费者的需求与农业产品的供给存在明显的现实矛盾,即消费者得不到物美价廉的农业产品,而农民本身却可能存在大量农产品的滞销或者低价销售,主要的成本与利润都被中间环节攫取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一情况开始出现根本性的转变。现代农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已经可以“点对点”地宣传自身农产品,使得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得到越来越大的满足。
事实上,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目前依然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生活需要与农民的生产需要两个方面。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买到适合自身个性化需求的农产品,如何保障农产品本身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现代农业要通过农庄网站,农产品线上卖场(官方商城或依托于天猫、京东等大型网上商城)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产品信息,并通过与消费者互动交流掌握最新资讯,调整自身的农业产品格局与配比。
从农民需求方面来说,其实农民也是消费者。特别是现代农业,离不开诸如温室大棚、育苗资材设备、农药化肥、金融信贷、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等二、三产业的支持与保障。为了最大限度地生产出适销对路农产品,甚至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一对一”需求,现代农业亟须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对地块的土壤、肥力、气候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据此提供种植、施肥相关的解决方案,从而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信息的互联网化将有助于需求市场的对接,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走势,从而决定农业生产重点。与此同时,农业电商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减少农产品买卖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益。面对全国数以万计上的农资市场以及近7亿的农村用户人口,农业电商也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设想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应该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构建发散性的平台,这个平台简单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会员制农庄。通过互联网绑定固定的城市消费群体作为农庄会员,农庄的生产以满足会员需求为主,种植会员所需的各种有机农产品;第二类是市场型农庄。通过前瞻化的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制定农产品生产结构。
上述两种类型农庄在生产计划制定之后,通过互联网逆导向寻找自身生产所需支持,支持的内容包含农业装备(温室大棚)、金融信贷、科研院所技术培训、农药化肥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序生产,同时把流通环节的浪费降到最低。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发散性的大平台,可以在实践中探索一种让消费者、新农民、农业支持机构三方共赢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