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讲透酒桌上的潜规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用心打造酒桌平台

不管你是官场人、商场人、还是职场人,每次去参加聚会,都要有去的理由。因为酒桌是个大平台,是个淘宝地,也许在一次不经意的聚会中,就能发现你需要的资源。

“今晚请王董事长上夜总会”、“明晚大富豪酒楼陈总请客”、“这星期六要在国际饭店和客户签约”……我们的社交活动已被太多的会餐和应酬填满了。

可以说,没有应酬就不成为现代生活。然而,到底应酬是什么?是客套寒暄还是请客吃饭?或是上歌厅舞场?不错,这些是应酬,但却不是应酬的全部。应酬涵盖的乃是“面对别人”的所有生活。

“会餐在中国人的交往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中国的公、私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清楚。西方人如果在办事过程中相互欣赏,也会约吃饭,但对于他们吃饭只是办事的成果。而在中国,吃饭却是办事的工具。”袁岳分析说。

与此同时,袁岳也注意到,将会餐作为商品时,因为处于较低阶层的请客者因购买力的局限,往往会采用低成本社交,所以,他们的社交会餐档次也较低。处于较高层次的被请者因为经常参加各类会餐,因而更加关心会餐的特色,而非档次。

会餐作为一种工具,必然有一些一般工具所具有的共性及使用规则,并且不同的会餐规则也是不尽相同的。

比如老同学间的聚会,一般男人是不能带现任女朋友去赴会的;同行业之间的会餐上是不能谈论自己单位或询问别人单位的内部机密的,企业之间谈判的会餐上是不能带着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去赴宴的……

南京真知味饭店的老板沈加林笑着说:“决定会餐的档次不是请客者的阶层,而是所要托付之事的轻重。越重要的事情,会餐档次也就越高。而非功利性的朋友聚餐,反而会选择小馆子,更加随意。”

中国会餐里的潜规则:永不独自用餐。

会餐从来就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首选交际方式。中国会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见诸于二十四史之中的著名会餐更是不可胜数。中国历代的兴衰成败似乎都与会餐密切相关。会餐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整部历史与政治都能与会餐联系起来。

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会餐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著名会餐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会餐”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会餐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正因如此,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会餐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几千年之后的今天,在零点公司的调查中,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高出了33个百分点。

“作为社交方式的中国式会餐,可以向对方传达‘不见外’的信息,代表亲近,即认同对方是‘自己人’。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没有势利感,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以公共正式的方式只谈正事,中国人觉得太紧张。”零点调查董事长袁岳如此说。

打好从嘴到心的美食战术

“要抓住丈夫的心,就要控制住他的胃”。一个贤惠的家庭主妇尚且要运用“美食战术”来维系家庭幸福,那么,在社会上想百战百胜,怎能不讲究会餐的战略运用呢?

《战国策》上有则小故事:齐桓公夜半肚子饿,厨房易牙乘机大显身手,做了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夜宵进献给桓公,这一餐吃得齐桓公龙心大悦,易牙从此平步青云。

从前的皇帝,懂得在饮食中“杯酒释兵权”;今天的主管和属下,要联络感情、化解纠纷,也非吃不可。要小心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当你在利用“美食战术”应酬时,同时也要注意别人的“陷阱”。

社会应酬有各种利器,“美食战术”的厉害前面已谈过。然而,一顿餐宴有如此作用吗?又怎么可能“一饭解千愁”呢?

其实“一饭”的真义是指它的无形价值。换句话说,是凭一顿餐宴来建立彼此的友谊,达到沟通的目的。

由“一饭”而定交情,往后便可凭这份交情而得到别人的帮助,使困难迎刃而解。如果平时不多结善缘,等到急难关头才“无事不登三宝殿”四处请求救援,恐怕你只能得到别人幸灾乐祸的眼光。

许多人在交际中,偶因一时错误或其他因素而得罪朋友,这时候也可以安排一次会餐来解开彼此的心结。而且,越是人世深、阅历广的人,越懂得这种在餐桌上解纠纷的学问。

不轻易低头是大丈夫的本色,但勇于认错却境界更高。一顿饭、一杯酒,觥筹交错间尽释前嫌。赔罪的人既不尴尬,受礼的人也面子十足,如果还有通情识趣的陪客在旁边美言,这一餐饭的功能就更大了。

世间多少的僵局难处,都可以通过一次刻意安排的会餐来化解;多少敌意相视的人,也能因为同桌共餐而握手言欢。慎选朋友,细挑餐宴,再善用“餐桌战术”,说不定使你得道多助的正是这些人呢?

酒桌应酬是打造关系的得力法宝

林语堂曾说:“中国人的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和甜蜜。”这是指吃一顿饱食之后上床睡觉的满足感,也的确是很多人都认同的人生乐趣。

不过,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问题并不简单。婚丧喜庆要吃,送往迎来还是要吃,这其中的人情应酬有多少学问呢?现在,这个追求效率的社会更是讲究吃,五步一家酒楼,三步一家“大排档”,还有大大小小的洋快餐……

当然,除了满足口腹之欲、享受人生乐趣之外,恐怕“餐桌战术”才是人们大宴小饮的真正目的。

有人说:“应酬是社交中的法宝,更是处世待人接物的度量衡。”如果你深懂应酬之道,你的工作和事业必然因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缘而充满乐趣。

有些人认为应酬只是表面客套,完全是虚假的交际手腕,它只讲求技巧而已。也许你的圆滑真的能为你争取到不少“友谊”,但别忘了,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聪明人,所谓将心比心,你不以真心对待别人,又怎能换得别人的真情?

八面玲珑的应酬技巧不是愚弄,也不是欺骗,它应该是现代生活中一门最高尚的艺术。通过交流,把我们的诚意传达给别人,使别人受到感应,因而愿意自动地赞同和帮助我们。

钢铁大王卡内基曾在笔记上写着:“我希望35岁时就退休,再进学校专攻应酬技巧。”还有一位船业巨子曾说:“我情愿做一个应酬学者,而不愿做资本家。”

你不必抱怨:“如果我有了钱,就……”或许你目前的生活和事业不太得意,但是,成为富有的人并不能带给你什么,真的能使你得到快乐的还是“八面玲珑”——诚恳、善意、体贴的应酬技巧。

除非独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应酬”,例如:参加宴会会议、与朋友往来、和亲人相处等。

人脉人情是“吃”出来的

世界第一人际关系专家哈维·麦凯先生说:“人脉就是钱脉。”曾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人脉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资产,只有拥有了超级人脉,你才能到处有贵人相助,从而无往不利。但是,人脉的积累不是靠守株待兔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你主动去寻找、探索和发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多说一点、多做一点、多走一点、不安分一点、主动一点,才能在自己的人脉里加入重量级贵人。在打造人脉的过程中,不安分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有不安分的“猎狗”精神,才能找到贵人。其次,我们必须表现出我们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才能让贵人看到我们有可能取得的成就,进而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只要你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哪怕你现在是乞丐,都会有贵人助你脱离苦海,走上人生的坦途。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这样说的,你的人生会怎样,很大成程度上不在于你会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中,85%取决于人脉,15%来源于专业知识。

换言之,从人脉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人生。当然,人脉的多寡和优劣,是和你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一个人如果只愿意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那么他肯定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的现在就是他的未来。如果他愿意并且敢于和比自己高几个等级的人交往,那么他肯定能不断向前。因为他所交往的永远是高于自己的人,他们既是自己奋斗的目标,也会为自己提供前进的助力。只有不安分的人,才会怀着冲劲,去向远胜于自己的贵人借力。

沈宏非说:“中国的会餐名目很多,有商务的、联谊的、死人的、生孩子的,每个会餐都有其功能,并且各地之间差异很大。”

初来北京工作的小王说,广州、上海、北京的会餐各有特色。上海的请客吃饭,朋友聚会、公司联谊的较多;不像北京,凡是在大馆子吃饭的,都是有背后交易的。从习惯上说,北京还是一个人情社会,而在广州,因为比较崇尚个人努力,办事的会餐就较少。

组织一个会餐,必定先要想好要邀请的人选,被邀请者也都很关心你还邀请了谁,估算自己在邀请者心中的位置。其中有没有和自己有过节的,有没有和自己很投缘的,以决定去或不去。而这些事情,几乎都是在一瞬间就考虑完的。

吃喝出一个锦绣前程

社会是集体创造的,个人能力还是有限。因此,如何与人维持良好的关系,在困难时能够安渡危机,这就靠平日所做的种种努力了。

许多有意无意的共餐场合,就是与人相处、联络友谊的好时机。我们不妨举一则新闻来看看:

据报道,某市有个“烧酒会”,会员12人,他们之间早不是“酒肉朋友”,而是情谊弥笃的“金石之交”。

起初,他们只是三两好友共同组成“烧酒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聚叙之后,参加餐会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他们发现“烧酒会”这个名称过于俗气,乃改为一月一次的“庆生会”,并由召集人负责每月安排一位寿星,每人出资300元作基金,不足之数则由当月寿星负担,地点可在餐厅,也可以在家中,悉由寿星决定。

数十年的聚餐,从未间断过,只要聚会日期一定,会员们不论风雨、远近,都会准时出席。平日只要听闻某会员有需要援助之处,其他会员也都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因此会员之间交情铁得很。

这样的友情,可说是“吃”出来的。事实上,如果“吃得好”,不但不会结交到见利忘义、以现实为重的朋友,反而会“吃”出一大堆情同手足的朋友。

当你有了这种知交,人生便不再孤独,因为朋友随时能帮你的忙,为你指点迷津、排忧解难。有了这样的人际关系,还担心没有共同创业、同甘共苦的伙伴吗?

所以说,“吃”应该算是社交应酬中最重要的人情往来。“美食战术”运用得当,真能使人“一饭解千愁”,因此“商业晚餐”也就越来越多了。

不过,一定要善于把握分寸,这样才能“吃出锦绣前程”来。

酒桌上求人办事的学问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摆脱不了这一现状的中国人,只要办事,先想到有没有关系。违章开车牌照被扣,先问亲戚朋友交管局有无熟人,然后再拉出来吃饭。

几乎可以说只要需要求人,便都可以会餐开场。单位的会餐,同事之间,是为了互相照顾工作;上级请下级,是为了维持稳定、鼓舞士气、收买人心;下级请上级,是为了升职、涨工资、部门调动,甚至单纯为了说错某句话而道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年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806亿元,同比增长16.8%,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3.9%。

中国烹饪协会解释说,8806亿元的营业额,这数字是1978年的108倍。

连续15年都实现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餐饮业增长率一直位居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之首。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在增长,社会的服务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的人喜欢在外吃饭而不是在家。

中国烹饪协会提供的数据还显示,在陕西、四川、广东等地,餐饮业已经成为该地的支柱型产业。全国目前有各类餐厅四百多万家,从业人员多达两千万人。

改革开放初期,会餐多是商务会餐,如今则以大众消费为主体,多数是家庭及朋友聚会,这说明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起了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