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茶〔1〕者,南方〔2〕之嘉木〔3〕也。一尺〔4〕、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5〕,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6〕之。其树如瓜芦〔7〕,叶如栀子〔8〕,花如白蔷薇〔9〕,实如栟榈〔10〕,蒂〔11〕如丁香〔12〕,根如胡桃〔13〕。(瓜芦木,出广州〔14〕,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15〕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16〕,兆〔17〕至瓦砾〔18〕,苗木上抽〔19〕。)
【注释】
〔1〕茶:多年生深根茎常绿植物,属山茶科。茶树分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等种类,叶子呈椭圆形或长圆形,为革质,边有锯齿。茶树在晚秋时节开花,籽粒有棕褐色的坚硬外壳。其嫩叶经过加工,可成为供人饮用的茶叶。
〔2〕南方:唐代贞观元年(627),把疆土分为十道,古时南方指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几个区域,和现在按秦岭、淮河以南为南方的划分方式类似。唐代的产茶区也和现代行政区划基本一致,大概在今广西、广东、福建、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浙江、江苏、上海、安徽、陕西南部、河南南部等地。
█〔清〕李际期宛委山堂说郛本
〔3〕嘉木:优质的树木,形态美好的树木。北宋苏东坡把茶称为“嘉叶”,和陆羽所称“嘉木”一样,用以赞颂茶之美好。
〔4〕尺:这里指量度标准和今天“尺”不同的古尺,唐代的尺有大小之分,通常来说以大尺为准。唐代大尺的标准为一尺三十厘米左右,比今天的尺稍短。
〔5〕巴山峡川:指重庆的东部和湖北西部区域。
〔6〕掇:拾捡。
〔7〕瓜芦:又称皋芦,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树木,叶和茶叶相似,味道非常苦。从晋朝开始,南方人就采摘瓜芦煎茶饮用。宋代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一书中记载了此种植物作为饮品,可以解渴消痰、醒神除烦以及明目的功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的味苦而色浊,味道比不上茶叶。
〔8〕栀子:又称黄栀子,茜草科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花色洁白,花香浓郁。其叶为长圆形,和茶叶相似。
〔9〕白蔷薇:蔷薇科的落叶灌木,树枝繁茂,枝上多刺。一般在春末夏初开花,花形酷似茶花。
〔10〕栟榈:即棕榈,果实和茶籽内实很像,略小一些。
〔11〕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12〕丁香:常绿乔木,又称丁子香或鸡舌香。叶子呈长圆形,花色淡红,果实长球形。生长在热带地区,花可以入药,籽粒可供压榨丁香精油之用,为芳香剂的一种。另外一种丁香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叶呈卵圆形或肾脏形,一般生长在中国北方地区,春季开花,花色为白或紫,有浓郁香味。
〔13〕胡桃:核桃科属深根植物,和茶树相似,主根系长可达三米,伸向土壤深处。
〔14〕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在唐代以前数易其名,到唐武德四年(621)才被称为广州;后又数次易名,今仍称广州。
〔15〕蒲葵: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棕榈科常绿乔木,叶片较大,呈掌裂状,可做成蒲扇。这种植物花很小,成熟的果实为黑色、椭圆形。
〔16〕下孕:植物根部往土壤深处生长。
〔17〕兆:古代占验吉凶时灼龟甲所成的裂纹。这里引申为种子生长的力量使地面土层开裂。
〔18〕瓦砾:质地很硬的砖头和瓦片,这里形容土层的坚硬。
〔19〕上抽:向上生长。
【译文】
茶是中国南方出产的一种优良木本植物。树高有一尺、两尺甚至几十尺的。在巴山峡川一带,有主干粗到两人才能合抱的茶树,砍掉枝条,才能采到茶叶。茶树的外形似瓜芦木,叶子似栀子,花似白蔷薇,种子似棕榈,蒂似丁香,根似胡桃树。(瓜芦木,出产在广州一带,叶似茶,泡茶喝味道苦涩。棕榈是蒲葵类植物,种子像茶籽。胡桃树和茶树一样,都是根向土壤深处生长,碰到非常硬的土中瓦砾,才撑裂地面向上生长。)
█〔明〕周淑禧 茶花幽禽图
【延伸阅读】
茶指茶树叶子,也指用茶叶沏泡而成的饮品。在茶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能够泡制饮品的植物花叶、种子、根茎等,也被称为茶,比如用有药用价值的草本植物泡制的“凉茶”,用花瓣泡制的“花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国人自古就有饮茶品茗的习惯。茶树的栽培和利用,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茶树种植面积之大,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及的。综合历史、气候、品类等条件,我国的茶区可分为四个: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从茶的制作工艺来分,有绿茶、红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绿茶代表有蒙顶甘露、六安瓜片、龙井茶、碧螺春、信阳毛尖;红茶有潮汕工夫茶;黄茶包括黄芽茶、黄大茶、黄小茶三大类;黑茶有云南普洱茶、陕西茯砖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青茶有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茶;白茶中著名的有福建北部和宁波的白毫银针、白牡丹。
【名家杂论】
古时文人有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尚无定论,不过从西汉时,已有关于饮茶的文献记载。
东晋之后,安居江南的富庶之士,开始在青山秀水之间清谈,茶本身的清雅内蕴,被一些文人发现,并将之作为精神寄托。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在《采茶录》里,记载了一则饮茶的逸事:晋朝画家王蒙发现了茶之妙处,急于和人分享,便逮住谁就让谁陪他喝茶。当时的士人还没有完全接受这种高端饮品,有些人则根本无法忍受茶的味道。王蒙的好意,让一些人惶恐不已,他们便为茶起了一个不雅的称呼“水厄”。到了唐代,茶的醇香淡雅、悠长余韵已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可。有个煮茶名士常伯熊,更为茶起了个雅称“涤烦子”,即喝茶有忘忧解烦之效果。
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便将饮茶解烦写得别具一格: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唐代中期,甚至兴起一种“斗茶”的风雅游戏。据无名氏《梅妃传》载:“开元年间,玄宗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点。”这是斗茶的最早记录。
斗茶之风自唐代开始,至宋代达到高峰。宋时宫中不仅成立了专司茶事的部门,饮茶也规定了固定的礼仪。宋徽宗赵佶对此项游戏乐此不疲,并写了《大观茶论》盛赞:“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闻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更是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将“斗茶”写得惟妙惟肖: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茶就这样淡然地在杯中微微漾开,参与见证着千百年来人间的繁华或寂寥。
【原文】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1〕。(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2〕”,其字出《本草》〔3〕。草木并,作“荼”〔4〕,其字出《尔雅》〔5〕。)
【注释】
〔1〕并:同属一个部首。
〔2〕《开元文字音义》:编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的字书,据记载共有三十卷,后基本遗失殆尽,仅有残卷收在其他典籍中。这部成书时间比《茶经》早二十五年的官修字书里,已经有“茶”字。
〔3〕《本草》:唐高宗时期由苏敬等人编撰的《新修本草》一书,现称《唐本草》。该书已散佚,敦煌、日本有其钞写本残卷传世。
〔4〕荼:原作“茶”,但《尔雅》为“荼”,今从之。
〔5〕《尔雅》:中国现存最早的字书,共十九篇。内容主要是考证词义、古时名物,作者至今无定论。“尔”有贴近的意思,“雅”有正的含义,指某一时期正规的官方雅言。
【译文】
从字形和部首来说,茶字有归属草部的,有归属木部的,也有同属于草、木两个部首的。(写成“茶”字的,属于草部,唐代《开元文字音义》中收录了此字;写成“ ”的,属于木部,收录在唐代《本草》一书中;同属于草和木部的,是“荼”字,《尔雅》予以收录。)
【延伸阅读】
从研究史料中可知,茶的称谓不下数十种,可说是琳琅满目。比如,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在其文章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的一种称谓;《神农百草经》把茶称为“荼草”。不过,唐中期以前,用“荼”字称茶最为普遍。
据资料记载,“荼”字最早出现于《诗经》。《诗·邶风·谷风》里有这样的句子——“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不过,《诗经》中的“荼”是否指茶,尚有争论,有些学者认为是茶,有些则认为是平时所说的苦菜。
“荼”字称为茶,最早来自《尔雅》。书中很明确地写道:“槚,苦荼。”后来,人们把早采摘的茶叫荼,晚采摘的茶叫茗。
唐开元年间,《开元文字音义》编撰完成,这部官修的权威字书正式把“荼”改作“茶”。唐玄宗李隆基的亲身参与,让“茶”字很快普及开来,“茶”“荼”混用的时代结束。二十多年后,陆羽创作了《茶经》,完全使用了“茶”字。
后来爱茶的文人们,更是对该字进行了一番趣解:从茶字的部首看,由“草”头和“人”“木”三部分构成,而“人”居中,似立于草木之间,寓意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喝茶便有了体味自然野趣之意。
【原文】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1〕,三曰蔎〔2〕,四曰茗〔3〕,五曰荈〔4〕。(周公〔5〕云:“槚,苦荼。”扬执戟〔6〕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7〕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注释】
〔1〕槚:茶树的古称。《尔雅》“释木”篇有“槚,苦荼”的说法。
〔2〕蔎:草香。《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怀椒聊之蔎蔎兮。”王逸注:“蔎,香貌。”又用于茶的别称。
〔3〕茗:古文献记载,茗字作为茶的称谓,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它也是茶的重要别名之一。
〔4〕荈:此谓出现在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西晋之后成为茶的重要名称,现在这种称谓基本消失。
〔5〕周公:《尔雅》曾以周公为作者,故有此说。
〔6〕扬执戟:《方言》作者为西汉扬雄,与司马相如齐名,曾担任黄门郎的职务。汉朝时郎官要执戟护卫宫廷,因此后世称其为扬执戟。
〔7〕郭弘农:《尔雅注》作者为东晋郭璞,字景纯,死后追谥弘农太守,故后世也称其为郭弘农。他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曾经为《尔雅》《楚辞》《山海经》《方言》等多部古代典籍作注。
【译文】
茶的名称很多,一为茶,二为槚,三为蔎,四为茗,五为荈。(周公曾说:“槚,指的是苦荼。”西汉的扬雄说:“四川西南部的人们把茶叫作‘蔎’。”东晋的郭璞说:“早采摘的叫茶,晚采摘的叫茗,有的也叫荈。”)
【延伸阅读】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名者,实之宾也”,可见名字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本就美好的事物,更需要有好名字以体现其本质。茶作为中国国饮,从古至今拥有的品类、品名,可以说繁杂缭乱。然而,深究细究下来,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地名加上茶本身的植物学名称。看此类茶名,就可明了它的产地与种类,比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肉桂。
第二类,用地名加上茶叶的外形特点。比如,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六安瓜片。
第三类,地名加上很有意境的名称。比如,庐山云雾、恩施玉露、南京花雨、舒城兰花。
第四类,用和茶相关的典故或传说。比如,碧螺春、文君嫩绿、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绿牡丹。
其余的可以统归第五类,有些包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佛手、普陀佛茶、金佛;有些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比如太平猴魁;有些按采茶的时节命名,比如谷雨春、不知春。
总之,这些茶名或优雅醇厚,或清雅俏丽,或蕴含世俗风味,或充满宗教色彩,却无不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名家杂论】
茶的别名,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其中最为常见的要数 “茗”。古代的文人书画作品中,以“茗”代“茶”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此字的风雅韵味。以茶的品性来命名的,也有很多,比方苦口师、冷面草、余甘氏、森伯、离乡草、不夜侯、涤烦子。
绝大多数茶名都美好而优雅。唐宋时期,团饼茶比较流行,人们就称呼茶为月团、金饼。人们对茶的品性极其推崇喜爱,称呼茶为嘉木、清人树、瑞草魁、凌霄芽、甘露、香乳、碧旗、兰芽、金芽、雪芽、玉蕊、琼蕊、绿玉、琼屑。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还专门为茶创作了一首“宝塔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此诗描摹茶之形状,茶之内蕴,可谓奇绝。不过茶并不总是被人称赞。除了《世说新语》中的蔑称 “水厄”,茶还有另一个不雅的贬称“酪奴”。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官吏叫王肃,因为与齐武帝有过节,便投奔了北魏。当时北魏人民喜欢吃奶酪,王肃是南方人,按南方的习惯,平时只喜欢鱼羹和茶汤。有一次,王肃大吃羊肉、奶酪,人们很奇怪,就问王肃:“奶酪和茶汤相比,哪个更美味?”王肃回答说,茶是饮食里面最低等的,给奶酪做奴仆尚可。
王肃是否口是心非,暂且不论,不过无论少数人怎样贬低茶,后世爱茶之人还是越来越多,茗饮之风从南至北也越来越盛行。
【原文】
其地,上者生烂石〔1〕,中者生栎壤〔2〕,下者生黄土〔3〕。凡艺〔4〕而不实〔5〕,植而罕茂〔6〕。法如种瓜〔7〕。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8〕阴林〔9〕:紫者上,绿者次〔10〕;笋者上,芽者次〔11〕;叶卷上,叶舒次〔12〕。阴山坡谷〔13〕者,不堪〔14〕采掇〔15〕,性凝滞,结瘕〔16〕疾。
█〔清〕吕琮 茶花双禽图
【注释】
〔1〕烂石:杂有碎石的土壤。
〔2〕栎壤:含没有风化或半风化的小石粒、砂砾的土壤。
〔3〕黄土: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黄色土壤,富含铁氧化物。
〔4〕艺:栽种茶树的技艺。
〔5〕实:扎实,牢靠。
〔6〕植而罕茂:种植后极少能够生长旺盛。
〔7〕法如种瓜: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其中有对种瓜的详细描述,陆羽认为种茶与种瓜的方法一致。这种方法的要点是精心锄耧土地,挖一尺来深、一尺来宽的坑,在坑底施肥,播撒种子。
〔8〕阳崖:朝向太阳的山崖。
〔9〕阴林:枝叶繁茂、多浓荫的树林。
〔10〕紫者上,绿者次:评判茶叶时以紫色为佳品,绿色次一等,这和现今对茶叶的评判标准不一样。
〔11〕笋者上,芽者次:笋者指茶树的嫩芽,芽头长而肥硕,形如竹笋,用这样的原料制茶品质最好;芽者指茶树生机不足,夹叶较多,芽头短而瘦小,这种原料制作的茶品质不好。
〔12〕叶卷上,叶舒次:茶树嫩叶刚长出,叶子会从两边反卷的就是上品的茶原料。如果嫩叶从开始生长就平展开,则为次品。这也是识别良种茶的特征之一,至今沿用。
〔13〕阴山坡谷:山中不向阳的斜坡地,或指地势深凹的地方。
〔14〕不堪:不可以,不能够。
〔15〕采掇:采摘。
〔16〕瘕:腹内结块的病症。
【译文】
茶树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如果是山间碎石堆积的土壤,就会出产上等好茶;如果是砂壤土质,就会出产中等茶;而黄土中只能产下等茶。种茶的时候,凡是种植技术不扎实的,种出来的茶树极少会有生长茂盛的。应该采用种瓜的方法来种茶。通常种植三年即可采摘茶叶。一般来说,野生茶叶的质量最好,园圃里种植的差一些。生长在向阳山坡上有林木遮蔽的茶树:紫色的茶叶品质好,绿色的差一些;芽叶肥硕像竹笋形状的质量好,而新芽展开像牙板形状的差一些;芽叶的周边会反卷的质量好,边缘平展的差一些。生长在背阴山坡或谷地上的茶树,不宜采摘,这样的茶叶性质凝滞,饮用会导致腹胀。
【延伸阅读】
茶的好与劣,与茶树生长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壤、气候、光照条件等,都影响着茶叶的质量。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最基本条件,茶树成长所需的养料和水分,都来于此。如果土壤里含的石砾多,不仅能保证土层的通透性,还能提供各种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就会非常健壮,茶叶中的营养物质也丰富。从气候方面说,茶树比较适应温润的气候条件,雨量多、云雾多、日照少的地方,都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茶树成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充足的水可以保证茶树叶在长时间内鲜嫩不老。茶树在生长中需要阳光,但以弱光为宜,漫射光更有利于它的生长。
自古就有高山产好茶的说法,很多传统的名茶,浙江华顶云雾茶、江西庐山云雾茶、江苏花果山云雾茶等,多出自高山,因此这些茶多以高山来命名了。
█〔明〕佚名 茶花勃鸽图(局部)
【名家杂论】
在中国各个民族,各种各样的彩礼中,茶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明代郎瑛编撰的《七修类稿》中,对于茶作为彩礼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茶树有认定一个地方绝不挪移的忠贞特性,所以它代表了婚姻“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人们以茶为礼,大抵由此而来。
茶礼从何时开始,尚难定论,不过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这一礼仪形式却很常见。《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一回里有这么一段文字:“衙内道:‘既然好,已是见过,不必再相,命阴阳择吉日良时,行茶礼过去就是了。' ”汤显祖《牡丹亭·硬拷》:“我女已亡三年,不说到纳采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没有。”《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里,凤姐因为林黛玉向她要茶吃,便用宝黛的婚事来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从这些反映古时真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茶礼在那个时候已经非常普及。
茶礼不仅在汉族中盛行,很多少数民族婚礼中也有这一环节。南宋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湘西一带,少数民族的未婚青年男女,会举行一些集会,其间载歌载舞寻找意中人。其中有首歌,正展现了喝茶定亲的一种风俗。歌中唱道:“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原文】
茶之为用,味至寒〔1〕,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2〕,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3〕烦〔4〕、百节不舒,聊〔5〕四五啜〔6〕,与醍醐〔7〕、甘露〔8〕抗衡也。
【注释】
〔1〕茶之为用,味至寒:中医理论把药性分为五类,分别是寒、凉、温、热、平,而历代的医家普遍认为茶为寒物,不过对茶寒性轻重的说法不尽相同。有些医家认为它只是轻寒,陆羽则认为茶的寒性极重,为“至寒”之物。
〔2〕精行俭德之人:为人精诚有节操、并且具有俭朴美德。
〔3〕四支:支同“肢”,即四肢。
〔4〕烦:身体疲乏。
〔5〕聊:稍微,略微。
〔6〕啜:饮,喝。
〔7〕醍醐:一种经过反复炼制的奶制品,味道甘美。《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8〕甘露:甜美的雨露。出自《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古人常用甘露指代想象中味道最佳的饮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甘露》中引《瑞应图》文:“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
【译文】
茶性寒凉,作为饮品,最适合那些为人精诚、节操高尚而有俭朴美德的人。如果有人燥热口渴,或者胸闷、头疼、眼睛干涩,或者关节不舒展,稍稍喝上四五口茶水,那效果就如饮用醍醐、甘露一般。
【延伸阅读】
茶叶作为我国的特有饮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本草”类医书在提及茶叶时,都说茶叶的功效有止渴、清神、利尿、治咳、祛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驱困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茶的其他功效不成系统者,尚有如下数条:《格物粗谈》称:“烧烟可辟蚊:建兰生丸斑,冷茶和香油洒叶上。”《救生苦海》称:“口烂,茶根代茶煎饮。”《本草纲目》则说,治“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
中国古人认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明〕佚名 宋人撵茶图
茶还具有消脂作用,我国古代许多医书中提到,饮茶具有解油消食作用。如《本草备安》中说,“茶有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肪,去油”。所以,古人都把茶叶作为消食饮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饮茶帮助消化的药理作用主要是促进人体脂肪的代谢以及提高胃液及其他消化液的分泌量,增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名家杂论】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说法,可说是中国古代“茶德”的滥觞,它标志着饮茶这件生活小事,被提升到了精神层面。中国的茶文化精神,从此得以确立。在古人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最俗的要算柴米油盐酱醋茶,比较文雅的是琴棋书画烟酒茶,无论雅俗,中国人的生活似乎都无法缺少茶。以茶比人,古之已有,苏东坡曾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可谓贴切之极。其香袅袅,韵味无穷,非佳人而无可比拟。
《红楼梦》谓“千红一窟”为茶中上品,暗示了世上女子千娇百媚,但真能欣赏品味者却寥寥无几。而好茶也需好水配,更需会欣赏的人来品,正如才子爱佳人一般,真正的雅士都喜欢品味世间好茶。参透茶味,也参透了人生。《叶嘉传》《晚甘侯传》洋洋洒洒,把人生的得失放于杯中,一饮而尽的甘苦滋味,唯有自知。
茶从采摘、做青、揉捻、焙火、冲泡,直至被饮入腹中,可谓经历万般磨砺;茶叶经沸水冲泡,身上尘嚣荡涤一清,可谓洗净铅华;茶之香味由浓转淡,正如繁华散尽万事皆空的人生真味。
佛教有云,茶可“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故而佛门弟子多喝茶,以助修行。而凡夫俗子亦可如此,等那五蕴之火上来之时,且饮一清茗,火气便悄然降灭于未燃了。
【原文】
采不时〔1〕,造不精,杂以卉莽〔2〕,饮之成疾。茶为累〔3〕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4〕,中者生百济、新罗〔5〕,下者生高丽〔6〕。有生泽州〔7〕、易州〔8〕、幽州〔9〕、檀州〔10〕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11〕,使六疾〔12〕不瘳〔13〕。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清〕郎世宁 雪景行乐图(局部)
【注释】
〔1〕不时:不适时,不合时。文中指在不合适的时节采摘茶叶。
〔2〕卉莽:野草。
〔3〕累:麻烦,祸害。
〔4〕上党:唐朝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5〕百济、新罗:唐朝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家,百济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的汉江流域一带,新罗在朝鲜半岛东南部。
〔6〕高丽:古时也称高句丽国,位于今天朝鲜的北部地区。
〔7〕泽州:唐时为河东道高平郡,即为今天山西晋城。
〔8〕易州:唐时为河北道上谷郡,位于今河北易县一带。
〔9〕幽州:唐时为河北道范阳郡,位于今北京周边地区。
〔10〕檀州:唐时为河北道密云郡,位于今北京密云县一带。
〔11〕荠苨:一种类似人参的野果。味甘,性微寒。可入药,有清热化痰、解毒功能。
〔12〕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等天气所得的六种疾病。即为寒疾、热疾、末疾、腹疾、惑疾、心疾。后来人们也用“六疾”来代指各种疾病。
〔13〕瘳:病症被治愈。
【译文】
假如采摘茶叶不按时节,制作茶叶的工艺不够精细,茶里充斥着杂草枯叶,这样的茶喝完后会让人生病。茶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和人参是一样的。最好的人参产自上党,中等的产自百济、新罗,最次的产自高丽。而产自泽州、易洲、幽州、檀州等地的人参,根本没有任何药用效果,更何况那些还不如它们的人参。如果误把和人参类似的荠苨吃下去,就会延误病情。知道劣质人参或假人参对身体的危害,也就明白了劣茶对人的危害。
【延伸阅读】
对于茶的优劣,判别方法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是观、闻、尝、摸。
观。每种茶都有它的外形特点,可以通过看叶的形状,看干茶的色泽来判别茶叶的好坏。一般来说,好茶叶都是造型优美、表面光滑。另外,还可以看茶汤颜色,茶渣嫩度、色泽来辨别。茶汤清澈透亮为优,浑浊暗淡为劣。茶渣叶片表面光滑细腻,质嫩且呈现嫩绿色或绿色的为上;叶片上脉络清晰、有锯齿边缘,颜色为褐黄色或褐绿色的为劣。
闻。香气优雅浓郁,令人身心舒畅的,属于好茶;味道香浓,但冲泡后没有清新天然的茶香,属于中等茶;劣质茶味道粗老,冲泡后也干涩无清香。
尝。尝茶的时候,应该让茶汤充满舌头的每个部位,这样才能充分感受茶的味道。上等茶茶汤浓厚、醇爽,先苦而后味甘甜;劣质茶味道寡淡,有粗涩滞钝感。
摸。从手的触觉来说,好茶冲泡的茶渣叶片肥厚柔软;劣质茶的叶质粗老,冲泡后摸起来硬而薄。
【名家杂论】
茶,无酒之烈,无糖之甘,无药之苦。
它安然平和,香气或甜润馥郁,或清幽淡雅,或弥久高爽,不一而足。或清香、高香、浓香、幽香、纯香、毫香、嫩香、甜香、火香、陈香,品类繁盛。
唐代诗人李德裕描述茶之香时写道:“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则形容:“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在诗人笔下,茶的香气余味无穷,让人飘然若仙。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则认为,茶不仅能让人肌骨生香,它本身就是一个通体生香的美人,“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古人认为兰花的香气具有王者气质,因此很多文人也用兰香来形容茶香。王禹偁称赞茶香为 “香袭芝兰关窍气” 。范仲淹赞美茶之香为“斗茶香兮薄兰芷”。
奇妙的是,茶中含有七百多种香气化合物,这些香气的成分含量在不同类型的茶中也有所不同。有些在高温度中发散,有些在低温度中发散,有些则在冷水中就能香气四溢。可见,享受茶香时,在不同温度下品味,也许能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中国十大名茶甄别
西湖龙井
产自浙江杭州的西湖一带。叶片细嫩,色泽绿黄,手感光滑,芽叶匀称,没有夹蒂和碎片,形态小巧玲珑。龙井茶以色泽黄嫩、高香持久的狮峰龙井为上品。假冒的龙井茶不具清香味,一般是青草味,而且夹蒂多,手感涩滞。
碧螺春
产自江苏吴县洞庭山。纯正的碧螺春外观上银芽显露,一芽一叶,长度约一点五厘米,叶纤细,像蜜蜂腿或铜丝条。它卷曲成螺状且披白毫,就是所谓的银白隐翠。冲泡时投入杯中即沉到底部,细芽会逐渐舒展,茶汤碧绿清澈,叶底则嫩绿明亮,茶香浓郁清新。茶水第一道鲜爽,第二道甘醇,第三道微甜。有些在果树间生长的碧螺春茶,还会有淡淡花果香。假碧螺春一般是一芽二叶,芽叶的长度不一,呈黄色。
信阳毛尖
产自河南信阳车云山。真正的信阳毛尖干茶呈鱼钩状或针状,突出圆紧,冲泡时遇水即沉,味道浓郁清香,有独特的竹枝杂质,能泡四到五遍,饮后喉部有回甘。假信阳毛尖通常是卷曲形,叶片发黄,茶叶无竹枝杂质,只能冲泡两到三遍,且没有回甘。
君山银针
产自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外观挺直、均匀,遍布茸毛,色泽金黄光亮,茶香清鲜,茶汤浅黄,味道甜爽。最大的特点是冲泡时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再慢慢沉入杯底,如同竹笋出土。假银针一般是青草味,泡入水中后银针无法竖立。
黄山毛峰
产自安徽歙县黄山。其外观细嫩稍卷曲,芽肥硕均匀,有锋毫,形状类似“雀舌”,叶为金黄色,色泽油润,香气清鲜。茶汤清澈,为明亮的杏黄色,味道醇厚,有回甘。叶底的芽叶成朵,嫩厚鲜艳。假毛峰呈土黄色,味道涩苦,叶底不成朵。
武夷岩茶
产自福建崇安县。外观条索肥壮、紧实匀称,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片背部有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其内质香气馥郁绵长,味道醇厚回苦,润滑爽口。茶汤呈橙黄色,清澈明丽,叶底光亮,叶边朱红色或有红点,中部叶肉黄绿色,叶脉为浅黄色,可冲泡六到八次以上。假茶第一道味道就很寡淡,没有韵味,干茶或茶汤的色泽亦枯暗。
祁门红茶
产自安徽祁门县。茶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半厘米左右小片,茶味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祁门红茶一般是人工色素染成,味道苦涩寡淡,条叶形状也不整齐。
都匀毛尖
产自贵州都匀县。茶叶外观嫩绿均匀,叶片细小短薄,一芽一叶,状如雀舌,长两厘米左右。干茶条索紧细、卷曲,上有毫毛,色泽绿润。其内质香气清嫩新鲜,有回甘。茶汤清澈,叶底鲜嫩翠绿,且很均匀。假都匀毛尖茶叶底不匀,茶味苦涩。
铁观音
产自福建安溪县。其叶体非常沉重,像金属中的铁,形状美如观音,通常是螺旋状。叶面呈砂绿色而润泽,有绿蒂,茶香为天然兰花香。茶汤金黄而清澈,味道醇厚甜美,始入口稍苦,立即转甘甜。茶叶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叶片肥厚明亮。假铁观音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没有青翠红边,茶叶泡三遍以后就寡淡无味了。
六安瓜片
产自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茶叶外形平展,所有叶片都没有芽和茎梗,叶有光润且为绿色,稍稍向上重叠,状如瓜子。它的内质香气清高,茶汤碧绿,味道回甜。叶底嫩厚明亮。假六安瓜片的味道较苦,颜色也比较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