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拖延症,提升执行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迟迟不执行,拖延的根源在哪(1)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拖延,要做的事情迟迟没有完成;因为拖延,工作计划迟迟没有动手。拖延成了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主要原因,拖延就像一个毒瘤,吞噬着人的执行力。那么,这种拖延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毁了执行力的呢?

因为有明天,所以你今天拖延

《明日歌》中写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古人告诉我们,时间难以挽留、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事情拖到了明日,那就是蹉跎了岁月,虚度光阴。当然,从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因为有明天”,是拖延的根源之一。

这天,王亚键正在办公室里抱怨工作没完没了,他感觉工作犹如一只苍蝇,总是没完没了地围着自己转,自己都快给烦死了。他刚刚才结束了一项方案的设计,老板又布置了一项新任务。

面对新任务,王亚键不想马上开始工作,他想清闲几天,好好修整一下自己。

“就算这个任务结束了,肯定也会有其他的新任务需要我做的,肯定不会有闲的时候。”王亚键心想着,“设计方案是需要灵感的,这样被赶着设计出来的方案肯定不完美,还是先放松放松,等玩够了,灵感就来了,反正时间还很多。”王亚键终于把自己劝说成功了。

设计方案其实真的需要靠灵感,灵感一出来只需将自己大脑里的东西整理好,再将整理好的东西写在纸上。但是王亚键明显疏忽了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需要冥思苦想的那个黑暗阶段了。找灵感也是需要锁定方向才能找到,漫无目的等灵感到来,真的是说得容易,灵感来得难啊!

时间越来越少了,王亚键觉得自己该开始行动了。但当他泡上一壶茶,支起躺椅,舒舒服服地躺在办公室老板椅上的时候,实在不想开始新的工作。“明天再开始吧。”王亚键这样说服自己。他感觉这样的方案设计五天的时间足够了,灵感来的时候,完成这件工作,根本就是小意思,一天的时间都用不了。

就这样又过了两天,王亚键觉得自己实在该启动这项工作了,但这天就在他开始行动不久的时候,刚好老板决定开会,让他参加,开完会之后,已经快要下班了,没办法,老板催得急,只有回家里继续做了。晚上,他拿起资料的时候,脑子里一团乱麻,便自我安慰道:“算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吧。”于是,这一天又过去了。

第二天早上,王亚键刚到公司,老板的秘书就来找他,说老板要他的设计方案。他只得撒谎说方案还在修改中,明天早上给老板送去。秘书走后,王亚键的脑中再也没有“明天”了,因为他必须在明天之前把方案赶出来。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方案怎能得到老板和客户的认可呢。

很多时候,我们和王亚键一样,把事情寄望于明天,从而成了“拖延界的真英雄”。用“明天”自我安慰,明天可能会有灵感,今天玩过去了,明天一定要努力,明天又说,明天要努力。殊不知,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期限,老板在交给你任务的时候,肯定是有完成期限的,现在拖延了好办,不过是一时轻松而已,等到了该交工作的时候,就只能拼命地加班才能保量不保质地完成。

所以,有位哲人曾经告诫我们:“毁灭人类的最好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还有明天,因为在告诉他们还有无数个明天之后,他们就不会在今天努力了。”有凡事“看明天”的习惯,就会有了拖延的习惯。

一旦情绪不好,做事就会拖拖拉拉

有人说,对工作不拖拉,主要靠人对拖延的抵御能力。但如果说个人抵御拖延的能力很强,是不是就意味着拖延的情况不会出现呢?其实不然。因为不良的情绪会成为拖延的诱因。拖延和人的情绪不好有很大的关系。人情绪不好时,在接受一件工作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放缓执行,从而在工作上拖拖拉拉。

在会上,老板给出了一个工作计划,但朱晓灵不太赞成这个计划,可是又不好意思反对老板。更糟糕的是,老板还将这项工作交给了她。

朱晓灵表面上乐呵呵地接受了,但其实心里早就开始抱怨了:“既然让我做这项工作的执行者,为什么我不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做呢?”她心里很不痛快。

由于心情不好,朱晓灵一直没有启动该项工作的兴致,把本来只要三天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拖到了一个礼拜还没有完成。老板觉得很奇怪,一直做事利索的朱晓灵,怎么做事也开始拖拖拉拉的了。

其实,朱晓灵的工作拖拉,并不是因为这项工作很难,而是因为朱晓灵对这项工作有了抵触情绪,所以迟迟完不成。

可见,不良情绪会让一个人工作拖拉。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经历:准备马上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但是周围的环境却特别嘈杂,电话铃声、办公室内客户来访询问的声音,搅得自己心烦意乱。这时,内心就会逐渐产生暴躁和愤怒,对于原先打算做的工作也没有办法做好,只能一拖再拖。

刘能武打算和妻子明天带儿子去游乐园玩。

妻子下班回来,怒气冲冲地对他说:“明天不去游乐园玩了。”

“怎么了,这是遇到什么事了?”刘能武很不解,是什么让一向很温和的妻子这么生气。

妻子道:“我原本已经完成了一个工作项目,才刚刚做好,还没有来得及保存,这时不知道谁动了一下电源开关,然后整个办公室的电脑都断电了。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老板的儿子在那里玩,一不小心给关了,这使公司大部分的人都要重新做一些工作。我的这个项目花了大概四个小时才做完,现在竟然什么都没有了!”妻子的表情变得十分气愤。

“那你们老板有没有说需要你们加班完成?毕竟明天是周日,有空闲时间。”刘能武问妻子。

“当然不需要了,毕竟不是我们的错,再说这些工作也不是很着急,晚些完成也行,我只是有点生气而已。算了,明天不去了,心情不好!”

“明天咱们不去的话,儿子肯定会很伤心的。”刘能武开导着自己的妻子,“咱们要不和儿子商量商量后天再去,就说明天是周六,去游乐园的人很多?”

“行,那就后天去吧,反正明天是不去了!”

就这样,带儿子去游乐园的计划,刘能武夫妇一直都没有实现。

我们在很多时候也和刘能武的妻子一样,坏的情绪会影响生活的正常秩序。我们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要去做一些事情,如果没有太大变动的话这些事情,仍然会按照原计划执行。但是,要是近期发生了一些令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原本准备好的计划就往后拖了。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情绪很重要,尤其是工作环境。如果是在一个很轻松的环境里,就不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比如焦虑、暴躁、愤怒和怨恨等),心情会很轻松、很平和甚至会很乐观,这个时候的工作效率就会相应提高,“拖延”就会很少发生。

拖延是因为有“拖延基因”吗

众所周知,拖延对人有很大的危害,而拖延又是很多人容易患的病症,人必须学会和拖延做斗争。因此,说人生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战胜拖延症、戒掉拖延的过程一点都不过分。出现问题,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同样的道理,解决拖延问题,就要找到拖延的根源——这是很多人一直在研究的问题。那么拖延症的根源在哪儿呢?

有人认为是基因的问题,认为基因导致拖延症遗传。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绝非空穴来风。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拖延症”很可能是由于遗传基因导致的。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对拖延症的根源做了相关的分析,了解到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情比较拖延、比较懒散,而有的人却做事比较主动,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波德分校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古斯塔夫森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他表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拖延的症状,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弄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做起事来拖延的倾向比较严重,而有的人做事却是可以马上付诸行动。

在远古时代,人类尚未进化完全的时候,他们比较喜欢保持一种随时行动的状态。因为那个时候需要防备其他动物袭击,他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也有相关的研究表明,拖延症出现在近代,因为在这个时候,人类已经不需要去捕捉猎物,而是有了一些需要进行长期努力的目标,这样就被分散了一部分的注意力。他们逐渐就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也可以掌握生存法则,慢慢地就开始出现了懒散和拖延。

关于是否具有“拖延基因”的存在,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这种基因是存在的,有的人却认为这种基因是不存在的,但是双方都没有办法拿出具体的数据或者研究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1983年之后,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有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这让我们现在对于大脑的研究和运行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生物界的确是存在一些因素导致了行为的推迟,但是这些因素是不是“拖延基因”就不太确定了。

如果说你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有执行障碍的情况,就可能和自己行为拖延有直接的关系了。从克服拖延症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下面几个观点:

第一,人的大脑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有相关数据表明,人的大脑是按照一种预设性的方向来发展的,它会首先经历儿童期,然后慢慢地在18岁的时候达到一个顶峰,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但是,这是个很明显的错误,因为人的大脑是一个活生生的运作系统,它会不断地运行和变化以及修正。大脑的神经具有明显的可塑性。你今天做什么事情,有一个什么进程,以什么样的状态来进行今天的工作,这些都会影响大脑对明天工作的安排。之后,在自己的脑海中就会清晰地显示明天的事情应该怎么做。你做这件事的次数越多,大脑就对这个活动反应越多,它会把被要求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快。

大脑在不断地进行着运作,因为它在不断地激发新的而且灵活的行为,但是也有可能在飞速地强化着以前的旧活动。这就好比是我们参加滑雪活动,刚刚下完雪,去滑雪的时候有很多条路线的选择,尽管滑起来并没有那么快,但是随着自己滑行这条道路次数的增加,我们会感觉这条线路的痕迹越来越清晰、越滑越快。这就是我们的大脑“轨道”,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很难消除。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会想到在面对自己某些旧习惯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觉察力。

当你开始拖延着一些事情不想立刻解决的时候,就要努力把自己从以前的轨道上拉出来,建立一条新的做事轨道。

第二,感受很重要,即使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自己一看到某个任务的时候,下意识地就想着明天再做,但是却忽略了,逃避拖延不是自己的任务,这是由于自己对这件事不想承担而出现的感受。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感受,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我为什么会紧张?我为什么会感到恐惧?”这是独一无二的,也只有我们自己的大脑才可以想清楚。这在神经学上的解释是,你可以从自己的意识了解到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从自己身体上的某个信号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因为情绪的来源是你的身体和五官。

第三,我们受到潜伏记忆的影响。如何解释潜伏记忆呢?很可能在之前的时间里,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它让你产生了一些想要躲避和拖延的想法。等到你再次遇到这件事的时候,大脑里就会有一种声音让你去逃避、去拖延。英国的心理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用一句话表达了这个观点:“我们所恐惧的正是那些早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如果未知,可能会去放手一搏,因为经历过所以才会下意识地逃避。”

还有的观点认为,早期连接的通路也很重要。有相关研究表明,和婴儿之间的互动对于他们的自我概念影响很大,这和他们长大以后会不会养成做事拖延的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拖延基因”是否存在,目前确实没有办法给出权威的回答,但是能够确定的是拖延的存在,的确是受生物因素影响的。

拖延: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

“有压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一定会成功,我并不是在拖着不做事,我不过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攒到一起,只有这样做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有很大的动力。”有的人会为自己的拖延找这样的理由。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事实上,每次积攒了很多事情的人,在到了最后期限的时候总是会乱成一团,做事情毫无头绪不说,还把所有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不过,例外也是有的,有一些人能力比一般人强,而出于对能力的自信,他们喜欢在最后一刻才开始工作,然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借此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你看某某,人家不是说不会做,只不过人家是不乐意做,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工作,看看人家的能力有多强。”我们将这样的拖延称为“庞氏拖延”: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在张飞面前把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用一天就完成了,不但让张飞目瞪口呆,还产生了一种“我很厉害”的感觉。

还有一种人比较喜欢化身为“成功人士”的感觉,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自己找点事情做。该完成的工作不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非要给自己安排熬夜加班,然后说:“其实加班干活特别刺激,你想呀,通过加班在第二天的时候把东西交给上级,感觉特别有成就感,自己干活也不走神了,散漫劲儿也没有了,瞬时间感觉变身为成功人士了,生活特别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