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才有得:菜根谭的心理平衡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患得患失,人生最难舍与得(4)

国王回答说:“可是,等你吃完了这一筐即将腐烂的桃子,那么另外一筐桃子也会腐烂的。”二儿子这个时候站出来说:“那不如先找一些好的吃,把已经快坏掉的干脆扔掉,这样就能一直吃好的,吃到最后。”

国王摇了摇头,反驳了二儿子的说法。

轮到三儿子,三儿子什么话也没说,拿起筐里的桃子,对大殿里站着的群臣说:“来,我们一块吃吧。”很快,这两筐桃子,一个也没有浪费,全部被吃完了。

国王十分满意,于是决定将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

因为三儿子懂得分享,懂得给别人留有余地,就不会把自己逼上绝路,就不会专断独权。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与人分享,正是由于他把最好的东西让给了别人,才让他的名字被世人记得。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是孔融。孔融让梨的故事,在我们国家几乎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鲁地有一户人家姓孔。孔家有七个孩子,孔融不是最小的那个,他的上面有五个哥哥,下面还有个小弟弟。这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从来不吵架,因为兄弟几个都比较谦让。

这一天,孔融的爷爷过生日,大家都欢聚在一起。吃过饭以后,仆人端来了一大盘梨,看着就非常可口。一旁的哥哥和弟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等到父亲说大家可以随便拿的时候,哥哥和弟弟都抢着去拿最大的吃,只有孔融站在一旁没有动。父亲看见了就问他说:“哥哥弟弟都去抢大梨吃了,你怎么不动呢?”

孔融回答说:“因为我年龄小啊,本来就应该让哥哥们先拿。”

父亲又说:“可是弟弟比你还小啊。”

孔融回答说:“是呀,就是因为他比我还小,我更应该让着他了。”

父亲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说:“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谦让,知道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这种品格着实难能可贵。

《菜根谭》上还有这么一句话: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这句话大意是说,遇事都要让一步的人才算是最高明的人,因为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进一步留下了余地;而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的人是有福之人,因为给人家方便就是日后自己方便的基础。

在一列长途火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偷把手慢慢地伸进了一名熟睡的旅客的口袋,就在小偷准备转身离去的时候,这名旅客突然醒来发现被窃,并大声叫道:“抓小偷!”这声音一下子惊醒了所有的旅客,这名小偷匆忙之间慌不择路地逃窜。不过,这个小偷明白,火车就是个死胡同,除非自己跳车,不然迟早是要被抓住的。

就在小偷这样想的时候,火车居然停了。小偷心中窃喜,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准备跑到车厢连接处就跳车。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由于紧急停车,车厢里有一个老妇人的头被碰得流血了,老太太痛苦地呻吟着,渴望得到帮助。

老太太的样子让小偷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妈妈日日操劳,也是这么大年纪了,不知道在家乡是不是有人照顾,转念至此,小偷停了下来,走过去扶起了这个老太太。

当然,小偷也被赶来的旅客给抓住了。

小偷似乎有点后悔,扭头看着火车外,这一看吓了一跳,原来火车旁边是万丈深渊。小偷不禁后怕起来,如果自己当时没有帮助老太太,而是跳车出去的话,那么此刻自己早已命丧黄泉了。没想到帮助别人,却给自己带来了生机。

其实,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是迫不得已地去挣抢,因此很难去放下,舍弃什么东西,更别谈将大好的机会留给别人了。就连我们每天吃的每一口饭,似乎都是从别人口中争下来的。在公司中,每个人都明白,自己要足够努力,足够敢拼,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稍有差池,马上就会有人抢去,更别提自己主动放弃了。鉴于这种现实情况,还有谁能傻傻地考虑着给别人留有一定的余地呢?

其实,竞争是必然的,残酷也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喜欢帮助他人的人,永远都会是富有的人。也许一个简单的付出,换回来的却是无尽的财富。

所以,请记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都去从容地感受这世间的幸福,无私地给予别人帮助,给别人带去一些光明和快乐。这样一来,别人开心的同时,我们也会享受到愉悦。

有些人觉得,自己本身的力量就很有限,没钱没权没事业,有什么资格和条件去帮助他人呢?其实,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了。

你可知道,一个安慰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一个幽默的表情,都会犹如一泓清泉,洗去他人的烦躁与不安,从而给予别人你无法估量的帮助。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微笑,都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说,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

万事随缘,用舍行藏

佛教讲究一个“缘”字,认为人们要听凭造化,万事随缘。佛法中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顺随当前环境,不去苛求,这样才不会有烦恼。“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固有的因缘,有些事情你很难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山不过来,我就走过去”的处世原则。为人处世,不要墨守成规,固执己见。在世间上做人,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这样才能够达到事理相融。但是,圆融也是需要有“标准”的,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告诉我们要随缘不变,随善圆融。

《菜根谭》上说: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

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入不得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顺其自然,一切都不要勉强;儒家主张凡事都要按照本分去做,不可做妄贪之事。这“随缘”和“素位”四个字,是为人处世的秘诀,就像防止溺亡的气囊一样,是渡过人生大海的重要工具。人生的路途是那么遥远,假如任何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必然会引起很多忧愁烦恼。反之,凡事都能安于现实,就会产生悠然自得的乐趣。

是的,人生之事,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呢?有大智慧的人都认为,只有做到“随遇而安”,我们才不会因为境遇的改变而感觉不适。

一个寺庙里有两个和尚,一老一小。有一天小和尚说:“我们在院子里种一些花吧。”老和尚同意了。过了几天,老和尚给了小和尚一把种子,让小和尚自己去种,小和尚高高兴兴地出门,却不小心被门槛绊了一跤,手中的种子撒了一地。

小和尚连忙要去打扫,想把种子挑出来重新种。老和尚在屋里却说:“随它去。”就在这个时候,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把种子吹得满院子都是,小和尚着急了。老和尚却无动于衷,只是说:“随缘。”

小和尚想着,无论如何还是捡一点种子出来吧,种一点是一点。没想到又下起了大雨,就剩下那么一点种子,还被雨水给冲走了。小和尚哭着告诉老和尚说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老和尚却微笑着说没事。

冬去春来,有一天清晨,小和尚起床后突然发现院子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原来去年撒的种子还是留下了不少呢。他非常高兴,蹦蹦跳跳地告诉老和尚,老和尚这时说道:“随喜。”

看完故事,我们会发现,老和尚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高人,他那种万事随缘的心态让生活更加轻松。而生活中的我们更像是故事里的小和尚,随着物喜,随着事悲,不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一生之中曾经多次被流放,远的甚至都到了当时荒无人烟的岭南。可是,无论境况怎么变化,他总是保持着愉快的心情,他的洒脱让朋友们都很羡慕。苏轼说,其实,人生不过如此,只需要让我一直看到松柏与明月就行了。

试想一下,何处无明月,何处无松柏?只是现实中的我们很少有人有那样的心怀和情致而已。如果我们也能做到随遇而安,而不是患得患失,那么环境的任何改变,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心境了。随遇而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一种安详恬淡的心态,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淡然。

苏轼不光懂得随遇而安,他还明白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用舍行藏”。苏轼多次被贬,尤其是从如同宰相的位置上跌落到一个很低的职位上,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事实。可是,苏轼却坦然处之,他告诉自己的朋友:位高时便努力为百姓谋实际的利益,以德服人,使天下百姓信任朝廷;位低时便安于贫苦,做一个和大自然亲近的平民。到了地方后,苏轼犹如一株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他不但给当地的人们讲解草药的功效,还和当地的人们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他的从容气度,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他豁达的心胸,才使自己没有被政治上的欺辱所压倒,依然保持了一颗纯净的心,创作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成就了他一代文豪的美名。

大多数人都认为苏轼被贬期间的生活,一定是悲苦交加,异常凄惨的,其实不然。在惠州期间他写了一首《浊醪有妙理赋》:

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凝神。浑盎盎以无声,始从味入;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伊人之生,以酒为命。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稻米无知,岂解穷理;曲蘖有毒,安能发性。乃知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驳,漏朝日之暾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酷爱孟生,知其中之有趣;犹嫌白老,不颂德而言功。兀尔坐忘,浩然天纵。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座中客满,惟忧百榼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今夫明月之珠,不可以襦;夜光之璧,不可以。刍豢饱我而不我觉,布帛燠我而不我娱。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又何必一石亦醉,罔间州闾;五斗解酲,不问妻妾。结袜廷中,观廷尉之度量;脱靴殿上,夸谪仙之敏捷。阳醉逖地,常陋王式之褊;鸣歌仰天,每讥杨恽之狭。我欲眠而君且去,有客何嫌;人皆劝而我不闻,其谁敢接。殊不知人之齐圣,匪昏之如。古者晤语,必旅之於。独醒者汨罗之道也,屡舞者高阳之徒欤!恶蒋济而射木人,又何狷浅;杀王敦而取金印,亦自狂疏。故我内全其天,外寓于酒。浊者以饮吾仆,清者以酌吾友。吾方耕于渺莽之野,而汲于清泠之渊,以酿此醪,然后举窪樽而属吾口。

如此的豁达情怀,又有几人能及?在苏轼看来,功名利禄算不了什么,有酒一杯便足以度日。这种自由自在的思想,摆脱名利而乐于粗茶淡饭的豁达,以及他时时刻刻牵挂民众、与大家为友的姿态,都是常人所不及的。

随缘是一种智者的进取行为,顺其自然,遇到挫折不怨恨,对于结果不强求。随缘还是一种达观和洒脱,这是一份人生的成熟和人情的练达。

唐寅曾经画过一幅《秋风纨扇图》,并在上面题诗: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这首诗非常直白地告诉了我们,万事随缘、用舍行藏的道理。

是啊,等到秋天来的时候,扇子自然是要收起来的,这是天经地义无法改变的事情,没有人到了冬天还将扇子紧握在手里。而大家往往都和诗中的佳人一样自寻烦恼,如此不过是徒增感伤而已。就好像天气热了,大家自然就会到树底下去乘凉,天气冷了,大家自然就会去找火炉取暖一样,这都是人的天性,不必奇怪。世情就是如此,“大都(家)谁不逐炎凉”?

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舍”,特别对“舍”后的“藏”更是准备不足。一旦发现自己被“舍”,则是忧愤不已,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从此自甘堕落,自己折磨自己,好像这样肆无忌惮地作践自己,就能让自己不被“舍”一样。据说,很多人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患上了各种老年疾病,有些退休不过一年,就苍老好多岁,甚至还有退休后因染病而去世的。其实“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客观规律。我们早就应该在思想感情上做好准备,不要“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等到该回头时又往往手忙脚乱。

万事随缘,正如《菜根谭》中所说的: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是的,只有万事随缘,才能宠辱不惊,才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也才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才不会被世俗的欲望烦恼所困扰。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就是看破烦恼,万事随缘的人,他曾经写了这么一首诗: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赵朴初先生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和追寻的东西。

舍下贪婪,懂得知足

我们常听到有不少人抱怨生活不如意,抱怨社会不公正。是的,生活不是由我们自己来操控,社会也不会随着我们的意愿去发展,它们都有自身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很多诱惑,会面临很多选择,会患得患失于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假如我们就这样因内心的欲望而终日纠结,吃不好,睡不香,就算是幸福来临,也会忘了享受哪怕片刻的时光。这种人生又有什么趣味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心态。即便已经站在了最高处,即便已经拥有了一山的秀丽和富足,人们还是不满足于当下,还是会觊觎别处的风景。常言道:知足常乐。如果因为被贪欲牵引而忽略了本就来之不易的幸福,这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

《菜根谭》上说: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权豪自甘乞丐;

知足者,藜羮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分得了金子他还怨恨得不到美玉,被封为侯爵他还怨恨没得到公爵,这种人虽为权贵豪强却等于自愿沦为乞丐;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即使吃野菜汤也觉得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即使穿布棉袍也觉得比穿狐袄貂裘还要温暖,这种人虽然身为平民,实际却毫不逊于王公。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小村里有个小女孩不幸得了癌症,可是她家非常穷,根本不可能支付昂贵的治疗费,这个小女孩无奈地在自己的病房中大喊:“我不想死,我还要读书!”旁边的一个人把这一幕录了下来,发在了微博上。很快,这件事情就传遍了全国各地,大家都对小女孩的遭遇表示同情,纷纷慷慨捐款,短短几天时间,小女孩的父亲就收到了几十万的捐款。这一下,不光解决了孩子的治病问题,就连以后的生活也可以改善一下了。小女孩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况,变得贪婪起来,他想要获得更多的捐款,所以对亲自前来并捐款多的人刻意讨好,企图能再多获得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