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名天下:山海关(文化之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景区风光

山海关景区内名胜古迹荟萃、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胜地,区内有开发和观赏价值的名胜古迹达九十多处。

山海关旅游景区以长城为主线,形成了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长寿山和燕塞湖六大风景名区,全部对中外游客开放,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区。

山海关旅游区中又以天下第一关最为著名,山海关城、靖边楼、威远堂、临闾楼、牧营楼、东罗城等古城历经数百年风霜,雄风依旧。这里遗留的古代城楼和战场遗迹成为游客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城属于军事建筑,是由七座城堡、十大关隘和雄伟长城上众多的敌台、墩台组成的古代建筑群。它结构严谨,功能明确,构成主体两翼、左辅右弼,互为犄角,一线逶迤的格局,是中国建筑史上罕见的奇作。

如今虽时过境迁,但登临雄关古塞,纵观长城内外,犹可想见,当年战场惊心动魄的征战图景,使人精神振奋,感慨万千。

整个建筑工艺精湛,具有中华民族建筑的独特风格,确属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历史的瑰宝。

关城东城门楼,高耸长城之上,宛如一员战将,威武不屈。南望渤海,烟波浩渺;北眺燕山长城,巍峨蜿蜒,大有身临古战场之感。凡来此游人,无不登上天下第一关城楼,以览祖国壮丽山河之一隅。

天下第一关景区以山海关城为中心,它包括天下第一关城楼、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和长城博物馆等。

1.山海关城 山海关城北高山险赫,南渤海滔滔。地势险要,又有万里长城把山、海、关连成一体,入虎踞龙蟠,控制海陆咽喉。

《畿辅通志》称山海关的形式为:“长城之枕护燕蓟,为京师屏翰,拥雄关为辽左咽喉”。故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此话道出了山海关在军事地位上的作用。

山海关南临渤海,北靠角山,矗立于山海之间,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城的建筑,颇具匠心,是罕见的奇作。整个城布局为四方形,周围长4.3千米,城高14米,厚7米,关城与长城交接处城墙顶宽15米,可“10人同行,5马并骑”。

山海关城墙内部土筑,外用砖砌。城四面均有关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建。”城建有水门三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城外四周设有护城河,平时泄水,战时防敌。

山海关城四门上各筑有箭楼。南西北门箭楼已毁,东门箭楼,即天下第一关城楼仍存。

此外,在东面城墙上还筑有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靖边楼,均为防卫所用,它们与天下第一关城楼五座建筑,雄居山海关城东城之上,素有“五虎镇东”之称。

为了防御体系的完备,城东、西门外,各筑有东罗城、西罗城,城南城北筑有南翼城、北翼城,城西门处建有瓮城,东门外,有城堡、烽火台多处。

这样,山海关城及其附近军事设施,构成了古代军事建筑群。确实大有“山海关关山海”之势。所以,从明清以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成为军事上控制东北和华北的咽喉地带。

山海关城内原建筑颇多,如东门内侧建有兵部分司、递运所、守备厅。城西北域内建有山海卫、察院、操场等。还建有太傅庙、城隍庙、乡贤寺、儒学等。

东大街上有“兵部分司坊”“东北第一关”两座著名牌坊和街中央的钟鼓楼等,因年久失修和战乱已大部无存,现存的只有一些遗址和部分四合院民宅,清真寺也为近年复修。

2.靖边楼 靖边楼亦称东南角楼、东南台,位于山海关城的东南隅,是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

据嘉靖十四年版《山海关志》记载:靖边楼始建于1479年,1587年、1611年分别重修过。清嘉庆十年改建为奎光楼,亦称奎星楼。

1933年,日军进攻山海关,靖边楼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

为了恢复山海关古城的雄姿,1985年国家拨专款修复靖边楼。1986年靖边楼修复工程竣工。修复后的靖边楼基本上是仿明式建筑。整个楼体建于一个宽阔的城台上。

靖边楼城台主台体面阔43米,高11米,上建有30个垛口,26个射眼。城台中部内侧有宽9米的东西向马道与山海关城内相通,紧贴城墙一侧还设有宽两米的142步砖制台阶供行人上下。明初建时,是为了一旦战事来临,兵士可及时登城就位,迎击敌人。

城台之上是靖边楼,靖边楼是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658.4平方米,楼高13.47米,歇山式九脊重檐顶。楼内上下两层有木梯相通。楼上有箭窗56个,檐桁枋心,仿明式彩绘,庄重古朴。

3.威远堂 威远堂即为东北角楼,位于山海关城的东北角。与位于山海关城东南角的靖边楼互为辅助,遥遥相对。

据《山海关志》记载:“威远堂始建于明初。明初徐武宁建关时欲于此建楼,与南角楼并峙”,后因徐达进京未归,工程中途停止。1565年,主事孙应元在角楼旧址上建立了“威远堂”。

威远堂战略防卫地位非常重要,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不同规模的修葺。清代以后,由于长城在军事战略上的地位逐渐丧失,威远堂也渐渐被废弃,现在仅存遗址。

4.临闾楼 据《山海关志》记载:“临闾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北角处,1584建。因建东罗城接连关城,虑有不测,特置楼设军”。

临闾楼与东罗城同期建成,是拱卫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清以后逐渐废弃。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拨款加以修复,1986年竣工。

修复后的临闾楼坐落于一长方形城台上。城台面阔25米,台高10米。临闾楼建筑面积119.52平方米,楼高10.22米。为五脊歇山单檐顶,砖木结构。楼东、北、南三面辟有20个箭窗,战时弓弩手居高临下,凭窗射敌,威力极大。

5.牧营楼 据《山海关志》记载:“牧营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南角处,1584年建,与临闾楼同为镇东楼的配楼。”以后被废弃。

1985年国家拨专款修复,1986年竣工。修复后的牧营楼城台为四棱形,台面阔21米,台高11米,南北与主线长城相连。牧营楼建于城台之上。建筑面积118平方米,楼高10.5米,单檐歇山瓦顶,两层砖木结构,楼上辟有20个箭窗,易守难攻。

6.东罗城 东罗城建于1584年,据《山海关志》记载:“东罗城在东关外接连大城,周围1780米,高2.3米。3门,两水门,两角楼,7附楼,唯东门通辽道,有瓮城。明万历十二年管关兵部主事王邦俊、永平兵备副使成逊德建”。

东罗城城池占地24公顷。东罗城周长为2045米,其中东城长395米,置关门1座,敌楼两座,角楼两座。西城为长城主线,长589米。南城长439米,置南门1座,水门1座,角楼两座。北城长622米,设北门1座,水门1座,敌楼3座。

东罗城城墙平均高度8米,墙面面宽3.2米,城墙为条石基础,三合土夯筑,外壁包青砖,内壁有毛石垒砌的,也有夯筑的。

东罗城城上用砖多有印模铭文:“明万历十二年德州营造”,还有滦州、真定、卢龙、迁安、抚宁、乐亭营造。传说砖由远方运来,经考察系由当地调发的民夫就地取材烧制而成。现青石沟村附近尚有窑址可寻。

东罗城初建时设置三座城门,上建“服远楼”。城门之上有一石匾,上镌刻“山海关”三字,因年久风化,字迹已不甚清。

东罗城城门之外有一长方形瓮城护卫。1665年,守备王御春重修罗城时,砌塞南北两门,以服远门为关,成为罗城唯一的通道。

东罗城内只有一条东西向主干道,名为东罗城大街,全长523米,是关内外的必由之路。因此历史上称之为“两京孔道”。在大街的两端,即关城东瓮城外,护城河桥东,建有“辽海咽喉坊”一座。

东罗城大街两旁布有枝状的尽端式街巷。巷内曾建有东岳庙、三官庙、天齐庙、关帝庙等。明代中叶建立的东罗城,主要作为关城的防御堡垒,用以屯兵、存放武器弹药。

(二)老龙头

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4000米的渤海之滨,是万里长城入海处,也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是明万里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海关景区的重要景点。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其龙头伸于渤海之中掀浪戏水,人们俗称此地为“老龙头”,老龙头呈半岛状伸入海中,墙体沿海岸线自然弯曲延伸,由石块垒砌而成,分为入海石城、海神庙、靖卤台、南海口、澄海楼、宁海城和滨海长城等七部分。

其中入海石城相传为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筑,高约十米,有一半位于海平面以下,后来坍塌,现存浸于海水中的花岗岩基石依然可见。

宁海城中央有雄伟壮丽的澄海楼,澄海楼高踞老龙头之上,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前重修。

澄海楼是老龙头的最高点,是观海胜地,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时,曾多次登临此楼,眺海赋诗,其“澄海楼”的额匾为清朝乾隆帝亲笔所书。

在东西墙壁之上嵌有清朝皇帝和文人墨客诗作的石碑,楼体为全木质结构,楼内陈列有在老龙头地区出土的文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等。

登楼凭栏四望,长空、大海、重峦、原野,一望无垠。因此,老龙头既是历代英雄志士经略的要塞,又是文人骚客观海抒怀的胜地。历代皇帝及文人大都来这里登楼观景、饮酒、赋诗。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就曾在此留有墨迹。

澄海楼上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和清乾隆皇帝所书“澄海楼”匾额。楼壁镶嵌有数块历史名人手书的卧碑。

自澄海楼南下三层城台有一独耸的石碑,镌刻着“天开海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据传为唐代遗碑。这四个字道出了“放眼天际,苍茫一碧,天造地设”的绝妙景观之神韵。

老龙头西望有海神庙一座,是古庙复修建筑,里边供有海神之像。远望殿堂、亭阁浮在水面,是一座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的群体建筑,是游人不可不到之处。

老龙头处新辟两个海上浴场,礁奇沙软,是理想的海上浴场,步下老龙头,扑向大海,将是一次别有情趣的海浴。

1840年以后,英法等列强的军舰多次游弋于此,并于1900年强占山海关,炮轰老龙头、焚毁澄海楼,继而划界盘踞于此,对老龙头进行了严重破坏。

1985年开始,国家对老龙头进行了修复,历时八年,使老龙头向世人重新展示原有面貌时,肩负起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

(三)孟姜女庙

山海关城东6千米,有一凤凰山,山上葱郁的林木掩映中,矗立着一座小巧的庙宇。远远望去,古庙红墙与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愈加显得小庙古朴庄重,这便是远近驰名的孟姜女庙。

孟姜女庙原名贞女祠,相传始建于宋以前。据《临榆县志》记载:“贞女祠,在东关外十二里望夫石之巅,祀孟姜女。此祠创始于宋以前,至明万历间主事张栋重建,崇祯时副使范志完重修,清康熙间曹安宇茸而新蔫。”

现存的孟姜女庙即为明万历年间的建筑。1956年,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孟姜妇庙正式开放成为山海关一大著名景区。

孟姜女庙景区由贞女祠和孟姜女苑组成。孟姜女庙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七十多公顷,是一座大式硬山砖木结构的建筑。四周林木葱郁,掩映着黛瓦红墙,格外显得古朴清幽。

孟姜女庙宇前依山砌筑108磴行人石板梯道,直达庙内。庙内有前后两殿,前殿有孟姜女像,淡装素彩,面带愁容,她双目中透出的无限哀怨,可以想象到当年孟姜女千里迢迢寻夫的凄凉心境。

孟姜女庙陇上横幅“万古流芳”,两边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恶之情。

誉为“天下第一奇联”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楹联的读法断句有多种,表面看虽是文字游戏,却包含着人生哲理,让后人产生无限遐想,细细品酌,会感到妙趣横生,从中可见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

孟姜女庙是一座灰砖青瓦,砖木结构的小庙。庙四周随山就势筑有一道红色围墙,庙宇包括山门、钟楼、前殿、后殿、振衣亭等。

钟楼位于山门右侧,内悬古钟一口,钟体铸有铭文、捐助人姓名和八卦图。前、后殿均为悬山顶、三楹四窗。前殿内塑孟姜女像,旁塑二童,背包罗伞。像后有“姜坟雁阵”彩绘壁画。

东壁有石刻“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与山海关城匾额规格一致。西壁石刻有清朝乾隆、嘉庆、道光皇帝等御笔题诗,殿内东侧塑韦陀像,西则塑李靖像。墙上绘壁画“西游记”。

孟姜女庙后殿原供观音,殿后有“望夫石”,传说为孟姜女登石望夫之处。石旁有乾隆皇帝题诗。石上有坑,传为孟姜女望夫足迹。

“望夫石”后有多处刻留的小石台和六角亭,名“梳妆台”和“振衣亭”。传说为孟姜女望夫前梳妆整衣的地方。庙东南4千米渤海中有两块礁石,传为孟姜女坟。

孟姜女庙后建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园林观赏区,孟姜女苑及东西配殿,苑内以“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为主线,在观赏“夜制寒衣”“万夫筑城”“望夫凹石”“哭倒长城”等20个场景后,更能深刻体会到这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四)角山

角山距古城山海关北约3千米,系燕山余脉,是关城北山峦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峰为大平顶,平广可坐数百人,有巨石嵯峨,好似龙首戴角,故名。角山景点,主要有角山长城、敌台、角山寺、瑞莲捧日。

角山是万里长城从老龙头起,越山海关,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万里长城第一山”。

角山长城建于明洪武初年,从山脚旱门关到大平顶共1536延长米。城墙大部分就地取材,毛石砌筑,局部为城砖和长条石砌垒,角山长城的高度和宽度,有明显的随山就势特点。

焦山长城高度一般为7米至10米,宽度平均四至五米。在山势陡峭之处,也有利用山崖砌筑的,可窄至2.7米宽。这些墙段,外侧十分险峻,难于进攻,内侧又十分低矮,便于登墙作战。

角山形势险要,角山长城也险峻异常,这里的长城,或低缓蜿蜒,或直入云天,远望如带倒挂山峦,实为壮观。古诗写道:“自古尽道关城险,天险要隘在角山,长城倒挂高峰上,俯瞰关城在眼前。”

角山景区集山、城、寺为一体。大门是仿明代城堡建筑形式设计的,其造型像个“山”字。正额“角山长城”匾,背额“碧海雄峰”匾为当代诗人贺敬之的手笔。

角山地理位置险要。角山长城是明朝辽东镇和蓟镇两座军事重镇的界线,建有敌台、战台五座,关隘一座。站在角山最高峰大平顶上,极目远眺,令人遥想到当年古战场上金鼓齐鸣、刀光剑影的壮阔场面。

1.角山敌台 角山敌台位于角山制高点,势雄貌威,敌台建筑呈四棱台形状,整个结构为两层,台顶近正方形。台面东西长10.4米,南北长10.2米,总面积49.2平方米。

焦山敌台顶上有垛口、女儿墙、了望洞、射眼等,内侧凸一米,并有台阶,可供上下。外墙凸出五米,设有箭窗两个,中间宽1.9米,两侧各宽1.8米,券室之间有3道宽1.15米的拱门相通,敌台建筑颇具匠心。

2.瑞莲捧日 登角山之巅俯视东方日出,是山海关一大奇景,这便是被誉为“瑞莲捧日”的胜景。志载:“角山顶将晓,俯见海中日出,红云四拥,恍如莲座,日升则座沉关”。

清陆开泰诗有句:“万里睛空绚于霞,云含曙色现奇葩。飞来太液千重瓣,涌出红盆十丈花”,这便是被誉为“瑞莲捧日”的胜景。

3.栖贤寺 栖贤寺又称观音洞,位于南山寺北侧的栖贤谷口,距台怀镇5千米。寺院建造在悬崖上,从崖底的下院开始,凿石为阶,在凸出的石壁上盖有亭子和殿堂僧舍。

栖贤寺下院正面建有五间殿堂,当中一间为穿堂,接着便是岩壁下的短窄石阶通道,通道中段,外侧凸起的岩石上建有六角亭,称为观音亭,亭檐下的横枋上有三幅画,表现的都是观音显示真容拯救受到歹徒和猛兽威胁的凡人。

栖贤寺中段傍岩壁筑七间殿堂僧舍。从小门入内,墙壁与石壁之间很贴近,院道不足一米。中间一段墙壁上画有十八罗汉,六位一组,均呈日常生活状,富有凡世情趣。

通道终极,是山崖中腰的大岩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三间,出檐翘扬。殿内主供八臂十一面观音,观音面部着白红绿蓝等色,表示种种变化的法像。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喇嘛教祖师宗喀巴。

栖贤寺殿后左侧有一小洞,传说这里是清康熙年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避难静坐的地方。此外还有传说该寺中部岩畔的建筑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静坐所在。因此藏族佛教徒朝五台山,观音洞是必到之地。

传说明代书法家萧显、兵部左侍郎詹荣、监察御史郑己等都曾寄居于栖贤寺,潜心求学,固而这里被誉为“山海关文化的摇篮”,并修建了魁星阁。喜好古典文学的人可以到这里感受一下萧显等当年寒窗苦读的情景。

夏秋雨季游览栖贤寺,您也许会遇到“山寺巍峨逼太清,下方阴雨上方晴。阶前俯视蛟龙斗,槛外高悬日月明”的奇景。

(五)长寿山

长寿山位于山海关城东8.5千米处,东起黄牛山,沿长寿河向西展开,东西长6.5千米,区域顶峰175公顷,整个风景区以长寿河谷的自然风光为基础,集山、石、洞、窟、溪及中草药植物为一身,以长寿延年为宗旨,弘扬祖国的传统医学。

长寿山以雕塑、书法、建筑、园林等手法为表现形式,独步世界旅游之林,是一个立意新颖,独具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的旅游胜地。

长寿山景区现已发现历史人文景观18处,当代人文景观20处,自然景观30处,著名景观有悬阳洞,神医石窟、三道关、长城倒挂、寿字碑林、石门胜迹等,景区山峻石奇,洞古窟新,水秀天清,林碧草芳,雕塑石刻,巧夺天工,淙淙溪水,蜿蜒川流。

长寿山景区由悬阳洞穴、寿字碑林、世外桃源、神医石窟、石门胜景五大景点组成。

“长寿山”摩崖石刻三个字,全高17.17米,其中“寿”字高6.2米,笔力苍劲,气势夺人,神态如生,仙意似动,又饱墨浓意,力透石碑。系当代最老书法家108岁的孙黑佛老先生之绝笔。

长寿山景区背倚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于群峰众壑之间,三道关长城被称作“天险要隘”,三关直插云天,长城倒挂于绝壁,悬崖峭壁,峰高谷深,惊险非常。人无羊肠道,鸟飞无觅处,如何砌垒长城?已成千古之迷。

1.悬阳洞穴 长寿山石洞之最要数悬阳洞了,跨过一座石桥,我们即来到了古树掩映下奇妙而幽深的古洞悬阳洞,它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穿透式的花岗岩洞,我国许多风光溶洞多为石灰岩洞,像如此高大的花岗岩洞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

悬阳洞洞呈纺锤形,前后宽阔,中间狭细,全洞长117米,其中前洞为悬阳洞的主体洞穴,进深37米,宽14米,高13米。

悬阳洞最早的垦辟和建设在明代,明初洪武年间,四川峨眉僧人到此建庙塑像,并以汉隶形式留下第一笔“蜀人创修”。

之后随着明代魏国公徐达1381年在山海关建关设卫,这里边臣游子聚会,僧人、道士云集,百姓香客络绎,文人墨客咏诵,到了清末甚至有来华洋人涉足。

民国年间,三道关有位主持道人叫董有灵,在前洞建有万仙楼,后洞建有孔庙和地藏王菩萨,更使这里达到了儒、释、道三教一家,他们和平共处,修真养道。

我国许多名山常为一个宗教流派所独居,或以某一宗教为主,而悬阳洞则是三教并立,融融相生,成为悬阳洞历史上宗教文化现象的一大特点。

20世纪30年代后,悬阳洞走向了颓败。这里的佛像、庙宇已是毁坏已尽,只留下洞壁上的“悬阳洞”“清虚凌空”“万善同归”“通天幻境”“别有洞天”“紫塞桃源”“地接天根”“万古流芳”等十幅刻石,及万历三十年的《悬阳洞诗碑》、明崇祯八年的《观音洞碑》以及康熙四十四年的《造钟碑记》。

沿着石砌台阶165磴扶栏而上,洞由明变暗,又由暗变明,石阶由宽而窄,又由窄而宽,凉风习习,别有情趣,约行数十步,仰面而视,洞顶有双孔,为自然形成,有日光悬于其中,悬阳洞由此而得名,并成悬阳洞窥天一景,而悬阳洞之奇恰恰就在洞中有洞,洞上有孔,孔能通天。

紫阳宫外西侧,双松拔地而起,对峙而立,直刺青天,独峻于林,三十余米高的百年古松给人苍劲傲然之感,伴风送涛,凛然正气其形酷同,其状亦如两巨人,威不可淫,故得名双松挺峙。

2.神医石窟 神医石窟位于药王岭山腰峭壁之上,有以古代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为主体的摩崖石窟群。

神医石窟群像为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雕塑家付天仇、曾竹韶创作设计,“神医石窟”为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此外还有国际友人的摩崖碑题。

神医石窟景区集中医学、书法、雕刻艺术为一体,依山就势而造的认为景观,立意新颖,别具一格,让人领略到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感受到石窟巍峨挺拔,气势雄伟的独特风格。

3.寿字碑林 寿字碑林是长寿山景区中最引人入胜的景观之一,它是利用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结合长寿山的奇峰异石而建造的人文景观。

在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怪石上镌刻着不同朝代,不同字体,阴阳文不同形式的名人“寿”迹,这些因石而制的摩崖雕字,或隐或现,或藏或露,字形各异,神采飞动。

那异曲同工的百家书风,构成了我国历代书法名家之“寿”字大成,表现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库的独特神韵,成为东方雕刻、书法相融合的艺术风景。

摩崖石刻“层峦叠嶂”系1640年山海关督师范志完所题,在此放眼四望,险山峻岭,层层叠叠,起伏相间,百态千姿,山形树影,近壮远秀,一并入目,该题是对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药王岭上有一巨石如海豹,昂首怒吼,神态逼真,似有惊雷滚滚而来,令人胆颤,相传,远古造陆运动中,海豹正于酣睡中,海水撤走,海豹一觉忽醒,见身边突变,一声怒吼,直震青天,遂化成石。

“范墨流香”摩崖石刻为明崇祯十四年北山左营副总兵王进科命人雕刻留下的。有与山河同在,留名千载的个人功利意味。

然而时光流逝,岁月剥蚀掉原有意义,在今天,这“范墨流香”意随笔到,笔随势生的动感,与巨石和水痕浑然一体。跟长寿山上众多的旅游景点一样,成为了游人观赏对象。

4.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是我国著名书画家李可染先生题词命名的。这里群山环绕,树木苍劲,山谷间生有桃、杏、李、核桃、樱桃、山楂等,药用乔木。以及数十种藤草类植物,是一个自然形成,稍加人工培植的中草药植物园。

5.石门胜迹 出世外桃源,就来到了独具北国山川特色的“石门胜迹”风景点。巍峨对峙的石门山上明代“百二山河”镌刻古朴雄深,山形如刀削斧劈,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人工开凿的一线天,系石门要塞,身临其中,两崖之中,仿佛天系一线,令人毛骨悚然,上有飞来石,下踞长寿河,左依古堡,后依高丽营盘遗址,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据传,薛礼征东时,曾与高丽兵激战于此。黄天霸与窦尔墩在此一决雌雄,石门为军事要塞,历史上多在此屯兵驻守,唐代高丽人常向中原进犯,并在此屯兵驻守,薛礼征东时,在此与之大战,高丽军兵败,弃营而退,现仅留下此遗址作为历史的佐证。

经石门一线天向右环行,即可见花鸟翠树中,有一奇石碧潭,游鱼戏水,微荡涟漪。相传何仙姑出游至此,见水清澈映影,便宽衣而浴,撩水洗面,忽觉脸上麻子皆无,复掬轻抚,则现一对迷人酒窝,故称“璇靥潭”,其放衣石被称“衣架石”。因形似河马,也野游露餐之佳地。

漫步在长寿山中,可渭移步中,处处美景,您尽可登高山以远眺,临清流而尽观,留连于山山水水之间观察考记,抒情寄意,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长寿山,人长寿,山水相映,古今交融,峰奇石异,水趣洞幽,神游幻思,美不胜收。到此一游,可饱览大自然的美感,寻觅古老传说的神奇,接受民族文化的陶冶,得到历史的启悟。

(六)燕塞湖

燕塞湖原名石河水库,1975年建成,库容量680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4.5平方千米。1979年辟为旅游区,更名燕塞湖。

燕塞湖水域特色是狭长曲折,乘舟游览大饱山重水复之慨。湖岸崖悬壁峭,令人惊心动魄,更有象形石多多,妙趣横生:驼峰竞岳、月镜空山、神女浴日、金蟾戏水、灵龟深海、佛指苍天。据说有18景之多,无不惟妙惟肖,惹人神思遐想。燕塞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誉为“北方小桂林”也不为过。

冬日燕塞湖,是户外运动的好去处。从这里出发,东可达长寿山,北可达团圆寺,暖泉,白庄子,后寺,西北可达蟠桃峪,西南可达外域,美美的过把穿越瘾。

燕塞湖不仅有佳山丽水,更有奇石异景。有湖心孤岛的洞山剑峰,有碧波涟漪的杏林春晓,有绿茵醉卧的神女浴日,有秀石嶙峋的小灵塔崖,有山花绚烂的杏岭银屏,有情趣横生的乌龟入水,还有云横雾绕中的华佗采药和仙人竖指等。

诗人赞叹燕塞湖的山水既有桂林之秀丽,又有长江三峡之险峻,不愧为北方游览胜地。她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巨龙长城一侧,为城隘增添了奇光异彩。

燕塞湖内的湖心岛,名为“洞山剑峰”。石河两支涧水汇于山前形成深潭,其上半壁悬崖,青峰峭拨,山腰有一天然石洞,深邃莫测,常有蛇蟒出没。

洞窟下绝壁濒临深渊,旁有樵夫小径可通山顶。传说石洞是“吕洞宾斗苍龙”之地,洞为苍龙钻山所撞而成,剑峰为吕洞宾劈山后留下的宝剑形成的剑形山石。现在因水位升高,大半个山和石洞已被湖水淹没,只剩下一片青翠苍碧的湖心岛和“剑峰”供人们览胜。

在湖的腹部有一座半岛,形如一弯新月,岛下湖水如镜,在湖中望岛呈半圆形,山影倒悬,月色幽静,形影合一,恰恰构成一个圆,大诗人田间送其名为“山中月镜”。

在莲浴沟山麓,一块椭圆形巨石,俨若千年乌龟,正小心翼翼俯视涧底,崖下潭水淙淙,浪痕斑驳,奇石异曲,耐人寻味。人称“龟石千秋”。

此外,这里还有母女峰、仙人竖指、千佛山、骆驼峰、小三峡、杏岭银屏、金蟾戏水、椒山秋色、神女浴日等胜景供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