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定价策略化
定价策略化是对产品营销资源的配置
企业产品质量没有问题、品类消费市场真实存在,只是因为产品定价导致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
汉王电纸书,均价1800元的高定价主打产品,被山寨电子书、盛大锦书等以先999元,最后499元买书(读书券)送阅读器的促销活动打败,最后陷入巨亏的泥潭。
索尼Bravia彩电,被爆7年巨亏50亿美元,这种彩电在中国采用了平价价格策略,改变了索尼产品高高在上的高端品牌印象,反而销售惨淡,甚至在电视购物节目里打折销售。这种与品牌原有品级差异过大的产品定价,只能让索尼的品牌粉丝们远离:高端用户谁愿意买一个工薪家庭里也在使用的电视机呢?
瓶装王老吉,为了与罐装4元/罐的定价有差异,并突出容量的价值,将价格定在4.5~5元/瓶。这个定价对于顾客来说,有什么必要“弃罐选瓶”呢?更何况瓶装凉茶里还有一个3.5~4元/瓶的和其正?瓶装王老吉的定价,使其落入一个微妙的“价格陷阱”之中,处于消费者驱动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合理的策略性定价不仅可以快速驱动销量,甚至是角逐行业领导地位的武器。
凡客诚品上线一款女性丝袜,定价9元/双,上线当天卖出9万双。28元/件的T恤衫,500款设计师的原创,韩寒、王珞丹代言,成为“凡客”们的标准装束;帆布鞋、Bra-T,一个个高性价比产品,正在让上线四年的凡客诚品创造100亿元年销售额的品牌传奇。
雪花啤酒,定位大众化消费的价格策略,让华润的收购没有出现青岛啤酒的“消化不良”现象。青岛啤酒之所以消化不良,正是由于青岛中高端产品的定价,丧失了在大众啤酒市场的领导地位。
产品定价,不是简单的成本加成,也不是在质量与价格之间玩弄“上驷下驷配比”的消费者游戏(比如“价格-质量匹配策略九宫格模型”),而是需要根据品类属性、市场结构、产业趋势等做出的产品营销资源的策略性配置。
图1-3是产品定价需要考量的完整渠道环节及关注要素。在这价格加成结构里,重点是判断以下三项内容:①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区间(零售价)及其关键驱动因素;②渠道商的利润预期与促销组合;③生产商营销资源投向的重心与类型。
什么是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区间?
消费者通过品类及领导品牌对一个产品的价格区间形成认知:
啤酒:零售价格2~10元/瓶(500ml~640ml)之间,超过这个区间的产品,要么是垃圾要么是顶级品牌。饮料、食品大部分也是在这种比较狭窄的价格预期区间。
图1-3 产品定价需考虑的渠道环节及关注因素
白酒:从10元的尖庄/二锅头,到1800元的茅台,以及动辄十万元、百万元的年份茅台,白酒比啤酒具有更大的消费者预期价格空间。
手表:从20元/只的电子表到200万元的百达翡丽,手表的价格区间具有最宽频的预期区间。
消费者价格预期区间,为企业的产品定价提供了现实的消费基础,企业产品能够定位在什么价格区间,仍然要取决于企业品牌资产的状况及产品的等级。
在这些不同的价格区间里,消费者的购买驱动力有相同也有差异。
相同的是:无论在狭窄还是宽频的价格区间里,消费者都会形成“档次意识”。手表的档次可能相差的是几千元或上万元,在啤酒/饮料里档次的差别可能只有2~3元。
不同的是:狭窄价格预期区间的品类,消费者购买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渠道、品牌的熟悉度;宽频价格预期区间的品类,消费者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品牌内涵、产品的身份象征等。
这是什么意思呢?
以白酒为例,中低端白酒的销售驱动力主要来自渠道,即渠道价值链、渠道促销、渠道垄断等因素,广告对铺货有帮助,但对销量并无直接贡献,渠道可以改变消费者对中低端白酒的消费选择;高端白酒的销售驱动力,主要来自品牌,广告、社会活动、公关对销量有直接拉动力,渠道无法决定高端消费群对高端白酒的品牌(产品)偏好。
上述消费者价格预期区间及其驱动力,决定了渠道商利润与生产商营销资源的投向:中低端白酒,重点是渠道各环节利润,以及厂家销售团队的执行力,企业需要将营销资源投向渠道,包括渠道潜规则的费用,如进店费、包场费、包促销费等;高端白酒重点是高端媒体运作,大型社会活动参与等,企业需要将资源投向广告及高端顾客的“圈子活动”,如组织高尔夫球赛等。
企业的策略性定价,需要考量的是上述产品价值链环节及其关键驱动因素。对产品品类属性、竞争形态、市场结构、消费者选择关键因素的考量,决定着对产品营销资源的配置:如何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将资源投放在有效的方向及形式上。
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实践中,以下三种策略性定价方法,是行之有效且具备普遍方法论价值的。
策略性定价方法一:低溢价产品的定价策略
低溢价产品(或品类)不是没有档次的区隔。但大部分低溢价品类,企业营销资源必须优先考虑渠道价值链,而不是消费者驱动,这个问题在过去三十年中国市场发展阶段非常明显,即渠道驱动而不是品牌驱动的企业,更有机会成长为超级规模企业,如娃哈哈、华润雪花、康师傅等。
低溢价产品很难有没有竞争对手的“蓝海”品类或市场。这些品类的各个价格区间(档次)里,都有市场份额的占领者、进攻者、补缺者,这些价格区间的竞争是针尖对麦芒的红海战场。渠道价值链定价方法,就是制胜红海战场的战略武器。
基于渠道价值链的产品价盘设计,基本方法如表1-1所示。
表1-1 基于渠道价值链的产品价盘设计方法
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操作要点:
(1)必须是品种(单品)对品种(单品):即使面对的是一个组合产品,也要找到在组合之中销量最大的单品进行对标。
(2)单品零售价格必须一致:如果零售价格不一致,那么对标性渠道价值链设计就没有意义。价格相同意味着产品的目标消费群对象一致,这才有决出胜负的价值。我们看到领导品牌在不同的价格区间的产品组合里,必然都有一个垄断性(明星)单品,销售时间最长、销量最大。
(3)必须精确地将各渠道环节的促销政策计入其毛利之中。这样才能比较不同渠道环节毛利率的差异,毛利率高的产品渠道的售卖热情显然会高一些。
(4)将销量及市场份额计入表中:如果对标产品市场份额相差很大,如A品种是B品种销量的三倍以上,说明B品种的渠道价值链还不会对A品种造成冲击;如果差距是两倍至三倍,B品种是潜在的挑战者;如果在两倍以内,B品种是有威胁的挑战者。从挑战者角度来看,这是进攻性态势。从市场份额领先的品种角度看,可以制定相应的防御性策略。
(5)渠道价值链的四个环节:经销商、分销商(有时可能没有这个层级)、终端、消费者。管理者需要根据对方产品的市场地位进攻与防守,制定“错位性”的渠道价值链结构,以形成不对称竞争的态势。如果一方品种的消费者促销品力度较大,而终端利润不足,则进攻者就需要在终端利润上增加价值链利润空间,进行“终端拦截”,反之亦然。
渠道价值链管理是啤酒、饮料、食品等低溢价品类产品进行渠道管理与控制的重要系统工具。其核心是通过与各渠道类型里主要竞争对手的价格对标,发现渠道结构里蕴含的机会,从而设计攻击性的价值链组合,推动产品在渠道里的销售并提升整体份额。
渠道价值链管理是超越传统渠道促销理念的新型渠道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竞争状况及时调整价值链,制造出强大的渠道驱动力,从而“自然”推动销量的增长。
策略性定价方法二:高溢价产品的定价策略
如果说低溢价产品的销量往往是“非此即彼”,即使在品类总量增长的情况下,也必然陷入市场份额拉锯战;那么,高溢价产品的销量就可以说是“亦此亦彼”,即竞争产品之间通常是一种互补,而不是替换的关系。
以手表为例,会出现非投资性的手表爱好者,这些消费者拥有多块手表,以搭配不同的服装、场合;包括斯沃琪的粉丝,以追求限量版的新款为乐趣。在这类消费里,重要的不是品种之间的对标,是差异化的产品个性特质。
这种差异化的核心,是通过以定价为核心的产品特点的系统组合,构建起对某一价格区间里消费群的吸引力。
这就是高溢价产品的定价策略,以消费者预期价格区间的“心智特点”及产业价格空间占位为基点的产品策略性定价。
我们以中国白酒为例,说明基于行业品牌占位结构的机会性定价策略。
如图1-4所示,茅台、五粮液、水井坊、郎酒虽然产品线都很丰富,但核心品种呈现清晰的由高到低的错位性定位(深色块的主销产品),这就是“级差性”产品定位形成的生态系统。
图1-4 中国高端白酒品牌与主要品种结构图
在高端产品领域,品牌力、产品力差异极大,浓香里的五粮液与水井坊,五粮液核心品种(52度五粮液)就比水井坊的核心品种(52度水井坊)有更高的溢价能力,酱香里郎酒的红花郎系列,只能定位在53度飞天茅台之下的价格区间里,才能获得发展空间。
反观而论,茅台产品群定价的失误,就是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定价过低,将300~800元之间巨大的价格区间让给了郎酒(红花郎)。郎酒“蓝海”式的价格定位及倾斜性塑造品牌形象的营销资源配置策略,使郎酒成为2005—2010年增长最快的白酒品牌。
五粮液永福酱香的推出,则不免尴尬:既想追上53度飞天茅台,又要避免与52度五粮液落在一个价格区间,而52度五粮液本身也想追上53度飞天茅台,这些纠结的策略考虑,使永福酱香进入了一个“价格密集地带”,从策略上看,很难获得郎酒定价的战略空间。
在高溢价产品的价格区间里,有一个“价格陷阱”的问题:与低溢价产品正好相反,高溢价产品并非在所有价格空间都有主导品牌及品种,在有些价格区间里,会很难出现主导品种。
如图1-4中200~400元的价格区间,就成为一个价格带上的“盲区”或不被看好的区间,有实力的品牌不愿意在这个价格区间上投入资源打造核心品种,没有实力的企业,即使投放了有关产品,也是有价无量。
这个价格陷阱的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不能绝对地说未来不会有产品去填补。实际上,郎酒采用了“群狼产品”(多品牌、多品种、多香型、多种渠道形式)策略,让很多经销商贴牌的产品去开发这些价格区间,这些产品无法与红花郎的结构性占位相提并论,但可以依托经销商的渠道资源获取一定的销量。
奢侈品、时尚品的定价,都是按照价格区间的方法定价。这类产品的定价与成本没有必然关联,核心是企业对品牌及品种目标消费者、品牌结构占位的考量与判断。
高溢价产品的定价,需要企业具备更加宏观、宽阔的行业、竞争、消费者需求的研究与视野,包括大胆的营销想象力,才能运用这一定价方法,为产品找到一个真实的、有潜力的、可规模化的蓝海市场。
策略性定价方法三:产品生命周期的定价策略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这个概念,需要明确以下四个基本要点:
(1)顾客决定产品的寿命: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是产品本身的使用寿命,是在市场里的生命轨迹;
(2)不是所有产品都必然会衰退;
(3)产品销售时间的长短与产品生命周期是两个概念:销售时间长并不意味着衰退及老化;
(4)不是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一定会随着销售时间而下降,也存在价格随时间上涨的产品,如中国白酒、葡萄酒等。
简而言之,产品生命周期定价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随着销售时间逐步甚至快速降价;二是随着销售时间可以逐步涨价。
降价通道的产品,我们称之为“价格虹吸效应”,即随着产品普及率、成本回收比率、技术更新速度而逐步或快速降价,以扩大产品的普及率(销量)。
电子产品、服装、日用百货等,由于全球及地方产能的过剩、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等,都是处在降价通道的品类,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必须在降价中抢到更多的份额,让对手先死去,剩者为王。
在下面的产品生命周期图里,A、B两个点,是产品实施降价的时机点,尤其是在B点一次性完成降价,可以比在A点降价的损失少;但到了C点,再降价的增量价值已经不大,反而会造成利润的损失。
涨价通道的产品,我们称之为“时间价值效应”,即由于稀缺或成本上升导致的涨价,这种涨价不仅不会抑制消费量,反而刺激消费量甚至泡沫消费量(恐慌性跟风或囤积性购买)。
图1-5 产品生命周期图示
食品、农产品、白酒、奢侈品等,由于总体上供小于求,价格上涨是大趋势,这些产品的时间价值是不断增加的,企业可以通过涨价实现更高的品牌价值,涨价带来的品牌标杆形象,将使企业在竞争中持续领先。
中国白酒在2001—2010年的10年间,持续涨价的产品(伴随品牌传播的投入)如茅台、五粮液、洋河、郎酒、泸州老窖、剑南春、古井贡、西凤等,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晋级第一集团军阵营。
跨国奢侈品品牌每年都会调高产品价格,这样做并非其宣称的成本因素,而是一种品牌营销策略。
中国食品产业之所以安全质量事故层出不穷,与过去三十年形成的成本导向而不是品质导向的经营模式有很大关系。在成本导向模式下,食品企业将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愿意花费上亿元广告费去宣传,却不肯对生产线、管理系统、人员素质、营销战略等进行投资。
食品企业的这些做法与食品产业整体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是需要整体转变经营模式才能重建产品声誉的产业。
企业如何应对产品的价格战
价格战不可避免,企业需要做的不是咒骂价格战,而是懂得如何在价格战中胜出。
每个产业的每个阶段都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真正可以称为价格战的市场行为,是产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产业市场按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成长、成熟、衰退。在四个阶段里,不同主体的价格行为有不同的意义。基本规律如下:
(1)萌芽阶段:这个阶段不存在价格战,只有定价不同的企业,但在萌芽阶段向成长阶段转变的时期,会发生价格战,此时价格战往往标志着行业第一批领先企业的出现。比如家电业在1994年展开的彩电大战,就属于这种性质。但这个阶段的价格战实际是产业市场崛起的信号,而不是行业洗牌。
(2)成长阶段:成长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需求快速放大、参与的企业主体多,且实力大的业内外资本皆会抢占滩头,价格战是这一阶段市场竞争的主旋律,因为规模效益的成本下降与需求扩大具有正相关性。2005年起的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就是在皇明、亿家能等早期企业近十年的市场培育下,出现行业急速扩容的暴发增长。这一阶段的价格战带有行业洗牌的特色。
(3)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指行业市场增幅变小或出现新的替代性需求解决方案,此时行业内的参与主体形成初步的规模集中化格局,基本特征是行业前五位企业(CR5)市场份额占总市场份额的65%以上,且前3位企业份额大于或等于后7位企业的份额。中国啤酒市场的三巨头华润雪花、青岛、百威英博占据市场份额的50%,超过后七位的份额总和。这个阶段领先企业会用价格压制对手,但不会以发动价格战的形式去进行整合,中小企业已没有能力发动有市场影响力的价格战。
(4)衰退阶段:衰退阶段主要指产品的升级换代,如模拟手机向数字手机、随身听向MP3/MP4、再向平板电脑的升级,彩电由彩管向液晶、等离子转型等重大的产业结构性变化。此时被淘汰产品要发生的不是价格战,而是清仓后消失,主流企业退出此类边缘化的产品领域。
我们在此提供一个认识及思考价格竞争行为的方法论框架:
(1)价格战取决于产品本身的价格弹性。就是说,如果行业主流产品价格空间很大,又没有独特的技术或制造门槛,用户应用广泛,那么这类产品发生价格战是必然的,企业必须将发动、及时跟进、参与价格战的策略纳入企业经营战略的考量里。
(2)价格战在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真实影响效果不同。简单地讲,在成长期里,价格战客观上是件好事,会推动用户市场的增长,企业需要的是抓住新增加用户的方向,调整销售策略,及时收割“用户增长红利”。到成熟期时如果没有规模效益,要么进行产品升级,要么尽快退出,否则必将成为价格战的牺牲品。
(3)对任何企业发动的价格战要及时判断降价的渠道受益对象,即要理性分析企业发动的价格战。理性分析是指要准确判断降价行为的真正受益主体,即进行渠道价值链利益分析,找到降价的受益主体,如果核心渠道的分销商没有获利,要达成价格战的目标是困难的。
(4)客观分析降价的顾客效用。即分析降价对于现有目标客户的影响力,是否加快了目标客户的采购决策周期以及是否带来了新的客户群。如果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就说明这个价格战需要立即跟进,抓住现有的或新增的客户群;如果客户层面反应一般,就可以用其他方式化解降价的影响,不一定要直接作出反应。
(5)价格战要产生行业“洗牌”的效果必须具备垄断上游的能力。不是所有的价格战都会产生行业洗牌的效果,除非领先企业对上游的产能或核心原料供应具有垄断能力。啤酒的洗牌就是通过并购、建厂这种产能整合实现的,格兰仕之所以能做“价格屠夫”,也是基于对全球范围内的微波炉制造产能的垄断(将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压缩到跨国公司无法拒绝)。
(6)二三线品牌要低调跟随价格战、高调宣传价值战。在成长期内,领先品牌的战术性价格战是一种错误的战略行为,给二三线品牌崛起提供了机会。二线品牌要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就是快速跟进价格战,但一定要在打价格战的同时,高调宣传企业的产品价值、品牌价值(如服务能力等),这样就会“才色兼收”:既不丧失价格战的增量利益,又拉近了与领先企业或品牌的距离。
科学、快速、准确地判断价格战的性质,找到发动价格战的企业战略错位或判断盲区,根据自身市场地位选择合适的跟进策略,价格战就是可以被利用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