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改善后的变化
: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六层觉知,为什么要一层一层地觉知?因为有些问题没有办法提前发现。就第三层觉知来说,如果企业不推主生产计划,不执行主生产计划,就没有办法发现主生产计划更新不准确的问题。只有做了,这个问题才会在执行的过程中暴露出来。
:甚至包括瓶颈也是这样。企业人员其实并不是不知道涂装车间这个瓶颈,但这个瓶颈有多严重的影响,他们没有数据化的概念。把日计划安排下去,这种影响就会以数据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日计划是根据标准产能安排下去的,结果卡在涂装车间。能生产的东西就只有这么多,我们就可以看到涂装车间的瓶颈影响了多少产能,这是一个数据化的概念。
如果不推行这个日计划,这个瓶颈就有可能永远成为讨论的话题而没办法解决,因为我们没有数据化的东西,不知道有多少损失。
所以我经常说和老板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谈到钱,因为老板关心的是赚还是赔,而不是对和错。很多管理人员经常分析对和错,而不是以钱来衡量。
只有通过这种日计划模式,才能把瓶颈造成的影响量化成钱,老板才能下决心做一些改变,所以我觉得只有通过日计划才能真正抓住瓶颈并改正。
:只有做了前面的动作才能发现后面的问题,才能继续后面的动作。
:没有订单评审,就没有主计划,因为没有订单评审就没有交期分解。没有交期分解就没有主计划,没有主计划就不可能有周计划。不通过排查就不可能有日计划,没有日计划就不知道瓶颈。永远只是一个感觉,不可能做数据化的、效益的损失分析,不可能全力以赴解决。所以ZG公司之前为什么没解决瓶颈?很简单,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问题的影响有多严重。
实际上,层层觉知是一个动作之后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再做动作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才能找到真正原因。找到真正的原因就很简单了,然后把很简单的动作做到位,就有效果了。
制订计划的核心在排查,排查很简单,不难做。瓶颈分析找到的原因也很简单,员工动作规范也很简单。最后我们找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小问题,解决的方案也是小方案,但这个解决过程是一层层来的。如果没有一层层的觉知,我们就不会这样看问题,会把问题看得很严重,然后不去解决,总在办公室讨论。通过层层觉知,找到很简单的方法以后频繁地检查、频繁地做,效果就有了。
:实施一系列动作后,数据有了一些变化,是变革50天左右的数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