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满的幸福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口才艺术中运用八分哲学:话忌说满,八分更有感染力(1)

话说得太满,就没有了退路

如果你是一个足够聪明的人,那么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一定不会把话说绝,让自己毫无退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说不准今天被你打击的对象,明天就成了你的合作者。所以,在平时的说话艺术中,我们要懂得如何运用八分哲学,而不是口无遮拦,常常说出一些“势不两立”的话。只有那些愚蠢的人才会对别人过早地下定论。

很多时候,话说得太满,就等于截断了自己的退路。我们看看那些政治元首或者商界巨擘,他们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总是先说“你的事做得挺好,效果、反映都不错”之类的话,然后再用“就是”“但是”“不过”等来做文章。谁都知道“但是”后面的才是真正要说的话,不过前面的话并不是假话,或者废话,所以不得不说,这样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也是为了不把话说绝以至于留下任何话柄。如果一个人说话直来直去、口无遮拦,那么就会使别人的面子受损,从而在心中生出芥蒂。这样就为自己埋下了隐患,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周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北人,几年前他来到内蒙古做羊毛生意。当地有许多做畜牧产品生意的小收购站,都愿意给他提供货源,一直以来,大家合作愉快。

前不久,周先生再一次到内蒙古联系货源时,一家在当地颇有实力的公司派代表找他谈生意。对方直言不讳地说,他们有实力将那边的羊毛生意全部包揽,希望周先生能够放弃与那些零散的小收购站合作,两家联手做,可以很好地控制价格,这样对双方都有利。这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周先生明白,内蒙古是他多年辛苦经营的根据地,若只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被以往的合作者和下面的百姓“千夫所指”,以后在这地界上就不好混了。可是如果不答应吧,对方公司在当地实力雄厚,和一些政府部门也有关系,断然拒绝,就有些太不给面子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周先生和对方代表说:“我们‘在商言商’,贵方这样好的条件,我也很想与你们合作,可是对于这边的具体情况,你们肯定也知道得一清二楚,有那么多的生意人就指着这一行吃饭,如果砸了他们的饭碗,再弄出一点事端,那么对于咱们双方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周先生一针见血,指明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又话锋一转,十分真诚地说道:“贵公司做的都是大买卖,能够与之合作当然是我最大的荣幸,如果将来能够筹划出一个比较妥当的办法,只要没有生出什么事端,我一定按照原来的计划,只与贵公司合作。至于那些额外的利益,当然都是归贵公司所有。”

周先生的这一番话说得无懈可击,不过对方代表也是深谙世故之人,明知道周先生所谓的“比较妥当的办法”,就算再花上好几年的时间也未必能够筹划出来,也就是说,周先生所谓的“只与贵公司合作”等,说到底只能算是有名无实的“口惠”罢了。话虽然这样说,可是对方还是能够体谅他的苦心,这本就是一件为人所难的事情,或者说他没有昧着自己的良心办事,只要听完他的前半段话,对方也就能够理解了。可是他还补充了后半段话,这些都是给对方的一种尊重,其心意还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对方代表微笑着点头说:“周先生真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我们虽然没达成合作的意向,不过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我们前面说过,做事要留有余地,其实说话也是如此。在我们与他人的交际和交谈中,由于各自所处的立场不同,观点和利益也不同,因此我们不得不拒绝或回绝对方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种拒绝或回绝对我们是必需的,不能不说,不能不做,但是我们也会因为这种拒绝或回绝,没有给对方留一个台阶下,常常弄得对方很尴尬。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关乎自身立场、观点和利益的冲突,势必要据理力争,最后弄得鱼死网破。其实不必如此,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想办法避免直接回话和直接做事的应对方式,而采取一些比较温婉的说话和一些比较容易让对方接受的行事方式,这样可以让对方的情绪较少地受到刺激。俗话说得好:“就算不能做朋友,也不要成为冤家。”说话做事留个“活口”,留份人情,山不转水转,没准以后大家又会在一起合作呢!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有很多事情的发展态势是出乎我们预料的,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所以,平日里说话要懂得运用八分哲学,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王勇刚刚大学毕业就找到一份挺不错的工作,可是由于年轻气盛,他在公司里没待多久就因为工作上的问题和同事产生争执——王勇要用A方案,而他的同事坚持要用B方案,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案做。本来说好分头行事,王勇却忍不住甩下一句:“你的方案绝对不行,你要是成功了我就不姓王,我跟你姓!”后来的事实让王勇非常难堪:他自己的方案失败了,而同事的方案成功了。王勇当然不可能真的改自己的姓,同事也没有再提王勇改姓的话。但王勇明显感觉到了周围其他同事对自己的冷淡。三个月后,同事升为本部门主管,而王勇只得选择辞职,灰头土脸地离开了。

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反感一些行政官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老是用一些模糊的“外交辞令”,比如,可能、大概、研究、或许、评估、尽量、征询各方面意见等。其实,他们之所以喜欢运用这些字眼,就是一种应对意见的处理措施,而且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把话说满了,一旦结果事与愿违,那该多难堪啊!

那么,在日常交际与谈话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八分哲学,为自己留有余地呢?

(1)面对别人的请求托付,我们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而应该用“我尽力争取、我试试看”等表明自己的态度,却不保证结果的字眼。

(2)与人发生强烈摩擦时,也要尽量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恶语相加,更不要随口说出一些势不两立的绝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即使非要说,一定要只表示自己气愤的程度,没必要把话说绝,以便他日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3)当上级下达任务的时候,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可是最好不要拍着胸脯说“绝对没问题”,也不要像电影里那样,说什么“保证完成任务”一类的豪言壮语,而应当以“我将全力以赴”的字眼。因为现在不是战争时期,没有人会让你赴汤蹈火。上级要你完成的是“任务”,并没有让你下“死保证”。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而且这样的回答也不会损害你的诚意度,反而会让老板觉得你是一个做事审慎的人,因此更加信赖你!就算事情没有办好,也不会过于怪罪你。

(4)不要把人看“死”了。像“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辈子很长,变化也很多,不要一下子就做出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的话语。

总而言之,说话要讲究八分哲学,处处留有二分余地,这样才能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应该讲究有进有退的行事法则,这样才能在日后处理事务时更加灵活多变,解决更多复杂的问题。说话忌满,给自己和他人留下回旋的余地,这样对彼此都有好处。

答案并非唯一,不要总是否定他人

普陀山一座寺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一天到晚都坐在佛像前面念经,小和尚则坐在老和尚身边想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师徒二人相依为命,常年在这座幽静的寺庙中吃斋念佛。

有一天晚上,月光从窗口照了进来,老和尚慢慢地睁开了眼睛。他想考考身边的小和尚,试一试小和尚的悟性如何,于是给小和尚出了一道题:“一个非常爱清洁的人和一个生活很邋遢、不讲卫生的人一同从外面回来,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讲卫生的人先去洗澡?”老和尚希望从小和尚那里得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小和尚苦思冥想了好一阵子,答道:“肯定是不讲卫生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非常脏,需要去洗澡。”老和尚听完小和尚的回答,只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小和尚以为自己的答案不正确,又改口说道:“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老和尚听完,只是问:“为什么?”小和尚这次变得胸有成竹了,理直气壮地说:“原因很简单,讲究卫生的人通常都有勤洗澡的好习惯,而不讲卫生的人通常没有勤洗澡的良好习惯,只有爱清洁讲卫生的人才会因为长时间没洗澡而先去。”说完,小和尚信心十足地望着师父,等着他老人家的肯定。可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肯定小和尚的观点,反而评价小和尚的悟性差,小和尚这下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两个人一同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讲卫生的有洗澡的需要。”小和尚补充道。可师父的脸色告诉他,这次他又错了。

到最后,小和尚只剩下一种选择了,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回答:“两个人都不去洗澡,原因是爱清洁的人很干净,不需要洗澡;不讲卫生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

他的话刚说完,老和尚满意地说:“实际上,你把四个有可能的答案都已经全部说出来了,可是之前你每次只认准其中的一个是正确的,这样你的答案是不全面的。因此,单单只拿一个出来都不是准确的答案。”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人的脑海中都存在“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事实上,对于某些数学问题来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可能是对的,然而生活中大部分的事物都有很多个不固定的“答案”,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并不固定的答案去争执,甚至大动干戈。尤其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时候并非因为说得不对,做得不对,而仅仅是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

如果在你的意识里,永远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得到一个答案之后,就会停止追寻的脚步。因此,我们不应该满足于一个答案,甚至为此而放弃追求与探索。我们应该知道,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如果换一个角度想想,也许就会有意外的发现。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做了一项关于“儿童想象力和幻想力”的科研调查。在这项调查中,教授向千余名小学生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如果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1只,还剩下几只?”其中有99%的孩子说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1只也没有了,因为猎人开枪打死1只,其他的都被吓跑了”。其中只有一名小学生的回答出乎众人的意料,他说:“猎人开枪打死1只后,树上还剩下3只,因为这5只小鸟是一家人,猎人用枪打死了鸟爸爸,鸟妈妈被吓跑了,最后树上还剩下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各位专家在听到孩子们的回答之后,感到十分不解,为什么孩子们都会陷入同一种思维模式呢?

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用上面的题目考过孩子,当孩子说出千奇百怪、极富创意的答案时,我们总是习惯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纠正孩子——“树上5只鸟,打死1只,其余4只都被枪声吓跑啦!”这是几代人都在沿袭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它使多少孩子丧失了迸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可能。如果将它反映到成人的世界里,我们不也是同样的无知,同样的被“唯一的答案”或者“标准的答案”所桎梏吗?

既然“答案并非唯一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考虑问题。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也应该懂得八分哲学,不轻易地否定别人。试想一下,如果在对方陈述他们的一些见解和观点时,我们总是忍不住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有时候还会出言不逊,说一些否定他人的言语,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双方争辩起来,甚至使双方互相谩骂。这是谁也不想面对的结果。所以在你否定他人之前,至少应该想想以下几个问题:

1.在否定他人之前,你还有多少未知

在否定他人之前,你首先应该想想自己还有多少未知——凡是对自己没有亲历,或者对事实的真相不够了解,或者对某些问题存有疑点的情况下,都应该避免一些准确的表达,而选择用那些恰当的限制性词语。因为有的事物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涉及面也更广,所以在我们尚未搞清事实真相、自己仍然不明就里的时候,不宜说过头话,轻易地否定别人。

2.否定别人只是为了自己出风头吗

有时对方说的并非没有道理,我们只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故意保持与对方不同的见解,抢着说出我们的高谈阔论。这时我们就应该想想:我们的“高见”真的是高见吗?或者只是想在众人面前出一出风头。假如我们总是固执己见,把对方的话当成片面之词或者一家之言,然后我们也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大谈我们的想法。可换个角度想想,我们自以为是的想法不也是片面之词或者一家之言吗?所以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反驳别人的意见,因为那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