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题记1
我会把宝贝的言行随时告诉你的,共同积淀培育儿童的资料,送给宝贝一份无价之宝。
——姥姥曾丽华
2006年9月17日
题记2
我们每个家庭,都有各自值得传承的地方。
如同大自然中,每朵花、每棵树都有其独特的风采。
自己家的孩子,终究要靠自己家来教育。
专家不能一直住在你家帮你养孩子。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找回自己的心。
我们必须找回自信,从茫然无措中走出来。
我们必须相信,也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教育好自家的孩子。
——妈妈佘玺
用“钱”养孩子,不若用“心”养孩子。用钱堆起来的孩子的养育方法,不适合大多数人。那么,我们平常百姓该怎么养出身心健康的好孩子呢?
这是我们这本书出版的由头。
准确说,这是一本给普通人家的0-7岁小孩监护人看的书,这是一本两代人怎样配合共同用心养育好孩子的书——年轻一代,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却又抱怨老人溺爱孩子,隔代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任性,就是胆小,可是抱怨不能解决问题,着急只能坏了身体,孩子的成长不容等待。我们的孩子,需要两代人共同用心培养,只有两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可说到底两代人怎样共同用心养育出一个好孩子呢?我们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一岁四个月,宝宝老是要脱掉鞋和袜子,观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候是屋里热了,她脱鞋袜;有时她脱掉鞋袜后,就去爬高,比如上窗台,这样她的脚趾就会紧紧地抓住脚下的东西,像壁虎一样紧紧抓住,所以,这时光脚是为了安全。还有,宝宝有时脱了又穿,穿了半天,穿不上,这是她在学习,她想自己能穿,就自由多了,想脱就脱,想穿就穿,那有多好,免得老是受大人管制。因此,宝宝喜欢穿姥爷和舅舅的鞋,穿上后,得意得不得了,虽然是像踩两只大船似的,两条腿拖着两只大船一步一步地挪,但脸上却是乐开了花。
《姥姥研究孙儿日记》
像这样的细节,在《姥姥研究孙日记》里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读者未必有耐心把20多万字的日记原文看完,因此,本书只是对《姥姥研究孙日记》的内容做一整理,进行了摘录、总结和点评,希望对带小孩儿的老人提供一些帮助,开启带孩子的新思路;为正在怀孕的准妈妈们,为0-7岁孩子的父母,提供一点参考;为更多的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作一点贡献。
2011年底,我在辽宁凤城的老城社区开办“爷爷奶奶怎样带孩子不累”公益讲座时,台下的听众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看到我展示的姥姥怀抱小宝宝把腿放到树干上练习劈叉锻炼的照片,纷纷赞叹:看人家老太太!再看到八九岁的孩子自己炒菜做饭的照片,赞扬声就又转向了孩子:看人家的孩子!下课后,大家围到我身旁,问有没有可以拿回家参考的书或者资料:要是有,我们愿意买!那时还真没有,有的只是一份20多万字的《姥姥研究孙日记》。那些日记,我们自己家人原封不动地读,是充满了喜悦和怀旧感的。但是,别人哪有那个耐心一篇篇从头看到尾啊!
看着这些老人家如此迫切地想要学习和改进自己教育孙辈的方法,我下定决心,尽快把妈妈的育孙日记编辑出来。虽然当时听讲座的人只有一群人,但是这一群人却代表了中国许许多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心声。
在我们国家,老一代帮忙照顾孙辈,一直是个传统,即便是急剧演进的现代社会也不例外。据统计,不论是大到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国际化城市,还是我父母生活居住过的小城市辽宁凤城,60%以上的家庭,都是由老人带孩子。这么庞大的一群人中,有多少人渴望获得隔代教育的好思路和做法啊!于是,这本以姥姥日记为主线、妈妈加点评的书越发有出版的价值了。
孩子的成长,是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监护人怎样才能够做到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转变思维方式,以孩子这个生命的变化为主,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习惯呢?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持续多年的思考过程。养育孩子,好比种庄稼,小苗需要用心观察。这本书里所选录的日记准确记录了一个老年人如何用“心”培植细苗的过程。
当然,我们的做法,绝对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连树叶都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更何况对孩子的养育呢?我们所记录的方法,是我们一家对养育孩子的持续思索。我们不是权威,我们起的是一个引子的作用,借以引出更多的高水平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爸爸妈妈共同养育孩子的经验,大家一起来探讨,怎样实施隔代教育,怎样共同养育孩子,培养身心健康、独立自强的好孩子。
值此书出版之际,回过头来再次纵观姥姥这些年的育孙日记,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小孩的早期教育太重要了。如果说小学基础教育重要,那么在孩子上小学之前的家庭教育,就更是重中之重了。姥姥的育孙日记,记录的就是孩子从学吃饭到上小学这样一个持续的家教实施过程,大事小事,拉屎撒尿,吃饭睡觉,上学放学……身体的变化,精神的成长,琐琐碎碎,不一而足。如果说孩子上学后成绩优异,容易融入集体,乐于帮助他人,不给老师们添麻烦,那么,姥姥研究孙儿的功劳是最大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六七岁之前的童年,正是那万丈高楼的地基下的坚土。
我领着宝宝往家走,刚到公园门口,一个小孩走过来给了宝宝一个风车,这个孩子就是上次玩宝宝风车的孩子。
这个孩子今天是他妈妈带着,他眼神都变了。往日,他奶奶带他时,他的眼神总是恨恨的、愤怒的样子。有一天,还把她奶奶的眼角处抓出了血,留下大约有3厘米长的伤痕。他奶奶认为他不能干的事和不能去的地方,他若去,他奶奶就会强行把他抱走,动作之快,犹如老鹰抓小鸡,他就挣扎,奶奶埋怨他,数落他不听话,他就用大大的眼睛瞪着他奶奶。
每次看到这个可爱的小男孩,我都在想他稚嫩的心灵会想些什么呢?对小孩的教育,如果一点不懂得小孩的心理,这样的大人就不配看管小孩,因为这会摧残小孩美好的心灵,会种下“仇恨”的种子。我真希望大人们要尊重小孩子,要和他们平等相处。于是,我也在反思,我做得如何呢?
《姥姥研究孙儿日记》
在带外孙女这件事上,姥姥觉得自己做得还算是比较尽心尽力的。我这个当妈妈的,也是这么看。其实,母亲并没有多少自己带婴幼儿的经验(对于教育中学生,她是很有经验的。孩子的姥姥是退休的化学工程师,姥爷是当地有名的儿科专家,他们一共培养出十个大学生(自家两个孩子,其余都是亲戚家的,来我们家读书,从初一读到高三)。当年生下我之后,我就被放在姥姥姥爷家里,身为军人的母亲忙于工作,还没意识到教育孩子这件事跟革命事业一样重要。那时候的整个社会氛围,都鼓励人们献身革命事业,不像现在这么重视孩子的教育。我在姥姥姥爷家长到6岁,妈妈来接我上小学时,我无论如何不愿意回去。
因此,当妈妈来帮忙照看外孙女时,我作为孩子的妈妈心里是很紧张的。妈妈着手照顾宝宝后,她就开始记观察日记,就像观察一棵植物一样,细心地观察孩子每天的成长变化。一开始记育孙日记,是为了方便自己带孩子,到了后来,慢慢地日记里萌发出了对学前教育的思考,再后来的有些日记,可以说是比较经典的教育案例了。《姥姥研究孙日记》的记法,也从流水账、豆腐块,慢慢演变成了耐读的文学作品,读来令人感动。
我们必须体谅的是,老人带孩子,常常会感到很累。身体累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心累。孩子是新生命,无日不在拼命成长,老人则是老生命,无日不在逐渐变衰老,这两个生命体的成长规律是相反的,让老人带一个那么蓬勃的新生命,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加上老人又担心这个新生命磕磕碰碰,心理负担加重,身体就倍感劳累。其实完全可以不必那么累。
心累,是观念没有打开,观念打开了,思路拓宽了,就不会感到那么辛苦;可改变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不改变观念,老年人带孩子不可能不辛苦,而孩子也辛苦。得失之间,相信各位老人家和年轻父母们自有体会。
年轻的父母们还要仔细想想,是不是把孩子甩给老人就完事了?一定不行。自己的孩子,还是需要自己养。两代人怎么分工合作,需要从长计议。
姥姥研究孙女,最大的特点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后再采取对策,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决定孩子的行动。归总起来,姥姥带孩子,遵照的是下面两个重要的原则:其一,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其二,孩子自己能想的事,自己想。遵照这两个原则,姥姥自己不辛苦,也给孩子留下了巨大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游刃有余地自我发挥,学会了自己应对事情,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成长为一个勇敢、独立、爱学习的孩子。
一年级
你活泼可爱,舞台上留下你优美的舞姿,语文课上留下你清脆的读书声,音乐课上留下你甜美的歌声;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收发作业都很及时;同时,你还能带领同学们打扫室内外卫生。希望你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
你勤奋学习,乐于帮助别人,任劳任怨地为班集体服务,像一个懂事的大姐姐!你身上那种进取、不服输的劲儿,令同学和老师佩服;你在学习上的勤奋精神,在活动中的踊跃精神,以及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都是那样令人赞叹!你不愧是老师的小助手、同学们的好榜样、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三年级正在进行中……
——选自班主任老师的评语
女儿9岁,我们还在观察着、思考着、行动着,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过一个幸福的人生。女儿说:妈妈,你写这本书,一定要多站在各种家长的角度去考虑,不要让成绩好的孩子家长觉得你是在显摆,也不要让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嫉妒……你要从多个人的角度去考虑。4月9日晚上,她对我讲了这番话,当时我听了,只感到汗颜。我觉得她想得挺多,也挺懂事。
感谢父母帮助我一起养育了一个好孩子!
感谢孩子让我有了一次全新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