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秦灭六国
秦王嬴政亲政之后,凭借强大的国力,平定内乱,加强集权,并开始了统一天下的进程。从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结束,秦国在短短10年间结束了近500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蒙恬出击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向北出击匈奴。第二年,秦军将匈奴击退了七百里,夺取了黄河南边的大片地区。秦始皇就在当地设置了九原郡,派获罪被贬的犯人去戍守。当时蒙恬驻守上郡(今陕西榆林南),匈奴头领单于只好率众北迁。
焚书坑儒
“焚书”和“坑儒”是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而制造的两起重大事件。公元前213年,秦统治集团内部围绕分封问题发生激烈争论。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禁止私学,发布焚书令。所焚之书包括秦统一前的列国史记和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秦国史记、博士官所藏的图书,民间所藏医药、卜筮和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焚烧之列。同时宣布,有敢再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次年,又因方士卢生等在背后讥刺秦始皇滥用刑罚,秦始皇下令穷究,受到株连的460余名儒生均被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体现了秦政的暴虐,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大损失。
秦始皇焚书坑儒图 清
这件清代的帛画以想象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的情形,图中在朝堂之上秦始皇巍然高坐,腐儒战战兢兢求命于下,朝堂之外已有许多儒士被绑,或被杀扔入坑中,或被押在坑边。
沙丘之变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夏开始了第五次出巡,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途中在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病逝。他死前留下玺书,让太子扶苏继承帝位。二公子胡亥的同党赵高与丞相李斯密谋,擅自篡改了遗令,立二公子胡亥为太子,并将扶苏和大将蒙恬赐死。赵高等载着秦始皇的灵柩若无其事地往回走,回到咸阳才正式发丧,胡亥继位,为秦二世。
赵高篡权
赵高乃秦二世胡亥的亲信,因帮胡亥篡夺帝位,深得秦二世宠信,不久便当上了丞相,被封为武安侯,大权独揽。赵高怕大臣向皇帝揭发他的恶行,就一面陷害和他作对的大臣,一面劝二世深居禁宫,不见臣民,从而一手独揽朝政大权。
子婴杀赵高
秦朝时,赵高杀了二世之后,便立二世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秦王,将二世当做平民来埋葬。要子婴斋戒,以便入太庙祭祖,接掌传国玉玺。
当斋戒进入第五天时,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商议说:“丞相赵高杀了二世,怕臣子杀他,就假装道义来拥立我登基。我听说赵高竟然与楚国相约要灭秦朝皇室,然后在关中称王,现在要我斋戒,以便入太庙,就是希望借此在庙中杀我,我想届时装病不去,那丞相一定会自己找我,等他一来就杀了他。”
到了要入太庙的时候,赵高派人去请子婴等人,子婴不去。赵高果然自己前来,说道:“宗庙之事,非常重要,大王为何不去呢?”子婴趁此机会在斋宫中杀了赵高,并灭了赵高三族。
陈胜
陈胜(? ~前208年),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人,是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少年时勇斗恶狼,胸怀鸿鹄高远之志,青年斗恶少,救张良,仗义执言,在被征谪走投无路时,奋起抗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队伍迅速壮大,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陈胜被推举为王,后分兵数路与秦抗争,主力周文军势如破竹,一直攻打到距咸阳公一百余里的戏(今陕西临潼县东),沉重打击残暴的秦王朝。由于秦军的疯狂反扑,加上六国后裔趁机复国,抢占地盘,陈胜又在胜利面前滋长骄傲自满情绪,任用小人,最终起义遭到失败,陈胜也被车夫庄贾所害,由陈胜委任的各地起义军终于在刘邦、项羽的率领下,推翻了秦王朝,陈胜的首义之功永远彪炳史册。
吴广
吴广(? ~前208年),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与陈胜同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陈胜滋长了骄傲情绪,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听陈胜节制,甚至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如围攻荥阳的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吴广意见不合,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的全军覆灭。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小篆体十二字砖 秦
这件显示秦始皇开创强大帝国声势的秦砖,以阳文篆刻“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12个字,意思是秦朝统一天下,普天之下都是秦朝子民,希望国富民安。
隶书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画。
驰道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国道”。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河南境内的贫苦农民900人到渔阳屯戍。适逢大雨,他们滞留在了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寺坡乡刘村集),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秦法“失期当斩”。为了死中求生,这一群农民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在大泽乡举行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首先攻下了大泽乡和蕲县,接着向西北挺进,到达陈(今河南淮阳)的时候,已经是一支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的强大队伍。起义军在这里建立了政权,国号张楚,陈胜自立为张楚王,吴广为假王。在他们的影响之下,许多郡县的农民杀掉当地的守令,响应起义,声势一度十分浩大。后来起义被秦将章邯所镇压。
巨鹿之战
指秦朝末年,反秦义军击溃秦军主力的战役。陈胜、吴广牺牲后,项梁立楚怀王之孙为王,仍称楚怀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兵围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等率反秦义军援救,途中项羽杀宋义代之。次年,项羽率全军渡漳河,命士卒带三日粮,破釜沉舟,以决一死战。与秦军九战,大破之,遂解巨鹿之围,迫使章邯投降。此战使秦军主力丧失殆尽,有力地支援了刘邦进军关中,推翻秦朝。巨鹿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的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拼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9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两年后,秦朝就灭亡了。
楚汉相争
指刘邦和项羽争夺封建统治权所进行的战争。公元前206年,秦王朝被推翻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划地分封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刘邦乘项羽征讨齐地之机,决策东向,占据关中,并迅速占领西楚根据地彭城。项羽回师反击,大败刘邦。刘邦经过休整,联络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今河南巩县上街)一带相持,又派韩信攻占魏、赵、燕、齐等地。项羽腹背受敌,遂于公元前203年与刘邦约以鸿沟(在今河南中牟县)为界,东属楚,西属汉。次年,刘邦乘项羽撤兵,全力追击,并约韩信、彭越合围。项羽败退至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东南),不久自杀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境),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楚河汉界
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其实就是在模拟历史上的楚汉相争。楚汉相争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场战争,以成皋之战为中心而展开,以垓下之战汉胜楚败而结束。
据《史记》记载,从公元前204年起,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在河南荥阳和荥阳西北的成皋一带发生战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和战斗后,汉军危急。将军纪信假扮刘邦东门诈降,刘邦趁机逃跑,项羽怒焚纪信。公元前203年,汉王刘邦趁项羽东进时引兵渡黄河,攻取成皋。
项羽在齐地闻成皋失守,急速归来。刘邦屯兵广武,在西山筑城。项羽进军广武,隔广武涧在东山筑城,形成楚汉对垒。项羽欲将留质在楚军中的刘太公烹掉,以威胁刘邦,迫刘邦决战,刘邦拒绝,并历数项羽十大罪状。当时刘邦有充足的粮草做后盾,以逸待劳,士气高昂,而项羽兵疲粮少。公元前203年,刘邦派韩信攻克赵、齐等地,项羽两面受敌,不得不妥协,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荥阳东北的广武山上有两座城,东边的叫霸王城,西边的叫汉王城,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多米的大沟,就是楚汉分界的鸿沟。现在的楚河汉界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40万大军,攻进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驻扎下来。刘邦军队的驻地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离此仅四十里。项羽决定次日攻打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刘邦的谋士张良的好友,项伯怕打起仗来张良会丧命,就连夜私自到刘邦军营找到张良,告诉他大战即将降临,让他赶快逃命。
张良不但没有自己逃命,反而把这一重要情报报告了刘邦。刘邦听了,恐惧地问:“这可怎么办呢?”张良说:“你可请项伯帮忙,让他在项王面前替你求情。”于是,刘邦摆上酒席,热情招待项伯。为了进一步结好项伯,刘邦还提出两人结为儿女亲家。项伯答应了,并对刘邦说“明天一大早你要亲自来给项王赔礼。”
鸿门宴遗址
位于今陕西临潼东。鸿门宴上,项羽因妇人之仁,放掉了刘邦这个夺取天下最大的竞争对手,最后自己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第二天,刘邦带领张良、樊哙和一百多随从到鸿门拜见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末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主公不胜酒力,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居然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
垓下之围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与项羽几年的交战中已占据明显优势。刘邦调集韩信、彭越的大军合攻项羽,将十万楚军包围在垓下。
项羽在半夜听到四面汉军中传出楚歌声,以为汉军攻占了楚地,就率领八百骑兵突围。到乌江边时,他不肯渡江逃命,便在江边自刎了。
“皇帝”的由来
君王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等。春秋战国时期,王室渐衰,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等。
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的功业,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他们和众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从此以后,“皇帝”的称号便为历代君主所袭用。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统一六国,结束了近500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显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尊严,他决定去掉王号,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名称,改称“皇帝”,宣布自己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始皇帝,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传之无穷。为了使皇权具备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宣布取消了帝王死后依据其行为评定谥号的制度,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他规定,皇帝自称为“朕”,颁布的文告称作“制”或“诏”,并且拟定了一套相应的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绝对皇权的树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最为重要的一环。秦始皇所开创的皇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赵高
赵高(? ~前207年),秦朝宦官。因通于狱法,任中车府令。后兼行符玺令事。秦始皇死后,与丞相李斯通谋,假传诏书令扶苏自杀,立始皇次子胡亥为帝。秦二世即位后,自任中郎令,居中用事。指使二世诛戮宗室大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诬害李斯,自为中丞相。又指鹿为马,凡不顺从者即借故杀害。公元前207年派人逼迫二世自杀,更立公子婴。旋为子婴所杀,夷三族。
李斯
李斯(? ~公元前208年),战国末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少为郡吏,曾师从荀卿。后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旋为客卿。公元前237年上书谏逐客,为秦王采纳。又为秦王兼并六国出谋划策。秦统一后,奉命与丞相王绾等共议帝号制度,后任丞相。反对分封子弟,主张禁私学,废《诗》、《书》等。又以小篆为标准,作《仓颉篇》,规范文字。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强化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泰山封禅
最早有历史记载的封禅活动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祭祀天神;“禅”是在泰山下扫去一片净土,祭祀土神。帝王登封泰山是国家鼎盛和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因此声威卓著,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秦始皇以后,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秦始皇始置。秦汉时三公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国家最高军事长官,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长官,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三公之间不相统属,互相制约,皆听命皇帝。三公之下又设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卫尉,掌皇宫保卫;典客,处理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族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此外,还有掌管宫廷修建工程的将作少府等。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
中国的县制起源
中国的县制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广泛应用于战国时期,至秦始皇时作为定制全面推行。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已开始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其长官可以世袭,这有别于以后的县制。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行政建制却比县低。战国时,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逐渐形成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秦统一六国后,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分大小,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的县长官称县长。郡县由于直属中央,不受诸侯王控制,因而避免了春秋以来诸侯纷争的局面,有效抑制了地方割据,为以后历代沿用。
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
秦朝统一后,就规定黄金为上币,每二十两为一镒;铜钱为下币,统一使用半两钱,确立了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币制,而以前各国的货币都被废止。秦始皇还规定以秦小篆为标准文字,废除各国所用的文字。此外,秦对全国的度量衡也做出了统一规定。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把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发到全国,作为标准器具。
半两钱及钱范 秦
秦时,将春秋战国时各国钱币统一为“半两钱”。
修筑长城
为了防御匈奴人南下,从公元前214年起,秦始皇下令在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新的万里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花费了十余年时间,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长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巨大的防御工程,对保障内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骊山陵墓
秦王嬴政即位之初,就开始在骊山北麓营造自己的陵墓。统一六国以后,他又征发70多万人继续修建骊山陵。骊山陵规模宏大,坟高五十余丈,墓中用了大量的铜、水银和黄金等贵重物品装饰。皇陵东侧随葬的兵马俑坑总面积为20780平方米,有各种陶俑和陶马8000余件。
除了修建陵墓,秦始皇还为自己修建豪华的宫殿。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他下令仿照各国宫殿的样式,在咸阳照样建造。
阿房宫
灭掉六国以后,秦始皇又在渭河南岸上林苑修建朝宫阿房宫,其规模“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围还有四通八达的阁道通向离宫别馆。这些规模浩大的工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秦的灭亡。
灵渠的修建
秦始皇派兵征服南越的时候,为了军粮,又下令开凿运河,连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这就是灵渠。灵渠建成后,随即成为联络中原地区与岭南的水上通道,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2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
崤关
古关名,又名古崤关。在今河南荥阳县水镇西。据说周穆王射猎鸟兽于郑圃,有人献虎给他,于是他就下令置柙养于此地,因此此地又被称为“虎牢”。这里秦时设关,始称虎牢关,汉朝设县,以后历代都在此地设防,也几经易名,一度有水关、成皋关之称。
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更因三英战吕布而名声大振。中国东西部之间的战争常在这里发生。楚汉战争期间,此关成为刘邦与项羽争夺的焦点。另有,春秋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郑败燕师于此;鲁襄公二年(公元前571年)晋悼王会诸侯于戚以谋郑,用孟献子“请城虎牢以逼郑”之计,开始在此筑城;唐代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宋代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鏖战纷繁,时闻杀声。
指鹿为马
公元前208年,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秦二世胡亥杀死丞相李斯,自己当上相。从此,赵高更加野心勃勃,妄图篡夺皇位。
赵高做了丞相,把持着朝廷大权,专横跋扈。一次,赵高趁胡亥正在上朝时,牵着鹿来到殿上,故意对胡亥说:“皇上,臣献给你一匹好马。”胡亥一见笑着说:“你错了,是一头鹿,怎说是一匹马呢。”赵高把脸一沉,然后奸笑了一声说道:“皇上,这是一匹马,不信你问左右群臣!”在场的亲信都一致说是马。这时,群臣中也有几个官员实在忍不住了,纷纷指责赵高丧心病狂、颠倒黑白的行为,他们说:“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故意说成是一匹马呢?! ”可是,退朝后,这几个说鹿的官员,都被赵高杀害了。从此以后,朝廷中再也没有人敢说实话了。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张良吹萧破楚兵 年画
这是杨柳青年画中关于楚汉战争的描绘,生动再现了楚霸王兵败乌江的悲怆。
霸王别姬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大军包围在垓下,兵少粮尽。夜间,汉军唱起楚地之歌,项羽在帐中闻四面楚歌声,知道大势已去,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虞姬听罢项羽的悲歌,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挥剑自刎。
孟姜女万里寻夫
传说秦始皇下令修造长城,强征数十万工役,孟姜女之夫万喜良也被强征。后孟姜女万里寻夫至咸阳,不料万喜良已死,孟姜女便在长城脚下哭吊夫婿,长城亦为此崩塌。秦始皇见到孟姜女后,欲迫其为妃。孟姜女佯装答应,等到将万喜良礼葬后,自尽殉夫。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才,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萧何像
暗度陈仓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高低。刘邦的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夺取陈仓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一个叫樊哙的大将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背水一战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韩信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