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口才学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章 口才逻辑

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逻辑方法要求我们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根据一切有关的参考材料,使所有正面的、反面的论证形成一个整体,尤其不要忽略一些重要的但又是细微的细节。

爱尔兰哲学家伊里杰纳任法国宫廷学校校长时,查理二世时常同他开玩笑。某次查理二世与伊里杰纳共进午餐,两人频频举杯。查理二世突然问他:“一个爱尔兰人和一个酒鬼有何区别?”

查理二世的问话是双关语,因为伊里杰纳是爱尔兰人,爱尔兰人的发音是SCOT,而酒鬼的发音是SOT,很相近。查理二世的意思是指伊里杰纳是酒鬼。

伊里杰纳机智地回答说:“一张桌子。”意思是说桌子这边是爱尔兰人,那边是酒鬼,反而把查理二世奚落了一顿。

伊里杰纳用严密的逻辑,将“酒鬼”的称号还给了查理二世。在伊里杰纳不否认自己是爱尔兰人,就得承认是酒鬼的前提下,唯一被对方所忽略的条件就是当时的情景,伊里杰纳就抓住了这一情景,从而还击了查理二世。

逻辑方法要求我们能够全面地考虑问题,并力求在谈话过程中没有漏洞让人捕捉,这样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反之,若被对手抓住漏洞,那就毫无办法了。

要想在言语交锋中百战百胜,就必须层次鲜明、条理清楚、思维严密、逻辑严谨,这样才可以稳扎稳打。

据冯梦龙的《智囊》记载:宋仁宗庆历年间,国子监直讲石介作《庆历圣德诗》,褒贬十分严厉,尤其是对枢密使夏竦批评斥责非常苛刻。

不久,石介受朋友株连而遭祸,被判罪,罢官回乡,不久就死去了。当时恰好山东举子孔直温谋反。有人说孔直温曾拜石介为师。于是夏竦就宣扬说石介其实并没有死,往北逃到契丹那里去了。

宋仁宗于是下诏将石介的儿子拘置在江淮,由地方官加以管制,不得自由行动。又派中使和京东转运使打开石介的棺材检验虚实。

当时吕夷简正任京东转运使,就对中使说:“如果棺材是空的,石介真是逃到契丹去了,那就将他的子孙全部杀掉也不算残酷。万一石介真的死了,朝廷无缘无故打开人家的坟墓,是不能以此示范后人的。”

中使说:“那又如何回复朝廷的圣旨呢?”

吕夷简说:“石介死了,必然有负责验尸装棺之人,加之内亲外戚,以及参加葬礼的学生,不止数百人;至于抬灵柩埋棺材,必然雇佣葬仪社的人。现在发公文命令他们全都来受审,假如没有不同的说法,就命令他们都立下军令状,官府出具保证书加以证明,也就足以回复圣旨了。”

中使便按他说的去办了。

宋仁宗看到奏报,也醒悟时夏竦在诬告,旋即下旨把石介的妻子和儿子都释放了。

从整个事情来看,是有前因后果的。石介作圣德诗时,“褒贬十分严厉,尤其是对枢密使夏竦批评斥责非常苛刻”,是因,“于是夏竦就宣扬说石介其实并没有死,往北逃到契丹那里去了”则是果。但同样的“因”,并没有出现同样的“果”,正是石介的诗,吕夷简被罢相,但吕夷简却不念私仇,顾念国家大体,为石介昭雪。由此可见吕夷简不仅有宽宏的气量,而且有过人的见识:在开与不开石介的棺上,做出了无人与有人——亦即投敌与未投敌的辩证分析,此行此举,确能“示范后人”。

以上的分析,既有辩证分析,也有因果分析。

从分析的方式来说,有方面分析、阶段分析、层次分析;从分析的方法说,有特征分析、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有辩证分析、有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等等。

我们着重讲辩证分析,是从建构逻辑框架,严守逻辑方阵,如何获胜的角度来考虑的。

重要的是要灵活而巧妙地将逻辑关系应用到语言中,而这些是建立在严密的全面地思索的基础上的。体系严密,攻守自如,环环相扣,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谬误法则,绕晕对手

所谓谬误法则,就是以看似不合常理的表达方式,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为自己解围,或讽刺他人。主要有四种方法。

1. 兑现斥谬法

兑现斥谬法就是以绝妙的语言“威逼”对方依其自己的谬误自行现身,然后抓住对方的谬误不放并加以“发挥”,狠狠地反击对方使其无处逃身。这种办法通常用于对付那种善于哗众取宠,而其言语又具有一定的煽动性或欺骗性的对手。他们惯常以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逻辑来蛊惑听众。面对这类对手,逼其自行现身令其当场出丑,无疑是一种妙招。请看下例:

有一个自以为是的青年向别人卖弄他的新观点——一切都是幻觉。有一回,他聚集了几个人,一本正经地兜售自己的说教。言语中,左一个幻觉,右一个幻觉,甚至居然说“所有人在所有的事实面前都是幻觉”。听的人有的摇头,有的半信半疑。旁边有两个人耳语了一番,其中一个人跑了出去,不一会又跑了回来,对那个青年说:

“快!你的电话!你的妻子被车撞了,现在已送到医院去抢救了!”

那青年一听脸色顿时煞白,慌忙站起来就要往外跑。

另一个人却一把拉住他:“急什么?你妻子被车撞不过是幻觉罢了!”

那青年气急败坏地直跺脚:“出了这么大的事,你还开什么玩笑?”

制造假消息的那个人接着说:“别着急,确实是跟你开玩笑。不过你是被幻觉吓着了吧?”旁边的人听了,全都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而那青年被人出了洋相,又气又恼,却无言以对。

这个玩笑开得虽然有些过分,但不难看出两个开玩笑的人正是针对那个青年对幻觉的荒谬观点,用兑现斥谬的现炒现卖法来驳斥那个青年的谬论。兑现斥谬法之所以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能有效地驳斥谬论,就在于这种方法是以客观事实为武器,使对方在现场现出原形,而一旦现出原形,任何貌似正确的谬论的错误本质也就昭然若揭了。

2. 借谬得利法

借谬得利法在逻辑上有些类似钻空子。即利用别人倚仗某种势力或权力而制定的不合理规定或所说的失误的话予以断章取义或别解,然后对其中仅有利于己方利益的部分进行发挥。借谬得利法从理论上讲,似乎比兑现斥谬法更近乎歪门邪道,但在实际运用中,还难说得上究竟谁对谁错。

某单位欲招聘有特长的员工,但是招聘好几次都没有找到比较合适的,这一次发布招聘的广告上特意加上一句:有特长方可应聘。这一次前来应聘的又有几十人。

这时一个青年来到面试的地方向主考官递交简历,简历上赫然写着:“专长——说谎大师,造谣能手。”主考官觉得可笑,就对他说:“那你现在就给我表现一下好了。”青年走出门外,对在外排队应聘的人们说:“大家都不要等了,这里唯一的招聘名额已经确定是我了。”

这个青年这话实在绝妙,也令所有在场的人包括主考官在内大吃一惊。谁错了?谁都错了。谁没错?谁都没错。

3. 归谬制人

归谬制人法,就是先假定对方的话是真的,然后以此为前提进行推论,将它推向极端,推出明显的荒谬结论使对方难堪的一种方法。

古时候有个富人死了,其妻同管家商量,要用活奴给他陪葬。富人之弟是个有识之士,反对这样做。他嫂子坚持道:“你哥哥死了,但地府无人侍奉,我们决定用活奴陪葬,谁阻拦都不行。”其弟便改口道:“还是嫂子和管家思虑周全,用心良苦,可见嫂子同兄长夫妻情深,管家对主人忠心不二。既然要用活人陪葬,让别人去服侍兄长,我们不放心,倒不如嫂子和管家去陪葬,兄长定然会非常满意的。”其嫂和管家哪愿意去死,只好将活人陪葬一事作罢。

归谬制人法的运用,要注意相同性质的谬论的可比性,若将两件不相干的事情扯在一起,便收不到以谬制人的效果。

4. 谬上加谬

缪上加谬是把一种荒谬极端化或者把荒谬性层层演进的说话技巧。它要求不但有幽默感,还要使幽默感的程度加大。这就要求说话高手把微妙的荒谬性扩大为显著的荒谬性,把潜在的荒谬性提高为一目了然的荒谬性,可以说这种方法给我们运用发挥的余地很大。

我国古代有个笑话十分精彩。

一个人非常吝啬,从来不请客,有一次别人问他仆人他什么时候会请客,仆人说:“要我家主人请客,你非等来世不可。”主人在里面听见了,骂道:“谁要你许他日子。”

本来说“来世请客”,已经由于来世的不存在而不可能了,也可以说彻底否定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很清楚,没有任何疑问。从传达思想来说这种极端已经足够了,但是从构成幽默效果来说,还不够,因为它太平淡了,不够极端,而幽默感所要求的荒谬,得有点绝才行。

故事里这个主人绝就绝在,明明来世请客时永远不请客的意思,他却认为不够,因为从形式上来说,来世请客,句子是肯定的,还没有达到从内容到形式都否定的程度。在他看来哪怕是否定请客的可能性,只要在字面上有肯定的样子也都是不可容忍的。正是这种绝对的荒谬产生了幽默感。

有一个古罗马时期传下来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人想要安安静静地工作,就吩咐仆人,如有来访者就说他不在家。这时有一个朋友来了,远远看到他在家中,虽然这个朋友不相信仆人说的话,但仍然回去了。

第二天,这个拒绝访客的人反过来去拜访他那位朋友,他的朋友出来对他说:“我不在家!我不在家!”

这个人表示不解,他的朋友说:

“你这人太过分了,昨天,我都相信了你的仆人的话,而今天,你居然连我亲口说的话也怀疑。”

这回答真叫绝了。

绝就绝在一句话中包含着多层次的荒谬。第一个层次,明明在,却说不在;第二个层次,你昨天明明在,却让仆人说不在,这成了我今日说不在的前提;第三个层次,我明明知道你仆人说谎却相信了,今天我亲口说谎你不应该怀疑,因为我比你的仆人的地位更高。

像这样将多种荒谬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成为复合的荒谬,我们把它叫做谬上加缪。

谬上加缪的特点是不管多种可能性的,它只管往荒谬的结果上推演,歪理歪推,效果才会更明显。

求同存异,力求突破

求同,是为了说服对方,对双方的矛盾和问题采取回避和保留的态度,尽量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谋求一致,以便统一行动。

二次革命后,革命党内部军心涣散。为了激发士气,重整旗鼓,孙中山决定将革命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并制定了新的入党誓言。其中一句为“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中山再举革命”的话,并要求入党人在誓言上加印手印,这一做法引起了党内部分人士的不满,以黄兴最为激烈。他认为,这些条件不合理,“前者不够平等,后者近似侮辱”。他批评孙中山“反对自己所提倡的平等自由主义,只是以人为治,效仿袁世凯的做法”,要求孙中山予以更改,矛盾一时难以调和。

于是,黄兴拒绝参加中华革命党。在中华革命党召开成立大会前夕,他作别孙中山,前往美国。临走时,他向孙中山表示:“我不是存有私心和先生对立。”他保证:“如果有机会,我会尽职尽责,保证与先生的革命目标保持一致。”

当时,有些政客曾企图拥黄兴为领袖另组新党,他严词拒绝,到美国后,他并没有独树一帜,或把孙中山与自己的分歧公之于众。他以孙中山为旗帜,致力反袁的大目标,再一次表现了黄兴不为成名立功的高风亮节。

孙中山与黄兴对这场争论,都求同存异,保留自己的观点、主张,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当矛盾双方面临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敌人时,就应求同存异,放弃前嫌,谋求一致,共同对敌。舌战中,求同辩论要求说服对手时,尽量找出双方的共同点,尽量避免或者保留彼此之间的分歧,不要在次要矛盾上纠缠不休。

求同,是谋求目标一致、利益一致、行动一致的方法,顾全大局,共同对敌的方法。

求异思维与论辩犹如形与影一样,不可须臾分离。有论辩就必须要用到求异思维;没有求异思维,论辩也就无法得以开展。两个小孩斗嘴抬杠,一个说某样东西好,另一个偏偏列举出种种理由,说这种东西并不好,这是在不自觉地运用求异论辩。

正是由于在论辩中使用了求异思维,真理才得以越辩越清,人们才得以利用论辩的形式培养敏锐的思辨能力,练就一副伶牙俐齿。

1. 论题求异

出题时,切忌只考虑一方,而要考虑正反双方,要尽可能选择确有争议的,可以“求异”的论题。要让正反双方都有必需的理由和足够的资料,使双方都觉得己方有获胜的机会。

题目确定后,要运用求异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每次词语的含义进行辨析,务求词义准确清楚,不允许有含混不清的词语。否则,很可能将辩论引向词语的争辩,失去说话的意义。

2. 理论求异

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复杂的。他们不仅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而且也往往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求异思维之所以大有用武之地,其根源就在于此,其价值也恰恰来源也此。

辩论比赛本来就是一种锻炼思维能力和口才的游戏而已,辩论比赛中用求同存异思维巧妙立论的目的,是在于自圆其说,辩倒对方,因此是允许偏颇一点,不及其他的。辩论比赛之所以特别能提高思维能力和口才,也正是他的性质所逼出来的。

3. 论点求异

用求异思维去“强”词“夺”理。辩论比赛中运用求异思维,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在自己的辩论题的论点上去求异,寻找更多的论据,做出更有利的证明,更详尽的分析。千万不能转移论题,歪曲论点,要坚定地“咬定青山不放松”,无理也要争三分。不是粗暴的、蛮不讲理地去争,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各种理由去争。

在这里,求异思维应该是受到赞扬的。这样去辩论,就显得力度强、层次深,条条道路通主题。这比挤在一条道上跑到底,干巴巴地去论辩要精彩得多。

4. 论据求异

如在使用比较法时,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比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论辩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在立论时要把己方的立论与对方的立论相比较,看看长处与弱点各是什么,如果感到这样于己不利,就要重新理论;就己方来说,立论应设计多次,然后进行比较,去劣存优,找出最佳;论据也要丰富,通过比较,选择最佳。这其中都要用到异向思维,否则思路不可能海阔天空,不拘一格,材料的宝库不可能四门大开,任你挑选。

需要指出的是,求同存异法并不能直接运用于借题发挥中,但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发挥的“题”,因此对我们也是有益的。

因果正反,把话说透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时错综复杂且相互支配、互相渗透着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均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同样一件事,可以往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往坏的方面发展。诡辩者(也称智者)最爱钻的就是这样的空子。

有人说,好口才的人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够以事物的因果歧说来战胜对方,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对象面前,他总是可以以“三难不倒”者自居。

1. 因果歧说术

所谓因果歧说术,就是抓住事物与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可辩性作为突出的辩点,来否定或悖论对方某一个观点的一种说话技巧。

因果歧说术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由同一种结果引申出相互对立的结论,将其运用到“借题发挥”中也能起到绝佳作用。

一天大清早,千户长挺着肚子、晃着脑袋来到阿凡提家里。阿凡提的狗看也没看他一眼,就溜进了窝。千户长自以为是地哈哈大笑,以为这下可以为难阿凡提了。

千户长:瞧,阿凡提,你家的狗多么怕我啊!我一来,他吠也不敢吠一声,就夹着尾巴躲到窝里去了!

阿凡提:不,阁下。我的狗不是害怕你,而是讨厌你,所以,才懒得去吠哩!

上例中,为什么狗不吠一声就溜进窝?同是一种结果却引申出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结论。千户长得出的结论是狗怕他,阿凡提得出的结论却是狗讨厌他。两种结论互为因果悖论,但阿凡提的话更有哲理,淡然力度更大,这就有力地讽刺了千户长的可恶、可憎,就连狗都懒得去“吠”他。

应该说,语言的灵活反应是因果歧说之根本。当你碰到一些爱钻牛角尖的人,如果缺乏这种语言反应能力,你很可能就要吃亏。因为钻牛角尖者的语言和思维往往是不按规律走的。其实,你只要掌握了辩论的因果歧说术,熟读一些名人精彩的范句,你就不至于因此窘迫了。

2. 正反术

正反术,是将两件以上的事物的性质、范围、作用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对比分析,从而取得胜利的方法。正反术,运用于语言场合时迅速摆脱困境、克敌制胜的好方法。

运用正反比较,可以比较同类事物,也可以比较异类事物;可以比较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也可比较不同对象的同一方面;可以是纵向的比较、横向的比较、现状的比较、历史的比较,也可兼而得之。但不管哪种比较,都应该特别注意比较事物的强烈反差,造成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齐威王二十四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一起在郊外打猎。

魏惠王带着几分夸耀的语气说:“你们齐国可有什么奇珍异宝吗?我们魏国虽不算大,尚且有10枚直径一寸的宝珠,这些宝珠晶莹滑润,玲珑剔透,到了夜间,亮光闪闪,光华四射,能够把前后12辆车照得通亮,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贵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怎么连件像样的国宝都没有?遗憾!遗憾!”

齐威王微微一笑说:“我们所说的国宝与你们看重的国宝迥然不同。我有一个名叫檀子的大臣,现在镇守在南城,他恪尽职守,爱兵如子,夜不卸甲,使得强悍的楚国人不敢骚扰我国的南部边疆;我有一个名叫盼子的大臣,带兵在高唐驻防,他办事异常精细,防范特别严密,使得赵国人不敢在我国的河流里撒网捕鱼,为国家赢得了一大笔渔业收入;我有一个名叫黔夫的大臣,被派去治理徐州,他文武并用,恩威并施,使得燕国、赵国的老百姓自愿迁移过来的多达七千余家;我还有一个名叫种首的大臣,负责维护秩序,缉拿盗贼,他向各地发布告示,晓以利害,让老百姓群起监督,结果歹徒绝迹,盗贼自首,形成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局面。要讲国宝,以上4位出类拔萃的贤才,就是我们的国宝。他们的思想和业绩所反射的光辉,连千里之外的地方都照耀到了,哪里是那些仅仅可以照亮12辆车子的宝珠所能比的。”

魏惠王一听,脸羞得通红。

齐威王将自己的“国宝”与魏惠王的国宝作了一番比较,对方只能照亮12辆车子,而他的却可以照耀到千里以外,使得天下太平。能将这两种具有极大反差的“国宝”放在一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如论敌用正反比较进行诡辩,要反驳这种诡辩,就必须注意对方的材料是否真实、标准是否合理、分析是否全面等。

逻辑比较,反驳对方

1. 对比法

对比法是把话题与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并以之为据进行辩驳的方法。比较的过程就是发挥的过程,它不仅具有反驳的特殊功效,同时也是一种有效地证明手段。

有这样一段话,其含义也是非常深刻的:假如一位银行家写了一首糟糕透顶的诗,有人会赞美他,但是一位诗人要是写了一张假支票,后果将是什么呢?

运用对比进行辩驳,应当注意的问题是,两个对象之间必须具备可比性,具有本质上的相同因素,同时,将两个对象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发挥,这样说理才能有说服力。

2. 类比法

类比是逻辑方法的运用。它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如果能因势利导,针对对方的话题或本方的观点,做出富有创造性的生动形象的类比,可以使对方心悦诚服,使己方处于主动地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次大专辩论赛上,正反双方代表针对“发展旅游业,利弊孰大”展开激烈辩论。

正方认为,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吸引外资,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长远基础;另一方面,人员流动有利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所以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

反方认为,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他们提出:“旅游业受世界经济整体形势影响太大,可以说世界经济咳两声,旅游业就会感冒甚至是肺炎,现在;旅游业不景气时事实;旅游业繁荣需要世界经济拉动,但可惜的是世界经济这个发动机也出了故障,动力不足。”

反方发言有两个类比:一是世界经济与旅游业咳嗽与感冒的关系。二是世界经济与旅游业是发动机与机器的关系,世界经济咳嗽,旅游业就感冒,世界经济出故障,旅游业就无法工作,从而说明了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是有条件的结论。

我们在使用类比推论这种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1)类比推论在谈话中并不是一种战略性的方法,而只是一种战术技巧。如果一味地使用这种方法,则会影响整个谈话的效果,运用时应恰到好处。

(2)进行类比推论时,须注意把握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其联系程度越紧密越好,两个对象之间的属性关系越贴近越好,这样才能使观点富有论证性和增强说服力。

(3)不能以对象表面上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作为推论的依据,否则会出现“机械类比”的错误,使得自己的观点缺乏力度,给对方提供把柄,从而造成失利。

3. 借比法

借比法,就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事例并举出来,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真的、善的、美的显得更真、更善、更美,而使假的、恶的、丑的显得更假、更恶、更丑。

运用借比法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显示所比较事物的强烈反差,造成鲜明的形象对立,使悖谬昭然若揭。

莎士比亚的巨著《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哈姆雷特与霍拉修的对白:

霍拉修:殿下,我是来参加您的父王的葬礼的。

哈姆雷特:请你不要取笑,我的同学!我想你是来参加我的母后的婚礼的。

霍拉修:真的,殿下,这两件事相距得太近了。

哈姆雷特:这是一举两得的方法,霍拉修!葬礼中剩下的残羹冷炙,正好宴请婚礼上的宾客。

(哈姆雷特的父亲是丹麦国王,他的叔父谋杀了他的父亲,夺了王位,又向他的母亲献媚,娶了她的母亲。这些故事都发生在短短的四个月之内。)

“葬礼中剩下的残羹冷炙,正好宴请婚礼上的宾客。”这一句尖锐的借比,强烈地表现了他的叔父的恶毒和他对母亲的不满,形象鲜明,可谓极尽莎翁运用借比揭谬之能事。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自命不凡的人,讲起话来信口开河,妄自尊大。面对这种人,你不妨让他把话说完,最后抓住他洋洋得意中露出的似是而非的反逻辑谬点,类比揭谬以迎头痛击,令对方顿失招架之功,落荒而逃。

顿歇技法,推进情感

顿歇,绝不是思想表达的终止,而是力量的积蓄。停顿是为了更好地连接和贯通。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运用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等方法变化停顿时间。一般在被突出的事物,感情前后进行。我们看看富兰克林的演讲《制造国旗的人们》的最后两句:

“她振奋明亮、果敢光辉,信仰坚定,因为那是你们用心做成的。你们是国旗的制造者,所以你们应当为制造国旗而感到无上光荣”。

这里在“因为”和“所以”后作较长的停顿,然后把声音明亮畅快地送出去。

运用停顿可以产生一种骤然紧张的气氛,停顿以后,听众绷紧的心弦也会突然放开,能让听众得到一种快感,并彻悟到演讲的内容和感情。这里的“顿”是短暂的歇息,是整体之中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听众的引领,是使听众进人演讲情绪场的诱导,听众会拿上你交给他们的这把钥匙去开启演讲情感的大门从而去领略演讲的风采。

俄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作《无产阶级与农民》的演讲时,台下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企图破坏,不时吹出口哨声,其他听众也受到影响,面对这些破坏者,普列汉诺夫运用顿歇技巧:“如果我们也想用这种武器,同你们斗争的话,我们来时就会……我们来时就会带着冷若冰霜的美女”。

把强烈愤怒的感情蓄积在停顿处,然后再爆发出来,怒指那一小撮人,收到了奇妙的控场效果。强调的是,停顿的时间要适可而止。如果太短,紧张的气氛难以形成,高潮难以产生;如果太长听众会琢磨到你顿歇的原因,从而能理解到你停顿后高潮的意义,削弱顿歇的效果。

下列一些场合可运用顿歇手法:

1. 上台站定演讲之前与演讲完了下台之前。此时可做较长时间的停顿,且停顿时要配合态势进行。

2. 赞叹、悲伤、惊讶、愤怒之时,如“你太不像话了”之前停顿。

3. 反问、设问之后。

4. 举例、述说另一整体内容之前。

5. 段落之间。

6. 当你的演讲受到干扰或得到赞美时。尤其是由于你精彩的演讲,听众对你报以热烈的掌声,你一定要停下来,微笑着向着听众。如果听众的掌声是建立在你严肃的幽默之上,你也可以“严肃”地看着听众。

口才加油站

为土拨鼠辩护

在美国新罕布什尔的一个农场,有一个名叫丹尼尔的小男孩。一年夏天,在离丹尼尔家不远的一个小山脚下,一只土拨鼠刨了一个洞穴。每到深夜,这只土拨鼠就会溜出洞穴,偷吃丹尼尔家菜园里的卷心菜和其他蔬菜。

丹尼尔和他的哥哥伊齐基尔决定捉住这只偷菜贼。土拨鼠非常狡猾,小哥俩费了许多心思,才终于捉住了它。但是,对如何处理这只土拨鼠,两人有不同的看法。

“它干了许多坏事,我要将它处死。”伊齐基尔说。

“不,不能伤害它。”丹尼尔反对道,“我们可以把它送到山上的森林里,然后放了它。”

小哥俩争执不下,于是他们拎着装着土拨鼠的笼子,找到父亲,想让他裁决。

“孩子们,”他们的父亲想了想说,“看我们能不能这样解决问题:让我们设立一个模拟法庭,我当法官,你们俩为律师,一个指控土拨鼠,一个为它辩护,然后我根据你们的辩论再做出判决。”

伊齐基尔作为起诉人首先发言。他列举了土拨鼠的种种劣行,并以常识说明土拨鼠的本性是改不了的,因此绝对不可信任。他还提到了他们为捉住土拨鼠所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他强调说,如果放了土拨鼠,就等于纵容犯罪,今后它会变本加厉,做出更多的坏事来。

“土拨鼠的皮,”伊齐基尔最后说,“可以卖10美分。尽管这是很小的数目,但是多多少少总能补偿一点它偷吃卷心菜给我们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如果将它放了,那么我们家的损失一分钱也挽回不了。显而易见,它的死比生更有价值,所以应该立即将它处死。”

伊齐基尔的发言有理有据,让“法官”频频点头。

轮到丹尼尔为挽救土拨鼠的生命而辩护了。他抬起头,看着“法官”的脸,说:“土拨鼠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它也有享受阳光和空气的权利,它也有行走在田野和森林里的自由。我们拥有各种各样的食物,甚至可以将飞禽走兽当成盘中餐,难道我们就不能拿出一小点儿食物与这只同我们一样有生存权的可怜动物分享吗?

“土拨鼠和那些凶残的动物不同,并不给任何人造成伤害。它只不过是吃了一些卷心菜,而这是它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它的需求非常有限,一个洞穴和一点点食物,仅此而已。我们凭什么说它不能拥有这些呢?

“看看它恳求的目光和因为害怕而颤抖的身子吧。它不会说话,无法为自己辩护,只能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宝贵的生命求得继续存在的机会。我们还忍心处死它吗?我们还要为弥补那么一点点经济损失而剥夺一个和我们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吗?”

“法官”听到这,竟忍不住两眼饱含热泪了,“伊齐基尔,放了土拨鼠!”他喊道。然后,他走上前,抱住了丹尼尔。他为儿子感到自豪,相信总有一天丹尼尔会名扬天下。他没有失望。

他的这个儿子就是19世纪早期美国最有名望的政治家和演说家——丹尼尔·韦伯斯特,1841年,他出任美国国务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