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口才学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说话原则

修养原则:说话必须有修养

言语能力并非人天生的本能,而是后天练习的结果。口才的完善是很长一段时间思想、语言行为、仪态、情绪等各个方面综合磨炼的过程,也是内在修养的过程。

1. 尊重他人的意见

说话是人的思想的反映,尊重他人的意见,也就如尊重他这个人。但有些人为使自己的意见突出,引起他人对他谈话价值的充分认同,常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意见加以贬低、否定。结果引发了对方的不满和对抗,不仅自己意见未得到重视,反而遭到冷落和否定,自己的形象也受到贬损。有些善说话者,在发表己见时,恰恰采取相反的态度,他们会巧妙地从不同角度对已发表出来的意见加以肯定和褒扬,甚至采取顺势接话、补充发言的方式陈明己见,这样别人就会保持一个积极的良好的心态倾听他们的高论,他们的意见圆满发表了,他们的风格也显示出来了。

2. 不与他人抢话争话

自己有真知灼见希望尽快发表出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你同样也要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不能迫不及待,在他人侃侃而谈时,硬是卡断他的话头,让自己一吐为快;或者他人正欲发言时,你捷足先登,把别人已到嘴边的话硬是挤回去,让自己畅所欲言。发表己见首先应具备的修养就是耐心,待别人充分发表了意见之后,或轮到你的次序时,你再发言也不迟,这不仅不会减轻你发言的分量,还会调动大家的情绪。

3. 不说侮辱性话语

说到口才修养,不得不提口德,“德”可以说是口才的灵魂。生活中,有些词语我们应尽可能避而不用,尤其是有关生理特点的,如矮冬瓜、瘸子、聋子等,身份卑微的,如乞丐、私生子、拖油瓶、妓女、白痴……一个注重言语修为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自然易于为他人所接受,他的话也就可能被别人奉为圭臬。“文如其人”是从写作角度说的,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说“言如其人”。心理上的专注力、耐受力、进取心等品质,也将使你更具个人魅力,使你的口才更富内涵。

在与人交往时,口才是非常重要的才能,但仅仅靠话语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风度。

规范原则:说话要讲究规矩

说话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规矩。它是指说话人在言辞交际过程中,必须遵守语言规范的要求,不能因为语言表达的混乱、不完整而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

语言的规矩主要包括两方面:

1. 语音清晰准确

说话人要表达什么,必须是不含混、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让接受者一听就明,一听就懂。这样,表达才有作用,交际的目的才能实现。

做好下列三个方面,有助于达到语音清晰准确的要求。

(1)与非本方言区的接受者交谈,最好不要用方言。

(2)遇到容易产生歧义的读音,应予以适当解释。

(3)对一些关键字词的发音,尽量说得慢一些,说快了、急了,容易产生声音共振而使语音含混,让人听不清楚,或产生误听。

2. 语句通顺明了

主要指用词前后协调准确、意思完整,不多余、不错乱等。

要做到语句通顺明了,以下两点应该注意:

(1)不生造词语。生造,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杜撰、编造出谁也不懂的语词。虽然语词在人民群众的交际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但它的产生应有一定社会基础,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为交际区域的群众所接受才行,绝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生造。像“打的”、“打工”、“撮一顿”、“大款”、“倒爷”等已被人们熟悉,用于言辞交际当然可以,但如果有人说:“我来迟了,实有抱惭。”这里的“抱惭”就是生造。何不用通俗的“抱歉”或“抱愧”呢?

(2)符合习惯要求。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规矩、风尚,有些虽然从逻辑或语法的角度看并不规范,但既然已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就应当按约定俗成的原则来处理。比如“打”,其词义一为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打人、打鼓;一为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打官司、打交道;一为制造——打毛衣、打镰刀,等等。但“打的”、“打工”、“打瞌睡”、“打酱油”、“打折扣”、“打圆场”之“打”,就无上述意义。使用这些词汇时,只能是约定俗成,大家都按习惯办。还有像“打扫卫生”、“救火”、“养病”、“晒太阳”之类,也属此种情况。

另外,由于国别、民族、地域、信仰等差别,或是习惯要求的不一致,表达者需要入乡随俗,使自己言辞合于接受者的习惯,否则就要出差错、闹笑话。

分寸原则:说话也要讲分寸

“分寸”二字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与人说话、交往,还是办事,时时处处都蕴藏着分寸的玄机。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不会把握分寸,就说不好话,办不好事,更不用说愉快地与人交往了。

纵观古今,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把说话讲分寸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蜚声海内外的周恩来,他应变机敏睿智,言辞柔中有刚,就连谈判对手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赞许之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赞周恩来在谈判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压力面前表现得泰然自若,恰得分寸”。

什么是“分寸”?从一定意义上说,分寸是一种不偏不倚、可进可退的中庸哲学。但中庸之道的抽象,不足以恰当地把握其中的内涵,而分寸之道,却是一种被形象化了的尺度,更易于让人明确地把握,具有可为人所用的实际操作性。

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等讲的都是这种“火候”和“分寸”的问题。一方面,话说不到位不行,说不到位,别人可能悟不明白,理解不透,琢磨不出你的真实用意,你提出的想法或要求也不会被人重视和接受,非但事情办不成,也常常被人瞧不起,这样怎么能换取别人的欣赏与亲善呢?怎么能赢得别人的友谊和器重呢?另一方面,话说得太过头不行,要求太高,言辞太尖刻,让人听了不愉快,觉得你不识大体,不懂规矩,不知好歹,这样的人常常被人敬而远之,也同样无法与人正常交往。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话说得不巧妙不行,太憨实,有时会招来嗤笑;太絮叨,有时会招来反感;太直露,有时会招来麻烦;太幼稚,有时会令人瞧不起。

懂得讲话技巧的人,能把一句原本并不十分中听的话,说得让人觉得舒服。有一位著名企业的总裁,当他要属下到他办公室时,从来不说“请你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而是讲“我在办公室等你”。

中国人办事讲人缘,中国人成功靠人缘。没有好的人缘,不知要失去多少成功的机会,干多少事倍功半的事情。人缘靠什么来维护?靠的就是嘴上有分寸。一句话说对了,可能扶摇直上,平步青云。而一句话说过了,则可能一着走错,满盘皆输,毁掉一生前途。因此,要想立足于社会并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

说风原则:五种话不能开口

文有文法,说有说风。说风是一个人的立场、观点、作风、内涵等在言谈中的综合体现。说风无论好坏,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或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是为适应某种需要产生的;当然,也因人而异。诚信、正直的人,都能自觉地说真话、说实话;可有一些人却常说假话、蠢话、大话、空话、粗话。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1. 不说假话

说真话是中华民族历来赞颂的美德。《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中曾子教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曾子为了让孩子学会遵守诺言,把妻子开玩笑说的话付诸实施,将猪杀了,维护了妻子在孩子眼中诚实的形象。曾子的妻子是有意骗孩子吗?恐怕未必。但至少可以说,她没有意识到这种骗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多深的危害性。一次谎话就可能使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气。曾子的行动表明他坚持了最可贵的精神——不说假话。

世界各地也有许多关于批评说谎的格言:

没有脚,但有招祸的翅膀。(日本)

即使说一句假话也是说谎,即使偷一根针也是盗窃。(蒙古)

谎言跑得再快,也永远追不上真理。(俄罗斯)

宁愿听痛苦的实话,不听甜蜜的谎言。(非洲)

有一次,列宁参加一个会议,讨论的是关于彼得格勒的工业恢复计划的问题。人民委员施略普尼柯夫作报告时,用许多优美的词句描绘出一幅十分诱人的前景。报告后,自我感觉良好的施略普尼柯夫以为会受到列宁的称赞。可列宁却向他提了几个问题:目前在彼得格勒由哪一家工厂生产钉子?产量多少?纺织厂的原料和燃料还能保证用多少天?这些简单的问题把他问得瞠目结舌。列宁批评说:“谁需要你们那些大吹大擂毫无保障的计划?针线、犁、纺织品在哪里?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实际的计划工作被你们用华而不实的废话代替了,这无异于欺骗。”

2. 不说不理智的话

对于应酬来说,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得体的语言就像一部车子的润滑剂,使交际活动较少摩擦地向纵深发展。

下面故事中的斯提尔曼显得有些不理智。

一次,大银行家斯提尔曼痛骂了一个高级职员。当时,这个可怜的职员正坐在写字台前一副无精打采的面孔,钢笔在他的手指间窜上窜下,并不时地敲着桌子,斯提尔曼看着他这副吊儿郎当的模样非常气愤,便用其严厉的口吻毫不留情地痛骂了他一番。最后的几句话说得刻薄粗暴,以致那个不幸的职员战栗不已,大颗大颗的汗珠出现在前额。当时在场的一位客人实在看不过去了,忍不住说:“斯提尔曼先生,我一生中从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暴的人。他是你银行里的一个高级职员,你竟然当着一个陌生人的面侮辱他。假如他马上用刀把你刺死,我一点都不会觉得稀奇!”

提尔曼听了这种批评,默不作声。

斯提尔曼毕竟还是很聪明的,他意识到,他的话给这个职员造成了伤害,并引起很坏的影响,他为自己刚才的一番失态懊恼不已。于是,他赶忙到别处反思了一阵,等他回来已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3. 不说大话

一次,一位很自以为是的报社主笔在英国内阁总理格莱斯顿面前夸夸其谈。那是在一次宴会上,格莱斯顿很客气地对这位主笔说:“几天之前我收到过你的一封信。”

“我写的吗?我已经记不得了。哦,我肯定没有写过。也许是我的秘书写的吧,可以肯定那不是我写的。”听闻此言,格莱斯顿先生心里颇觉不快,但依然平和地对他点头,宴会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格莱斯顿先生理所当然地成了大家谈论的焦点。所有的客人都想找机会接近他,听他谈话,而除了报社主笔,格莱斯顿先生对每个人都热情而客气。整整一个晚上这位主笔总想找机会与格莱斯顿先生交谈,但都未能如愿。

因为喜好夸大之故,这位主笔先生失去了与格莱斯顿先生结交的绝好机会。好吹牛而不务实,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

最好能虚心地承认自己的短处,切不可靠夸张而掩饰之。

爱说大话的人编造的那些超乎常理的故事,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听听倒还可以。虽然讲得绘声绘色,跌宕起伏,可细究起来 他讲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他自己。如果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每句话里都会出现一个“我”字,这个无限重复的“我”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

A是某大学讲师,总爱在人前吹嘘自己交际有多广多深,有多少科研成果,获得多少荣誉。时间长了,他的学生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牛皮大师”。大言不惭、夸夸其谈的人到头来只会给别人留下浅薄、无知的印象,同时,过分标榜自我、忽视旁人最终只会陷入孤岛。

4. 不说空话

人们常常因为自己的地位比别人高,资历比别人深,潜意识里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别人有成就,比别人懂得多。因此在谈话时难免带有说教的腔调。

当然,说教并非一无是处,有时的确是正确的忠告,但这些常因带有说教腔调而引起谈话对象的逆反情绪,收效甚微。力避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情况,而且要用鲜明、生动、形象地让别人心悦诚服。

然而说教者常常会说“你须知道我并不是在干涉你的作为”, “我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同你讲”或者说“你不得不这样做,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错误发生”。

其实,说教者们的这些想法,应该是在别人接受观点时自心底而生的。而由说教者嘴里说出来的,再多也只是空洞的说教,结果只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爱说空话的人说话很少有个准数,要么与事实本身不符;要么泛泛而谈。长此以往,极易失去别人的信任。

B是某企业领导,该企业分明是亏损企业,但为了某种目的,他在上报时却说赢利多少,结果该企业不仅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某些支持,还得多交利税。对此,工人们愤愤不平,众说纷纭。

爱说空话的人,常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一件微乎其微且不切实际的事物上。若要给他倾诉的机会,他一定会不厌其烦地用五倍乃至十倍的时间来讲述他的故事。你常会被他众多的毫无价值的细节弄得晕头转向时,还没有听到他讲述的故事的要点。如果在他讲述的过程中,你想抓住故事梗概,问他一句:“你所讲的那位穿灰色风衣的女人究竟如何了呢?”他仍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你:“不用急,我就要讲到她了,你先听我把这个讲完。”接着,他又啰里啰唆地说上很多空泛的话。

假如这位小题大做者能看出听他讲故事的人如此耐心完全是因为礼貌,那么他必定会把要说的话整理完后才讲。如果能看出对方对故事并不感兴趣,他也会做出种种努力使故事讲述得更紧凑一些,遗憾的是,他们始终观察不出听众的反应。

一个青年写信给热恋的姑娘说:“亲爱的,我爱你爱得没有止境,我的心是这样的热烈,我简直无法形容,我不知道用什么话才能表达出来。”假如对方是一个幼稚的姑娘,她一定会被感动,但假如她是一个有学问的姑娘,她就会对这封信不以为然。

5. 不说粗话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成了习惯,就会自然地去做。讲粗话也是如此。一个人一旦沾上了讲粗话的习惯,往往出口不雅,而自己却不知道。

习惯是长期条件反射累积的结果,因此要改变一种习惯,就需要中止原有的条件反射,努力建立新的习惯。

首先,要认识讲粗话是一种坏习惯,是不文明的行为,从思想上强化克服这种习惯的意识。生活实践表明,意识越强烈,行动的决心越大,效果也越明显。

其次,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集中力量首先改掉它。可以通过改变讲话频率,每句话说完停顿一下,讲话前提醒自己等办法改变原有的条件反射。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改掉了,其他粗话的克服也就不难了。

再次,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准备。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克服当然也要待以时日,不可能在一两天内把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迅速改掉。有时,讲话中仍然漏出几句粗话,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下子要求把所有的粗话统统改掉,反而会因难以办到而感到失望,动摇克服讲粗话习惯的信心。

最后,请别人督促。由于有时自己讲了粗话却不知道,请别人督促就能起到提醒、检查的作用。督促还有另一层心理意义:造成一种不利于原有条件反射自然发生的外界环境,以促进旧习惯的终止。

所以,在修炼你的口才的同时,还要积极修炼你的口德。

口才加油站

大智若愚,动之以情

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在下岗一年多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某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某年春节前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位土里土气的年轻男子,他衣衫破旧,一脸的悲哀、狐疑,不时用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因为来了一个电话,妇人在接听电话时,一不小心把装戒指的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她看到那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知道了戒指在哪儿。

当男子即将走出自动门时,妇人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我先生下岗一年多了,我上个星期才找到这份工作。现在找份工作真不容易,是不是?”妇人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注视着她,终于,一丝腼腆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是的,真是这样。”

他回答:“但我觉得你在这里会做得很好。”

说完,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让我握握你的手,表示我真诚的祝福好吗?”

然后,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

妇人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不用批评,不用苛责,更不用咆哮,那位妇人就成功地收回了男子偷拾的第六枚戒指。

奥妙何在?无疑,妇人神色黯然的绕指柔言产生了撼人心魂的作用。

“情”,在此处胜过了任何技巧。

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善用情感来凝铸语言,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智慧。

“难道对我的惩罚还不够吗”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幽默高手,也是一个社交大师。1727年英法战争期间,伏尔泰恰巧正在英国旅行。谁知道英国人竟不分青红皂白,把伏尔泰抓起来了。

“把他绞死!快点儿把他绞死!”英国人怒气冲冲地大叫。

伏尔泰被抓起来送往绞刑台上时,他的英国朋友纷纷赶来替他解围。他们紧张而又急切地喊道:“你们不能将他处死,伏尔泰先生只是个学者,他从不参与政治!”“不行,法国人就该死!把他吊死。”那些群众还是不停地怒骂着。

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伏尔泰举起了双手,悄声地说:“可不可以让我这个将死之人说几句心里话?”

全场突然安静了下来。

伏尔泰对群众深深鞠了个躬,清了清嗓门,说道:“各位英国朋友!你们要惩罚我,就是因为我是法国人。以各位的聪明才智不难发现,我生为法国人,却不能生为高贵的英国人,难道对我的惩罚还不够吗?”

说完,英国人全都哈哈大笑了起来。这番诙谐幽默的话竟让伏尔泰死里逃生,他被当场释放了。

伏尔泰深谙“自我嘲笑、自我谦抑”的技巧,不仅化解了英国人对他的敌意,更促进了彼此“和谐、欢乐”的气氛。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曾有过大大小小的烦恼,只要我们以幽默机智应对,就可以使自己摆脱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