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口才规则
观察规则:想说好话,察言观色
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同某人在一起,说话很愉快,也有时同某人在一起,感到很烦,本来很感兴趣的话题却不想谈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方说话不讨人喜欢,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也问,所以让人觉得厌烦。说话要讲究轻重、曲直,更要察言观色,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该问哪些不该问。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次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大,他应排第一。”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问题是展开话题的钥匙。所以说话察言观色就要做到问话要讨人喜欢。有些问题,当你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时,是可以继续问下去的,但有一些问题就不宜再问。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他如果只说地区而不说具体地址,你就不宜再问在某路某号。如果他愿意让你知道的话,他一定会主动详细说明的,而且还会补充上一句,邀请你去坐坐,否则便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也不必再追问了。举一反三,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如年龄、收入等也一样不宜追问,以免引起对方不快。
不可问对方同行的营业情况。同行相忌,这是一般人的毛病。因为他回答你时,若不是对其同行过于谦逊的赞扬,便是恶意的诋毁。在一个人面前提及另外一个和他站在对立地位的人或物总是不明智的。
此外,在日常交际中要知道的是:不可问及别人衣饰的价钱;不可问女士的年龄(除非她是六岁或六十岁左右的时候);不可问别人的收入;不可详问别人的家世;不可问别人用钱的方法;不可问别人工作的秘密,如化学品的制造方法,等等。
凡别人不知道或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询问。问话的目的在于引起双方的兴趣,而不是使任何一方没趣。若能让答者起劲,同时也能增加你的见识,那是问话的最高本领。
一位社交家说:“倘若我不能在任何一个见面的人那里学到一点东西,那就是我的处世的失败。”
这句话很发人深省,因为虚怀若谷的人,往往是受人欢迎的。记住,问话不仅能打开对方的话匣,而且你可以从中增益学问。
换位规则:换位思考,说得更好
很多人往往习惯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给别人,总觉得自己的做法、意见才是最好的。虽然出发点都是好心的,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却始终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过这样是否适合。所以当我们和别人商谈事情时,我们不应该先自我确定标准和结论,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想想,关心询问对方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讲一番自我的大道理来逼迫对方接受。
在与对方沟通时,站在对方立场上,才能让别人听着顺耳,觉得舒服。站在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设身处地地说。如此,不仅能使他人快乐,也能使自己快乐。
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你会发现,你跟他有了共同语言,他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变得可以理解。在各种交往中,你都可以从容应对,要么伸出理解的援手,要么防范对方的恶招。许多人不懂得如何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和说话,这是导致很多事情做不成功的一大原因。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说话,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知己知彼”十分重要,唯先知彼,而后方能从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成功的人际交往语言,有赖于发现对方的真实需要,并且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给对方指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某精密机械总厂生产某项新产品,将其部分部件委托另外一家小型工厂制造,当该小型工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不料全不合该厂要求。由于迫在眉睫,总厂负责人只得令其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他是完全按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双方僵持了许久。总厂厂长在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吃了亏,实在抱歉。今天幸好是由于你们帮忙,才让我们发现竟然有这样的缺点。只是事到如今,事情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那位小厂负责人听完,欣然应允。
也许你会质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来容易,实际要做的时候却很难。”没错,站在对方立场来说话确实不容易,但却不是不可能。许多口才不错的人都能确实做到这一点。因为若不如此做,谈话成功的希望就可能是很小的。真正会说话的人,善于努力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设想,并且乐此不疲。然而,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能做得很好,而是从一次次的说服过程中吸收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培养自己养成这种习惯,最后才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只要你愿意,这并不是件太大的难事。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说话,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往往能让人非常感动。现在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理解万岁”,一个人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没人理解,如果我们能站在他的立场上说话,那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如果说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如果你与别人意见不一致了,假若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你也许会发现自己错了。而且如果你肯主动承认错误,就会使矛盾很快得到解决,还能赢得他人的喜欢。
赞美规则:赞美艺术,看人下菜
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而因人而异、突出个性的赞美比一般化的奉承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年人总希望别人不忘记他“想当年”的业绩与雄风,同其交谈时,可多称赞他引以为豪的过去;对年轻人不妨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并举出几点实例证明他的确能够前程似锦;对于经商的人,可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对于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这些都是恰如其分的。而如果夸一个中年妇女活泼可爱、单纯善良就会不伦不类,弄不好会招致臭骂;赞美你的领导发家有方、日进斗金,恐怕升迁就渺茫了。
要夸别人,应有一种“战无不胜”的信心。人都是有弱点的,再谦虚,再不近人情,再标榜不喜欢听甜言蜜语的人,其实都是喜欢别人赞美自己的,但要恰如其分。
古时候有一个人非常善于拍马屁。他阿谀奉承地过了一生,送了无数的高帽子给人戴。死后到了阴间,阎王亲自审问他。
“你这人活了一世,只懂阿谀奉承,让人不思进取,实在是罪该万死。来啊,把他给我打下十八层地狱!”阎王怒气冲冲地吼道。
“慢着,”那人不慌不忙地说道,“小人是该死,但小人奉承的都是那些有虚荣心的人。像大王您这样英明神武、铁面无私、没有虚荣心的人是不会接受小人的高帽的。”
“还算你有眼!”阎王笑着说,“你投胎去吧!”
要赞美对方,就要善于揣测人心,了解对方的需要,有的放矢。比如营业员与顾客在商品质量、价格等方面争执不下时,营业员改换话题,称赞这位顾客真有眼光,这衣服款式是最新的,面料也好,特别畅销。再夸她“能说会道,真会砍价,我们这儿从没这么低的价钱了”。顾客一定喜欢听,不好意思再争下去,说不定很快就买下来了。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
吴局长除了精于本职业务以外,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一次部下小丁去拜访他,恰巧碰到他在写字。“哎呀,没想到吴老的字写得这么好。”精明的小丁一副发现新大陆的样子。
“哪里哪里,胡乱涂鸦罢了。”吴老很谦虚。“我以前也学了两年书法,但总不得要领。不知道吴老有什么绝招,可不可以教教我?”小丁虚心求教。“你也喜欢书法?那太好了!”吴老像遇到知己一样,兴奋地对自己的部下说起来。“就我自己的体会,学写书法就在于三点:眼到、心到、手到。所谓眼到,就是观摩名家作品,要观察入微;心到呢,就是学书法要有恒心,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并且写的时候要用心去体会,进入忘我的境界。”吴老停下来,喝了口茶。
“那手到又是什么呢?”小丁一副求知的样子。
“手到当然是多练了。只有多练才能体会到书法的真义。”
“唉,我过去就是看得少,练得少,并且没有恒心。今天听吴老一席话,对我的帮助真是太大了!”小丁感慨地说。
接下来宾主自然是谈得非常投机。临走时,吴老还送了小丁一副自己的字。小丁将它往自己办公室一挂,当然增光不少,吴局长也更喜欢他了。
虚荣是人的天性,它希望被满足的欲望是强烈的,我们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先明白对方的虚荣所在,然后用一些恰当的话去满足这种虚荣,看人下菜碟儿,对方一定会非常受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方面往往是他花费了精力才获得的,如果你对他的这方面表示承认,并且表示得谦虚一些,对他显露出求教的意思,给他充分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团结规则:交流过程,多说我们
有位心理专家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放任型与民主型等三种不同角色的领导者,而后调查其他人对这三类领导者的观感。
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们的团结意识最为强烈。同时研究结果也指出,这些人当中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也最多。
一家公司招聘员工,最后要从三位应聘人员中选出两个。他们给出的题目是这样的:假如你们三个人一起去沙漠探险,在返回的途中,车子抛锚了。这时,你们只能选择四样东西随身带着。你会选什么?这些东西分别是:镜子、刀、帐篷、水、火柴、绳子、指南针。其中帐篷只能住两个人,只有一瓶矿泉水。
甲男选的是:刀、帐篷、水、火柴。
面试经理问他,为什么你第一个就要选刀?
甲男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帐篷只够两个人睡,水只有一瓶,万一有人为了争夺生存机会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于把主动权抓到了手中。”乙女和丙男选的四样物品为:水、帐篷、火柴、绳子。
乙女解释说:“水是必需品,虽然只够两个人喝,但可以省着点,相信也能够使三个人一起坚持到最后;帐篷虽然只能容纳两个人睡,但是可以三个人轮换着来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而绳子可以用来把三个人绑在一起,这样在风沙很大、看不见物的时候,队伍就不会散了。”丙男给出的解释与乙女相同。
最后,甲男被淘汰出局。
事实上,我们在听演讲时,对方说“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小孩在做游戏时,常会说“我的”、“我要”等语,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若长大成人以后仍然如此,就会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样的事往往会因说话的态度不同,而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因此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没有做什么,同事们和我一样战斗在工作第一线,尤其领导更是起了带头作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所以今天大家给我的荣誉,我觉得功劳不能归于一人,功劳是大家的。”在一些表彰会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把“我”说成“我们”,一来显得自己谦虚,二来让领导和同事们听着都很舒服。
中国是一个传统深厚的国家,中国人有内敛的普遍个性,这种内敛个性成为了我们基本价值判断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过分强调自己,什么事都抢着去干,或者什么功劳都揽到自己头上,什么过错都推给别人,那这个人很可能就要倒霉了,除非你是团队中的头号人物。所谓“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使自己干了很多,苦劳都是自己的,也要把功劳分给大家。
不过让心中不平之人聊可自慰的,就是你做了事情但是把功劳和大家分享了,你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就会逐渐提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更是眼明心亮,只要你不抢他的风头,时间长了肯定有你的好处。
说“我”跟“我们”的差别,其实就是让听者心里头高兴与否。说“我们”,听者心里高兴,对自己有好处;说“我”,听者心里不高兴,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既然这样,聪明的人就应该多说“我们”少说“我”。
那么是不是不能说“我”呢?当然不是,只是要把握好机会。平时积累了很多人情资本,在关键时刻勇敢地把“我”说出来,等于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会取得让人满意的结果。
少言规则:给人机会,不多说话
有些人在生活中常易犯一个毛病:一旦他们打开话匣,就难以止住,被人称为“话痨”。其实,这种人得不偿失,因为他们自己话说得多了,既费精力,给他人传递的信息又太多,也还有可能伤害他人;另外,他们无法从他人身上吸取更多的东西,当然问题不在于别人太吝啬,而是他不给别人机会。看来,那些说个不停者确实该改改自己的“牛性”了,否则会吃大亏。
如果有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谈话,当中只有一个人口若悬河,其他人只是呆呆听着,这就成为他的演讲会,让在场的其他人感到无可奈何和愤怒。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发表欲。小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希望教师让自己回答,即使他对于这个问题还不是彻底地了解,只是一知半解地懂了一些皮毛,还是要举起手来,也不在乎回答错误要被同学们笑,这就说明人的表现欲是天生的,因为小学生远不如成年人有那么多顾虑。成人们听着人家在讲述某一事件时,虽然他们并不像小学生那样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然而他却恨不得对方赶紧讲完了好让他讲。
阻遏别人的发表欲,对方一定不高兴,在此情况下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不要做这样的事。你不但应该让别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还得设法引起别人说话的欲望,使对方感觉到你是一位令人欢喜的朋友,这对一个人的好处是非常之大的。
著名记者麦克逊说:“不肯留神去听人说话,这是不受人欢迎的原因之一。一般的人,他们只注重于自己应该怎样说下去,绝不管别人要怎样说。须知世界上多半是欢迎专听人说话的人,很少欢迎专说自己话的人。”
美国一家汽车公司正在准备采购一年所需要的坐垫布。3家有名的厂家已经做好样品,并接受了汽车公司高级职员的检验。然后,汽车公司给各厂发出通知,让各厂的代表进行最后一次竞争。
有一个厂家的代表基尔先生来到了汽车公司,他正患着严重的咽喉炎。参加高级职员会议时,他的嗓子哑得厉害,差不多不能发出声音。他被带进办公室,与纺织工程师、采购经理、推销主任及该公司的总经理面洽。他站起身来,想努力说话,但只能发出沙哑的声音。
大家都围桌而坐,所以基尔只好在本上写了几个字:“诸位,很抱歉,我嗓子哑了,不能说话。”
“我替你说吧,”汽车公司总经理说。后来总经理真替他说话了。他陈列出基尔带来的样品,并称赞它们的优点,于是引起了在座其他人活跃的讨论。那位经理在讨论中一直替基尔说话,而基尔在会上只是微笑点头及做出少数手势。
令人惊喜的是,基尔最后得到了那份合同,订了50万码的坐垫布,价值160万美元——这是他得到的最大订单。
如果不是因为意外而说不出话,也许基尔就要侃侃而谈,让人心生反感,也就不会得到那笔单子。一个商店的售货员,拼命地称赞他东西怎样好,不给顾客有说一句话的机会,很可能就会失去这位顾客的生意;因为顾客不过是把你的如簧之舌、天花乱坠的说话当做是一种生意经,绝不会轻易相信而购买的。反过来,你如果给顾客说话的余地,使他对商品有评价的机会,你的生意便有可能做成功。因为顾客总有选择和求疵的心理,如果只是一味地夸耀,或是对顾客的批评加以争辩,这无异于说顾客不识好货,不是对顾客极大的侮辱吗?他受了极大的侮辱,还会来买你的货物吗?
与其自己唠唠叨叨地多说废话,还不如爽爽快快,让别人去说话,反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如果能够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你就给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以后,别人就会更愿意与你交谈。
诚恳规则:谦和诚恳,缩短距离
第一次见面时,用三言两语恰到好处地表达你对对方的友好情意,或肯定其成就,或赞扬其品质,就会顷刻间暖其心田,感其肺腑,就会使对方油然而生一见如故、欣逢知己之感。初次见面时交谈达到这种程度会为日后的深入交往做好铺垫。跟从未见过面者电话交谈时适当地表情达意同样能使对方感动不已。
很多时候,当你的意见与对方出现分歧时,你也许很想打断他。不要那样做,那样做很危险。当他有许多话急着要说的时候,他不会理你的。因此,你要耐心地听着,诚恳地鼓励他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一个开明谦和的人。如果你从事推销工作,那么被别人拒绝就是在所难免的事了。对方拒绝你并不是因为不想买你的产品,而是因为与你有距离感,这种时候你就非常有必要想办法用一种比较谦和的态度来消除与对方的距离感。
刘先生是一家天然食品公司的推销员。一天,他还是一如往常,把芦荟精的功能、效用告诉一位陌生的顾客,对方同样没有兴趣。刘先生自己嘀咕:“今天又无功而返了。”当刘先生正准备向对方告辞时,突然看到阳台上摆着一盆美丽的盆栽,种着紫色的植物。刘先生于是请教对方说:“好漂亮的盆栽啊!平常似乎很少见到。”
“确实很罕见。这种植物叫嘉德里亚,属于兰花的一种。它的美,在于那种优雅的风情。”陌生人解释道。
“的确如此。会不会很贵呢?”刘先生接着问道。
“很昂贵。这盆盆栽要800元呢!”陌生人接着说。
“什么?800元……”刘先生故作惊讶地问道。
刘先生心里想:“芦荟精也是800元,大概有希望成交。”于是慢慢把话题转入重点:“每天都要浇水吗?”
“是的,每天都要很细心养育。”
“那么,这盆花也算是家中的一分子喽?”这位家庭主妇觉得刘先生真是有心人,于是开始倾囊传授所有关于兰花的学问,而刘先生也聚精会神地听。
过了一会儿,刘先生很自然地把刚才心里所想的事情提出来:“太太,您这么喜欢兰花,您一定对植物很有研究,您是一个高雅的人,同时您肯定也知道植物带给人类的种种好处,带给您温馨、健康和喜悦。我们的天然食品正是从植物里提取的精华,是纯粹的绿色食品。太太,今天就当做买一盆兰花把天然食品买下来吧!”
结果对方竟爽快地答应下来。
这笔生意的成交多半是因为刘先生态度谦和,既没有咄咄逼人的强势,也没有卑躬屈膝让人鄙视。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但并非在情理之外。
实际上,只要你有谦和的态度,你要办的事情往往会柳暗花明,甚至在你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获得成功。谦和诚恳不仅是良好修养的体现,也是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能使对方放下敌意,像你一样的谦和,进而与你建立一种相互吸引的关系。
规避规则:不同观点,婉转表达
美国前参议院议员罗慈和哈佛大学校长罗威尔,在欧战结束后不久,一同被请到波士顿去辩论国际联盟的问题。罗慈感觉到大部分听众都对他的意见表示仇视,可是他决定让听众都赞同他的意见。他该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听众赞同自己呢?下面是他的那篇演说稿,看完他开始的十几句话,即使反对他最强烈的人,也无法对他提出相悖的意见。为了称颂听众的爱国热忱,他称听众为“我的同胞”;为了缩小彼此意见相悖的范围,他敏捷而郑重地提出他们共同的思想;为了赞美他的对手,他坚持着说他们的不同点只是方法上琐碎的小枝节,而对于美国的幸福以及世界的和平诸多大问题,他们的观点是完全一样的。他更进一步地说,他也赞成国际联盟的组织是应该有的。分析到最后,他和对方的不同点,只是他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完善的国际组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演说的开头吧:
校长、诸位朋友、诸位先生、我的同胞们:
罗威尔校长给了我这一个机会,使我能够在诸位面前说几句话,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们两人是多年的老朋友,而且都是信奉共和党的人,他是我们拥有最大荣誉的大学校长,是美国最重要、极有权威和地位的人,他还是一位研究政治最优秀的学者和史学专家。现在,我们对于当前的重大问题,在方法上也许有所不同。然而,在对待世界和平以及美国的幸福的问题上,我们的目的还是一样的。如果你们允许的话,我愿意站在我本人的立场上来简单地说几句。我曾用简明的英语,一次又一次说了好多遍了,但是,有人对我产生了误解,竟说我是反对国际联盟的,而无论它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其实,我一点也不反对,我渴望着世界上一切自由的国家,大家都联合起来,成立我们所谓的联盟,也就是法国人所说的协会。只要这个组织能够真正联合各国,各尽所能,争取世界永久和平,促成环球裁军的实现。
任你曾对演说者的意见有过怎样激烈的反对,但是当你听完这样一个开头之后,你觉得心平气和些吧。你当然愿意更多听一些,至少你相信演说者是个正直的人。
如果罗慈的演说开头就把那些信任国际联盟的人加以痛斥,说他们真是荒谬达到极点,而且自己再在心里存着一种偏见,结果当然必败无疑。相反,他机智、委婉地把自己的观点托出,反而让听众更愿意往下听。下面一段话,是从罗宾汉教授所著最伟大、最受人欢迎的《心的形成》一书中摘录下来的,他根据心理学来指示我们为什么直接攻击方式不会发生效力:
“这是我们常常感觉到的,我们并不费什么情感,或是遭遇到什么阻力,就把原来的意见改变了。但是,如果有人明确指责我们的错误,我们立刻会对这指责发生反感,而且还使我们的主意更加坚决。我们的信念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但是,如果有谁来打消我们那种信念时,我们就会十分坚决地以全力来保护它。”
如果你要表达一个与别人的意见相左的观点,特别是你要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观点并抛弃原有的意见,那么你最好不要一上来就攻击说别人是错误的,而应该机智、委婉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听众引到你的观点上来,从而使他们忘记原来的观点。
口才加油站
希拉里的口才锻炼之道
她在读中学时,就有雄心想当美国首位女总统。2008年,她果然站在了美国总统竞选者的行列,被公认为口才最佳的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她就是被称为“耶鲁才女”的美国国会参议员希拉里。今天,她虽然无缘宝座,却被当选总统提名为美国国务卿。
13岁的时候,希拉里在老师的带领下聆听马丁·路德·金的一场演讲。她深深为马丁·路德·金的激情所感染,并在老师的介绍下,与这位民权运动领袖握了手,这段经历使得希拉里成为马丁的崇拜者,也使她认识到了演讲的巨大魅力。从此,她就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口才卓著的政治家。
怎样才能使自己有口才呢?希拉里经过深入思考认识到:口才的实践性很强,正如只有在战争中更快学会打仗一样,过人的口才,也只有多多实践,才能更快拥有。于是,她采用了“课堂内外,双管齐下”的方法来锻炼口才。
课堂内,她抓住老师安排的课堂讨论的机会,积极与自己的同学们进行讨论。她积极思考,很善于提出一些有争议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同学们乐于和她争辩、讨论。此外,她还专门组织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组建了一个讨论小组,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从科学技术到音乐艺术,都是他们讨论的话题,这样,在言语的“交锋”中,她的口才有了很大提高。
希拉里明白,比剑要找高手,弄斧要到班门。只有与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多讨论,才能进步得更快,所以,她不满足于只是与自己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学们进行讨论。每天下午放学后,她总是乐此不疲地去老师办公室,谈她的种种想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她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观念,同时,老师还不断向她介绍一些有用的书籍,要求她读完后再一起讨论,而希拉里也总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并积极思考,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找老师讨论,解疑释惑。多年以后,希拉里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老师时说道:“他是改变我一生的导师,每次讨论完之后,他都会向我提出另一个任务,期望以后好好讨论讨论它。而每一次的讨论不仅提高了我的认识,也使我的口才有了飞速进步。”
口才助人成功,希拉里练就的口才,不断为她的人生增光添彩,她不仅成功当选国会参议员,协助自己的丈夫克林顿连任两届总统,而且成为美国新一任国务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