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教你读财报
‖第一章‖损益表项的8条信息
好企业的销售成本越少越好
只有把销售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够把销售利润升到最高。投资者要远离那些销售成本过高的公司,选择那些销售成本比较低的公司。尽管产品销售成本就其数字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优势,但它却可以告诉我们公司的毛利润大小。
损益表(单位:百万美元)
收入 10000
- 销售成本 3000
毛利率 7000
巴菲特在分析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竞争优势时,总是从公司的损益表入手,因为损益表可以让投资者了解该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经营状况。一般企业会在每个季度末或者年末披露这些信息。
在研究那些优质企业时,巴菲特发现,通过分析企业的损益表就能够看出这个企业是否能够创造利润,是否具有持久竞争力。企业能否盈利仅仅是一方面,还应该分析该企业获得利润的方式,它是否需要大量研发以保持竞争力,是否需要通过财富杠杆以获取利润。通过从损益表中挖掘的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个企业的经济增长原动力。因为对于巴菲特来说,利润的来源比利润本身更有意义。
在损益表中,总收入下面一行指的就是销售成本,也被称为收入成本。销售成本可以是一个公司其销售产品的进货成本,也可以是制造此产品的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巴菲特在1985年的信中说:“在新闻事业方面一样很难增加发行量,虽然广告量略增,但主要来自夹报部分,报纸版面上的广告却减少了。前者的利润远比后者低,且竞争较激烈,所幸去年成本控制得当使得家庭用户订阅数颇好。”
巴菲特认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节约成本,尤其是销售成本。因为每个企业时时刻刻都在销售产品,销售成本在整个企业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
所谓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或已提供劳务的劳务成本以及其他销售的业务成本。销售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两部分,其中,主营业务成本是企业销售商品产品、半成品以及提供工业性劳务等业务所形成的成本;其他业务支出是企业销售材料、出租包装物、出租固定资产等业务所形成的成本。
S公司是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经营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S公司注册资本是1.3亿元,总资产约13亿元,年营业额近20亿元。但是随着S公司销售额的迅速增长,其一直沿用的销售模式和业务流程使得销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主要体现在该公司设立销售分支机构太多,而且机构设置不太合理,浪费了很多资金。此外,该公司规定销售人员有权利报销差旅费、话费等销售费用,很多销售人员就大肆铺张浪费,一点都不节约。虽然该公司的营业额增长很快,但是净利润增长率幅度很低,甚至在行业竞争激烈时还出现过只见销量增长不见利润增长的局面。而造成这样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该公司的销售成本过高。
作为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的克莱斯勒有限责任公司,由沃尔特·克莱斯勒创建于1925年。它曾经一度超过福特,成为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2009年4月30日,克莱斯勒公司宣布破产。克莱斯勒竟成为第一个轰然倒下的汽车业巨头,其罪魁祸首并非金融危机,而是销售成本过高。美国汽车的销售网络从50年前就开始建立,那时的公路网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30公里的路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长的距离,汽车公司不得不在很短的距离内就建立一个特许经销店,以满足汽车消费者的需求。而现在,公路已经建设得四通八达,以往建立的经销网点就显得太密集,管理成本太高了。2006年,克莱斯勒在美国的经销商有3749家,总销售量为214万辆,平均每家卖出570辆汽车;而丰田在美国的经销站只有1224家,总销售量为205万辆,平均每家卖出1675辆汽车,是克莱斯勒的近3倍。过于密集的销售网点使克莱斯勒产品的销售成本大大提高,而这直接造成两种后果:一方面使产品的价格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使得公司用于研发的资金比例少于丰田等日本竞争对手。最终高昂的销售成本把克莱斯勒逼到了破产。
长期盈利的关键指标是毛利润/毛利率
企业的毛利润是企业的运营收入之根本,只有毛利率高的企业才有可能拥有高的净利润。投资者在观察企业是否有持续竞争优势时,可以参考企业的毛利率。
巴菲特在1999年为《财富》杂志撰文指出:“根据去年的财报,全国最大的家具零售商Levitz自夸其产品价格比当地所有传统家具店便宜很多,该公司的毛利率高达44.4%,也就是说消费者每付100美元所买的商品,公司的成本只要55.6美元。而内布拉斯加家具店的毛利润只有前者的一半。”
显然巴菲特认为,在考察一个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时,毛利润和毛利率是两个关键的指标。
毛利润是指总收入减去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成本和制造产品所需要的其他成本。它不包括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折旧费用和利息支出等。例如一件产品的售价为50元,原材料成本和制造产品的成本总和为30元,则该产品的毛利润为20元。毛利率指的是毛利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毛利率=毛利润/营业收入× 100%。
巴菲特认为,毛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如何。如果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其毛利率就处在较高的水平。如果企业缺乏持续竞争优势,其毛利率就处于较低的水平。
如果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可以对其产品或服务自由定价,让售价远远高于其产品或服务本身的成本,就能够获得较高的毛利率。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的毛利率为60%左右,箭牌公司的毛利率为51%,债券评级公司的毛利率为73%,柏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运输公司的毛利率为61%。
如果企业缺乏持续竞争的优势,企业就只能够根据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来定价,赚取微薄的利润。如果同行采取降价策略,企业也必须跟着降价,这样才能够保持市场份额,毛利率就更低了。很多缺乏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的毛利率都很低。例如通用汽车制造公司的毛利率为21%,美国航空公司的毛利率为14%,美国钢铁公司的毛利率为17%,固特异轮胎公司的毛利率为20%左右。
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个公司的毛利率在40%以上,那么该公司大都具有某种持续竞争优势。如果一个公司的毛利率在40%以下,那么该公司大都处于高度竞争的行业。如果某一个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低于20%,那么该行业一定存在着过度竞争。例如航空业、汽车业、轮胎业都是过度竞争的行业。
毛利率指标检验并非万无一失,它只是一个早期检验指标,一些陷入困境的公司也可能具备持久竞争优势。因此,巴菲特特别强调“持久性”这个词,出于稳妥考虑,我们应该查找公司在过去10年的年毛利率,以确保其具有“持续性”。巴菲特知道在寻找稳定竞争优势的公司时,必须注意持续性这一前提。
毛利率较高的公司也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并且丧失其长期竞争优势,一是过高的研究费用,其次是过高的销售和管理费用,还有就是过高的债务利息支出。这三种费用中的任何一种过高,都有可能削弱企业的长期经济原动力。很多高毛利率的企业,将大量的毛利润投入在研发、销售和一般管理上,使得净利润减少很多。另外,有些企业的高额利息支出也吞噬了一部分毛利润。
特别关注营业费用
巴菲特认为,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营业费用。营业费用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
巴菲特在1989年致股东的信中说:“如果你没有到过那里,你一定无法想象有珠宝店像波珊那样,销量非常大,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各种价格的种类,而它的营业费用开销大概只有一般同类型珠宝店的1/3。对于费用的严格控制,加上优异的采购能力,使得它所销售的珠宝比其他珠宝店价格便宜很多,而便宜的价格又总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上门,良性循环的结果使得该店在旺季的单日人流量高达4000人。”
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经营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进货费用也包括在营业费用之中。营业费用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产品自销费用:包括应由本企业负担的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
(2)产品促销费用:为了扩大本企业商品的销售而发生的促销费用,如展览费、广告费、经营租赁费(为扩大销售而租用的柜台、设备等的费用,不包括融资租赁费)、销售服务费用(提供售后服务等的费用)。
(3)销售部门的费用:一般指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但企业内部销售部门属于行政管理部门,所发生的经费开支,不包括在营业费用中,而是列入管理费用。
(4)委托代销费用:主要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代销按代销合同规定支付的委托代销手续费。
(5)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费用:指商品流通企业在进货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
营业费用过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例如2005年江中药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9.8亿元,毛利润为6.3亿元,毛利率高达64.58%。按理说这样的毛利率相当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应该很好。但是由于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电视广告和渠道建设上,江中药业的营业费用高达4.1亿元,占到毛利润的65%。一旦销售业绩下滑,江中药业很有可能会负荷不了这么高的营业费用,出现资金缺口。从这一点上看江中未来的发展前景很有可能受制于营业费用过高的风险。
衡量销售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的高低
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不容轻视。投资者一定要远离那些总是需要高额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的公司,努力寻找具有低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的公司。一般来说,这类费用所占的比例越低,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就会越高。
巴菲特在1983年致股东们的信中说:“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如上表中可看到的是我们实际售出的糖果磅数停滞不前,其实这也是这个行业普遍遇到的困难,只是过去我们的表现明显胜于同行,现在却一样凄惨。过去四年来我们平均每家分店卖出的糖果数事实上无多大变化,尽管分店数有所增加,但销售费用也同样增加。”
巴菲特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其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都是非常少的。只有懂得严格控制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类拔萃。
所谓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由企业负担的包装费、运输费、广告费、装卸费、保险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展览费、租赁费(不含融资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以及其他经费等。所谓一般管理费用包括管理人员薪金、广告费用、差旅费、诉讼费、佣金等。
对于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这类费用,有人觉得没有多少,不必太计较。其实不然,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公司,这类费用每年都高达数十亿美元,它们对整个公司的运营影响非常大。另外,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所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可口可乐公司每年的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占当年毛利润的比例几乎一直保持在59%,宝洁公司这项比例大约为61%,而穆迪公司的这项比例仅为25%。
巴菲特认为,公司的销售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越少越好。尤其在利润下滑时期,更需要好好控制这类费用,要不然公司可能就会面临倒闭或破产的危险。福特公司最近5年内每年花在销售和一般管理上的费用占到当期毛利润比例的89%~780%之间,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比例啊!虽然当期福特公司利润下滑,毛利润减少也是一方面原因,但是在销售额减少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这么高的费用比例,充分说明福特公司的管理机构和销售方式不太合理。如果福特公司就这么继续下去,而不努力减少这类费用的话,公司的利润就会慢慢被吞噬,福特公司就会一直亏损,直至破产或者倒闭。
巴菲特在寻找投资的公司时,他都会挑选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比较低的公司。在巴菲特看来,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将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那这就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例如巴菲特收购的波珊珠宝公司和内布拉斯加家具店就都是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非常低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毕竟是少数,很多具有持续竞争优秀的公司其比例也在30%~80%之间。此外,如果一家公司这类费用的比例超过80%,那么投资者几乎就可以不用考虑投资这个企业了。如果某一个行业这类费用的平均比例超过80%,那么投资者几乎可以放弃这一行业了。确实有些行业是这样的,例如航空业。
巴菲特知道,即使是销售费用及一般管理花费保持较低水平的公司,它的长期经营前景也可能被其高昂的研发费用、高资本开支和大量债务所破坏。无论股票价格如何,他都对这类公司避而远之,因为他知道,它们的内在长期经济实力如此脆弱,即使股价较低,也不能使投资者扭转终生平庸的结局。
远离那些研究和开发费用高的公司
一般来说,那些必须花费大量资金在研发部门的企业长期经营风险比较大,因为它们的未来发展前景都压在技术或者专利上。一旦发生什么技术灾难,它们很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投资者在投资时要尽量避开这些需要巨额研发费用的企业。巴菲特的原则是:那些必须花费巨额研发开支的公司都有在竞争优势上的缺陷,这使得他们将长期经营前景置于风险中,投资他们并不保险。
巴菲特认为,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巴菲特比较喜欢像可口可乐公司这样的产品和几十年前一样的企业,却不喜欢那些不断依靠专利权或者技术领先而推出新产品来维持竞争优势的企业。
在巴菲特看来,这些依靠专利权或者会依靠技术领先而维持竞争优势的企业,并没有拥有真正持续的竞争优势。例如很多制药公司依靠专利权来维持竞争优势。一旦过了专利权的保护期限,这些制药公司的竞争优势就消失了,而很多高科技公司依靠技术的暂时领先而在业界取得了主导地位。一旦其他公司也研发出了同样的技术,这些公司的竞争优势也会马上消失。为了维持竞争优势,这些公司必须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上,从而导致它们的净利润减少。
英特尔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特尔公司的优势就在于其半导体芯片技术。几乎80%的电脑上都安装着英特尔的处理器芯片。因为领先的半导体芯片技术,英特尔几乎独霸了处理器芯片市场。既然英特尔占据着这么大的市场份额,一般来说英特尔的经营利润应该非常突出。可是英特尔的经营利润也仅为平均水平。而导致净利润降低的原因并不是英特尔公司的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这类费用在英特尔的毛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对于英特尔来说,最大的开支就是研发费用,正是这巨额的研发费用拉低了英特尔的盈利水平。我们可以肯定,英特尔的产品绝对在10年内也不会落伍。但是英特尔还是需要把30%的毛利润用于技术的研发。因为一旦它停止研发,其他同行业的公司就会迎头赶上,甚至超越英特尔的技术,这样英特尔就失去了它的竞争优势。
默克公司是世界制药企业的领先者,总部设于美国新泽西州,是一家享誉国际的制药企业。默克公司每年花在研发新药上的费用大约为毛利润的29%。而且由于不断研发新产品,就需要不断重新设计和升级其产品销售计划,以至于每年默克公司需要花费毛利润的49%在销售费用和一般管理费用上。这两者加起来就占毛利润的78%了。更糟糕的是,如果默克公司放弃研发新药物,当它的专利权过期时,它的竞争优势也就随之消失了。
和这些依靠专利或技术领先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相比,巴菲特更喜欢那些不需要经常进行产品研发的企业。穆迪公司就是巴菲特喜欢的这种类型的企业。巴菲特一直长期持有着该公司股票。穆迪公司是一家债券评级公司,它的销售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很低,只占毛利润的25%,而且它没有研发费用。这就是巴菲特心动的理由。
不要忽视折旧费用
我们不难看出,折旧费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观察要投资的公司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折旧费用这一项。企业的折旧费用所占比例越小,我们投资的风险就越低。
2007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说:“当我们在1996年收购飞行安全公司时,该公司的税前营运利润为1.11亿美元,固定资产净投资额为5.7亿美元。我们收购这家公司以来,该公司的折旧费用为9.23亿美元,但资本支出总额达到16.35亿美元,其中多数支出用于让模拟器跟上机型的不断发展。”
巴菲特认为,在考察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厂房、机械设备等的折旧费。
折旧费是厂房和机械设备等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损耗在企业账目上的体现。一般来说,一项资产某年的折旧费用就是该资产被用在当年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收益的那部分资产份额。其实也就是该资产对当期收益的一个成本分配。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折旧费。假设某公司购买了一台芯片生产机。该生产机价值100万美元,使用年限为10年。由于这台生产机的使用年限是10年,根据规定,某公司不可以把这100万美元的开支全部计入购买该设备的当期成本,而只能把购买成本按照10年的期限进行划分,每年计入一部分折旧费。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每年在这台生产机上计提10万美元的折旧费。
这台芯片生产机被购买后,在资产负债表上将体现为100万美元的现金流出和100万美元的工厂和设备资产的增加。在未来的10年里,在损益表中每年都会有一笔10万美元折旧费的开支,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工厂和设备资产每年都将减少10万美元。
这里有一个重点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这100万美元的购买费用,并没有在当年全部计入购买成本,而是在未来10年里分摊计入的。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里该公司可以使用该设备,不需要什么投入,每年的利润中有10万美元被当做折旧费了,向国家税务局上报的利润总额比实际总额减少了。有些人自作聪明,把这些折旧费又返回到利润总额中,并制定了一个新的利润指标,即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如果把折旧费返回到利润中,企业可用现金就多了,就有能力偿还更多的负债,也就可以为杠杆式收购提供融资。
巴菲特认为,折旧费本身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开支,因此不论用什么方式计算利润,都必须把折旧费包括进去。巴菲特觉得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这个指标的出现,有点故意迷惑投资者的意味。这个指标让投资者觉得公司的利润很高,却忽略了生产机的磨损成本。这样的后果就是企业用虚假的利润获得了很高的财务杠杆,背负很多债务。当生产机报废的时候,企业很有可能已经无法拿出钱来买新的设备了。
一般来说,越是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其折旧费所占毛利润的比例越低,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的折旧费用大约占毛利润的6%,箭牌公司的折旧费用大约为7%,宝洁公司的折旧费用大约为8%。相反,越是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其折旧费所占毛利润的比例越高。例如通用汽车的折旧费用大约占毛利润的22%~57%,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利息支出越少越好
和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那些利息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最低的公司,往往是最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对于投资者来说,获得丰厚回报的唯一方法就是投资于这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
巴菲特在1995年致股东的信里写道:“去年我用了很大篇幅来讨论美国航空,这家公司今年的表现稍显好转,但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令我们庆幸的是,当初签订的特别股投资协议对我们有利。虽然从1994年起本来应该支付我们的特别股股息就已跳票,但是它欠我们的股息每年还是以5%的基放利率加计利息。可惜不幸的是这是一家信誉不好的公司。”
巴菲特认为,对于大多数制造业和零售企业来说,想要得到丰厚的利润,利息支出越少越好。利息支出过多,会直接吞噬公司的净利润,直接损害到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尽管有些公司赚取的利息可能比其支付的利息要多,如银行,但对于大多数制造商和零售企业而言,利息支出远远大于其利息所得。
利息支出指的是公司在当期为债务所支付的利息。由于它与公司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它被称为财务成本,而不是运营成本。利息支出通常可以反映公司负债的多少。负债越多的公司,其利息支出越多。
巴菲特发现,利息支出比例可以当做衡量同一行业内公司的竞争优势。通常利息支出越少的公司,其经营状况越好。像在航空业,西南航空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其利息支出为营业收入的9%;而濒临破产的联合航空公司,其利息支出占营业收入的61%;而另一个经营困难的美国航空公司(巴菲特在1995年致股东函里提到的信誉不好的公司),其利息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竟然高达92%。
在寻找投资目标时,巴菲特发现,越是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其利息支出所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反而越小。像可口可乐公司每年的利息支出仅占营业收入的8%;箭牌公司的利息支出仅占7%;波珊珠宝公司没有负债,利息支出为零。
很多人觉得运用财务杠杆是谋求公司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即使付出较多利息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巴菲特不这么觉得。他认为,如果利息支出比例过高,就很有可能导致一个公司的破产或者倒闭。贝尔斯登银行就是一个例子。2006年,贝尔斯登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该年利息支出占营业收入的70%,但到了2007年年末,其利息支出已经高达营业收入的230%。即便贝尔斯登把公司所有的营业收入都用来支付利息,也不足以填补这么大的缺口。最终这个曾经辉煌一时,股价高达170美元的银行在2008年被摩根银行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收购。还有个特别典型的例子:美国有家电视台使用很高的财务杠杆,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高达其年平均利润的5倍。也就是说,排除电视台运营需要花费的人工、资金和服务等一切成本,那家电视台营运5年才能够支付1年的利息。试想想,如果企业走到了这步田地,除了倒闭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当然,不同行业的利息支出通常是不一样的,不同行业间的差别甚大。例如消费品行业的公司利息支出比例在10%~30%之间;而在银行业,富国银行的利息支出为营业收入的30%,而这却是美国排名前5名的银行中比例最低的;还有轮胎制造业,是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竞争又很激烈,这个行业的公司通常需要将其营业收入的40%~70%用于利息支出。
计算经营指标时不可忽视非经常性损益
投资者在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时,一定要排除非经常性项目这些偶然性事件的收益或损失,然后再来计算各种经营指标。毕竟,这样的收益或损失不可能每年都发生。
巴菲特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中说:“2004年依持股比例,伯克希尔公司可分配到的盈余高达12.2亿美元,这个数字称得上合理,虽然吉列与富国银行因为选择权成本隐含不计而被高估,但同时可口可乐却也提列了一笔非经常性的损失。”
巴菲特认为,在考察公司的盈利能力时,不仅要看公司的利润金额,而且要看公司的利润结构,即哪些利润是可以持续获得的,而哪些利润是偶然获得的。无论用什么指标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我们都应该排除非经常性项目的影响。只有排除偶然事件的影响,我们才能够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评价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或支出。非经常性损益包括资产置换损益、资产处置损益、委托投资损益、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或税收优惠债务重组损益、比较财务报表中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期间净利润的追溯调整数等。
例如,某公司有一个价值100万美元的设备,设备使用期限为10年,每年计提10万美元作为折旧费用。今年是使用该设备的第5年,设备的账面价值为50万美元。因为某些原因公司现在要出售这个设备。如果这个设备以70万美元出售,这个设备出售产生的20万美元收益将被记录在出售资产收益(损失)这个项目中。如果这个设备以40万美元出售,这个设备出售产生的10万美元的亏损也将被记录在出售资产收益(损失)这个项目中。由于公司并不会经常出售生产设备、厂房等,这里出售资产产生的收益或损失都只是偶然性事件。因此这里出售资产收益(损失)这个项目就属于非经常性损益。
我们在考察公司的经营业绩时,必须剔除非经常性收益或损失,才能得知公司每年真正都可以持续的盈利水平。因为如果公司发生非经常性收益,公司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当期净利润就高于经常性活动产生的净利润,这样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标就会比实际情况偏大;如果公司发生非经常性损失,公司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当期净利润就低于经常性活动产生的净利润,这样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标就会比实际情况偏小。
例如,某家公司2008年的净利润为200万美元,净资产为2000万美元,那么这家公司2008年的实际净资产收益率为10%。如果该公司2008年非经常性项目收入100万美元,那么账面上的总利润为300万美元,我们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5%;如果该公司2008年非经常性项目损失100万美元,那么账面上的总利润为100万美元,我们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为5%。
在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时,应该考虑该项损益的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的大小。
(1)判断某项损益的性质,应主要分析产生该项损益的事项或业务是否为公司持续经营所必需,是否为公司发生的特殊业务。从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看,特殊性的事项或业务具有高度的反常性,而且与企业正常典型的活动明显的不相关或仅仅偶然相关。如果产生某项损益的事项或业务是公司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则该项损益就不能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来处理。比如,公司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每隔几年要对设备进行一次大修理,因而不是公司的特殊业务,所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就是公司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所必须发生的费用,由此而产生的损益也就应该是公司的经常性损益。
(2)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时,还应该考虑损益金额的大小。根据会计中的重要性原则,对于一些金额较小的非经常性损益即使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也不会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分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明显可归于非经常性项目,但金额较小的损益,为了简化起见,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处理。但是,如果这些损益对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将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时,仍然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就不恰当了。
(3)除了考虑损益的性质和金额外,还必须考虑其发生的频率。产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事项或业务应该是公司发生的偶发性事项或业务,也就是公司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能合理预计是否会发生的业务。正是因为这些事项或业务发生的偶然性,由此而产生的损益就应该归属于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比如,公司于本年度获得了当地政府给予的一次性财政补助300万美元,使公司避免了出现亏损的不利局面,但公司对于以后年度能否继续获得此类补助则无法进行合理的预计。因此,本年获得的300万美元一次性财政补助就应该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由于这些损益都是偶然事件,所以相关数字一般会突然出现在损益表的最后几行。巴菲特认为,把这些排除在外,无论用哪种利润指标都能准确判断公司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的差别会很大。
当一家公司吹嘘它的利润有多么高时,投资者一定要搞清楚它说的是税前利润还是税后利润。因为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千万不要低估所得税的影响力。
巴菲特1999年在致股东的信里写道:“为了要更真实地反映伯克希尔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我们运用了完整透视盈余的观念,这个数字总共包含前段所提到的账列盈余,加上主要被投资公司的保留盈余,按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未反应在我们公司账上的盈余,扣除这些盈余分配给我们时估计可能要缴的所得税。”
巴菲特认为,净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但有一点,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那就是所得税对净利润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的轻重、多寡,直接影响税后净利润的形成,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无论在哪个国家,企业都要为它们的收入缴纳所得税。每个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的标准不太相同。目前,在美国公司需缴纳的所得税金额大概为其税前利润的35%,在中国公司需缴纳的所得税金额大概为其税前利润的25%。
企业所得税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家的税收政策,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方企业税收有很大差别。在我国,一般企业的所得税金额为税前利润的25%,但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金额仅为税前利润的15%。假设有两家公司每年的税前利润都是1000万元,一家为普通行业,一家为高新技术行业。那么它们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分别为250万元和150万元,这之间相差了高达100万元。另外,国家还规定了一些免税政策。例如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企业在最初建立的几年里,处于发展阶段,通常都会需要很多资金投入,而这省下来的税款正好可以弥补资金的缺口,对企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时一定要注意区别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税前利润是指在缴纳所得税前的利润,就是企业的营业收入扣除成本费用以及流转税后的利润。税后利润就是在税前利润基础上缴纳了所得税后的利润。
有一年巴菲特买入了价值1.39亿美元的华盛顿公共电力供应系统的免税债券,该债券每年支付巴菲特2270万美元的免税利息。在巴菲特看来,这2270万美元的收益相当于450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如果他要在市场上购买一家每年赚4500万美元税前利润的企业,那么他必须花费2.5~3亿美元。这么看来,这1.39亿美元的免税债券还是非常划算的,而且相对风险也比较小。
税后利润即是一个公司的净利润,是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缴纳所得税后的净经营成果。这个指标意味着公司在缴纳所得税后最终赚了多少钱。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
巴菲特通常对一个公司一年内的净利润毫无兴趣,他认为,公司的净利润若有持续增长的态势,则这个公司就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此外,净利润率也是巴菲特持续关注的另一指标。净利润率是公司净利润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比值。
巴菲特发现,那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其报告净利润占总收入的比例会明显高于它们的竞争对手。巴菲特说,倘若要在一家收入100亿美元、净利润为20亿美元的公司和一家收入1000亿美元但仅赚50亿美元的公司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他宁愿选择前者。因为前者的净利润率是20%,而后者的净利润率只有5%。可见,单独的净利润收入基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但是利润率却能反映出很多公司与其他公司之间的业绩对比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