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常识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容易误用混淆的成语

“白云苍狗”不是“白驹过隙”

古人说得好,时间就好像白云苍狗,转瞬即逝。虚度年华,老来后悔莫及啊。

许多人把“白云苍狗”混同于“白驹过隙”,导致该词的误用,上文即是如此。

“白云苍狗”原作“白衣苍狗”,出自杜甫《可叹》一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天上的浮云像白色的衣裳,顷刻之间又变成了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如自从先严弃养,接着便是戊戌政变。到现在换了多少花样,真所谓白云苍狗了。

“白云苍狗”与时间急遽流逝是没有关系的,病句应换作“白驹过隙”。

总被混淆的“不孚众望”“不负众望”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一字之差,意思迥然相反,常常被人们混淆。注意辨析,以免误用。看下面病例:

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新了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不孚众望:孚,信服;不为大家所信服。不负众望:负,辜负、对不起;没有让大家失望。与它词义相近的是“深孚众望”。罗雪娟在蛙泳赛中刷新记录,为中国队再夺一金,说明她没有令大家失望,怎么能说“不被大家信服”呢?例句应改为“名将罗雪娟不负众望”。

词义总被搞反的“不刊之论”

该文立意浅陋、语句不通、章法混乱,根本就是不刊之论,总编看了啼笑皆非,直接扔在了一边。

“不刊之论”这一成语常常被误解为“不能予以刊登的文章”,引句即属此例。错误的根源在于不理解其中“刊”字的含义,结果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原来,这里的“刊”非“刊登”,而是“削除、删改”的意思。古人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的话只能削去。后来便用“不刊之论”比喻正确的、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也用来形容文章布局用字精当、无懈可击。若将“不刊”理解成“不能刊登”,意思便完全相反了。病句可改为“根本无法予以刊登”。

怎能“整天”“不学无术”

真正一流的hacker并非整天不学无术,而是会热衷追求某种特殊嗜好,比如研究电话、铁道(模型或者真的)、科幻小说,无线电,或者是计算机。也因此后来才有所谓的computer hacker出现,意指计算机高手。(百度百科“Hacker”词条)

句中“整天不学无术”的说法不对,“不学无术”实际上是一个联合式词组,而非因果关系的动宾短语,因此该成语之前不能用“整天”来修饰。

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术、本领;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从成语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学”与“无术”词义相近,属于联合关系。如果把这里的“学”理解成“学习”,把“不学无术”理解成“不学习技术”,那就大大偏离了成语的正确含义。所以说,在“不学无术”前加上“整天”“整年”“经常”之类的词语都是不正确的。

例句可以改成“真正一流的hacker并非不学无术”或“真正一流的hacker并非整天无所事事”。

屡屡被人误解的“不瘟不火”

与往年相比,今年“金九银十”的含金量似乎有所下降,九月车市整体温和增长,十月的表现也不瘟不火。(某杂志2005年12月)

文中用“不瘟不火”来表示销售情况不够火爆,完全不理解该成语的含义。

“不瘟不火”指的是戏曲表演既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一般用来夸赞演员的演技高超,能够将角色把握得恰如其分。病句可以改成“十月的表现也比较平淡”。

“不瘟不火”的“瘟”特指戏剧表演沉闷乏味,不能想当然地写成“不温不火”。“火”在这里的意思是急促,不能理解成“不发火”,比如“面对流言,他不瘟不火。”同样是望文生义。

“不知所云”,原因何在

陈晨因病休学大半年,第一天回到学校听英语老师讲课时,竟然完全不知所云,看来真的是落了太多的功课,只能重修一年了。

句中的“不知所云”望文生义,如果学生真的听课不知所云,那应该是老师讲得不好,而不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问题。

“不知所云”原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或写作者的表达有问题”,但常常被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例句可以说成“听英语老师讲课时,完全是云里雾里,一点儿也听不懂。”

把“不知所云”当作“耳旁风”来用也是不正确的。来看这样一个句子:“小家伙特别顽劣,听妈妈训话从来都是不知所云,左耳进,右耳出。”

“不足为训”,无关教训

你不要总是耿耿于怀,毕竟只是一个小错误,不足为训。大家依然对你充满期待。

“不足为训”乍一看好像是“不足以成为教训”的意思,其实不然。

误解该成语的关键是不理解“训”的含义。“训”除了常用的“教导、训诫”外,还有两个释义。一是“词义解释”(训诂);二是“准则、典范”。“不足为训”中的“训”即解释为“法则、典范”,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如“一些学生进入高三后便给自己强加压力,每天埋头苦读十四五个小时,精神可嘉,不过这种做法不足为训。”

“不足为训”的近义词是“不足为法”,均含贬义,表否定。

“不以为然”“不以为意”差别大

因为“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一字之差,所以经常被人混淆误用。其实,这两个词的意思相去甚远,现结合病例进行辨析。

中韩不满参拜神社,日相小泉不为以然。(某报2002年4月23日)

句中“不以为然”应为“不以为意”之误。“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而“不以为意”则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侧重于“不同意”; “不以为意”侧重于“不关心”“不重视”。可见例句应改为“日相小泉不以为意。”

“不可收拾”与“一发而不可收”

在阅读中,经常见到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把它与“不可收拾”混淆,变褒为贬,造成严重语病。看下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之后,安意如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年左右的时间相继出版了《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陌上花开缓缓归》、《惜春记》四本书,本本畅销。

“不可收拾”是指事情严重到无法挽回,不可救药的地步。而“一发而不可收”则指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形容对发生的气势难以控制。

例句的意思很显然,说的是畅销书作家安意如自从《人生若只如出见》大卖后,便不可抑止,短短一年写出多本畅销书来。显然,应改为“安意如便一发而不可收。”

“侧目而视”为哪般

2004年3月21日某报第24版刊登的一篇文章中中有这么一句话:

阳春三月,杭州西湖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一位年逾花甲的杭州老人在西子湖畔展示“真功夫”,引来行人侧目而视。

在文字的旁边还配有图片,上面是一位老者在练功,过路行人侧过脸观看。

老人的“真功夫”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使得人们的视线不约而同地发生了转移,这说明老人的“功夫”算得上“绝活儿”,使路人称奇。然而文中却用了“侧目而视”一词,以形容行人观看的神态,显然是不合适的。

“侧目而视”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怒的神色。文中说的是行人侧脸观看老人练功,年逾花甲的老人专心致志地在一旁练功,怎能让一旁观看的路人产生畏惧感呢?而“愤怒”之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侧目而视”一词用在此处是不当的。

“侧目而视”是不敢正视,只是斜着眼睛看。但是,许多人不解此义,仅按字面意思把“侧目而视”误解为侧过脸去看,导致该词被严重误用。

“曾几何时”是何时

曾几何时喝酒成了贯彻骑士精神、落实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要措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了?……曾几何时,喝酒不是为了味蕾,而是为了精神。

“曾几何时”的误用非常常见,常被误解为“过去”“很久以前”“不知道何时”等意思,均属望文生义。

“曾几何时”出自唐代韩愈的《东都遇春》:“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诗中的“曾几时”显然是“才多长时间”的意思,后来衍化为“曾几何时”: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曾几何时”一般用来感叹人、事在不长的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含有较浓的感情色彩。病句中的“曾几何时”可直接说成“不知什么时候起”。

“差强人意”,到底满意不满意

中国队的排名则在前30名之外,并首次与获奖无缘,……如此差强人意的成绩,国人不禁要问:中国田径怎么了?(某报1997年8月16日)

病句误将“差强人意”作“不尽人意”解了。

“差强人意”经常被用错,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不理解“差”一字的含义。“差”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在“差强人意”一词中,“差”字义为“稍微、尚且、比较”; “强”原义是振奋。“差强人意”的正确含义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该词常常被人们误解为“不能令人满意”,病句即属于这种情况,可以改成“如此不尽人意的成绩”。

对“岁月蹉跎”误解多

将“岁月蹉跎”错误地理解成了“时光飞逝、岁月无情”,是人们经常误用该词的主要原因。看下文:

56年,弹指一挥间;56年,岁月蹉跎光阴似箭。56年前,她们是少女婀娜含苞欲放;56年前,他们正当少年踌躇满志。而如今,他(她)们岁染尘霜两鬓花白。(《岁月蹉跎光阴似箭 八一篮球人56年后再次聚首》——某报2007年5月24日)

“岁月蹉跎”出自晋代阮籍《咏怀》诗:“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意思是时间白白地过去,虚度光阴。例文想表达的是光阴似箭、一去不复返,曾经风华正茂的运动健儿,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因此用“岁月蹉跎”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改为“岁月飞逝”或“光阴荏苒”。

“岁月蹉跎”也作“蹉跎岁月”,它还常被误认为是“岁月艰难沧桑”,比如“历经蹉跎岁月,你老且壮,正追求新的希望……”。这样用也是对“蹉跎”的误解。

“豆蔻年华”,到底是多大

“豆蔻年华”有其特指的年龄段,但现在不少人用它泛指女子年轻的时候。看病例: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某报1997年3月6日)

“豆蔻年华”一词应是杜牧的创造,他在七言《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诗人落魄扬州时所作,所赠之人是一个十三四岁的雏妓。二月初的豆蔻花正值嫩叶卷芽、含苞待放的时期,杜牧用之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十分形象生动。后人便用“豆蔻年华”指代女子十三四岁的美好时光。病句中形容列车押运员的年轻,可以用“风华正茂”一词。

“登堂入室”不是进入室内

《有些鲜花不宜登堂入室》……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提出,有些花卉是不宜放在居室中的。(某报2003年7月26日)

这是又一个望文生义的典型例子。新闻标题将“登堂入室”错解为“进入室内”了。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比喻学艺深得师传。“皆黄门登堂入室者,实自足以名家。”(宋·吴炯《五总志》)

像病句作者这样把“登堂入室”作“进入室内”解,是十分常见的语言错误。病句应改为“有些鲜花不宜室养”或“不宜在室内种植”。

另外,“登堂入室”者的水平是高是低也是一个让人迷惑的问题。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由此可知,“升堂”指达到比入门更高的水平,“入室”则到最高一级的水平,因而“登堂入室”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对簿公堂”不是当庭对质

已经炒了一年多的“《可可西里》被指抄袭纪录片《我和藏羚羊》”一事终于有了最新进展。昨天(6月30日)上午,两片导演在朝阳法院第三法庭上对簿公堂,一个说对方抄袭,一个说对方在炒作,互不相让。(某报2006年7月1日)

“对簿公堂”的误用是典型的望文生义,诸多报纸杂志都将其当作“到法庭对质”来使用。媒体的误导作用是明显的,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该成语的正确含义了。

“对簿”是“对质”的意思吗?翻一下成语词典即能纠正这一谬误。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对簿公堂”的意思是在法庭上受审讯。所以“对簿公堂”是不能简单理解为“打官司”,更不更误解为“当庭对质”。例句可改为“两片导演在朝阳法院第三法庭上当庭对质。”

“犯而不校”是知错不改吗

望文生义,用“犯而不校”表示知错不改,是人们使用该词时常犯的错误。看下文:

一个人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只要认真改正就行,不能犯而不校。

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出自《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犯而不校”表示的是一种豁达的胸襟,与“以牙还牙”“小肚鸡肠”相对。例句若想用一词语表示犯了错误也不改正,可以说“知错不改”“一误再误”“执迷不悟”等。

“狗尾续貂”,续的何物

单从字面上看,“狗尾续貂”可有两理解,一、在狗尾上续貂;二、狗尾续在貂上。之因为对“续”字即可当“接续”讲,又可当“连接在”讲。只有明白“狗尾续貂”的由来,才能准确理解其义。“狗尾续貂”原指封任官爵太滥。古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貂尾作为帽子的装饰,任用官员太滥,貂尾不够,就用狗尾代替。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一般指文艺作品)。

由此可知“狗尾续貂”一词时不能望文生义,错解为“在狗尾后续貂”,这样意思就变成“在不好的东西后加一点好的东西”了,与成语原意背道而驰。看下文:

得到先生为拙作所写的读后感,真是狗尾续貂,令我十分高兴。

句中的“狗尾续貂”正是犯了上文所述错误,本想恭维先生,反倒羞辱了人家。

另外注意,不可把“狗尾续貂”理解成“多此一举”。

“黄发垂髫”者,是老还是少

现实中,不少人将“黄发垂髫”误解为“黄毛丫头”之意,从而闹出笑话。看下文:

我突然想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时,有一回和母亲走亲戚。(某报2000年2月20日)

“黄发垂髫”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老人发白,白久则黄), “垂髫”指小孩子(头发扎起向下垂着)。“黄发垂髫”意即老人与小孩。

由此可见,病句用词是错误的,可以改为“我突然想起年幼初懂事理之时。”

上当受骗,才去“火中取栗”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1998年高考题)

这里的“火中取栗”一词用得很有意思。从句意看,作者的意思是商家大打价格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是消费者得到了最大的实惠。这种用法显然是曲解了词义。

“火中取栗”的故事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所以人们便用“火中取栗”来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火中取栗”的要点有二,一是冒险为别人出力,二是上当受骗。许多人想当然地把“火中取栗”的行动者当作“得利者”,完全搞反了词义,“火中取栗”的行动者应该是“出力上当的受骗者”。

病句可以修改为“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从中受惠。”

“火中取栗”的近义词是“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是“坐享其成”。

“敬谢不敏”是感谢不及吗

在实践中,把“敬谢不敏”当作“致谢不及时”加以使用的为数不少。如此望文生义,是导致误用该词的主要原因。下文就是一例:

没想到我们离家的日子里,年老的母亲病后都是远房的表姐在体贴照顾。我们敬谢不敏,心里充满了愧意。

“敬谢不敏”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原来,“敬谢不敏”是无能为力、力所不及的意思,与“不及时感谢”之意是八杆子也打不到一块的。病句可以直接说成“我们没有及时地感谢人家,心里充满了愧意”。

与假期无关的“久假不归”

有些人单单从字面意义理解“久假不归”一词,把它误解成“长期请假不归”。如此必然会犯语言错误。看下文:

班长的座位已经空了半个多月,他久假不归,家里一定出了什么事情了。

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孟子:“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现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久假不归”中的“假”不是“请假”,“归”也不是“回来”,作者用成语原想使句子简洁,结果反而弄巧成拙,不如直接说“他请了这么长的假还没有回来”。说到“久假不归”,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典故。王安石作文喜好“运古偷撷”,一向幽默的钱钟书嘲笑说,王写文章也大有变法之气,挪移前人妙句,以致生出“代为保管,久假不归之下策”(见《谈艺录》)。如此诙谐的说法,令人忍俊不禁。

望文生义,误解“具体而微”

乐趣,看来是件具体而微的小事,但却反映了人的情操,并反过来影响了人的道德。

作者误将“具体而微”理解成了具体微小的意思了。

“具体而微”的意思是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近似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例如: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唐·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其中“具体”的含义是具备大体的内容,而非“详细、不抽象”的意思。该成语引起很多人误解的原因就出在作者不理解“具体”的含义。

“空穴来风”并非无中生有

《征收“空置税”纯属空穴来风 上海楼市虚惊一场》(某报2006年7月20日)

“空穴来风”是媒体错用的高频词,该则新闻标题中也将“空穴来风”当作了“无中生有的事情”错用了。

穴:洞、孔;来:招致。“空穴来风”意为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不少媒体常常将这个词当成“凭空捏造”“无中生有”来使用,意思完全与原义相反了。病句可改为“征收‘空置税’纯属无中生有”。

一伙人可否“狼狈为奸”

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坏事,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狼”和“狈”是两种动物。典故源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狼很凶残,狈的大脑很灵活,它们常合伙伤害牲畜。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狼狈为奸”的适用的范围是两个人,比如,他们两人在一起狼狈为奸,欺压百姓。例句中指一伙人干坏事应该用“朋比为奸”(形容坏人结成集团干坏事)。

“屡试不爽”,是成还是败

很多人都把“屡试不爽”中的“不爽”理解为“不畅快”,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是导致“屡试不爽”被误用的主要原因。看下文:

来北京已有近半年的时间,他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招聘会,面试也不计其数了,却屡试不爽,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想到未来,心灰意冷。

参加面试屡试不爽,主人公还何来“心灰意冷”,应该“满面春光”才是啊?显然作者是误解了“屡试不爽”一词。

“差错、失误、违背”是“爽”的释义之一,除了“屡试不爽”外,相同释义的还有“女也不爽”(《诗·卫风·氓》)、“爽信”、“爽约”、“毫厘不爽”等。明白了“爽”的含义后,理解“屡试不爽”就很容易了,它的意思就是“屡次实验都没有差错”。病句中将“屡试不爽”误解成“总是失败”,导致句意完全相反,应改为“屡战屡败”。

被严重滥用的“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是现代汉语中,使用出错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出错的原因在于忽视其特定的修饰对象而滥用。下文就是一例:

今年春节晚会最感人最震撼的亮点是,21个盲人表演的美轮美奂的《千手观音》,将传说中的千手千眼观音演绎得如此的精致典雅,让所有观众击节赞叹。(某报2005年2月23日)

“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东汉学者郑玄注解:“轮,轮囷,古代圆形谷仓,形容高大;奂,众多,鲜明,形容畅亮。”后来便用“美轮美奂”来形容房屋宏伟壮观、富丽堂皇。这个成语只能用于描述建筑,不能因为其中有两个“美”便移为他用。例句中的“美轮美奂”可改为“精采绝伦”。

不少人常常把“美轮美奂”写成“美仑美奂”,前“轮”言高大,后“仑”言“思、条理、伦次”,意思毫无联系,不可错写。还有文章生造出一个“美奂美仑”,更令人匪夷所思。

“目无全牛”无涉全局观念

“目无全牛”这一成语常常被误用,问题还是出在望文生义,当成了“没有全局观念”。

在向高考冲刺的紧张阶段,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高三同学复习收获不大的重要原因。

《庄子·养生主》中写到:“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意思是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结构,而看不到全牛。后来人们便用“目无全牛”来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病句可改为“备考复习缺乏通盘考虑,顾此失彼……”

“目无全牛”的近义词有:庖丁解牛、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七月流火”到底是什么天气

某高校校长在台湾新党来访之际,致欢迎词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全校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

校长此语一出,“充满热情”的果真不只是天气了,一场轩然大波随即掀起,各方人士展开激烈的讨论。攻之者认为他的用法望文生义;辩之者则语此乃“灵活变通”“与时俱进”,不应“吹毛求疵”。校长的用典到底有没有错误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七月流火”的正确含义。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是夏历七月,正值“暑渐退而秋将至”的时节。“流火”则是天上的大火星向下降落之意。“七月流火”的意思就是夏去秋来,天气渐渐转凉。将“七月流火”理解成“火热的七月”,用来形容盛夏酷热,实属望文生义,过于牵强了。现代汉语习用很多古语词,用时应该掌握词语的典故和约定俗成的含义,不可随意改之,以讹传讹。

上班族能不能“轻车简从”

成语“轻车简从”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较为固定的适用范围,不能正确理解这一点,就会导致语言错误。看下文:

平时上下班时,我经常使用的是SAFRO的公文包式的摄影包,……而在平时“扫街”时,我多带一个小的MEKKO的小挎包,放上一支旁轴和一个小数码,轻车简从,非常方便。(摘自某摄影论坛)

“轻车简从”指的是古代的君王或官吏在出外巡行时,只带轻便的行装和少数的人员,目的在于方便暗中探访民情。现在一般用来形容领导干部抚恤民情,不铺张浪费。如“邓小平生活简朴,外出轻车简从,不搞排场,不吃请,不扰民,不给地方添麻烦。”一般人外出时行装简便,不宜用“轻车简从”来表示。例文可改为“……轻松出发,非常方便。”

“请君入瓮”非为“捉鳖”

由于对成语“请君入瓮”的词源和词义不够明确,有些人把它混同于“瓮中捉鳖”,造成语言错误。看下文:

警察们布下了天罗地网,只待请君入瓮了。

“请君入瓮”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女皇武则天怀疑周兴要造反,便令酷吏来俊臣前去审问,周兴当时还未知情。来俊臣怕他不招,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装模做样地问周兴说:“犯人要是死活不肯认罪该怎么办呢?”周兴洋洋得意道:“那还不简单,拿个大瓮,把犯人装进去,四周点上炭火烤,还有什么事情他不会承认呢?”来俊臣于是命人搬来大瓮,周围点火,对周兴说道:“奉命审问老兄,请老兄快入瓮吧!”周兴吓得面色惨白,慌忙倒地磕头认罪。(见于《资治通鉴·唐纪》)后来,人们便用“请君入瓮”来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其词义近似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显然,例句中的“请君入瓮”换成“瓮中捉鳖”更合适一些。

“求全责备”不是批评指责

不能求全责备于带头大哥,他也警告了“要调整”。但他不能预先知道国家要调印花税。他不是制定政策的人。一介股民嘛。

这是某网友对《要不要跟着“带头大哥”炒股?》一则新闻发表的评论。作者显然将这里的“责备”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成“批评指责”了。

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或对事要求完美无缺。其中的“责备”与“求全”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要求完美的意思。病句将“求全责备”理解成“因为追求过好的结果,所以批评怪责”,这种用法是错误的。可改成“不应苛责带头大哥”。

“师心自用”好不好

从字面意思看,“师心自用”很容易当成“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为自己所用”,下面例句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重要的是能够举一反三,师心自用,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学深学透。

“师心自用”出自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这里的“师”不是指老师,而是意动用法,即“以什么为师”。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管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师心自用”含有贬义,其近义词有: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固执己见。

例句将其当作“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是不正确的,可修改为“重要的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始作俑者”,当为什么人

我的妻子李玉莹其实也是这本书的始作俑者,当然义不容辞,特别为此书写了一篇文章,用她感性的文字来描述我在芝加哥和哈佛的教授生活。

“始作俑者”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认为,王孙贵族流行殉葬,即使是用以人的形象做成的俑人来代替活人也是不人道的行为。所以孔子说,第一个发明用俑人来殉葬的家伙就应该断子绝孙!后来人们便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始作俑者”一词出世至今,就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但如今被人们误用的情况非常常见,经常错解成第一个做某事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人,甚至当成“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来理解,真是谬之千里。

“首当其冲”非首先

“首当其冲”是一个经常被误用的词语,在众多的误用病例中,最多的是把它当成为“首先”而加以使用。

例一:沈致远先生现为美国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院士,主业是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研究……他的业余爱好十分广泛,首当其冲的是博览群书,爱思考,勤写作。(某报2000年3月29日)

再如:“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1995年7月12日某报)

“首当其冲”解释为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并非单纯的“首先、第一”的意思。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在于“当”和“冲”两个字。“当”是面对、向着的意思,“冲”是交通要冲的意思。正面对着交通要冲,当然最先受到冲击或承受灾难。看一下正确的用法:“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

“首当其冲”中“冲”的释义是“要冲”,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冲锋陷阵”,用来表示打仗、游行、救人时勇于冲在最前沿的人也是不恰当的。

迟疑不定的“首鼠两端”

很多人用词时,把表示“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的“首鼠两端”当成“言行前后不一致”使用,造成严重的语病。下面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首鼠两端,堪称奇文。

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人为什么现在出现这么大的差距?本质原因就在于,一个言而无信,首鼠两端;另一个却是一诺千金,说到做到。

“首鼠两端”的故事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老鼠生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首鼠两端”的意思就是在两者之间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两例中想表达的都是言行前后不一致,因此应作适当修改。

“首鼠两端”也可说成“首施两端”。“首施、首鼠,迟疑也。”(朱谋玮《骄雅·释训》)

“万人空巷”,人到哪里去了

《大宅门》的播放真可以称得上是万人空巷,不仅火爆老北京,就连在上海,也打破了央视一套近几年来的收视纪录。

“万人空巷”这个成语的误用频率相当高,许多报纸杂志常常将其当成“人们从街上跑到家里”的意思来使用。因为这种错误的导向作用,某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在面对试卷上的一道关于该成语理解的题目时,不假思索地选择了错误的答案,结果丢失了宝贵的三分。

例句想说明的是人们为了看电视都闭门不出,导致街巷空无一人。所犯错误依然是望文生义。

“巷”相对于“街”而言,指的是比较狭窄的里弄(居民住宅间的小过道),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明白成语的正确含义了。“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来到大街或广场上;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望其项背”赶得上

在使用“望其项背”时,把它混同于“望尘莫及”。这种望文生义的现象十分普遍,务必注意。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

“望其项背”出自清代汪琬的《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意思是其言论精妙绝伦,后代文人无法超越。“望其项背”意为能够看得见前面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可以追得上或赶得上。

例句想要表达的是“成都五牛队实力很强,其他甲B球队无法相比”,用了“望其项背”后,意思就变成了“其他甲B球队可以赶得上”了,可修改为“无法望其项背”或“望尘莫及”。

再快也不能用“文不加点”

在实用中,不少人以为“文不加点”中的“点”是标点。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属于望文生义。看下文:

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

“点”在这里表示涂改,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必然会造成误用。

“文不加点”出自汉祢衡的《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形容作者文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文不加点”中的“点”是涂抹修改文字的意思,不能当作“标点”来解释。

“无以复加”含贬义

在使用“无以复加”这个成语时不少人忽视其感情色彩,以致造成贬词褒用的语言错误。看病例:

《一个共产党人的凝重与广阔》:在太旧公路建设的三年里,这种不顾身体忘我拼搏更是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某期刊1997年第9期)。

无以复加:无法再增加,形容程度严重到了极点。“无以复加”含有贬义,多用于不好的事物或情况,如痛苦无以复加;看客的麻木不仁已经无以复加。病例中的“不顾身体忘我拼搏”应该是一种值得肯定和褒扬的行为,明显不适合用“无以复加”来说明程度。文中的“无以复加”宜改为“废寝忘食”。

“一饭千金”是说奢侈浪费吗

在众多误用“一饭千金”的病例中,作者多把这个词误解为“奢侈浪费”,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看一则例文:

现在不少大款,认为钱是自己赚来的,怎么花谁也管不了,常常挥金如土,一饭千金,他们还觉得这才叫有派,这才叫潇洒。(摘自某教学资源网)

“一饭千金”的典故出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韩信未得志时境况十分凄苦,总是饿着肚子。有一位漂絮的老妈妈在自己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接济韩信,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显贵,被封为楚王,便以美食重金报答当年帮助他的那位老妈妈。于是,人们就用“一饭千金”来比喻厚厚地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例句用“一饭千金”来表示奢侈浪费的作风,完全不对,当做修改。

“罪不容诛”,该不该杀

在使用“罪不容诛”的时候,不少人把它当作“罪不至死”。这就将成语的含义完全弄反了。看下文:

他虽然设计骗财,导致乡民损失不少钱物,但是罪不容诛,你们也不能把人往死里打呀,应该把他送到公安局处置才是。

罪不容诛: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其出处是《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

病句作者把“罪不容诛”误解为“罪行还没有到达被杀的程度”。错了,所以,当把该词替换为“罪不该死”。

“罪不容殊”是贬义词,其近义词有:十恶不赦、罪该万死、死有余辜等。

“坐地分赃”与就地分赃

不少人把“坐地分赃”理解为在“现场分赃”而加以使用,这种理解和使用都是错误的。看下文:

四名共同作案的盗窃分子,正在坐地分赃时,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擒获。

随着语言的发展,有一些成语的原义早已不存在,只保留了引申义或比喻义。“坐地分赃”这一成语即属于这种类型,它的原义是“坐在地上分取赃物”,现在只用其引申义,即指“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去作案而坐等分取同伙偷盗来的赃物”,且只能用于贬义。

所以,句中的“坐地分赃”这一成语用得是不对的,可以改成“就地分赃”。

应该鄙视“坐而论道”者

很多人看到“坐而论道”,想当然地把它当作褒义词用,事实上,它是个贬义词。看下文:

回想当年,恩师坐而论道,我们如沐春风,最朴素的话语,听来也有醍醐灌顶之感。

“坐而论道”的意思是坐着空谈大道理,只是口头说说,并不付诸行动。这个成语出自《抱朴子·用刑》:“通人扬子云亦以为肉刑宜复也,但废之来久矣,坐而论道者,未以为急耳。”这个成语是属贬义词,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有: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徒托空言。

例句中“坐而论道”一词的用法纯属望文生义,可改为“谈笑风生”之类的成语。

不是啥花都能“国色天香”

把有特定指向的“国色天香”一词泛用,是人们常犯的语言错误。看下面的病例:

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国色天香”原指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出自唐朝李浚《摭异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宋朝范成大《与至先兄游诸园看牡丹三日行遍》诗:“欲知国色天香句,须是倚阑烧烛看。”

“国色天香”是专门用来形容牡丹的,例句用来形容各种花卉就错了,可以改为“万紫千红”。

是“明日黄花”还是“昨日黄花”

把“明日黄花”误为“昨日黄花”的现象数不胜数,“昨日黄花”甚至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有人辩解:“昨天的黄花到今天枯萎了,正好用来形容过时的东西。”事实上,这完全是想当然的说法。这种望文生义、随意改词的做法,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不利于汉语词汇的规范化。看病例:

《歌手魔羯:王蓉杨臣刚刀郎将成为昨日黄花》……歌手魔羯作为“2005级”的新现实主义网络歌手,面对上述骂战,不紧不慢发出言论,声音不高却震耳欲聋:“杨臣刚、王蓉、刀郎都将成为昨日黄花。”(某网娱乐频道2005年9月16日)

“明日黄花”语出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该诗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明日”即指重阳节后;“黄花”指菊花。古人有重阳节赏菊花的习俗,过了重阳节再赏花,兴致必然减少,连蝴蝶都会不喜欢。“明日黄花”本是苏轼抒发迟暮不遇之感慨,后来多被人们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比如宋代的胡继宗在《书言故事·花木类》中说过:“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我们都知道,情人节前一两天的玫瑰花价格会不同程度地上涨,甚至飙升数十倍。因为这花是“应景之物”,佳节来临前,“身价”肯定会提高。而一旦过了情人节,玫瑰花的价格也跌落回了原位。从这里我们就很好理解,“昨日黄花”是紧俏货,“明日黄花”才是过时的东西。把“明日黄花”改成“昨日黄花”,既不合理据,又有悖逻辑,必须予以纠正。

误解多多的“如坐春风”

“如坐春风”也作“如沐春风”,被误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错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看下面的句子:

“春节前夕,党和政府的送温暖活动,使失业人员如坐春风,深受感动。”“Rain四度抵台如沐春风 人气依旧居高不下”“《李嘉欣庞维仁再约会如沐春风》:她闻言则咧嘴而笑,未有作答,表现却如沐春风。”

这几处,对“如坐(沐)春风”的使用都是错误。之所以会如此,皆因为使用者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成语。“如坐春风”意思是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主要用到教育方面,上面几处均与教育无关。注意,成语中的“春风”不再是本义,而是比喻义。所以“如坐春风”与景物无关,不可拿来形容自然风光。

“功亏一篑”与“前功尽弃”各有侧重

作为一对近义词,“前功尽弃”与“功亏一篑”经常被人混淆误用。为避免类似的语言错误,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辨析。看下文:

这次试验眼看就要成功了,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能松动,否则前功尽弃,实在可惜。

“功亏一篑”与“前功尽弃”意义虽然相近但也有细微的差别。这两个成语都有“最后未能完成,以前的努力白费了”的意思。两者的区别在于“功亏一篑”表示还差一点点就能成功;“前功尽弃”这个成语本身并未指明很快就能成功,而是强调以前的功劳全部废弃。比如,炸城的工事也遭到了好几次的顿挫,……每遭一次顿挫,总要使前功尽弃,又来重起炉灶。例句中提到“眼看就要成功了”,因此使用“功亏一篑”更能体现出成功在即的意思。

“胸无城府”不是贬义词

成语“胸无城府”很容易被当作贬义词使用,下文例句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在当今改革大潮中,有一些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不用心机。“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宋史·傅尧俞传》)简单地说,“胸无城府”就是指坦率天真。如“史湘云胸无城府,心直口快,家计困难也掩不住她的天真烂漫。”该成语常常被人误解为“大脑简单、目光短浅、缺乏谋略”之意。病句中的“胸无城府”宜改为“鼠目寸光”。

有人可能是受“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影响,把“胸无城府”理解成“心胸狭隘、没有容人之心”的意思,谬矣。

主观的“耸人听闻”与客观的“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与“骇人听闻”是比较容易被人搞混误用的的一对成语,在这里进行辨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看病例:

《耸人听闻!笔记本电脑可致男性不育》:据英国《人类与生殖》杂志发表的题为“笔记本电脑导致使用者阴囊温度升高”的研究报告称,由于笔记本电脑在工作时产生的高温和人们放在大腿上的位置能够导致男人的生殖器温度上升,随着时间的延长,将减少精子的发育生成。(某报2006年4月10日)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使人吃惊”,区别在于“耸人听闻”是指假消息、胡编的话,强调主观目的;“骇人听闻”则指确凿的事儿,强调客观效果。上文论证并非胡编乱造,它是由英美研究专家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且新闻报道中也没有对该论证表示疑问或否定,所以用“耸人听闻”明显不合适,应改为“骇人听闻”。

毫不相干的“望尘莫及”与“鞭长莫及”

因为都含有“莫及”二字,所以常常有人把“望尘莫及”和“鞭长莫及”混淆误用,造成语言错误。看下文:

一些独生子女一离开家,就觉得好像脱离了囚笼,一个人开始独立生活,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正山高皇帝远,父母想干涉也是望尘莫及。

“望尘莫及”的典故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注:“夫子”,孔子;“回”,颜回)短短十几个字,便将颜回“望尘莫及”、瞠目结舌的神态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后来人们便用“望尘莫及(望尘不及)”来表示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望尘莫及”用于自身时,一般表谦虚。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该打到马肚子上,后借指力量达不到或因时空距离无法控制。例文中,“望尘莫及”这个词跟整个句意都完全没有联系,应为“鞭长莫及”。

性格“卓尔不群”说不通

实用中,不少人望文生义,将“卓而不群”理解为“性格不合群”,如此就严重曲解了成语的原意。看下文:

那个女孩性格非常内向,卓尔不群,很少和他人交往,也不参加任何的社会活动。

“卓尔不群”出自《汉书》:“夫唯大雅,卓尔不群。”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不是不合群,而是与众不同,义近“出类拔萃”,把握这一点就不会误用了。“卓尔不群”是指才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不可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所以应当将例句中的“卓尔不群”改为“不太合群”,这样句意才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