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门一行,筹划长远利益
做生意不拘于一门一行,看得远才能求大利。
——胡氏物语
做生意不仅仅是资金、产品的较量,更是生意人的勇气的较量。只有你想不到,绝对没有做不到。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你必须要有胆识,要敢于去想,你更需要有果断的性格,面对选择做出自己的判断。优柔寡断,只会让你止步不前。只有敢为天下先的人,才有获得更多资金的机会。
在我们的眼中,似乎金钱就是奋斗的目标,我们将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积攒那些少得可怜的工资上,觉得那一串串的数字,一个个的零就代表了一切。其实,数字就只是数字,对于做生意的人而言,数字毫无意义。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必须要懂得投资。
纵观胡雪岩发迹的过程,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他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我们都自认无法做到。仔细分析他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他从来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我们时常可见,但是它背后的深远意义我们并没有掌握。胡雪岩从来不局限于一门一行的生意,总在不断地开辟新的投资方向,一旦认准目标就毫不犹豫地大胆投资。这是许多商人都不具备的品格。
熟悉胡雪岩事迹的人都知道,为他赚到第一桶金的是钱庄。在钱庄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就开始用有限的财力向生丝业务发展。而正在销“洋庄”的节骨眼儿,他又根据上海的发展形势,开始买地建房,做起了房地产买卖。仅此三项可能就够别人担惊受怕的了,但是胡雪岩并不满足于此。随着时局和世情的变化,他又相继投资药店、典当业……到达鼎盛时期,胡雪岩几乎涉足了他所有能够涉足的行当。
从胡雪岩的投资行为中可以看出,广撒网固然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资金,但是光广撒网是不够的,投资还要有策略和技术,那就是长短投资结合,结构要合理。在胡雪岩投资的行业中,既有放长线钓大鱼的钱庄、丝茶生意、房地产等,又有短线回报率高的军火、粮食和贩运等。几乎每一个都有风险,但是每一个又都能给人巨大的资金诱惑。想想倘若他不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技术,又怎能开辟出如此轰轰烈烈的事业呢?因此要想赚大钱,就要有气魄、有胆识,不能怕投资过大,要投资合理,才能够取得回报。
19世纪50年代,有“洋杂大王”称号的郭得胜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商行,但他同胡雪岩一样并没有满足于此,很快他又置身于其他行业的经营与投资。在其他行业建树,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资产,从此他走上了一条辉煌的创业之道。
1958年,他雄心勃勃地向地产及建筑业进军,与李兆基、冯景禧成立永业公司,当时人称他们为“三剑客”。郭得胜先是买入一些小地盘及旧楼拆卸重建,其后购入沙田酒店,获利颇丰,永业公司迅速壮大。经营永业公司使郭得胜体会到,要想在地产上大干一番,非得有庞大的资金不可。于是他在1963年与李兆基、冯景禧组成了新的鸿基企业有限公司。那时,办事处设在士丹利街16号3楼的一层楼宇内,职员仅十余人。三大股东十分勤奋,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由于曾经营过洋杂货,郭得胜对香港工业了解颇深。他明白香港的山寨工厂占九成,对小厂房需求甚殷。于是他大建工业楼宇,将其分层出售,并提供十年分期付款服务,结果一击中的,在地产界站稳了脚。其后,他又率先推出长期的分期付款买楼服务,此举大受山寨式小厂家的欢迎。他们宁愿购入工业大厦,也不愿在租约期满时因大幅加租,导致失去成本预算。
很快,新鸿基企业雄霸了整个工业楼宇市场。可是,地产低潮时期也紧随而至。郭得胜却看准了机会,以低价大量购入土地,然后在市场复苏后高价出售,赢得厚利。1970年,香港地产高潮再起,而此时的新鸿基业已发展成为一家颇具规模的大地产公司。也就是在这一年,冯景禧率先退出新鸿基企业,转而自行投资证券业务。1972年,郭得胜和李兆基趁地产股票投资热潮之际,分别将“新鸿基地产”和“永泰建业”上市。次年,市民陷入了疯狂抢购股票的风潮中,股价之高令人吃惊,郭得胜与李兆基遂趁高潮套现,赚得了此生也用不尽的财富。
股灾过后,郭得胜成为新鸿基地产最大的股东,并逐渐将它发展为一个多元化的地产集团,除地产外,还经营保险、财务、物业管理、投资控投、交通以及建设业务。到20世纪80年代,新鸿基已稳坐香港地产界第三把交椅,郭得胜也因此成为香港资产总额靠前的富人。
郭得胜的魄力和胆识,半分不输胡雪岩。今天的你我或许还没有挖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但是至少从今天起,我们要知道,不要再执著于数字,应该试着看得长远些,试着开始尝试进行投资。人生就好像在做生意,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投资。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应该试着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学会投资,认真经营,为自己未来的美好人生打下夯实的基础。